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與影響因素研究*

2024-01-27 06:46張瀟瀟
關鍵詞:文化遺產廣西空間

盤 媛,張瀟瀟

(1.名古屋大學 人文學研究科,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 464-8601;2.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貿易與旅游管理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0 引 言

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精髓所在及當代呈現,是人類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發展歷程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寶貴歷史遺產,凝聚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智慧,集中體現了中國鄉土文化和人文精神。做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對傳承中華文化血脈、提升文化軟實力、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農業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日益突顯,國家及社會各界對其的關注度與認可度不斷提高,學界對該領域的研究也逐漸增多。國外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相關研究比較成熟,學者除關注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1]、保護傳承[2]、旅游開發[3]、潛力評價[4]、可持續發展[5]外,其涉及范圍不斷擴展,如農業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耦合[6]、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系統的關系[7]、農業文化遺產新技術運用,如3D數字化技術[8]等。國內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起步較晚,在研究內容上,主要關注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利用[9]、內涵與價值[10]、資源評價[11]等方面,從研究視角看,大多學者呈現出不同視角,如鄉村振興視角的遺產旅游[12]、少數民族視角的遺產開發[13]、文化生態視角下的遺產保護利用[14]、文化自覺視角下的遺產價值挖掘[15]、空間視角的遺產保護[16],其中空間視角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的尺度涉及全國[17]、省域[18]、縣域[19],研究內容主要關注于時空分布[20]和影響因素[21]兩個方面,時空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不同空間尺度、不同類型以及不同時期的演化特征等,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氣候、地形、坡度、經濟、農業起源、交通、文化生態環境、國家發展理念及重視程度等。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不斷積淀、傳承至今的寶貴財富,集中反映了各個時期廣西各族人民的農業發展思想理念及耕作制度。目前學術界尚未有專文從空間視角出發對廣西農業文化遺產進行過探討,鑒于此,借助GIS空間分析方法對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類型結構、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剖析,以期為新時代背景下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空間格局優化、保護利用與創新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主要有2個方面:(1)筆者多次到訪桂林龍勝縣、桂林恭城縣、柳州三江縣、南寧橫縣等農業文化遺產較為聚集區域進行實地考察,獲取一手數據與資料;(2)通過查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網站、國家文物局官網、中國農業農村部官網、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相關名錄。本研究主要對廣西省級以上的農業文化遺產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分析,進而篩選、識別出與農業農耕文化相關的項目,以確定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具體數量。經過篩選,共得到1532項農業文化遺產作為本研究的有效數據,再根據農業文化遺產發源地,通過高德地圖坐標拾取器分別獲取各項農業文化遺產的經緯度。文中空間數據來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通過ArcGIS10.2進行地理空間匹配,建立廣西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以此為基礎對其進行空間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最近鄰指數

最鄰近點指數用于判斷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類型。最近鄰點指數作為一種地理指標,是衡量農業文化遺產在廣西范圍內聚集程度的重要手段。計算式如下:

式中,R為平均最鄰近指數,若R>1,則表明農業文化遺產的分布模式趨于離散;若R=1時,則表明農業文化遺產呈均衡型分布態勢;若R<1時,則表明農業文化遺產呈集聚型分布態勢。

1.2.2 地理集中指數

地理集中指數被用來反映農業文化遺產在廣西范圍內的集中程度,算式:

式中:G為地理集中指數,Xi表示第i個地級市農業文化遺產的分布數量;T為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數量;n為市級行政單位數。G的數值范圍在0~100之間,G越大,說明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分布越集中。

1.2.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估計法主要用于測算農業文化遺產在廣西的凝聚情況。核密度值越高,表示農業文化遺產凝聚度越高,核密度值越低,則表示農業文化遺產離散度越高,算式為:

式中,fn(x)代表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核密度值;h為帶寬。

1.2.4 莫蘭指數

莫蘭指數通常用于研究農業文化遺產在廣西范圍內的總體趨勢以及差異性。計算式:

式中:I為Moran指數,Xi、Xj分別表示i、j省區農業文化遺產的觀測值;Wij表示省域范圍內i與j空間相鄰權重矩陣值。莫蘭指數的指域為[-1,1],當Mora's I值大于0時,說明農業文化遺產在地理空間上存在正相關性,當Mora’s I值等于0時,表明農業文化遺產在地理空間上不存在相關性。當Mora's I值小于0時,表示農業文化遺產在廣西范圍內顯著差異。

2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類型結構特征

目前,學術界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的分類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因此,借鑒王思明[22]、焦雯珺[23]等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參考農村農業部農業文化遺產的相關分類標準,結合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內涵特點,將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劃分為六大類型,分別是景觀遺址類農業文化遺產、物種特產類農業文化遺產、文學藝術類農業文化遺產、聚落類農業文化遺產、習俗類農業文化遺產、技藝類農業文化遺產。將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類型結構分布

由圖1可知,廣西農業文化遺產以文學藝術類的數量最多,為532項,占比34.73%;其次是聚落類數量相對較多,共計367項,占比23.96%;緊隨其后的是習俗類,數量為212項,占比13.84%;技藝類和物種特產類的數量相差不大,分別為194項、182項,占比12.66%、11.88%;數量最少的是景觀遺址類,為45項,占比2.93%。由此可見,廣西農業文化遺產類型多樣,分布不均衡,數量差異性較為明顯。

3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

3.1 總體空間分布特征

3.1.1 空間分布類型

在ArcGIS10.2中的運用平均最鄰近工具對廣西總體以及各類型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分別進行計算,結果顯示,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總體平均最近鄰指數R為0.54,小于1,故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為集聚型分布。從各個類型上看,6種類型的農業文化遺產平均最近鄰指數范圍在0.64~0.78之間,其中物種特產類、景觀遺址類、技藝類的指數值分別是0.78 、0.75、0.73,說明三者在六類農業文化遺產當中集聚程度較低;而習俗類、文學藝術類、聚落類的指數值分別為0.68、0.65、0.64,說明這三類農業文化遺產的集聚程度較高,其中聚落類的集聚程度是最高的。從總體上看,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分布特征呈現較高的集聚性,但各類具體的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空間分布特征存在差異性。

3.1.2 空間分布集聚性

通過將農業文化遺產數據代入地理集中指數公式,得到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地理集中指數為33.28,若所有農業文化遺產均勻分布在14個地級市,地理集中指數為26.73,由此可得,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實際的地理集中指數遠大于農業文化遺產平均分布于廣西地區時的地理集中指數,表明農業文化遺產在廣西地區呈集中分布態勢。

為了進一步考察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集聚特征,運用ArcGIS10.2中核密度工具對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總體空間分布密度進行分析,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從總體上看,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集聚特征,并在空間上形成了四條主要輻射帶,即桂林-來賓-貴港-玉林-北海、桂林-賀州-梧州-玉林、桂林-柳州-南寧、百色-南寧-欽州-北海。從局部來看,在空間上形成了2個高密度集聚區,5個次級集聚區和4個低密度集聚區。高密度集聚區位于柳州市北部山區以及桂林市,并以此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擴散,輻射范圍較廣。這是由于柳州市北部地處山區,山高坡陡,環境閉塞,保存了大量內涵豐富的農業文化資源,而桂林市自古便是中原入桂的咽喉,最早受到中原農業文化的影響,加上其曾長期作為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積淀了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5個次級集聚區分別以南寧市、柳州市、玉林市、賀州市、梧州市為次級核心,其中,以玉林市為核心的次級集聚區主要包括玉林市大部,貴港市南部。低密度集聚區分別以北海市、百色市南部、貴港市以及來賓市東北部為代表的地區。以上結果表明,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不均衡,說明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與該區域的人口基數、地理位置、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性。

圖2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核密度

3.1.3 空間分布相關性

運用ArcGIS10.2中空間自相關Moran I工具對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的相關性進行測算,結果表明,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Moran’s I=0.28>0,且Z得分為2.22,P值為0.026,通過顯著性檢驗,該結果表明農業文化遺產在廣西范圍內存在正空間相關性,呈現空間集聚分布態勢,且集聚態勢十分顯著。

3.2 行政區域分布特征

為了有效揭示廣西市域范圍內農業文化遺產的分布特征,對廣西14個地級市的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分別進行統計,據統計結果可知,廣西14個市域均有農業文化遺產分布,但其數量在地區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桂林市農業文化遺產數量為329項,占比21.48%。在一定時期,桂林市作為廣西的行政中心,經濟發展較早,與外界的交流較多,且地質地貌復雜多樣,為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所擁有的農業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種類亦最為豐富。其次為柳州市,遺產數量為212項,占比13.84%。柳州市是廣西人口數量較多的地級市,民族成分豐富,各民族都有其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哺育了多樣、內涵厚重的農耕文化,由此,柳州市相應地擁有數量可觀的農業文化遺產。南寧市和百色市的遺產數量相同,都是170項,占比11.10%,河池市與賀州市的具體數量分別為104項、101項,分別占比6.7%、6.6%,其他八個城市的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分布相對較少,其中北海市和防城港市的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僅有38項和24項,分別占比2.5%、1.57%,與排名首位的桂林市相比差距較大。北海市和防城港市是廣西的沿海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和海上古運河的必經之地,當地居民以出海捕魚為生,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少數民族農業文化、海島農業文化,但由于耕種方式、灌溉條件不同以及農業人口數量較少等原因,故未能形成規模較大的農業文化遺產。

3.3 不同類型分布特征

廣西地域廣闊,區域間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各異,民族風情各不同,各民族在長期生息繁衍、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產。文章對不同類型農業文化遺產在各市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見表1。

表1 廣西不同類型農業文化遺產分布情況

由表1可知,不同類型農業文化遺產在地區間的分布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其中文學藝術類以柳州市、桂林市、百色市、南寧市分布較多,如以廣西漁鼓為代表的傳統曲藝、以山歌傳說類為代表的民間文學;而聚落類與景觀遺址類的數量分布以桂林市為最多,桂林市地處湘桂走廊,是中原文化入桂、貿易往來的重要城市,多民族在此交匯融合,逐漸在此定居,創造出數量眾多的農業聚落以及文化景觀;習俗類在南寧市分布較多,南寧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壯族人口較多,文化活動頻繁且文化多樣性突出,在農業活動中創造出大量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習俗類農業文化遺產;技藝類以南寧市和柳州市分布較多,這兩個地級市有著復雜而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性,農業活動豐富,且集中了技藝類遺產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條件和市場條件;物種特產類在桂林市和百色市分布較多,其中百色市位于右江河谷地區,熱量條件較好,培育出地域特征顯著的農產品,同時,這也與當地積極申報地理標志產品工作密切相關。

4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影響因素分析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類型多樣,不同類型農業文化遺產分布的影響因素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結合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并考慮農業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將其影響因素分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從地形地貌、氣候環境、坡地坡向、河流水系、農業發展歷史、交通區位、人口因素、民族分布八個維度對空間分布影響因素進行剖析。

4.1 自然地理因素

4.1.1 地形地貌

利用ArcGIS10.2將廣西DEM高程圖層與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得出廣西農業文化遺產高程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高程分布

由圖3可知,在200 m以下的平原地帶,農業文化遺產有857項,總占比高達64.88%;在海拔200~500 m的農業文化遺產有400個,占比28.09%;在海拔500~1000 m的農業文化遺產有228個,占比4.68%;10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區農業文化遺產有47個,占比2.35%。由此可見,廣西農業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平原、丘陵、低山地區,這些地區一方面適合人類居住,便于實現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有助于人員的流動,促進農業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如在桂東丘陵地區,相對平坦的地形和充足水熱條件,使外來的月柿落地生根,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月柿栽培農業文化遺產景觀。高海拔地區雖然人類較少聚集,開發困難,文化交流受阻,但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環境。如在桂北高海拔山區,陡峭的山地和充沛的降水打造了別具一格的高山稻作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偟膩碚f,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與廣西的地形地貌密切相關。

4.1.2 氣候環境

廣西地處低緯度地區,全年平均氣溫21.1℃,年均降水量1835 mm,夏季高溫多雨,且持續時間長,冬季天氣干暖,且時間較短,呈顯著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正是這樣的氣候環境孕育了為數眾多且類型多樣的農業文化遺產。如廣西先民在源自黃河流域的傳統二十四節氣之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符合自身特點的節氣體系,以服務于當地的農業生產,例如壯族、瑤族、毛南族等民族創作的《二十四節氣歌》《十二月歌》[24]等;桂北、桂西具有山地氣候一般特征,“立體氣候”較為明顯,小氣候生態環境多樣化,有利于發展形式多樣的立體農業,如桂西北山地稻魚復合系統、南丹巴平稻作梯田系統均是采用立體農業的發展模式;在桂西右江溫暖濕潤的河谷中,區域內河道縱橫,濕地密布,水、土、熱資源豐富,發展稻作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不僅孕育了獨特的隆安壯族“那”文化農業文化遺產谷,也催生了與稻作生產相關的一系列傳統農業民俗等。桂南地區屬于南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的海洋氣候促進了廣西海洋農業文化遺產的發展壯大。

4.1.3 坡度坡向

坡度坡向是影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的重要因素。根據中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將坡度劃分為平地(0~2°)、微斜坡(2~6°)、緩斜坡(6~15°)、斜坡(15~25°)、陡坡(25~90°)五類,將坡度圖層與農業文化遺產圖層進行疊加分析,獲取各坡度范圍內廣西農業文化遺產數量。研究發現,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25°的坡度上有1456項,占比高達90.04%,說明農業文化遺產的分布與坡度關聯性較高,該坡度地勢地平,交通便利,更適合人類聚居,具備農業開墾的條件,所以此坡度成為人類選址的優先選擇。若按照陰坡(0~90°,270~360°)與陽坡(90~270°)劃分,陰坡與陽坡分布的農業文化遺產分別有734項和798項,陰坡與陽坡農業文化遺產分布的數量相差不大,主要是由于廣西位于中低緯度,夏長冬短,晝夜溫差小,各地熱量條件差別不明顯。

4.1.4 河流水系

以廣西區內主要水系為線要素,建立一級河流20 km,二級三級河流15 km,四級河流10 km,五級河流5 km的緩沖半徑,結果顯示,廣西區內主要水系緩沖區內共包含農業文化遺產1232項,占比80.42%,表明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分布與主要河流水系的空間耦合程度較高;桂林市農業文化遺產主要沿湘江、古宜河、灌江、洛清江以及漓江分布,柳州市農業文化遺產主要沿柳江及其支流分布,南寧市農業文化遺產主要沿郁江、八尺江分布,百色市農業文化遺產主要沿右江及其支流分布,賀州市農業文化遺產主要沿賀江分布。河流水系主要通過影響人類活動范圍對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產生作用;一方面,水源豐富的地方更適合開展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滿足農業用水需求,因此,人們往往“澤水而居”,水源豐富地區成為農耕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密集區;另一方面,河流水系發達便于發展水路運輸,為農業文明的交流傳播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4.2 人文地理因素

4.2.1 農業發展歷史

廣西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農業文化源遠流長,在距今6000~10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形態[25]。在距今50000年前的后石器時代晚期,“柳江人”“麒麟山人”便已開始在八桂大地上勞作生息;在距今6000~10000年間,廣西甑皮巖遺址的甑皮巖人,已經能夠從事園圃式農業[26],說明當時廣西農業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廣西先民在周代時已從事農業生產,春秋戰國時期在左江沿岸創作了奇巧奪天功的懸崖壁畫。秦漢時期,牛耕和鐵制農具等先進技術又相繼傳入廣西,使農業得到較大發展,與此同時,廣西人已能夠制作音律悠揚的大銅鼓以及建造古樸曲雅、可避濕熱、防蛇獸侵害的干欄建筑等,成為當時廣西的文化代表。唐宋時期,廣西農業比較發達,水稻種植相當廣泛,加上穩定的社會環境,創造了較為豐富的農耕文化遺存。明清時期,廣西先民修建的真武閣及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說明當時廣西已經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建造水平。

4.2.2 交通區位

交通區位是廣西農耕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渠道,如圖4所示。為探究交通區位對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的影響,選取廣西高速公路為基礎交通數據庫,運用ArcGIS10.2中緩沖區分析工具,建立高速公路5 km、10 km、15 km緩沖區,再按位置選擇對緩沖區內農業文化遺產的數量進行統計,如圖4所示。

圖4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高速公路緩沖區

分析圖4可知,分布在高速公路10km緩沖區的農業文化遺產總數為370項,占比24.15%;分布在高速公路15 km緩沖區的農業文化遺產總數為651項,占比54.44%;落入高速公路15km緩沖區的農業文化遺產總數為834項,占比64.43%,其中,在桂東北一帶,南寧至桂林、柳州的高速公路緩沖區內,農業文化遺產分布最為密集。由此可見,廣西地區農業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與主要道路擬合良好。桂西北山區少數民族聚集程度較高,道路密度較小,加上其處在廣西的邊緣地帶,交通便利性不強,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文化向當代社會文化的演變,使得許多農業文化遺產得以保留。但不可否認,便利的交通不僅有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動,而且有助于影響和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因此,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多分布在交通區位條件良好的地區。

4.2.3 人口因素

農業文化遺產的產生、發展、傳播都離不開人類的活動。廣西作為古駱越人(今壯族先民)的主要棲息地,石器時期駱越先民就因地制宜發明了"依潮水上下"而耕作的"雒田"。秦漢時期,中原漢族居民大量移居嶺南,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為南方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唐宋時期,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大量移民經湘桂走廊進入廣西桂林地區,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這些移民長期在此從事農業活動,如開墾農田、興修水利、更新栽培與灌溉技術等[27],隨著社會的相對穩定發展,民族間的交流日漸頻繁,各民族的農業文化相互碰撞與交流,并形成了更為豐富且獨具特色的農業文化,因而桂林成為廣西農業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地區。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口逐漸向柳州、梧州、賀州等周邊地區遷移,梧州是控粵桂之咽喉之地,歷來是兩廣交往的重要場所,近代以來通商口岸的開通,人口較為集聚,一度成為了廣西經濟最為繁盛之地[28],使其農業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并豐富了農業文化遺產,但由于其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創造的農業文化遺產不多。

4.2.4 民族分布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深刻反映了廣西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信仰。在廣西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中,少數民族的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占有較大比重,其空間分布亦受民族分布的影響。廣西古屬百越大地,少數民族眾多,區內共有11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約占全區總人口的40%。其中壯族主要集中分布南寧、百色、河池、柳州;瑤族主要分布在金秀、恭城、富川等地區;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其他民族,如仫佬族聚居在羅城縣及周邊地區;水族、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南丹、環江、河池、宜州、都安等地區;彝族、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隆林、百色、凌云、西林等地區。由前文可知,廣西農業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寧、百色等地;可見,廣西農業文化遺產與各個民族聚居區的地理分布趨向一致。在農業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各民族人民的包容性和適應性為農業文化遺產的形成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產,又因地理和語言方面的相對隔絕,使得獨特的農業文化特色得以保存。

5 結論與政策建議

運用GIS空間分析工具,對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因素,得出以下結論: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分為五種類型,其中文學藝術類、聚落類、習俗類、技藝類、物種特產類的數量較多,景觀遺址類的數量最少;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分布類型為集聚分布,并在柳州市北部山區以及桂林市形成了兩個高密度集聚區,以此為中心向外圍擴散,在南寧市、柳州市、玉林市、賀州市、梧州市形成了次級核心區,以北海市、百色市南部、貴港市以及來賓市東北部為代表的低密度區;桂林市、柳州市、南寧市、百色市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分布較多,防城港市數量分布最少。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格局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廣西農業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以及低山地區,且在小于25°的坡度上分布最多,具有向陽性及沿河分布特征;農業文化遺產主要集聚在交通區位條件優良,且人口和民族分布較為復雜的地區。

根據以上結論,對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空間布局的合理優化與保護利用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降低空間分布的不均衡性。要加大對廣西農業文化遺產的普查、挖掘、建檔工作,按照資源類別、重要程度,不同級別等,建立全國聯網的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編制農業文化遺產總體規劃,科學劃定功能分區,實行差異化保護管理,桂東北、桂中地區要積極開展傳統技術智慧的挖掘工作,塑造農業文化遺產地品牌,建立以南寧為龍頭的壯族農業遺址博物館。桂西、桂東南地區,按照國家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的相關標準,積極培育和申報一批高質量的農業文化遺產地,著力打造桂西高山特色農業文化遺產示范區和邊境農業文化遺產特色村寨。同時做好當地居民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普及和宣傳工作,提高農業文化遺產社會關注度。

(2)改善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環境,恢復農耕文化生態功能。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在長期的農耕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對其所依存的生態環境懷揣著敬畏之心。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規劃中,使農業文化遺產生態空間保護工作有章可循,以提高農業文化遺產的發展韌性。通過建立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基因圖譜,構建農業文化遺產生態空間信息系統,形成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維護機制。同時,設立以農業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生態村、文化生態保護區以及文化生態保護圈等,促進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景觀保護,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功能、保障區域生態安全,進而推進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文明建設。

(3)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深厚的農耕文化是鄉土社會的見證,充分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有助于更好實現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利用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族文化發展鄉村旅游,重拾和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特有的文化符號,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建設農耕文化體驗場所、農耕文化研學基地、打造農遺旅游文化園等,促進農業文化遺產與文化節慶、健康療養、科普教育融合發展,延長文化產業鏈。積極開展跨區域合作,沿交通線路開發特色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線路,探索線性農業文化遺產示范區,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大旅游開發格局。建立社區傳承人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推動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為農業文化遺產后續發展增添動力。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廣西空間
與文化遺產相遇
空間是什么?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創享空間
廣西廣西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廣西尼的呀
廣西出土的商代銅卣
文化遺產保護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