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政策背景下生態化作業設計研究

2024-01-23 08:11李海英邱燦龍寶新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生態化雙減學習者

李海英 邱燦 龍寶新

摘? ? ? 要

作業不僅是一種學習活動,也是課堂教學的再延伸?!半p減”政策背景下,作業“減負、提質、增效”成為了大家關切的話題,提高作業設計水平、保證作業設計質量,是落實政策要求、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作業設計片面、學生負擔感過重、作業質量較低等問題使得作業設計的生態位困境凸顯,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結合實際問題,提供教育給養、社交給養、環境給養,可以打造提質增效的生態化作業設計路徑,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切實為學生提供“減負增質”服務,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 鍵 詞

“雙減”政策;生態化;作業設計;教育給養;社交給養;環境給養

引用格式

李海英,邱燦,龍寶新.“雙減”政策背景下生態化作業設計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4(06):92-96.

*該文為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代思政課適應性研究”(22JDSZKZ05)、陜西省2022年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重大課題“陜西省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SJ202208)的研究成果

作業不是教育領域的一個“小問題”,它是課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域,與教學、評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明確指出,全面實現減負增效目標,不僅要控制作業數量,還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充分發揮作業育人功能[2]?!半p減”政策從作業的功能與價值、作業應遵循的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習特點、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提供了具體的作業設計指導意見。學校、教師正面臨“怎樣布置作業”的困惑,換言之,面對既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又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新要求與新挑戰,探尋生態化的作業設計方法成為關鍵。本文主要探討“雙減”政策背景下作業設計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相關理論指明改進方向和提出優化路徑。

一、作業設計的生態位困境凸顯

生態學中的生態系統由生態因子(物種)構成,物種的多樣性說明生態系統結構錯綜復雜。生態位概念可以直觀地顯現出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存在的問題,它反映了個體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與功能。生態學視角下的作業設計可以被視為一個復雜的微觀生態系統,它遵循生態系統發展的一般規律與特點,并擁有獨自的生態位。目前,基礎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作業設計存在反?,F象,其生態位產生錯位,既不利于有效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也不利于學生在作業中獲得營養和支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設計片面,教育有效供給弱

生態學中的考察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它意識到世間一切物體存在于整體[3]。作業設計作為微觀生態系統,由各子系統及相關要素組合而成,它們通過不同的生態位彼此影響,從而實現整體功能的最大化。換言之,應從整體觀出發對待作業設計這一生態系統,以充分發揮其功能。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大量耗時低效的鞏固性作業,作業設計片面,其生態位偏離原有位置。

其一,作業設計未統籌規劃。教師充分考慮所布置的作業應發揮何種功能、采用什么樣的作業形式更適宜等問題。部分教師傾向于讓學生通過機械背誦、書面抄寫來記憶基礎知識,以配套練習冊來鞏固課堂教學內容,這樣乏味單一的作業內容致使學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機會,難以形成拓展性思維,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難度被提升。

其二,作業設計未精準分層,忽視個體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然而學校教師布置的作業針對性不明顯,作業答案較統一,學生缺少自主選擇作業的機會。在未精準分層設計的作業面前,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思維容易固化。

其三,作業設計的部分環節未落到實處。作業設計的環節構成是“研究學情—設計布置—批改反饋”,任何環節的缺位都會導致效果大打折扣。以批改反饋為例,由于精力與時間關系,多數教師在該環節只能做到批改學生上交的作業,至于后續的反饋與監督很難實行,這種“重批改輕分析”的行為降低了作業時效,不利于教師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利于學生降低挫敗感、提升效能感。

各個學科相對獨立,學生手中的作業未突破學科界限,未對多種知識進行綜合。作業內容缺乏綜合性,學科邊際未融合,學生在完成某一科目的作業時只能發展相對單一的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難以提高,作業的育人功能未充分發揮,作業有效供給有待加強。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質量檢測報告》提到,依據監測數據,學生的學業表現良好,但綜合應用能力相對薄弱[4]。這也從側面說明教育的有效供給影響著學生的綜合能力。

2.學生負擔感過重,參與力量單薄

任何一種生態系統都有其生態位寬度,作業設計微觀生態系統也有其生態位寬度,但實際的作業設計生態位呈現出“窄化”傾向。由于作業與學生的學業成績相關聯,因此,相關主體為提升成績,增加了作業的數量,使其逐漸演變為學生的負擔。學生作業負擔過載的誘因是兩個教育場域的觀念與行為有失偏頗。

一方面,作業設計的功利性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就學校教育而言,部分學校與教師為提高學生的成績與升學率,采取題海戰術,在作業中出現大量知識點相似的題目。這些作業題目沒經過精心設計,趣味性較弱,學生為了鞏固知識點而不得不機械刷題,導致作業負擔加重。

另一方面,作業受家長“追捧”導致學生“增負”。家庭教育中,家長們憧憬孩子未來進名校,于是選擇為孩子尋找課外學習資源來助力達成目標,而這一資源絕大部分又以作業題目的形式呈現。學生既要完成校內作業,又要完成校外作業,負擔勢必會加重。

生態系統中的物種相互作用、彼此協調,只有達到多樣共生的狀態才能促進系統的平穩發展。作業設計也需要主體間協同合作。對1365名學生的有關調查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學生對待家庭作業積極心理傾向的激發與維持受各方因素影響,缺少教師、家庭與社會的積極協作便難以實現[5] 。學校與家長更注重結果,未做到全程參與,參與力量單薄,多元參與合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部分教師與家長更多地關注作業評價這一環節,參與其他環節較少,因此難以提供有效幫助與支持。學生在大量的、未精心設計的作業面前變得束手無策,由此產生了無奈、厭倦情緒。

3.環境與個體分離,作業質量較低

事物的長期發展離不開系統的優化構建,生態位中的優化理論強調,優化自身生態位的途徑是改進對物種生態位有極大影響的“環境因子”。當前,學生在作業學習活動中缺少“環境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作業設計未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要。

第一,學生的情感需求被忽視。認知情感影響學生的作業完成意愿。教師設計的未精準分層作業存在諸多弊端,對于學習能力強、成績優異學生而言難度較低,無法滿足其提升學科素養的需要;對于學習能力較弱、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而言,作業時難度大,其獲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這樣的作業忽視了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影響了作業效果。

第二,缺乏資源支持。學校及家庭中的環境差異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有所不同。在學校環境中,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通過與教師、同伴互動來解決。在家庭環境中,學生由于缺少互動對象,遇到問題時得不到有效支持;再者,學生的作業資源大多數是線上資源,線下資源單一。在未完成的作業面前,學生的勝任感、滿意度有所下降,完成質量難以保證。

第三,學校、家長營造高壓態勢。研究表明,我國中小學生處于教師、學校與家長的高強度束縛之下,其自主學習能力未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6]。由此可見,學生被約束后其完成作業的自主性影響了其作業效果。有學者指出,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對其學業表現有明顯的積極影響[7]。目前,學生在校內受升學率與成績壓力的影響,在校外則有部分家長選擇其他途徑為他們提供輔導,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身心發展受迫,自主動機與效能感低迷,其完成作業的質量自然會受到影響。

二、生態化作業設計的理論架構

“給養”一詞由生態心理學家Gibson提出?!敖o養”表示一種關系,并非專指具體的實物,也包括精神、微生物等。給養具有兩面性,即有好壞之分,不同的給養會給人類、動物等帶來不同的影響。給養因分類不同,為學習者提供的給養層面也有所不同。雖然不同給養層面的作用與功能存在差異,但都能以不同的形式給養著學習者的感知活動、行為活動與心理活動。作業設計作為微觀生態系統,旨在通過一系列復合給養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生態化作業設計的目標是促進學習者的生態化學習。生態化作業設計由多種要素構成,這些要素在學習者的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生態學中的“給養”理念為本文分析生態化作業設計的理論架構提供了依據與指導。

1.教育給養:支持學習發生,聚焦學科素養提升

教育給養又稱教學給養或學習給養,它強調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要素具有支持學生學習發生的能力或可能性。在以學生為中心、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目標的作業設計中,作業所包含的要素始終與學生的個性特征、需求密切聯系。給養的一個明顯特點是有機體與客觀物質環境有深度互動關系,當有機體有需求時,給養必須能夠支持某種行動,以滿足某種需求。作業設計要被學生感知,這樣學生的學習行為才有可能發生。

學生學習行為發生后仍面臨著大量需要完成的作業,如何對這些材料進行統整成為新問題。教育給養在作業學習生態中注重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發展學生學科素養并非簡單地疊加各個學科素養,而是將各個學科素養抽象化,上升至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層面。在聚焦學科素養提升方面,教師要關注學科本質,挖掘學科的獨有價值,探尋與學科本質緊密相關但又跨越學科范疇的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知識。在實際的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根據各學科的內在邏輯性將其整合成一個體系,使得學生只需完成精心設計的作業便能獲得多學科知識與能力。故此,當學生感知到有意義作業時,便能通過學習行為逐步提升學科素養。

2.社交給養:增加可完成性,互動協作激發動力

社交給養具有社會交互屬性,它在學生的作業學習中指學生與其他個體互動的屬性,也指個體之間的互動關系。社交給養嵌入在學習者的學習環境之中,它所具有的特點是支持社會化。學習者在作業學習中存在的互動關系有師生互動、同伴互動與親子互動等,多種互動關系的存在為學習者提供幫助,以提高任務完成度。社交給養強調構建開放的學習空間,在良好的互動關系下,學習者與其他主體構成共同體,當主體與其他主體雙向交流時,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才算產生,積極給養也將多于消極給養。

社交給養在作業設計的多個環節中均有所體現,如作業設計前的師生協商,作業完成中基于解決困難的多元互動、協作性探究任務、持續地跟蹤與反饋等,這些積極給養幫助學生越過阻礙,最終完成目標任務?,F如今,學生面臨超負荷的作業,在作業面前其內心受到一定沖擊,勢必需要這種積極的社交給養。斯維勒指出,多種負荷疊加,若超過合理范圍,學習者將會面臨沉重負擔[8],且難以化解,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其他主體的參與。當教師、家長、同伴積極提供協助時,困難便得以有效解決,學生能從中收獲幸福感、勝任感,并能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由此可見,相較于“獨立完成作業”的傳統觀念,互動協作完成作業的新理念更適合學生需要,其因具有優越性也將會成為一種新生態。

3.環境給養:提振完成意愿,促使差異效果顯著

給養關照下的學習者與學習環境是一種生態化的互動關系,二者彼此關聯、互相作用、動態選擇、靈活適應,構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依據生態心理學,環境系統中的因子能夠直接為人類提供感知、認知方面的給養,從而影響人類的某種行為。當環境系統中的各生態因子加強聯系時,將能促進環境系統高效有序運行。

環境給養的關鍵在于要關注環境因素對學生認知心理與學習行為的潛在影響,這里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資源支持、學習氛圍等。學習資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有機養料,其依據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三類:課前預設資源、課中生成資源、課外網絡資源。課前預設資源是教師根據課堂內容,按一定邏輯結構有序整理出的供學生學習的材料,這類資源具有穩定與結構合理的優點,在實踐中可以表現為教師提供的課件、文檔等靜態材料,也可以是教學視頻、動畫等動態材料。課中生成資源是來源未知、內容實時更新的資源,學生既是這類資源的使用者也是生成者,體現為課堂測試題、親子作業、動手探究等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作業。課外網絡資源即課堂以外海量的、可以自由使用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課外線上學習材料,方便快捷且數量豐富。提供給學生的資源應該是多樣化的,其主要用于從多個方面為學生提供感官給養、認知給養、情境給養等。

一種學習環境給養一種類型的學習、養成一種類型的學習者(指學生)[9]。生態化、高品質的環境設計旨在促使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支持性條件。換言之,只有學習環境與學習者相適應時,學習環境才可以提升學習者對預期給養的轉化意愿。當學生在作業學習中與環境耦合時,完成意愿明顯,完成作業質量較高;否則,反之。

為了更清晰地表述學習者在作業設計中獲得的養料支持,筆者從三個層面描述了生態化作業設計的要素(如圖1)。這一結構強調學習者與作業是一個有機整體,在與作業接觸的全過程中分別受到教育給養、社交給養與環境給養。學習者作為生態主體,在各種給養的支持下高效完成作業,而高效完成作業的前提是作業設計應該包括這些養料。

圖1? 生態化作業設計構成圖

三、生態化作業設計的困境突圍

作業設計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認知規律,通過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基于“雙減”政策,通過“生態給養”理論的指導,認為作業設計應該為學生潛在的學習行為提供“養料”支持,同時為作業設計提供生態化的發展道路。

1.多維立體設計,賦予教育給養

作業設計應根據政策要求和學生實際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設計方案,以促使作業設計生態系統內部的各個子系統按照預設平穩、動態地發展。教師在設計作業任務時應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作業涵蓋的能力維度、作業的意義價值等,立足于整體,慎重選擇、組合,并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在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合理規劃作業設計?!半p減”政策要求,“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10]。這一要求的落實需要教師綜合考慮設計方案。就診斷要求而言,教師應設計能檢測學生是否掌握知識內容的基礎性作業;就鞏固要求而言,教師應設計適量的練習性作業與拓展性作業,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就學情分析要求而言,教師應設計多種類型的作業,增加實踐性作業、學生自主設計類作業,與此同時,教師應注意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與時間。

第二,精準分層設計作業?!半p減”政策提出,“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11]”。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規劃基礎性作業與高階作業的比例,其中低階作業以鞏固基礎知識為主,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高階作業以探究式問題為主,幫助學生擴散思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作業的形式而言,不僅有書面作業,還應有實踐類作業;不僅有基礎性作業,還應有拓展性作業,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擇作業。

第三,注重落實作業設計的每一環節。作業設計的每一環節都有獨特的作用與功能,忽視任一環節都將影響效果。針對目前的“重批改輕分析”現象,教師在設計作業前應明晰作業設計的目標與意圖;在作業設計后應對批改的作業進行分析,通過精細化分析,了解學生的學情,檢驗作業設計目標的達成度。要積極給予學生反饋,在發揮作業終結性評價功能的同時還應發揮作業的形成性評價功能。

解決了作業設計片面的問題,還應解決作業設計的教育有效供給問題?!敖逃行Ыo養”聚焦于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教師設計作業時樹立統整觀。教師應將單一獨立的學科思想轉變為多學科融合的系統觀念,找到各學科的融通之處,使設計出的學科整合類作業既能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故此,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具有“教育給養”的作業,在學科整合的基礎上豐富作業形式,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2.凝聚多元力量,提供積極給養

當前,作業設計亟需調整并優化生態化作業設計系統中各生態主體的生態位,凝聚多方主體力量,實現育人目標。生態化作業設計的有效落實需要多方主體相互支持與配合,以切實實現減負增效。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方面,學校與教師應科學合理地設計作業。學校與教師要意識到過分關注學生的升學率并將學生置身于題海之中的危害性。學校應引導教師統籌整合設計作業,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具體的做法是:第一,關注學生主體。在作業設計前,就作業的形式、內容征求學生的意愿,當部分意見被采納時學生會獲得參與感,更有動力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第二,教師組建團隊。在團隊中交流作業設計的方法與內容,集思廣益,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第三,增加作業形式的靈活性與趣味性。除布置書面作業外,提倡布置個性化、探究式、實踐性作業,鼓勵全體學生參與進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力。也可以參考“項目學習法”,讓學生通過教師引導來獨立擬題、搜索材料,并編輯學習任務,全過程由學生自主擬定計劃、監管學習過程,并做出反思與評價。

另一方面,家長應積極參與到學生的作業設計中。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習動機、自控力處于發展階段,尚不穩定,他們的學習行為受心理活動的影響較明顯,當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缺少有效的支持與幫助時,其學習效能感會受到影響,處于低迷狀態,阻礙作業活動的順利進行。家長應在學生完成作業時提供過程性陪伴,使學生獲得滿足感,更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作業中。學校、教師與家長的積極參與,既幫助學生減輕負擔,同時又讓他們獲得了積極給養,增加了作業的可完成性。

3.加強環境建設,實現提質增效

“生態給養”理論下作業設計的重點在于建立主體與環境之間的聯系,最大程度上促進主體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良好的環境能幫助學生實現意義建構并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關注學生情感需求。在設計作業前,教師積極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意愿,根據學生的意愿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以供學生選擇;學生以自身的學習水平為基準,考慮并衡量作業的難易程度后自主選擇合適的作業內容,盡量避免統一作業的弊端。賦予學生自主性,當個體的意愿被滿足時作業完成意愿也會隨之增加,完成質量也將受到積極影響;當個體的意愿未被滿足時結果恰恰相反。

第二,給予學生資源支持。參與主體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課前預設資源、課中生成資源與課外網絡資源等的支持。就教師而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供多類別的資源,如幫助學生整理學習重難點、以專題的形式歸納整理典型例題,使之成為學生作業學習時的輔助資源等。就家長而言,創設物理環境,對學生的作業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提醒、督促與管理,能幫助學生獲取必要的學習資源。在多種資源的給養下,學生的疑問被解答,每一階段的學習都得以順利進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作業質量。

第三,學校與家庭為學生營造了舒適的學習環境。作業環境有別于課堂教學環境,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學生學習的效率與專注度將明顯提高。教師與家長應引導學生在輕松、安適的環境中學會獨立思考,要鼓勵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活動,充分發揮主動性來完成既定學習任務。學生在身心愉悅、舒緩、不帶功利性的積極氛圍中能更好地學習知識并獲得發展,同時,完成作業任務的質量也將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月芬,張新宇.透析作業:基于30000份數據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

[2][10][1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2-11-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

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3] 薩克塞.生態哲學[M].文韜,佩云,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1-2.

[4]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EB/

OL].(2018-07-24)[2022-11-01].http://www.moe.gov.cn/jyb_xw

fb/gzdt_gzdt/s5987/201807/t20180724_343663.html.

[5][7] 王晶瑩,周丹華,李想,等.“雙減”背景下的家庭作業:問題回顧、 作用機制分析與提質增效路徑選擇[? J] .現代遠距離教育, 2022(01):57-63.

[6] 王晶瑩,楊伊.中小學生在線學習行為的混合研究:緣起、圖景與機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0(06):60-68.

[8] 伯爾杰羅姆,希納保羅.綜合學習設計[M].盛群力,陳麗,王文智,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2.

[9] 王莉芹. 數學學習中情境創設的探索與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作者:李海英(1997-),女,寧夏銀川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生;邱燦(1990-),女,山東聊城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龍寶新(1973-),男,陜西洋縣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博士。]

【責任編輯? ? 白文軍】

猜你喜歡
生態化雙減學習者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生態產業化 產業生態化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科技園區生態化創新發展分析
語料庫與生態化英語教學模式
生態化生存:“打群架”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