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中文專業第二課堂育人研究

2024-01-19 03:58方中書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4年2期
關鍵詞:實踐路徑三全育人第二課堂

收稿日期:2023-07-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9-20

作者簡介:方中書,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上海市教衛黨委系統黨建研究會課題“新時代增強高校院(系)黨組織組織功能研究”(2023ZX016);2023年上海市黨的建設研究會研究課題“‘對標爭先’背景下高校院(系)黨組織建設工作優化研究”;2023年華東師范大學黨建研究課題“新時代黨建引領推動高?!畷?學院’協同育人機制研究”(DJYB202307)

摘? ? 要:第二課堂育人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是第一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具有活動主體的自主性、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等優勢。黨的十九大以來,教育部啟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文章在梳理“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第二課堂育人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對第二課堂“三全育人”應遵循的原則及其工作模式進行剖析,同時聚焦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具有中文專業特色的“學術·文化·文學”第二課堂“三全育人”實踐,探索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三全育人”;中文專業;第二課堂;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2-0035-05

一、引言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要創新方式、拓展途徑,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造更多的機會和舞臺。自教育部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以來,高校全面落實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將其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等各環節。第二課堂育人以其活動主體的自主性、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和參與的實踐性等特點成為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重要載體,是第一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因此,第一課堂之外的第二課堂在“三全育人”中顯得尤為重要。高??赏ㄟ^第二課堂育人實踐,將“三全育人”融入學生培養的每個環節和整個學習生涯,進而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來,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以下簡稱“中文系”)開展了具有中文專業特色的“學術·文化·文學”第二課堂“三全育人”系列實踐:精心舉辦學術論壇,探索學術育人新載體;潛心開展文化活動,創新文化育人新模式;悉心營造創作氛圍,實現文學育人新突破。文章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梳理“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第二課堂育人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對第二課堂“三全育人”應遵循的原則及其工作模式進行剖析,同時,聚焦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學術·文化·文學”第二課堂“三全育人”的具體實踐,以期為相關高校開展第二課堂育人實踐提供參考。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第二課堂育人研究

現狀

作者以“三全育人”和“第二課堂”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進而梳理“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第二課堂育人的研究現狀。相關研究成果如下。周國橋指出,高校在第二課堂育人實踐中存在著薄弱環節,隨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強化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第二課堂育人理念和方法也需不斷創新[1]。陳洪靜和梁珍分析了第二課堂在德育中的作用,針對第二課堂德育管理制度缺乏、師資力量薄弱、重要性認識不足、資源整合不到位等問題,提出德育與第二課堂的融合途徑[2]。黃麗琦針對高校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中存在的對“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缺乏正確的認知、缺乏上下聯動、量化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提出高校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改進優化舉措[3]。程文宣和黃海鵬指出了高校第二課堂存在的認識偏差、發展局限等問題,并針對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探討了第二課堂育人的有效實施路徑[4]。

在當前“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背景下,第二課堂課程體系的構建成為高校推進“三全育人”的重要舉措。部分學者對此進行了個案研究。例如,趙敏和李東寧對某高?!暗诙n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現狀進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第二課堂成績單”育人對策[5]。徐雄波分析了“三全育人”背景下第二課堂系統設計的重要意義,并提出改進優化措施[6]。劉瓊研究了某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模式,認為該模式是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三全育人”的有效舉措[7]。陳眾、王真、殷潔則著眼于某高校第二課堂體系構建,通過對“到夢空間”系統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第二課堂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究改進舉措[8]。李洪麗、馬振欽、章婷基于第二課堂覆蓋面廣、工作量大的特點,針對第二課堂課程體系的構建所面臨的功能定位、技術開發、課程內容、考核評價等難題,探索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和評價體系的具體路徑,完成某高校第二課堂課程體系的構建[9]。

此外,還有學者關注到了“三全育人”理念和第二課堂融合時一些軟件、平臺、技術、程序等所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孫穎的研究聚焦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的大學生互動社區“易班”,認為將“易班”建設與第二課堂建設有效融合能夠滿足“三全育人”的要求[10]。莫兵則針對第二課堂網絡平臺設計存在的問題,借助軟件工程理論及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統一建模語言)技術,提出第二課堂系統設計方案,為第二課堂網絡平臺搭建提供參考和借鑒[11]。

綜上可知,當前學術界已有不少學者開展“三全育人”和第二課堂的融合研究,但基于中文專業特色的第二課堂“三全育人”實踐研究尚未出現。因此,文章深度聚焦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專業特色,開展基于中文專業特色的“學術·文化·文學”第二課堂“三全育人”實踐研究。

三、第二課堂“三全育人”應當遵循的原則及其工作模式

2018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廳函〔2018〕15號),明確提出“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堅持育人導向、堅持問題導向[12]。因此,根據黨和國家對“三全育人”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要求,開展第二課堂“三全育人”應當遵循堅持育人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實踐創新等基本原則,并根據基本原則,構建起相應的工作模式。

(一)堅持育人導向原則,全面整合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

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三全育人”過程中,要堅持育人導向原則,把立德樹人作為工作的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立德樹人始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持續不斷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基于育人導向原則,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三全育人”過程中,要優化育人工作的頂層設計,全面整合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在常規的課堂教學之外,積極引導和指導學生不斷鞏固基礎知識,幫助學生開闊知識領域和視野,充分發揮學生在文體、藝術及科技等方面的才能特長,通過開展學術講座、科研項目、創新創業、文體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逐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切實發揮第二課堂綜合育人作用。

(二)堅持問題導向原則,全力聚焦短板弱項破除工作障礙

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三全育人”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原則,敢于直面問題。工作中,高校要善于聚焦短板弱項,把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為目標指向,著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通過第二課堂“三全育人”工作破解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問題。

基于問題導向原則,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三全育人”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強國建設,教育何為”,認真學習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努力克服育人工作的“缺位”和“虛位”,同時,應實現“知、情、意、行”的相互協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努力把握學生成長關鍵時期和重要節點,認真研究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為學生量身制定育人計劃和開展行之有效的育人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喜聞樂見、潤物無聲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學生成長訴求、時代發展要求和社會進步需求[13]。

(三)堅持實踐創新原則,全方位提升“三全育人”工作成效

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三全育人”過程中,要堅持實踐創新原則,主要表現為2個方面:一方面,要堅持實踐育人,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應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堅持守正創新,以思維創新和形式創新推動“三全育人”工作。

基于實踐創新原則,高校教育教學活動應做到知行合一,充分體現第二課堂育人的實踐性。一方面,高校應積極推動專業課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等載體有機融合,堅持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擺在首位,整合實踐育人資源,構建與政府、社會和企業等主體協同的實踐育人體系,通過組織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內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廣泛參與社會實踐中收獲知識、增長見識、增強本領。另一方面,高校應積極創新育人的形式和載體,與時俱進,充分運用各類新媒體技術和手段,在第二課堂中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宣傳教育與輿論引導,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逐步構建完善的“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不斷提升第二課堂“三全育人”工作成效。

四、基于中文專業特色的第二課堂“三全育人”實踐路徑

基于第二課堂“三全育人”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相應的工作模式,為了真正將“三全育人”落實到位,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結合自身第二課堂的傳統和專業特色,通過整合學術、文化和文學3方面的資源開展實踐育人工作,以第二課堂作為實踐探索的主陣地,突破第二課堂實踐中的薄弱環節,革新第二課堂培養方式,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集中精力打造基于中文專業特色的“學術·文化·文學”第二課堂“三全育人”實踐平臺,推動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關鍵的實踐改革,推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協同合作,將“三全育人”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成效。

(一)精心促進學術交流,探索學術育人新載體

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主性和專業性,這決定了學生在學習方式、認知方式與知識的獲取方式上,由依賴型向自主型、由知識型向能力型、由課堂封閉型向社會開放型轉變。因此,基于中文專業特色的第二課堂“三全育人”實踐路徑之一就是積極舉辦學術論壇等開拓學

生學術視野的學術文化交流活動,相關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與學術視野,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而且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增進學術友誼。同時,在學術交流活動中,學生所提出的諸多新的學術問題與方法,經過多樣化的思維過程,以及認知方式、多種觀點的碰撞、論證和比較,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促使學生形成探究性的深層學習方式和探索學術育人的新載體,有利于學生開展學術實踐、提升學術能力、引領學術創新,進而培養出知行合一、能力全面、素養突出的專業人才,實現學術育人的目標。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學術育人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方面,為實現全方位育人,組織舉辦了多屆“大夏·文心”本科生學術論壇,成為本科生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和特色活動,進而不斷優化本科生培養目標,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術交流互動。該學術論壇聚焦專業寫作,通過作品的精心撰寫、導師的學術引領、評委的點評建議、優秀作品的報告分享,積極打造學術育人平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學術精神和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參與學術實踐和交流活動,提高學術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組織舉辦了“中融”全國博士生論壇與“諸子學博士論壇”,通過搭建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臺,提升中文專業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質量?!爸腥凇比珖┦可搲骷藖碜匀珖嗨咝5膬炐阒形膶I博士研究生的論文,并邀請專家和投稿人對論文進行鑒賞點評,砥礪思想,促進學術交流進步?!爸T子學博士論壇”以“新子學”理念為指引,邀請海內外從事諸子學研究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發表學術觀點,以培養新生代、發掘新人才、推動新學術為主要任務,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經典文本與思想如何真正面對現實并發揮功用。經過學術育人實踐,中文系學生的學術能力不斷提升,主要體現在高水平論文發表等方面,如中文系本科生在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上獨立發表學術論文、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在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上獨立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以濃郁的學術氛圍引領優良學風建設。

(二)潛心推進文化活動,創新文化育人新模式

當前,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續上升,文化育人因此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針對學生的現實文化需求,各大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在文化育人的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對文化育人中的“文化”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文化育人實踐中,高校必須要明確以什么樣的文化來育人。以科學的文化培育人,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以腐朽落后的文化培育人,則有可能將學生帶入歧途。因此,創新開展高校文化育人實踐,需要不斷發揮優秀文化的育人效用,使學生在優秀文化的吸引、感召、滋養中完成自我教育。在新時代的文化育人實踐中,高校應當著重強調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強調對鮮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活動的運用,以體現出文化育人的鮮明時代特征。其次,對文化育人的載體應當有新的要求,應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節日活動,整合社區資源,將文化育人實踐融入社會服務之中;同時,應積極發揮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關工委”)教師、校友等各類資源優勢,使理想信念教育和實際工作雙管齊下,打造文化育人平臺,并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強與政府、企業聯合,擴大育人工作圈,進一步延伸第二課堂育人平臺,創建全方位育人新模式。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以流經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的櫻桃河為名,與上海市閔行區吳涇鎮人民政府共同打造“櫻桃雅集·森林誦讀”文化品牌,讓麗娃河畔的華東師范大學文脈在櫻桃河畔延續與傳承。該品牌活動融合古代文人雅士集會之意,通過節日民俗體驗、傳統文化藝術展示等豐富活動讓全校師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皺烟已偶ど终b讀”系列活動主要包括“師涇有約”游園會、傳統詩詞曲欣賞講座、上巳詩詞展覽、百姓誦讀比賽等形式,深入校園、社區、企業等場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嵌入師生學習和人民群眾生活,逐步打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壁壘,在實踐活動中落實文化育人,引導師生深入了解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進而自發自覺地繼承和弘揚文化遺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審美素養,增添對文字、歷史的溫情與敬意。華東師范大學深挖蘊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育人因子,并將其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實現了“三全育人”的目的,使得文化育人成效不斷顯現。例如,中文系學生積極在期刊、雜志上發表詩文,曾獲得上海市民詩歌節“新銳詩人獎”、光華詩歌獎等獎項,助力構建優雅校園、文化校園,切實踐行高校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的使命。

華東師范大學關工委在充分意識到關工委是關心學生健康成長、發揮老同志優勢及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工作陣地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關工委工作研討沙龍,將關工委活動、就業工作和校友工作一體化,借力關工委教師豐富的經驗、優質的校友資源,積極聯絡更多校友幫助、指導中文系開展就業工作,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同時,為切實把握學校美育育人導向,全面提高學生思想境界、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中文系還邀請關工委教師助力學生美育,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修養,進而扎實推進中文系美育工作創新發展,做好美育教育的正向傳遞工作,為“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不懈努力。

(三)悉心營造創作氛圍,實現文學育人新突破

在開展學術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同時,中文專業在推進“三全育人”實踐過程中,還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打造文學育人平臺,為學生悉心營造文學創作氛圍,建設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文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新機制,鼓勵學生提升家國情懷并積極創作文學作品,以實現文學育人的新突破。具體而言,中文專業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應突出專業特點,兼顧理論知識及學生內在素質的培養,配備專業課教師、知名作家導師和知名學者導師,并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用課堂講授、技能技巧訓練及藝術實踐等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專業訓練。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外出調研、實踐考察等活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人生體驗,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升學生對新時代文化發展變化的敏銳把握力和深刻洞察力,促使學生認識到創新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進而在創作實踐中更好地發揮人文精神的引領作用,實現“三全育人”的總目標。此外,還可通過設立文學創作等相關比賽和獎項,對傳統文學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新探索,實現新突破,在文學育人中體現對時代文化發展脈絡的深刻洞見和對當代學生創作的關注與鼓勵。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發力文學育人,堅持守正創新,基于自身歷史悠久的“作家群”傳統,成立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該研究院由著名作家、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孫甘露出任院長,增設“媒體與創意寫作”方向藝術碩士學位,聘請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格非等優秀作家為校內外導師,下設藝術碩士中心、網絡文學中心和駐校作家中心,采取校外導師和校內導師合作培養的模式。邀請校外著名作家、學者及職業撰稿人擔任創作導師,聘任校內有文學創作與批評經驗且熟悉創意寫作理念與實踐的教師擔任學術導師,以授課、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傳授文學經驗、傳遞文學技法,打造一流的文學創作及文化創意寫作人才培養基地。通過設立“未來網絡文學家”“未來文學家”等獎項、組織舉辦“中融”華語全國原創文學等大賽,積極探索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打造文學育人平臺,培育新時代的文學創作人才,文學育人成效凸顯。例如,中文系學生積極發表文學作品,參與各類文學活動,曾獲得第七屆“青春文學獎”中短篇小說獎等獎項,在校內外產生較大的文學影響。此外,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成立了“孫甘露名師工作室”,設立華東師范大學—分眾傳媒“未來文學家”獎項?!皩O甘露名師工作室”既服務于高校教育、支撐學科發展,又服務于文化藝術領域的實踐,圍繞“上海書寫”的具體要求,努力探索適合中國本土實際的創意寫作發展道路。而“未來文學家”獎項作為原“未來網絡文學家”獎項的升級版,評選出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多位最具潛力的未來文學家。該獎項的設立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對傳統文學教育與人才培養實踐進行的新探索,是對文學育人實踐的新突破。

五、結論與思考

相關研究表明,第二課堂在實現“三全育人”過程中具有鮮明的優勢,基于育人導向、問題導向、實踐創新等原則,打破與第一課堂的界限,進而在時間與空間上更加開闊,在育人形式上更加多樣,在育人內容上更加豐富。第二課堂應既有扎實的科技學術活動,也有高雅的文化藝術活動,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將理論聯系實際,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能,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及審美能力,使學生自覺接受校園文化所倡導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圍的熏陶和感染,并進一步把這種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不斷在解決問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中成長。第二課堂能夠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推進“三全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因此,高校教師應積極優化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以便更好地發揮高校文化育人功能。

近年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開展了基于中文專業特色的“學術·文化·文學”第二課堂“三全育人”系列實踐,努力搭建適合中文專業學生的各類第二課堂實踐平臺,立足于文化傳統、學術傳統、文學傳統,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術文脈和加強文學創作實踐;同時,研究第二課堂如何通過實踐活動將育人理念延伸至社會,不僅以實踐育人潤澤校內學生,還借助與政府機關、社會團體的合作,將高校的服務功能和美育工作擴展至校外,實現高校服務社區、反哺社會的目的,實現“以美化人、以文育人”的內在要求。

但在推進“三全育人”過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幾點。其一,要進一步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以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社會發展規律,代表社會進步潮流,突出文化主旋律,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宣傳社會主義道德風尚,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文化主旋律;其二,要更為重視“先聲奪人”的宣傳平臺,開辟宣傳陣地,加強對校報、院刊、學報、校園廣播、新媒體中心等的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高校媒體的正面宣傳作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注重引導學生吸收先進文化,思想朝健康方向發展;其三,要夯實師德師風建設,持續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第二課堂要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前提下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推進師生雙向互動,鼓勵教師積極引導校園文化活動發展方向、悉心指導校園文化活動以提高文化育人層次,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情操與生活情趣,積極營造弘揚正氣、崇尚文明的良好校內外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 周國橋.“三全育人”視閾(域)下高校第二課堂育人

的創新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

52-54.

[2]? 陳洪靜,梁珍.“三全育人”體系下高職院校德育與第

二課堂融合探討[J].廣西教育,2020(19):155-156.

[3]? 黃麗琦.“三全育人”視閾(域)下高?!暗诙n堂成績

單”制度實施探索[J].廣西教育,2021(7):13-14;20.

[4]? 程文宣,黃海鵬.高校第二課堂育人功能及實施路徑

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0,18(1):103-106.

[5]? 趙敏,李東寧.三全育人背景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

度探析:以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安

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4):79-85.

[6]? 徐雄波.基于“三全育人”背景的高職院校第二課堂

系統設計研究: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西

教育,2019(31):98-100.

[7]?; 劉瓊.“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暗诙n堂成績單”制

度的構建: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

與教學研究,2020(1):113-114.

[8]? 陳眾,王真,殷潔.三全育人視域下的第二課堂體系

建設[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20):

165-167.

[9]? 李洪麗,馬振欽,章婷.“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

第二課堂課程體系的構建路徑:以廣西電力職業技

術學院為例[J].教育觀察,2020,9(10):65-68.

[10]? 孫穎.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易班和第二課堂融合

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19(25):64-66.

[11]? 莫兵.“三全育人”視角下的高職院校第二課堂系統

設計[J].現代職業教育,2019(13):1-3.

[12]?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

作的通知:教思政廳函〔2018〕15號[A/OL].(2018-

05-25)[2023-05-15]. http://www.moe.gov.cn/srcs-

ite/A12/moe_1407/s253/201805/t20180528_337433.

html.

[13]? 李哲君.新時代“三全育人”的實踐路徑優化研究[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8):20-22.

■ 編輯∕陳晶

猜你喜歡
實踐路徑三全育人第二課堂
高?!叭斯ぶ悄堋钡诙n堂建設探討
第二課堂
晉江“四點鐘學?!?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高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制約因素淺論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專業優良學風途徑研究
西子湖畔的“第二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