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視域下法國卓越工程師培育機制及路徑研究*

2024-02-05 13:32朱姍
當代職業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卓越產教工程師

朱姍

(天津城建大學,天津 300384)

產教融合指教育界和產業界之間高度參與的合作關系,能豐富教育過程,促進應用型人才在實踐中學習和提升技能[1]。產教深度融合是世界工業強國培養工程師的共同顯著特征。隨著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演進正在加速,實際工程問題變得愈發復雜,培養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工程人才已成為教育行業的共識?;赝?00年的工程科技創新史,產教融合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工程師,為世界工業強國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法國歷來以精英教育模式著稱,通過校企雙方在課程、教學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工程師學校的學生得以更快地轉型為企業工程師,催生了以空中客車為代表的世界知名法企,有效地助力法國成為工業強國[2]。

作為法國高等教育最閃亮的名片,工程師學校是法國社會既嚴肅又高貴的存在。2021 年,法國高等教育研究統計和分析部門關于Parcoursup招生平臺(教育部和高等教育、研究與創新部共同設計的一種申請程序)的數據顯示,工程師學校尤其是五年制工程師學校深受法國高中生歡迎[3]。法國被認證的有資格授予工程師文憑的院校大約有200多所,這些院校多為由國家撥款經營的公立學校,學費低廉且擁有優秀師資。其中最著名的工程師學校為登上各大榜單榜首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Polytechnique),該校隸屬于法國國防部,致力于培養領導型綜合人才,畢業生大多進入國際知名企業及國家高級機關,代表了法國工程師的最高水準和精英教育的巔峰。實踐證明,卓越工程師是推動法國工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為工業興旺發達和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力引擎。產教融合背景下對法國卓越工程師的培育機制及路徑進行充分研究,能夠很好地詮釋法國推進卓越工程師培育的內在邏輯。

一、法國注重培育卓越工程師的動因

工程教育因其實踐性與社會高度契合,深受經濟與社會發展態勢的影響。法國工程師教育體系由拿破侖在1774年創立[4],這種精英教育模式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19 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法國建立了許多工程師學校,以滿足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法國從國家層面重視卓越工程師的培育,其動因隨著時代與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變化與轉換,既是對工業化轉型升級挑戰的回應,更是穩定國內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前提。這構成了法國卓越工程師的基本概貌,也是探討其培育機制及路徑的出發點。

(一)時代要求:經濟轉型對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

工程教育為法國現代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20 世紀70 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改變了法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引發了其產業結構的變化,傳統重工業逐漸衰落,生產力結構從“物質要素主導型”逐漸轉向“智力要素主導型”[5],高水平的工程人才大量短缺。進入21 世紀,受2007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加之新興經濟體崛起與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法國產業體系已融入全球價值鏈中,經濟持續低迷。2009 年,傳統的“法國制造”行業如航空、能源、時尚、奢侈品等領域日益衰落,法國已無力維護其世界產業領導者的統治地位,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對這些企業來說,確保勞動者快速適應新需求和環境、獲得合適的技能是至關重要的。法國政府更加認識到工程教育對于經濟社會的巨大作用,重點關注工程教育與產業的融合。2017 年,法國就業指導委員會指出,未來將有10%左右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50%的工作將會面臨巨大的變革[6],工作者的專業技能需要及時更新。資本、人才結構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契合與匹配,可以通過人力資本形成和供給與產業增長需求之間的適配關系來衡量。隨著衰退產業向新興產業、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的轉型,法國工程人才的培育要求與職業崗位需求之間的契合度越來越小,迫使其轉型為匯集高技能人才的知識型經濟體。為推動國家經濟轉型,培育卓越工程師將有助于法國從內部形成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

(二)理論奠基:新人力資本理論對傳統認知的突破

人力資本是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7]。21世紀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等學者將人力資本理論進一步發展,認為人力資本涵蓋多維能力,包括能力、技能以及健康等[8],形成了新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由知識、技能和勞動熟練程度組成,各要素經過培養后的程度表現為人力資本的“質”,具有社會價值與意義。人力資本是聯結教育組織與經濟組織的價值所在,其結構和質量發揮效能的前提是與所處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匹配[9]。后期因素可以改變人力資本的結構和質量[10]。隨著法國與其他國家的聯系不斷增多,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工程人才的工作崗位與環境不斷發生變化,工作要求愈加提高,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更加綜合化、國際化。法國工程師學校與企業協同培育的卓越工程師不能局限于一般意義上的校企合作,不僅要合乎就業的教育邏輯,更要遵循國家戰略的政策邏輯和社會邏輯。各利益相關方如工程師學校、企業、行業組織、政府等都應協同互動,才能培育高規格的工程人才。

(三)內部桎梏:應對結構性失業的迫切需要

產教融合是激發法國人才紅利的重要途徑。法國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也是歐洲老牌工業強國之一,卻長期受到大量年輕人失業問題的困擾。從1975—2016 年,法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從4.4%躍升至25.7%[11]。2017年,法國第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0.6%;失業率卻為9.7%,與第二季度相比增長了0.2%,并且失業人群以15~24 歲的年輕人居多,失業率達到了21.9%[12]。2020 年7 月,受新冠疫情沖擊,法國損失了約80 萬個工作崗位,還引發了消費疲軟、社會分歧、社保失調等諸多矛盾[13]。大量的青年失業將會嚴重浪費該地區的社會勞動力資源,不利于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法國的失業問題具有明顯的結構性,即經濟結構的變化導致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協調所引起的失業,存在“人才瓶頸”與“技能短板”的嚴重問題,勞動力供給呈現結構性失衡的特點,合格的技術人才嚴重斷層。面對不斷增長的青年求職者數量以及逐年遞增的青年失業率,為即將走向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工程師提供必備技能顯得尤為重要。為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工程師學校往往選擇“小而精”的發展模式,盡管這些學校正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但仍面臨教授的知識與產業需求的不匹配的問題。培育卓越工程師對于激發企業的活力、促進國內就業形勢進一步轉暖至關重要,也能夠幫助法國抓住全球化的機遇。反過來,如果法國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就可以為工程師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四)客觀條件:歐盟的積極倡導和推動

伴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教育思想的革新,歐盟逐漸認識到產教融合培育的人才對社會進步和經濟騰飛的重要價值。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面對技術短缺、人口老齡化、全球激烈競爭等挑戰,歐盟委員會于2010 年6 月批準了《歐洲2020 戰略》,倡導各國通過知識和創新,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提升勞動者的技能,實現智能、包容性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14]。為推動各成員國產業鏈與教育鏈的對接,歐盟先后發布了《反思教育:為獲得更好的社會經濟成果投資技能》《基于工作學習的高質量學徒制指導原則20 條》《關于建立歐洲高質量和有效學徒制度框架的建議》《歐洲社會權利支柱》《奧斯納布呂克宣言》等文件,確定將高質量的學徒制和基于工作的學習作為戰略優先事項。并從知識分享、資金服務和反饋監測等方面創造便利條件,為法國改革教育體系、加強大學和企業之間的聯系提供了依據,也為工程師學校開展高質量的產教融合提供了支持。系統論認為,對政策行動的要求產生于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和沖突,并由利益集團、官員及其他政策行動者傳遞到政治系統;同時,政策環境也限制和制約著決策者的行動[15]。作為歐盟成員國,法國要在全球化發展和新科技革命中保持競爭優勢,通過產教融合培育卓越的工程師來提升人力資源的質量是一條重要途徑,能夠規避“知識半衰期”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勞動者應對后工業社會和全球化挑戰的能力,滿足國民對提高收入水平及擴大中產階層比例的夙愿,從而推動法國的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

二、法國卓越工程師的培育機制

產教融合是一個由多方利益主體合作建立的整體,其根本目的是從戰略層面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各合作主體權利與義務的履行及核心訴求的實現,法國逐漸形成完善的目標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和反饋機制,為卓越工程師的培育保駕護航。

(一)聚焦卓越人才培育的目標機制,構筑產教發展共同體

目標機制是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基礎支撐,關系著卓越工程師的基本規格要求和質量標準。法國工程師學校在人才培育目標的設計層面,充分融入產業發展元素,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術、能力和態度,以幫助他們適應科技發展與產業變革,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培養專業技術領域高層次的管理者、行業領袖[16],實現教育界與產業界的雙贏。隨著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工程師學校的畢業生可以不斷優化自己的工程知識結構,創新工程實踐方法和技術,保持終身學習,在入職后一般也無需企業再培訓。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工程師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工程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育,并積極聽取行業專業人士的意見。一是依據行業人才需求,對工作需求進行分析,并明確傳達給制定培訓計劃的委員會,由其進行人才培訓計劃的更新。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學生在某一細化領域的專業性學習,工程教育在更為廣泛且高標準的科學技術培養的基礎上,著力于塑造學生的企業管理和領導能力,提升其職業適應能力。二是及時更新與修訂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綜合考慮社會、經濟、文化等影響因素,增加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保障工程人才能夠適應外部快速多變的工作環境,確保其科學性和時效性[17],從而增強培養方案與產業界工程人才需求的契合度,為學生今后創業或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銜接的運行機制,強化產教人員互動

依托產教融合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運行機制。法國卓越工程師培育的運行機制是為了促進教育與產業共同發展,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建立校企雙贏的合作模式(chaires industrielles),保證校企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達成一致。

費歐文(Irwin Feifer)指出,通過學校、企業與學生的合作,把工作實踐與教育結合起來,把在校的學習與未來的崗位工作結合起來,有助于使學生成為有實際生產能力的、能承擔社會責任的人[18]。因此,工程人才的培育有企業參與,企業的發展有高校支撐,方可形成產教融合的深層次發展。就工程科學研究而言,注重與企業開展合作研究。一是以工程師學校為發起人,邀請企業參與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大多數工程師學校,如巴黎高等礦業學院、里爾中央理工學院,在學期初就制定了詳細的企業人員教學計劃,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并形成教學慣例[19]。二是以企業為發起者,由企業工程師和高??蒲腥藛T協同進行項目研究,既能幫助企業開展工程科技研究和項目研究,又可以解決企業實際生產中面臨的難題。就工程人員協作而言,以知識和技術為載體,加強校企人員之間的雙向溝通與互動。一是高度重視企業工程師在工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通過“引企進?!贝偈蛊髽I人才加入工程人才培養之中。企業工程師通過向學生傳授實踐技術,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重視高校智庫在高校發展建設中的作用,采取“引校入企”的方式,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阿爾斯通公司、施耐德集團等法國知名企業都成立了教授咨詢委員會,為企業提供專業咨詢,為提高生產技術提供建議。這種產教兩端的對接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應用,有利于形成校企互助互利的良好格局。

(三)推行多維共濟的保障機制,提升產教融合的可操作性

為推動卓越工程師的培育,有必要從組織、資金及法律政策層面建立一定的保障機制,從而相對全面地促進產教融合的穩定有效運行。運行良好的保障機制是推進產教融合的邏輯前提和現實基礎。這種保障機制將軟治理、硬治理的優勢相結合,能夠落實卓越工程師培育的靈活性,提升相關政策措施的執行力度。

第一,加強組織保障,確保卓越工程師管理主體運行的實效性。2013 年,法國建立了經濟與教育跨部門委員會,研究教育與產業之間的關系,為政府的政策提供依據。大多數工程師學校成立了企業部,負責處理與企業的合作事宜,確保產教融合成為常態。同時,隸屬于法國高等教育、研究與創新部的“歐洲及國際關系與合作處”推出“校企模式”,聯合各政府部門、私企和地方教育機構開展工程教育,由企業提供“技術平臺”[20]。第二,完善政策法規,確保工程教育與產業同步發展。21世紀以來,法國相繼制定了“新工業法國戰略”“未來工業計劃”等政策,修訂了《勞動法案》,推動法國系統性應對產業空心化問題[21]。為響應歐盟的《歐洲新技能議程》,法國于2018 年9 月頒布了《自由選擇職業前途法案》[22],為所有工程師提供培訓的機會,以更好地滿足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技能需求。第三,完善經費保障,保障卓越工程師培育的質量。為促進卓越工程師的培育,2010 年法國啟動“未來投資計劃”,首期投入350 億歐元,連續四期總投入金額高達770億歐元,接近一半用于支持高等教育與研究,并同步發起“卓越大學計劃”,努力推動高等教育、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形成大學共同體,共建共享資源和成果[23]。2021 年,為幫助企業應對新冠疫情的沖擊,法國出臺“國家恢復計劃”,增加獲得國家援助的企業范圍,確保企業能夠為工程師學校的學生提供培訓并助其獲得資格[24]。

(四)形成質量監控的反饋機制,提升產教融合效率

弗蘭克·里爾·克努森(Frank Reier Knudsen)等學者認為,產教融合的最終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有院校本身、政府干預、合作企業[25]。因此,在產教融合共同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只有建立注重培育質量監控的反饋機制,才能夠保證達到產教融合的目的。在學校層面,大多數工程師學校成立了與企業協調的專業部門,負責定期與企業聯系,每月最多可達三到四次。通過與企業的頻繁接觸,工程師學??梢粤私馑麄兊男枨蟛㈩A測行業的未來發展,制定現實的學生培訓計劃和課程標準。為了贏得更多來自企業和行業協會的資金,學校將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向他們推薦優秀人才,并解決企業的反饋問題。在企業層面,企業與工會設立了聯合就業和職業培訓委員會,根據就業的數量和質量確定各部門的優先領域,并提出關于就業和培訓需要的建議。該委員會負責創建分支機構內認可的特定行業專業證書,并針對一個或多個部門進行職業分析。分支機構則負責編制工作圖、工作說明、職業檔案和評估標準[26],積極為工程師學校提供第一手資料,并將存在的問題向學校反饋。這種動態反饋機制可以幫助學生更為高效地掌握未來工作所需的技能,縮短職業磨合期,也契合了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的實際需求。

由上可知,為應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家戰略需求,法國著重于培養適合國家產業需求的卓越工程師,其培育重心逐漸從就業導向的快速上崗能力轉向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能力。其中,目標機制是基本導向,指引著卓越工程師培育的發展方向和規格要求;運行機制是實現卓越工程師培育的關鍵范式,力求確保產教融合中各系統之間的組織聯系方式,是實現目標和任務的關鍵環節;保障機制是重要的外部支持條件,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順利開展的動力之一;反饋機制能夠收集產教兩端對于卓越工程師培育的意見與反饋,發現并解決潛在問題和風險,及時做出調整和解決,進而提高卓越工程師的培育質量和企業的滿意度。目標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和反饋機制相互關聯、互為促進,形成了對企業生產資源與教學資源的良性閉環管理(見圖1),有助于實現工程師學校與企業間供需對接、資源共享和雙贏發展。

圖1 法國卓越工程師培育機制關系圖

三、法國卓越工程師的培育路徑

從本質上看,社會的技能供給是通過教育使勞動者獲得能力,即以教育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在人力資本生命周期中,人力資本要呈現不斷補充的狀態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27]。因此,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工程師學校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需求,全面重構卓越工程師的培育體系,與企業在學科專業、課程體系、項目配置和師資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力求從產教兩端共同提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這些舉措是法國基于卓越工程師培育的前沿改革實踐,也體現了其在工程教育領域追求培育質量與培育效果之間平衡關系的不懈努力。

(一)創建產教融合式學科專業,瞄準產業需求

人才的培養要具有長遠性規劃。當技術以及產業結構面臨轉型時,應首先關注人才培育結構的調整。只有保證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對人才的不同需求,才能保證工程人才的不斷檔。為滿足新工業革命下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要求,法國建立了高等工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保持適度超前,維系人才培育的前瞻性。

優勢與特色的學科專業是工程師學校招生最好的名片,也是其發展與建設的核心因素。一方面,根據產業需求及時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工程師學校具有學科專業設置的自主權和靈活性。面對市場對工程人才的新標準和新要求,學校加快了對傳統學科的升級改造步伐,加強工程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促進工程教育與產業發展要求的高度對接,確保培養的工程師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巴黎中央學院與法國羅納布朗電力公司進行的“系統控制”研究,便是工程師學校根據企業需求調整學科專業的合作典范。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建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是實施工程教育專業證書的基礎,也是工程師資格能夠得到國際互認的基礎。法國建立了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門機構,即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omission des Titres d'Ingénieur,CTI)。工程師文憑不僅是一種職業資格證書,還相當于碩士學位。由于自身的工業化經濟對于工程類工作的依賴程度較深,法國社會對工程師文憑極為認可。工程師學校在制定專業認證標準時,綜合考慮工程教育發展現狀、社會經濟環境和行業人才需求等因素,對企業和社會工程人才需求進行充分研究,積極采納產業界和學術界專家的建議,極大地保證了認證標準的科學性。

(二)構筑產教融合特色課程體系,促進資源置換

萊恩(Laine)等人認為,在產教融合中,院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勢,制定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在教學模式上不斷豐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受益[28]。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點是工程實踐活動,其人才培養過程應以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為重要抓手。法國工程師學校積極對產業發展進行科學預判,將校企合作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產教融合特色課程體系,以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工程人才。

一方面,理論課程與企業實踐高度融合,強調知識的有效性,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理論課程的知識點主要針對工程實踐,強調“通過實踐學習”,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授課形式包括講授課、習題課、實驗或項目制課程。項目制課程往往是分組進行,包括1個法國學生和1~2個其他國家學生,各組需完成不同的題目。項目制課程內容能及時反映最新的知識和技術,使理論和實踐之間可以互補,允許學生在課程和工作經驗中獲得的技能,從問題和錯誤中學習,還能促進同伴和輔導學習。另一方面,推行“三段式”實習課程。實習課程包括預科階段兩個月左右的企業實習、第一年或第二年暑期不少于三個月的技術員實習和最后一學年為期六個月的工程師實習,貫穿整個高等教育培育周期。三個階段的實習側重點各不相同,第一階段的實習主要以感性認識為主,為今后的理論學習奠定基礎;第二階段的實習旨在幫助學生接觸和解決實際工業生產中的技術問題;第三階段的實習力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工業生產中的難題。為了保護學生的權利,法國政府相關文件要求所有實習生與企業和學校簽署三方協議,并通過免稅政策和稅率優惠鼓勵企業定期招收實習生,實習生的使用成本僅為在崗工程師的20%[29]。這一舉措在切實保障學生權益的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成本競爭力。學校通過專業名氣和社會資源構建與沃爾沃、雪鐵龍、香奈兒等知名企業不同層次的合作關系。企業對有潛力的實習生特別重視,往往在人力資源部的嚴格篩選和選拔后錄用被推薦學生。這些優秀畢業生也將增強學校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有助于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交換。

(三)運用多樣化項目培育,確保人才的職業發展活力

項目培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技術科研能力和就業能力,幫助其順利步入工作世界,滿足企業的技術要求?;诖?,法國工程師學校注重將多樣化的項目融入工程教育中,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保證這些未來工程師在勞動力市場的就業能力。

一方面,通過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法國教育部先后發布“創新與創業文化”倡議和ProFan 計劃,高度重視學生企業家身份,并在課程中增加了創業精神[30],旨在支持培養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獲得新技能以滿足未來職業標準的新學習和教學環境。教育部每年還會組織一次全國“青年倡議”考試,獎勵最好的企業創新項目[31]。在項目驅動下,不少學校成立專業組織,支持有意創業的學生。格勒諾布爾理工學院采取政產學研的合作模式,建立了機械工程科技創新園和企業孵化中心,支持學生從事相關的創業活動和產業研發[32]。另一方面,推行跨國企業實習項目,提升學生的國際化水平。巴黎高科集團的學生需要進行至少12 周的海外企業實習。尼斯—索菲亞綜合理工35%的學生也會在最后一年選擇到海外企業實習,為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供了條件。與此同時,法國50 余所工程師學校組成了Grande Ecole聯盟,發起了N+i項目(“N+”表示工程師文憑,而“i”代表碩士文憑),希望招收優秀的國際人才,培育掌握多門外語、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持國際性項目的高水平工程師人才,并與企業合作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培訓。迄今為止,該項目已經培養了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將近3 000名工程師,畢業生擁有良好的就業前景,直接就業率高達98%。此外,法國政府開設了埃菲爾獎學金,幫助工程師學校用于吸引最優秀的國際生源。

(四)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加強產教融合服務

薩米(Jamil Salmi)認為,“一所大學的卓越,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擁有眾多優秀的學生和教師,能吸引最高水平的教授和研究員”[33]。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質教師教學團隊的培養是培育卓越工程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保障高水平工程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也是保證學生畢業順利融入社會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培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法國教育部每年都會制定一項國家培訓計劃,為包括工程師學校在內的教育工作人員的持續培訓制定指導方針,支持地區教育當局與行業和專業人士就教師的職業培訓和評估進行溝通,并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關系的發展[34]。學校鼓勵教師開展小班教學,使用自行編寫及修訂的講義,講義內容與使用設備都更貼近模擬工業系統的真實情況[35],以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領導潛能。還幫助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使教學環境接近于工業界的實際技術環境。例如,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學習工廠模式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力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36]。大多數學校還致力于拓展全球合作,鼓勵教師與世界其他大學合作進行跨學科研究,積極引進國際教師,促進全球知識網絡的建設。另一方面,推行企業教席制,促進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高度融合。企業教席制是法國工程師學校與企業落實合作舉措、推進產教融合的特色成果和有效機制[37]。據2021 年法國權威教育媒體L'Etudiant 的工程師學校排名,與企業合作緊密度前五名是中央理工—高等電力學院、巴黎高科路橋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國立高等工程學院和巴黎高等電信學院[38]。企業導師深度參與工程師的培養,既能為學生提供最為實用的一線技能培訓,培養學生的行業洞察力,又能專題講解當下行業發展的瓶頸與困惑,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使其能夠提前融入和適應企業的氛圍。

四、對我國工程技術人才培育的啟示

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培養,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法國工程師學校注重與工業企業的良性互動,為工業企業輸送了大批人才,實現了產教的完美融合。200 多年來,法國工程師教育體系已培養出了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和諾斯潘等政治家和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超過90%的工程師學校的學生在畢業前就已經獲得了工作機會,首份工作的平均年薪為每年4萬歐元。工程教育體系使法國成功地將基礎理論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促進了大量工程師的卓越發展與高科技公司的成長。但需要指出的是,法國卓越工程師培育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其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隱憂,如具有濃厚的國家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教師的收入不均衡等。

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39],為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40]。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通過產教融合全方位培育卓越工程師,是我國完善人才戰略布局的重要機遇,可助力我國提升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效、推動工程科技創新。盡管我國與法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存在差異,所面臨的工程教育發展目標也各有不同,但法國通過產教融合開展卓越工程師培育的相關經驗,對我國探索工程技術人才培育的架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設定清晰的人才培育目標

隨著我國經濟加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工程技術人才應具備的知識水平與技能結構也應隨之發生改變?;趨^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規劃,推動產業界與教育界開展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整合特定產業、行業的資源,實現產教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打造卓越工程師培育共同體,應是我國產教融合背景下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培育的長遠目標。同時,還需要注重整體規劃,關注省際、校際差異,找出符合地方工科院校和職業院校發展需求的具體目標。

(二)提供牢固的政策與資金支撐

從法國卓越工程師培育的實踐可以清楚地發現,為確保工程教育與產業同步發展,法國制定并更新了相關政策法規,先后啟動多項行動計劃予以資金支持,最大限度地推動企業參與卓越工程師培育。我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育需要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在地方層面的法規中納入工程技術人才培育的相關內容。省級教育發展規劃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效力,但是可以成為工程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行政主體應對工程技術人才培育的具體內容、形式和實施辦法進行規定,并賦予規劃主體對規劃方案進行定期修訂的權力。與此同時,省級政府可以通過軟性立法如行政協議、通知、意見、條例、辦法等具有實際效力的形式,為產教融合的形式與發展前景指明方向,對參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企業進行政策傾斜,并通過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對教育型企業進行扶持。

(三)強化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

法國卓越工程師的培育得益于政府、企業、工程師學校、工會、社會公眾等多層級主體的參與。為推動工程技術人才的高質量發展,我國應努力遵循“政府主導、學校引領、項目驅動、合作共贏”的原則,建立利益相關者多元參與的伙伴關系[41],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學團隊,建立人力資源共享機制[42],拓寬產教融合的廣度與深度。以省級教育廳或教育委員會為主要依托,協商成立專門的工程教育發展委員會,配備由地方工科院校、職業院校、行業委員會、企業、專家學者等代表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會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協調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育的一系列實際問題。專家咨詢委員會還可根據不同的合作方向,成立科研合作、教學合作、師資交流等協調小組,由各個小組執行省教育規劃的具體工作,并履行相應的監督職能。

(四)創建特色化的實踐課程

法國工程師學校非常注重理論課程與企業實踐的融合,強調通過實踐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競爭力。我國應從實踐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場地調整等方面進行改革。一方面,將產教融合的理念融入工程技術人才培育的教學方案和課程中,加大與企業的聯系,使企業實習貫穿人才培育的全過程。同時,設計和實施創新性項目,強化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業意識,增強未來工程師的職業技能與就業能力。另一方面,推動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2020年12 月,國家發改委等16 部門出臺《關于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導意見》指出“指導支持各地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推動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43]。在政府的支持下,企業與工程院校、職業院校改進實訓基地的管理方式,提升實訓基地的智能化與信息化水平,推動區域工程教育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拓寬實踐教學的范圍,共同為工程技術人才的培育創造有利條件。

猜你喜歡
卓越產教工程師
《機械工程師》征訂啟事
Kenoteq的工程師研發環保磚塊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創優陽江 追求卓越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青年工程師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大作為 走向卓越
創新,只為追求更加卓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