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設計中的現代性品質芻議
——以“物感”為核心

2024-02-01 08:03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造物書籍設計

吳 濤

(四川文理學院 美術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當前,對于中國書籍設計而言,整個現代設計范式從西方移植而來。[1]以包豪斯設計教育體系,奠定了現代設計的觀念基礎和體系原則。其體系中的系統化、模塊化、標準化思維模式逐漸得到凸顯,冷漠與理性的視覺感官表達逐漸得到確立,西方設計價值體系的現代范式,逐漸被視為中國現代造物品質的準則和標桿。如此一來,中國書籍設計中游離于現代體系下的不同語境符號元素,在“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美好愿景之下交織融合,以實現“中西合璧”的歸旨和期許。但在實際操作中,始終難以營造出民族性的現代審美感知,造成實現當代書籍設計的現代性品質總是存在現實的偏差。也即學者趙健所說,中國書籍設計的發展與書籍社會功能的整體訴求,始終存在著方向上的錯位感和價值體系上的模糊性。[2]或許我們可以回歸至造物設計本身,重新回到中國傳統造物的源點,去探究中國人獨特的造物美學機制,以感物的視角探尋傳統造物、觀物、興物的自然哲學和理念,進而轉向書籍設計中的質料感官和體悟層面——“物感”,其是實現當代性、民族性特質的源本,是促成構建中國式現代性品質轉化、再造的基礎。

一、物感維度:書籍設計中場域空間的構建

書籍是三次元的六面體,是立體的存在。[3]當讀者端拿書籍,觸摸、目視、掃閱,前后翻轉、由表及里,這種立體空間的存在更為明顯。書籍信息傳達的語境,在于建立讀者與書籍內域空間及整體立體造型的交融與互動關系。呂敬人先生曾把書籍比喻成“信息詩意棲居的建筑”,提出“書籍是時間的雕塑,書籍是信息棲息的建筑,書籍是詩意閱讀的空間場所”,書籍的物質屬性和立體形態賦予了書籍實體空間維度的存在和延伸屬性。書籍的質料設計和取材是建立物感維度的基礎。當今書籍設計者已普遍把材料的使用作為重頭戲,[4]紙質材料的合理選擇使書籍物的物質屬性和感性價值得到有效地發揮。相較于西方現代書籍設計倡導的國際主義設計風格,即注重書籍設計簡約、秩序、重編排的設計理念,體現出功能主義、非裝飾化、理性主義等特點,并將“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貫穿到書籍設計的始終。而中國書籍設計師在中國傳統造物文化的熏陶下,其更加注重對“紙質物料”的微感探究。如2016 中國最美書籍《全圖本茶經》,由書籍設計師張志奇設計,其裝幀涵套對植物紋理紙的選用;呂敬人先生設計的書籍《范增談藝錄》,其扉頁環節對特種毛絡紙的甄選。諸類書籍中的創作環節都是對紙質物感的運用,其物感維度來源于各類天然植物根莖的交融與疊加,柔韌自然,飽含溫度,疊加在不到毫厘的內域里,質料物性的肌理、光澤、張力、透明度、視觸感等屬性營然而生,呈現出多維的物質特性與變化。

中國書籍設計在西學進程中也不斷強調書籍設計的系統化、信息化、規范化。一方面使設計的色彩、文字、編排、裝訂排版等精準的轉化為信息要素,并進行有效的傳遞;另一方面,在理性視域下,當代人的感性要求使受眾在崇尚技術理性的同時,對自然物的原始感知有更多的訴求。質料物感維度賦予的材質特性、肌理視觸、色彩感知、審美意境等內容便視作書籍重要的感性要素,其可以衍生為自然化的感性溫存。因此,作為擁有感知神經主體的人,在接收來自書籍物固有的質感投射時,其材質物背后所關涉的自然、歷史、人文與時空就會形成一個場域。中國最美書籍《心在山水:17-20 世紀中國文人的藝術生活》(如圖1),彰顯出古樸、簡約的時代氣息,封面、封底均采用紋理均勻的畫布紙,肌理維度的質感契合了書籍主題內容中古代文人崇尚藝術追求的指向。內頁則根據功能和內容的不同,分別采用不同類型的紙張,建構了書籍物感豐富的感官投射和維度層次的表達。燙金與激光雕刻工藝的介入運用,刻畫出歷史環境中存在的拱門和窗戶的簡約形態,由此,指證和還原了文人畫士生活的歷史空間“場域”。

圖1 《心在山水:17-20世紀中國文人的藝術生活》劉曉翔設計

現代領域,西式書籍設計更多追求的是平面視覺層面中“形式與功能”問題,關注設計中文本的構成、對比、均衡、空白等內容。中國傳統造物體系中,對自然物的探究已經上升到物美學高度,其注重傳統文化藝術固有的特質和內涵,復歸傳統造物文化工序本源的表達,探究物料文化視觸感官的當代構建與融入,彰顯書籍物質料維度的物感投射。書籍《桃花塢新年畫六十年》(如圖2)榮獲2016 年“中國最美圖書”。該書內頁選用了不同類別的仿宣紙、圣經紙、雅致紙、招貼紙,注重畫面本身的刻印工序,體現質料物性壓印成型而呈現立體維度的質感??傮w而言,物感的直呈和維度的表達源于紙質肌理疊加的視覺量感,其可以營造文本內容的想象空間,構建書籍閱讀的環境和層次,也會隨著讀者閱讀的深入以及空間環境的變化呈現出豐富的特性??梢哉f,書籍設計中的物感就是書籍物的感性力量。直感力量,是給予讀者和受眾最初的直觀印象。書籍的物感體現就是中式書籍現代性品質的重要環節,其影響著當代受眾的閱讀品位和質量。

圖2 《桃花塢新年畫六十年》潘焰榮設計

二、物感間性:書籍設計中人與物的居間性展開

中式書籍設計中的“間”,即為一種中間性、中介性,可存在為交互內容及方式的內域空間。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地形”,從有限“間”的空間領域把握天地之道、感舒萬物之情,并將其運用于造物藝術中,體現出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融合,從而孕育出“天圓地方”“以小觀大”“境生于外相”的美學追求。中國傳統造物因“間”的存在,就有了交互的審美空間,體現出豐富的情感和想象的造物精神。當代書籍設計中的“物感間性”,以物感的凸顯為直呈,在質料為介質的空間里,將人與物的觸感延伸到空間層面,轉化為多種感官觸動的接觸方式,形成獨特的人與物的間性展開方式。由此,生成自然化的間性設計,實現書籍本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與交融,進而全方位解放人的感性。

設計是創造人造物的科學,相對于書籍設計而言,設計是連結各個領域的居間性活動,其介于科學與藝術之間,自然與生活之間,形式與感悟之間,社會與文化背景之間,成為實現諸界面之間轉化的中介性活動??梢哉f,由于設計中介的使然,物感間性留存了文化、媒介、讀者交融的空隙,從而構建讀者與書籍物的對接方式,進一步為信息媒介的傳遞、空間場域化的展開、精神意境的表達建立鋪陳作用。與此同時,在精神世界日益豐富的今天,讀者自身擁有個人化與經驗化的感知方式,其并非推崇理性思維下的系統化認知方式,而是更注重書籍物與內容信息交融視觸的多維感官投射與體悟,是感應式與經驗式的融合,牽涉著不同讀者特定的記憶。在以人為主體的自由式審美經驗的主導下,筑構了書籍本體與受眾感官交互式審美空間的敞開,通過溫存記憶的聯想以及文化物符的指引,“感物心懷,情來神會”審美意向式情境得以建立。書籍本體內容中信息、文字、圖像等信息夾雜著質料物性的肌理、色彩與沉香,其在一系列感官觸動的交互作用下,實現了受眾與書籍本體內容信息的多維度傳輸過程?!皡尉慈恕獣噯柕?0 年書籍設計展”中“書之五感”裝置的設置,由于“設計中介”的導引作用,書籍物“間性”的內域延伸出人與物更多交互的可能,讀者通過看、翻、品、觸、感等互動行為體現紙質書籍豐富的物感特征。

現代視域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性危機蓬生,加之現代性分化危機愈演愈烈,設計“物”逐漸被視為理性冷漠之物,同時,也確證了現代設計思維下的系統論、模塊化體系并非能全部涵蓋諸感官表達的全部,尤其在書籍設計中單向度凸顯“物”的實用功能,謀求“物”的單純性利用,以滿足人的工具性需要,其被現代學者稱為缺少自然化感知和溫存的“逼促之物”。由此,“物”的自在性和間性空間就會狹窄,致使人與物的居間性頗為倨促。中國傳統造物觀以“道法自然”為主要思想原則,追求人與物自然化的相處境界?!恩埏椾洝分刑峒啊胺补と酥鳛槠魑?,猶天地之造化”,意在揭示造物行為追求“天”“地”“人”三者的和諧統一,尊重自然、返璞自然,直至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設計的實質是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性問題,物感“間性”的內置、通聯特征建立了書籍物與受眾的內交性,從而筑構起一個不受抑制的、自然化的,無物之壓迫而飽含人性溫暖的內域空間,人與物交互的居間性拓展開來,不同的歷史、文化與記憶方可融入其中,進而實現人與書籍信息內容的交融。

書籍設計中人與物的間性感悟,除了設身處地地構建書籍主體內容相符的視覺符號,搭建物符與受眾交互的平臺,使書籍物從質感層面向書籍內容、敘事、記憶延續化展開。同時,書籍的紙張是本體,間隙的物序還通過材質的肌理喚起自然化的感知和歷史的記憶與聯想。

《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如圖3)榮獲“2020 最美書籍”,是一本解讀中國漢字之美的工具書。該書整體采用獨特的書籍形態和翻閱方式構成整體設計思路,黑色質地的調性結合金色工藝的圖文,給人以厚重的物感投射。人與書籍物的交互通過標準字體窗口開啟互動,隱藏在頁面間的金色文字夾縫而出。沉穩古拙的質料物性在文字內容的介入之下形成物感間性的展開,文字深厚的文化沉淀得以在人的記憶和感知下相互交融,其前世今生的解讀就躍然宣紙之上,也如受眾在世界之內與人照面相遇的瞬間,感覺與物相互開放。異域向人不斷敞開,人的感性心靈在這種遭遇中被激活,回復到一種源始生動的振顫之中……都借由這一異域的展開,從而開啟一種本真體驗。[5]這也即日本著名設計家杉浦康平所說,必須讓“讀者在頁面空間中‘行走’,在翻閱時間過程的流動中享受到詩意閱讀的體驗,更可流連于閱讀空隙中‘間’的聯想”。[6]

圖3 《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尹琳琳設計

三、物感營造:書籍設計中質樸物感的凸顯

中國傳統物感之學是對天地萬物的品質及萬千形態的直觀把握,形成了中國文明所獨有的知識傳統。其知識演變的獨特路徑是物感直觀,承載著感物美學的情感感應和集中反映,而非西方理性分析式演進。中國獨特的物感體驗,如宣紙的自然紋理、園林的巧奪天工、絲綢的柔美絲滑、玉器的精致通透、竹笛之清脆悠揚等,都是來源于自然物內斂本真的感物投射,代表著物的感應方式。自古,物的“營造”在古代園林設計領域體現得較為通透,其主張造園須“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形態,[7]以人工之美營造天然之態,精于營建,而復歸于樸素,從而達到自然真美的審美意境。也如明人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所說,自然可以產生忘懷悉心的審美效果。其與西方設計倫理的理性思維相比較,它是非常獨特的,是柔性的,內視化、體驗性的,偏重于對物的品質、肌理和幽微情致的涵詠。[8]

現代中式書籍設計中,設計師也在試圖追求書籍物的自然他性,汲取自然物的營養,還原書籍物自然特質的品相,逐而返璞歸真。其目的是造就書籍物原真的物感感知,營造閱讀的質樸氛圍,并結合圖文信息的介入、視覺符號的聯想并置,進而產生豐富的審美意境。此等探求也為后閱讀時代注入了一絲回歸本真的溫存,同時,其也成為當下書籍設計師追求的至高境界。書籍物的設計,不單只是崇尚文本信息快速精準的傳遞,注重傳播要素科學精準的考量,而是構造和指印周邊環境有生氣的元素。[9]其營造的意境可通過提煉物符“形”的聯想感知;實體物“自然體感”;以及“紙”獨特的自然肌理和通透的張力來表達。這些在歷屆“中國最美書籍”中均有體現,如2010 年度“中國最美書籍”——《懷袖雅物:蘇州折扇》(呂敬人設計),其書籍函套巧妙提煉了扇形題簽,采用了竹片、扣環等元素,附帶內置古扇的鎮紙木盒,諸種環節的設計豐富了蘇扇藝術秀雅的人文內涵,其營造出一種富有東方氣息的柔和的閱讀氛圍,觀者被推進到置身性的卷入和游離體驗的深度;再如2016年度“中國最美書籍”《學而不厭》(曲閔民設計),書中選取不同質地的宣紙來印刷書畫藝術作品,還原書畫藝術的原真性,即水墨藝術浸染的品質感,從而營造出符合主題內容“學”的境界。

物感的營造,源于民間手工藝的質樸與自然溫度。線裝裝訂手制工藝的保留,精裝封面的手工制成,書口及書頂、書根的毛邊處理,傳統刻印的現代還原,手工制紙原生肌理再造運用,處處體現著中國文化造物的傳承與物感的當代構建。書籍設計中物感的凸顯并非建造,而是營造。中國書籍設計師把材料的運用視為書籍設計重要環節,賦予了書籍視、觸、聽、嗅、味五感之美,使之更具生命力,[10]材料的得當使用也可以起到“沒有文字的語言、毋須圖像的繪畫”功用,體現出超乎想象的表現力。也可以形成特定空間的聯想,營造出歷史的記憶空間。書籍《樂舞敦煌》(如圖4)源自“物”本身的本源,有著自身的形態和紙場,護封的紙材選自四川特種手工毛邊紙,營造出手工制不規則的邊緣形態,封面以手撕拼貼的方法裝裱,整體呈現出做舊的效果。書脊點染的隨機效果增添了書籍主體內容營造的氛圍感和滄桑感。

圖4 《樂舞敦煌》曲閔民設計

四、物感解放:中式書籍現代性品質的創造與轉換

物感解放歸根到底是人的解放,意味著意義創造的自由。造物創作主體的人在書籍設計中扮演著導演的角色,統籌各環節的安排,創新思維、前衛理念、編輯觀念、信息構架等成為書籍設計創新品質的靈魂,同時,與受眾建立感官的交互世界,在以紙質物料為載體的界域中,形成物感場域化的對接交流方式,不斷拓展認知領域的邊界。法國學者讓·鮑德里亞通過對傳統家具及家居擺設的研究,認為在設計中,物的呈現——空間、結構、裝飾、動線、材料等充滿了權力、等級符號,儀式性功能的扭曲、壓抑和道德向度的緊緊束縛,[11]使創作主體前衛的思想和理念被禁錮,創新思維的拓展舉步維艱,停滯不前。然而,書籍設計從整體造型、裝幀形式、圖案擇取、紙材選擇、整體編輯都充滿了創想思維的建構,是以設計師主體主觀意識推動的創造性行為。正如黑格爾認為,現代世界的原則就是主體性的自由。[12]概言之,即精神層面諸多重要的方面都應該獲得自由地發揮,書籍設計的物感和縱深維度才能依靠自由意識與創新思維施展開來,從而建立紙材肌理物感層面向書籍設計縱深領域的轉譯與對接。其所預示著物感的解放實質是思維的解放,即脫離傳統舊世界等級和意義世界的藩籬,物擺脫了繁復裝飾與象征意義的束縛,作為物理現場的一種直感、情緒效力。[13]書籍造物主體應突破傳統意義上物的約定成俗和舊式觀念,以實現書籍造物物感內視層面的意義去蔽和物性展開。書籍設計作品《訂單——方圓故事》中裝訂鎖線邊界邊距擴大,形成左右兩個閱讀的視域,彼此聯系又有間隔,打破了常規觀念中書籍呈現的格局及裝訂方式的界限;蛇皮袋材質作為故事主題的線索媒介,被直接置入到書封的裝幀表達,物感的表達超出了美感的維度,而以故事記憶呈現出物的“場”的回憶和親近感。物感理論以現代性為基礎,通過關注物的內感視角,探索瞬間現代性維度所帶來的全新感性體驗,并試圖通過這種體驗來實現人與物之間的相互解放。

物感解放是當代書籍中式物序格局整體意義的重構與延伸。國際主義風格體現為理性、抽象、簡約、陌生化的視覺導向,工具理性與系統思維的表達形成了西方書籍設計的現代物序格局,其凸顯內容信息的直觀性、整體性、順暢性,注重編排、變換與形式感的表達,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西學的影響,其也促成了中國當代書籍從書籍裝幀到書籍整體設計,再到編輯設計觀念的轉變。相較于西方現代書籍的現代性,書籍中式現代性品質建立的關鍵,不在于過多依賴諸多形式感的表達,而是內感覺活性物感的萌動,是物從身體深處的擊中和涌現。其以物感為基礎,表達當代書籍設計“物以載道、自然外化”的書感理念,同時,也是形成受眾諸感官“心物交融”的體驗特質,并貫穿于書籍整體設計的諸環節,此等是在數字媒介視域之下,回歸傳統造物美學體系,是對觀物、感物觀念的重啟和延續??梢匝哉f,物感意義指向的自由開放是現代性物感格局的基本特征,之于書籍設計中,體現為對受眾世界的充實度、豐富性、開放性和切身的生活感。其不是倡導波德里亞的悲觀主義言論——推進現代社會分化危機的加劇,加強符號統治在人際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分裂模式,而應該倡導融入和諧的方式,來解決現代社會中不斷加劇的分化危機,以實現分裂與和解。中國現代書籍因物性的敞開,在創造、調節物序的走向,形成紙質書籍中東方柔性的、內斂的,以心感、交感為內蘊的物序格局。

物感解放是現代書籍造物文化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是彰顯東方物美學的意涵與范式。中國有著三千多年的書籍設計歷史,書籍造物設計中呈現出的造型形態、裝幀形式、質地肌理、閱讀方式、編排樣式與審美取向都為世界書籍文化遺產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這其中包含古代先賢對書籍質料物感的探究與運用,如晉代文人傅咸在《紙賦》中盛贊魏晉時期書籍造紙“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己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汕缮?,能幽能顯?!保?4]其既是對紙張性能的描述,也是對當時卷軸裝典籍形象、生動的描繪。再如北宋紀傳體史書《新唐書》取用澄心堂紙(楮皮紙),其書物料質地縝密而拿捏手上具有輕盈之感,南唐后主李煜形容該書用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15]在現代領域,國外設計師、文化學者也在回望和汲取中國古老書籍造物文化的智慧。杉浦康平先生設計的書籍《宇宙志》,其切口處的左翻右翻,呈現出不同的星云畫面,這種切口圖案的設計就源于中國古籍在書口繪制山水畫的技法;德國著名漢學家雷德侯在《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a》一書中認為:“套格”則可以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漢字的網格系統,這與西方現代書籍設計編排中“柵格系統”如出一轍,都是規范書籍文字的整體美和秩序美。[16]這些傳統書籍設計的造詣之舉,以及對書籍質料的感物體驗,可以借助現代設計思維的激活,通過提取、轉譯、衍變及再設計,實現當代書籍設計以“物感”為導向的品質表達?,F代書籍設計中物感的解放是設計師主體剝離舊式觀念束縛的革新與解放,其實質是借傳統造物對“物感”的探究而喚起的一場對傳統造物文化的重新審視與延伸。

結 語

中國現代書籍設計在西式功能向度之外建立了以東方“物感”為指向的現代品質新路徑,其深耕于傳統造物文化,建立書籍設計中場域化的空間。關涉書籍設計中人與物的居間性層面,生成質樸內斂的自然營造哲學,以及崇尚創想自由和前衛的革新理念,其在當代數媒語境和工具理性科學之下重新探尋書籍設計中人、物、自然和諧的現代系統觀。同時,現代性的要求賦予了書籍設計中“物感”更多的功能和延伸屬性。其衍生出的現代意義在于它對書籍整體的設計觀念和現代審美感有一種延展的可能性,其能在現代性分化的各維度、界面之間伸縮、轉換、滲入、互動。從而實現當代書籍設計具有民族手工溫度和自然審美特質的現代性品質。

猜你喜歡
造物書籍設計
魯迅與“書籍代購”
“與造物游”: 第二屆晚明藝術史學術研討會召開
造物新語——重組材料與構造
AOS在書籍編寫的應用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書籍
造物美學
以木造物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