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承路徑探析

2024-01-19 12:58付安玲張文秀
紅色文化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紅色育人思政

付安玲 張文秀

紅色文化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革命實踐中,通過選擇、整合中外優秀文化思想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態,是由思想、觀念、價值、精神、構成的理論意識文化(1)李強:《紅色文化的本質、特征及傳播路徑》,《社會科學家》2020年第7期。。作為培養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和培根鑄魂的精神動力,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革命性、人民性、科學性和多樣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要重視高校的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強調高校應該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并且勉勵同學們堅定四個自信(2)《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人民日報》2022年4月26日。,為高校傳承紅色文化,培養具有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為此,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積極探索紅色文化的傳承路徑,將紅色文化從理論意識文化有效轉化為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社會心理文化,擔負起文化傳承和創新使命,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

一、紅色文化: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產生的先進文化,是物質文化、理論成果、制度建設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革命文化遺產、革命圣地遺跡遺址、紅色組織、紅色人物和紅色精神等不同類別的內容。紅色文化以“紅”為鮮亮底色,凝結了黨的建設經驗和優良作風,見證了黨的百余年奮斗歷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家國情懷,生動詮釋著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革命的滋養下,我國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色彩”,并且呈現出政治性、革命性、人民性、科學性、民族性等特征,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第一,紅色文化具有政治性。中國紅色文化具有特定的政治內涵,始終站在無產階級政治立場上,服從和服務于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第二,紅色文化具有革命性。革命性是紅色文化的本質屬性,它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百余年奮斗歷程的偉大實踐。進入新時代,它為紅色文化持續發揮批判功能,抵制腐朽文化和反動文化,守好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三,紅色文化具有人民性。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是紅色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和使用者。第四,紅色文化具有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探索與掌握客觀規律的過程,具有科學探索性。紅色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延續了其科學性,不斷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第五,紅色文化具有民族性。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堅持以民族性為根本,彰顯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

紅色文化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是構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奠基石。長期以來,西方思潮不斷涌入,使我國持續處于被外來文化戰略包圍的局面。自由、民主、人權等西方“普世價值”觀念不斷惡意攻擊我國主流意識形態(3)王淑榮、魏子青:《“大學生網紅”現象中的“泛娛樂化”傾向評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年第4期。;“泛娛樂化”思潮披著“娛樂”的外衣來掩飾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真相,侵蝕著我國厚重的人文底蘊,使人們自縛于“被定制”的“娛樂繭房”。西方錯誤思潮的涌入,潛移默化地破壞著大學生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對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引領和意識形態建設造成嚴峻挑戰。面對大學生群體中的文化自信缺失問題,紅色文化遵循自身發展規律,密切聯系實際,為廣大學生提供精神了滋養和思想根基,不斷鞏固著主流意識形態陣地,提升文化自信。一方面,紅色文化為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思想來源。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本質上是對紅色文化的自信(4)沈成飛、連文妹:《論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當代價值》,《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1期。。紅色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賦予了紅色基因和獨特的精神標識,其所蘊含的精神品質和先進理念對個體的靈魂和精神都具有深刻影響,也為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因此,紅色文化與高校育人體系的有機融合,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豐富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內容體系。另一方面,紅色文化為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撐。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打著“學術反思”的旗號來否定黨史和歪曲國史,將西方文化奉為圭臬,推崇“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去主流化”“去歷史化”,不斷詆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對大學生的民族自信造成一定沖擊。紅色文化能夠廓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迷霧,憑借深厚感染力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和心理共情,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理念,補足精神之鈣,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傳承紅色文化與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內在一致性,二者之間有效互動,不僅能夠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實現代際傳承,還能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政治文化價值認同,筑牢思想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高校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鎮,是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陣地,立足“兩個大局”,高校應繼續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之基。

二、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承的現實困境

(一)教育模式單一固化,教學效果欠佳

現階段,部分高校教師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仍舊秉持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實現教學內容和文化發展的同步革新。這種固化的教育和宣傳模式難以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和積極參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主動性,不僅對教學成效產生消極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使紅色文化傳承被邊緣化,無法起到培養文化自信的作用。

第一,教育方式和宣傳模式單一老套。教學過程缺乏新鮮、生動事例,固守教材,內容存在片面性、缺少時代性、流于形式化。部分院校尚未形成以革命情懷為主題的案例式教學,缺乏真實材料帶來的感官沖擊,未能做到課堂知識與社會現實的有機融合,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會陷入政治疲勞,對紅色文化的政治熱情和關注度不斷下降,文化自信心也將被削弱,使高校紅色文化傳承陷入困境。第二,紅色文化教育各環節協同不足,缺乏連貫性和長期性。一方面,松散的、零碎的紅色文化教育難以通過拼接組合的方式形成高校主流文化教育思想,指導和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另一方面,部分教師急功近利,忽視文化自信教育的長期性、連貫性等,從而難以達到文化育人的理想目標。第三,在互聯網時代,紅色文化教育手段缺乏靈活性。從信息匱乏的舊媒體時代躍遷至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文化交融與傳播愈加深入。以“00后”為主力軍的大學生是被網絡浸潤的一代,其思維方式、價值選擇、行為活動受網絡平臺的影響越來越深,尤其是價值取向逐漸趨于多元化、呈現出矛盾性、個體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當前高校沒有充分適應這一新的發展態勢,所創建的網絡宣傳平臺嚴肅有余而活力不足,導致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吸引力不足,效果欠佳。如在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拘泥于某一特定框架,內容也局限在招生宣傳、模范人物和黨建宣傳等方面。此外,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相關宣傳途徑并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力與自信力。

(二)教學理念傳統固化,尚未形成“三全育人”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高校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師在傳播紅色文化方面的關鍵作用,借助思政課的方式有效展開紅色文化教學工作,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全員育人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傳統理念影響,將思想政治工作視為專職思政教師的專屬工作范疇,普遍沒有形成全員齊抓共管的格局,也沒有形成濃厚的“大思政”氛圍,致使許多高校滋生了育人主體參與不足,教育合力尚未形成等問題,影響了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第一,教育主體的參與廣度和育人深度不足。高校思政教師的人才梯隊建設不夠高效,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工作時分身乏術,教育效果和影響范圍有限;部分專業課教師政治意識和全局觀念不強,缺乏較高政治站位,把上好專業課程,完成教學任務視作育人工作的全部內容,忽視了紅色文化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第二,育人過程中,紅色文化教育內容薄弱。部分高校教師對教學理念的革新意識不足,漠視紅色文化,注重顯性教學效果,忽視隱性文化價值,鮮少關注文化自信的育人方式和育人效果,影響實際教學效果。第三,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缺乏銜接性和協同性,難以凝聚共識多向發力。部分部門密集發布多項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只關注自身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導致在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的銜接性、連續性和協同性方面缺乏統籌安排和整體布局,影響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三)以理論教學為主導,忽視實踐教學模式

現階段,部分高校教師仍秉持一種“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教育理念,過分依賴理論話語,向學生講解革命理論,致使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效果與教育目標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這種單向度的灌輸會不斷弱化情感維度,最終削弱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傳統紅色文化教育以思政課為主要陣地,多停留于理論講授層面,普遍缺乏實踐教學環節。

第一,紅色文化課堂的理論講授方式枯燥無味。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理論程度偏高,講重大事件、歷史人物等理論式教學,給人一種千篇一律的“宣傳說教”印象。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討論和交流較少,思考和理解不足,難以形成情感認同和心靈震撼。這種授課形式割裂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減弱了其主體意識。第二,紅色文化理論的挖掘深度有待提升。在網絡信息化時代,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但高校對相關理論的解讀方式和挖掘深度停滯不前,特別是缺乏對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挖掘分析,造成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政治熱情和關注度有所下降,難以深入認識和踐行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第三,實踐教學模式重視不夠。實踐育人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高?!叭恕本C合改革的重要內容,具有形式多樣和雙向互動的特點,既能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又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在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輕視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教育主體地位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忽視,減弱了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思想引導與塑造作用,容易導致學生對文化自信的理解產生認知偏差。

(四)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和研究不足

我國紅色文化資源種類數量繁多,可以豐富高校思政育人的具體內容,提升學生對文化自信自強的深刻認識。但目前高校對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挖掘、分析和利用不夠充分,導致紅色文化教育所傳達的內容較少,起到的育人作用較小,亟需解決和完善。

第一,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功能的認知存在偏差。在新媒介技術賦權賦能加持下,學生能夠自助式、碎片化地獲取紅色文化資源知識,但在思考領悟深層次內涵過程中有時缺乏辨別能力和科學認知,容易與紅色文化資源之間形成“對話壁壘”,生成歷史虛無主義等偏差觀念,深陷于多元文化旋渦之中,造成對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的后果。第二,思政課堂教學與紅色文化資源契合度不高。高校教師選取的紅色文化資源代表性不強、吸引力不足、結合性不夠,難以充分反映課程所要闡述的理論和內容,甚至出現與課程內容“兩張皮”的現象,使學生難以把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對多種類、多層次的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有待深入。囿于師資、經費、時間安排、人員安全保障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高校無法組織大規模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活動,只能帶領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等進行參觀,使已經被挖掘和開發的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約了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自信培育的廣度和力度。

三、高校傳承紅色文化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進路

(一)以“文化自信”為引領,深化紅色文化理論研究

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基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質是文化自信。新時代,高校要堅持以“文化自信”為引領,從紅色文化理論中挖掘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8頁。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有文化自信的底氣,認真研讀原著經典,深入挖掘并合理解讀紅色文化的先進內涵與價值意義,承擔起立德樹人使命,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心,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7)魏彩蘋:《習近平關于紅色基因基本內涵及傳承價值論述研究》,《紅色文化學刊》2023年第1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因此,要利用好紅色文化這一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利器,深化紅色文化理論研究,“創新紅色理論高度”(8)殷小娟、袁宜嬪:《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22年第3期。。首先,教師要充分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文化理論,以及符合中國國情、凸顯中國特色的文化理論。同時結合紅色文化中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等深挖相關教學內容,解碼紅色基因,引導學生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擺脫“信息繭房”的桎梏,肯定自身文化價值,增強紅色文化吸引力與引領力,消解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推動紅色文化教育的高效開展。其次,教師要結合時代要求和學生訴求調節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探索新型理論教學方法,如創設情境、案例教學、課堂辯論等,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在契合學生情感需求的基礎上彰顯紅色文化的感染力,使課堂教學價值實現最大化。最后,針對紅色文化理論與時代契合性相對較低的問題,高校教師要加強對紅色文化相關知識和應用領域的深入研究,聚焦社會熱點問題,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金課”,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和價值性,從根本上實現大學生思想理論知識到日常行為規范的有效轉化,彰顯紅色文化育人的時代價值。

(二)筑牢“大思政課”理念,推動紅色文化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式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9)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其進行紅色文化教育不可一蹴而就。高校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高度凝練紅色基因,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促進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同頻共振,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牢牢掌握紅色文化的內核因子(10)楊海霞:《紅色文化的內化困境及對策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大思政課”是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的一種教育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11)《“‘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人民日報》2021年3月7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要筑牢“大思政”理念,把“大思政課”建設作為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抓手,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使紅色文化和日常教育形成正向育人合力,貫通育人育才全過程。在“三全育人”和“課程思政”要求下,專業課教師在傳授專業課程時要適時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文化自信的教學內容,將代表紅色文化的優秀品質的諸如“工匠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等融入到專業課學習之中,構建更加完善的思政課教學體系,推動“大思政課”建設的有序進行。課程思政能夠增強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了解、禮敬和認可,而紅色文化的歷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溫度有助于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但是部分高校對其重視程度較低,阻礙“大思政課”的發展,不利于全社會協同育人格局建設。對此,高校紅色文化宣傳要立足于大思政格局,深刻認識社會大課堂對課堂教學的拓展意義,堅持各宣傳陣地間“協調配合,動態互補”,拓寬紅色文化場域,使紅色文化突破傳統課堂的壁壘限制,實現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最終形成多元育人合力,完善“三全育人”體系。

(三)優化紅色文化宣傳話語,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模式

實現宣傳話語的當代轉換是關乎紅色文化生命力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因此,高校要講好紅色文化故事,占領紅色文化話語高地,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傳承和發展好紅色文化。

第一,紅色文化宣傳話語要體現創新性、獨特性。一方面,要堅持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融合,深挖紅色文化的時代精髓,對其進行“再加工”“再編碼”“再包裝”,打造兼具歷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溫度的高水平理論內容(12)徐曉宇、張一:《對新時代傳承紅色文化的幾點思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年第18期。;另一方面,要立足社會實踐的實際,采用新穎獨特、感情充沛、朗朗上口的紅色文化宣傳話語,并加工整合本土化信息媒介資源,實現紅色文化內容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持續釋放紅色文化所承載的精神力量。第二,紅色文化宣傳話語要做到大眾化、接地氣。同樣的話語借助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而晦澀難懂的宣傳話語難以適應新型輿論生態。因此,宣傳話語要與時代現實相對接,以富有生活氣息的紅色文化話語表達傳遞紅色情懷,實現文化理論性和趣味性的完美融合,成為高校學生聽得懂、愿意聽、能接受的“新式話語”,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第三,紅色文化教育模式要做到現代化、多元化。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應創新原有教育模式,采取具有時代感、科技感和藝術性的話語表達方式,契合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認知水平,在信息洪流中抓住他們的注意力。通過創新話語方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紅色文化教育,認知“紅色文化精神圖譜”,領悟偉大建黨精神。此外,還應豐富和細化歷史情節和人物故事,以更為生動、現代化的宣傳話語走進學生心靈,發揮“紅色文化精神圖譜”的育人功能,從根本上內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四)搭建新媒體平臺,豐富紅色文化傳承渠道

在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相互交織的背景下,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和新興媒體的主體受眾,深受社會網絡思潮的影響,并逐漸形成了信息獲取的自主性。高校要加快適應網絡語境,利用“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頻與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打造網絡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網絡化碎片化傳播態勢,增強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效果。

紅色文化的線上傳播不能直接照搬線下資源,而要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詮釋紅色文化,實現傳播方式的多維協同和立體轉換。一方面,高校要發揮網絡育人優勢,提升網絡育人實效,依托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與普及推廣,對紅色文化進行加工,挖掘其中蘊藏的精神力量,并根據自身特點開辟紅色文化傳播資源和傳播渠道,打造多維度、立體化、數字化的紅色文化傳播平臺。在新媒體平臺,可以將紅色文化教育宣傳片、紅色故事宣講會等作品分類上傳至相關欄目,以音頻、圖片、視頻、沉浸式互動等形式直觀呈現于學生面前,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同時,高??梢园训胤教厣t色文化資源制作為數字資源,彌補時空局限性,豐富高校紅色文化傳播內容。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高效可靠的網絡輿情監測機制,及時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大學生的思維更具有創新性和跳躍性,可靠的網情監測機制對于了解大學生思維動態,應對網絡意識形態危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該機制,高校能夠及時搜集輿情信息,掌握學生日常關注的輿論熱點,為制定紅色文化育人方案提供重要參考。

(五)開設紅色文化第二課堂,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注重紅色文化的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高校的顯性教育方式主要包括黨課、團課和思政課程,幫助學生系統掌握紅色文化知識;隱性教育方式主要是課程中穿插融入的紅色文化理念、素材,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外顯傳播與內隱感染的相互配合能最大化地提升實際教育效果。因此,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協同發力,在思政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把紅色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打造紅色文化第二課堂,讓紅色文化在校園中隨處可聞、可知、可感、可學。

第一,要發揮“紅色文化學生社團”的傳承作用,開展紅歌進校園、紅色文化演講、紅色文化辯論等校園文化活動,組建優化文化自信培育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紅色文化的精髓,增進對主流文化的認同。(13)馬炯、謝紅玉:《紅色文化在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中的價值意蘊與融入路徑》,《紅色文化學刊》2022年第2期。第二,要積極組織開展大學生走進紅色基地的實踐活動。通過“青馬公開課”“信仰公開課”,沉浸式情境黨課、紅色文化志愿講解等方式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內容,使大學生在領悟紅色文化內涵的同時,厚植文化自信。第三,利用好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好其“資政育人”功能。一方面,要著眼于地方特色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彰顯區域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知力和認同感。另一方面,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靈活融入于教學內容之中,深挖時代感強的教學內容,幫助大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把握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促進實踐過程的知行合一。

猜你喜歡
紅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紅色是什么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紅色在哪里?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追憶紅色浪漫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