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覺修辭理論視域下紀錄片《邕江》的“老友”形象建構研究

2024-02-04 09:10郭欣羅薇陸桂晶
視聽 2024年1期
關鍵詞:邕江老友紀錄片

◎郭欣 羅薇 陸桂晶

處于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多樣化的媒介傳播形式成為我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載體,因此影像的力量不可小覷?!剁呓酚?020 年4 月首播,是廣西首部全4K 拍攝制作的紀錄片,共10 集,每集約40 分鐘,以邕江為線索,概述了南寧的歷史變遷、經濟發展、文化緣起和風土人情,將圖像、視頻和音頻等多種呈現形式集于一體,對“老友”形象代表的南寧進行了多維度的形象建構?!剁呓坟瀼亓暯缴鷳B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是堅持“治水、建城、為民”城市工作主線的生動實踐。該片在贏得關注的同時也肩負著社會責任,其意義不僅在于節目制作模式的創新,還貫穿著以邕江為主體的、發人深思的人文寄托,打破了傳統紀錄片的束縛,塑造了全新的城市形象與文化脈絡。這樣的紀錄片既可以突破原有的刻板印象而打造“人設”,也可以作為城市名片對外傳播。由“造船出?!毕颉敖璐龊!敝鲃愚D變,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傳播地位,強化了城市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修辭最早意指采取某種敘述方式以說服他者,而視覺修辭起源于1964 年羅蘭·巴特發表的一篇以平面廣告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圖像的修辭》。其后,杰克斯·都蘭德的《修辭與廣告圖像》在羅蘭·巴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視覺修辭的體系。20 世紀90 年代,視覺修辭進入成熟和完善期。視覺修辭是“通過對視覺文本的策略性使用,以及視覺話語的策略性建構與生產,達到勸服、對話與溝通功能的一種實踐與方法”①。馮丙奇教授認為,紀錄片是“為了使傳播效果最大化而對傳播中運用的各種視覺成分進行巧妙選擇與配置的技巧和方法”,即紀錄片本身帶有一定的傳播目的以構建主體的形象,通過視覺話語的建構進行雙重的勸服,強化觀者的認知。本文擬采用個案研究法、內容分析法,以紀錄片《邕江》的影像話語呈現為研究對象,應用視覺修辭理論,通過對紀錄片《邕江》中“老友”形象的生成過程及其特征,進行深入解讀與剖析,探索其背后的附加價值,并對我國紀錄片的創新路徑進行探尋。(如圖1所示)

圖1 紀錄片以視覺修辭理論建構“老友”的框架

“老友”并非單一精神的體現,而是多種精神的集合與碰撞。例如,第二集《枕河人家》中,疍家人具有勤勞質樸、樂于助人的精神;第三集《客從何來》中,雙孖井承載著一代代南寧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坐落于南寧的會館成了同鄉相聚、寄托鄉愁的場所,也是市井繁華的歷史見證;第四集《食色斑斕》中,粉蟲老板在困境中將生意視作家族責任的堅守,酸嘢店主因顧客盛情去而復返……“老友”形象便凝聚在這些情感之中,宛若一壇香濃的美酒,時代的變遷使得香味更為濃郁,經久不散。

形象是個體對某一事物表象與價值的認知,作為一種主觀的產物,在不同的情況下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嬗變,可將形象視作一種符號,通過個體對其的建構而產生。約翰·費斯克認為,形象并不是對現實的真實反射,而是符號對現實進行視覺表征從而構成形象。形象是對事物外在的具象化,而無法對事物內在進行復刻,無法完全與現實相符?!靶蜗笈c現實的關系是不斷變化和轉化著的?!雹垡话愣?,現實與形象之間存在著一定意義的差距。紀錄片《邕江》以客觀的視角進行記錄,既有古籍文獻的動畫顯現、相關專家的評說、返鄉游子的視角,又有對外國友人的采訪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廣西首府南寧的獨特魅力。

一、“老友”形象與“老友”文化

“老友”意為相交多年的朋友,或是明代士大夫②對已考中秀才的儒生學員的稱呼??箲鹉甏?,一代代抗戰英雄前赴后繼,為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毛澤東、鄧小平、鄧穎超等革命先輩也多次到南寧為革命的勝利奔波忙碌。進入和平年代后,毛澤東主席冬游邕江成為一段佳話。如今,“綠城”“老友”兩者成為廣西南寧的代名詞,凸顯出人文與自然的魅力,在民族文化不斷發展催化下形成一種特有的形象與精神。紀錄片《邕江》呈現了不同空間結構和場域的搭建,個體與群體的交互結合,身體與情感的延伸分離,使得“老友”形象更加飽滿鮮活。

二、“在場”與“缺席”的形象建構

“‘身體在場’是哲學本體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是一種存在意義上的顯現,既是一種境界,又是一種關系,是能回應其他在場者行動,并憑借其施動而引發其他在場者回應的交往性和主體間性的實在關系?!雹鼙狙芯康摹吧眢w在場”指的是,個體或群體的生命體形式存在于指定的場域之中。福斯將視覺修辭分析的問題域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圖像的意義是什么,二是圖像意義是如何建構的,三是如何對意義進行評價。⑤第九集《城在綠?!分?,孩子因工作去了美國,其母親每年到蘇鐵園,將植物風景寫生發到國外,思鄉、思親之情跨越空間的距離得以緩解。梅洛-龐蒂“身體—本體論”的具身性觀點以身體作為媒介與世界相連接,同時這種連接作為雙向的傳遞物而存在。

(一)個體:價值創造與情感延伸

個體作為群體抑或是集群的最小單位,在紀錄片中組成最小的敘事個體?!剁呓穼㈢R頭對準平凡的個體,記錄著他們不平凡的生活。第一集《邕江序曲》中,兩位異國游子對家鄉有著難以磨滅的思念與牽掛;第三集《客從何來》中,曹文碧作為“非遺”傳承人,精益求精地追求技藝與傳統文化的發展;第四集《食色斑斕》中,酸嘢老板因顧客盛情去而復返,粉蟲店老板逆境中的堅持,是一種對家族責任的承擔和傳統的發揚,食物作為中介物傳達個體之間的感情。不同的個體因為家鄉而形成一個共同體,無論是思鄉之情、對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還是家庭責任的承擔,共同支撐起“老友”的獨特內涵。

(二)群像:儀式中的展演

每一個個體的同質化或異質化構成群體的儀式展演。儀式時刻源于具體的生活的細節,一場特定的網絡直播、朋友間一起吃一頓家鄉的美食等,都是儀式的日常顯現。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紀錄片《邕江》中,壯族三月三、苗族四月八、瑤族盤王節、侗族花炮節的節慶景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片中,儀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從縱向上看,其內容不再局限于各民族的儀式,而是與傳播過程中的每一個節點共享,成為整體的、共同的儀式;從橫向上看,“在場”意味著參與,成為群體場域之中的一分子,“不在場”則意味著缺席?!霸趫觥迸c“不在場”在此時是相對的,身體的不在場與情感的在場產生碰撞,形成獨特的、記憶的儀式,記憶在其中被永久保存。

“儀式不僅能在受眾認知層面準確傳達和強化特定的觀念,而且能在情感層面激發參與者強烈的心理共鳴繼而影響人們對現實的感知?!雹夼c單一修辭相比,視覺修辭穩定性高,能給予個體更曖昧的想象。儀式化促進個體對紀錄片中內容的認知和理解,雖然個體的先在環境有所不同,導致其編碼、解碼產物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差異,但是視覺帶來的儀式可以弱化、規訓這一差異,使個體得到共同儀式的獲得感。正如洛蕾利斯·辛格霍夫在《我們為什么需要儀式:心靈的意義、力量與支撐》中所述:“儀式能令我們在自由和秩序之間達到一種平衡,更有意識地去感覺、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時刻?!?/p>

個體的存在不局限于“在場”與“不在場”之中,形成了如“話外音”“弦外聲”般的獨特意味,將兩個或是多個個體的生活緊密相連形成網狀的結構,衍生成該場域獨有的情懷和意味。身體的在場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影響個體與群體形象建構的完整性,反而營造出畫面之間不同的連續性與延展性。

三、人與自然的相互滲透

“邕”字本義指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南寧這個城市依江而建,邕江與南寧人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紀錄片《邕江》將多種媒介形式相結合,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南寧人與邕江的密切聯系,從最初水系復雜、水患頻發,發展到政府有意識改善上述環節,發動群眾參與到防洪筑堤之中,再到群眾自發尋求平衡,主動配合,最終形成如今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邕江承載著南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它在南寧人心中不只是一條江,也是遠在他鄉的游子心中淺淺的一灣鄉愁,是日常生活的淺淺縮影,是南寧人生活的寫照?!鞍氤蔷G樹半城樓”的南寧被稱為“綠城”,顧名思義,城市中處處綠葉婆娑,生機盎然。南寧的古城墻承載著千百年的歷史與文化,聰明的勞動人民在利用自然資源謀生的同時孕育了山歌文化,山歌是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產物。正如旁白所述:“行在這片布滿琴弦的土地上,山歌傳遞出邕家人心中的旋律,也承載了他們寬廣的胸懷,表達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真摯友好的善良,撼人心魄。山歌記錄著遙遠的歷史,更承載著人們的希望。乘著歌聲的翅膀,人們不斷演繹動人的傳奇,實現美好的夢想。山長青,水長流,千年不絕,歌聲飛揚?!?/p>

四、符號實踐的意義延伸

符號建構事物的意義,承載著個體的情感向未來延伸,暗含傳統與發展的進程。符號學是一門形式科學,注重研究內容呈現的形式及其承載的意義,而非“意義的內容”⑦。羅蘭·巴特在《神話——大眾文化詮釋》中指出,神話作為言語活動,“它是一種意指作用的方式”⑧。正如盧卡奇提出的:“原始巫術是基于這樣一種觀念,即由于人們創造了支配現實的形象,人們就能實際地支配現實?!雹嵛枧_上的《百鳥衣》描述了布洛陀是壯族的造物主,壯族百姓將對未來的期許投射到神話的具象之中,展現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盼望和對生活的熱愛?,F實中的視角對準幼兒園中一張張稚嫩的笑臉,手中的畫筆描繪著古樹,“有位爺爺沒有白發”,老師的教誨縈繞耳畔,視角轉變為中心的大榕樹。古榕樹默默傳達一種生命的態度,綠色成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們不斷探索、認識大自然的過程也將成為今后傳承下去的寶貴財富。

“凼凼轉,菊花園,阿媽帶我睇龍船。龍船唔好睇,返來睇雞仔,雞仔大……”兒歌響起,伴隨著幼兒快樂地奔跑嬉戲,鏡頭一轉,幾位老人在樹蔭下滿足地笑著,兩個畫面之間的銜接呼應有著較強的延伸性,畫面意義的完整性得以保存?!短一ㄔ从洝分械摹包S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描述了一種老有所依、幼有所樂的生活,在紀錄片《邕江》中也是如此。在童謠中將古榕樹比作爺爺,這種擬人化拉近了孩子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催生出一種親切感,將綠色注入未來的血脈之中。

邕江作為東盟“黃金十年”向“鉆石十年”邁進的歷史見證,作為自然地理特征,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增添了別樣的風光;作為交通運輸的必經之路,它提升了經濟效益,也吸引遠道而來的客人前來交流,展現了各地的包容與融匯,形成“言語類荊州,衣冠同中原”的文化棲息地。任何學科都無法忽視歷史的重要性,知興替方能行遠,紀錄片《邕江》以邕江為線索,以動畫、照片、視頻,動態化呈現出邕江大壩的建造工程。伏波將軍馬援與壯族首領儂智高的傳說和事跡,為平話的誕生埋下了伏筆;在百歲老人的敘述中,冬泳亭、鄧穎超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歷史被娓娓道來……“意義產生于符號的表征與差異,權力話語下的文化表達使城市由‘場所’轉向‘消費空間’,城市文化開始成為脫離現實社會和歷史情境的一套符號和意象,成為一種標準化城市身份的建構?!雹?/p>

古今對比集中體現在邕江生態建設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從對抗的關系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意識地將綠色擴大化,保護自然,尊重大自然,也是生命原理的一種象征。綠色意味著成長,昭示著希望,綠色更是一種熾熱的情懷,這些綠色文明的踐行者,重綠、養綠、愛綠,把綠色當成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與綠色相依相伴,不離不棄。文化傳統的傳承上,炮龍和芭蕉香火龍的紅色與綠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炮火中穿梭的炮龍和祠堂外翻飛的芭蕉香火龍,像戰爭年代與和平年代的相互碰撞;壯族會鼓起源于宋末明初,起初是為了抵御外敵作警報,進入和平年代后,隨著社會的變遷成為驅妖避邪、祈求吉祥的象征。

五、結語

個體在場與否都沒有影響“老友”精神的傳遞。群體的儀式展現了不同視角、不同形式的“老友”文化,并使其更為鮮活飽滿。群體的安居樂業離不開根植于生命的綠色教育,形成獨特的生命態度。符號學交織歷史與現實,構建更為美好的未來,承載著南寧人對生活的熱愛?!袄嫌选本癜岛趥€體與群體中,朋友之間的平凡、感人的故事,通過民俗、儀式進行保留和傳遞,以情感人、潛移默化的表現手法喚起個體或群體的情感共鳴,同時通過日常生活的儀式不斷延伸,產生巨大的群體效能?!袄嫌选本耠S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融入新的內涵,成為愈發包容的復合體?!剁呓窂募o錄片的角度對南寧的經濟、文化、人文、自然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概述。紀錄片作為媒介展現形式僅是一方面,還可以從更加多元化的角度深入描述一個主題,如歌舞劇、動畫片、電影等,從而建構全面、完整的形象,依賴信息、受眾定位、媒介形式三者關系的能動性,助推跨文化傳播與對外傳播。

猜你喜歡
邕江老友紀錄片
老友如瓜
流動的秀美“壯錦”
邕江色彩
永恒的微笑
南寧海事局多措并舉護航邕江水上旅游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國慶兼中秋回鄉拜見老友(外四首)
老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