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共建共享的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實踐與思考
——以四川省“能者為師”特色課程推介活動為例

2024-01-22 02:49
湖北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普通高校學習者社區

周 晨 許 琳 黎 恩

(四川開放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3)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多渠道擴大社區教育資源供給,更好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1年10月,教育部啟動了社區教育“能者為師”特色課程資源的推介活動。在四川省教育廳領導下,四川省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組織全省的開放大學、普通高校和其他相關單位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能者為師”特色課程資源的征集和推薦活動,建設了一大批符合人民需求、健康向上、特色鮮明的高質量課程資源。通過梳理總結“能者為師”特色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經驗,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整合升級社區教育優質資源,進一步助推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一、“能者為師”特色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

“能者為師”特色課程推介活動是2022年教育部推動全國社區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抓手。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相關精神要求,四川省首次面向包括全日制普通高校、非全日制成人繼續教育學校在內的不同辦學類型院校進行廣泛征集,吸引了川內56所普通高校、13家開放大學,以及數所中小學、企業的教師與能工巧匠踴躍申報。特色課程資源的形式為視頻和音頻,圍繞科學素質與互聯網學習、老年人智能技術運用、家庭教育與閱讀表達、鄉村振興、非遺傳承、道德與法治、人文藝術、康養健身、生活技藝和社區治理與應急管理等10個主題展開建設。[1]

從申報情況來看,普通高校和開放大學建設的課程數量占到了總數的95%以上,在主題選擇和建設風格上體現出各自的鮮明特點。普通高校建設的課程資源大多集中在“社區治理與應急管理”“康養健身”“科學素質與互聯網學習”等主題,突出學術理論知識的系統闡述。比如,四川大學的“認識災難,險中求生”和“老年常見慢病管理”、西華大學的“實用應急與百姓生活”、西南財經大學的“保險產品淺析”等課程,其課件制作內容形式規范,章節遞進邏輯分明,知識覆蓋全面深刻。

開放大學建設的課程資源大多集中在“非遺傳承”“家庭教育與閱讀表達”“生活技藝”等主題,突出知識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廣元開放大學青川分校的“青川灰攪團制作工藝”、雅安開放大學的“老年教育普通話教學課程”、自貢開放大學的“舌尖盛宴鹽幫美食”等課程,其內容更加貼近實際生活,授課形式不拘一格,通俗易懂。

截至2022年12月,全省共征集上報111門課程(1327個微視頻),其中有110門獲得教育部推介[2],央視新聞、央視財經等主流媒體相繼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通過開展“能者為師”推介活動,為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大舞臺,進一步提升了四川省社區教育普惠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

二、從“能者為師”特色課程看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此次四川省“能者為師”推介活動中,普通高校和開放大學作為申報數量最多的兩種辦學類型院校,在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制度、觀念、標準等方面表現出普遍問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制度不健全

作為成人繼續教育院校,開放大學具備開展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專業優勢,但是本次“能者為師”推介活動中,開放大學申報的課程數量和質量與普通高校相比有較大差距,探其根本,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相關制度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以四川開放大學為例,目前主要有三種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方式:外購、自建和依托活動。在外購資源方面,因為沒有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只能用學校劃撥的有限的社區教育工作經費進行購買,受價格因素限制,無法切實保障優質課程資源的定期儲備和更新;在自建資源方面,因為目前尚未成立“社區教育專家資源庫”,只能通過廣泛動員開放大學系統內的專兼職教師自建課程來充實社區教育課程資源,由于是自愿申報沒有獎金鼓勵,導致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課程精良度較低;在依托活動方面,通過組織開展“能者為師”“智慧助老”等推介活動,確實能在較短時間內建設出一大批高質量的課程資源,但是這些課程和教師團隊來自社會各級各類單位,松散性很強,如果沒有權威組織的統籌管理,僅靠開放大學主導將難以開展課題研究、培訓交流、品牌打造等長期建設工作,相關課程資源也無法發揮出更大的價值。綜上所述,因為受到財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影響,開放大學的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工作發展被動,進步緩慢。

與此相對,“能者為師”推介活動中普通高校所建設的課程質量普遍比較精良,體現出師資力量、軟硬件基礎設施和財政支持等方面的強大優勢。但同時也凸顯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即普通高校建設的社區教育課程偏重于系統規范的書本理論知識,與本地區域環境和本土文化割裂較大。究其根本,目前我國社區教育面臨專業隊伍匱乏渙散的困境,普通高校很少開設社區教育相關專業,沒有成規模的學科體系,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缺失,學術研究氛圍淡薄。另外,普通高校也較少與非全日制院校展開共建共享合作,沒有充分開發利用社區人力物力資源,課程內容與社區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和地域特色貼合程度較低。在此背景下,普通高校教師對待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往往體現出較強的功利隨機心態,缺少自發的使命感和認同感,所建成的課程資源也具有較強的“城市性”趨同特點,缺少教育的“社區”特征。綜上所述,由于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為全日制普通高校背景下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長遠穩定發展帶來了隱患和阻礙。

(二)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理念存在偏差

此次“能者為師”特色課程推介活動中,開放大學的課程建設團隊主要由社區教育專兼職教師組成,包括社區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以及發揮余熱的退休人員等等。因為社區教育涉及的人員范圍非常廣泛,教師的構成也更為復雜,加上目前暫時還未施行統一的社區教育教師準入標準,從申報的課程質量可以看出,開放大學的課程建設團隊在教師專業素養、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等方面基礎比較薄弱,另外對于社區教育課程內涵建設與品質提升方面的重視程度也相對不足。比如,很多課程只集中在某項技能的操作演示本身,缺少導入、引言、提問、過渡連接等講授的藝術和技巧,整體質感相對粗糙;還有些課程資源存在宣傳某個品牌項目或組織單位的廣告傾向,忽略了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背離了社區教育的初衷。

與此相對,普通高校的課程建設團隊全部都是由從事專業教學的老師組成,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和知識技能水準。但是因為很多普通高校對于自身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使命認識不足,沒有投入相匹配的扶持和保障機制,導致高校教師在社區教育課程開發上認知模糊、敷衍怠惰、研究動力不足、合作意識不強,所建設的很多課程都是在全日制課程的基礎上簡單改動調整而成,沒有結合地域特色、大眾關注熱點和學習對象特點進行深入的調研與思考,欠缺實用性和普及性。

(三)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標準不統一

通過分析“能者為師”的視頻、音頻課件可以看出,由于目前還沒有推行可供多數人參考的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標準,教師團隊在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因素影響下所建設的課程質量往往會參差不齊。比如,開放大學建設的一些課程會出現無字幕、畫面模糊、方言講授、時長分配不均、章節知識點不清晰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課程制作的規范性和精良度;而普通高校建設的一些課程會出現照搬全日制教材大綱、復刻本科課堂教學模式、表達方式晦澀深奧如生僻專業術語過多、通篇使用英文講解等情況,不利于課程資源在全社會全年齡層面進行傳播和推廣。

社區教育課程所服務的是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知識水平、不同學習需求的社會公民,課程內容應該結合學員特質和本土特色進行設計構建。為了更好地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社區教育,有必要針對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內容選擇、編排形式、表現手法、規格參數等方面,設立可操作、可推廣的規范標準,讓不同類型院校的教師都能夠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制作出優秀的社區教育課程資源。而且,設立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標準也能為后續開展課程評價時判定課程設計效果、改進課程決策行為、驗證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等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三、基于“共建共享”視角思考“能者為師”活動對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啟示

根據前文梳理的問題可以看出,在“能者為師”特色課程推介活動中,以普通高校為代表的全日制學校在師資力量和學科專業知識上占有絕對優勢,但是主動開展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積極性比較低、跨院校共建共享意識比較淡薄;以開放大學為代表的非全日制成人繼續教育學校擁有扎實的深入地方基層的社區教育體系支持,本土優勢顯著,但是財政經費欠缺、師資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課程建設保障基礎比較薄弱。隨著“能者為師”等面向全類型院校展開的社區教育課程推介活動獲得良好反響,未來更多的普通高校、中小學等全日制學校將參與到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建設中來,進一步打破地域界限和辦學形式壁壘,更好地發揮出各類教育資源交融互補的優勢,推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在此背景下,不同的課程建設主體要以制作高質量的課程資源為統一目標,深入挖掘并合理調配本領域在社會、自然、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的資源優勢,通力合作,互利互助[3]。從課程管理、師資建設、經費支持等“宏觀意識層面”為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提供政策保障,同時以社區發展需求為導向,在學習需求調研、課程目標確立、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平臺建設、課程評價反饋等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具體實施層面”的全過程中貫徹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一)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宏觀意識層面

1.加強社區教育課程統籌管理水平

為了更好地開發和運用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建議由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主導,依托省級或市級開放大學、社區教育指導中心成立“終身教育研究中心”,對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工作進行統籌管理。首先,發布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指南,明確課程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實施細則,從課程的主題選擇、組織形式、教材編撰、表現方法、體例規格等方面給出詳細的指導和示例參考。其次,推動成立社區教育課程共建共享合作聯盟,為各級各類院校在課程資源的遴選、建設、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務。第三,定期向全社會發布聚焦本土地域特色和智慧助老、家庭教育等社會熱點話題的終身教育研究課題,加快孵化社區教育特色品牌,擴大社區教育知名度和影響力。第四,組織展開主題講座、論壇對話、學術研討、觀摩體驗等交流活動,讓專家學者和行業領域帶頭人匯聚在一起進行理念和方法論的碰撞與升華。

2.建設高素質社區教育師資隊伍

建議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牽頭,依托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等管理機構成立“終身教育師資庫”,廣泛吸納當地專業有權威、授課有經驗、實操有能力的學者、教師、企業經營管理者、地方民俗文化傳承人和行業能工巧匠等進入師資庫,打造出一支以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社區教育講師團為主導,社區志愿者教師、兼職教師為主體,社區活動骨干為基礎的復合式、多功能[3]、高素質、專業強的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社區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完善社區教育從業人員資格準入制度,明確社區教育專兼職教師職稱評定和晉升辦法,從職前、入職、職后三個階段打通社區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道路,提升社區教育教師的使命感、認同感和幸福感,培育出更多推動社區教育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和骨干力量。

3.拓寬社區教育課程經費籌措渠道

經費是決定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關鍵。各地應積極推動形成黨委政府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市場有效介入、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體制。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贈、學習者合理分擔等社會各界多渠道參與籌措”的經費保障機制,按轄區常住人口設立社區教育專項培訓經費并列入財政預算,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捐贈資助,制定社區教育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規范經費管理原則、管理部門、使用范圍、使用額度、申請流程等具體實施要求,進一步夯實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物質保障基礎。

(二)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具體實施層面

1.展開學習需求調研

各級各類院校應該成立專門的社區教育課程研究團隊,積極與本地承擔社區教育工作的相關機構如社區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社區教育委員會、社區學校等展開合作,運用問卷調查、訪問、座談等多種方法,對縣(區)、街道(鄉鎮)和社區(村)的基層社區居民展開學習需求調研,并在調研結果的基礎上擬定課程建設主題目錄。

通過開展學習需求調研,可以充分了解社區學習者最真實的意愿、訴求以及困難,幫助課程建設者更好地處理“針對性”和“適應性”之間的平衡關系。一方面要確保教授的內容匹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并且能在實際的生活和工作實踐中起到指導作用,具有獨特性、前瞻性和實踐性[4]。另一方面要在內容選擇、形式編排、門類設置等課程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不斷進行修改完善。比如,面向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社區教育課程在視頻文字圖片大小、行間距、顏色深淺、音量大小等方面需要特別處理,才能更加符合特定人群的生理特點和學習習慣等等。

另外,在充分開展學習需求調研的基礎之上,區域內各種類型的資源也能得到更加科學的開發運用。比如,在拍攝制作階段適當加入圖書館、體育館、科技館、文化館、博物館、青少年宮、老年大學、公園等社區文化教育活動場所[5]的實地取材,既能豐富地域特色,同時也縮短了學習者與課程之間的距離感;在課程運用階段,可以增加普通高校、社區教育系統單位和各行業部門之間的聯動頻率,通過共享在線學習網站、官方主頁等平臺資源,以及學生、社區居民、志愿者等人力資源,對社區教育課程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和推廣。

2.設立課程學習目標

開發社區教育課程的目的是為了適應我國建設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終身學習需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潛能和積極性,提升社區居民的素質修養和生活質量,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和諧穩定地長效發展。社區教育具有“學習環境的不固定性”“學習過程自愿參與性”“學習結果的非預期性”等特點,會對學生有效獲取知識和教師開展教學設計、教學評估帶來一定干擾。為了避免這些干擾,課程建設者應該在制定課程計劃時,針對學習者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設立具體與可測量的目標。首先,調研社區教育課程目標受眾的背景、學習水平和需求,為課程的目標設定提供依據。其次,將建設的課程按照娛樂類、學習類、社會熱點類等不同屬性特質進行大致歸類,梳理所要講授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第三,根據課程主題和目標受眾需求制定出與課程主題相關的、可衡量的具體學習目標,同時設計出一套與之相配套的評估標準。第四,根據課程主題和學習目標選擇科學的教學策略,再輔以演講、活動、知識競賽等課程形式,幫助學員更好地達到學習目標。第五,在授課過程中合理運用教材、教具、多媒體資料等相關教學資源,確保這些資源符合課程主題和學習目標。第六,在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中根據學員的反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與方法,反思總結教學問題,進一步改善課程的實施效果。

隨著數字化產業持續蓬勃發展,未來社區教育還將進一步加深與科技領域的跨界滲透和創新融合,課程主題會更加豐富多彩,課程形式會更加靈活多樣,課程內容的知識覆蓋面會更廣更深。通過設立科學的課程學習目標,既能幫助課程建設者不斷提升課程的品質內涵,徹底打破社區教育課程“只面向老年人”“全都是保健休閑娛樂”等類似的傳統刻板印象,同時也能幫助每一位社區學習者都獲得與實際需求相匹配的知識和技能,真正做到“需有所學、學有所教”。

3.選擇組織課程內容

社區教育課程的本質是“面向社區無功利化學習需求的大多數居民,以滿足他們豐富業余生活、提升生命質量為目的的社區類教育課程,通常具備體驗性、互動性和活動性等基本特點”[6]。根據這一內涵屬性,在選擇組織社區教育課程內容時,首先,要處理好“碎片性”與“系統性”之間的關系。由于社區教育學習者通常更加注重于對生命幸福的體驗和認同,會以個人的情感和興趣為導向有選擇性地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建設課程時,一方面應該把學院派的課程知識體系打碎,分解成若干簡明清晰、獨立且依次遞進的知識點,呈現出零散、碎片式的狀態。另一方面,要把多個知識模塊里的碎片知識進行語義關聯,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知識體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碎片化帶來的弊端,更好地貼近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

其次,還要處理好課程的“互動性”和“擴展性”關系。教師在開發社區教育課程時必須以現代遠程終身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在課程內容中適時融入合作學習、交互學習、分享學習、情境學習等基本要素[7]。同時,非全日制學校和全日制學校之間也要積極協同合作,為社區民眾和學習者搭建起瀏覽資訊話題、開展課后討論、拓展學習視野的交流學習平臺。

總的來說,建設社區教育課程應該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設計貼合不同類型學習者切實需求的課程內容,擴大社區教育學習者和課程之間的黏度,提升社區教育的普惠度和大眾認可度。

4.建設資源共享平臺

為更好地推廣運用社區教育課程資源,普通高校、開放大學等各類院校應該積極建立聯動機制,借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的人力物力,合作開發具備兼容性、交流性的終身教育在線學習平臺,以達到共享社區教育課程資源的目的。首先,要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社區教師和后臺管理人員等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在保證資源安全性和操作效率的基礎上做好頁面區域功能分類,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功能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課程,比如增加“猜你想看”或者“更多關聯”等搜索功能,通過引導和創設情景來預判學習者潛在的學習需求,以滿足工具型、表達型、娛樂型等不同類型社區教育學習者的需求[8]。其次,可以主動引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將內心的無意識轉化為顯性的學習內容,間接提升自身修養和素質,比如將課程按照主題分類開辟出不同的話題討論區,學習者可以與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組建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每學期可在討論區內發布2~4個結合所學內容產出的文字、照片或者視頻小結,期末按照點贊投票數選出優秀學習小組并進行表彰。通過積極發揮隱性課程資源的作用,進一步加深學習者之間的羈絆,同時也很好地滿足他們的學習情感需求。最后,積極探索建設社區教育學分管理體系,完善社區教育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制度,為社區學習者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形成包含注冊報名、考勤培訓、線上線下學習時長等信息在內的終身學習電子檔案,通過使用資源共享平臺開展社區教育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習者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5.開展課程評價反饋

科學的評價反饋能為課程建設提供客觀的診斷意見和修正對策,是推動社區教育課程發展完善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社區教育課程評價反饋指標應該涵蓋三大方面的內容:首先,在“學生學習情況”部分,應該從知識技能水平、創新合作精神、學習習慣養成等方面對學員自身的綜合學習水平進行考察,便于今后開展有針對性的查漏補缺。其次,在“教師教學情況”部分,應該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核,為教師下一步的課程改善提供客觀參考。最后,在“課程實施綜合情況”部分,應該從居民滿意程度、社區環境改善程度、居民文明素質和生活質量提升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幫助課程建設者和推廣者掌握社區教育課程的整體實施情況以及產生的社會效應與影響力。針對此,各級各類院??梢苑e極借助“終身教育研究中心”和“終身教育師資庫”等平臺力量展開調研和實踐活動,逐步構建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多層次多維度的社區教育課程評價反饋體系標準。同時還應積極爭取政府層面的扶持力量,發揮非官方性質社會團隊的評估作用,吸納社會各界學習者和研究者的評價意見,充分激發提升社區教育課程質量的社會活力。

結語

社區教育是實現公民終身教育的重要手段。作為社區教育的載體和中介,社區教育課程體現了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實現新時代社區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領域。為了更好地滿足新時代下社區居民的終身學習需求,各級各類院校要在開放發展的教育實踐中加強資源共建共享力度,建成更多具有區域性、開放性、時代性的社區教育課程,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能力,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猜你喜歡
普通高校學習者社區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不含2C)
社區大作戰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3D打印社區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探析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改革探討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