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邏輯、原則與路徑

2024-01-22 16:13王明志
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 2023年11期
關鍵詞:理論課工匠精神

王明志,王 丹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弘揚工匠精神,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盵1]這一重要論述為高職院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職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以下簡稱“德法課”)是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培養擔當復興大任、成就時代新人為根本目標的核心課程。工匠精神所蘊含的職業價值取向、職業理想信念、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工匠文化等要素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是德法課極為寶貴的教學資源。探討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的邏輯基礎、基本原則和實踐路徑,是提升高職德法課教學實效性、親和力和針對性的重要保障。

一、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的邏輯基礎

德法課教學要依次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教育階段。工匠精神所展現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同高職德法課教學在價值理念、培養目標、教育內容、育人方式上深刻關聯。

1.二者在價值理念上的趨同性

德法課是工匠精神融入的核心課程和主渠道。德法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切實提高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夯實自身全面發展的基礎,引導學生把握人生方向、堅定崇高信念、弘揚中國精神、踐行價值準則、錘煉道德品格、養成法治思維,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轉化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實踐,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無論是工匠精神所體現的職業精神、職業技能,涉及的工匠人物和奮斗事跡,還是各地陸續建成的大國工匠紀念館、博物館,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追求卓越的歷史彰顯,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使命,弘揚愛國奉獻精神,繼承優良革命傳統以及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生動展現。這些正是培育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2]的觀念,激勵他們追求一絲不茍的匠心、精益求精的匠技、尚巧求美的匠藝,[3]塑造正確的職業觀與道德觀,從而成為技藝精湛、道技合一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育人資源。由此觀之,工匠精神與德法課教學在價值理念上具有趨同性。

2.二者在培養目標上的一致性

工匠精神與德法課教學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內在關聯。一方面,二者在意識形態性上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痹谥袊锩?、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4]。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成員,工匠精神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民族性,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意識形態性亦是德法課的基本屬性,德法課教學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融會貫通黨的理論最新成果,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鑒于此,意識形態性成為工匠精神與德法課教學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內在關聯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誕生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中的工匠精神,凝聚了先輩們創業創新創造的光輝事跡,其蘊含的愛國精神、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承載著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夙愿與訴求。而德法課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立德樹人,培育時代新人,使學生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民族復興必然實現的信心。從此側面可見,工匠精神同德法課教學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保持高度一致。

3.二者在教育內容上的包含性

工匠精神與德法課深刻關聯,還體現在工匠精神蘊含的職業理想、職業精神、職業追求、職業生活等內容與德法課教學在核心內容上具有內在相容性。德法課是與大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涉及到個體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活觀、勞動觀、就業觀?如何面對、調適、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社會、集體、他人、職業、家庭的關系?如何化解人生當中出現的得與失、苦與樂、悲與喜、生與死等諸多矛盾與困惑?這些問題在工匠精神中幾乎得到了全方位展現。譬如:德法課教材(2021年版)第二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中提到“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就是要求將個人的青春夢與國家夢相結合。而工匠精神同樣重視個體職業的價值追求,培養寬厚的家國情懷,勇擔重任的社會責任感。第三章“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國精神”要求學生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和改革創新的生力軍。工匠精神同樣重視愛黨報國、執著鉆研、追求卓越、一生堅守,通過不斷的革新創造、打破僵化、突破常規,依靠創新創造實現技術領域的攻堅克難。第五章“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道德品格”中還要求學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恪守職業道德,做到誠實守信。而工匠精神也推崇“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尚巧大成”,鼓勵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再比如,中國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背后有什么精神?有什么力量?有什么動力?德法課教學的一系列內容,在工匠精神中都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

4.二者在育人方式上的同構性

問題解決的方式是由問題本質所決定的。從本質上講,高職德法課是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認知由學校小課堂向社會大課堂擴展、延伸、內化的一種教育活動,基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實踐性等特征,德法課教學的基本方式為灌輸式、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式、案例式等。除德法課教學本身外,由于教學方式受時代環境和新技術新手段影響較大,隨著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提出與育人先進技術手段的不斷革新,特別是在“大思政課”改革創新理念的推動下,傳統教學方式已不能夠完全適應或滿足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是“填鴨式”“滿堂灌式”“照本宣科式”教學深受學生詬病。而工匠精神來源于社會大課堂,其精神培育中的“師徒式”“項目式”“雙師式”“魯班坊”“耕讀基地”“崗課賽證”等獨特育人方式可以深入同構到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中,與德法課教學中的“口授式”“閱讀式”“榜樣式”“媒體傳播式”等教學基本方式形成互補性的合力效應,使二者在育人方式上“彼此借鑒”,達到“抱團取暖”效果??傊?同構融通多元育人方式既可化解傳統德法課教學方式陳舊、效果欠佳的問題,也可避免工匠培養中“精神”的缺失[5],進而為工匠精神培育改革提供融合實踐的進路[6]。

二、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的基本原則

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培育時代新人,這一目標內在要求貫穿德法課教學動態的育人實踐全過程,并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般規律,定位好、把握好工匠精神貫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核心要求在于明確貫穿融入的基本原則,貫穿原則的確立能夠助力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德法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1.堅持政治性原則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屬性。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不是價值無涉的技術技能教育,而是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之中的職業教育。政治性原則是融入的基本原則,堅持政治性原則是指工匠精神貫穿融入德法課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將“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作為教學紅線,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統一作為教學主線,始終將工匠精神具有的中國特色、體現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放在德法課教學過程的首要地位,著重把握工匠精神彰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并從工匠精神的歷史演進與現實選擇中厘清工匠精神與民族復興、國家富強、時代新人之間的內在關系,弄懂“中國制造2035”的重要意義,從而引導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2.堅持價值性原則

價值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屬性。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德法課教學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性相適應。工匠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涵蓋工匠人物身上所具有、工匠事跡所意蘊的愛國精神氣質,包括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服務于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重大歷史事件中的生動故事,以及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逸聞趣事,技能大師、行業能手的生平事跡,“技能改變人生”的精彩故事等。而高職德法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單單是向學生傳授工匠文化知識、職業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價值認同,塑造學生正確的職業觀和道德觀。對此,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必須堅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性相適應原則,重點選取工匠精神中具有堅定職業理想、積極價值取向、精神品質崇高、勇于責任擔當等內涵豐富的教育內容。

3.堅持實踐性原則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實踐滋養的理論課。實踐性原則要求突出工匠精神的物質力量轉化作用。在貫穿融入德法課教學過程中,要從與高職學生成長發展階段緊密相關的思想問題和現實困惑入手,在“技能改變人生”上下功夫,注重把準“四個結合”:一是將一般技術技能知識傳授與職業理想相結合;二是將真實案例與德法課教學焦點問題相結合;三是將實踐教學與學生實現社會化相結合;四是將踐行價值準則與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相結合。同時,在德法課教學中始終要站穩實踐立場,聚焦于學生技能實訓與崗位實操的就業場景,著力廓清工匠精神作為新時代強國建設與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技能支撐的現實價值,更好引導高職學生將德法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從實踐中獲取不斷更新的課程資源,提升課程認同感、獲得感,增強理論生命力、說服力。

4.堅持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然要求。針對性原則是指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應該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特點相吻合。工匠精神的民族性、時代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決定對其不加篩選或胡亂融入教學,勢必會影響德法課教學的效果?!?0后”是高職現階段學生主體,他們被稱為“Z世代”“網生代”或“數媒土著”,因為這批學生一出生就與網絡新時代無縫對接,受數字信息技術、智能手機產品、即時通信設備等影響較大,也使得他們在思想、情感、意志、行為上呈現出鮮明特點,其理想追求務實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社會交往虛擬化、生活方式數字化、主體需求多樣化等特征對德法課教學都提出了嚴峻挑戰。故此,工匠精神貫穿融入高職德法課教學需要準確把握學生思想特點,做到精準融入。這也是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并取得實效的前提條件和現實依據。

三、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的路徑思考

路徑關系著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育人目標的達成。在理清邏輯基礎與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有必要明晰融入的專題(2023年版教材第一至五章)與路徑,從而打通德法課教學活動的“最后一公里”。專題與路徑其實是融入方式的一體兩面:專題側重于邏輯上的宏觀把握,是對融入要素的整體思考;路徑傾向于微觀上的實踐策略,是對融入專題的具體分析,二者從宏觀與微觀、邏輯與現實兩個維度為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德法課教學提供可能參照。

1.在“領悟人生真諦 把握人生方向”專題中融入工匠精神蘊含的價值追求

怎樣不虛度人生?如何創造有意義的人生?這常常是縈繞在高職學生心頭的青春之問。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各種思潮相互激蕩,面對人際交往、學業壓力、情感困惑、職業選擇等諸多現實考量,如何引導他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樹立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將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國家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在強國建設中通過不懈努力實現人生價值,是德法課教學的首要任務。而工匠精神所蘊含的個人與社會、國家關系的價值理念,所展現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價值追求,所彰顯的創新創造的積極進取人生態度,都有利于德法課對高職學生人生觀的培養。譬如,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鄧稼先、焦裕祿、袁隆平為代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新時代以“藍領專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竇鐵成、“知識工人”鄧建軍為代表的大國工匠,為德法課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處理個人與集體、社會的關系,把個人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相結合提供了很好范本。因此,將工匠精神蘊含的職業價值追求融入德法課人生觀教育之中,以工匠人物及其事跡為教育載體,用鮮活的事例培育學生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在技能鍛造中成就出彩人生,是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的意義所在,亦是德法課教學的根本任務。

2.在“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專題中融入工匠精神承載的初心使命

青年志向遠大、信念堅定,國家和民族就有無堅不催的前進動力。高職學生要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就必須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而德法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實現民族復興的信心。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砥礪奮斗中,帶領全國人民培育形成了工匠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不懈追求,對實現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奮斗,承載著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及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從20世紀30年代始,黨在蘇區、陜甘寧邊區就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新勞動者運動”,涌現出“兵工事業開拓者”吳運鐸、“邊區工人旗幟”趙占魁等先進人物。新中國成立后,“橋梁之父”茅以升、“鐵人”王進喜、“高爐衛士”孟泰等勞模、工匠不斷涌現,為國家富起來作出了杰出貢獻。新時代,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協同發力,從“北斗”組網到“蛟龍”深潛,從“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這些國之重器、國之利器離不開大國工匠腳踏實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身影。一代代、一批批高素質技能人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信念、執著的價值追求,不懈的奮斗精神不斷改變著中國的面貌。故此,將工匠精神所承載的初心使命融入德法課信仰教育之中,以科技成就、工匠情懷為介體,對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造、講奉獻勇擔當的高技能人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在“繼承優良傳統 弘揚中國精神”專題中融入工匠精神彰顯的時代精神

強國建設離不開中國精神的支撐,工匠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德法課教學要實現培育時代新人的重任,就要教育引導學生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和改革創新的奮斗者,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國精神?;厮葜袊駳v史,追求專注與卓越的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從庖丁解牛到梓慶削木為鐻、從津人操舟若神到“天衣無縫”的榫卯、再到華服冠絕的刺繡……悄然融進綿延千年的民族精神之中,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遺產,是德法課教學的重要資源。新時代,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節奏轉換”[7],各行各業適應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將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技術創新、產品開發、質量服務,誕生了焊接火箭“心臟”中國第一人高鳳林,30年零差錯“航空手藝人”胡雙錢,零失誤創造世界奇跡“深海鉗工”管延安,雕刻火藥的大國工匠徐立平,練就“一鉤準”“一鉤凈”絕活的許振超等大國工匠。在職業教育領域,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倒逼”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以適應強國建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在此期間,需要結合現代工業文明發展和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契機不斷弘揚工匠精神。對此,高職德法課可通過探究式、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案例式教學[8],引導學生汲取大國工匠愛黨報國、敢為人先、敬業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繼承民族優良傳統,弘揚奮斗精神、創造精神,積極投身高技能人才隊伍,成為民族傳統技藝傳承人,新興技術金牌教練、攻關能手。

4.在“明確價值要求 踐行價值準則”專題中融入工匠精神凝結的高尚道德

深刻領會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本專題的教學目的。目的達成關鍵要在“落細落小落實”和“潤物細無聲”上下功夫,運用各類精神載體、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作為中國精神的重要構成,凝結了高尚的道德資源,無論是為創造民族品牌,為制造強國奮斗的愛黨報國情懷,還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集體主義道德,抑或是胸懷天下、勇于擔當、舍我其誰的社會責任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敢為人先的道德品行,都是黨繼續領導人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精神支撐和思想武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職業道德領域的生動體現,為德法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提供了重要資源。只有重視工匠精神發展脈絡并善于承繼,才能更好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從而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雕細鏤的敬業風氣。以工匠精神凝結的高尚道德資源為教學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內涵和歷史底蘊。同時,使其深刻感受在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艱難困苦中經受住的嚴峻考驗,在困難逆境時仍堅韌不拔的崇高品質,真正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價值理念,彰顯著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因真實可信而具有強大的道義力量,從而扣好人生扣子,從日常點滴、細微之處做起,積極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在“遵守道德規范 錘煉道德品格”專題中融入工匠精神堅守的職業操守

弘揚社會主義道德,樹立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需要推動踐行“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熱情服務、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9]。這些職業規范為本專題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以來,部分學生對職業道德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認為“職業道德只不過是敬業愛崗和熱情服務”“只是一些簡單規范”“只要知道就能做到”。實際上,職業道德并非如此簡單。對于職業道德的理解還要把“奉獻社會”“辦事公道”“誠實守信”等體現時代特征和豐富倫理內涵的規范性要求納入進來統一考量,才能準確把握職業道德的內容[10]。而工匠精神蘊含的職業道德體現的就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高職德法課可通過開展情感體驗教學,深入企業、走向醫院、進入車間,創新多元化教學載體[11],引導學生向信守職業道德、游刃肝膽、精準無誤、滿腔熱忱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馬班郵路上的信使”王順友,扎根基層、虛心學習、吃苦耐勞、服務群眾的大學生村官群體優秀代表張廣秀,“白衣圣人”吳登云等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看齊,在各行各業堅守職業操守、恪守職業道德,帶動人們銳意進取、踔厲奮發。這樣,有利于明辨“道德萬能?道德無用?”“當代青年能否選擇‘躺平’?”“青年學生還要艱苦奮斗嗎?”等教學重難點,澄清認識誤區,達到學生自覺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做社會主義道德踐行者、示范者的教學目的。

猜你喜歡
理論課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工匠風采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
“721”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