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中國十大金融新聞

2024-02-01 16:08
銀行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人民幣金融

編者按:時光匆匆流逝,轉眼又是一年?;厥?023年,于中國金融業而言又是不凡的一年。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金融監管領域進行重大調整,是一次金融監管架構的大變革;《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和《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先后發布,標志著以資本管理為目標的監管要求邁入新的歷史階段;“金融16條”的深入落實,為防風險和穩增長提供了政策支撐;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隨后一系列利好資本市場的政策相繼出臺;5家中資銀行上榜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中資銀行的重要性可見一斑;12月發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標志著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更加完善??v觀全年,人民幣的匯率、國際化水平以及利率水平呈現新特點。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人民幣在中國跨境交易中的使用首次超過美元,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又一個里程碑;中國為了穩經濟、穩投資、穩預期等采取了持續的穩健寬松貨幣政策,利率水平持續下調。

2023年也是中國金融業繼往開來的一年。10月30日至31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金融工作目標任務、謀定發展路線圖,提出了建設金融強國的宏偉目標,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請業內專家評選了2023年中國金融領域的十大新聞,并逐條進行深度解析和點評,以饗讀者。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明確金融強國建設目標

【新聞】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世界之變、歷史之變、時代之變,面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標,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

【點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是我國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多次就金融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遵循金融發展規律,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三項任務。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八個堅持”,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三個著力”,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做好“五篇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著眼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宏大的戰略視野和深刻的歷史洞察,為金融工作舉旗定向,謀篇布局。從金融風險防控到為實體經濟服務、從金融改革到金融開放、從貨幣環境到金融監管、從銀行體系到資本市場作出全面部署,講話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既立足國內又放眼世界、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有著極高的理論深度、歷史厚度和時代高度,以及強烈的創新精神,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金融問題的重要創新成果,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建設金融強國,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當前,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矛盾交織,大國博弈和地緣風險對產業鏈形成沖擊,分配的不均衡帶來儲蓄和消費不振,抑制了總體需求,全球生產性資本的盈利能力停滯不前甚至下降,世界經濟增長面臨一系列的風險和挑戰。西方金融發展的逐利性和短視化,導致資本脫實向虛、風險不斷積累,反復誘發金融危機。在危機沖擊的陰影之下,歐美經濟體飲鴆止渴、如履薄冰,拉美和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更是勢單力孤、風雨飄搖。反觀中國,我們始終保持著穩中求進,實現了無金融危機的國家崛起,在全球也堪稱奇跡。兩者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領導體制、科學的頂層設計、規范高效的治理體系支撐,金融的發展也難免大起大落,勢必隨波逐流。中國自古就有“誠實守信、以義取利、守正創新”的傳統文化基因,重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進改革和化解風險,穿越百年變局,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金融發展包括金融規模、金融深度、金融穩定性和金融效率。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金融從小到大,從國內走向國際,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業市場、全球前三大證券與保險業市場。從規模指標上看,我國是金融大國,但從國際競爭力上看,我國離金融強國尚有差距。金融的首要任務和核心競爭力是“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金融的功能要更加復合、更加多元,才能滿足市場和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這對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強調做好“五篇大文章”,進而形成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驅動力。我國未來要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轉型,科技創新、綠色低碳、數字革命將是最重要的動力源泉,老齡化是必須應對的客觀態勢,共同富裕則關乎發展公平和發展后勁。未來,我們要進一步直面不足,圍繞“五篇大文章”,加大改革力度、提升服務水平、創新產品供給,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點評人: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副院長?宋效軍)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發布?金融監管框架迎來新變革

【新聞】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涉及了金融領域的重大調整,即橫向優化“一行兩會”職能,縱向厘清中央及地方金融監管框架,精簡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具體內容包括: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并統籌負責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強化其資本市場監管職責,并統一負責公司(企業)債券發行審核工作;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為主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專司監管職責。運行五年的原“一行兩會”金融監管格局,演變為基于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金融監管新模式,形成“一行一局一會”新格局。

3月1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后,各項改革穩步推進。5月1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8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31個省級分行集體掛牌。10月23日,滬深北交易所開始啟動企業債券受理審核等工作,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負責公司(企業)債券發行審核工作圓滿落地運轉。10月、11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方案相繼公布,金融監管頂層設計“落地”趨于完成。

【點評】本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源于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的理念,旨在通過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范圍,推動我國金融體系更加完善和安全,進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及風險防范化解能力。

改革后,中國人民銀行專注于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集機構監管與行為監管于一身,中國證監會專司資本市場監管,從根本上理順了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之間的關系,實現權責集中統一、監管協調,有力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除了證券行業相關監管由中國證監會負責,對其他非證券業相關的金融機構或者金融行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建立監管責任歸屬認領機制和兜底監管機制,打造全覆蓋、全流程、全行為的金融監管體系,確保監管無死角、無盲區、無例外,從而消除監管真空,防范監管套利。同時加強金融機構行為監管,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理念深度嵌入到金融交易的各個環節,織密、織牢消費者保護網。

本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是自2003年以來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最大的一次變革,是適應金融新發展、金融風險新特征的主動變革,充分體現了加強監管協調、強化綜合監管和持續監管的全新監管理念。改革后,監管機構在功能與行為監管上更聚焦,金融監管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得到進一步增強。在提高金融促發展動力的同時,持續強化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必將對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金融強國建設產生一系列重要的積極影響。

(點評人:《銀行家》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云峰)

商業銀行分類資本監管體系確定

【新聞】2003年,中國銀監會成立伊始就確立了“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基本監管思路和“準確分類、充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的持續監管要求。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撥備、利潤、資本充足水平都取得了令全球矚目的成績。2023年以《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和《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相繼發布并逐步開始實施為標志,以準確分類為基礎,以資本管理為目標的監管要求正在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點評】站在新的起點,踔厲奮發、與時俱進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新使命。中國銀行業以信用風險為主的風險特征雖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但銀行的資產結構已與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承擔信用風險的資產類別已經從單純的信貸資產轉變為多類別金融資產,從單純的表內資產轉變為表內和表外、境內和境外資產,全面準確地對承擔信用風險的各類資產進行分類既是銀行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準確分類監管要求的延續,更是進一步充足撥備、做實利潤、夯實資本管理基礎的內在要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不僅僅是技術層面對金融資產分類的規范,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對中國銀行業風險管理夯基固本的重任。

二十年來,中國銀行業資本實力不斷增強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與新時期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相比,銀行業高質量發展面臨著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較多等困難和挑戰,同時外部經營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也在上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面臨轉向,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有增無減,全球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二戰以后確立的國際政治秩序正在遭到破壞,俄烏沖突尚沒有結束跡象,巴以沖突愈演愈烈,地緣政治風險前所未有。這些外部風險因素加大了銀行業管理風險的難度,同時這個行業自身的復雜性也在呈幾何級數增加,全球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之間連接的緊密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大數據、人工智能以難以想象的速度改變著金融消費習慣和金融行為,風險傳染的方式和渠道或許正在超出我們的認知范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業積累的風險管理理念、經驗、知識正在被這個時代重塑,毫無疑問,穩固清償力和流動性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以不變應萬變”的基本生存法則。

集國際國內最新監管經驗、各類風險事件教訓、三大支柱監管實踐之大成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從試行到正式施行歷經十年,十年磨一劍,始終不變的是商業銀行資本的質量和數量與其承擔的風險相匹配,根據不同類型銀行的實際風險狀況夯實資本實力,構建多層次、差異化資本監管體系。任爾風云變幻,資本管理不會因為時代變化而黯然失色,反而會因為經歷更多的風雨而歷久彌新。展望未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需要堅持不懈的探索,努力找尋服務實體經濟和防范化解風險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將是商業銀行資本管理永恒的課題。

(點評人:中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戰略投資官?章彰)

多項金融政策出臺?深入落實“金融16條”

【新聞】2023年7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文延長《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俗稱“金融16條”),其中,存量貸款展期、配套融資兩項支持政策適用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2023年8月18日,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優化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標準的通知》。2023年8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調整優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通知》。系列金融舉措的發布是對“金融16條”的深入貫徹落實,為保障房地產市場乃至經濟的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點評】根據2023年7月10日央行、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通知要求,原有規定2023年5月23日之前到期,現規定2024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房企開發貸款和信托貸款等存量融資,可以多展期一年。在上述日期前向專項借款支持項目發放的配套融資,在貸款期限內不下調風險分類。其他不涉及適用期限的政策長期有效。存量貸款展期政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更加有效地緩解房企融資壓力。當前,受經濟增速調整、居民收入增長預期變化、市場需求波動等多種因素影響,房地產市場面臨著多重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房企的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因此,通過貸款展期可以為房企提供更充裕的融資時間,降低房企的融資成本,減輕融資壓力,保持業務連續性,避免部分房地產信用風險蔓延,面臨較大償債壓力的房企有了等待市場企穩的緩沖期。

第二,有利于支持資本市場更加活躍。當前,我國面臨著經濟增速調整、國際地緣政治和金融風險傳遞、個別公司信用風險增大等多重壓力。從房地產市場與股市的關系看,在過去十幾年房地產價格狂飆過程中上證綜合指數大部分時間牢牢地穩定在3000點左右。雖然表面上看股市和房市兩者關系不大,但是一旦房地產和股市雙雙下跌,其對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2007年和2015年我國股市大跌的兩個時間點就分別與美國次貸危機溢出效應及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沖擊相關。因此,從實質上講,股市很大程度上與房地產行業景氣有關。2020年以來,政策層和監管層對房地產市場表態更為積極,相繼出臺了包括“金融16條”在內的支持房地產行業發展的系列新政,各地區房地產松綁政策也相繼出臺,但從目前來看,為了鞏固和提升經濟增長恢復向好的良好勢頭,房地產市場的保交樓和居民住房投資還有待進一步提振。存量貸款多展期一年可以為上市銀行等機構提供更多騰挪時間,降低資產風險暴露度,提升銀行估值,促進資本市場活躍。

第三,有利于促進實體經濟振興。房地產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和先導性行業,涉及40多個行業,經濟規模大,對GDP增長率的貢獻大致在25%左右。因此,確保房地產行業穩定運行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銀行要切實貫徹落實房地產“金融16條”,對城中村改造等項目加大支持力度,滿足“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以及保障性住房等建設項目的金融服務需求,助推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同時,銀行要強化對房地產行業的道德、債務和投機等風險的深度跟蹤研究、有效防控,確保資本和資產安全,實現政策綜合效應的最大化。

(點評人:清華經管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張春子)

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新聞】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8月27日,四項利好股市的政策出臺:減半征收印花稅;階段性收緊IPO節奏;降低融資保證金比例,從100%下調到80%;規范大股東的股份減持。

【點評】從歷史經驗看,上述措施均可以起到活躍資本市場的效果。歷史上曾經多次降低印花稅,每次均成功地刺激了股市上漲。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可以有效緩和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歷史上曾多次使用且有效。規范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行為對股價的刺激更直接,2018年底上證綜合指數跌至2700點以下,正因為出臺了限制大小非套現的措施,讓市場成功走出了低谷。此次限制大股東減持的力度更大,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監管部門將這些政策措施同時“打包”推出,政策力度大,充分說明了監管部門的意圖和決心。但效果低于預期。上述政策出臺后,股市高開低走,8月28日,上證綜合指數高開155點,A股主要指數開盤均上漲5%左右,但隨后便一路下滑。截至12月中旬,主要指數均比政策出臺之前下跌了10%左右。

提振股市信心的政策為什么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應該從市場運行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個方面尋找答案。

從外部環境看,美聯儲快速加息是主要原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持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左右,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維持在1.5%以下,我國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直比美國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高約2個百分點。2022年美聯儲的激進加息導致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之差快速收窄并出現倒掛。中美國債收益率的倒掛導致中國A股市場的資金外流。直觀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每當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則美元走強,股市里的“北向資金”(指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交易A股的外資)出現凈流出,結果是A股走弱。從2023年8月份開始,“北向資金”連續4個月凈流出,其中8月份凈流出額達到900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最高記錄。

導致市場不及預期的另一個原因是部分國內房地產開發企業出現了流動性風險的沖擊等。房地產產業鏈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較大,房地產企業出現風險導致了周期性產業相關的上市公司業績受到一定影響。房地產行業及相關產業鏈股票表現較差對股市產生了負面影響,截至12月中旬,上證綜合指數下跌5%,但房地產行業指數下跌22%。在房地產行業的影響下,有色金屬、鋼鐵、建筑材料、建筑裝飾、銀行、基礎化工等周期性行業指數均處于下跌狀態。這些行業在中國經濟結構中的占比較高,其經營狀況不景氣直接影響到股價的表現。

從短期市場表現看,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出臺后A股走勢不及預期,但從中長期展望來看,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有利因素正在增加。美國的通脹已經初步得到控制,美聯儲已經傳遞了停止加息的信號,A股運行的外部環境在2024年應該會改善。從我國經濟運行的內部環境看,房地產金融風險正在逐步得到化解,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已經描繪了強監管、化風險的藍圖。

(點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中立)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

【新聞】2023年以來,伴隨著美元指數出現三次大幅走強行情,人民幣匯率也相應出現較大幅波動。人民幣第一輪走弱是從2月初的6.72到3月初的6.97,貶值幅度為3.7%,同期美元指數是從最低101.2上升到105.7,美元升值幅度為4.4%;人民幣第二輪走弱是從4月下旬的6.87到7月初的7.25,貶值幅度為5.5%,同期美元指數是先走強然后回落,從101.8最高上升到104.3,美元升值幅度最高為2.5%;人民幣第三輪走弱是從7月底的7.14至11月初的7.32,貶值幅度為2.5%,同期美元指數從101.7升值到106.7,升值幅度為4.9%。從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來看,其明顯開始下行始于4月下旬,5月末以后則有加速下滑之勢,但7月下旬后就企穩回升。

【新聞】之所以2023年以來人民幣承受較大貶值壓力,主要源于如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國內經濟修復不及預期,經濟金融風險隱患有所暴露??傮w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5.2%,經濟增長持續回升向好,但經濟修復速度卻不及市場預期,需求不足問題凸顯,物價處于階段性低位水平,地方債務和房地產領域風險有所暴露。此外,在經歷了前兩年的快速增長后,2023年出口增速表現低迷,實際使用外資也出現負增長,對人民幣匯率的支撐有限。二是中美貨幣政策繼續分化,中美利差走闊令人民幣承壓。2022年12月美聯儲點陣圖顯示,2023年末政策利率預期中位數在5%—5.25%,但目前美國政策利率已經上調到5.25%—5.5%,達到22年來的最高水平。與之相反,國內貨幣政策總體偏寬松,截至12月中旬年內已兩次降息、兩次降準。在中美貨幣政策分化下,中美利差進一步走闊。從時點上看,中美利差重新走闊與人民幣匯率指數開始走弱的時間點一致。三是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增加貨幣政策自主調控空間。以中間價報價持續大幅偏離前日匯率收盤價的情況來衡量,監管部門直到匯率跌破7.24時才加大了干預力度,較過往三次匯率破7時明顯具有更強的容忍度。上半年在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全球央行依然競相緊縮的情況下,人民銀行時隔10個月再次降息,這種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有賴于人民幣匯率的彈性。

2023年11月上旬以來,伴隨著美元指數的高位回落,疊加國內經濟增長恢復向好、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接連釋放“穩預期”信號、中美關系有所改善等因素,人民幣對美元大幅走升,截至12月19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收于7.1435,較10月末暴漲1741點。

展望2024年,一方面,隨著有關民營企業、房地產、消費等方面各項政策舉措不斷發揮效應,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特別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風險化解作出了明確部署,極大地緩解了市場的擔憂,在經濟動能的進一步改善下,人民幣大概率會溫和回升。另一方面,隨著中美利差轉向收斂,外資配置人民幣資產信心已明顯增強,2023年10月境外投資者債券托管量就已由降轉升,11月則繼續大幅回升,隨著2024年美聯儲由加息轉為降息,人民幣面臨的外部貶值壓力將進一步緩解。此外,由于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均對穩定人民幣匯率有專門的強調,2024年穩匯率政策料將持續發力顯效,鑒于我國匯率管理工具較為豐富,將足以保證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偟膩砜?,2024年人民幣料將平穩運行并有所回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大概率將回到7以內。

(點評人: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溫彬)

人民幣在中國跨境交易中首超美元

【新聞】2023年3月,人民幣在中國跨境收支中所占份額從2010年的接近零上升至創紀錄的48%,同期美元所占份額從83%降至47%。人民幣在中國跨境交易中的使用首次超過美元,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又一個里程碑。在跨境交易中人民幣的份額超過美元是多年來的第一次,可以預見,未來在我國的跨境交易中,人民幣與美元份額的剪刀差將會越來越大,人民幣的跨境乃至國際使用將進一步擴大。

【點評】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欣喜的成績。多年來,美元持續在中國跨境收支貨幣占比中穩居首位。人民幣在跨境使用中的占比不斷上升,有助于降低在跨境交易中的貨幣錯配風險,減少過于依賴美元結算可能帶來的重大風險,增強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維護跨境貿易的穩定性,為我國開展與全球有關國家的經貿交流提供了良好條件。

反映了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領域已經比較成熟。近年來,人民幣長期保持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市場份額基本維持在2%以上。2023年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占比達到4.61%,前值為3.6%,位列美元、歐元、英鎊之后,創歷史新高。2023年9月,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占比達到5.8%,排名上升至第二,超過歐元所占的份額。人民幣清算行實現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全覆蓋。中國已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授權31家境外人民幣清算行,覆蓋了全球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為全球提供一個新的可信賴的貨幣選擇。近年來,美國不管不顧其他國家利益的單邊制裁等行為,正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制,全球多國掀起“去美元化”浪潮。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穩步推進雙邊貿易本幣結算,為有關經濟體提供了新的選擇,人民幣的國際“朋友圈”逐步擴大。2023年4月初,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表示,馬來西亞央行已經開始與中國討論,令兩國貿易可以用林吉特和人民幣結算。2023年3月28日,中國海油與法企道達爾能源通過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平臺完成國內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口液化天然氣(LNG)采購交易。2023年6月,巴基斯坦首次以人民幣支付進口俄羅斯原油費用。目前,人民幣在全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認可度大幅提升,已有包括印度尼西亞、伊朗、俄羅斯、德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正逐漸在貿易結算或投資中轉向使用人民幣。

為人民幣國際化按下“加速鍵”,前景可期。中國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是眾多經濟體的最大貿易伙伴,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繞開美元支付清算體系,人民幣或相關國家貨幣結算的增加,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按下“加速鍵”。我國主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為境內外市場主體營造了優質、可信賴的營商條件與政策環境。人民幣國際化可以讓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促進全球治理向更公平、更合理、更高效的方向發展,未來潛力巨大。當然也要看到人民幣國際化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任重道遠。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的主基調,實現步驟要審慎,不能急。在美國采取全方位政策對中國進行打壓的背景下,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全面可兌換要非常審慎。但這并不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要停滯不前,而是要審時度勢、抓住時機,務實推進跨境使用并向全球化使用邁進。

(點評人: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世界金融論壇高級研究員?宗良)

中國利率持續下行

【新聞】盡管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但2023年中國經濟依然面臨需求收縮、預期減弱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使中國的出口面臨較大壓力。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不斷加息且利率已處于歷史階段性高位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則為了穩經濟、穩投資、穩預期等而采取了持續的寬松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于2023年6月和8月分別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10個基點和15個基點,MLF利率已降至了2.5%的歷史最低水平。雖然全年總共只下調了MLF利率25個基點,但在主要經濟體多次加息的背景之下,中國央行“以我為主”的降息操作無疑顯得非常特別,仍然值得持續關注。

【點評】央行兩次下調政策指標利率,直接帶動貸款基礎利率(LPR)和債券市場收益率下行。由于LPR直接錨定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因此,歷史低位的MLF利率也帶動LPR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3.45%。同時,股票市場等風險資產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資產的再配置效應和寬裕的流動性帶動了債券市場收益率不斷下行,例如,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全年處于2.65%的中樞水平。自2018年元月以來,中國國債收益率總體經歷了長達六年左右的下行周期,債券市場收益率持續下行。由于利率水平持續下行往往伴隨著經濟與物價的下行壓力,因此,國債收益率的持續下行也反映了市場主體對未來的預期偏弱,需求收縮抑制了資本需求,這也反映了復雜的環境對經濟預期的影響仍在強化之中。

當然,從積極方面來講,利率水平下行有利于減輕債務負擔(成本),也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無論是LPR下行還是國債收益率下行,都會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也相應地降至了4.14%的歷史低位,相應地,中小微企業、普惠金融的貸款利率也出現明顯下降。為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人民銀行還啟動了存量房貸利率的調整。2023年9月上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宣布,自9月25日起統一下調客戶存量房貸利率,對于符合條件的存量首套住房貸款,客戶無需提交申請,銀行將統一通過批量調整的方式進行調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隨后北京和上海這兩座一直對房地產調控最嚴的城市便于14日同時宣布,調整優化房地產市場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款比例、降低房貸利率政策下限等。國債收益率的下行不僅帶動了新發行債券票息的下降,也降低了地方政府債務的再融資成本,無疑有利于支持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資債券”的發行,防止地方政府債務顯性違約,這也是“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和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的具體實踐。

(點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彭興韻)

五家中資銀行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新聞】2023年11月27日,金融穩定理事會發布了2023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中國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5家銀行上榜。其中,交通銀行系首次入選。

【點評】中國金融機構入選G-SIBs名單的情況反映了中國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轉變。從數量上看,2011年FSB首次公布G-SIBs名單時,中國銀行即被列入;隨后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相繼于2013—2015年被列入,2023年交通銀行進入G-SIBs行列;截至目前,位于中國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數量占G-SIBs總數量的17.2%。從評估得分來看,2015—2023年,全球G-SIBs平均得分由227上漲到231,上漲1.8%;中國G-SIBs得分從161上漲到242,上漲50.3%;中資銀行得分增長幅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反映出中資銀行全球競爭力快速提升的趨勢。從分檔結構看,2022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位于第2組,巴塞爾委員會對這一檔分組的附加資本要求為1.5%;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位于第1組,這一檔分組的附加資本要求為1%;2023年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升級晉檔,附加資本要求由1%上升至1.5%;這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資銀行系統重要性的認可。

G-SIBs評估體系包括規模、跨境業務、關聯度、可替代性和復雜性五個維度。盡管中資銀行的系統重要性得分和排名都很靠前,但從五個分項的評估來看,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失衡。規模指標是導致中資銀行排名靠前的首要原因,上榜的5家銀行除交通銀行外規模指標排在前4位,超過總分排名第1的摩根大通銀行。關聯性指標(主要是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是導致中資銀行排名靠前的第二原因,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分別排名第2、第3、第4和第7,這一點值得特別關注。因為同業業務是影子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風險的重要源頭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巴克萊銀行等全球重要銀行一半以上的資產由同業之間的存貸款合約構成??商娲裕ǚ从辰鹑诨A設施情況)、復雜性(主要反映衍生品情況)以及跨境指標這三個指標,中資銀行的排名都在10名以外。辯證地看,這一得分結果盡管存在結構性失衡,但也客觀地反映出我國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主要集中于規模和關聯性指標,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沖擊程度以及跨境傳染性等危害都比較小。這一得分結構與中央“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指導思想密不可分。

入選G-SIBs名單反映了中資機構全球金融影響力的提升,但也要承擔相應責任。FSB發布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條款》提出了大型金融機構的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即在陷入危機時,金融機構采取“內部紓困”方式維持關鍵業務和服務功能的連續性。2021年10月相關監管部門對我國TLAC定義、指標要求進行了規范:2022年1月1日前被認定為G-SIBs的銀行,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加權比率/杠桿比率分別自2025年1月1日起不低于16%/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低于18%/6.75%;2022年1月1日后被認定為G-SIBs的銀行,應在被認定后三年內滿足相關比率要求?;葑u估計,五家中國G-SIBs需要發行的資本工具和其他TLAC合格高級債務工具到2025年1月和2028年1月分別將達1.7萬億元和6.3萬億元,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對此,中央匯金公司已于2023年10月積極增持四大國有銀行股份,而銀行本身也應加快業務轉型,大力發展理財、托管以及投行等表外業務,在擴大營收的同時放緩風險加權資產的增速,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

(點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蔡真)

《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發布

【新聞】2023年12月17日,《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發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稐l例》共6章60條,重點內容包括:一是明確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定義和設立許可,將非銀行支付機構定義為除銀行業金融機構外,根據用戶提交的電子支付指令轉移貨幣資金的公司;二是完善支付業務規則,將支付業務分為儲值賬戶運營和支付交易處理兩類;三是保護用戶合法權益,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與用戶簽訂支付服務協議,其條款應當按照公平原則擬定;四是明確監管職責和法律責任。

【點評】當前,金融業的重要歷史使命就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如果說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那么包括銀行機構和支付機構等在內的支付行業就如同經濟肌體的“血管”,用以承載和保障金融“血液”的暢通。對此,一方面我們看到,近年來支付機構在快速發展中確實出現了一些風險和問題,同時由于支付作為交易終端的特殊性,也產生了某些把經濟活動風險歸因于支付環節的傾向,由此也導致了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預期轉弱”。因此,《條例》的推出進一步提升了行業的法律規范層級,有助于不斷優化行業秩序與營商環境,順應了中央支持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戰略方向,在推動“良幣驅逐劣幣”的前提下,能夠提升支付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信心和活力。另一方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最終還是體現在客戶感受層面,就是要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由此,《條例》把保護用戶合法權益作為重中之重,如特別強調支付應當按照公平原則擬定協議條款,保障用戶知情權和選擇權,以及充分揭示支付交易各方的權利義務,加強用戶信息保護等??梢灶A見,這將促使支付機構更加合規、及時、精準、適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支付需求。

正如金融強國建設要解決我國金融發展“大而不強”的矛盾,支付行業也存在類似的挑戰。我國已形成包括銀行業機構、支付機構、基礎設施運營機構、外包服務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內的、龐大的支付產業鏈,其中支付機構發展的部分數量型指標雖在全球居于前列,但同時也需繼續改善發展質量、結構配置、服務效率與效果等。對此,一方面,《條例》更加系統地明確了支付機構的定義和設立許可,堅持持牌經營和嚴格準入門檻,并且也建立健全了嚴重違法違規機構的常態化退出機制,這使得行業“進出機制”更加明確合理,通過“優勝劣汰”“獎優罰劣”實現行業提質增效的路徑更加清晰。另一方面,《條例》也對支付機構提高自身服務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如針對支付機構的合規管理、內部控制、業務管理、風險管理等制度設計,對業務系統、設施、技術、網絡與數據管理等基礎設施保障,對用戶與商戶的充分識別與完善服務等業務重點,都做了全面而縝密的描述,有利于引導支付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支付機構持續自我賦能。值得注意的是,《條例》把支付業務劃分為儲值賬戶運營與支付交易處理兩類,既符合了現代零售支付創新的內在規律特點,也適應了基于賬戶的中國特色支付創新的價值特點,最終有助于對新興支付活動進行“穿透式監管”。

綜合來看,《條例》是影響非銀行支付行業發展進程的一份重要行政法規,也是從支付角度落實金融強國建設目標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當然,《條例》要充分發揮應用的價值,還需要持續梳理和完善各類已有政策文件,發揮《條例》的統籌協調作用;盡快完善和推出相關細則,設計好支撐《條例》高效落地的配套措施;加強全球視野下的支付理論、政策與實踐研究,為《條例》引領非銀行支付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慧保障等。

(點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

責任編輯:孫?爽

976639255@qq.com

猜你喜歡
人民幣金融
為什么人民幣里沒有3
怎樣認識人民幣
你不了解的人民幣
走近人民幣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人民幣中的小發現
100元人民幣知識多
P2P金融解讀
支持“小金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