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曉之問:43年后的回響

2024-01-29 10:39羅蘭
讀者 2024年3期
關鍵詞:工作

羅蘭

黃曉菊拿著1980年5月的《中國青年》

1980年5月,《中國青年》雜志刊登了署名潘曉的一封信。信中,潘曉稱自己是一名23歲的青年,“應該說才剛剛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奧秘和吸引力對我已經不復存在”。因為從家庭到社會,她“眼睛所看到的事實總是和頭腦里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銳的矛盾”。

許多人讀到了那一期雜志,被潘曉的這段話擊中:“有人說,時代在前進,可我觸不到它有力的肩膀;也有人說,世上有一種寬廣的、偉大的事業,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潘曉的信,如同一塊大石,一下砸出了巨浪。

潘曉是誰?潘曉的背后就有黃曉菊。

1980年年初,《中國青年》的編輯馬麗珍接到編委會的任務:組織開展一場討論。她將主題確定為人生觀。黃曉菊的發言引發了許多人的回響:“在小工廠織補毛衣,干了六七年,感到苦悶,沒出路。我們的前途在哪兒,該怎么想?”當年黃曉菊25歲,是北京一家羊毛衫廠的普通工人,業余時間在工人俱樂部上文學班。

編輯們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可貴的范本,她們讓黃曉菊將它寫下來。與此同時,馬麗珍接觸到北京經濟學院的一名學生潘祎。剛經歷了自殺未遂的潘祎,對社會和人生充滿灰暗的理解。他也應邀寫下自己的感受。編輯馬笑冬執筆做了修改,并從黃曉菊和潘祎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組成了“潘曉”這個名字。

潘曉的反響遠遠超出編輯部的預期,不到一個月編輯部就收到了兩萬多封信?!叭松穆窞槭裁丛阶咴秸背蔀楫敃r最火熱的社會話題。

40多年后,黃曉菊回憶起那段日子。那也是她生命中的夏天,熱烈、明亮。

那些痛苦和憤怒是從哪里來的,黃曉菊覺得始于時代造就的孤獨童年。

1955年,黃曉菊出生在北京。她的母親是北京人,生長在大院里,碰上國家號召干部子弟支援邊疆,不到20歲就報名去了內蒙古。在遙遠的邊地,黃曉菊的母親認識了一位高大英俊的連長。他們結婚,生育了5個孩子。第一個孩子就是黃曉菊。

內蒙古物資匱乏,黃曉菊一歲半時,患上了軟骨病和生理性黃疸。父母把她送到北京的外祖父母家。

那時,黃曉菊的幾個舅舅和姨媽都住在那里,最小的姨媽只比黃曉菊大8歲。外祖母本已疲于料理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突然被塞進來的外孫女更加重了她的負擔。

逼仄的生活擠壓了溫情。黃曉菊一直忘不了,外祖母做了好吃的,會悄悄藏起來留給小姨媽。

寒暑假回到內蒙古自己家,黃曉菊也得不到渴盼的親情。父親脾氣暴躁,母親性格愚鈍耿直,加上常年分離,他們對待大女兒淡漠而嚴厲。初中畢業后,黃曉菊想繼續上高中,母親卻說家里生活困難,讓她盡快工作。

黃曉菊的求學生涯結束了,但工作并不容易找。她當時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

親情的缺失讓黃曉菊養成了敏感、獨立和強勢的個性。關節炎的癥狀日益嚴重,可她連止疼片都買不起。聽說有了工作就能享受公費醫療,黃曉菊便給街道辦寫了一封求助信,請以前的老師和同學簽上名。在街道辦的幫助下,她終于有了一份工作,進入一家羊毛衫廠當工人。

因為腿腳不靈便,黃曉菊被分配到一個坐著干活的崗位,負責織補毛衣上的漏洞。就這樣日復一日地,車間里十幾個人,圍著一張巨大的桌子,上面堆著山一樣的毛衣,永遠補不完??菰锏膭谧髂p了年輕人的意氣,帶來另一種無望感。

黃曉菊克服單調的方法是,手上干著活,心里想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她喜歡讀文學作品,看了《簡·愛》《戰爭與和平》這些經典著作,激動得不行。她覺得,書中的故事不會是憑空編出來的,“一定有那樣的世界,有那樣的人”。她想跟那樣的人生活在一起,“成為他們,多好”。

《中國青年》編輯部找到她時,她的不甘、迷茫、孤獨已經淤積了很長時間。因“潘曉”出名后,常有讀者來工廠找黃曉菊,對她傾訴自己的苦悶。工廠覺得她是個不安定因素,要求《中國青年》雜志將她調離。幾方拉鋸下,黃曉菊離開羊毛衫廠,調到中國青年出版社下屬的印刷廠工作。

這算得上一個小小的跨越,她進入了聽上去更體面的單位,憧憬著“可以去跟人聊精神的話題”。那是她的精神苦痛最初被人看到的地方。

打包書籍的工作并不比織補毛衣省力。除了能接觸到書籍讓自己有少許滿足感,只有當出版社的人偶爾過來翻翻書,黃曉菊才能從他們的交談里捕捉到自己感興趣的一鱗半爪。

“當時覺得他們應該特別好,對年輕人應該特別熱情。愿意傾聽年輕人的心聲,把年輕人的事當事?!被貞浧甬敃r,黃曉菊說自己“有一股特別傻的理想主義”。事實上,機關里的人忙于應付工作,沒有人來找身邊的青年,找她聊一聊,“根本沒人真正關心年輕人有什么痛苦”。

黃曉菊告別印刷廠,考入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擔任資料員。起初,她對這份工作很滿意,工作量不大,又是在最高等級的科研機構。

那時走進閱覽室的民族所研究人員,大概想不到這個資料員渴盼著和他們交談。

周旭芳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專業,當時剛被分配到民族研究所工作。她愛閱讀,出入單位總是背著一袋書。黃曉菊喜歡愛讀書的人,就主動找她攀談。周旭芳很快發現,黃曉菊性情率直。工作之外,兩個人成了時常來往的朋友。

為閱覽室訂閱雜志時,黃曉菊改變了過去只訂學術期刊的做法,加上了一些通識類雜志。她希望研究人員能“有點人味”:“有了人味以后,對職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p>

黃曉菊覺得這里有些人不研究真問題:“為了評職稱抄點東西,不去真的關心人,關心社會……自己能想出一個道理,這一生才是真的有價值?!?/p>

她再度失望了。心中至高的思想殿堂里遍布無物之陣,難以找到她看重的獨立精神。

黃曉菊遇到過令自己折服的人——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

此時的史鐵生已經發表了一些作品,但還沒有寫出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還不是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相處一段時間后,黃曉菊被他的自信、堅定、幽默打動了。她覺得史鐵生比自己認識的所有男性都強大:“被束縛在那樣一副身軀里,還能保持平和、鎮定,還有健全的生命力和自我承載的能力?!薄皩τ谧约合敫墒裁?,他在每一個時刻內心都很篤定?!倍@正是風風火火的她所缺少的。

幾年后,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寫道:“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标P于人要怎樣活,他們不止一次討論過。史鐵生以豐沛、豁達、純凈的一生,呈現出近乎完美的答案,而黃曉菊將在漫長的日子里持續思考。

1984年,黃曉菊懷孕了。因為想要生下孩子,她和男朋友結了婚?!拔蚁虢o自己生一個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她希望借此填補自己血緣親情的缺失。丈夫桑是學化工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也是被潘曉吸引來的眾多朋友中的一個。

倉促進入婚姻,加上孩子的出生,黃曉菊很快被瑣細繁重的日常包圍。桑的弱點也日益顯露出來。爭吵無休無止。桑覺得自己被欺騙了:你不是潘曉嗎?不是追求精神嗎?怎么也天天為家務事嘮叨,和那些俗氣的女人沒有兩樣!到后來,除了厭倦,桑還感到一種更深的悲哀:“把你變成我妻子,讓我最徹底地失去了你?!?/p>

黃曉菊說:“我一直記得雨果的一句話——寄托有時便是斷送?!边@像她對自己婚姻的總結。

孩子3歲時,黃曉菊的婚姻走到盡頭。幾乎同時,她與領導的矛盾激化,被研究所停聘。她不愿低頭順服,便選擇放棄這份穩定體面的工作。

工作沒有了,還得撫養孩子。那段時間,黃曉菊經常半夜突然醒來,憂心以后的生計。最終,她決定去南方,去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

一起談論文學、看電影的朋友們也都四下散去。商品經濟的浪潮襲來,那個閃閃發光的年代像那些夜晚的酒局一樣,走到了杯盤狼藉的時刻。

衣服永遠曬不干,是南方給黃曉菊的第一印象。

她應聘到海南的一家報社工作,名義上是記者,實際負責給企業寫廣告文案。報社給了黃曉菊一本電話簿,她挨個兒給上面的公司打電話。若對方有意向,她再上門商談。

這份工作和黃曉菊原先期待的文化氣息相去甚遠。不到一年,黃曉菊放棄了這份工作?;乇本┒虝和A艉?,她又去了深圳。

到了深圳,黃曉菊發現這里的競爭遠比海南的激烈,沒有學歷、不會電腦的她,根本找不到向往的白領工作。當身上剩下的錢已經不夠買一張返程票時,她終于抓住了一個當保姆的機會。

聘用黃曉菊的是一家日資企業,她負責每天給總經理夫婦和幾位高管做兩餐飯,以及打掃衛生,其他時間陪伴老板的太太。面試時,總經理覺得黃曉菊看上去不太柔順,怕她做不好保姆。最后,總經理太太索榮花做主留下了她。

黃曉菊好奇地問索榮花:“你知道我不會做家務,當初為什么留下我?”索榮花說:“你有孩子,孩子不能挨餓?!?/p>

索榮花是韓國人,基本不會說漢語,但連比畫帶猜地,她們的話題漸漸從家務延伸到彼此的生活,她們成了好朋友。南方向黃曉菊露出了善意的面目。

在深圳工作,黃曉菊最牽掛的是兒子桑也行。

去了南方,黃曉菊把兒子寄養在自己的姨媽和舅舅家。在南方打拼幾年,黃曉菊沒有成為那時眾多致富傳奇中的一個,但她記住了那片不問來處的土地。

1994年,北京復興門的百盛商場開業,回到家鄉的黃曉菊在里面租下店面,啟動了自己的服裝生意。這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百貨,有意無意間,她似乎總是踩在時代的浪尖上。

揀選美麗的衣服、逐漸擴張的生意給黃曉菊帶來成就感,收入也足以支撐生活。但她會不時地感到煩躁。周圍充斥著討價還價的聲響,每天和人交談的內容不外乎進價、折扣和尺寸、面料。潘曉的精神尋索,在服裝店里沒有存身的空間。

有段時間,黃曉菊在西單女人街開店,攤位是38號。碰上中國電影博物館展播經典電影,她就去看。后來,周圍的攤主一看她不在,就都知道,38號又去看電影了。

生意最紅火的階段,黃曉菊開了5家店鋪。她放棄了把生意作為人生事業的念頭:“把孩子養大就趕快結束,我不能扎在這里頭?!?/p>

“還是有那種不甘心?!秉S曉菊仍然沒有放棄心里的念想。身邊的人因為物欲過盛而感到空虛時,她跟他們描述精神向往,“是你種的一盆花,就算一輩子都不會開花結果,你也別把花盆砸了。在你生命中的某一個時刻,這盆花可能會起決定性的作用”。

2022年,黃曉菊開始在網上學習心理學課程,還參加了其他學習小組。每周她都到影視公司的播放廳看一兩次電影。她喜歡探討人性的片子。

周旭芳稱許好友保持了幾十年的獨立和銳氣,很多人大學畢業后心智就不再成長,而黃曉菊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只有黃曉菊自己知道,最近兩年,她不再滿足于求知。進入影視公司8年,看了上千部電影,創作的渴望越來越熱切。她想從頭參與一部電影的創作,最好是自己喜歡的題材。

她去過泰國采風,也跟公司安排的年輕編劇講過自己的經歷,最后都沒有形成完整的故事大綱。偶爾想自己動筆,思想和感受卻像一顆顆散落的珠子,找不到線把它們串起來,很快又放棄了。

創作夢懸在那里,不遠不近?;蛟S,電影也好,文學也好,都只是橋梁。她真正想探究的,始終是生活本身。

她說:“哪里能讓我不惶惶我就去哪里,哪怕能讓我不惶惶一天都行?!?/p>

我問她,究竟是什么令她惶惶?!熬窈颓楦袥]有歸屬感?!彼f。

“這一生到底要往哪里去,人生的終極道理究竟是什么”,不明白這個,她死都不認。

(臨江月明摘自微信公眾號“人物”,本刊節選)

猜你喜歡
工作
我的工作
養工作比換工作更重要
工作能讓人幸福嗎
不工作,爽飛了?
工作至死何所用
選工作
厭煩工作了該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與悲
工作并快樂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