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鄉鎮地名景觀時空分布

2024-01-20 02:03梁明龍楊柯柔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化景觀洞庭湖

張 達,梁明龍,楊柯柔

(防災科技學院 生態環境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1)

0 引言

地名是對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獨特的人類社會活動特征的真實反映。在人類文化的歷史演進中,地名的創造與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便捷功能。由于其具有使用頻繁、方便標記、發展變化相對緩慢的特點,使得地名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較強的延續性[1],被稱為“文字化石”。地名的形成受到地理環境變化的顯著影響,其作為一種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動態變化關系的反映方式,為研究特定地區的人地關系演變提供了參考和支持。

地名作為一種既可悟又可視的語言文化景觀[2],對感悟地方文化的綜合意義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外學者最初主要運用語言學和歷史學方法,定性化研究地名文化景觀[3-4]。自1990年以來,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引入,定量分析逐漸成為研究地名文化景觀的重要方法之一。國外學者對地名文化的研究重點在于研究地名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涉及地名與當地居民生活環境[5-6]、社會文化[7-9]或政治性[10-11]之間的聯系。具體而言,研究運用地理空間技術[5-6,11]和文獻調查分析等方法,對地名以及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分析或探討,旨在揭示地名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意義、文化特征或政治性影響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對地名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政區地名和民族地名。從政區地名的角度來看,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鄉村地名[12-18]、城市地名[19-24]和島嶼地名[25]等方面;從民族地名的角度來看,客家地名是一個重要的分支[26-28]。國內研究主要從區域地名景觀的角度入手,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26-30]和數理統計方法,來研究地名文化的空間分布和形成機制,揭示區域內地名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特征、成因以及演變規律。

總體而言,已有的地名文化景觀研究中,國外學者更注重對地名文化進行定性研究,并深入探討地名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國內學者更側重于區域地名景觀的研究,并運用空間分析和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兩者在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人地關系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特征分析方面,以及自然災害與地名文化景觀的關聯性和時空演化特征方面的研究,兩者仍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需要進一步深入和專業的研究。

湖南省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種類繁多、災情嚴重,呈現出特殊的混合災情形態。因此,本文在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內收集統計的535個鄉鎮地名,基于ArcGIS核密度估計法和文化地理學的方法,分析不同時期背景下的地名文化景觀。借助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兩個維度,并結合史學地圖對比分析,確定影響地名文化景觀形成的因素和演變分布,旨在挖掘地名所蘊含的豐富自然和人文特征,以探尋歷史時期人地關系地域性特征,為地域性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具有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措施借鑒。

1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湖南省位于長江中游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因省內大部分區域地理位置在洞庭湖以南的范圍,故稱湖南。參考王平、史培軍用自下而上的自然災害區劃原則[31],基于聚類分析方法來分析湖南省自然災害區域的分異規律,劃分出5個不同等級的自然災害小區,包括洞庭湖平原極重災區、湘東平原丘陵山地重災區、湘西-懷化山地丘陵較重災區、湘中西部低中山丘陵輕災區、湘南山地丘陵極輕災區[31]。其中,洞庭湖平原極重災區(圖1),主要包括了常德市大部分地區和益陽市、岳陽市、長沙市、張家界市的部分地區?;诖?本文確定常德、益陽、張家界、岳陽、長沙5個地級市為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主要范圍,選取區域內的所有鄉鎮地名文化景觀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清朝、民國、現代3個歷史時期下的地名時空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圖1 湖南省自然災害區劃圖[31]

1.1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獲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鄉鎮地名數據,主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湖南省》和常德、益陽、張家界、岳陽、長沙5個地級市官方網站發布的數據為基礎,剔除21個無從考究的地名,共收集514個鄉鎮地名數據點。通過讀秀網的資料查閱、百度百科等平臺的檢索,收集鄉鎮地名由來、地名確定時間、位置坐標和歷史地名變遷等信息;二是自然災害和影響因素數據,主要依據地理空間數據云獲取湖南省洞庭湖區域的30 m DEM高程數據。同時,參考《洞庭湖志》《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洞庭湖歷史變遷地圖集》[32-34]來獲取洞庭湖地區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危害程度,以及清朝至今的地方政策、戰爭影響等信息。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化地理學方法和ArcGIS中的核密度估計法(KDE)。文化景觀分析是文化地理學研究文化區方法論的一種,以地名文化景觀為研究對象,對自然災害與地名文化景觀的關聯性時空演化特征進行分析,發現不同時期的分布差異和歷史演變規律。核密度估計法中的空間平滑分析法是通過點或線要素計算每個單位面積的量值,并將各個點或折線擬合成光滑的錐狀表面,以充分展現地理學第一定律,即每個現象間存在相互聯系。同時,也強調了距離越近的現象之間聯系越強,并隨著距離增加出現聯系減弱現象。因此,借助核密度估計法對地名文化景觀進行研究,可以更直觀地呈現空間數據變化趨勢。

通過整合分類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內鄉鎮地名,并收集其關鍵信息,包括地名來源和坐標等,借助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生成了清朝、民國和現代3個歷史時期的地名文化景觀核密度分析圖。此外,本文還關注篩選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地名,并分析各類地名文化景觀的空間分異特征以及影響演化因素,旨在揭示地名與自然災害之間的關系,為地名演化和自然災害研究提供深入見解。

2 結果分析

2.1 地名文化景觀整體統計

通過對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內鄉鎮地名進行統計確定,并參考張琪對歷史地名文化景觀的分類標準[35],根據研究區地名的命名來源及其反映的文化景觀特征,將地名數據整體分為自然景觀類地名與人文景觀類地名兩大類。在自然景觀類地名中,分為地形地貌、動植物、水文3個亞類;在人文景觀類地名分類中,分為工程建筑、經濟、軍事、美愿寓意、人物姓氏、方位及祭祀6個亞類。此外,通過對3個時期的洞庭湖平原極重災區內各類地名景觀統計分類,根據地名形成的原因,篩選統計出與災害相關的地名共計15個(表1),占總地名數量2.92%。

表1 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鄉鎮地名用字(詞)及相關主要災害統計表

2.1.1 自然景觀類地名統計

通過對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得到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內各類地名文化景觀的用字用詞及相關主要災害統計表(表1)。

地形地貌類地名主要以“嶺、峰、坪、巖、坡”等與山系相關的字詞命名,共計70個,用字占比13.62%。尤其是以“坪、坡”數量最多,例如沙坪、堯天坪、南莊坪、后坪、火連坡等。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大部分區域位于洞庭湖平原上,而坪、坡一類字詞通常表示平坦、地勢低的地形,與洞庭湖平原地區實際的地理環境相吻合,反映出該地區平坦廣闊的地形特征。

動植物類地名主要以“芙蓉、楓樹、柏樹、荷花、蘆”等植物類命名方式居多,共計39個,用字占比7.59%。例如柏枝、蘆林浦、株木崗、芙蓉北、荷花園等地名常見于湘北地區,命名上使用了該地區常見的植被樹木以及表示高潔品質的植物類名詞。在動物類命名方式中,“白馬、金龍、白鶴”等則代表了日常生活具有祥瑞寓意的動物。

水文類地名主要以“江、河、湖、洲”等字詞命名,共計130個,用字占比25.29%。例如桃花江、車溪河、巖汪湖、三岔河等。水文類地名在所有地名文化景觀分類中數量最多,占自然景觀類地名半數以上。水源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洞庭湖水系位于長江中游,與周圍湘江、沅江、資水、澧水等水系河湖相通,為當地居民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

統計發現,自然景觀類地名共239個,其中大部分地名是通過對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動植物特征以及水文環境條件進行直接描述或派生字詞的方式來命名。水文類地名數量超過其它兩類地名數量的總和,更直觀地展現出洞庭湖區內地勢平坦、河網水系豐富的特點。與災害相關的自然類地名的命名全部是與洪澇災害密切相關的水文類地名景觀,共計4個。

2.1.2 人文景觀類地名統計

軍事類地名主要以“塞、寨、軍、堡”等字詞為主,共計25個,用字占比4.86%。例如石牛寨、將軍廟、八字哨鎮、張家塞鄉等。這類地名有些是由于戰爭時期屯兵駐扎、御敵防衛而形成留存下來,有些則是為了紀念戰爭勝利的光輝事跡和英雄人物。洞庭湖區歷史上的戰爭沖突,從明末清初到康熙年間吳三桂反清起義,以及后來的抗日戰爭,是影響軍事類地名形成的主要因素。

經濟類地名主要以“鋪、市、街、店、坊、窯”用字為主,共計44個,用字占比8.57%。例如襄陽街、新開鋪街道、菁華鋪、新市等。市即集市,是定期集聚進行貨物買賣和置換交易的市場,至今仍有很多農村地區和規模較小的城市都保留了趕集的傳統活動。鋪、店、坊也都是作為商品制造加工售賣的場所,反映了“沿途行路、到站歇腳”以及地區集市貿易和商業活動普遍的特點。

美愿寓意類地名用字以“太平、永安、長庚、官臨、人民、復興、永豐、觀音、共華、樂、仙、星、寺、廟”這類代表美好寓意和愿望期盼的字詞為主。例如復興廠鎮、永豐鄉、桃花源鎮、樂安鄉等,共計74個,用字占比14.39%,是所有地名分類中數量第二多的地名文化景觀。這些地名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敬畏和戰爭時期祈求安穩的“太平、永安、安定”;表達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祈求向往和寄托了對未來期望的“長春、共華、桃花源”;以及反映當地居民精神信仰和對神明的崇敬之意的“觀音寺、文星街道、武圣宮鎮”等。

工程建筑類地名主要用字包括“垱、堰、垸、堤、橋、亭、塔”等字,共計57個,用字占比11.09%。例如保河堤、木塘垸、七重堰、大堰垱、衡龍橋等。不難發現,工程建筑類地名中,又以“垱、堰、垸、堤、橋”這類與防洪筑堤、水利工程類術語相關的詞較為常見。洞庭湖平原地區的洪澇災害較為頻繁、影響范圍廣、造成損失大。從晚清時期一直到建國以后,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也逐漸增高,因此不斷興修各類水利工程以及筑堤圍垸,通過控制水患盡可能地降低對生命安全的威脅和減少對經濟的損失。

方位及祭祀類地名主要用字包括“城南、鎮頭、東、北、西、南、中、陵”,共計35個,用字占比6.81%。方位類地名以顯著的山川湖海等實體為參考主體,并結合位置描述形成地名,包括“東、南、西、北、中”等各個方位。祭祀類地名用字包括“陵、墳、馬王堆”等字詞,與封建社會時期的君王重臣陵墓有關。

人物及姓氏類地名主要以常見姓氏為主,共計40個,用字占比7.78%。其中,地名用字包括“朱、聶、王、李、岳、陳、張”等,例如葛家鎮、廖家村鎮、熊家莊、陳家灣等。調查發現,該類地名通常出現在歷史戰亂、受災、政策轉變或者發展受阻等情況下,進行大規模搬遷或家族遷移,以宗族姓氏為主形成的地名文化景觀。少部分直接以偉人英雄、杰出人物的名字命名,如弼時鎮、雷鋒街道、屈子祠鎮等,旨在通過人物名字的命名,表達當地民眾對偉人英雄的紀念和尊重。

對表1統計發現,人文景觀類地名共275個,其中以美愿寓意類和工程建筑類地名為主,軍事類地名最少。在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內,洪澇災害發生次數最多且頻率最高,地名的形成主觀上受到災害的影響。一方面,人們不斷興修防洪水利工程;另一方面,這些地名也表達了對自然災害的敬畏和對神明的庇佑信仰。因此,人文景觀類地名在綜合因素影響下形成,深刻蘊含較為豐富的人文歷史積淀。災害相關人文類地名的命名與洪澇災害相關性較大,其中美愿寓意類地名出現次數最為常見,共6個,占災害類相關的地名總數一半以上,其主要災害依然以澇災居多。以軍事類地名和工程建筑類地名命名的地區與災害聯系數量相等。在設立軍事地點時,城市功能建設重點為防御性建設,其中也包括了災害的防治措施。同時,為了保障城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加快了對重點城市防洪治澇工程的建設。

2.2 地名文化景觀時空分布特征分析

2.2.1 不同時期研究區自然類鄉鎮地名文化景觀空間分布特征

洞庭湖平原極重災區自然景觀類地名在清朝時期,水文類地名占主導地位,數量上遠超于地形地貌類和動植物類。主要分布在資水、沅江、澧水、湘江流域以及洞庭湖區域分布,集中分布在益陽市東部與岳陽市西部湘江支流處,以及東洞庭湖區附近。地形地貌類在洞庭湖平原周邊地區呈零散分布,數量較少,動植物類分布在中部和北部,集聚分布的中心與水文類地名一致,與水文類地名相互關聯(圖2a)。在民國時期,水文類地名仍占主導地位,但分布重心向南部逐漸轉移,并且地名文化的集中程度有所下降。地形地貌類數量明顯增加,在洞庭湖中和西部地區呈均勻分布。水文類地名景觀數量也呈增加趨勢,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西部沿道水流域,動植物類地名數量上整體上變化不大,主要分布在常德市和長沙市內的平原和丘陵地形一帶(圖2b)。在現代時期,自然景觀類地名數量持續增加,特別是在長沙市中部地區,地名呈現出明顯的集中分布。水文類地名數量最多且增幅最大。大體上沿沅江、澧水、洞庭湖、汨羅江、資水等流域分布。地形地貌類地名主要分布于山地、平原、湖泊江河流域等地域,集中分布在平原南部地區。動植物類地名數量增加趨勢明顯,在洞庭湖平原內均勻分散,集中程度不明顯(圖2c)。整體上自然景觀分布范圍呈現出擴大和分散的趨勢,同時分布集中程度在逐漸減小。從清朝到民國時期,自然類地名出現顯著增加,其中以水文類地名為代表增長最快,集中分布的特性開始減弱,分布密集點由洞庭湖北部逐漸向洞庭湖平原南部地區轉移。從民國至現代,觀察發現自然類地名大規模分布于洞庭湖平原地區,集中程度持續降低,東西兩側分布范圍收窄??臻g分布均勻,只出現了一個密集點,大致位于長沙市南部資水流域范圍內,其他區域分布較零散。這些地名反映了洞庭湖平原極重災區的自然環境的歷史演變。

圖2 洞庭湖平原災區自然類地名核密度分布:(a)清朝(b)民國(c)現代

2.2.2 不同時期研究區人文類鄉鎮地名文化景觀空間分布特征

洞庭湖平原極重災區人文景觀類地名在清朝時期,主要以工程建筑類和美愿寓意類地名為主。整體沿洞庭湖平原均勻分布。工程建筑類地名主要沿澧水、湘江以及道水、撈刀河等河流沿線分布,具有與洞庭湖及周邊水系流向明顯相似的特點;美愿寓意類地名主要集中在常德市西部地區,呈西北-東南向分布;軍事類地名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中部,經濟類地名數量與軍事類地名相當,無較強的集中分布特征,主要呈橫向均勻分布在洞庭湖區域的東西兩側;人物及姓氏類和方位及祭祀類地名數量較少,主要分布在北部(圖3a)。

圖3 洞庭湖平原災區人文類地名核密度分布(a)清朝(b)民國(c)現代

在民國時期,人文景觀類地名整體上呈數量增加的趨勢,但相較于清朝時期,分布集中程度較弱,呈零散分布,只在長沙市南部存在集中分布的重心點。人物及姓氏類和美愿寓意類地名數量明顯增加。人物及姓氏類地名主要分布在湘江和道水流域附近。美愿寓意類地名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的西部地區,且數量上在人文類地名景觀占比最多。經濟類地名的分布增加主要集中在平原北部和長沙市南部。軍事類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岳陽市與益陽市的北部地區。此外,工程建筑類和方位及祭祀類地名整體上變化不大,分布較為零散(圖3b)。

在現代時期,人文景觀類地名數量呈明顯增加,但集中分布的區域數量有所減少。工程建筑類地名增加數量最多,廣泛分布于多個水利工程以及交通道路附近,并且其線狀分布更符合江河流域的流向。方位及祭祀類地名的集中分布相較民國時期更為明顯,主要分布于長沙市、常德市和益陽市。經濟類地名也有所增加,零散分布在以常德市和益陽市城市中心為主的經濟發達區域,反映了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軍事類、美愿寓意類和人物及姓氏類地名,分別在洞庭湖平原東部和西部地區呈分散分布(圖3c)。

總體而言,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各類地名景觀數量都呈現增加趨勢,地名分布由常德市北部較大范圍的密集點向長沙市南部發生轉移,同時地名集中程度明顯下降。自民國時期起,分布范圍相比于清朝更加廣泛,地名文化景觀總量保持繼續增加。然而,從民國到現代,地名數量增加幅度有所降低,并且長沙市南部地區的密集點范圍發生縮小,同時地名分布的范圍東西兩側減少,向洞庭湖平原中部收縮。

2.2.3 自然災害類地名文化景觀空間分布特征

根據表1和數據統計,以洞庭湖平原極重災區內514個地名點數據為篩選范圍,根據命名來源與災害相關的原則,共計篩選出15個與災害相關的地名。運用ArcGIS,得到3個時期與災害相關的地名分布圖(圖4)。

圖4 洞庭湖平原災區與自然災害相關地名分布:(a)清朝(b)民國(c)現代

清朝時期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地名景觀共計7處(圖4a),皆與洪澇災害相關,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地區北部和中部。分布在北部地區的地名主要沿道水、松滋河以及澧水的分流區域出現;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的地名主要沿資水、湘江和洞庭湖流域出現。在清朝同治年間,由于長江和荊江地區遭遇特大暴雨,導致洪水泛濫,而部分流域河段的行洪能力有限,導致多處堤岸潰決。其中,松滋河便是在1870年由于長江干堤潰決而形成。

民國時期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地名景觀共計4處(圖4b)。其中,與洪澇災害相關的地名共計3處,主要分布在湘江流域和虎渡河流域的平原區域。1931年和1935年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洪水災害,長江、漢江以及荊河受洪水沖擊,先后漫堤潰口。與水庫浸沒災害[36]相關的地名共計1處,即湖南省常德市澧縣王家廠鎮,原為槐市。由于1958年涔水漫延導致槐市被淹沒,成為王家廠水庫蓄水區,鎮上居民搬遷至10 km外的羊古莊,改名為王家廠鎮。

現代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地名景觀共計4處(圖4c)。其中,與洪澇災害相關的地名共計3處,分別分布在道水、虎渡河匯入湘江水系的支流以及南洞庭湖水系之上。與蟲災相關的地名共計1處,位于岳陽市華容縣東南部的團洲鄉。1977年血吸蟲病肆虐,為此當地組織數萬名工作人員艱苦奮戰,設滅螺指揮部,全面展開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1980年由指揮部轉為公社建制,名團洲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團洲鄉[37]。

在數量上,從清朝到民國和現代時期,與災害相關形成的地名景觀整體數量逐漸減少。除了民國時期由于水庫浸沒災害形成的常德市澧縣王家廠鎮,以及現代時期與蟲災相關形成的岳陽市華容縣團洲鄉外,其他13處都是與洪澇災害相關。從清朝到民國,分布集中區域由常德市北部向常德市南部發生轉移,主要包括湘江支流和松滋河、道水流域。從民國到現代,形成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地名景觀相較于清朝時期大幅減少,并且分布區域也從洞庭湖東部地區向中部擴散,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及道水流域等地區。

2.3 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歷史文獻資料的查閱和整理,結合洞庭湖平原極重災區空間范圍下各鎮的地名文化景觀空間分異特征分析,從以下3個層次對地名文化景觀的成因進行剖析。

2.3.1 自然地理環境提供了地名的基礎描述和參考

自然地理環境和自然災害對地名的形成和分布產生顯著影響。洞庭湖平原是由河湖丘陵與沖積平原組成的地區,大部分地區海拔低于50 m,古時又謂之“八百里洞庭”。洞庭湖平原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地名的基礎描述和參考,如地形地貌類地名在平坦地區多帶有“坪、坡”等字,而在陡峭山勢下定居的地域地名常帶有“峰、峪”等字;水文類地名主要沿水流沿線分布,受河流分布的影響;動植物類地名通常伴隨地形地貌類地名和水文類地名出現;自然災害特別是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影響了地名的形成。歷史上為應對洪澇災害,進行了多次湖區堤垸的建設和修復,這使得工程建筑類地名的增加。洪澇災害的發生也影響了與自然災害相關地名的形成。境內多高山峻嶺,多陡坡,利于水流匯集且徑流豐富,但容易頻發洪澇災害。此外,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戰亂較多,堤岸失修和漫堤潰口也導致了平地被淹,對地名也產生了影響。

2.3.2 經濟社會發展對地名的演變和衍生起著推動作用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推動了地名的演變和衍生,反映了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特點。洞庭湖平原地區作為中國傳統農業的發祥地,具有熱量豐富、水資源廣闊和土層深厚的特點,是湖南省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也是湖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水產和淡水魚養殖基地。明清時期,重農制度的實施與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和應用,使得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發展達到了歷史高峰[38]。民國時期,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的開發,逐漸提高了商品貨物的流通,加大商業流轉互通,誕生了如“鋪、窯”等經濟類地名,便于促進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和經濟合作。隨著現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伴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封建迷信祭祀行為不再興盛。1949年以后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湖南省近幾十年取得了飛速發展,新形成的地名多以“街、市”這一類經濟效益范圍更大的詞來命名,反映了經濟社會的新特點。

2.3.3 多元文化對地名起到豐富和多樣化的作用

多元文化對地名產生了豐富和多樣化的影響,包括人口遷移與融合、民族風俗和政治政策因素等。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洞庭湖區戰爭紛亂和抗日戰爭爆發引起人口遷移和居住群落的變化現象較多,省內人口遷移的規模比省外人口遷入規模大[34]。人口遷移使得該地產生了新的姓氏,又或是歷史上著名人物的足跡遍布于此地,因而使得研究區域內人文景觀類地名中的人物及姓氏類地名數量呈現上升趨勢。漁民有祭祀神靈祖先之俗,當地的民風民俗又與人文景觀類地名中美愿寓意類和方位及祭祀類地名有密切聯系。在面對天災和連年戰爭時,美愿寓意類地名更能直觀地體現出人們希望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定的美好愿望。洞庭湖地區是中國歷代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之一,隨著封建統治的清朝土地制度崩潰以及近代以來內外不斷的戰爭,軍閥勢力割據、政治形勢混亂和軍事戰爭沖突頻發的背景下,各地設堡設營,導致清朝至民國時期各類地名文化景觀總量顯著增加,其中軍事類和工程建筑類地名的形成受其影響最大。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本文通過文化地理學和ArcGIS核密度估計法,分析了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鄉鎮地名文化景觀特征及探究背后的影響因素,得到結論如下。

(1)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內自然景觀類地名中,地形地貌類地名以與山系相關的字詞命名居多,動植物類地名主要以植物類命名方式為主,水文類地名數量最多。與洪澇災害相關的地名都與水文有關,符合洪澇災害的特征。人文景觀類地名中,以美愿寓意類和工程建筑類地名為主,軍事類地名最少。經濟類地名反映了地區的商業和交易活動,工程建筑類地名反映了防洪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方位及祭祀類地名與地理方位和宗教信仰相關。人物及姓氏類地名主要以常見姓氏為主,少部分直接以偉人英雄、杰出人物的名字命名。與災害相關的地名中美愿寓意類地名最為常見,其中澇災最為突出。軍事類地名和工程建筑類地名與災害聯系數量相等,都反映了防洪防澇工程的重要性。

(2)自然景觀類地名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的中部和南部,地名數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但整體集中程度減弱,分布更加廣泛。人文景觀類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洞庭湖平原西北部和東南部地區。其中經濟類、工程建筑類和美愿寓意類地名數量增長較快,地名集中程度也相對減弱。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地名景觀分布特征更加明顯,與洪澇災害相關的地名主要沿湘江、道水、松滋河等流域的流向分布,與自然景觀類中的水文類地名分布規律相似。

(3)自然地理環境和自然災害對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內的地名文化景觀產生明顯影響。地形地貌類地名與地區的平坦廣闊或陡峭山勢有關,水文類地名則受水資源和河流分布的影響,而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導致了工程建筑類地名的增加。隨著現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經濟類地名反映出經濟社會的新特點。多元文化因素影響了地名文化景觀的形成和演變,反映了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的豐富歷史和多元文化。

3.2 討論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地名文化景觀具有保留地方文化和人地關系發展的歷史變化等特征。本研究不僅為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鄉鎮地名景觀提供了深入的時空分布特征分析和成因解讀,也為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實際指導。研究過程中采用了系統的分析方法,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以更全面的角度呈現地名文化景觀。從整體統計、時空特征分析到影響因素分析的有機連接,形成了研究的合理框架,為讀者提供了清晰而完整的研究視角。研究結果對于地名學、文化地理學等相關領域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進一步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地方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本研究對比已有的研究案例,主要有兩個創新改進的方面:其一是研究對象的創新。以自然災害易發地區的地名文化景觀為研究對象,將自然災害種類與地名文化景觀進行了關聯性分析,在基于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個分析維度下,進一步挖掘自然災害背景下的地域性文化內涵,提出相應的保護和傳承措施。其二是研究方法的創新。與以往歷史地名的宏觀研究分析不同,本文以清朝、民國、現代3個不同時期為歷史背景,對比地名變遷數據,做出詳細對應的地名文化景觀核密度分析圖,從歷時性和共時性角度出發進行對比,探究時空演化特征。研究不足是在研究過程中對于較為零散、分布規律不明顯的地名點分析不足。本文研究主要基于洞庭湖地區歷史變遷地圖集[34]為參考,未能全面突出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對于年代久遠且記錄模糊的歷史地名缺乏深入的完整性調查。特別是湖南省自然災害易發區地名景觀變遷的影響因素是基于前人研究和現有的歷史資料記載中分析獲取的,因此影響因素探究存在部分局限性。隨著近年來地名景觀研究的不斷深入,未來將更加細致地探討地名的形成機制和文化內涵,借助諸如地方縣志、民間記載收錄等更詳細的背景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加強開展災害與地名關聯性方面的研究,更好地為地域性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借鑒。

猜你喜歡
文化景觀洞庭湖
洞庭湖
輕松松聊漢語 洞庭湖
現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觀探究與實踐
好一個洞庭湖
對首爾梨泰院伊斯蘭街道的文化景觀解釋
洞庭湖的麋鹿
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變遷中的人地關系和文化認同
武夷山:作為“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