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八氖贰苯逃愓n程信息化改革路徑探討

2024-01-29 02:42
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四史數字化思政

徐 昌

(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重慶 40005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傳統的思政課堂教學在塑造學生價值觀,傳播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發展新要求,數字化、信息化賦能高?!八氖贰苯逃愓n程改革,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四史”教育學習走深走實。要提升育人成效,既要發揮傳統思政課堂教學優勢,又要穩步推進高校思政課數字化教育發展,提升信息化技術賦能思政教育的廣度與寬度,強化交互式體驗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從而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1 “四史”教育類課程信息化改革的意義

1.1 彰顯時代價值

“四史”教育類課程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建立對黨和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深度認同,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事業的重要課程。數字化、信息化賦能“四史”教育,是推動“四史”教育入腦入心,不斷增進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引導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的重要方式。

數字化、信息化賦能“四史”教育有助于在價值層面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10年中,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所取得的成績極大地增強了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ヂ摼W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數量暴漲,信息獲取途徑更便捷,大學生可以“一鍵知全球”。同時,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助力了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表達,使其話語空間拓展和話語權力空前提升[2]。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而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目前提供的思政教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體現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這就形成了當前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矛盾。滿足學生需求,解決此類矛盾,是“四史”教育類課程教師努力的方向,更關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標的實現。

1.2 增強教育有效性與精準性

思政課傳統課堂教學在教學形式上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下學生學習需要和社會發展要求?!八氖贰鳖愓n程數字化、信息化后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學資源聚合,真正讓資源豐富起來、“大起來”;有利于教學形式優化,真正讓課堂“活起來”;有利于精準教學,真正讓教與學“準起來”。

數字化、信息化助力課前精準分析學情,能使教師真正摸透學情、掌握學情,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大數據、云計算能改變教學生態,課堂上師生的一舉一動都能真實反饋。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四史”教育類課程針對性不高、有效性不足的問題,且精準算法能助力教學效率提升。

“四史”教育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設置“關鍵詞”,識別并攔截與主導意識形態、主流價值觀念相違背的言論,能夠有效識別和預防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風險[3]。信息化技術可對大量數據進行關聯性分析,對思政教育的各個參與者的網絡痕跡進行識別與判斷。這一系列的技術操作不僅可以精準識別學生對“四史”教育類課程的顯性和隱性需求,從而為教師進行有效教學提供依據,還可以對一些偏離主流價值觀與主導意識形態的行為與思想進行及時干預與糾正。

2 “四史”教育類課程信息化教學的現實困境

2.1 教學中學生主體性體現不強

思政教育要堅持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統一。作為高職院?!八氖贰苯逃匾M成部分的教師與學生,長期處于傳統教學“兩端”,二者未形成有效連接,教學效果有待提高。教育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缺失是很重要的表現。教師單向度采用“大水漫灌”式的知識灌輸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傳統的、單一的授課方式不能完全適應當下青年學生的特點。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在進行“四史”教育類課程的學習時,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喜體驗,難強化”的特點。95.28%的學生喜歡VR技術強大的復現功能、新穎的操作方式和獨特的學習體驗。90.05%的學生喜歡借助情景教學方式參與課堂教學,不喜歡單純的理論講授。

現代信息技術、新媒體傳播方式等對青年學生的自我與社會認知的解構,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四史”教育類課程的學習與接受程度。碎片化信息獲取方式、淺學習方式導致學生獨立性思考、主動性學習的意識減弱。課程學習要求與學習實際形成的矛盾給教學帶來的問題越來越明顯。

2.2 已有數字資源質量有待提高

“四史”教育類課程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和案例資源。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是推進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的重要內容。各高職院校利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進行了紙質教材、傳統課堂的數字化轉型,如思政課在線開放課程、思政案例資源庫、智能教學平臺等建設。各高職院校還陸陸續續進行了傳統四門思政課的在線資源建設。但是這些資源相對來說不夠系統與聚合,資源重復率較高。另外,“四史”教育類課程在線資源建設相對遲滯,已建成的在線課程多為其他思政課的補充,且沒有形成大規模、優質資源開發與利用。一些教學資源的內容也相當陳舊,最新研究成果的數字化、信息化轉化率不高。教學素材碎片化現象嚴重。同時,思政課各門課的信息化資源相對獨立,沒有實現系統的資源智能化聚合。

需要指出的是,經過幾年在線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海量的信息充斥各個學習平臺。其中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的資源不利于學生深層次思考。如果“四史”教育類課程的觀點、立場與方法浮于表象,就更不利于思政入腦入心。

2.3 教師數字素養與信息化能力有待提高

思政教師的數字素養與信息化能力不僅包括常見的教學平臺及工具的運用,還包括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數字化溝通意識與決策能力。一方面,從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隊伍信息化能力調查中可知,大多數思政教師的信息化能力還處于簡單的教學平臺運用及常規信息化教學實踐的水平,在數字資源的開發,大數據、大模型的高效運用上依然存在短板。

如果“四史”教育類課程教師對信息化教育的功能與目的認識不足,運用不善,就可能導致在“四史”教育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缺失教師主體性,從而產生異化現象。利用信息技術,尤其是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是教師數字素養與信息化能力的重要體現。目前,大數據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給傳統教育帶來了挑戰,但是總體而言,各種智能化模型依然處于弱智能的狀態。站在立德樹人的角度,思政教師要有效地利用各種智能化設備與信息化技術,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

2.4 教學信息化創新模式不足

高職院校大多數課程都進行了教學信息化改革,建設并投入運用了大量在線開放課程,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信息化水平,課堂教學效果有明顯改善。但是,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信息化改革的過程中,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轉向“視頻灌輸”,為了技術而技術。另外,平臺趨同性現象嚴重,教師為了完成學校信息化教學要求,只是簡單地利用平臺的簽到、搶答、布置作業等功能,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高。教學信息化除了常見的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還有在教學評價上運用。一方面,技術上的原因使線上考試出現監控管理不足等狀況,進而導致公平性缺失。另一方面,大量技術“堆疊”的智能化評價從日常學習、階段測試等方面力圖實現全過程評價,但是繁雜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增加了教學成本,使部分教師面對技術望而卻步。深挖課程建設特點,創新信息技術的運用方式,提升評價效果,對廣大思政教師而言依然是一項重要任務。要實現“四史”教育類課程課堂高質量教學,應在思想和認識上對標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前沿適切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釋放數字化轉型的發展動能作用,變革教學設計,創新教學評價等[4]。

3 “四史”教育類課程信息化改革路徑

3.1 營造“多元集散”開放型新環境

“四史”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對相關的資源進行縱深挖掘。同時,要橫向關聯已建成的資源形成“多元集散”。要豐富“四史”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四史”案例資源庫、數字媒體素材庫。結合高職院校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綜合運用各種資源,實現各類資源的“集”。結合“四史”教育類課程教與學的需要,以“散”的方式對資源進行高效開發與利用。營造“多元集散”,實現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凹辈粌H是“四史”教育類課程內部建設過程中不同形式的資源的集中,也是“四史”與其他思政課程資源的聚合?!吧ⅰ辈粌H是資源的利用,也是資源的開發。一方面,在資源的利用上,各門思政課程可以選取“四史”教育類課程在線資源中的史料、理論等內容作為歷史背景、案例故事等輔助教學。另一方面,在資源的開發上,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開發?!八氖贰苯逃愓n程在線資源開發要充分發揮各思政教師專業優勢,強強聯合,共同建設好課程。同時,要利用好學生思政實踐,在實踐中師生共同挖掘資源、開發資源、整合資源、建設資源。

“多元集散”新環境要以學生為主體,將網絡技術創新的成果應用于“四史”教育類課程。各教育參與者共同參與課程的建設開發,通過數字化、信息化賦能思政教育,形成多元化、交互式、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賦能“四史”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化開放的特點。資源的集中與利用要真正開放,必須打破傳統師生邊界,使在線課程資源真正成為“金課”,使案例資源真正成為“活水”。學生不僅是學的主體,也是資源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八氖贰苯逃愓n程本身具有大量的紅色故事案例,這為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了大量資源支撐。這些講述也是重要的學習資源。朋輩講述無論是內容選取、方式選擇都更貼近學生,更易引起共鳴。因此,要實現在線開放課程的真正“開放”,案例資源的真正“共享”,必須形成師生共同體,營造“多元集散”開放新環境,促進教學相長。

3.2 打造“增強互動”體驗型新平臺

“四史”教育類課程教學中信息化技術應用廣泛。信息技術平臺不僅可以實現資源的聚合,而且有利于搭建可交互的三維環境,激活學生多重感知系統,引發學生對歷史事實、人物事跡、精神價值的深層次情感共鳴。實景VR、線上場館等以“增強互動”為重點打造的一系列終端與平臺涌現,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性,在推進理論實踐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職院?!八氖贰苯逃愓n程的信息化、數字化轉型必須要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要尊重“四史”教育類課程建設規律、思政工作規律,也要尊重高職院校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符合高職院校學生重實踐、喜體驗的學習特點。以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為例,學校建設有大思政教育教學(資源集散)數字賦能中心,同時著重打造學生參與資源建設的數字思政館。數字思政館是紅色資源數字化的重要集散中心,更是學生參與的重要網絡虛擬實踐基地。學生可利用數字思政館本身的資源,按照課程學習要求自主自助建設相應的場館,也可以上傳資源豐富場館內容。平臺建館操作簡單易上手,學習成本低,學生在建設主題場館過程中,了解了相關史料背景,理解了理論知識。同時,場館建設的趣味性與可操作性也能大大提升學生動手參與的積極性。每個場館的建設以學生為主體,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優秀場館本身也成為后來的學生學習的資源。以上數字思政館建設是虛擬仿真技術在“四史”教育類課程中的典型應用。數字化、信息化賦能“四史”教育在仿真實踐教學中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向三維的教學場景轉化,以“在場參與+個性創作”的方式,構建了激發情感共鳴的教學情境,融入了“移情想象力的教學情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獲得感[5]。

3.3 建設“大有可為”創新型教師新隊伍

教師在“四史”教育類課程信息化改革過程中發揮著引領作用。鑒于教師教學能力、專業知識素養,以及數字智能技術應用水平等現狀,各高職院校應當把“四史”理論知識學習、教學技術水平提升、數字技術應用強化等作為“四史”教育類課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內容。要積極豐富思政教師信息化、數字化教學能力培訓方式,拓寬思政教師集體備課、實踐研學等提升專業認知的渠道。

首先要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以提升教學能力。教師在數字技術賦能的基礎上,高質量供給優質“四史”教育的數字資源,精準掌握真實學情,創新設計課堂教學互動,科學評價教學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一定要防止對數據及信息技術的過度依賴。教師作為“四史”教育的主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有“在場”意識。不能用線上交流取代可以線下的面對面交流,不能用沒有溫度的網絡表達代替真實有溫度的人文關懷,不能以依賴大數據算法獲取信息取代與學生談心談話深入交流獲取的真實學情。數據依賴會導致教育者的身體缺場和主體性的消解,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發生錯位和沖突[6]。

其次要充分發揮數字化優勢提升集體備課質量,實現教師數字素養與專業能力的提高。集體備課打破了教師個體認知、專業儲備、能力遷移等方面的局限,做到了讓個體在交流中提升,在碰撞中成長。傳統的集體備課受限于時空阻隔,多為校內教研室或者幾個高校針對某個內容、某類專題的集體研討。信息化、數字化賦能“四史”教育類課程,打造的虛擬教研室、數字備課平臺等作為傳統線下備課的有力補充,聚合不同知識背景與領域的學者專家,形成新型備課教研場域,充分發揮了群體智能的優勢與效能。信息化賦能集體備課并不是簡單地將不同的人整合到一個平臺,而是依據“四史”類課程的教學目標、理論研究、課程建設規律等有針對性地進行資源集合、人員聚合、平臺建設。在備課內容上,既要有“史”的內容,更要有“論”的研討。依據“四史”教育類課程建設與改革要求,有針對性地利用信息化的可視性、互動性等優勢,實現專家與教師之間知識的互通有無、經驗的共享共建,促進教學效果的躍升。

3.4 構建“內外聯動”共享型新媒介

“四史”教育要走深走實,必須與社會大課堂進行有效連接,必須實現高校之間優質資源高效共享。要善用“大思政課”,走進紅色實踐教育基地,聯動鮮活的思政課素材。高職院?!八氖贰苯逃畔⒒脚_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連接社會實踐,實現紅色資源的共建共享。紅色資源包括承載著紅色基因和傳統的革命遺物和遺址等現實物質載體,也包括利用這些物質資源建設的線上場館、在線資源等。高職院校在搭建“四史”教育數字平臺時,一定要利用好這些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形成“校社聯動”共享型新媒介,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融合。虛擬現實技術融入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能有效實現人與環境的深度融合,構建“四史”教育新載體、新場域。數字資源建設以交互性強、沉浸度高、想象空間廣等特點強化學生學習體驗、提升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拓展認知廣度與深度,從而使學生在紅色資源具象化新場域中體悟其價值內涵。通過校社聯動,“四史”教育類課程線上線下、課堂內外有機協調,理論與實踐互聯互通、相得益彰。學生在紅色資源的教育熏陶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構建“內外聯動”共享型新媒介需要打破各高校信息壁壘,協同聯動,以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目前,高職院校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積極打造優質資源,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搭建智能化教育平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各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信息化改革這一層面依然存在著“數據煙囪”的情況。要提升“四史”教育信息化水平,需要打通這些“數據煙囪”。各高職院校要提高“四史”教育資源共享水平,加強思政信息化改革模式交流,提高資源開發合作化程度,共同探索數字化賦能“四史”教育類課程的體制機制、方式方法。

4 結語

信息化、數字化賦能“四史”教育,充分發揮了大數據、人工智能在思政領域的技術優勢,改變了傳統思政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形態,提升了育人效能。當然,要推動“四史”教育類課程數字化改革,發揮數字信息技術的效能優勢,促進“四史”教育類課程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中心,強化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功能。

猜你喜歡
四史數字化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小主播上微課 團隊員學四史
遇見“四史” 圖說“第一”
隊史連“四史”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思政課“需求側”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