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分領域背景下綜合性科技期刊發展路徑探索

2024-02-02 06:51彭遠紅
關鍵詞:綜合性科技期刊學報

彭遠紅

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北京 海淀 100084

引言

綜合性科技期刊是指涵蓋自然科學中多個學科領域的學術類連續出版物[1]。綜合性科技期刊因其涉及多個學科,涵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在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學術傳播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綜合性科技期刊既包括針對某個大類領域的科技期刊,比如綜合性醫藥衛生科技期刊(如《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綜合性農業科學科技期刊(如《東北農業大學學報》),也包括涵蓋多學科的科技期刊,比如綜合性工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如《中國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自然科學類科技期刊(如《科學通報》)以及綜合性大學學報科技期刊(如《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當前,面對學科領域的進一步細分,眾多原先歸屬二級學科的學科不斷被提級為一級學科,加之一些新興領域的出現,學科出現了縱向細分化和橫向交融化的特點,與之相對應的新刊不斷涌現。新刊依托國家、辦刊單位的激勵政策,匯聚了一批在該領域具有深厚學術背景的專家學者,為快速提升我國的科技影響力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新刊的蓬勃發展與現存的大量綜合性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止步不前形成鮮明對比?;诂F狀,筆者擬針對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的未來發展路徑進行研究:首先回顧該類期刊發展的歷程,然后分析其在當前面臨的挑戰,最后探討該類期刊在細分領域沖擊背景下的發展策略。

1 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的發展歷程

科技期刊自1665 年誕生至今,歷經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等各個時代,一直沒有停下蓬勃發展的腳步[2]。19 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期刊的數量和種類也在不斷增加,世界頂級的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Nature》和《Science》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份自然科學期刊,是1900 年由杜亞泉在上海創辦的《亞泉雜志》,該刊著重介紹理化、博物等自然科學知識。后來,隨著國內大學的誕生與發展,陸續產生了一批高校學報,如《東吳月報》(現為《蘇州大學學報》)、《清華學報》(現為《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等。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文化事業的發展,對科技期刊的發展給予了政策上和資金上的巨大支持。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在1950年率先創辦了《科學通報》(月刊)、《中國科學》(季刊)、《科學記錄》(季刊、外文版)。這一時期,中國高校也先后創辦了130 多種自然科學學報[3]。這些誕生在新中國成立后一二十年里的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為當時的學科發展和學術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我國陸續創辦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技期刊,包括高水平的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中國科學院院刊》(1986 年創刊,月刊)、《中國工程科學》(1999年創刊,雙月刊)等。

總體來看,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一直見證和參與著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截至2020 年底,中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 963 種,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 404 種(包括漢文4 362 種、維吾爾文18 種、蒙古文9 種、哈薩克文6 種、藏文5 種、朝鮮文2 種、漢藏文2 種)[4]9。在2020 版《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收錄的3 943 種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為3 441 種,分布于65 個學科,其中跨多個學科的期刊有389 種[4]126,主要分布在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綜合、工程技術綜合、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

2 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

2.1 受國家層面優化學術期刊布局政策的影響

筆者將上述389 種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提取出來加以研究后發現,2010 年前后是該類期刊創辦的最后窗口期,僅有《科學技術創新》(1997 年創刊)、《中國工程科學》(1999 年創刊)、《科學技術與工程》(2001 創刊)、《中國科技論文》(2006 創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創刊)、《科技創新與應用》(2011 年創刊)等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得以創辦,總數不超過10 種。近年來,無論是在政府層面還是在學校層面,對科技類期刊創辦的支持都更傾向于專業細分領域,側重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這也是面對科學進步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2021 年5 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就優化學術期刊布局結構提出了明確的原則和要求:“原則上不再新批多學科綜合性學報。著力解決內容同質化問題,支持現有學術期刊合理調整辦刊定位,鼓勵多學科綜合性學報向專業化期刊轉型,突出優勢領域,做精專業內容,辦好特色專欄,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盵5]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如何積極應對這一發展趨勢已迫在眉睫。

2.2 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較難入選國家重點項目享受國家政策紅利

2013 年,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推出了“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該計劃主要加大對國內英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而對中文科技期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資助項目主要是“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設計劃”和“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2018 年12 月6 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下發了《關于公布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設計劃2018 年度入選項目的通知》,共有95 家期刊入選,其中:入選學術創新引領項目的有77 家,入選產業發展服務項目的有13 家,入選科學素質培養項目的有5 家。在這95 家期刊中,只有科學素養培養項目中的《知識就是力量》屬于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本文將其歸于科普類),其余94 項均有較為明顯的學科專業背景。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是由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七部委于2019 年11 月22日聯合啟動實施的,下設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高起點新刊、集群化試點以及建設國際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等7 個子項目[6],對單刊建設、刊群聯動、平臺托舉、融合發展進行系統布局,力圖多點支撐、多點協同發力。從入選的280 種期刊來看,22 種領軍期刊和29 種重點期刊中均無中文科技期刊;在30 種高起點新刊中,均無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在199 種梯隊期刊中,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僅有《科學通報》《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安交通大學學報》《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等8 種,另有學科背景較強的綜合性科技期刊3 種(注:《中國礦業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南方醫科大學學報》)??梢?,多學科綜合性期刊在280 種入選期刊中占比僅為2.85%,在389 種[4]126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中占比僅為2%。

2.3 影響因子評價體系對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存在局限性

目前,國內科技核心期刊評價體系主要有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雖然這三家評價機構在評價指標上各有側重,但總的來說,能被這三家評價單位收錄的期刊在絕大多數單位都被認定為科技核心期刊[7]。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0 版)》共收錄中文期刊1 990 種,其中科技期刊1 251 種[8]120。在這1 251 種科技期刊中,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有136種(與2017 版數量相同),占科技期刊的10.9%。而在這136 種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中,有綜合性理工農醫類期刊119 種(從504 種[8]772遴選出來,占比23.61%,其中入選的110 種為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總論17 種(從161 種[8]783非學報的綜合性科技期刊遴選出來,占比10.56%)。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21--2022年)》共收錄期刊1 262 種,其中中文綜合科技期刊82 種(綜合性期刊67 種、綜合性自然科學9 種、綜合性工業技術6 種),占總數的6.5%。在其新增的36 種中文期刊中,均無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

《2022 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共收錄中文科技期刊2 181 種,其中多學科綜合科技期刊199 種(自然科學綜合類12 種、自然科學綜合大學學報類53 種、自然科學師范大學學報類26種、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類22 種、工程技術大學學報類86 種),占總數的9.1%。在新增的30 種中文科技期刊中,均無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

針對上述現象,部分評價機構專家認為,多數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的專業學術影響力下降,在學術評價上處于劣勢地位,核心期刊擴容也將面向“專、精、特、新”型期刊。因此,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向專業化轉型已經刻不容緩。

2.4 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在專業學會的學術影響力未能有效顯現

2021 年11 月和2022 年12 月,中國科協分別發布和更新了由其所屬全國學會參與編制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總匯》[9]。2023 年,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又公布了包括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等9 家學會參與編制的“2022 年度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入選項目”。從中可以看出,近年來各專業學會對本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的分級工作已進入正規化、制度化。目錄分為T1、T2、T3 三個級別,其中:T1 期刊是已經接近或具備本學科領域國際頂級水平的期刊;T2 期刊是國際上知名和非常重要的較高水平權威的期刊;T3 期刊是為國內外學術界所認可的重要期刊。

從2022 年12 月中國科協所屬的39 家學會正式發布的首版分級目錄來看,入選的中英文期刊一共有5 839 種次(包含個別期刊多次入選,如《科學通報》等)。其中,僅有94 種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入選臨床醫學、能源電力、中醫藥、地質學、建筑科學、煤炭、地理資源、航空航天、植物科學、有色金屬、冶金工程技術與金屬材料(金屬學與金屬工藝)、汽車工程、鐵路運輸、信息通信、計算、紡織、兵器科學與技術、巖土力學與工程地質、航海領域、公路運輸、艦船科學等21 家學會發布的分級目錄;僅有《科學通報》《工程科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國礦業大學學報》《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南交通大學學報》《北京交通大學學報》《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大連海事大學學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等19 種多學科綜合性期刊入選T1 期刊。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全國性學會發布的T1 期刊目錄中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分布情況

以國內最大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發布的計算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為例,在其公布的16 種T1 期刊中,僅有《科學通報》一種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入選;在其公布的23 種T2 期刊、29種T3 期刊中,均無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入選,而入選的很多期刊甚至未進入前面所述的三家國內核心期刊評價體系中的任何一家。當然,也有《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入選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藥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的T1 級,《中國礦業大學學報》同時入選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煤炭學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發布的本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的T1 級。

必須承認的是,全國性學會開展的期刊分級工作,為本領域未進入國內核心評價體系的期刊打開了一扇助推學術交流的窗口。但是,大量的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始終游離在專業學會之外,無法借助學會力量來擴大學術影響力。這直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會在舉辦學術會議和征稿時,時常把這類綜合性期刊剔除在外;二是雖然有少量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被前面所述的三家機構收錄,但僅僅因為其多學科綜合性的背景,作者在投稿時也會首選本專業的核心期刊。

3 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的發展策略

面對學科領域不斷細分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尤其是被上述三家國內核心期刊評價體系認可且有一定歷史積淀和品牌效應的期刊,如何應對并從中突圍,是當前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為了促進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未來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3.1 科學調整辦刊定位,避免期刊同質化

定位決定方向。期刊定位既來自傳承,也需要辦刊人根據自身的資源和實際情況進行不斷修訂,同時也需要辦刊人多角度研判期刊的綜合性和專業性,明確期刊的定位和發展方向。

以筆者所在的《實驗技術與管理》為例,該刊創刊于1963 年,是國內第一本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實(試)驗技術、儀器研制和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期刊。該刊從橫向看是多學科綜合性的,涉及機械、能源、化工、航天等多個方面,但如果打破慣性思維從縱向看,該刊聚焦在實驗上,側重在實(試)驗方法、儀器設備研制、實驗室安全等方面。明確了這一辦刊思路,在專題、專欄、??牟邉澤暇陀辛寺淠_點,期刊約稿主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社會熱點、科技前沿,側重面向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實(試)驗方法,從而最大程度體現期刊在領域內的影響力。例如,在國家重大儀器設備研制上,《實驗技術與管理》于2021 年5 月推出了由清華大學蔡崢撰寫的《天文望遠鏡的歷史與展望——兼論清華寬視場巡天望遠鏡(MUST)》[10]。該文一經推出,迅速被《新華文摘》2021 年第16 期全文轉載[11];同時,該文為期刊帶來了持續的影響力,在2022 年分別被本專業重要期刊《紅外與激光工程》《中國光學(中英文)》[12-13]引用。2021 年10 月,《實驗技術與管理》推出了祝融號副總設計師賈陽的撰稿《祝融號火星車的試驗驗證》[14],從內、外場試驗驗證技術方面進行了全面闡述,將前沿熱點和實驗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在2022 年被《科學通報》引用[15]。

3.2 創設??瘜趯n},嘗試向“專、精、特、新”轉型

早在1996-2010 年,《中國科學》這本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就完成了領域規劃,孵化出《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國科學:化學》《中國科學:數學》《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中國科學:生命科學》《中國科學:信息科學》[8]212等多種國內本領域頂級期刊,對綜合性科技期刊的轉型做出了榜樣性探索。但受限于刊號資源和稿源,大量的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并不能像《中國科學》那樣孵化出多個領域新刊,而不得不去探索一條有限資源下的轉型道路。多學科是該類期刊的特點,體現在編委、審稿人的學科背景多樣化、期刊參加和支持的學術會議多樣化等方面。此類科技期刊在向“專、精、特、新”轉型的過程中,要堅決依靠主辦單位的強勢學科,以???、專欄、專題的方式呈現某一個或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當前,尤其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的重要精神論述,始終服務國家科技進步,重點關注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16]154-157。在選題上,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應緊緊抓住學科綜合、內容系統、選題靈活這一特點,加大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的交叉領域專題、科技前瞻領域的專題出版[17]。比如《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在2021 年推出的《匠心弘揚三峽精神,創新引領水電未來——智能建造暨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發電??贰斗沾髧仄鹘ㄔO,塑造巖石力學強國——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巖石力學與工程??返? 個???,聚焦國家重大項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3.3 立足熱點前沿,重視綜述類文章

當前,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從與熱點話題和前沿科技相關的綜述類文章入手,積極拓展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由于綜述性論文涵蓋了某一個或多個學科的多個知識點,它的被引頻次明顯高于研究性論文[18]。如《實驗技術與管理》就實驗技術演進、試驗方法評述等專題,約請著名專家學者撰稿,用文章吸引一批本專業領域內的青年學者?!秾嶒灱夹g與管理》于2023 年第1 期推出了由清華大學唐曉強撰寫的《索驅動機構在航天工程領域的應用綜述》[19],該文推出后,被《科學網》在兩個版塊同時進行摘編報道,提高了期刊的影響力。

3.4 挖掘政策利好,改善期刊生存環境

一方面,要從國家政策層面挖掘期刊發展的著力點。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是中文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期刊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積極推動全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學術研究成果傳播。當前,面對細分領域科技期刊的挑戰,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的學術空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擠壓。要打破這種窘境,必須立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示,“以國家需求為導向”[16]156--158,在逆境中尋找突破、尋找創新點。比如,實驗類綜合性科技期刊應該緊緊抓住來自國家層面的信號,從原先服務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實驗室一線工作人員,到聚焦鵬城、張江等國家實驗室,努力匯聚一批實驗技術專家,探索如何通過“有組織實驗”支撐“有組織科研”,期刊要從國家層面不斷挖掘政策導向信息,多維度促進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現有評價機制。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發展到今天,無論是通過欄目細分還是通過??瘉砣谌爰毞诸I域,都需要期刊本身做出調整的努力。當然,因為刊號和辦刊資源受限,不可能所有的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都可以就某些優勢專業形成2~3 個子刊。今天,一些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不僅在學術交流和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有潛在的社會影響。尤其是一些期刊,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學術積淀,它們不僅僅是學術成果的展示平臺,也是中國完整的、系統的科技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提到的三家核心期刊統計源或引文數據庫,其評價指標和收錄標準雖然存在差異,但收錄的期刊均被公認為是發文質量高、情報含量大、轉摘率與被引率較高,能夠代表該學科(專業)中國當代科技發展水平及發展方向[17]。當然,如果389 種[4]126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中有100 種期刊有較好的上升通道,那么在中國科技史上無疑又會多增加一些百年老刊。

當前,鑒于國內現有的期刊評價體系對于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排名的合理性低于專業類期刊,有學者提出將學科偏向性很大的一些綜合類期刊劃分到相應的專業類期刊領域,如可以《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劃歸地質類期刊[1]。但對于更多沒有明顯學科偏向性的期刊,如《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綜合性大學學報,并不適合這種劃分方法。所以,我們迫切盼望國家有關部門拿出像搶救百年老字號那樣的擔當和魄力,對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進行分級認定,從中遴選出一批具有影響力較高、學術支撐廣泛的綜合性科技期刊,并將其與專業學會的期刊分級目錄進行同級對標。這對于破除科研團體壁壘、促進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發展而言具有重大意義,甚至為培育中國版的《Nature》《Science》打下基礎。

4 結語

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自誕生之日起就對促進學術交流和科技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前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面對學科專業領域不斷細分的挑戰,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需要適應變化,創新辦刊理念,找準辦刊定位,注重多年積淀下來的品牌和學術聲譽,從學科交叉融合層面下功夫,通過組稿約稿突出創新、打造特色,讓期刊對作者、讀者有黏度。同時,我們也呼吁有關部門能對現有的科技期刊評價機制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從而為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期刊的可持續發展培育良好的外部環境,讓這類期刊在細分領域背景下能有效融入學術團體,繼續在促進學術交流和科技創新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歡
綜合性科技期刊學報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
致敬學報40年
科技期刊的分類
定制鋪絲新工藝降低成本提高綜合性能
模糊PID在離合器綜合性能實驗臺中的應用
學報簡介
學報簡介
教師在綜合性學習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