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的路徑探索

2024-02-02 06:51傅益霖
關鍵詞:排放量四川省園區

程 強,傅益霖,彭 春,劉 玥

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引言

2020 年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2 年10 月,黨的二十大首次將“雙碳”目標寫入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碳達峰行動。同年11 月,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強調“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鮮明導向,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為貫徹落實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認真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創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模式,推動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于2022 年4 月印發《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建設工作方案》①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經濟和信息化廳印發的《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建設工作方案》。,8 月公布了首批試點名單。

近零碳排放園區是在碳達峰碳中和新形勢下推動園區綠色低碳、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新模式,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為突出導向,以產業低碳化、低碳產業化為發展方向,以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為核心,以技術研發應用為支撐,通過調結構、上工程、推技術、促交易、強管理等各種手段的有效組合,最終實現園區碳排放逐漸趨近于零。換言之,近零碳不是不排放,而是要求碳排放總量穩步減少,單位碳排放經濟產出更多更大,使園區碳效能具有先進性、引領性。

我國工業、產業等各類園區是產業的主要聚集地,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我國碳排放最集中的區域,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1%[1]。因此,開展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意義深遠,不僅有利于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也有利于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更好地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防治的協同,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廢物產生,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

1 四川省碳排放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采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經濟和信息化廳2022 年發布的《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建設工作方案》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根據各能源消費實物量乘以各能源碳排放因子加和得到碳排放量。能源主要包括煤品、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碳排放因子采用《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建設工作方案》中的數值(表1),其中煤品為1.981 2 噸二氧化碳/噸、石油為3.017 2 噸二氧化碳/噸、天然氣為21.650 2 噸二氧化碳/萬立方米、電力為1.031 0 噸二氧化碳/萬千瓦時。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表1 不同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式中:

E-能源消耗產生的碳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

ADi-第i種能源的消耗量,單位為萬立方米、萬千瓦時、噸;

EFi-第i種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單位為噸二氧化碳/萬立方米、噸二氧化碳/萬千瓦時、噸二氧化碳/噸;

i-能源種類。

依據《四川省統計年鑒2022》,2021 年四川省各能源消費實物量為:煤品77 960 937.81 噸,石油26 600 528.13 噸,天然氣2 854 235.64 萬立方米,電力32 862 777.7 萬千瓦時,其中各領域具體數值如表2 所示。根據碳排放計算公式1 可得,2021 年四川全省碳排放量約為3.3 億噸;從碳排放領域來看,農業碳排放量約為505 萬噸,占比1.53%;工業碳排放量約為2.3 億噸,占比69.51%;建筑業碳排放量約為1 073萬噸,占比3.25%;交通運輸業碳排放量約為3 277萬噸,占比9.92%;商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碳排放量約為845 萬噸,占比2.56%;其他服務業碳排放量約為982 萬噸,占比2.97%;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約為3 390 萬噸,占比10.26%??梢钥闯?,工業碳排放占絕對主導地位。從碳排放的能源消費結構來看,煤品消費碳排放量約為1.5 億噸,占比46.75%;石油消費碳排放量約為8 026 萬噸,占比24.29%;天然氣消費碳排放量約為6 179 萬噸,占比18.70%;電力消費碳排放量約為3 388 萬噸,占比10.25%。由此可見,四川省碳排放結構與四川省“以煤為主、油氣相輔”的能源消費結構相符合。但具體到七大領域來看,每個領域的能源消費結構互不相同(表3)。

表2 2021 年四川省不同行業碳排放量與消費實物量估算情況

表3 2021 年四川省不同行業能源碳排放結構占比情況

從碳排放趨勢來看,從2017 到2021 年,五年內四川省碳排放量增加了約3 千萬噸,增長幅度約為10%,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達峰拐點尚未出現。從行業領域觀察,農業、工業和居民生活碳排放量逐年提升,農業領域碳排放量增加了約80 萬噸,漲幅約19%;工業領域碳排放量增加了約2 000 萬噸,漲幅約10%;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增加了約590 萬噸,漲幅約21%;商業碳排放量2019 年達到頂峰9 764 909.52噸,之后開始下降,兩年內降低了約132 萬噸;建筑業碳排放量2018 年后趨于平緩,維持在1 060 萬噸左右;交通運輸業常年維持在3 200 萬噸左右;其他服務業則有較大波動,2020 年降至最低的868 729.81噸,2021 年又激增至最高的9 825 075.35 噸,相差約120 萬噸。從能源結構來看,煤品和石油消費碳排放量趨勢較為平緩,其中煤品消費碳排放量穩定維持在1.5 億噸左右,石油消費碳排放量穩定維持在8 000萬噸左右;天然氣和電力消費碳排放量則大幅增長,其中天然氣消費碳排放量五年內增長了約1 500 萬噸,漲幅約32%,電力消費碳排放量五年內增長了約1 100 萬噸,漲幅約50%。

綜上可知,四川省碳排放現狀主要體現為四個特點。第一,碳排放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尚未迎來碳達峰。第二,工業是能源消費碳排放的核心領域,占比70%左右;交通運輸業和居民生活碳排放均占比10% 左右,情況較好。農業、建筑業、商業和其他服務業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小。第三,四川省“以煤為主、油氣相輔”的能源消費結構決定煤品消費碳排放量占據主導地位,七大領域能源需求的差異導致不同行業內能源消費碳排放結構呈現異質性特征。第四,近年來四川省天然氣和電力消費逐年增長,煤品和石油消費則相對平緩,說明能源消費結構中清潔能源的占比正在逐年提高。

2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的主要特點

2022 年4 月,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印發了《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建設工作方案》,啟動了省級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試點工作。8 月,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經濟和信息化廳公布了獨角獸島等17 家試點近零碳排放園區。經過調研分析各試點園區,本研究發現各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各具特色。

2.1 園區空間分布廣泛,試點建設路徑差異大

一是區域聚集度高。其中,成都平原經濟區聚集了多達10 家試點園區,占比達58.8%。二是聚焦綠色低碳產業。主要圍繞鋰電材料、晶硅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建圈強鏈,兼顧經濟發展與近零碳建設。如成都經開區綠色汽車產業近零碳排放園區聚焦汽車制造業,積極促進燃油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三是建設路徑差異大。試點園區根據各自戰略定位、發展階段、產業特征、能源結構、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制定了不同的建設路徑和模式。如攀枝花格里坪近零碳排放園區從煤化工產業著手,努力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2.2 聚焦園區能源轉型,推動低耗低排發展

一是大力布局新能源,促進企業節能改造。如成都龍潭都市工業集中發展區、南充高新技術產業區電子信息產業近零碳排放園區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車,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布局屋頂光伏,對園區內現有企業進行節能改造。二是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低碳能源中心。如青神經開區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系統;彭山經開區近零碳排放園區構建清潔低碳能源中心,實現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50%以上。三是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升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如成都經開區綠色汽車產業近零碳排放園區大力開展“零煤化”活動和減油行動;樂山高新區近零碳排放園區大力推廣“氣改電”活動,推動100%使用非化石能源示范企業建設。四是完善碳排放管理模式,降低園區碳排強度。如天府總部商務區總部基地近零碳排放園區發展集中供能,實現供冷供熱90%電氣化;內江高新區白馬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微電網,實現園區向低能耗強度和低排放強度轉型。

2.3 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低碳產業集群發展

一是專注園區主導產業,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如什邡經開區近零碳排放園區以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實現傳統化工和建材等產業的綠色轉型。二是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布局低碳產業集群。如閬中經開區近零碳排放園區緊扣食品加工產業,深度建設“古城旅游+食品工業”發展模式。三是引進高新節能產業,減少高耗能產業占比。如金堂工業園區近零碳排放園區引進以光伏和新型鋰電為核心的產業,計劃打造千億級綠色產業集群,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發展。

2.4 深化數字化應用,實現智慧化管理

一是構建近零碳能源智慧系統,促進能源綠色低碳高效集中應用。如獨角獸島近零碳排放園區以全周期近零碳為園區建設理念,打造了“能碳雙控”平臺。二是推進生產流程數字化,提升企業數字生產能力。如青神經開區近零碳排放園區積極建設數字化車間和綠色工廠,實現生產流程的數字化和低碳化。三是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聯化,打造一體式智慧交通網。如宜賓三江新區東部產業園近零碳排放園區打造多式聯運綠色物流,推廣智軌交通和換電重卡。四是數字賦能,利用技術手段建設城市近零碳CBD、公園等,打造智慧園區生活。如天府總部商務區總部基地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公園城市近零碳CBD,以技術方式賦能園區智能生產生活。

3 四川省產業園區碳排放的重點領域

按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下稱IPCC)碳排放清單,碳排放的重點領域主要集中在能源、生產、交通、建筑和生活領域。以此為基礎,本研究擬從能源、生產、交通、建筑和生活領域分析四川省產業園區碳排放的基本情況。

3.1 能源領域

能源生產和消費相關活動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大力推動能源領域碳減排是實現“雙碳”目標、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舉措[2]。目前,四川省能源消費以化石能源為主,其中煤品消費碳排放達到1.5 億噸,占比46.75%;石油和天然氣能源消費碳排放合計約1.4 億噸,占比約43%,而屬于綠色低碳能源的電力消費碳排放僅占10.25%,能源結構亟需優化。此外,四川省能源網絡建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電力交易機制有待完善,需求響應機制還未完全建立;電力跨省跨區域輸送利益協調機制缺失,配套輔助成本尚未得到合理補償;能源管理體制滯后,職責分散,信息化水平不高等[3]。綜合來看,四川省能源領域碳排放現狀與國家以新能源、清潔能源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尚有差距。

3.2 生產領域

工業生產具有顯著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特征,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4]。2021 年四川省工業生產領域碳排放達到2.2 億噸,占全省碳排放總量約70%,是實現“雙碳”目標需要關注的重要領域。目前,四川省工業生產領域的碳減排壓力主要在于對煤品資源的依賴。例如2021 年,四川省工業生產消耗煤品7 646 萬噸,占據全省煤品消費量的98%;煤品消費碳排放約1.5 億噸,占據工業生產碳排放量的65.96%。同時,從產業結構看,四川省低綠色行業占比達到了48%,其中的重點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及非金屬礦物制品等;中綠色行業占比為33%,以設備制造、醫藥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為主;而高綠色行業僅占19%,以印刷業、記錄媒介的復制業、家具制造業及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為主[5]??傊?,四川省生產領域碳排放的主要特點是:工業生產領域極度依賴煤品,新能源應用較低;產業結構偏重,大部分工業園區綠色評價指標值均偏低,在綠色發展理念和管理制度上與發達地區主流工業園區尚存較大差距,整體綠色發展水平還需提升。

3.3 交通領域

交通運輸領域是經濟社會繁榮穩定與持續發展的關鍵領域之一。降低空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交通運輸的綠色低碳發展,是“雙碳”目標下必須堅持的長期戰略[6]。在四川省及其產業園區內,公路運輸碳排放占交通行業碳排放總量的81.8%,是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目前,四川省交通運輸領域的減排壓力主要在于對石油資源的依賴。2021 年,交通運輸業消費石油924萬噸,造成碳排放2 790 萬噸,占比85.14%;以電力作為驅動能源的交通運輸碳排放約87 萬噸,僅占比2.66%。當前,四川省交通領域碳排放面臨的基本情況是:公路車輛中仍以油車為主,新能源汽車占比較低;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覆蓋率不高,難以支撐新能源汽車需求;智慧交通運營體系不夠完善,公路建設、運營管理全過程中的數字化水平有待提高??傊?,交通運輸領域的碳排放現狀與綠色低碳可持續的交通運輸業發展目標仍有差距。

3.4 建筑領域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規模巨大,同時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建設綠色低碳建筑,減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7]。建筑全過程碳排放主要包括建材生產、建筑施工以及建筑運行三個階段[8]。目前,四川省建筑領域的碳減排壓力主要在于該領域對石油資源的依賴。2021 年,建筑業消費石油323 萬噸,造成碳排放974 萬噸,占比90.83%;電力消費碳排放則為74 萬噸,僅占6.91%。當前,四川省建筑領域存在產業現代化水平較低、運營管理能力較弱、房地產企業積極性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在產業方面,裝配式建筑發展不平衡,施工整體水平不高,建筑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較低,智能化、數字化能力有待提升;在運營管理方面,工程建設組織實施方式有待完善,缺乏建筑行業互聯網平臺,建筑工程全階段的信息互聯互通能力有待提高;在企業和消費者方面,房地產企業推進綠色建筑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也有待提升[9]??傊?,建筑行業全過程的綠色低碳水平與運營管理能力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3.5 生活領域

除能源、生產、交通、建筑等供給側領域外,以居民生活為代表的需求側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控制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方面。2021 年,四川省居民生活領域產生的碳排放約占全省碳排放量的10%,且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目前,四川省居民生活領域的碳減排壓力主要在于對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依賴,2021 年消費石油485 萬噸,造成碳排放1 465 萬噸,占比43.22%;消費天然氣56 萬噸,造成碳排放1 217 萬噸,占比35.90%;作為清潔能源的電力消費碳排放578 萬噸,占比17.05%。當前,四川省還存在公眾參與低碳消費的場景較少、新能源網絡與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廢棄物處置工藝低級單一等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生活領域的碳排放量和占比會不斷提高[10],因此推動公眾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刻不容緩。

4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4.1 能源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四川是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擁有豐富的水電、天然氣資源,在能源領域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方面應優先從能源結構、供能體系等方面入手[11-12]。一是優化能源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光伏、地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以新能源為主、以天然氣多聯供為輔的新能源結構;提高生產過程、交通物流等環節電氣化水平,削減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推動非化石能源多元化發展,以當前為基準,早日實現煤品消費總量削減5%以上、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占比達到50%的目標。二是采用風能、水能、光能、生物能等清潔能源,推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網,促進“能源近零碳”,逐步提高能源產出率,盡快使能源產出率達到10 萬元(當年價)/噸標準煤。三是建立多元互補的分布式能源體系[13],實現子系統獨立供電、分層控制和就近調峰;減少遠距離輸送供電的能源損耗,降低用能成本;引導和推動參與綠電和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降低購入電力蘊含的碳排放。

4.2 生產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當前,四川省主要工業產業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輕紡、醫藥健康六大產業,未來降低能耗、減少碳排,可以從生產技術、管理技術等方面入手。一是引進和研發綠色生產技術。研發和推廣先進適用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有序實施工藝流程低碳化改造;通過新技術推動生產模式向低碳轉型,從生產源頭降低碳排放強度;以當前為基準,力爭實現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降低30% 及以上。二是補全綠色生產環節。完善綠色生產工藝,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早日實現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的目標。三是引育綠色低碳產業。引進培育一批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高科技低碳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有序調整;不斷提升單位土地、用能和碳排放的經濟產出,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先進制造業聚集,早日實現土地產出率的30 億元(當年價)/平方公里的目標。

4.3 建筑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四川省建筑業產業規模大,經濟技術指標排名全國前列,裝配式建筑發展良好,有較大減碳潛力。一是優化建筑結構,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風以及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等形式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充分利用當地太陽能資源,打造氣候適應型綠色低碳建筑群。二是對既有建筑物圍護結構供熱采暖或空調系統進行改造,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能源項目,提升園區供熱集中度和效率。三是推廣被動式、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應用,注重選用高強度鋼材、低碳混凝土等高性能低碳環保材料,減少建筑污染與能耗排放,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四是推廣立體式綠化建筑,充分利用屋頂、墻面等空間,實現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立體綠化方式,提升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盡快落實建筑環境與節能政策標準,實現新建工業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達到40%,以及新建公共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達到80%。

4.4 交通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當前,四川省交通領域“油轉電”正在穩步推進,減碳建設應主要集中于交通裝備、交通系統等方面。一是嚴格控制園區內車輛類型,倡導綠色出行方式。加快實施電能替代和清潔替代,提高交通物流等環節得電氣化水平,制定燃油汽車退出機制,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車、電動車、自行車等低碳交通工具出行。二是加快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通過合理規劃并有序建設充電站、換電站等配套設施,做好充電設施預留接口與停車場區域總體布局。三是打造智能交通系統,將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等綜合運用于交通運輸、服務控制和車輛制造,形成客流疏導系統、園區交通智能調度系統、運營車輛調度管理系統、機動車自動控制系統等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環境、節約能源的智能運輸系統[14];盡快建立統計核算制度和管理制度,早日實現公共交通中新能源交通工具占比達到80%以及15%的企業建有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的目標。

4.5 生活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目前,四川省人均碳排放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準,且具有較強的宣傳、動員能力,有較好減碳建設基礎。一是倡導綠色生活理念,加強低碳生活的宣傳和普及。制定園區低碳生活建設方案,推廣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園區、企業與個人聯動,形成全民參與。二是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發展循環經濟。設立垃圾回收站點,實現垃圾分類回收和高效處理;鼓勵園區居民通過舊物交換,實現資源的回收再利用。三是建立統一的碳普惠平臺[15],引導居民養成低碳生活習慣。通過收集居民的碳減排行為數據,為居民的低碳行為計分,建立降碳賬戶,實行相應的激勵機制,打通居民參與減排降碳行動的通道。四是建設低碳生活圈,合理布局綠色空間。優化生活用地配置,拓展園區綠色空間,倡導資源節約、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辦公等綠色生活方式。盡快建立協調工作機制,有序提高綠化覆蓋率,爭取早日達到30%以上的目標。

5 推進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的路徑思考

推動園區綠色低碳發展、開展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當前,四川省應從差異化建設、產業發展、技術驅動、數字賦能和生態碳匯五個方面推動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

5.1 實施園區差異化發展,建設特色近零碳排放園區

四川省各近零碳排放園區區位優勢獨特,資源優勢各有差異,產業功能有所不同,可以通過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為建設特色近零碳排放園區奠定基礎。首先,合理利用資源優勢,綜合布局特色低碳。明確園區戰略定位,因地制宜利用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完善園區低碳布局。其次,依托園區產業現狀,多維構建產業藍圖。結合園區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科學配比產業結構,積極布局低碳產業和脫碳產業發展空間,樹立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最后,圍繞園區功能定位,差別建設各類園區。在工業園區完善能源體系結構,嚴格踐行能耗雙控指標,在商務辦公園區投入數字化、智能化運營管理體系,在產城綜合體園區引進新興低碳主導產業,協調城市規模和產業發展。

5.2 推動產業低碳轉型,鼓勵發展低碳產業

各近零碳排放園區應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導向,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引導高碳產業向低碳化發展。首先,推動產業低碳轉型,引領產業綠色發展。對園區內高碳排放產業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工程,促進現有制造業產業智能化、清潔化轉型,壯大能源支撐產業。其次,助推綠色產業集群,打造新興競爭優勢。以“產業集聚、結構調整”為主抓手,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力度。最后,促進企業協同合作,實現產業共生發展。搭建產業共生平臺,積極開展產業共生活動,推動低碳產業園區發展與生態城市建設相結合。

5.3 重視技術研發應用,全面驅動近零碳進程

各近零碳排放園區作為創新人才匯集地、技術創新策源地,可以充分發揮創新人才的創新活力以及創新資源基礎,重視零碳相關技術研發與應用。首先,加快低碳技術創新,拓展技術應用場景。建立技術研發合作機制,深化產學研研發共創,促進低碳技術研發創新。其次,奠定資金制度基礎,服務低碳技術發展。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打造全鏈條碳金融服務體系,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針對低碳發展進行研發創新。最后,全面改造重點領域,創新低碳發展模式。在能源方面,推廣零碳能源技術,構建園區分布式風、光等資源協調利用的能源供給體系;在生產方面,加速先進適用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突破,完善工業互聯網優化生產組織流程;在交通方面,推進氫燃料汽車技術應用示范,加強交通管理數字化技術運用;在建筑方面,采用數字管理技術升級建筑管理模式,利用智慧運維技術構建零能耗建筑;在生活方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智能改造,實現園區碳排放智能化監測和智慧化管理。

5.4 數字賦能碳中和管理,打造近零碳智慧園區

各近零碳排放園區具有良好的數字經濟基礎和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可以發揮數字賦能作用,加快數字技術、信息技術與近零碳排放園區深度融合,打造近零碳智慧園區。首先,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夯實智慧園區底座。集約高效布局5G 基站、IPV6、工業無線網絡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推進園區寬帶網絡建設和通信設施建設,提升園區通信服務能力和物聯網接入能力。其次,結合前沿數字技術,提升管理運營能力?;诖髷祿?、物聯網、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打造園區智慧管理一體化平臺,實現園區全景式、多層次、系統化管理。最后,創新碳資產管理模式,達成綠色節能目標。深化園區碳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有效監管碳排放和碳資產數據,集中控制園區企業碳額的分配和清繳,確保碳交易、碳結算的合規性。

5.5 積極布局生態碳匯,打造生態園林式園區

近零碳排放園區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產業發展高質量,也應重視居民生活高質量。園區應向生態園區、公園園區轉變,提高園區碳匯能力。首先,擴大園區綠化面積,增強園區碳匯能力。改善園區生態環境,合理規劃園區綠地空間,深化植樹造林,設計碳匯景觀,提高園區植被覆蓋率,發展植物碳匯。其次,積極布局減碳系統,全面降低園區碳排。搭建能源管理系統,全程監測園區能源運用,實現遠程監管、移動監管和分類監管。最后,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將園區發展理念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結合,實現“生態、生產、生活”一體化發展,以生態為基底,融合多元文化,鼓勵綠色生產、出行、消費,形成低碳生活模式。

6 結語

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對保護全球氣候、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保障能源安全等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四川省碳排放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的情況下,推進近零碳園區的建設刻不容緩。目前,四川省各園區碳排放重點領域和減排壓力主要集中在能源、生產、交通、建筑和生活領域。因此,四川省應從差異化建設、產業發展、技術驅動、數字賦能和生態碳匯五個方面推動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從而助推四川和全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為未來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猜你喜歡
排放量四川省園區
天然氣輸配系統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龍江省碳排放量影響因素研究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產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四川省土木建筑學會
園區的開放樣本
四川省 多舉措增強2500萬 農民工獲得感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園區開發Ⅱ個股表現
全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第Ⅱ部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