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關于改革重要論述的四維透視

2024-01-19 12:58劉建濤
紅色文化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生產力改革

劉建濤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改革的社會,改革是中國釋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法寶,也是一場深刻的革命。習近平對中國改革的依據、方向、重點、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論述,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改革觀,這是當前全面推進和深化改革的理論指引。

一、依據維度:歷史唯物主義

習近平指出,我們的改革是具備理論準備的。這個理論準備從歷史唯物主義方面看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不包括政治存在、宗教存在、哲學存在等觀念性的存在,因而社會存在本質上是感性的。感性的就是實踐的,因為馬克思開創的新哲學“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頁。。社會存在本質上是感性的意味著社會存在本質上就是實踐活動的,它是由現實個人的實踐活動以及從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各種物質生活條件構成。而這些物質生活條件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它既規定了我們的改革活動,也就是我們的改革活動是從這些既有的物質生活條件出發的,一定會受到它的束縛乃至羈絆,但同時我們的改革活動又要突破這些物質生活條件的束縛,使其朝著有利于社會持續發展的方向改革。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政策以此為出發點就會避免不必要的失誤和誤判。習近平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部署和措施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的,即“從我國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總和出發的”(2)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33頁。。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改革的理論方針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第二,即習近平一直強調的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習近平所指出的“社會物質條件總和”主要包括哪些內容,相互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系?這是我們進行改革活動所必須要深入了解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物質條件總和”主要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由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的經濟基礎,它們本質上都是非觀念的感性存在。生產力即生產的力量,也就是把人的物質生活本身再生產出來,而人的物質生活就是人的感性存在。沒有吃喝住穿等直接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中國的改革不可能進行下去。但進行一定的物質生活的生產并非孤立地進行,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性的生產關系中展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所指同一,都來源于物質生產實踐,本質上是體用關系,生產力是生產關系之體,生產關系是生產力之用,因而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的革命或改革,而經濟基礎的革命或改革又必然要求上層建筑之間的革命或改革。這樣就構成了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對根本性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從這兩個矛盾當中我們可以得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規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與改革都必須以這兩對矛盾和規律為根本依據,否則就會犯重大的失誤。而中國的改革活動就是以此矛盾和規律展開的。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5年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和其它方面的巨大進步。但是它在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若不進行改革,就難以進一步的釋放和推動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對于這些問題,習近平指出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仍然存在不少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60頁。。為解決這個重大的問題,習近平要求改革活動一定要“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4)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頁。。改革是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和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法寶,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因為實踐及其產生的矛盾是無止境的。

二、方向維度: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習近平不僅對改革的歷史唯物主義根據有著清醒的認識,而且還深刻地指明了中國改革的方向。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為此“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2014年版,第14—15頁。。封閉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開放前的傳統社會主義路子。一方面,中國在改革開放前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被動封閉的,即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閉、圍堵,而不是中國主動進行的封閉,中國想開放但外界環境不允許。此外,改革開放前國內各地區和各部門之間也是相對封閉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不是僵化的,不是只有蘇聯模式的一種社會主義模式,這種模式是多樣的,不能定于一尊。這就要求各個社會主義國家要結合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物質條件等基本的國情來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F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世界市場和經濟全球化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乃至整個世界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各國的資金流、產業鏈、人員流、價值鏈等深度融合和廣泛交流。

旗幟就是道路和方向,“改旗易幟”就是改掉原先的道路和方向,也就意味著改掉社會主義的道路、方向和制度,這種改革是我們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因為中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改革,“社會主義”這個定語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就是說中國的改革是在社會主義范圍內進行的,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而不是什么別的主義的改革,不能改弦易張,把社會主義給否定掉,否則就會犯無可挽回的顛覆性錯誤。對于改革的這一原則性遵循,習近平指出:“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2014年版,第15頁。中國的改革不是為了迎合西方某些人的“掌聲”,不能把西方的理論和觀點不顧實際地生搬硬套到中國的改革上,不能把改革引向西方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方向,否則就會陷入習近平所反復強調的“西化分化陷阱”(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2014年版,第22頁。。因而對于這些混淆視聽的言論、輿論、乃至思潮及其制造者,要敢于揭露、批判,敢于斗爭,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政治立場上的堅定。譬如有些人極力鼓吹在中國的政治改革中要推行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這是極其錯誤的,這些人要么對歷史唯物主義無知,要么就是別有用心。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很多特點和特征,但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8)習近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求是》2020第14期,第4頁。這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國情和最大的特色,在中國還沒有大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力量或其它什么別的力量,動搖黨的領導就會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錯誤。

總之,中國改革的方向是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進行的,對于改革的方向必須頭腦清醒,容不得半點動搖和模糊。為了保證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的行穩致遠,必須堅持黨從中國的發展中總結出來的立國之本即“四項基本原則”,以排除各種干擾,把改革向縱深推進。對此,習近平指出要“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2014年版,第15頁。。我們要以此政治優勢積極地引領和推進改革事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實際上就是堅持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是一個事關黨和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命運的根本性問題。當然隨著新時代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推進,也一定會賦予“四項基本原則”以新的時代內涵,因而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時代賦予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任務。

三、重點維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改革的理論依據是歷史唯物主義,改革的方向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而改革的重點則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的改革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特別是新時代改革的復雜性、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必須以系統性的思維和辯證的方法予以統籌兼顧、協調推進。但是改革系統中的每一個子系統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抓重點和主要矛盾,以重點領域的改革影響和傳導其它領域的改革。中國改革的主軸和重點仍是處于物質生產領域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10)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這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性的決定力量和衡量標準,因而它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歸根結底的決定力量。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點不能有絲毫的動搖,否則就會陷入倒退的泥潭,而社會主義改革的重點就是要解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障礙,從而影響其它方面的改革,為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強勁的推動力。對此,習近平指出:“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適應?!?11)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37頁。這就要求以更高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發展生產力,脫離這一點,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無從談起。

但是經濟體制改革千頭萬緒,如何入手?習近平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1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有兩次大的理論突破和創新。第一次是突破了單純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起來。這可以說是解決了其它社會主義國家長期以來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第二次突破就是習近平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1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市場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逐步深化的,從市場為輔到市場起基礎作用再到市場起決定作用,這表明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市場是市場經濟中配置資源最有效的形式。這是搞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中國也必須遵循,否則就難以使資本、技術、知識等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和發揮。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資源配置雖是由市場決定,但市場并不是起全部的作用,市場有其自身的弊端和失靈的領域。這就需要更充分地運用政府的政策、規劃、法治等杠桿,以更好地而不是更多地發揮政府調控和服務的職能,使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地結合,破解二者對立不相融的世界性經濟學難題,從而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最佳合力。

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何使政府的有為和市場的有效形成協同效應和綜合效應?政府掌握著政治權力和大量的社會資源,而市場主體在市場上活動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資本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增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治權力的籠子扎得不緊,就有可能出現權力尋租和腐敗現象,導致資本和政治權力聯手。這樣就會減弱市場活力,乃至在某些領域形成壟斷或利益輸送鏈條,政治權力成為資本無序無度發展的“保護傘”,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方面要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不再對微觀經濟及其市場主體進行過多過細的干預,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使政治權力在制度的剛性約束下合理運行,受到人民的有效監督。對此,習近平指出,政府要轉變自己的職能,就一定“既積極主動放掉該放的權,又認真負責管好該管的事,從‘越位點’退出,把‘缺位點’補上”(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2014年版,第55頁。。另一方面,要強化市場制度建設,建立統一的市場規則,形成規范的市場秩序,使市場上的資本運行在合理的制度范圍內,使市場主體成為中國經濟活動、就業機會、技術進步的主要參與者、提供者和推動者,從而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和淘汰機制,充分發揮中國形成的大市場優勢,防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因政府失靈和制度失靈所產生的諸多弊端,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15)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9日。。特別是平臺經濟和金融創新領域不是法外之地,必須在政府審慎監管的基礎上運行與發展,因為法治經濟是中國市場經濟的本質性特征,只有依法依規才能保持秩序與活力的有機統一。從市場和政府兩個方面同時改革,同時發力,以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和政府的服務作用,這應該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習近平指出:“改革的重點是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7年版,第66頁。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構建親清政商關系”(17)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頁。?!坝H”是指政府及其領導干部同企業或市場主體交往要無私心雜念、光明磊落,深入企業,花費更多的時間了解與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制定和企業有關的政策要充分聽取他們的反映和訴求、心聲和意見,而不是拍腦袋決策或簡單地下行政命令。在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困難、問題或巨大沖擊的時期更應該這樣做,這樣才能為經濟的持續發展積蓄力量?!扒濉笔侵刚捌漕I導干部在同企業交往的過程中要有分寸,守住底線,堅決不能搞不利于營商環境和政商關系的權錢交易、商業賄賂的損害行為?!坝H”是政商關系所具有的溫度,“清”是政商關系所具有的尺度,通過構建新型的有溫度有尺度的親清政商關系,積極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重效用,使“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更好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活力,促進企業一心扎根并深耕于中國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這個重點領域,除了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還要高度關注農業、農村領域的經濟體制改革。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領域的生產關系出現了新的動向和趨勢,即土地經營權主體和承包權主體發生了分離。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主體是合一的,改革開放后,農村集體土地的制度進行了重大的創新,土地的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置,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現在,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主體又發生了分離,這種新動向要求我們進一步探索農村集體土地體制改革。對于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習近平指出,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要在此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1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56頁。。土地經營權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利益,堅持適度規模,防止公司或企業等市場主體運用流轉的土地經營權搞農家樂等非農產業和過渡集中土地,否則就會導致農村出現新的貧富分化。

四、改革的方式:進行民主和法治軌道上的偉大斗爭

“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19)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版,第34頁。而在物質生產領域的生產關系一頭連著生產力,另一頭又連著上層建筑,既要調整生產關系以激發生產力發展的新活力,又要促使上層建筑發生變革,以適應生產關系的新變化。因而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完善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生產關系本質上又不是觀念性的存在,而是感性的存在,通俗地說,生產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并且在某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中生產關系不止一種,而是多種生產關系并存,其中主導性的生產關系決定這個社會的性質,而這些生產關系總和構成了所謂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本質上就是物質利益結構。因而對生產關系的調整靠單純的觀念批判是不行的,物質利益的問題不是觀念的問題,而是斗爭的問題。隨著中國改革全面推進,外圍的、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新時代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和新的重要關頭,即下一步的改革將會觸及更深層次的社會關系和利益矛盾,突破既有利益和既得利益的藩籬和格局,這些都是難啃的骨頭?!案母锸且粓龈锩?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槍干是不行的?!?20)《聚集改革資源激發創新活力更加富有成效抓好改革工作》,《人民日報》 2016年6月28日。因而對生產關系及其結構的調整和完善,要發揮理論的先導作用,強化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但先導作用并不是決定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偉大的斗爭來實現生產關系及其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案母锇l展穩定……需要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2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9月3日。?!皞ゴ蠖窢帯钡母鶕痪驮谟谏a關系是一種非理性的利益存在,并且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生產關系發展中,其自身也產生了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的諸多問題,形成了固化的不利于經濟良性發展利益格局。

突破改革的重大阻力,進行改革領域的“偉大斗爭”需要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勇氣擔當,對此要有充分的理論準備和心理準備。習近平強調,根據改革的形式和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22)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9月3日。。在斗爭中破解改革的僵局、困局,釋放經濟發展的活力,完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上層建筑以更好地協調利益關系。同時,對斗爭也不要狹隘的理解,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斗爭就是奔著矛盾、挑戰、風險去的,要清醒地認識到改革領域中的“偉大斗爭”已不再是革命時代的暴風驟雨式的斗爭,而是在憲法、民主和法治的范圍和軌道上的斗爭。于法有據,依法治國,講究斗爭策略、藝術與原則,敢于和善于同阻撓乃至破壞改革的勢力、言論斗爭。這種新時代的“偉大斗爭”要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因為人民是推動改革的主體,改革只有依靠人民才會有動力、有作為。因此,在改革中遇到難以權衡且關系復雜的利益問題時,要多深入人民的生活實踐之中,聽取人民的意見,體悟人民創造的鮮活經驗,從而把人民在改革中迸發出來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來,上升為關于改革的規律性認識,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推進改革有規律性地前行。

猜你喜歡
生產力改革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改革之路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改革創新(二)
我國道路貨運生產力發展趨勢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