?

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高校校園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
——以同濟大學為例

2024-01-18 03:44陶建蘭李文迪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同體勞動育人

陶建蘭,李文迪,呂 豐

(同濟大學1后勤集團;2新生院;3國豪書院,上海 20009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強調普通高校本科階段勞動教育課程不得少于32學時。在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重要舉措。本文針對高校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情境學習理論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構的支撐作用,介紹了同濟大學校園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和有益經驗,可供各高校參考。

一、高校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高校勞動教育工作,始終將其作為教育方針的一個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新時代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成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指導理念。但由于勞動教育的特殊性,勞動教育仍處于“五育并舉”中的薄弱環節。一方面,今天的大學生大都生長于21世紀,不僅因為從小受到家長的寵愛,更因為他們成長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快速改善的時期,許多傳統的家務勞動被家用電器取代,客觀上為他們“不愛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等不良習性的養成提供了溫床。另一方面,高校勞動教育也面臨多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對勞動教育的內涵存在認知偏差,較多關注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的生產勞動,忽視了生活服務勞動的教育意義;二是勞動教育管理體系還不健全,教務、學工、后勤等部門各自為政;三是勞動教育載體不夠豐富,教育實踐場地開發利用不夠,勞動成了“蜻蜓點水”般的表演展示;四是勞動教育方式方法過于簡單,勞動教育課本化、課堂化現象突出,講座、授課的教學方式使得勞動技能訓練和勞動習慣養成成為紙上談兵,以衛生評比、勞動競賽代替勞動教育并以此作為勞動教育的評價標準,偏離了勞動的價值和勞動教育的價值[1]。

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普通高等學校要使學生鞏固良好日常生活勞動習慣,自覺做好宿舍衛生保潔,獨立處理個人生活事務,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提高勞動自立自強能力;要強化服務性勞動,使學生自覺參與教室、食堂等場所的衛生保潔、綠化美化和管理服務等,培養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因此,需要發揮高校校園作為勞動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拓展和延伸高校勞動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勞動教育課程是勞動教育實施的藍圖,勞動教育課程化有利于促進勞動教育科學化。建立高校校園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充分開發后勤勞動教育課程資源,是實現勞動教育時代化的客觀需要,是提升勞動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選擇,是保證勞動教育高質量的必然路徑。為此,同濟后勤開展了勞動課程賦能服務育人的專題研究和實踐探索,形成一系列校園勞動教育課程,使學生在勞動中享受勞動之樂,養成勞動習慣,珍惜勞動成果,“學一技之長、享勞動之樂、品生活之美”,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和“熱愛專業、熱愛學習”的濃烈氛圍。

二、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高校校園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性意義建構的心理過程,更是一個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并以差異資源為中介的參與過程,這為高校校園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情境學習理論的早期研究源自杜威、維果茨基、列昂捷夫,在1990年前后由讓·萊夫和愛丁納·溫格正式提出為一種學習方式,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能提供有意義學習并促進知識向生活轉化的重要學習理論[2]。萊夫和溫格在1991年出版的代表作《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中提出了情境學習理論的三個核心概念:實踐共同體、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和學徒制。根據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內容要求,三個核心概念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規劃與實施等維度,為高校校園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實踐共同體:組織“跨界分散”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的基石

實踐共同體是指從事實際工作的人們共同組成的團體。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是與他人、環境等相互作用,與特定文化相適應的社會化過程,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和社會化的必經途徑。一方面,共同體中的個體獨立、平等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他們志趣相投、相互尊重、相互學習[3];另一方面,學習者個體作為共同體的成員,時刻塑造和影響共同體的發展。這種持續、循環的相互作用實現了實踐共同體的再生產與轉化。

在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學生的學習空間事實上也是一個與同伴、相關領域專家教師和勞動教育基地建設者形成的實踐共同體。在這個實踐共同體中,通過突破傳統師生邊界,在多力量協同引領下,在不同的勞動實踐場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不同的教育內涵被建設形成“跨界分散”的勞動教育課程實踐內容。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深度理解理論知識,在不同的勞動場域遷移和應用知識、深度體驗多元化的社會實踐,實現知識的情境性、社會交互性和身份建構性的多層交互和多維生成。

因此,實踐共同體通過基于真實情境的勞動教育課程,提供了接近領域專家及具體實踐過程的機會,引導參與者通過協作構筑知識經驗體系,為組織“跨界分散”的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筑造了強有力的基石。

(二)合法的邊緣性參與:促進勞動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鍵

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是指實踐共同體中的成員均接受新人成為共同體一員,學習者以圍繞核心成員開展邊緣性工作為起點,隨著技能增長參與到核心工作中并在實際的工作參與中學習知識。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個人與社會、物理情境之間聯系的屬性以及互動的產物,不再是個體大腦內部主觀能動建構的“概念”,而是社會文化因素與現實物理場景因素交互的產物。學習者在參與共同體的實踐活動時,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來傳遞共同體的經驗和社會規范,使得個體不斷地提高實踐能力,建構自己在共同體中的身份和關系,從而促使自身從邊緣性的參與者成長為共同體的核心成員[4]。

在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學生不僅需要身心參與、手腦并用,還需要在其中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時代特征、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創新創造精神。因此,勞動教育的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經驗的積累過程,也是對自身社會身份及其文化意義的建構過程[5],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通過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學生可以從勞動教育的實踐課程中實現知識、能力與社會身份的轉化與蛻變,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獲得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因此,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能夠營造良好的實踐共同體文化,促進學生的個體認知因素、非認知因素與社會文化因素的多維交互,是促進勞動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鍵。

(三)學徒制:落實勞動教育課程正確育人導向的必由之路

學徒制是指師傅帶徒弟的育人模式,這種傳統的學習方法在現今引申為通過社會性互動和協作來進行學習,這是現代教育及其理論、目標與技術環境所生發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情境學習理論認為,應將傳統學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術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通過參與專家實踐共同體的活動和社會互動協作,進行某一領域的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認知技能、實踐思維和問題求解及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6]。

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既要系統地開展文化知識學習,也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和養成良好勞動品質,從而達到把握好育人導向的目的。

因此,在勞動教育課程的建設中,具有“傳幫帶”效用的學徒制是幫助學生積累職業經驗、樹立正確擇業觀、培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誠實勞動品質的重要途徑,能夠較好地讓勞動精神的培養、具體技能的學習落到實處,是把握勞動教育課程育人導向的必由之路。

三、同濟大學構建校園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實踐探索

同濟大學基于情境學習理論,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塑造,以及勞動知識、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教育等,從組織機制、師資隊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建設等維度構建勞動課程建設長效機制,確立課程建設指導思想,夯實課程體系構建的共同體意識,設計四大類勞動教育課程,構建了具有情境學習范式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一)確立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指導思想

學校按照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積極探索以勞育人新思路,充分挖掘勞動資源和育人元素,確立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指導思想:一是深刻把握勞動教育內涵,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使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引導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二是鍛煉學生勝任專業工作的勞動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發現新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縱向上深挖細掘,構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深度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三是拓展勞動教育范疇,創新勞動育人載體,將學生行為養成、傳統文化傳承、健康文化打造與校園環境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優美校園創建等融入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在橫向上拓寬邊界,構建與德智體美充分融合、與學生全面發展相適應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基于上述指導思想,從2021級新生開始,全校本科生實行勞動必修學分制度,勞動教育課程采取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式,以通識必修課《社會實踐》的形式開展,內容包括勞動習慣養成、生活技能培養、社會實踐鍛煉、公益志愿服務、創新創業提升、專業特色實踐和勞動主題教育等七個模塊,共計32學分,其中理論部分8學分、實踐部分24學分。各參與部門圍繞共同目標,按照各自責任,實施課程建設的不同模塊。

(二)注入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共同體建設新動能

學校依托后勤集團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共同體。一是建設“跨界分散”的勞動教育課程實踐基地,開設勞動課程實踐崗位和示范崗位。在飲食、物業、會務、學生社區四大中心,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50多個,包括“北苑茶餐”“西苑西點”“嘉苑風味”“同濟大排檔”“同濟那碗面”“三好塢風味”等烹飪體驗類實踐基地21個,“中草藥種植園”“同濟夢想花園”“花開四濟”“卉生活植物小站”等花草栽培類實踐基地20多個,“創意文印”“校園紀念品”等文創類實踐基地等。其中,“同濟夢想花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項目入選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精選案例。二是建設勞動課程協同育人共同體,相關單位通過共建勞動教育載體、共創勞動教育內容、共研勞動教育方法,按照各自職責系統研究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新模式、新途徑。三是充分依托現代學徒制開展實踐課程教學,由后勤勞動教育指導教師為學生傳授專業技能,將實踐思維、問題求解、任務處理能力的培養與勞動精神的塑造相融合,引導學生在實踐共同體中與社會充分交互,進行某一領域的學習實踐。

(三)構建四大勞動教育實踐課程

依托校內“跨界分散”的勞動教育示范崗及實踐基地,開展各類勞動實踐,構建體驗類、執勤類、活動類、技能類四大類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培育學生積極的勞動精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1.搭建溝通橋梁,開設體驗類勞動教育實踐課程

為引導學生了解飲食文化、品味烹飪技藝、建立師生良好的雙向聯系,后勤集團于2018年起創辦“濟食育人,以文化人”系列美食——“同濟發現之旅”系列體驗類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如傳承菜肴“大排之旅”,經典菜肴“粉蒸肉之旅”,創新菜肴“海苔中翅之旅”,獲獎菜肴“五彩秋葵之旅”,及最受歡迎菜肴“目魚豇豆茄子之旅”“肉末豆豉蒸豆腐之旅”等,每學年開課14批次。通過體驗類勞動課程,學生近距離體驗從原材料到成品的生產加工全過程,跟著廚師一起追尋食物的起源,了解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

2.強化責任擔當,開設執勤類勞動教育實踐課程

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治理,營造師生共建校園文化的良好氛圍,2020年秋季學期起,飲食中心在各大食堂設立垃圾分類監督員、光盤行動宣傳員等勞動崗位,每天設崗168個、提供勞動課346學時;學生社區中心在宿舍和辦公樓宇設立環境監督、功能用房管理、寢室內務檢查監督、值班室接待、維修陪同、樓長助理、社區文化建設助理等勞動崗位,每天設崗698個、提供勞動課1332學時;物業中心每天設立垃圾分類監督勞動崗位28個、提供勞動課67學時;會務中心設置理貨、上貨、秩序維護、資料審核、咖啡拉花、會場禮儀、形體指導、化妝指導、健身教練、跳操教練、外語接待、自行車停放督導等勞動崗位,每天設崗22個、提供勞動課51學時。

3.拓展載體形式,開設活動類勞動教育實踐課程

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大空間的綜合管理育人機制,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新格局,讓更多學生更長時間參加勞動教育實踐,同濟后勤緊隨新時代新形勢,結合新方法新理念,開設形式多樣的活動類勞動教育實踐課程。

基于行為心理學理論,同濟大學每年新生入學季,面向全體本科新生開展21天“勤”塑“五觀”青年行為養成教育(見表1),通過“育”“踐”“固”三個階段的訓練,分層次、有重點地培育學生的時間觀念、衛生觀念、紀律觀念、勞動觀念和安全觀念,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21天“勤”塑“五觀”青年行為養成課,以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核心,以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動為載體,由“點”到“線”、聚“面”成“體”,實現“面”“面”俱到,強化了學生的自我管理,提升了學生的創造力、觀察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表1 同濟大學21天“勤”塑“五觀”青年行為養成系列課程階段性要點

活動類課程精彩紛呈,如“家鄉味道”課程、“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從我做起”主題課程、“廚神爭霸”系列課程、“濟遇美食”主題攝影課程、“二十四節氣時令菜單”宣傳課程、“光盤行動”打卡課程、“吃在同濟,美食之美”主題創意課程、“見‘圾’行事,人人有責”垃圾分類督導課程、“妙筆生花,巧手作畫”課程、“收納”實踐課程、“垃圾分類”主題教育實踐課程,及學生社區文化節“最美寢室長”和“一屋濟室”模范寢室評選活動等。學生們在各類活動中參加勞動實踐,寓教于勞,寓樂于勞,勞育結合,養成勞動習慣,培養優良品質。

4.提升勞動能力,開設“讓美好發生”生活技能養成課

為鞏固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勞動能力,同濟后勤遵循“生活即教育”理念,以“學一技之長、享勞動之樂、品生活之美”為目標,精心打造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相適應的“讓美好發生”系列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將理論知識教學、實踐教學與實施勞動教育相結合,旨在巧用生活課堂賦能勞動教育實踐,幫助學生掌握食品制作、園藝栽培、宿舍收納整理等方面的生活技巧,提升生活技能,打造優質的寢室環境、校園環境,引導學生養成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勞動情懷,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技、以勞育美的育人成效(見表2)。

表2 “讓美好發生”生活技能養成課簡介

具體的課程有:中西點心制作、“二十四節氣時令食品”手作、咖啡制作、物品收納、“護綠小衛士”校園環境巡查、插花藝術、邂逅“小鮮肉”多肉盆栽等。組織學生參加“手作之樂”“食堂幫廚”等活動,讓學生在參加糕點制作及烹飪勞動的過程中,接受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熏陶,滿足學生提高餐飲品位的精神需求。同濟伙食管理委員會每逢節日即在食堂開展“手作之樂”DIY課程,飲食中心中西點師傅進行現場教學,手把手指導,通過共同制作青團、香菇菜包、南翔小籠包、粽子、鮮肉月餅、重陽糕、崇明糕、蔓越莓餅干、巧克力曲奇餅干、果味奶凍、提拉米蘇、面包布丁、奶油小蛋糕等中西式糕點,幫助學生掌握生活技能,促進師生間的相互溝通。飲食中心還利用春節假期,面向留校學生開展“食堂幫廚”校內實踐課程,通過較高參與度、較長課程時間和較強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熱情服務品質和吃苦耐勞精神,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四)建立勞動教育課程建設長效機制

學校加強組織領導,統籌黨委學研工部、本科生院、校團委、保衛處、新生院、創新創業學院以及各專業學院、后勤集團等多家單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落實課程設置責任;研究制定教學成效評價體系,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工作評估體系;將勞動教育經費納入學校年度預算,保障相關經費投入;強化安全保障,制定勞動實踐風險防控預案,建立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

后勤集團作為勞動教育課程主要實施單位,構建了層層有目標、人人有責任、級級有任務、事事有落實的勞動教育組織保障體系和常態化工作機制:成立勞動教育領導小組,由集團分管領導擔任小組長,物業、飲食、會務、社區四大板塊負責人參與;四大板塊各自成立課程指導小組,由勞動教育指導教師擔任組長,統籌本單位勞動課程的開發、教學計劃的制定、師資隊伍的配備、勞動資源的配置等工作;招募學生代表擔任勞動教育課程宣傳員,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主觀能動性。

學校建成《勞動教育》MOOC課程并輻射全國,出版配套新形勢融合教材《大學勞動教育》。學校還開發“勞動教育”管理模塊,依托信息化手段實現學生勞動教育過程記錄,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綜合素養評定。同濟后勤推動校園勞動教育及服務育人實踐,形成了“濟食育人、濟勤育人、濟行育人、濟景育人”的勞動教育服務育人特色品牌。

四、高校校園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經驗與啟示

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兩條學習原理,一是在知識實際應用的真實情境中呈現知識,讓學習者像領域專家一樣進行思考和實踐;二是通過社會性互動和協作來進行學習。因此,高校校園勞動教育課程要立足校園、就近取材,充分運用情境學習理論指導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將學與用相結合,將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按照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的培養要求,開發出適用于高等學校教育情境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讓大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全面提高勞動素養。

基于情境學習理論,依據斯賓塞的課程“跑道”三要素,把握“立足校園、就近取材”核心要素,堅持“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關鍵點,總結同濟大學校園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實踐,可以得到以下三個層面的經驗和啟示。

(一)課程目標層面:強化組織機制建設,確立勞動教育共同體的核心思想

課程目標是課程體系建設的方向,應圍繞“三全育人”“立德樹人”總體育人目標來考量,通過強化組織機制建設、確立勞動教育共同體的核心思想來實現。一是圍繞共同目標,確定教學管理單位、學生工作單位、學生培養單位、后勤集團、校園基建單位等各自在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中的具體職責,并充分激發各單位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構建起目標一致、職責分明的勞動教育共同體組織框架。二是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加強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和方案。后勤各相關單位應充分參與,依據總體方案和各自職責,制定出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到課程課時,從而真正構建起勞動教育共同體,把勞動育人工作落到實處。三是明確課程目標。要從勞動態度、勞動精神、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素養等方面全面細化課程目標,打造更多具有時代性、創新性、挑戰性的勞動教育課程。同時,在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上,要根據各個學科特色,注重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專業化,將勞動教育目標與專業教育目標進行整合統一,實現兩者價值目標的內在一致性。

(二)內容組織層面:分類分層細化內容,通過邊緣性參與增加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機會

夯實內容組織是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根基,應分類分層細化實踐內容,通過邊緣性參與,增加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的機會。一是直面勞動教育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結合不緊密的現狀,開發分層次、分類別的勞動教育實踐模塊,讓校園勞動教育實踐課程與勞動教育理論課程相呼應,讓學生在學習勞動基本規律等理論知識的同時,參與到與之對應的實踐活動中;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和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項目,開設與生活技能、職業技能相結合的實踐課程,引導學生自覺自愿、認真負責、安全規范、堅持不懈地參與勞動,養成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品質。二是直面勞動教育課程實踐內容持續性不夠、育人深度不足的情況,加強邊緣性參與的落實,暢通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產出勞動成果、提升勞動技能的渠道。

(三)教育方法層面:創設學習情境,依托勞動教育共同體推行學徒制教育模式

創新教育方法是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動力源泉,應通過創設勞動教育的學習情境、依托共同體推行學徒制教育模式實施勞動教育課程。一是主動創設勞動教育學習情境,將勞動知識的意義和學習者的角色生成融入到學習者和學習情境之間、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過程中,讓學生的身份和角色意識、完整的生活經驗以及學習任務處于充分融合的狀態。二是依托共同體推行學徒制。勞動教育的過程是通過參與實踐而改變理解的過程,是對不斷變化的生活情境、勞動場域的理解和參與的過程,通過推行學徒制,引導學生掌握特定的概念性知識,并通過實踐活動培育與彰顯吻合其主體意識的思維和行動,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任務,潛移默化地習得內隱知識,進而將內隱知識外顯為行為特質,再通過反思獲得認知圖式的“新平衡”,取得勞動教育的實效。

猜你喜歡
共同體勞動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愛的共同體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