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語言扶貧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

2024-01-27 20:21張芝琳龔鈺姍朱鈺
中國市場 2024年3期
關鍵詞:貧困地區鄉村振興教育

張芝琳 龔鈺姍 朱鈺

摘?要: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2017年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如今的“全面推進”,可看到鄉村振興成效漸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緩解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從而早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語言扶貧是以整體素質提高為導向,以提升語言文字能力實現賦能增值為中心,以消除貧困地區語言交流障礙、提升交際效能為目的,通過語言扶貧提升貧困地區語言水平,從而使貧困地區人民擁有更高的文化素養,更多的就業機會,用實際行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文章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采用理論分析法探究語言扶貧的特點、推進語言扶貧的難點,并根據特點以及難點提出推動語言扶貧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從而得出如下結論:通過對貧困地區的語言教育可以提升貧困地區知識水平,促進貧困地區文化、經濟發展,向共同富裕這個偉大目標更近一步。

關鍵詞:鄉村振興;貧困地區;教育;語言扶貧

中圖分類號:F1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03-0074-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3.017

1?鄉村振興戰略與語言扶貧概述

1.1?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對于鄉村振興的概念及其實施的背景:?丁志剛、王杰(2019)[1]認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治理需要堅持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觀點和方法,指導鄉村治理更加理性和自覺的行動。對于鄉村振興的實施途徑:?葉敬忠等(2018)[2]從宏觀設計到具體實施角度認為,未來鄉村振興的探討方向應重點推進鄉村振興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的“上下結合”。陳龍(2019)[3]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城鄉二元格局的必然選擇,需要從城鄉共同發展,形成全圖,從而促進鄉村振興。劉垚、沈東(2021)[4]則從政府在實施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角度認為,政府通過賦能,有利于激發鄉村振興主體的文化認同。

1.2?語言扶貧

語言扶貧是針對因語言原因導致發展困難的特殊人群提供的幫助,提高其語言能力,克服語言因素對其制約性,從而逐步提高他們的生產生活能力,實現自身發展。

新中國成立七十余年以來,語言與扶貧的關系可以劃分為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年到2011年,語言扶貧的效果是間接的,模式是分階段的;第二階段是從2011年至今,立足于民族發展,面向國家戰略,以系統化的方式推動,語言扶貧的效果是直接的,并成為國家扶貧戰略的重要內容。2011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語言扶貧的觀點。

目前,“語言扶貧”的國家方針已成為全國推普扶貧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居民進行普通話教育,提高其普通話的運用能力,進而增加人力資本等都有了切實的政策及措施,為各級政府開展推普脫貧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可操作性。

2?鄉村振興戰略下語言扶貧的特點

2.1?目標上聚焦推普脫貧

“扶貧要扶智,要扶智就要先通語”成為基本觀念,把2020年的脫貧工作作為總目標。它不僅是為民族戰略服務的根本需求,同時也是我國語言文字工作的第一要務。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說:“推普脫貧是黨中央在新時期賦予教育、語言文字戰線的重大政治目標,是每位從事于語言文字工作者肩上所兼備的重大責任?!蓖破辗鲐毠ぷ鞯耐菩惺艿礁骷夘I導、各級部門的高度關注。

2.2?組織形式上以頂層設計為藍本

語言與貧困的關系、語言經濟價值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都表明語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這也是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出臺后,教育部、國家扶貧辦等積極響應共同下發語言扶貧文件,要求各級各地部門共同實施的原因。

因此,為更好地落實語言扶貧政策,組織形式上以頂層設計為藍本。

首先,以國家語言政策的大政方針為首,對鄉村語言振興進行頂層設計,推出規范化和標準化的語言教育和語言文字,將語言轉化為資本與經濟融合,并不斷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我國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尊重規律、協同創新”[5]三條原則對我國語言文字進行研究發展。

其次,學校應重視學生的語言文化教育和教師的語言文字素養培訓工作。每所學校根據當地情況因材施教,重視普通話教育。同時,社會組織也應積極發揮提升鄉村語言文字的作用,組織語言文字教育活動,提高鄉村人力資本。

此外,依靠市場發展語言,促進語言振興。市場可將語言文字作為入職的要求,提高整體語言文字能力。當今電子商務不斷繁榮,許多農戶借助網絡進行產品銷售,既提高人們學習普通話的意愿,也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2.3?實踐執行上多措并舉

多措并舉,推普為主。推普活動通過廣泛宣傳、語言支教、教材編寫、語言培訓、現代傳播技術的應用,得到迅速發展。

首先,對推普活動的重要性進行了大力推廣。2017年,在全國推普20周年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的宣傳演講工作,發放張貼宣傳畫、標語約214萬張,舉辦各類活動4.1萬場,各類推普講座受眾達到128萬人次。2019年舉辦了第22屆“推普”宣傳活動,重點關注邊疆少數民族,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推普進程。

其次,開展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漢語培訓。建立了以普通話特訓為主線,以“農民夜?!薄八团嘞锣l”“送教上門”等方式為手段,其他各類語言文字培訓向貧困地區傾斜的培訓體系。

除此之外,組織了助教、支教活動。借助活動使受培訓人員收獲真實感受,同時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投入其中。例如,2017年全國高校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共組織了近六萬名大學生,赴中西部、教育資源貧瘠地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支教活動。

最后,利用現代媒體推動貧困人口的全面發展。通過與電視臺、電臺、學校合作以及與手機端結合的方式,讓推普扶貧更加方便。比如云南省,在“直過民族”人口不多的情況下,通過8800萬的流量補貼,5000萬的手機終端,以及中國移動、云南公司、科大訊飛公司共同開發的可提供40余種日常生活情景對話和句子訓練的“普通話”?App,推動了“直過民族”學習通用語言文字。

3?阻礙鄉村振興戰略中語言扶貧可持續性的難點問題

3.1?政策執行的協同性不強

在開展語言扶貧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三個主體:政策制定主體、政策執行主體、政策實施對象。當前三者缺乏必要的聯動,三者內部各要素之間也難以流動。具體表現為:

其一,在政策制定主體層面,隨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教語用〔2021〕4號)[5]等相關政策的頒布實施,語言扶貧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受到重視,但仍缺乏專門的長遠規劃和基于區域特色的地方規劃。

其二,在政策執行主體層面,雖然語言扶貧相關教育部門和地方政府相互合作,但各級政府所屬的鄉村振興局、教育體育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各部門各自為戰的現象仍普遍存在。

其三,在政策實施對象層面,我國少數民族群眾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參與程度很低,鄉村老年群體更以使用本地語言為主,因此在實際語言扶貧中收效甚微。

我國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眾多,開展語言扶貧工作中所出現的政策執行協同性不強的情況較為常見。對協同性缺失進行探究后,可發現語言扶貧政策自身強烈的行政色彩和地方保護主義是直接原因,政策執行過程中也缺乏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考慮。

3.2?目標群體接受程度存在差異

在鄉村中實施語言扶貧,需要考慮到扶貧的對象。文章按照群體職業劃分,將語言扶貧的對象分為學生、青壯年群體和老年群體。由于上述三個群體之間存在年齡、生活環境的較大差異,對普通話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異。

對學生而言,語言扶貧的核心是讓學生在生活中使用普通話,養成用普通話交流的習慣。但實踐中發現:學生個體間的語言能力存在較大差異,這是由于不同個體對于普通話教育的態度和認知程度不同,以及普通話教育程度的差異性而導致的。

對青壯年群體而言,語言扶貧的核心是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是人們對言語表達的實踐能力,既包括人們的語言交際能力,又包括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語言運用能力。青壯年群體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間的語言能力存在較大差異。

對老年群體而言,語言扶貧的突破口比較難找到。一方面,多年來老年人都是通過當地語進行溝通生活,基本不掌握普通話;另一方面,目前鄉村里能與老年人溝通的青年群體大多選擇外出務工,缺乏連接老年群體的媒介,導致語言扶貧的各項措施難以落實。

綜上所述,可發現在語言扶貧的過程中,不僅目標群體的多樣化導致語言扶貧實施過程中的差異化,各群體的接受程度也有顯著差異。因此,在實施語言扶貧的過程中應針對各群體的需求制定對應的措施。

3.3?方言與民族語言的影響

在開展語言扶貧中,民族地區的方言與民族語言也是一個難點。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約有1.3億,約分布在20萬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不同的方言所處的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各不相同,所使用的語言也各不相同。

在過去幾年的扶貧工作中,深度貧困群體的語言扶貧實施效果并不明顯。如云南省深度貧困地區的基諾族、佤族等,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從原始或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群體,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導致其難以適應現代生活,思想、文化水平相對落后。在這些形成封閉文化環境的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非常困難。

此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低普及率仍然是制約“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考試(MHK)結果表明,少數民族受試者的MHK成績呈“兩頭小,中間大”的分布特點,2016年能夠達到高級水平的僅為17.74%[6],2017年則降為17.59%[7]。

所以,在開展語言扶貧工作中,要注意每個貧困地區各自的方言和民族語言對推普產生的影響,這也是值得重視和研究討論的問題。

4?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語言扶貧的可持續性發展對策

4.1?調整組織機構,統籌各方面力量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推動語言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性展開,應該調整組織結構,統籌各方面力量進行精準推普。

從語言扶貧政策制定的視角看,可以將教育、文化和語言這三個要素作為政策制定的分類依據,三者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教育政策強調公平與質量;文化政策強調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語言政策強調推普與使用普通話。此外,國家語言戰略中心應對各地區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語言政策。

從語言扶貧政策執行的視角看,語言扶貧涉及教育、民族宗教、文化等領域,語言資源建設和語言能力提升是多個政策執行主體協同開展的重點。當前語言扶貧從宣傳動員和學習教育兩方面推進,要注重多主體間的協同。各個政策執行主體在語言扶貧過程中應協同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同推進。

從語言扶貧實施對象的視角看,必須要把握國家政策方針和鄉村振興工作重心,充分發揮學校、社會組織、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對各類實施對象開展精準幫扶。

語言扶貧政策的制定是宏觀的,幫扶實踐則是微觀的[8]??山⒁粋€長效機制部門協作,一方面開展部門協作,發揮政府部門、學校、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各自優勢;另一方面整合政策、資金、資源、技術力量等多方資源形成語言扶貧的整體合力[9]。

4.2?加強宣傳推廣,跟進目標群體反饋

根據上文,不同群體有不同推廣形式。

對于學生而言,開展語言扶貧的主陣地是學校,以教育培訓的形式展開。首先要加強宣傳,培養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普通話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和使用普通話是其自身權利與義務;其次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口講普通話;最后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語言能力的平臺,讓他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增強自信。

對于青壯年群體而言,開展語言扶貧的地點是社區和團體,采取的措施是開展社會化培訓,以多種形式對其進行普通話語言文字培訓。第一,把國家通用語和農民專業技術訓練結合起來,持續開展“普通話+職業技能”的組織形式;第二,將國家通用語言和農業種植技術、農業設備、國家惠民政策結合起來,促進農民的語言和職業技能提高;第三,把學習普通話與就業機會等好處結合起來,普通話掌握得越好就業機會越多。

對于老年群體而言,語言扶貧的途徑與青壯年一致。一方面,年輕一代可作為家庭內部普通話推廣的“排頭兵”,在家庭交流中帶頭使用普通話,對老年人進行滲透和幫扶;另一方面,社區作為重要的語言學習紐帶,應形成良好的語言氛圍。

此外,發揮公務員和教師等群體的帶頭示范作用,共同推動語言扶貧的有效落實??傊?,普通話推廣的幫扶對象是人,在設計實踐路徑時要充分考慮地區、年齡、職業、教育水平、母語背景等因素,同時要注意實時跟進各類群體的學習情況,根據反饋情況開展下一步行動。

4.3?注重地方傳統文化的協同,發揮重點領域示范作用

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在進行語言扶貧時要尊重民族大團結文化大包容,開展推普活動,提升語言水平,促進鄉村振興。

一方面,注重地方傳統文化的協同。民族地區的語言是該地區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與使用的,并在該地區文化基礎上延續,具有相對固定的內涵和特征。因此,在進行語言扶貧時,要尊重民族地區文化及其他社會現象,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將語言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另一方面,發揮重點領域示范作用。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因其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特征而被譽為“語言富礦區”[10]。在對該地區進行語言扶貧的過程中,開發語言資源,發展語言文化產業,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帶動經濟發展。

4.4?認識英語教育的重要性,發揮英語的作用

打牢鄉村英語基礎教育,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英語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應該更加重視。但在實際鄉村教育中,英語教學往往難以推進,大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英語水平都較差。因此,鄉村需加強教學設施建設和增強師資力量,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從而為本地鄉村振興培養人才。

發展鄉村旅游業,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和疫情結束的大背景下,旅游成了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內容,對村民開展外語教育扶貧以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有助于其為本土游客和外國友人游覽我國美麗鄉村時提供導游、陪玩等服務。這樣既能提高鄉村的就業率進而豐富鄉村產業,也有利于傳播優秀中國文化。

引進先進技術和外企,讓鄉村產品遠銷國外。一方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需要提升自身英語水平,村民為學習農業技術自覺提高自身英語水平。另一方面,吸引外企進入鄉村地區與當地村民的英語能力息息相關,語言溝通的便利性與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更能使外企進到鄉村。鄉村企業得到發展,生產的農產品也可遠銷國外,形成良性經濟循環模式。

5?結論

在黨的二十大背景下鄉村振興被賦予了更深的時代內涵,鄉村振興作為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是全面脫貧之后,針對農村的又一大重要發展舉措。語言扶貧則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語言扶貧的特點主要是:目標上聚焦推普脫貧,組織形式上以頂層設計為藍本,實踐執行上多措并舉。與此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中語言扶貧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諸多阻礙因素,包括政策執行的協同性不強、目標群體接受程度存在差異、方言與民族語言的阻礙性。文章提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語言扶貧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組織架構,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加強宣傳推廣,跟進目標群體反饋;注重地方傳統古文化的協同,發揮重點領域示范作用。未來,隨著鄉村產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語言扶貧的可持續性將得到更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丁志剛,王杰.中國鄉村治理70年:歷史演進與邏輯理路[J].中國農村觀察,2019(4):18-34.

[2]葉敬忠,張明皓,豆書龍.鄉村振興:誰在談,談什么?[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3):5-14.

[3]陳龍.新時代中國特色鄉村振興戰略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3):55-62.

[4]劉垚,沈東.鄉村振興中政府賦能傳統工藝的策略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5):67-72.

[5]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語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EB/OL].(2022-01-09).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09/content_5667268.htm.

[6]謝治菊,李小勇.認知科學與貧困治理[J].探索,2017,198(6):127-135.

[7]潘芳.面向壯語區的普通話學習APP設計與實現[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159(6):37-40.

[8]雷明,趙耀,劉曦緋,等.中國語言扶貧進程70年聚焦:模式、機理、路徑及前瞻[J].江漢學術,2020,39(5):5-20.

[9]李冬青,付妮.語言扶貧助力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以廣西為例[J].社會科學家,2022,305(9):92-98.

[10]韋樹關,黃如猛.廣西少數民族語言文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21.

猜你喜歡
貧困地區鄉村振興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山西省政府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1.42億元
交通運輸部累計投入約7100億支持貧困地區交通建設
上學不如“混社會”? 貧困地區的“厭學癥”如何治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