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資源開發活動融入專業課教育的探索
--以濟寧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例

2024-01-19 00:45
濟寧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古代文學漢語言專業課

李 艷

(濟寧學院 人文與傳播學院,山東 曲阜 273155)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教學方式方法單一,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實踐平臺短缺”等,在“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任務和措施中,要求高?!按龠M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1]。開發地方院校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資源,并使之融入到專業課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是濟寧學院在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開展的教學改革課題。該課題是對當前高校專創融合政策的響應,也是基于當前新文科建設以及師范認證聚焦大學生能力培養大環境下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的創新性實踐。

一、活動融入專業課教育的教學背景

選定高校中小學生研學資源開發項目,并使之融入《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課教育,有其特定的實施背景和需求,具體表現在專業課程的核心特征以及專業人才需求等方面。

(一)專業課的核心特征符合專創融合要求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教育的本質仍是專業課教育。采用什么樣的創新創業教育、采用何種方式進行專創融合,必須依據專業課的課程目標和要求來設定。因此,專業課程的核心特征和需求對于專創融合的具體實施有著決定作用。

《中國古代文學》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地位突出,具體表現在學分占比、課時分配和上課學期安排等方面。就學分、課時分配而言,《中國古代文學》在該專業課程體系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作為專業必修課程共16學分,占學生需修滿160學分總量的10%,占包括實踐課程在內的35門專業必修課131學分總量的12%。從上課時間安排來看,《中國古代文學》體現出基礎核心地位,分布在大學一、二年級四個學期,不僅時間跨度長,能持續有效地進行課程教學,且這個時段相對大學三、四年級是學生學習時間和精力最為充沛、對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最為旺盛、且最易被教師、課程影響的時期。因此,無論從課程時長、還是學生狀態來說,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既有利于課程內容的本身深化和轉化,也符合創新創業教育相對長期、持續的教育特征。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內容與當前中小學育人要求高度契合?!吨袊糯膶W》課程內容是以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這與當前中小學注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教育以及語文學科教學現狀要求高度契合。一方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符合當前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古詩文比重大幅增加的現狀。這既表現在課程內容本身包含了中小學語文學科中的古詩文篇目,也表現在培養提高以中小學語文為主要教學科目的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的古詩文功底。另一方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的未來優秀教師,能夠在未來工作崗位更好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哺教學和德育教育等工作。實際上,包含古詩文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在當前中小學的研學旅行課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的內容和目標包含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內容,這為課程融入研學旅行的創新創業教育奠定了基礎。

(二)專業人才需求對專創融合提出要求

專創融合必須符合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要求。高校中小學研學旅行資源開發融入《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課教學,體現了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一方面,高校所在地濟寧地區要求師范生在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到學校實習時就承擔相關的教學和管理任務。作為山東省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濟寧學院,其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均為山東省內生源。長期以來,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肩負著為地方培養優秀中小學教學人才重任,這既包括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實習期間為濟寧地區中小學提供教學實習人才,也包括大四畢業時為山東各地輸送中小學教學及教學管理人才?;跒榈胤捷斔蛢炐阒行W教學人才的主要培養目標以及地方中小學教學實際,要求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必須在大學三年級實習期間就必須具備承擔教學及其管理任務的相關能力和素養。因此,專創融合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需要在大學一、二年級就開始實施,這也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授課時段相符。

另一方面,中小學校急需有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研學旅行導師。盡管2014年8月,國務院就印發《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日常德育、美育、體育教育范疇,然而,直至目前,不僅各地區中小學研學旅行資源不足,中小學校也嚴重缺乏有著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研學導師。強化師資,建設專業優質的研學旅行導師隊伍,同時優化課程,提高研學旅行活動的實效,既是當前中小學研學課程努力的目標,也是彌補短板的重要途徑。據數據統計,中小學校研學旅行導師多為其它學科教師兼任,大體情況為:“學校主要負責研學旅行活動的教師是班主任(49.20%),其次是專職教師(25.70%);負責教師的所教學科主要是語文(32.00%),其次是小學科學(7.10%);在現場指導教師方面,班主任(32.90%)最多?!盵3]15現實中,班主任往往又是由中小學語文教師擔任,因為語文課更能夠讓教師通過課文內容結合班主任工作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培養的主要就是中小學語文教師,這就對師范畢業生具有研學旅行背景和經驗提出了需求。

二、活動融入專業課教育的教學設計

高校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資源開發活動融入《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課教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需要找準活動與課程知識的融入點;二是要找準合適的教學方式。

(一)緊扣課程教學大綱,確定活動與課程知識的融入點

課程教學大綱是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教學綱要,是組織教學的重要依據。要把創新創業活動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必須緊扣課程教學大綱,尋找活動與課程的融入點。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資源開發活動是基于高校資源、針對中小學生進行的研學旅行資源開發活動,契合當前中小學研學熱而研學資源、研學導師相對匱乏的需求?!吨袊糯膶W》則是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較高的人文素養、扎實的古代文學基礎、適應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發展需要、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語文教師。二者在服務基礎教育、培育優秀中小學教師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這為在課程內容中尋找兩者的融入點提供了可能。

《中國古代文學》授課時段為兩個學年四個學期,共16學分,其中包括16個實踐課時,教學內容包含先秦到近代的中國古代作家、作品和文學史等。課程所用教材為袁世碩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二版)》[4],共9編47章。結合濟寧學院現有的自然與人文研學旅行資源,可以找到和課程的相對應融入點,如表1所示。

表1 濟寧學院研學旅行資源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融入點

由表1可以看出:

第一,除儒家文化這一融入點對應的課程篇章、授課時間明確外,其它融入點對應的課程篇章和授課時間都相對寬泛。

第二,融入點對應的課程內容以及篇章最明確、研學旅行資源最多的是儒家文化,這一點符合濟寧學院所處孔孟之鄉的地域特點,也應是課程專創融合時著重挖掘的內容。

第三,初等教育學院是曲阜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基地、孔府家學研修基地和紅二師支部舊址所在地,對應的融入點包含了儒家文化和愛國精神兩個方面,屬于特色型的研學資源。

第四,融入點“古籍”所對應的研學資源圖書館古籍制作體驗和活字印刷體驗項目,項目已經比較成熟。

(二)根據課程教學實際,采用多師型混合式和理論實踐互促循環式等教學方式

課程教學方式必須依據課程、學生以及教師等這些課程教學實際進行選擇。就課程本身來說,《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具有授課時間長、以理論知識和課堂講授為主的特征,這既符合高校研學旅行資源開發創新創業教育需要長時間開展并跟進的特點,又確定了這部分注重實踐的專創融合教育更多地集中在課后而非課堂。就學生來說,剛接觸《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為大一新生,盡管中小學時部分接觸或參與過研學旅行課程,實際上仍局限于活動體驗,對于課程開發和開展項目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部分幾乎沒有任何基礎,但未來的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定位卻要求具有一定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以及研學導師的能力,這就要求這部分專創融合課程需要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推進。就教師而言,除了要求教師具有《中國古代文學》的專業背景外,還需具有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和實施相關的背景。因此,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主要采用多師型混合式教學和理論實踐互促循環式教學等方式。

1.多師型混合式教學

多師型指的任課教師具有多樣的專業背景,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身兼雙重或多重專業背景的教師;二是多個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

就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傳統講授來說,長期以來,該課程由古代文學教研組教師接力講授,這些教師都具有扎實的古代文學專業背景。其中,該課程傳統任課教師中,有教師被研學機構聘為研學文化導師,且有多年參與機構課程研發并帶領中小學生進行各種研學旅行活動的經驗,這也是在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開展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因素。

要想讓研學旅行項目真正有效地融入專業課教學,單靠古代文學背景為主的專業教師難以完成,還必須有研學旅行相關背景的專業導師參與。一方面,課題組邀請學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作為課題參與人,在課后側重從理論角度對學生進行線上研學旅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并協助主講教師對學生研學旅行資源開發活動進行指導。另一方面,聘請研學旅行機構的專業研學導師作為課程兼職導師,側重從實踐角度對大學生研學旅行資源開發活動進行指導,指導大學生把握市場動態,并審核活動的策劃方案,以及后續的實施措施。

這樣,形成了由古代文學專業教師線下主講、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線上理論培訓和專業研學導師線上線下指導的多師型混合式教學,在保證《中國古代文學》傳統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前提下,輸入專業的研學旅行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促成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資源開發活動得以在專業課程中真正而有效地實施。

2.理論實踐互促循環式教學

由于活動融入專業課教育,因此理論和實踐的內容相較傳統專業課程要廣泛。就理論來說,包括傳統課程的專業理論和與活動相關的專業理論。就實踐來說,既包括以研學旅行資源開發課程形式展現的專業課程實踐,也包括為了提升研學旅行資源開發和實施能力而進行的與研學旅行相關的實踐。

活動與專業課程內容大體有著5個方面的融入點,與這些融入點相關的理論及其對應的實踐活動根據教學實際安排在四個學期,如表2所示。

表2 對應專業課程內容的實踐活動時間安排表

根據以上活動融入課程的教學時間安排,形成理論實踐互促循環式教學模式,表現在每個融入點內部和融入點之間。在每個融入點內部,相關課程專業知識的課堂教學(理論)、相關研學旅行知識課下學習(理論)與大學生自身的活動體驗(實踐)、資源開發活動(實踐)互相促進,同時,大學生自身的活動體驗(實踐)和資源開發活動(實踐)又有互促作用。在每個融入點之間,前一融入點的理論和實踐對后一融入點有促進作用,后一融入點的理論和實踐又能對前面融入點提供啟發和完善,同樣有著促進作用。另外,大學生寒暑假期在研學機構的實習活動(實踐)和在校時間的理論和實踐學習同樣起著互促作用。

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安排,進行以下課程設計,如表3所示。

表3 課程教學設計安排表

這樣,經過專業課程中融入點知識的學習,又進行研學旅行相關知識學習以及關于融入點的體驗實踐,最終進行研學旅行資源開發和實踐,形成理論實踐互促循環式教學。以第一學期為例,學生通過老師課堂“古籍與中國古代文學知識講解”“作品的古籍呈現形態”的理論學習,對于古籍和傳統文化有著一定的認識,又通過對教育部關于研學旅行的相關文件政策的學習,初步了解研學旅行的知識?;谶@樣的理論知識,由教師帶領進行集體參觀圖書館特藏文獻閱覽室,并進行圖書館古籍制作、活字印刷活動的親身體驗,在實踐中加深對古籍、研學旅行課程等的理論認識,并帶著已有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進行課后的資源開發實踐活動,設計資源開發方案,制定研學課程,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改進,在實踐中又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肮偶c傳統文化”融入點的理論學習和體驗實踐,為后續“儒家文化”融入點課程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經驗,同時在“儒家文化”融入點課程的學習中,又能因知識的逐漸積累、能力的逐漸提高而對前一融入點內容進行完善。這樣,在關于某一個融入點課程內容、融入點課程之間形成了理論實踐互促循環式的教學形式。

三、活動融入專業課教育的教學考核及其成效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提出:“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活動以及發表論文、獲得專利授權等與專業學習、學業要求相關的經歷、成果,可以折算為學分,計入學業成績?!盵5]《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則指出:“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綜合應用筆試、口試、非標準答案考試等多種形式,科學確定課堂問答、學術論文、調研報告、作業測評、階段性測試等過程考核比重?!盵6]活動融入專業課教育的教學考核符合國家的以上相關政策,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截至目前,活動融入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課教學改革經歷了三年時間,于2020年構思并在2020級(35名學生)初步倡導,2021年在2021級(35名學生)初步實施,2022年在2022級(91名學生)正式實施,并于2022年12月被評為省級教改重點項目。

總體來說,活動融入專業課教學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從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說,3個年級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期末成績合格率均在96%以上,80-89分段值的占比率較高,且90-100分段值的占比率逐年遞增。從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掌握的技能和能力來看,3個年級學生已成功申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項,校級項目8項,獲得省級師范生從業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校級一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發表的活動相關的學術論文2篇(其中一篇待刊)、文學作品18篇。從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狀態看,班級整體風貌呈現出思維活躍、積極努力且敢于進取的狀態,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對他們都有著較高的評價。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價值度來看,學生更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并愿意主動承擔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如積極組織并參與濟寧學院線上公益輔導活動等。

以2022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班級為例。作為本教學改革活動正式實施的班級,目前已完成兩個學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課程考核總評成績主要依據各教學環節考核成績綜合評定,在原來的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和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基礎上,增加了以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資源開發活動為主的課程活動成績,占總成績的20%,期末考試成績調整為占總成績的50%,形成了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考核形式。

課程活動成績又依據活動相關的各環節考核成績(理論學習成績、活動方案成績、參與活動表現成績、成果成績)綜合評定,各部分的比重如表4所示。

表4 課程活動成績評價表

在各課程活動成績項中,成果成績參照人文與傳播學院綜合測評賦分方法進行評價,其它項成績評分標準如表5所示。

表5 課程活動成績評價標準

需要說明的是,理論學習和活動方案成績按學期內的要求次數平均計算成績占比,如該學期內共有4次理論學習,則每次理論學習成績占比為25%。

從活動方案和參與活動表現兩項成績看,除了個別同學因自身各種原因未參加活動沒有成績外,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夠積極參與活動,并取得相應的成績。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根據學生人數、意愿、活動難度以及項目量等情況,活動采用分組開展的方式,每位學生最多參與兩個小組。課程在每一學期開始就給學生介紹相關活動并布置任務,并由課代表課后組織。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活動成績得分高的同學,其期末考試成績往往得分也高。這些同學普遍認為,為了更好地挖掘研學資源并解決遇到的問題,他們不僅需要仔細學習課程中與對應研學資源相關知識,還需要找資料補充相關內容,這樣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問題意識也影響到課程其它內容甚至其它課程的學習。

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窗口”,也是“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7]。在課程中融入高校中小學研學旅行資源開發活動的教學改革課題,既適合社會人才需求實際,也符合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是濟寧學院勇擔教書育人使命、踐行服務地方職能的創新性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摸索了一定的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課題組將繼續推動項目,在實踐中解決問題、不斷完善,并從資源開發推進到中小學生入校研學旅行的實踐當中去。

猜你喜歡
古代文學漢語言專業課
古代文學圈中的“鄙視鏈”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析
國家級一流專業 漢語言文學
“導入課”在高校專業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思考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簡介
服務學習在高職社會工作專業課內實踐教學中的探索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來華漢語言預科生學習焦慮考察
在文化語境中闡釋中國古代文學
試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要性及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