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新金融倫理 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4-02-01 16:08殷久勇
銀行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倫理金融

殷久勇

倫理和法律結合,共同規范人類行為。金融投資重技術、重專業,倫理投資重責任、重道德,以商業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及其經營管理人員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在擔負業務處理主職主責的同時,也要切實承擔起對應的社會責任。新金融倫理的核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金融向善”的基本原則,這是提升金融市場效率的基礎和前提。促進金融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加強金融市場法制建設,還必須建立起相應的新的金融倫理等道德秩序。

新時代孕育新金融倫理

金融倫理是在變動不居的市場環境里,在長期金融投資交易和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話語體系的價值取向、道德意蘊和倫理標準。金融投資決策著重關注收益與風險間的匹配度,而倫理投資則依倫理標準去評價和引導經營行為。隨著現代市場經濟持續深化發展,經濟金融化、金融科技化、科技跨期化、風險跨期化趨勢日益突顯,客觀上要求將金融市場規則與倫理道德法則融為一體。

倫理是法理的基礎,不解決倫理問題,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金融問題。西方對經濟倫理思想的探討比較早,有些方面也較為深入和富有啟發性。例如,古典經濟學奠基人、英國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就集中專門討論了經濟倫理問題。他認為,市場經濟的倫理精神是在自愛的利己心與富有同情的利他心的平衡中產生的,亦即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公正”。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其代表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強調指出,西方國家制度變動形成的新教倫理及其傳播生成了經濟倫理,成為資本主義理性經濟行為的內生動力源泉。而他提出的“天職觀”是新教倫理的核心,強調要想得到神的拯救和恩惠,逃離命運的苦海,就必須毫不懈怠、堅持不輟地工作。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儒家思想一方面承認個人追求財富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強調必須以合乎自然規律的手段和方式追求財富??鬃诱f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出自《論語·述而》),他認為只要能以正當的手段致富,即使卑微的工作也應當去做。他還說:“放于利而行,多怨”(出自《論語·里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ǔ鲎浴墩撜Z·里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ǔ鲎浴墩撜Z·述而》)。儒家經濟倫理非但不反對人們追求財富,而且還鼓勵人們以正當的手段致富。到了宋明時期,朱熹的倫理思想主張厲行節約,崇尚個人消費脫離世俗物質享受的層次,追求一種精神享受的至高境界,認為這是合乎“禮”的最高消費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要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面對來自中外兩根線路傳承下來的經濟倫理思想,我們一方面要摒棄其不合理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吸收其合理的內核,與新時代金融業發展實際相結合,逐步構建起新的金融倫理體系,以適應和促進中國特色金融業健康有序發展。

新金融倫理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并將其基本要義概括為“八個堅持”,其中就包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為民情懷。他還強調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并特別指出“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p>

以人民為中心的新金融倫理,要求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原理與中國金融實際相結合,并有機嵌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金融產業發展上堅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取向,對金融機構提出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為內核的自律要求,對金融從業人員賦予包括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內的行為規范,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為導引,進而逐步構建起一個體系完整、邏輯嚴密、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倫理體系。

以人民為中心的新金融倫理,要體現在金融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金融活動之中,堅持效率和正義并重,優先研發有益環境、有益民生、有益社會、有益發展的優質金融產品。要針對中小微企業、老少邊窮地區和弱勢群體,量身訂制適銷對路、托底的金融產品和相關服務,以彰顯金融生產正義;穩步健全體現公平、合理、誠信的金融市場機制,有序完善體現自由平等的準入與退出機制,支撐金融交換、分配和消費正義。

新金融倫理建設迫在眉睫

近年來的各種金融亂象、行業丑聞使金融機構形象受到極大損傷。金融活動的有效性表現,既受制于參與各方的專業能力和作業范式,又受制于參與者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很多時候后者更是發揮了顯著的決定性作用。

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新金融倫理加持

當下,國際形勢波詭云譎,經濟存量博弈內卷、逆全球化潮流趨緊,市場不確定性增強,各種風險激蕩交織、洶涌澎湃,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優勢與困難同在,商業銀行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加快改革創新,促進結構轉型,增強核心能力,全面邁入高質量發展軌道。這就要求在銀行經營的各個方面加強新金融倫理建設,使之有效粘合統籌好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與高質量發展的各項要求,努力實現速度、風控與價值貢獻三者的平衡協調。

以普惠金融業務高質量發展為例。普惠金融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將該業務的服務對象向小微企業、城市新市民、鄉村農民、低收入和弱勢人群傾斜,針對他們開發和提供質優、價廉、易得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面對不同的服務對象,銀行該如何選擇?銀行是商業機構,

如何平衡金融行業的盈利性與金融倫理的道德性是普惠業務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在實際業務推進過程中,商業銀行要以新金融倫理為指引,有序加大普惠金融產品投放力度,讓方便、快捷、便宜的金融服務進入千家萬戶,惠及普通百姓。同時,要下苦功健全業務制度、優化服務流程、升級管理系統和操作工具,持續提升防止業務人員與第三方機構勾結騙貸等違法違紀行為發生的成功率和有效性。此外,要增強公平競爭意識,防止通過控制市場獲取壟斷利潤、采取賄賂等非正常方式爭奪潛在客戶。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片刻離不開新金融倫理的內在支撐。

金融創新迫切需要新金融倫理加持

金融創新當然有好壞之分,基于新金融倫理的判斷標準,核心在于能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福祉。金融創新會帶來新的業務,一些金融創新本質上就是監管套利,以監管套利為取向的所謂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因為“心術不正”,往往熱衷于鉆政策空子、打擦邊球,把違規的、有風險的、有損相關參與者和消費者的經營元素“巧妙”地安插進“新”的產品和服務之中,精心包裝、竭力推廣,往往帶有很大的迷惑性和引誘力,有時也令監管方面措手不及,風險隱患也就很難避免??梢?,以金融倫理來約束和引導銀行從業者的行為,已然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近年來,金融市場上的一些經營主體打著創新的旗號,干了不少投機取巧、違法違規的勾當,金融欺詐及舞弊案件時有發生,不僅有悖金融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倫理準則,也影響到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制約了金融市場的有序持續發展。隨著當代金融與科技的全面融合,我們在享受金融服務功能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金融風險的挑戰與考驗,需要著力構建與新時代金融發展實際相適應的新的金融倫理體系。

風險防控迫切需要新金融倫理加持

現代金融倫理問題不少表現在委托—代理機制運行上。對此,桑特羅和斯特羅斯曾經指出,“華爾街價值觀調查”表明商業倫理的極度重要性,即使金融系統再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再健全、金融監管再多么有力,沒有職業經理們相應的高道德素養和價值觀作保證,想確保金融系統的穩定運行是十分困難的。同時,金融資產定價與風險測度亦常常涉及倫理問題,一般情況下,要堅持做到價格與收益成正比、收益與風險正相關的基本原則,但現實銷售合同中往往包含隱形條款,讓消費者承擔了與收益不匹配的風險敞口,從而埋下了發生金融糾紛和沖突危機的隱患。

金融業快速發展助推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為投資者和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業務和盈利機會。但風險和機會相伴而行,金融產品日益復雜,業務邊界日益交叉,服務范圍日益擴大,使金融風險的交叉性、隱蔽性、傳染性日益增強,需要著力培育金融風控文化,提升風控能力。而這些工作如果沒有新金融倫理的有機嵌入與有效加持,將難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命運。

隊伍建設迫切需要新金融倫理加持

與其他多數行業相比,銀行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往往掛牌經營;行業準入門檻較高,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多的知識積累,且因為工作需要,銀行從業人員大多具備相當的知識和信息優勢,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道德風險。金融機構和各類經理們的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不是因為他們不懂法規要求,不識風險底線,而是由于他們的自我道德約束出了問題、金融行業倫理氛圍不好所致,歸根結底還是人的金融倫理問題。

在我國經濟運行中,有一部分銀行從業者道德水平低下,尤其是部分層級較高的管理人員,沒有一以貫之地堅持“金融向善”原則,而是靠金融吃金融、利欲熏心,給金融機構帶來極壞的影響,甚至產生連鎖反應、波及金融市場整體。

秉持新金融倫理,助力高質量發展

傳播新金融倫理觀念

新金融倫理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培訓、靠實踐中的嚴格管束和引導。要結合金融業發展實際,持續加強對金融專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培訓。要對社會公眾進行金融倫理教育,提升社會民眾對金融的認知水平,提倡理性投資、科學理財,引導人們合理分配財產支出,增強風險認知、承受和管理能力。要深入淺出地解讀新金融倫理內容,結合實例進行生動形象地展示,培養正確的理財價值觀和道德信用觀。

要統籌平衡好多方面關系。既要統籌平衡好金融業的政治性、人民性和專業性即“金融三性”,始終以政治性和人民性統攝金融工作的專業性,始終做到金融事業“又紅又?!薄暗虏偶鎮洹?;統籌平衡好客戶、股東和內部員工三者間的利益關系,保護好廣大客戶的合法權益;統籌平衡好金融業的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不能厚此薄彼,尤其要突出政治和社會責任的履行;統籌平衡好發展速度、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反對只顧眼前的速度而犧牲長遠的質量與綜合效益尤其是社會效益;統籌平衡好各相關經營主體的責任、權利和利益,做到權責對等、責利相稱。做到上述統籌是極其不易的,需要新金融倫理有效介入、發揮作用。

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新金融倫理體系

要在健全完善市場機制上下苦功夫、持續發力,將制約市場公平競爭的各類消極因素逐步消解,化解道德風險,凈化金融市場,培育健康的倫理生態。

要持續推進金融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的誠信檔案,建立誠信評價和懲戒制度。促進誠信信息公開和共享,保持金融市場的公平正義與良好的環境,并加強對機構和員工的監督。

要嚴格遵循為客戶保密的行業準則,切實保障客戶信息安全。以健全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金融科技倫理規范體系為抓手,有序推進《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落地實施、目標達成。

加強新金融倫理治理

金融業要自覺強化行業倫理自律,制訂新的金融倫理規范。商業銀行要加大金融倫理規范和約束力度,強化金融倫理教育,把倫理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能力。

健全金融倫理公司治理。在金融機構內部探索建立金融倫理委員會,在各類金融創新、業務準入、消費者保護、流程設計、系統建設等方面和環節上進行必要的倫理評審,評估其是否體現金融為民、金融向善的基本要求。以公司治理為基礎,明確銀行經營管理各方的權責利關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并確保信息披露充分、及時。

提高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強化員工職業道德,引導其忠實、誠實地履職盡責。強化金融干部職業道德意識,自覺抵制各類非法失倫思想和行為侵擾,有效防范化解金融倫理風險。

加強新金融倫理監督

新金融倫理監督是新金融倫理建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監督到位往往能事半功倍。新金融倫理監督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監管機構、行業協會、市場、金融機構和媒體要各負其責、協同發力。

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實當好社會倫理的監督者、執行者和責任承擔者。金融監管機構要組建獨立的金融倫理監管團隊,監督金融機構經營行為,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定期檢查評估,促使金融機構不斷提高倫理水準,防止出現道德風險。各金融機構要落實《公司法》要求,將企業倫理規范納入公司章程,聘請獨立董事、倫理專家專門負責倫理問題,定期檢視、督促整改。同時,還要支持廣大媒體關心金融倫理問題,為新金融倫理建設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責任編輯:孫?爽

猜你喜歡
倫理金融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P2P金融解讀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支持“小金融”
金融扶貧實踐與探索
論《覺醒》中的倫理關系
從變譯理論看翻譯倫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