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視角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①

2024-01-23 01:37豆書龍朱晴和
關鍵詞:宜業宜居農民

豆書龍 朱晴和 李 越

一、問題的提出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習近平,202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0月26日。,對鄉村建設提出新要求。實際上,黨和國家素有重視鄉村建設的傳統。從改革開放時期的農村房屋建設工作,到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2)中共中央第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14/4429222.html?ol4f。,再到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建設美麗鄉村(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332767.htm。,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泥l村振興戰略總要求(4)習近平,2017.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0月28日。,進而演進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鄉村建設的內涵漸趨豐富、思路漸趨明晰、行動漸趨深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規劃建設、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方面對和美鄉村建設作出具體部署。2023年6月,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座談會強調,深刻體悟“千萬工程”的非凡意義、精髓要義和理念方法,加快建設和美鄉村(5)農業農村部召開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座談會強調 深刻體悟浙江“千萬工程”精髓要義和理念方法 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http:∥www.moa.gov.cn/xw/zwdt/202306/t20230627_6431056.htm。。與此同時,湖北“共同締造”、廣東“百千萬工程”、重慶“五大工程”等省級行動如火如荼開展。和美鄉村建設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成為時代議題,廣受學界矚目。

然而,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全國部分地區尚存思想錯位導致的行動偏差,制約建設效率與質量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便是農民失語。實際上,農民作為鄉村主體,應成為和美鄉村建設的規劃者、推進者、維護者、評價者和受益者。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6)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8065.htm。;2023年1月出臺的《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強調,“落實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使農民內生動力得到充分激發、民主權利得到充分體現、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引導廣大農民用辛勤勞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7)國家鄉村振興局等七部門印發《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17/content_5737532.htm。;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和美鄉村建設時強調,“嚴禁違背農民意愿撤并村莊、搞大社區”“引導農民開展戶內改廁”以及立足農民需求發展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8)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 .htm?dzb=true。;2023年7月,《關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指導意見》強調將“人民至上、共建共享”作為“千萬工程”經驗蘊含的科學方法,指出應堅持“群眾要什么、我們干什么,干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把群眾滿意度作為工作成效的最高評判標準,引導群眾自覺投入工程建設,共建共享美好家園(9)中央財辦等部門印發《關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指導意見》的通知,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cshsycjs/202307/t20230706_6431639.htm。??梢?“農民主體”思想一直貫穿于近年來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頂層設計中。

與此同時,針對鄉村建設中的農民主體性,學界也積累了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主體性研究。其一,關于農民主體性的實現困境。王勝(2010)指出,對農民主體地位認知不清、農民素質較差、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城鄉分割體制制約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其二,關于農民主體性的實現路徑。羅金平(2006)提出,應通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強農民精神文化及民主法治教育,推進農村基層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其次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農民主體性研究。其一,關于農民主體性的實現困境。杜強(2019)指出,村公共事務民主管理流于形式,農民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存在“等靠要”依賴思想,農民綜合素質能力較差,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不富裕等因素制約農民主體作用的激發。其二,關于農民主體性的實現路徑。劉利利和楊英姿(2019)認為,政府應適當退一步,尊重和聽取農民意見、暢通其參與渠道、培育農村社會組織等;企業應盡量讓一步,追求村企共贏的長遠發展、建立農民收益共享機制、發展社會服務等;農民應積極進步,更新觀念、增強能力、明晰權益。最后是鄉村振興中的農民主體性研究。其一,關于農民主體性的實現困境。毛安然(2019)指出,農民表現出鄉村價值的多重主體性缺位,分別為經濟、社會、文化主體性缺位。其二,關于農民主體性的實現路徑?;糗娏?2022)認為,實現農民主體性存在政治、利益、倫理、技術四重邏輯??傮w而言,現存研究對鄉村建設中農民主體性的研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觀點,但是農民視角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研究尚存空白。因此,本研究以農民關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所思、所想、所盼為主題,采用統分結合思路,分別探析農民視角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成效、問題及建議,而后基于系統思維衡量三者的平衡性,同時梳理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提出整體性的優化策略,以彌補既有研究的空缺,推進中國式和美鄉村理論研究深化。

本次調研范圍為2省3縣的8個行政村(山東、陜西分別涉及2個縣和1個縣),總計發放問卷367份,回收問卷353份,有效問卷總共348份,有效問卷占發放問卷的94.82%。本次問卷涉及的調查內容主要是關于農民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了解程度、建設情況評價、參與意愿與改進方向,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

二、農民關于宜居鄉村的所思所想所盼

宜居鄉村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重點,強調農村的全面進步,體現出農村硬件與軟件的全面升級。宜居“硬件”既包括人居環境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基礎性設施建設,也包括人的娛樂、社會交往和個人發展等高層次需求的公共設施建設,這是基礎性的宜居;宜居“軟件”既要注重鄉村公共服務的橫向寬度,也要注重鄉村公共服務縱向深度和歷史文化厚度。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特別是要加快防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習近平,2023)?!多l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在基礎設施方面對農村道路、供水、能源、防災、物流、網絡等工程建設作出部署,在公共服務方面對農村教育、醫療、養老、助殘等服務提升作出部署,在人居環境方面對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生活垃圾處理、村容村貌提升等行動作出部署,以求優化相關領域突出短板及薄弱環節(10)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2-05/23/c_1128677143.htm。。中國農村人口基數龐大,宜居鄉村建設持續提高農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將農村打造成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幸福家園,順應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1)胡春華,2022.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人民日報,11月15日。,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因此,本研究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三個維度展演農民關于宜居鄉村的所思、所想、所盼,剖析問題并提出改進對策。

(一)農民視角的宜居鄉村建設成效

整體來看,宜居鄉村整體建設水平較高,農民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的滿意度良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涉及多方面,完備度較高;公共服務項目多元,涉及教育、醫療、養老等多方面,總體滿足了多數村民的需要;村莊環境問題較少,村民愿意積極參與各類改善環境的活動,人居環境滿意度良好。調研對象對項目的主觀評分可反映當地實際建設情況及調研對象實際受益程度。本文采取10分制評分機制,調研對象為鄉村宜居程度打分平均為7.9分,70.84%的調研對象打分在8分及以上,35.42%的打分在9分及以上(見圖1)??傮w來看,農民對宜居鄉村建設的滿意程度較高。

圖1 農民對宜居鄉村的滿意度情況

從分項內容來看,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調研對象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滿意度(評價在較好及以上的人數占比)為89.26%,基礎設施維護為88.41%,二者均較高。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各項目滿意度由高至低依次為主干道路建設(93.76%)、電力供應(93.75%)、入戶道路建設(93.21%)、住房建設(90.63%)、規模性供水(88.55%)、通信網絡(87.5%)、公共照明和供暖(均為83.3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達到一定水平,農民滿意度較高且各領域發展程度較為均衡。在基礎設施維護方面,各項目滿意度由高至低依次為入戶道路建設(92.71%)與電力供應(92.71%)、住房建設(89.59%)、規模性供水(88.55%)與通信網絡(88.55%)、主干道路建設(88.54%)、公共照明和供暖(均為83.33%)。農村基礎設施維護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各領域發展水平也相對均衡,但整體發展滯后于其建設水平??傮w而言,隨著城鄉融合的推進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資金、資源、人才等要素向農村傾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水平不斷提高。

二是人居環境整治方面,81.25%的調研對象認為本村沒有環境問題,且調研對象對村內居住環境滿意度為80.52%。各項目滿意度由高至低依次為生活污水處理(83.31%)、生活垃圾處理(82.47%)、村容美化(81.31%)、生態保護修復(80.24%)、生產廢棄物處理(80.11%)、廁所改造(77.31%)。在以上六個方面,平均有81.70%的調研對象表示愿意參與此類改善環境的工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方案的出臺為環境提升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強化了人、物、財等各方面保障,使人居環境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而良好的成效也增強了農民的信心與認同感,從而提升了參與意愿。

三是農村公共服務方面,調研對象對公共服務的滿意度為77.64%,農民整體滿意度相對較低。各項目滿意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老年人健康體檢(82.29%)、物流服務(81.25%)、養老機構(81.03%)、醫療設施(79.17%)與養老保險(79.17%)、交通服務(78.13%)、科學技術培訓(77.08%)、醫療保險(75%)、教育補貼(65.63%)。這反映出得益于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現階段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領域較為廣泛,且具備一定發展水平,但在發展均衡性以及整體水平方面有待改善。

(二)農民視角的宜居鄉村建設問題

整體來看,基礎設施建設不滿意度(評價為一般及以下水平的人數占比)為10.74%,基礎設施維護為11.58%,人居環境整治為19.48%,公共服務為22.36%。 在宜居鄉村建設過程中,從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到人居環境整治再到公共服務供給,均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

從分項內容來看,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質量有待提高,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具體而言,基礎設施建設各項目農民不滿意度由高至低依次為公共照明和供暖(均為16.67%)、通信網絡(12.5%)、規模性供水(11.45%)、住房建設(9.37%)、入戶道路建設(6.79%)、電力供應(6.25%)、主干道路建設(6.24%)??梢?農村在照明、供暖、通信、供水、住房等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短板。在基礎設施維護方面,各項目農民不滿意度由高至低依次為公共照明和供暖(均為16.67%)、主干道路建設(11.46%)、規模性供水(11.45%)、通訊網絡(11.45%)、住房建設(10.41%)、入戶道路建設(7.29%)與電力供應(7.29%)??梢?農村在照明、供暖、村內道路、供水、通信、住房等基礎設施維護方面存在短板。綜上所述,農村照明、供暖、供水、通信、住房等是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共同的弱項。而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欠缺是多重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其一,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基礎設施建設供小于求,維護質量較低;其二,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的人員配備不科學,當前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主要是由基層政府實施,但由于資金緊張及部分項目周期較長,出現重建設、輕維護的現象,導致后續維護人員不足,基礎設施維護缺乏;其三,缺少建設與維護的評價獎懲機制,基礎設施完成建設后,沒有相關評價體系對其建設與維護情況做出規范,建設與維護無人監督,導致建設質量不高、無人維護等情況。此外,最為重要的是農民有效參與缺失。農民對基礎設施誰來負責建設與維護的回答不一,且約有25%的農民不清楚村內基礎設施由誰負責。這表明農民主體意識模糊以及主體地位缺失,在建設與維護的過程中建設者同農民缺乏有效溝通,無法獲知農民需求,也難以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與責任感。

二是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廁所改造、生產生活廢棄物處理及環境治理效能均有待提升且欠缺程度相對均衡。具體而言,各項目不滿意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廁所改造(22.69%)、生產廢棄物處理(19.89%)、生態保護修復(19.76%)、村容美化(18.69%)、生活垃圾處理(17.53%)、生活污水處理(16.69%)??梢?農民對人居環境整治各項目均存在一定的不滿意度,且較為均衡,可歸納為廁所改造、生產生活廢棄物處理以及環境優化三個方面。究其原因,首先,廁所改造的首要問題是資金籌集,受制于農民收入、政府與村集體財力水平,廁所改造的質量被迫下降。農民現代文明生活意識薄弱也是重要的制約因素,他們習慣并滿足于傳統生活方式而忽視廁所改造的必要性。其次,在生產生活廢棄物處理方面,農村地區較大限度地保留了粗放式生產方式,化肥農藥的濫用、秸稈焚燒、農膜等農業廢棄物的不當處理及企業的污染排放等因素造成環境破壞。此外,農村地區缺乏生活垃圾處理的軟硬件條件,垃圾投放點與中轉站、污水垃圾處理廠等設施設備以及環衛行動、污染監管等服務制度缺失,制約了生活廢棄物的有效治理。例如,所涉村莊大多依靠自然過濾的方式處理雨污,雖然能滿足日常需求,但在雨污情況較為嚴重時仍存在污染處理不及時的問題,并且過濾設施的后續維護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最后,在環境優化方面,一些地方的管理人員以經濟效益、表面美觀等顯著績效為先,出現“面子工程”等現象,而缺乏對環境治理成果的長效維護。

三是農村公共服務方面,其完備度、便捷度存在欠缺,農民負擔較重。如圖2所示,各項目農民不滿意度由高至低依次為教育補貼(34.37%)、醫療保險(25%)、科學技術培訓(22.92%)、交通服務(21.87%)、醫療設施(20.83%)與養老保險(20.83%)、養老機構(18.97%)、物流服務(18.75%)、老年人健康體檢(17.71%)??梢?在公共服務領域,最薄弱的是教育領域,交通、醫療、養老服務水平也有待提升。其一,在教育領域,30.27%的農民認為現有教育補貼無法滿足自身發展需求,尤其在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相當部分費用需要農民自己承擔。在社會教育方面,20.83%的農民認為缺乏生產生活導向的培訓教育,制約了其就業創業能力及現代文明素養水平的提升。其二,在醫療領域,20.83%的農民表示醫療保險的繳費較高,近年來呈逐年增長趨勢,并且同自身收入增長幅度不相匹配。這反映了醫療保險支出給農民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其使用廣度與接續機制的合理性也有待改進。10.42%的農民表示需增加醫療設施并加強村內醫療設施管理,縮小同城市的差距。這表明村內醫療設施雖能夠滿足基本需要,但是相對老舊,村內醫療水平有限,無法為村民提供良好舒適的醫療服務。其三,在養老領域,18.67%的農民認為現行養老保險費用較高,且政府、集體補貼力度不足,造成了一定的經濟負擔;15.86%的農民表示農村敬老院、照料中心、老年活動室等養老設施建設質量不高或數量不足,同時考慮到經費問題,他們對其能否長期有效運作也存在疑慮。其四,在交通物流領域,7.29%的農民認為公共交通等待時間較長且存在部分司機態度不友善的問題,反映了公共交通服務體系不完善,資源配置及分配存在不均衡問題,后續管理亟待加強。9.38%的農民表示村內缺少物流站點,反映農村物流站點布局不科學,缺乏切實管理系統,需對物流站點進行合理配置。以上問題反映公共服務存在數量、質量和布局等多方面的欠缺。

圖2 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滿意度情況

(三)農民視角的宜居鄉村建設路徑

從建設主體來看,宜居鄉村建設需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格局。首先,79.17%的農民認為首先應當出力的是政府,政府力量大且資金充足,應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應當做好頂層設計方面的規劃統籌,通過政策制定確定建設時序、整合人力物力財力、完善管理考核制度,促進宜居鄉村建設。其次,59.38%的農民認為村兩委干部應當發揮主要作用,充當好政府與農民之間的橋梁,自下而上傳達農民的宜居鄉村建設需求,同時以自身行動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再次,57.29%的農民認為宜居鄉村建設主要依靠農民,農民也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愿,愿意參與的調研對象平均占比為81.70%,愿意采用捐款方式參與的平均占比為33.47%,愿意采用投資方式參與的平均占比為27.23%,愿意采用無償勞動的方式參與的平均占比為48.96%,愿意以有償勞動方式參與的平均占比為52.83%。因此,應當創新農民參與機制,運用籌資、投勞等多元化方式吸納農民參與宜居鄉村建設,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在籌資方面,可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集體經濟項目眾籌、企業投資、社會募捐等方式為農民參與開辟路徑;在投勞方面,可通過社會組織培育、建設項目以工代賑、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等方式為農民參與提供載體。再者,22.92%的農民認為宜居鄉村建設主要依靠企業,他們可以憑借較高的財力水平通過投資項目、捐資捐物等方式為宜居鄉村建設提供物質保障。最后,14.58%的農民認為社會組織應在宜居鄉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扮演好中介角色,通過活動開展為農民參與提供渠道,從而凝聚民心、形成合力。

從建設內容來看,農民對宜居鄉村建設的訴求集中體現在公共服務可及性、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質量提升以及廁所改造與廢棄物處理績效改善方面。首先,在公共服務方面,36.46%的農民期望解決教育補貼及社會教育培訓問題;34.72%的農民認為主要應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形成以醫療救助、大病保險等政策保險為主體、以商業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發展格局,同時應注重完善醫療保障的轉移接續程序,以滿足流動人口異地就醫報銷需求;29.86%的農民認為應當根據經濟收入水平合理確定養老保險金繳納標準,構建農民個人、村集體、政府合理分擔的付費機制,同時推進鄉鎮敬老院、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基礎設施建設,并吸納社會資本參與,發展養老服務等銀色產業。其次,在基礎設施方面,15.8%的農民認為應當更新現存的電力驅動的供暖系統,擴大暖氣覆蓋率,以集中供暖的方式提升效能;14.58%的農民認為應當合理布局村內路燈,擴大照明覆蓋率,因地制宜地采用太陽能發電等先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11.46%的農民期望加強移動信號、物聯網建設,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向村覆蓋、向戶延伸,并開展網絡知識技能培訓,提高自身的數字素養;11.11%的農民期望推進農村水網建設,建設規?;行凸┧椖?實施污水凈化以及水質提升工程;9.2%的農民認為村莊內應該增設充電樁,從而提高出行便捷度。最后,在人居環境方面,25.69%的農民期望完善廁所改造,構建以農民自費為主、村集體與政府適當補貼的付費格局,并通過宣傳、講座等方式提升農民現代文明生活意識,實現“要我改廁”到“我要改廁”的思想轉變;20.14%的農民認為應提高生活廢棄物處理水平,既要通過先進知識技術培訓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方式以及污染較大的生活方式,還需統籌硬件與軟件建設,完善污水處理設備、垃圾轉運站等設施,并引進人才、加強監管、推進城鄉環衛服務一體化。

三、農民關于宜業鄉村的所思所想所盼

宜業鄉村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基礎,強調農業的全面進步,體現適宜于農民、環境、時代與地域的適應性。適宜于農民,強調產業發展與農民的利益聯結;適宜于環境,強調產業發展的環境友好性;適宜于時代與地域,則強調鄉村產業發展既要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也要契合不同鄉村區位和資源稟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痢v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場環境、新的技術條件,用好新的營銷手段,打開視野來用好當地資源,注重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習近平,2023)。本研究從農村產業發展狀況以及農民利益聯結情況兩個方面衡量宜業鄉村建設成效,剖析問題并提出改進對策。

(一)農民視角的宜業鄉村建設績效

就農村產業發展而言,農業為主導產業,二、三產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具體而言,第一產業方面,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占78.12%,各類農產品根據所占比重由大至小依次為水果(48.96%)、糧食(33.33%)、蔬菜(11.46%)、林業(2.08%)、觀賞植物與畜牧(均為1.04%)??梢?所涉農村以特色產業為主導,其中獼猴桃產業呈現出一定的集聚特征,同時兼有西瓜、葡萄等產業。第二產業方面,從事該產業的農民僅占10.42%,各行業根據所占比重由大至小依次為建筑業(6.25%)、農產品加工業與制造業(均為1.04%)。其中,建筑業以外出務工為主,收入能夠滿足家庭開支,農產品加工業側重于縣域內就業,并同當地特色種植業相關聯。第三產業方面,有35.42%的農民從事該產業,各行業根據所占比重由大至小依次為旅游服務業(23.96%)、銷售業(12.5%)、交通運輸業與餐飲業(均為3.13%)??梢?農民從事第三產業呈現多元化特征,以旅游服務業為主導,這得益于山東和陜西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所提供的豐富資源。據此,所涉農村產業發展呈現適宜于農民、環境、時代與地域的特征。具體而言,在適宜于農民方面,三次產業均給農民帶來一定收入,調研區域農民從事第一、二、三產業的平均年收入分別達到16 000元、64 167元和33 683元。在適宜于環境方面,宜業鄉村建設中產業類型選擇基本上遵循環保無污染的底線,反映所涉農村產業發展的環境有益性。在適宜于時代與地域方面,所涉農村依托優渥的自然條件及優厚的政策條件發展水果、蔬菜、糧食產業,呈現一定的集聚傾向并形成品牌效應。此外,第二產業中的水電維修產業、第三產業中的文旅產業在瞄準本土基礎條件上發展起來,表明農民利用地域條件促成農村產業有效發展。

(二)農民視角的宜業鄉村建設困境

整體來看,10分制下宜業鄉村建設平均得分為6.86分,51.04%的調研對象給出的評分在8分以下,25%的調研對象的評分在6分以下,整體評分較低;產業以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延伸不足,產業現代化程度較低;農民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結少,實際獲益少。

從分項內容來看,一是產業發展條件受限。以主導產業農業為例,各項制約因素根據所占比重由大至小依次為缺少勞動力(23.96%)、自然災害(22.92%)、缺少資金(21.88%)、銷售難(15.63%)、缺少技術(14.58%)、缺少土地與設備(均為4.17%)、基礎設施不完備(3.13%)、政策限制(2.08%)(見圖3)??梢?制約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為勞動力缺乏,原因在于城鄉一體化發展打破了城鄉隔閡,降低了農村人口流動至城市的難度,導致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失。而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統一,同自然緊密聯系造成農業的先天脆弱性,農業的抗風險能力不足。此外,農村空心化使農村市場窄化,加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的滯后發展,資本在農村發展的風險較大,農村資金匱乏。銷售難則是市場對接渠道缺乏、農村消費市場狹窄、農產品質量不高等多重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而技術缺乏與人才流失及資本對入駐農村的望而卻步息息相關。同時,調研村莊普遍存在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本土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第一產業單兵突進,缺乏產業融合的契機與平臺,致使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發展受限。

圖3 農業生產經營的制約因素

二是農民利益聯結機制薄弱,主要體現在數量、結構和農民主體性維護方面。其一,小農戶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結數量稀少。在所有調研對象中,僅有10.4%的農民同專業大戶聯結,11.5%的農民同家庭農場聯結,31.25%的農民同合作社聯結,15.63%的農民同農業企業聯結,反映各類主體同小農戶聯結的普遍缺失。其二,利益聯結結構不完善,體現在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見圖4)。在產前環節,33.33%的農民表示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僅獲得租金,缺乏長效收益保障;29.51%的農民在化肥、農藥等農資采買方面存在困難,開支較大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27.78%的農民表示缺乏借貸、投資等渠道,從而導致資金缺乏。在產中環節,27.08%的農民認為農技推廣服務開展頻率過低,培訓參與度有限;24.31%的農民表示農業生產缺乏先進適用設施,獲取渠道、運用能力等方面均受到限制;22.57%的農民反映在生產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難以獲得專業人員指導。在產后環節,24.65%的農民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有限,入股分紅產生的收益有限;23.96%的農民表示發展水平有限使新型經營主體資金流轉緩慢,導致工資支付延時,存在拖欠工資風險;20.83%的農民反映農產品銷售主要依靠自身,銷售數量與范圍十分有限;19.44%的農民表示農產品大多為直接售賣,難以通過加工方式延長產業鏈、增加收益。同時,農民對于外來經營主體普遍存在疑慮,而更信賴自辦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等本土主體,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情感因素明顯。其三,農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體性難以保障。83.33%的農民表示自己并未參與本村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僅有8.33%的農民知曉本村具有產業人才扶持政策??梢?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缺乏農民參與、扶持政策未能有效落地實施,在產業發展中農民的訴求與利益難以體現,其也難以有效獲益。綜上所述,利益聯結機制薄弱導致農民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在有限的資金、技術、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條件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制約了生產經營條件改善、能力提升及受益渠道拓展。

(三)農民視角的宜業鄉村優化路徑

從建設主體來看,宜業鄉村建設需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格局。首先,73.96%的農民認為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而此類產品帶有公共屬性,其由市場提供可能導致建設低效和低質量,需要政府最大化整合公共資源來補充和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各類優惠政策,激發市場活力,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其次,60.42%的農民認為自身應發揮主體作用。農民是產業發展勞動力的最主要來源,需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自身生產能力。此外,農民也是農村資源的持有者,應通過項目投資、企業入股、貸款質押等方式激活農民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潛能,使其從中獲益。同時,農民作為當地居民,對當地自然資源稟賦、社會人文情況等更熟悉,而長期從事農業發展也使其具備較為專業的農事知識與技能,因此應創新機制使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規劃、推進、管理及評價全過程。再者,58.33%的農民認為村兩委干部具有了解村情民情以及較高知識素養水平的雙重優勢,可擔任產業發展領頭人,通過向下了解民意以及向上反映民意為本村產業發展謀劃部署。此外,34.38%的農民認為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可通過資金投入助推產業規?;c專門化,也可憑借其資深的生產經營技術和經驗與農民建立聯系,承辦培訓活動,提供咨詢服務,推動小農戶同市場對接。最后,13.54%的農民認為社會組織主要承擔服務者角色,他們可以通過農技推廣、市場監管、專家咨詢等方式參與農村產業發展。

從建設內容來看,農民對宜業鄉村建設的訴求集中體現在鄉村產業發展升級以及完善聯農、帶農、助農機制方面(見圖5)。鄉村產業發展升級方面,需要提升鄉村產業組織化水平、增強多元化籌資能力和優化土地等生產要素供給。其一,18%的農民認為需要通過自身素養提升及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來提升鄉村產業組織化程度。其二,19%的農戶認為要形成政府主導、金融支持、社會主體參與的籌資格局,通過政府財政撥款、債券發行,以及金融機構信貸質押機制創新、金融產品開發、企業投資、社會募捐等方式,為鄉村產業發展積累資金。其三,27%的農戶認為應解決好土地等生產要素問題。為此,要堅持農村土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土地流轉以解決碎片化問題,提升產業規模與效益。聯農帶農助農機制完善方面,20%的農戶認為需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生產托管服務方式提升小農戶抗風險能力和營收水平。此外,16%的農戶認為應創新推廣入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增強產業聯農帶農助農能力,增強農戶在產業發展中的主導話語權和利益分配權。

圖5 農民盼望的產業發展路徑

四、農民關于和美鄉村的所思所想所盼

和美鄉村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核心,強調農民全面發展。和美鄉村建設的目的是滿足廣大農民主體美好生活需要,但其推進動力也是農民。因此,和美鄉村建設有賴于現代化治理體系和個人的現代化成長,而這兩個要素共同指向文化和融與村莊和諧。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以及鄉鎮賦權擴能,深化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實踐,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引導農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通過倡導性和約束性措施推進移風易俗(習近平,2023)?!丁笆奈濉蓖七M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對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建設文明和諧鄉村作出具體部署,要求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鄉村優秀文化以及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12)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11/content_5673082.htm。。本研究聚焦文化和融與村莊和諧,探析和美鄉村建設成效,剖析問題并提出改進對策。

(一)農民視角的和美鄉村建設進展

整體來看,農民參與鄉村治理意愿較高,村內風氣良好,法治意識較強。10分制評分下,調研對象對村莊和美程度評分為7.78分,65.63%的調研對象的評分在8分及以上,30.21%的調研對象的評分在9分及以上,整體情況良好。村民參與村內事務的積極性較高,村內風氣良好,五治融合發展,村莊總體和諧;公共文化設施及公共文化建設活動總體滿意度良好,村民娛樂生活豐富,文化實現和融。

從分項內容來看,村莊和諧首先體現在德治方面。調研結果顯示,農村不良行為發生率整體較低,65.63%的農民認為本村村民沒有不良行為,而賭博、游手好閑、大操大辦等19項不良行為知曉率平均值為4.33%。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農民逐漸從物質需求滿足轉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滿足,加之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與先進榜樣的示范宣傳等,農民思想道德素養水平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因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而這也是德治有效的體現。其次,在自治方面,農民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意愿,表明其具備良好的自治意識。81.35%的調研對象認為村“兩委”班子選舉需要村民充分參與,51%的調研對象認為應該讓村民參與村“兩委”班子的工作評價和集體經濟發展,47.92%的調研對象選擇了村級財務監督,46.88%的調研對象選擇了紅白喜事的舉辦,公共空間的清潔、村規民約的制定、公共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方面均有40%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應該參與,村莊規劃、村內糾紛調解、救災救濟款物發放方面也有30%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應該參與。此外,現存自治制度較為完善。調研結果顯示,農民自治參與度為65.63%,其中參與渠道呈現多元特征,根據所占比重由大至小依次為村民會議(54.17%)、村民理事會(16.67%)、群眾團體(14.58%)、村務監督委員會(8.33%)、村級事務管理平臺(7.29%)、民間組織(6.25%)。最后,在法治方面,有32%的調研對象表示自己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處于較好及以上水平,有94.79%的調研對象表示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愿意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權益,可見村民法律意識較強。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隨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法律知識普及活動的開展以及法治案例的宣傳等,村民的法治意識有所提高。此外,法治環境的優化也增強了農民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信心與底氣。

文化和融方面,良好的公共文化設施可為村莊文化建設活動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村莊文化和融。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調研地基本具備紅色村史館(7.56)、鄉村公共圖書館/書屋(7.67)、文化長廊(7.83)、休閑廣場(7.85)、文化禮堂(7.85)、活動中心(7.90)、鄉村大舞臺(7.97)等多樣化的基礎文化設施,且整體評分接近良好水平。在公共文化活動方面,調研地開展的活動種類多元、內容豐富,各類活動滿意度由高至低依次為節日或民俗活動(82.14%)、公共文藝活動(81.43%)、道德規范教育活動(80.28%)、民主法治教育活動(73.58%)、思想政治教育活動(72.5%)、群眾性體育活動(66.67%)及科普教育活動(64.58%),平均滿意度為74.45%,整體較高。近年來,鄉村文化振興的頂層設計不斷豐富與完善,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而鄉村兩委干部、農民自身也逐漸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文化和融的實現創造了良好的主觀條件。

(二)農民視角的和美鄉村建設不足

整體來看,村莊和諧方面,村內尚存部分不良現象,德治有所欠缺,農民自治覆蓋率偏低,同時法律知識欠缺、法治素養稍差;文化和融方面,農民公共文化設施使用頻率低,設施規劃未真正契合農民需求,農民對公共文化活動的滿意度偏低。

從分項內容來看,一是村莊和諧質量有待提高。其一,德治成效尚不明顯。如圖6所示,所涉農村仍存在各種不良行為。這些行為是破壞人際關系、激化社會矛盾進而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隱患,既是封建傳統思想殘留的結果,也是自身道德修養缺失的投射,其根除并不能一蹴而就。其二,自治覆蓋率低。根據調研結果,農民自治參與度僅為65.63%,仍有約35%的農民被排除在基層自治體系之外。農民是農村的主體,不分民族、性別、出身,都有責任與義務參與農村自治?,F存自治體系已經在參與渠道方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制約農民參與的因素更加體現在農民主觀方面,即自治意識缺乏,而這同農村教育、農民自身能力素養是密不可分的。其三,法治水平欠佳。調查對象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在一般及以下水平的占66.67%,占比較大,表明農民法治素養水平偏低。

圖6 農民對村內不良行為的知曉情況

二是文化和融不深入。其一,公共文化設施使用頻率較低。在公共文化設施方面,各項設施依據知曉率由低至高依次為紅色村史館與文化禮堂(均為34.38%)、文化長廊(40.63%)、鄉村大舞臺(51.04%)、鄉村公共圖書館/書屋(52.08%)、活動中心(59.38%)、休閑廣場(83.33%)。除休閑廣場外,其余六項的平均知曉率為45.31%,程度偏低,同時調研對象對這六項設施具體用途的認知也處于模糊狀態。此外,農民在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方面占調研總數比例整體較低,各項由低至高依次為文化禮堂(17.71%)、紅色村史館與文化長廊(均為21.88%)、鄉村公共圖書館/書屋(27.08%)、鄉村大舞臺(30.21%)、活動中心(35.42%)、休閑廣場(58.33%),平均使用率為30.36%。使用頻率為每年1~3次的農民占使用總人數比例由高至低依次為鄉村公共圖書館/書屋(53.85%)、文化長廊(42.86%)、文化禮堂(41.18%)、鄉村大舞臺(37.93%)、紅色村史館(30%)、活動中心(29.41%)、休閑廣場(21.05%),使用頻率整體偏低。此外,調研對象評分最低的是文化長廊和紅色村史館(6分,滿分為10),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民認為該設施并不實用,不能滿足自身需要。而村內部分公共文化設施存在安全防護不到位的問題,在建設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村內各個年齡階段人群的興趣愛好,導致部分設施僅由固定年齡段的人群使用。其二,公共文化活動質量有待提升,且農民參與度低。首先,各項活動根據知曉農民占總人數比例由低至高依次為群眾性體育活動(12.5%)、思想政治教育活動(41.67%)、科普教育活動(50%)、民主法治教育活動(55.21%)、節日或民俗活動(58.33%)、公共文藝活動(72.92%)、道德規范教育活動(73.96%),平均知曉率為52.08%。其中,體育文化與思政文化活動短板明顯,并且整體水平較低。其次,各項活動依據不滿意度由高至低依次為科普教育活動(35.42%)、群眾性體育活動(33.33%)、思想政治教育活動(27.5%)、民主法治教育活動(26.42%)、道德規范教育活動(19.72%)、公共文藝活動(18.57%)、節日或民俗活動(17.86%),均值為25.55%。其中,科普教育與體育文化活動成效短板明顯,并且整體活動質量存在一定提升空間。此外,農民公共文化活動參與度偏低,各項依據參與人數占總人數比例由低至高依次為群眾性體育活動(8.33%)、思想政治教育活動(23.96%)、科普教育活動(30.21%)、民主法治教育活動(37.5%)、節日或民俗活動(45.83%)、道德規范教育活動(59.38%)、公共文藝活動(53.13%),平均參與率為36.9%。參與頻率為每年1~3次的農民占參與總人數比例由高至低依次為道德規范教育活動(78.95%)、群眾性體育活動(75%)、民主法治教育活動(66.67%)、科普教育活動(65.52%)、節日或民俗活動(63.64%)、思想政治教育活動(60.87%)、公共文藝活動(54.9%),均值為66.51%。這反映出公共文化活動長效性的缺失,而文化傳承與發展講求潛移默化、久久為功,過低的活動頻次無法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偠灾?文化和融不深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功利化經濟導向的政績觀造成文化領域資金、物資等投入不足;其次,農村文化人才缺乏,文化活動缺乏組織者,而專業知識缺失也制約文化活動成效的提升;最后,農民自身意識錯位,輕視文化建設的價值與意義,從而導致參與意愿較低。

(三)農民視角的和美鄉村建設策略

從建設主體來看,和美鄉村建設需要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格局。首先,71.88%的農民認為自身既是和美鄉村的建設主體也是受益主體,農民主體意識的增強有利于調動農民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因此,應當通過開展民主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藝術等教育活動提升農民的文明素養,同時調動其參與鄉村治理的意愿,提升其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中的參與度,使其成為助推文化和融與村莊和諧的主力軍。其次,66.67%的農民認為地方政府應當在頂層設計方面對鄉村文化建設與鄉村治理做好規劃安排、資金配置以及人員配備,發揮引導作用。再次,59.38%的農民認為村兩委干部理應成為農民的表率,規范自身言行,感召農民修養身心、遵紀守法。最后,21.88%的農民認為文藝能人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者,他們通過技藝的傳承與展演延續鄉村文化的生命。11.46%的農民認為企業主要通過鄉村文化經濟價值的挖掘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為其發展注入動力。8.33%的農民認為社會組織可以在文化活動的組織中發揮鄉村文化發展載體的作用。

從建設內容來看,農民對于和美鄉村建設的訴求集中體現在自治、德治、法治三個維度。首先,在自治維度,農民期望的各項自治參與渠道根據所占比重由大至小依次為村民會議(71.88%)、村民理事會(36.46%)、村級事務管理平臺(29.17%)、群眾團體(28.13%)、村務監督委員會(27.08%)、民間組織(23.96%)。對此,需要提高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實效,采取各種措施調動農民參與村民會議、村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各類自治平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通過技術賦能村級事務管理平臺建設、活動微信等社交媒體以及門戶網站等網絡平臺,增強基層民主的可及性與便捷性。此外,政府應當支持引導群眾團體和民間組織的發展,對其活動開展給予適當補助及人員支持等。其次,在德治維度,61.46%的農民期望通過本地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提高人們對高尚品德的認同感;54.17%的農民期望舉辦培訓班,進行文明禮儀教育;53.13%的農民期望常開表彰會,通過物質與精神報酬起到雙重激勵作用;45.83%的農民期望發展農村教育,筑牢農民的文化基礎;41.67%的農民期望舉辦文明新風倡導活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寓教于樂;34.38%的農民期望進行“道德宣講”,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自身的道德意識。最后,在法治維度,67.71%的農民期望開展普法宣傳教育,通過通俗話語傳播專業知識;50%的農民選擇主動學習法律知識,這便要求基層政府根據農民需求,做好書籍、影像、音頻等媒介的準備與供給工作;39.58%的農民期望開展法律知識相關的趣味活動,通過娛樂化方式科普相對枯燥艱澀的知識,提高農民的接受度;37.5%的農民期望提升法律服務質量,推進鄉鎮司法所建設以及鄉村干部的法治培訓;28.13%的農民期望大眾傳媒傳播法治知識,增加法治內容的編排,并創新傳播載體,創造同農民興趣相適應的作品。

五、農民關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所思所想所盼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具有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能創造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機會,能保持積極向上的文明風尚和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城鄉各美其美、協調發展的內涵(13)胡春華,2022.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人民日報,11月15日。,蘊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鄉村產業、鄉村文化等各要素環環相扣之義,是系統設計和整體謀劃的建設單元(張永江等,2022),體現鄉村建設從形到神的更高要求以及產業、環境、生活、人文的高度統一(唐珂,2022)。本部分運用整體性視角,統籌考慮宜居鄉村、宜業鄉村、和美鄉村之間的平衡性,衡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成效,剖析問題并提出改進對策。

(一)整體性視角下農民關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成效

整體來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情況良好,農民滿意度良好,城鄉差距有所減小,鄉村特色突顯,農民對本村發展滿意度良好。本次調研采取10分評分制,調研對象對本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平均評分為7.53分,57.3%的調研對象的評分在8分及以上,21.88%的調研對象的評分在9分及以上,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初具成效。

從分項內容來看,一是城鄉融合有所推進,城鄉差距有所減小。據調查,53.13%的農民認為近年來本村生活水平同本地城市的差距有所減小,而48.96%的農民認為近年來本村生產水平同本地城市差距有所減小。在居住地選擇方面,79.17%的農民選擇居住在本村。農民居住在農村,對農村生產生活狀況有最為直接的體驗,因此其主觀感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鄉一體化成效。近年來,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下,黨和政府堅持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14)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04/c_1122366449.htm。,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功能調整優化,推動鄉村環境風貌持續改善、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提升以及農村社會日益文明和諧。二是鄉村特色突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展符合農民期望。36.45%的調研對象表示村莊有特色之處值得挖掘與發展,回答內容集中體現為自然環境、特色產業和歷史文化,而村莊發展正同這些特色相契合。當問到本村發展是否符合自己期望時,11.46%的調研對象選擇了非常符合,57.29%選擇了較符合,合計為68.75%,這反映出本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展同農民期望較為契合,大多數農民認為村莊資源優勢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

(二)整體性視角下農民關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問題

整體來看,當前宜居鄉村建設、宜業鄉村建設、和美鄉村建設處于不平衡狀態,短板和薄弱環節突顯,農民主體意識薄弱。

從分項內容來看,首先,宜居鄉村建設、宜業鄉村建設、和美鄉村建設之間處于不平衡狀態。在農民評分方面,宜居鄉村建設為7.9分,宜業鄉村建設為6.86分,和美鄉村建設為7.78分,三者均有較大提升空間,且宜業鄉村建設短板最為突出。宜居鄉村建設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維護質量有待提高,公共服務完備度、便捷度存在欠缺,同時廁所改造、生產生活廢棄物處理以及環境優化有待提升;和美鄉村建設方面,不良風氣尚存、農民自治參與度不足、農民法治素養有限、公共文化設施與活動利用率不足;宜業鄉村建設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產業發展同農民利益聯結缺失,這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以及產業的轉型升級。此外,農村人口流動導致資金、勞動力、人才短缺等也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農業的先天弱質性、傳統生產方式與思維的約束、農村空心化下的資源短缺等均是宜業鄉村建設的障礙,并非依靠短期投資扶持便能夠解決,因此宜業鄉村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薄弱環節。其次,農民對于三者的主體意識整體薄弱。在宜居鄉村建設方面,農民最期望依靠的是政府(79.17%),在宜業鄉村建設方面,農民最期望依靠的也是政府(73.96%),在和美鄉村建設方面農民最期望依靠的則是農民(71.88%)。由此可知,在主體意識方面,發展短板體現在宜居鄉村與宜業鄉村建設方面。宜居鄉村建設涉及領域眾多、項目繁雜,宜業鄉村建設也存在較大的資金、人才、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缺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是農民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自身能力素養以及掌握的資源有限,他們便寄希望于政府、村兩委干部、企業等外部力量的扶持,從而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失去意愿訴求表達的機會,并無法通過實踐參與實現知識技能的自我提升,導致能力素養與資源的進一步限制,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主體意識薄弱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整體性視角下農民關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路徑

從建設主體來看,理想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應當堅持農民為主,他者為輔。在問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主要靠誰時,73.69%的調研對象選擇了地方政府,69.79%選擇了村民,66.67%選擇了村兩委干部,25%選擇了鄉賢,20.83%選擇了企業、投資者,14.58%選擇了社會組織。農民位于政府之后,表明農民主體意識欠缺。因此,應當通過農民內生動力激發強化農民主體作用,明晰農民主體地位。具言之,首先要提升農民自身的知識能力水平。為此,要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組織各領域的知識技能培訓、宣講活動,健全高素質農民能力培訓長效機制。其次,農民以外的多元主體應為其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促使其通過實踐實現鞏固提升。政府應實現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將適宜的管理權讓渡給農民;村“兩委”應當熟悉不同農民的優勢所在,從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因職用人”,實現人盡其才;企業應將農民轉化為勞動力資本,將農民具備的知識技能融于產業發展之中;社會組織則應由農民組建、運作與管理,成為農民參與鄉村產業、文化、治理等多元領域活動的重要載體。

從建設時序來看,農民對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形成“宜業—宜居—和美”的時間邏輯認知。59.4%的農民認為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需要最先解決的是宜業問題,32.3%的農民認為是宜居問題,僅有7.29%的農民認為是和美問題;44.4%的農民認為宜居問題解決后效果最好,39.6%的農民認為是宜業問題,僅有13.54%的農民認為是和美問題;60.42%的農民認為和美是最終目的,27.08%的農民認為是宜業,僅有9.38%的農民認為是宜居;77.08%的農民認為宜業問題解決起來最困難,12.5%的農民認為是和美問題,僅有9.38%的農民認為是宜居問題(見圖7)??梢?大多數農民認為宜業問題需要最先解決也最難解決,宜居問題解決后效果最好,和美是最終目的。因此,首先,應將宜業鄉村建設作為基礎工程推進,并注重其與宜居鄉村、和美鄉村的聯結。鑒于宜業鄉村建設的緊迫性與困難性,其推進更加需要落實問題導向、協同發展原則。在問題導向方面,需要大興調研之風,綜合考慮當地自然資源稟賦、人文社會條件、經營管理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從而提升產業發展競爭力,保障宜業鄉村建設成效。在協同發展方面,需要成立專門組織統籌全局,凝聚各方人力、物力、財力,從而實現有效整合、集中發力,同時宜業鄉村建設所培育的資金可用于投資宜居、和美鄉村建設,而人力資本也可轉移至其他兩個領域。其次,應將宜居鄉村建設作為重點工程推進。宜居問題解決后效果最好,表明相較于宜業與和美問題,農民對此有著更清晰的認知與更深刻的認同,因此在宜居鄉村建設過程中應堅持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其一,要走進農村、走近農民,眼觀農村建設狀況,耳聽農民生活需求,據此制定政策、執行部署、開展維護。其二,要發展農民、依靠農民,通過教育培訓提升其知識能力、責任意識,進而將其轉化為宜居鄉村建設主體,落實在基礎設施建管、公共服務供給、人居環境治理的日常小事與專門行動之中。最后,要將和美鄉村作為長期工程推進。和美追求的是城鄉關系之和、產業發展之和、經濟生態之和、村莊治理之和、公共服務之和、鄉村類型之和(黃祖輝,2023),內涵豐富,涉及領域眾多,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其一,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15)中國農網評論員,2023.一任接著一任干 一張藍圖繪到底——“千萬工程”習得錄(六).農民日報,7月1日。。其二,要兼顧鄉村建設的“面子”與“里子”,在推進顯著的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推進潛在的精神文明建設。其三,要建立科學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摒棄功利化經濟導向,統籌物質與精神維度、短期與長期維度。

圖7 村民對宜居宜業和美關系的認知情況

六、新時代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路徑

總體而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比較符合農民期望,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產業發展、鄉村文化、鄉村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明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三者均有較大提升空間,且宜業鄉村短板最為突出。未來應當通過構建基礎設施維護長效機制、提升短缺型公共服務質量提升宜居鄉村建設水平,通過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升級、完善聯農帶農助農機制提高宜業鄉村發展質量,通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五治融合”實踐強化和美鄉村推進成效,通過完善農民參與路徑、健全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推進和美鄉村共同體建設,從而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高質量推進。

(一)構建基礎設施維護長效機制,提升短缺型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宜居鄉村建設水平

第一,為構建基礎設施維護長效機制,應當實現全過程貫通、全方位覆蓋。其一,應做好事前風險管控。需要基于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用材、選址、類型等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情民意等多重因素,促使其適應環境、順應民意,減少自然災損、人為破壞發生的頻率。此外,需要嚴格落實審批制度,杜絕私建濫建行為的發生,保障建設規劃有序推進。其二,應落實事中建設標準。需要推進建設全過程監管,通過定人定責、規章約束、日常巡查等方式保障建設質量。此外,需要強化外部支撐,通過財政投入、項目投資、社會募集保障財力,通過本土人才培育、外來人才引進、專家咨詢保障人力,通過先進技術引進研發保障物力,從而提升建設成效。其三,應強化事后考核監管。需要建立科學長遠的考核機制,統籌考慮美觀性與實用性,開展長期、定期的明察暗訪,注重后續追蹤評價。同時,需要創新農民參與機制,通過社會招聘、公益性崗位、志愿服務等方式吸納農民參與維護。此外,需要通過宣傳報道提高農民的基礎設施維護意識,將長效維護工程內化為農民的日常行為。

第二,應當聚焦教育、醫療、養老等農民群眾急難愁盼事項,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布局,促進資源配置和諧。具言之,在教育方面,城鄉發展不平衡尤為明顯,集中體現在硬件與師資兩個方面。需要統一校舍建設標準,完善教學器材的配備,將現代科技應用于教學,增強教學可及性與便捷性。此外,需要加強師資力量,通過培訓學習改進更新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技能,推進城鄉學校交流互通,同時通過特崗招聘、教師待遇改進、職位晉升、資金補貼等方式吸引、留住教育人才。在醫療方面,應當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體系,強化縣醫院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服務質量、保障村衛生室的設施配備與人員配置,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在養老方面,農村老齡化日趨嚴重,而老年人經濟收入低、自我養老能力不足,這已成為宜居鄉村建設的突出矛盾。對此,應當強化本村現有的養老功能,通過政府補貼、集體出資、社會捐贈等方式構建村級養老機構的穩定運作機制,在保障日常飲食需求的基礎上,拓展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此外,可以創新養老方式,發展互助養老,促使老年群眾通過相互幫扶獲取物質報酬和精神滿足;同時,需注重恢復家庭養老功能,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以夯實家庭生產功能,也應當繼承發揚傳統“孝”文化,加強子女同父母的聯結。

(二)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升級,完善聯農帶農助農機制,提高宜業鄉村發展質量

第一,為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升級,需要在延長產業鏈、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下功夫。在延長產業鏈方面,需要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布局加工產業,促使農產品直接售賣、農產品初加工轉變為農產品精深加工,同時要根據需求側特征調整產業結構,探索高端產品發展空間,實現提質增量并舉,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此外,要統籌縣域冷鏈物流規劃建設,推進客貨郵融合發展,完善物流中轉布局,實現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并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升傳播力與知名度,擴大農產品消費市場。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需要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將第二產業標準化生產的理念和第三產業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到第一產業的發展上,將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貫穿其中(趙霞等,2017),挖掘農業蘊含的經濟、生態、文化價值,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應加大對招商引資、創業經營的扶持力度,在財政補貼方面有所傾斜,在金融貸款方面有所優惠,在技能培訓方面有所安排,增強產業發展的抗風險能力。同時要加強市場監管,提高行政執法力度,切實維護商戶的合法權益,建立平穩健康的市場秩序。

第二,完善聯農帶農助農機制需要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展其產業規模和業務范圍,使其將更多適合就地承接的采購訂單和勞務等提供給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趙霞等,2017)。要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民權益,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并將部分經濟收益用于農村公共領域,促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公益事業等發展,保障農民受益的普遍性。同時,應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企業要面向農村招聘,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并落實協議簽訂、崗前培訓、安全保障等事項,做好就業配套服務。此外,產業發展還應當吸納農民投資,引導支持農民以資金、土地、房屋、自有設備等資產入股經營主體,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獲得收益,并通過方案、協議等形式明確產權歸屬和收益分配方式(16)國家鄉村振興局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幫扶項目聯農帶農機制的指導意見,https:∥nrra.gov.cn/art/2022/9/30/art_50_196922.html。。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五治融合”實踐,強化和美鄉村推進成效

第一,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當強化資金投入保障,發揮政府財政的杠桿作用,明確不同層級政府投入責任以及資金使用方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需引入市場機制,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實現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多元化供給。要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借由農民的認同感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成效。對此,需要推進本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現開發式保護。應當賦予傳統文化現代表達形式,通過文藝演出、展覽陳列、旅游開發等方式激活傳統文化,同時運用科技賦能,結合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發展沉浸式體驗、及時性交互等,增強傳統文化的可及可感可知程度。此外,應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農村文藝骨干,支持農村文化傳承人培養。通過人才培養考評機制落實和評估機制完善改善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引導城市文化團體深入農村開展文化服務(陶晶,2020)。

第二,鄉村社會治理須注重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結合,在時代背景與具體事務中把握行動邏輯,從而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刻畫基層治理的全貌(吳雯,2023)。由此,需要深化“五治融合”實踐,以政治引領鄉村治理,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推進駐村書記、干部的選派。同時,注重發揮干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助推黨的方針政策在群眾間的傳播普及。此外,還應以自治為載體推進外德內法治理(李小紅,段雪輝,2022)。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入自治實踐,通過民主選舉的公正推進、村民會議的有效開展、村務公開的有序執行、村規民約的規范制定、鄉村干部的以身作則深化村民對于法治、自治的認同與參與程度。同時,需要以法治作為自治、德治前提。民主政治的運行要在法律約束下進行,而甄別傳統道德精華糟粕也需要以是否合乎法理為依據。因此,要加強鄉鎮司法所建設,發揮其合法性審查作用,并注重法治隊伍建設,開展鄉村干部與農民的法治培訓,本土化培養“法律明白人”,通過身體力行發揮其示范督導作用。此外,需要以德治作為自治、法治的補充。不同于自治、法治偏于外來輸入式的發展,德治源于鄉村本土文化,以農民之間的社會交往為基礎,因此需要以德治增強自治、法治的適應性,充分考慮當地的社情民意,在尊重風土人情的前提下推進自治與法治。例如,通過方言、民謠、表演等形式通俗化地呈現自治規章程序、法律條例等專業內容,提高農民的接受度??萍假x能也是優化鄉村治理行之有效的方式。為此,需通過線上平臺的構建拓寬農民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渠道,建立信息共享、意見反饋的良性互動機制,挖掘拓展農村網絡社群的多元功能,提升農民參與的可及性。此外,還需貫徹精準思維,通過智能監測系統、網格管理平臺等技術的應用創新精細化治理機制,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四)完善農民參與路徑,健全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推進和美鄉村共同體建設

第一,通過事前民意采集、事中農民參與、事后評價反饋機制的完善,構建農民全過程參與路徑。在事前民意采集方面,項目規劃階段需要通過入戶走訪,在尋常交談之中挖掘農民需求,實現由“農民聽”向“農民說”的轉變。同時,需要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通過民主評議會等基層民主實踐形式使農民知曉村級事項,并活用社交軟件、門戶網站等平臺擴大農民的話語權。在事中農民參與方面,既要通過宣講、培育等方式提升農民的知識技能水平,使其具備參與能力,也要以典型示范、表彰獎勵等方式為農民參與提供驅動力,更要開展志愿服務、以工代賑、社會募集等形式多元的實踐活動,為農民參與提供契機。在事后評價反饋方面,要改變政府自評模式,將評價權交給農民。因為農民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受益者,他們在鄉村生活、從事生產,其對建設成效有最為直接的感受與較為長期的體驗,因此可綜合運用問卷調查等定量方法以及深度訪談等定性方法獲知農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并以此作為改進方向,推動理論與實踐的深化拓展。

第二,在健全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方面,應當具備縱橫維度意識。在縱向維度,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具有層次性的推進工程,需將建設任務逐層分解,形成縱向聯通的格局。因此,需要構建層次分明的責任落實機制,強化上級部門對下級部門的督導考核。由于越接近基層,層級任務理應越具體,所以可借鑒鄉村振興責任制,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在橫向維度,由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涉及多元領域的系統性工程,因此需要各專業部門通力合作。為此,應搭建信息整合溝通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從而提升行動效率,同時設置專門機構統一思想、協調行動。此外,多元主體之和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內涵,其建設、營運、居住主體應該是多元主體的匯聚與集成,囊括政府、農民、村干部、村集體、鄉賢、企業、社會組織等。這些主體雖各自定位不盡相同、路徑各異,但各具優勢,可以揚長避短、協同互補,使政府、集體、市場、社會組織、親緣關系的作用機制和合力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得到充分發揮(黃祖輝,2023)。因此,應當建設農民為主、政府主導、各方主體各司其職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共同體。構建內生與外源動力共生互補的主體格局,注重多元主體協同的時序邏輯。在建設前期,鑒于村莊產業基礎、農民能力薄弱等現實掣肘,需要政府扶持、社會資助等外源動力介入,在助推本土資源整合、農民素養提升、村級組織壯大等內生動力培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建設后期,外源動力應逐步讓渡于村集體與農民,變“主導”為“補充”,構建和美鄉村建設的內生驅動機制,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的共識、共治、共建、共享的和美鄉村共同體。

猜你喜歡
宜業宜居農民
關于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環湖強縣的幾點思考
相約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匱”
宜居的海底城市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浮山縣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美麗家園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
加強大慶數字化城管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現代化城市
結合古城宣化實際 淺談建設宜居宜業城市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