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科融合下的思辨設計教學探究

2024-01-20 02:49王志鴻
關鍵詞:藝術設計藝術課程

張 琪 王志鴻

(湖北理工學院 藝術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引言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時提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藝科融合”成為重要發展理念和教育特色(1)向碧輝:《基于環境響應的景觀裝置數字化生成設計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22年碩士論文,第11-13頁。。魯曉波更以莫比烏斯環比擬藝術與科學的拓撲相生?;貧w設計學本質,無論藝術還是科學,皆是為人服務,設計學教育培養的是具有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人才;而思辨設計所呈現和引發的討論、激發的想象力則較大層面豐富了有關設計倫理、設計批判和藝術鑒賞的多維語境。針對“公共藝術設計”課程中所涉及的科學、倫理、政治和設計等領域,都能通過思辨設計的工具指導來構思創意。

一、藝科融合下的思辨設計概述

(一)新情境下藝科融合的專業發展背景

工業4.0時代,在數字傳媒、信息技術、智能科技快速發展的驅動下,藝術設計人才的素養模型已經發生深層次的改變。早在包豪斯時期,格羅皮烏斯就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的統一”,強調設計中將科學技術與藝術創造有機結合(2)金龍:《“藝科融合”背景下設計類人才跨學科培養路徑研究》,《工業設計》2021年第11期。。2019年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推動跨學科交叉融合。2020年教育部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也呈現藝科融合、藝工交叉的跨界發展格局;孔新苗在2023年5月的“一帶一路藝術互鑒計劃”講座中提出,“藝科融合”成為美育發揮創新教育功能的核心方法,在具體的美育課程設計中,也應當從以美育人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對跨領域藝術語言的理解。

環境設計專業本身是一門具有多學科交叉知識的專業,在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的專業群建設中,隸屬于設計學科的環境設計專業,有著來自大設計的學科背景與知識體系;同時又與屬于工科的建筑、風景園林專業有著許多共同的知識板塊,這造就了環境設計專業與相關學科交叉協同的特質。在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環境設計的研究領域從物理空間拓展到了數字虛擬空間;環境設計的研究范疇從具體的場景搭建過渡到系統的空間管理;環境設計的研究對象從物質形態空間到元宇宙的沉浸式空間。

(二)非情景下思辨設計的未來主義警醒

來自皇家藝術學院的鄧恩和雷比提出了“思辨設計”的概念,并在2013年出版的《思辨一切:設計、虛構與社會夢想》中,將設計作為一種思辨的工具并找出事物將有怎樣的可能性?!斑@種形式的設計以想象力為基礎,旨在為有時被稱為奇怪的問題開辟新的視角,并創造討論和辯論的空間,激發和鼓勵人們的想象力自由流動?!?3)安東尼·鄧恩、菲奧娜·雷比:《思辨一切-設計虛構與社會夢想》,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2年版,第22-23頁。馬特·馬爾帕斯則提出“思辨設計作為批判設計實踐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側重社會科學和社會技術問題”(4)馬特·馬爾帕斯:《批判性設計》,電子工業出版社2020年版,第16-17頁。。學者卡爾·迪索爾武曾在ICDF2020設計未來國際會議上以“思辨之物轉向思辨活動”為主題,指出設計師應轉換為教育者或學者身份,以謙虛姿態與公眾共同思辨社會與未來。因此,對于未來的思辨,尤其是可能會對未來造成極大影響的技術,運用設計極具交互性、體驗性和啟發性的特質,借助設計師的視角,能帶領觀者去了解未來的多種可能。思辨設計教學趨于關注科學、技術以及所有的未來后果和影響,并啟發學生形成獨有的見解,也是智識解放的需求。

以往我們做設計練習,通常是在提出一個問題后,給出一個解決方案。而思辨設計則相反,本身就是在提出問題。因此,思辨設計并不是虛構一種情境解決方案,而是非情景下對未來主義的警醒思考,其重點關注科技對未來的負面影響,一般來說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關注重大社會問題,二是使用物理道具?!端急嬉磺小芬粫鴮⑽磥淼目赡苄约毞譃樗念?可能性由內而外呈遞減趨勢:Probable>Preferable>Plausible>Possible。澳大利亞設計師 Lucy McRae認為,思辨設計顛覆了科幻小說的男性美感,提供了針對身體的假想未來和替代方案。例如她的《未來日間水療中心》作品創造了一種“擁抱機器”:以“擁抱”的缺失為隱喻,表達現代社會中因社交距離、離群索居而導致親密關系的生疏與冷漠。

二、“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是2011年才進入教育部《本科專業招生目錄》的年輕專業課程,目前在各大高校開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作為校際公選課,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跨界知識學習與興趣的提升;另一種是作為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選修課,只針對本專業的學生進行藝術理論與實踐的培養。此外,該課程在綜合性大學和藝術院校中也出現指向性與內涵性的不同,前者擴展空間有限,與藝術類學科互動割裂,后者則專業性過強,與科學技術融合較少?!肮菜囆g設計”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選修課,應具有與純藝術緊密聯系的藝術獨特性,同時又有和環境空間有機結合的設計綜合性。當前這門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是課程定位與教學手段單一。作為一門選修課,并非具有專業基礎的奠基意義,學生在大三下學期初次接觸公共藝術,能夠從藝術史和設計表現的雙重維度產生興趣,但是在環境設計工科效應的強化背景下,面對龐雜無序的空間藝術作品既喜歡又害怕,緣由是在大類招生的一年級學習過程中,學生并未建構起針對空間藝術的理論體系,大二設置的空間作品解析和建筑初步相關課程也只是夯實以建筑學為根基的空間表現和分析能力。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定位中將公共藝術視作“景觀設計”的補充,更凸顯了其陪襯的作用。當提及“立體主義”“建筑電訊派”“裝置藝術”等相關詞匯時,學生難以形成清晰準確的知識遷移。此外,教學手段還是依賴于傳統線下講授的單一模式,較少利用智慧教室和混合式教學手段。

二是無法實現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更新迭代,使得學科的基礎性研究不足。將研究視角拉向公共空間、新媒體藝術或者設計評價等維度的學科群還未建立,主要授課教師仍然無法擺脫環境設計單一向度的課題研究思考,主要集中于鄂東南地區礦冶文化研究、“特色小鎮”及“美麗鄉村”設計研究、數字虛擬技術下的工業遺址保護研究等,研究成果較為分散,對于立足本地產業、服務地方經濟的專業定位無可爭議,但對于設計發展的前沿性研究有待加強。

三是專業課程結構滯后,仍過于集中在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跨媒界、跨維度閱讀的相關課程內容不足。課程內容設置缺乏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內容,沒有能夠充分引導學生建立起一種獨立的專業立場和批判性的專業態度,包括創新觀念。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學習和復盤仍以傳統的專業課程結構模式展開,教師對于學生教學材料和方法的傳授并未與時俱進,教材和課后資源沒有靈活搭配。

四是課程教學評價手段單一,缺乏過程性考核。沒有發揮藝術設計的課程特色,學生苦于應付作業,教師也未將教學目標和過程性考核結合。

三、基于藝科融合下的思辨設計教學思路分析

(一)明確思辨教學目標

藝科融合下的思辨設計是促進環境設計師從關注設計對象本身即“物”的現象過渡到關注人與物、物與環境、環境與社會的綜合設計創造思維養成(5)鄧寒松、陳書芳:《環境設計專業藝科融合實踐教學探索》,《科教文匯》2023年第8期。。以美育為基礎、設計為方法、空間為對象、應用為目標,通過公共藝術設計相關理論學習,掌握設計方法和媒介技術表現,培養視野開闊、跨界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肮菜囆g設計”課程旨在引導學生立足科學化與技術性的融合,運用思辨性設計思維,關注社會議題映射之物的可行性與重要性。課程不單純以檢驗學生設計能力為教學目標,而是鼓勵學生通過質詢與判斷提出獨特研究視角,形成個人議題與未來交織的智識圖景,成為復合型、思辨型人才。

(二)貫通思辨教學對話

朗西埃相信交流具有打破智識優先級的力量,在交流中,人不是傳授,而是作詩。閱讀亦是對話,即讀者的意志與作者的意志進行交流碰撞(6)雅克·朗西埃:《無知的教師:智力解放五講》,西北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7-68頁。。藝科融合下的思辨設計教學從藝術設計的前沿動態分析入手,通過藝術、科學、文化、經濟、情感等議題打開教師與學生交流對話的動機。學生在課前導讀部分會提前熟悉設計材料,通過經典案例解析和具身認知,將公共藝術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拆解和融匯。閱讀的文本、教師課件以及視頻文件能大大豐富學生體驗與交流的方式。學生和課程內容的“交流”成為學生更深刻地突破舊知、產生新知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整個課程教學內容中,會進行相關的知識圖譜與能力拓展訓練?!肮菜囆g設計”課程教學為36學時,前面的理論講解通過24學時來貫穿知識點與思辨話題,剩下12學時作為工作坊和實踐環節設置。每堂課課中會進行課堂測驗,考察重點知識和拓展知識的運用,形成“2+1+1”的模式,即2課時理論講授、1課時測驗和1課時復盤匯報。學生在每節課的講解訓練中,學會主動思考和演講技巧。尤其是整個課程最后兩個環節的工作坊任務,學生在前期進行大量資料查閱和調研驗證后,整個環節從選題-調研-驗證-匯報-展示,形成完整的項目閉環(如圖1所示)。整個工作坊場景依托智慧教室格局,打破教師中心化,扭轉知識-權力等級結構的深刻意義,為教師與學生在教室的共同思辨的“智力解放”提供了土壤。

圖1 “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內容計劃表

教學對話的主題根據關鍵詞進行拓展,立足當下現狀,思考平行世界可能展現的面貌。例如,學生在對消費主義的關注中,聚焦了“網紅效應”和“體驗經濟”兩大關鍵詞,那么未來商業空間的發展與產業變革如何通過設計師進行空間搭建和升級創新,則需要進一步關注科技、經濟和政治的相關問題。通過小組討論,每個小組組長對該未來場景空間的設想與解決方案進行匯報,最后將通過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對話展開進一步的思辨性總結。

(三)進行思辨教學設計

藝科融合下的思辨設計教學是基于科學與藝術教學方法的路徑,拓展設計媒介,培養思辨思維,盡可能汲取日常體驗中容易被忽略的現象和事物,提供給所有觀者平等的參與權益,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當下并思考未來。因此,筆者提出的思辨設計教學“4R”流程(如圖2所示)則是在前述基礎之上,識別意識形態真偽、揭示設計邏輯規律、質詢常識思維構成、大膽創設未來之物,并展開對未來可能發生事件的解構與反思。

圖2 設計教學“4R”流程

在該教學設計中,教師根據不同的課程進度和內容來安排相應的教學方式,根據學情勾畫出學習畫像,明確學習路徑并有針對性地匹配學習需求,形成了“四維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八木S”包括興趣與動機培養、知識結構教學與促進、理解與應用能力提升、綜合與研究創新培養;“一體”為多重優良科研素養的基礎拔尖型人才。具體表現上,前期的SPOC混合教學能更好拉開文獻導讀和課程興趣的序幕,啟發學生以探究為動機,生成概念記憶。中期的課程講授與討論相結合,對照課程考核任務書開展實踐;學生通過移情與解析悟透教學材料,通過訪談觀察,小組談論不斷質詢并驗證其設計可行性。最后工作坊將積極聚焦未來之物的反思與創設,運用思辨工具大膽設想和實踐,實現項目評估與結題。

(四)評價思辨教學成效

公共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評價要注重專業特色與跨學科目標的考核創新。在最終大作業考核中,鼓勵學生根據任務書的要求結合自身專長展示創意設計和論文撰寫,在教師的全過程指導和項目推演完善中,形成高質量設計方案;鼓勵學生參加教育部舉辦(或指定)的專項設計類競賽,以及論文發表和著作出版。本課程經過近5年的教學產出,每班有近25%的學生獲獎,共完成300余份參賽作品和200余篇學術論文。學生在完成作品之余還能收獲戰果與喜悅,這也是課程以賽促教的積極成效。

四、藝科融合下思辨設計的“公共藝術設計”教學策略

(一)從程式到程序的迭代

加涅說過:“教學是一組經過精心設計的用以支撐學生內部學習的外部行為?!比魏位顒右WC效率,就必須形成一個基本的操作程序?!?7)仇定榮:《教學實踐智慧:課堂教學的活力之源》,《江蘇教育研究》2013年第22期。

藝科融合下的思辨設計教學首先要突破教學流程的程式化、教學內容的套路化、教學評價的形式化。通過思辨教學的4R流程,注重思辨思維“如鹽入湯”進入到教學的各個關節。教師從神壇走向幕后,教學活動從暗箱式到明晰化。教學程序的設計要以OBE理念設計為主導,記錄學生的真實思考,留心學生的學習痛點,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塑造學生的思辨人格,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果。該訓練是一場師生合作與博弈的活動,教師深入到學生內部,走進各個小組,總結不同學情;學生走上講臺,做回教學活動的主角,以團隊式合作展開各個教學單元的成果檢驗與輸出。誠然,這里的程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實際教學效果適時調整并完善計劃和節奏。通過各個學期的教學反思,不斷迭代生成更優化的課程計劃與設計。該程式從“1+ N”到“X+N”(X為變量)的迭代,脫離教師個人物質載體,而是通過多元教學手段、技術整合、資源搭建形成不定量的知識生成,則是新的教學程序的范式。

本課程的任務書鍛煉和考察學生如何將自身認識與批判性實踐相連,從而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高階教學目標。該任務書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設計實踐,針對設計熱點命題、學科競賽選題,以及自身興趣領域開展設計方案;一個是論文撰寫,從累積的文本與素材中形成自己的思辨性論點。這兩者在文本表達部分,教師會鼓勵學生不受限任何格式和方式。例如,有一組學生在針對未來酒店智能化下的社交空間探索的前期草圖方案中就運用了漫畫分析,將當前社恐人群進行了生動的情景化表達(如圖3所示),提出了酒店空間設計的痛點和要點。

圖3 學生針對未來酒店智能化下的社交空間探索進行的漫畫分析

(二)從思辨到思政的感知

作為一門專業選修課,“公共藝術設計”既體現藝術專業課程的體系化,也有公共藝術教育的普及化,前者是定位,后者是使命。在藝術教育的普及中,教師既要做到言傳身教,同時也要因地就勢,時刻關注藝術設計的前沿發展動態以及社會產業革新的速率。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從關注環境中“物”的設計轉向關注人與環境關系的設計。在各個教學單元中,啟發學生突破認知閾限,靈活調動五感,做到身心在場。譬如,在談及第一章中西公共藝術發展的差異上,學生會查閱相關資料,通過對比與參照發現歐美國家在公共藝術發展的政策背景上的相似點,以及當前我國國情對于公共藝術發展的相關指導性方針和政策,尤其是技術表現的方式與特點,找到與西方國家的異同點;同時也會有同學關注到這種差異背后也有文化基因的不同,在蔡國強、馬巖松等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實踐中能看到中國近些年在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播上的突出貢獻,最后學生在課程匯報中選取的某位中國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品分析,更是全方位體現了公共藝術的特性以及中國文化自信的相關課程思政要點。因此,思辨是開啟學生思考源泉的力量,而思政是提升教學內涵建設的高點。

(三)從合作到跨域的聚能

“設計師不應該為所有人去定義未來,而應該與倫理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等專業人士合作,去生產一種人們真正想要的未來?!?8)金龍:《“藝科融合”背景下設計類人才跨學科培養路徑研究》,《工業設計》2021年第11期。鄧恩與雷比就設計師的立場提出了合作的必要性。藝科融合就是根據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形成的聚力,是“新藝科”的完型。

藝科融合下的思辨設計教學改革,教師在建構層面上需明確“交叉+整合”的專業思想,規劃“藝術+設計+社會”的專業交叉路徑,梳理專業文化,凝練專業特色。強化“藝術+科技”的培養思路,聚焦城市和鄉村的公共藝術設計。完善“設計實踐工作坊”,可依托國家級創新創業基地,整合設計學、管理學、機電工程相關專業群,創建多元互補的教學團隊,形成課程命題設計庫、專家點評智庫群,聘請企業設計主管聯合授課,合作辦學,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就業渠道;還可聘請具有海外背景或者外籍教師,在更高層面共享人才培養的經驗和資源,大力開展海外交流項目,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及優勢發揮團隊協作能力,設計比藝術更趨向理性與思辨,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中不可能僅有單一的路徑,正如公共藝術本身所呈現出的跨領域和交叉性,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也會運用跨界思維進行想象和遷移。譬如,在講解第三章公共藝術設計的要素時,學生會發現能動型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不是從形態出發,而是直接從能動的節點、平衡、配重等機械學、力學問題入手,并根據這種節點的特征選擇材料、工藝甚至安排形態。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會自發組建研究小組,并聯合材料學、力學、工程學等相關專業學生的力量共同完成課程命題報告和設計項目。

再如,對于未來社交型酒店的空間設計這一命題,學生開始對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進行了界定,重點關注在虛擬空間內提供全息技術服務,讓住客選擇喜歡的虛擬造型形成不同人設并呼應相關人格特點;同時讓客人自由創建自己的社交空間進行交流和分享,利用虛擬現實對周邊環境進行虛擬化整合。該小組對全息技術的表現方式和參數設定進行了大量資料查閱,調研了相關工作室和設計案例后歸納出全息技術的優勢。

采用故事板的形式從第一視角出發參觀酒店重要節點,如大廳、房間、全息技術空間等,將“共情”這一關鍵詞貫穿于設計之中。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呈現中將人性關懷與設計賦能結合,形成主要解決思路并主動暢想該空間的可能性。在設計文本部分,用敘事性表達人類之間的共情:講述“兩個女孩通過全息技術在虛擬的社交場景中度過了愉快的時光,實現了更高效的社交”,未來科技讓人們的交際更加開放和個性化的故事,如圖4所示。

圖4 “未來酒店”共情分析與故事板呈現

(四)從評價到品鑒的反思

所謂品鑒,品為品優,鑒是鑒真。藝科融合下的思辨設計教學最終的評價依據是在“作業到作品,作品到產品”的進階式培養模式中挖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設計能力的優化提升。在品評學生論文過程中可見目前00后學生群體的個性化意識凸顯,能較快從龐雜的素材中提煉自身的觀點與表現方式,但對于思辨性的思維訓練則需要通過反復、長期的實踐、考察、問卷分析、頭腦風暴和小組討論中的得出真知灼見。因此,品鑒的目的不是去偽存真,評價的標準也不是以貌取人,而是將思辨性的針灸滲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逐一打通設計和藝術鏈接的經脈,正確看到過程性的批判與反思,讓思辨形成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品之間的溝通橋梁。

這里,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小組的組長,也可以是教師和企業家;品鑒的對象可以是學生的一張過程草圖,也可以是掛在報告廳的完整成品方案。而真正起到關聯作用的是過程性記錄、觀點和立場。在前期的文獻導圖中,學生的闡釋、分析得到開啟;在中期的小組討論中,學生的批判和質疑得到釋放;在后期的項目匯報和作品展示中,學生的評價和反思得到鍛煉,如圖5所示。在整個課堂教學環節中,學生始終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五、結語

在新興技術更迭變幻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思辨性設計”融入藝科融合下協同創新教育體系的建構和實踐中,以促發具有中國特色的“思辨性設計”物性角色和話語機制,值得每一位設計教育者為之傾注智慧與思考?!豆菜囆g設計》課程教學實踐的改革與發展將積極響應未來科技與人文、藝術與設計的雙重目標,實現學生“智性”的解放和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藝術設計藝術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花月夜》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混沌之美”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