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丹卡”傳奇

2024-02-01 16:09東戎
輕兵器 2024年1期
關鍵詞:柯爾特凸緣彈殼

東戎

M1868伯丹Ⅰ步槍全長1346mm,全槍質量4.2kg。單從外形上看,它和當時其他國家的單發軍用步槍差別不大。該槍機匣、槍管的直徑幾乎相同,而且除表尺座和扳機護圈外,槍身后部的突起部分只有一個小小的梨形把手,用于打開或關閉后膛“活門”,因此槍身看起來格外細長。特別是該槍機匣尾部的線條順滑且優雅,略呈向下的弧線狀,末端設有垂直翹起的馬刺狀拉機柄,向后拉動時可以使擊鐵呈待擊狀態。

伯丹Ⅰ步槍采用全木槍托,有兩個槍管箍和一個小型的雷明頓式槍口箍,均用螺絲固定,背帶環分別位于第一道槍管箍和扳機護圈前端位置的正下方。槍管長825.5mm,內有6條右旋膛線。槍管前端右側設有用于固定套筒式刺刀的方形突筍,為了給刺刀裝卸留下足夠的空間,可左右調節風偏的準星安裝在槍口后方距離較遠的位置,這是當時歐洲軍用步槍的通行設計。該槍的通條頭部短粗,帶有橫向圓孔,設置在槍管下方,但并不是靠末端的螺紋固定,而是依靠通條本身的彈性卡在槍口箍的底部,接觸點在通條頭向下約95mm的地方,其固定方式與俄羅斯M1856/69克倫卡步槍、美國M1861斯普林菲爾德前裝槍以及后來英國生產的亨利-馬蒂尼步槍類似。

伯丹Ⅰ步槍外觀和同時代的單發軍用步槍差別不大,但更細長一些

伯丹Ⅰ步槍機匣尾部的線條略帶弧度,顯得順滑且優雅

伯丹Ⅰ步槍配用的刺刀同樣為歐洲傳統風格,采用三角形截面、鈍尖設計,其優點是比刀劍形刺刀制造方便、成本低廉,缺點是功能單一,卸下后不便攜帶和使用。該型刺刀全長584mm,其中刀身長527mm,刀身截面最寬處21mm,套筒特別短,只有76mm,套筒內徑為17.9mm。伯丹Ⅰ步槍的刺刀裝上后,刀身位于槍管正下方,正好擋在通條頭的前面,因此要取出通條時,必須先將刺刀卸下。

伯丹Ⅰ步槍上另一個比較傳統的地方是扳機護圈,其后端向槍托頸部方向延伸出較長距離,并有一個明顯的“指刺”突起,其作用是方便握持。時代相近的歐洲步槍,如奧地利M1867沃恩德爾或葡萄牙M1886克羅帕奇克步槍,包括俄羅斯自己的克倫卡步槍上,都有類似的設計,而且“指刺”突起更加明顯。

該槍的后瞄具主要由弧形表尺座和帶缺口的折疊式瞄準板組成,構造與埃及M1868雷明頓步槍的類似。在常用的戰斗距離上,瞄準板保持平放,靠后部的倒“V”形固定缺口進行瞄準,對應的距離為500阿爾申(早期俄羅斯長度計量單位之一,1阿爾申相當于28英寸即711.2mm,500阿爾申相當于356m或389碼)。對于遠距離目標,則需要將瞄準板從后向前翻起,將游標移到對應的分劃上,然后通過游標上的倒“V”形缺口進行瞄準,分劃刻度對應距離600~1400阿爾申(相當于427~1067m或500~1089碼)不等。不過,表尺座本身不像其他步槍那樣固定在彈膛上方,而是與活動的“活門”部分鉸接在一起,雖然“活門”本身的轉動角度有限,不會直接碰觸到表尺,但表尺的精確性還是會受到“活門”以及鉸鏈本身位移的影響。如此設計實際上是權衡利弊之后的決定,該槍使用的“活門”式結構使得活動部件需要更多的縱向空間,如果表尺設置在更靠前的位置上,與射手眼睛的距離至少要達到406~432mm,顯然不方便瞄準,而放在當前的位置上,這一距離就減少到大約356mm,尚屬于可以接受的范圍。

伯丹Ⅰ步槍刺刀刀身比較纖細,而且與套筒的橫向距離較近

伯丹Ⅰ步槍的刺刀安裝完畢后,刀身位于槍管正下方,在通條頭的正前方

伯丹Ⅰ步槍的“活門”結構是建立在伯丹早先設計的M1859/67西班牙伯丹步兵步槍和15.2mm口徑M1866伯丹步槍基礎之上的,動作原理則與比利時阿爾比尼-布蘭德林步槍基本相同,后者又被俄羅斯M1856/69阿爾比尼-巴拉諾夫步槍所復制,只是擊發的具體方式存在差異。

“活門”結構的核心是鋼質的“活門”,即槍閂部分,可在射擊時密封彈膛,其內部容納了擊針和擊針簧?!盎铋T”通過鉸鏈連接在表尺座上,進而與槍管后端間接固定,并可拆下進行保養。裝彈、退彈時將“活門”打開,裝彈完畢及射擊時將“活門”關閉,關閉時其下端的小孔與機匣槽后端底部的舌形突起扣合。在機匣后部中間,貫穿著一根頭部為截錐形、直徑較粗的圓柱形擊鐵,可沿彈膛軸線前后運動,擊鐵外纏繞著提供動力的螺旋彈簧,其尾端的馬刺狀拉機柄露在槍身外部。擊鐵除了在發射瞬間擊打擊針尾端,使擊針尖撞擊彈殼底部的火帽,完成擊發動作之外,本身也會向前運動,穿入“活門”后部,將其鎖定在彈膛后部,以確保射擊安全。

俄羅斯早期的3種單發軍用步槍,自上至下依次為:M1868伯丹Ⅰ、M1870伯丹Ⅱ、M1856/69克倫卡??梢姴あ窈涂藗惪ò鈾C護圈后均帶有明顯的“指刺”突起

伯丹Ⅰ步槍扳機護圈后面有一個明顯的“指刺”突起

伯丹Ⅰ步槍的后瞄具主要由弧形表尺座和帶缺口的折疊瞄準板組成

射擊時,射手先用手指將馬刺狀拉機柄后拉到位,使擊鐵縮回,壓縮螺旋彈簧進入待擊狀態,同時使“活門”解鎖。此時捏住梨形把手,將“活門”向前上方抬起,在其前部鉸鏈內的凸輪作用下,“活門”只能向前打開約120°即到定位,此時彈膛尾部完全露出,可裝入新彈。機匣槽前端橫向切口部分接近160°,最寬處約19mm,但并非對稱,右側開口部分更大,目的是方便射手用右手裝填,并向右排出空彈殼。機匣槽縱向長度79mm,以便裝入比當時一般的定裝彈長得多的10.75mm伯丹槍彈?!盎铋T”在靠近鉸鏈位置左側設有一個輔助退殼裝置,在發射完畢、“活門”打開的同時,退殼裝置隨著“活門”一道向后旋轉,將空彈殼向后拔出,空彈殼的彈底邊緣隨后撞擊機匣槽底部的舌形突起,脫離機匣槽飛出。再裝入一發新彈,將“活門”復位,步槍即可進入下一輪發射循環。

伯丹設計的“活門”系統并非嚴絲合縫地固定在槍管上,而是留有一點間隙,因此“活門”在關閉狀態下,仍可沿著槍管軸線進行微小的前后運動。這一特點并不影響射擊時由擊鐵鎖定的“活門”支撐彈膛的牢固性,但可以使“活門”和鉸鏈作為一個整體組件而相對移動,避免鉸鏈因射擊時反復撞擊發生變形而出現故障。同時,這一特點更適應當時的生產條件,即使沒有熟練工匠的手工修配,仍可以進行生產和組裝。這套系統的缺陷是活動部件所需空間過長,僅機匣后部長度就有244mm,而前方的活動部件長度也超過190mm,因此射手的手臂必須盡量靠前,動作幅度也遠大于那些采用橫向“活門”或雷明頓“滾輪式”槍機的步槍。

伯丹Ⅰ步槍使用的10.75×58mm凸緣步槍彈,又稱.42俄羅斯伯丹步槍彈、10.6×58mm凸緣步槍彈或10.67×57mm凸緣步槍彈,同樣是由伯丹、戈爾洛夫和古尼烏斯一起完善的,在美國和英國都申請了專利。之所以存在數字上的差異,是因為伯丹Ⅰ步槍的口徑雖然標識為4.2線(10.67mm),但精確尺寸卻是4.23線(10.75mm),同時其彈殼采用早期的金屬薄壁拉伸工藝制造,為了增加凸緣部分的強度(其凸緣的一部分在發射過程中始終露于彈膛之外,沒有支撐),這部分實際上是兩個黃銅沖壓件疊合在一起,彈殼長度難免有所誤差。

雖然用現代眼光來看,10.75mm伯丹槍彈比較原始,但在1887年毛瑟為土耳其設計的9.5×60mm凸緣槍彈出現之前,它一直是黑火藥時代最先進的軍用槍彈,在射程、彈頭動能和精度等方面都是出類拔萃的,直到1886年使用無煙火藥的法國勒貝爾槍彈設計成功后才明顯落伍。10.75mm伯丹槍彈在.43口徑西班牙雷明頓步槍彈基礎上發展而成,除先進的伯丹式底火外,更采用了拉伸而成的瓶頸、凸緣、直壁黃銅彈殼,彈殼頸部直徑11.46mm,底部直徑13.1mm,凸緣直徑15.18mm,彈殼長57.6mm,全彈長74.6mm,全彈質量41g,裸鉛圓彈頭直徑10.95mm、質量23.7g,其下半部分包有當時流行的用以減少膛線掛鉛的裹紙,彈底有用紙及羊油、蠟的混合物制成的墊片,其作用是將彈頭與火藥隔離,并在發射時潤滑槍管、軟化積碳和鉛屑,彈殼內裝5.07g粒狀黑火藥。在使用伯丹Ⅰ步槍發射時,槍口初速427m/s。

伯丹Ⅰ步槍的表尺座不是固定在彈膛上方,而是與活動的“活門”鉸接在一起,可以卸下

擊鐵完全縮回(上)和部分伸出(下)時的狀態。上圖中可見機匣槽底部的舌形突起,它既是“活門”關閉時限位之用,又在退殼時起到退殼挺的功能

由于性能出色且表現穩定,后來的伯丹Ⅱ步槍及其各種變型槍仍然使用10.75mm伯丹槍彈。雖然它們都采用6發紙包包裝,但還是有所區別,其中步兵型使用標準的全裝藥槍彈,而龍騎兵型、哥薩克型和卡賓型等變型槍使用的彈頭、彈殼盡管完全相同,但發射藥質量減少到4.26g,同時墊片的數量由1個增加到2個。從外觀上區分兩者的方法就是看其包裝紙顏色,全裝藥彈采用淺藍色或棕褐、淺黃色、白色包裝紙,減裝藥彈采用粉紅色包裝紙。除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羅斯帝國彈藥廠外,一些歐洲廠商也先后生產過這種槍彈。

向柯爾特公司訂購的3萬支伯丹Ⅰ步槍中,最早的一批是1868年12月生產完成的,而大部分都是在隨后的1869、1870兩年制造的。目前掌握的資料中,只有1869年向俄方交付1.5萬支的記錄,剩余的訂單在什么時間交付,甚至3萬支的訂單是否全部完成,都沒有可靠的說法。至于俄羅斯資料中所稱的,1873年在圖拉兵工廠生產了約8800支,以及在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制造了7772支,顯然是M1870伯丹Ⅱ步槍早期生產數據的張冠李戴,一個有力證據就是,從來沒有帶有圖拉或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標識的伯丹Ⅰ步槍實物出現過。

只有將馬刺狀拉機柄向后拉到位,使擊鐵縮回,“活門”方能解鎖并向前翻開

伯丹Ⅰ步槍的“活門”和鉸鏈作為一個整體組件,可發生微小的相對位移,以避免鉸鏈因反復撞擊而發生變形

柯爾特公司生產的伯丹Ⅰ步槍質量上乘,加工精細,槍管和機匣均進行了表面硬化,包括槍管箍等小零件全部經過發藍處理,全槍只有通條保留了鋼本色,但通條也經過拋光處理,槍托由上等核桃木制成。西里爾字母制造標記刻印在槍管頂部靠近表尺座前方的位置,其內容是“Кольтовскiй Оружейный заводЪ.г.ГартфордЪ.Америка №……”,意為“柯爾特軍械廠,哈特福德市,美國”?!啊怼焙竺娴臄底质窃摌尩男蛄刑?,但序列號并非是由廠家加上,而是運抵俄羅斯驗收完畢后再手工打上的,因此數字排列通常并不勻稱。序列號后面往往還有代表俄羅斯帝國的雙頭鷹戳記,表示該槍是俄軍的現役武器,不過帶有這種戳記的伯丹Ⅰ步槍并不常見。

與“活門”結構相比,雷明頓“滾輪式”閉鎖機構所需空間更小,從而可以有效控制武器的全長

保存到現今的伯丹Ⅰ步槍有一些并沒有序列號,說明它們很可能從未交付,有的槍管上的銘文是拉丁文或英文,如“COLT'S PT FIRE ARMS MF&CO HARTFORD CO”。它們很可能是柯爾特公司在俄羅斯訂單之外超額生產的,或因為某種原因未能向俄方交貨,后來自行進行銷售。此外,俄羅斯訂購的伯丹Ⅰ均為標準型步兵步槍,但事實上的確存在一種極其罕見的半槍托短管版伯丹Ⅰ步槍,槍管長只有465mm,據說是騎兵卡賓槍的試驗原型,總共生產了30~40支,并且從未被正式采用。據說柯爾特公司甚至還利用伯丹Ⅰ的庫存,生產過少量打靶步槍,面向美國國內市場銷售。

民用版的.43口徑西班牙雷明頓步槍彈。伯丹系列步槍使用的10.75×58mm凸緣槍彈正是以其為基礎設計的

伯丹步槍彈采用早期黑火藥槍彈的流行模式,即黃銅拉伸彈殼、表面裹紙的裸鉛彈頭和粒狀黑火藥。圖中所示的美國.44-77步槍彈也采取類似模式

lVyjA0x7OF7U31XvAmTbqZ3xGxECKwtt931farLw/YI=10.75mm伯丹步槍彈(左)與7.92mm毛瑟步槍彈(右)對比。盡管伯丹槍彈看起來大得多,但就它誕生的年代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小口徑”槍彈,口徑比其他流行的黑火藥步槍彈都稍小一些

手繪的10.75mm伯丹步槍彈外觀、剖面、彈殼彈底外觀,右側是彈底部分的剖面圖。早期生產的這種槍彈,為增加凸緣部分的強度,彈底內嵌入一個單獨的黃銅襯筒

伯丹Ⅰ/Ⅱ步兵步槍使用的標準全裝藥槍彈,包裝紙為淺藍色

伯丹步槍彈后期采用的一種紙盒包裝,每盒15發,此時彈殼已為整體沖壓而成

柯爾特公司生產的伯丹Ⅰ步槍質量上乘,零部件加工十分精細

采用西里爾字母標識的伯丹Ⅰ步槍,但未刻印槍號,說明該槍當年并未交付俄羅斯政府

采用英文標識的伯丹Ⅰ步槍,也被稱為柯爾特-伯丹Ⅰ步槍

罕見的伯丹Ⅰ騎兵卡賓槍的原型槍。槍身左側的金屬環是方便在馬鞍上攜行時使用

伯丹Ⅰ步槍的裝備面極為狹窄。與克倫卡系列及后來的伯丹Ⅱ不同,俄羅斯也從未向保加利亞等盟國提供過任何伯丹Ⅰ步槍。而柯爾特公司除俄羅斯外,伯丹Ⅰ的批量買家也只有法國。原因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后,法軍在梅斯和色當相繼遭遇慘敗,形勢艱危,臨時組成的“國防政府”決定緊急從國外購買武器,當時有5700支(又有說法是5800支)“俄羅斯伯丹步槍”被賣給了法國武裝委員會。不過,原定運往里昂的這批步槍遲至1871年12月15日才抵達法國,而此時政府早已與普魯士人暗中勾結,并于1872年1月28日簽定停戰協議,所以這批武器并未實際投入戰斗。從收藏家手中的實物來看,這批步槍均采用西里爾字母標識,但沒有序列號和俄羅斯的驗收戳記。

此外,有文章稱瑞士軍方在1869年購買了8900支伯丹Ⅰ步槍,但不久后就替換為自行生產的維特利步槍。這種說法更不可能,因為在1869年柯爾特公司根本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拿出額外的8900支步槍,而且從未有瑞士與柯爾特公司進行此類交易的記錄,實際上這個數字是指瑞士此前從美國購買的亨利-皮博迪步槍??傊?,根據現有證據可以得出結論,即除俄羅斯和法國外,沒有其他國家正式批量采購過伯丹Ⅰ步槍。(待續)

編輯/曾振宇

猜你喜歡
柯爾特凸緣彈殼
柯爾特蟒蛇轉輪手槍
柯爾特:沒落的傳奇
寬凸緣異狀筒形零件的拉深工藝設計
柯爾特:沒落的傳奇
彈殼底部平底成形工藝優化
人孔法蘭凸緣密封性分析
成功背后之艱辛:塞繆爾·柯爾特的武器人生
凸緣的翻孔鐓粗過程研究
不許去當兵
基于積分法的軸對稱拉深成形凸緣區應力、應變數值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