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中國畫教學的優化及創新

2024-02-13 03:41李育紅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畫繪畫創作

李育紅

中國畫作為一門傳統文化藝術,底蘊十分深厚。新時期高校中國畫教學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創新均為中國畫教學改革提供了指導。這門藝術如何創新發展,高校和教師應高度重視,做好全方位優化和創新,在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培養出更多有能力、有技藝、藝術素養高的中國畫繪畫人才,促進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發展。

高校中國畫教學現狀分析

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承擔著培養素養高、專業強的綜合型人才的重任。高校中國畫教學應對各項教學活動進行優化創新,為傳承中國畫藝術提供基礎保障,同時,高等院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還應與時俱進,為當前人才培養工作指明前進的方向。但是從目前高校中國畫教學的現狀上看,依舊存在許多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

現階段,中國畫在高校教學中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繪畫體系,其中花鳥、山水和人物畫自成一體,在高校單獨開設專業課程。我國高校開展中國畫教學時,都將不同的表現內容和形式納入課程教學,并結合山水畫、人物畫的表現形式和技法開展“鋪設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掌握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但是在教學時受課時或者知識碎片化影響,學生難以對中國畫學習產生新的認知,教師無法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鑒賞能力和臨摹能力;學生在教學中也無法對中國畫表達出的深刻內涵和文化藝術進行感知,學生在創作中國畫時,也只能進行簡單的創作,這對學生創作能力提升產生了不良影響。

2.教學模式呈現西方化

西方繪畫教學強調教學的直觀性、形象化、標準化,這種教學模式具有明確的技法和規則,高校中國畫教學也借鑒了西方繪畫的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繪畫技法。中國畫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毛筆為工具,以水墨為顏料,追求和傳達“天人合一”的繪畫觀念,這一觀念與西方繪畫有很大的差異。中國畫教學如果一直參照西方繪畫習慣和思維開展創作和布局,雖然創作出的作品外表看起來比較漂亮,但是卻喪失了文化內涵,脫離了中國傳統文化傳達出的精神,使作品表現出不倫不類的感覺。

3.傳統文化滲透不足

在創作中國畫時,畫作一旦失去傳統氣韻,將缺少“風骨”,即便在繪畫時運用極高的繪畫技術,也無法創作出一鳴驚人的作品,而這也是當前高校教學的真實寫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高校中國畫教學過于重視技巧的運用,并沒有深挖傳統的精神文化,導致學生創作出的中國畫缺乏新意,畫意流于表面;第二,傳統中國畫注重剛柔并濟、動靜結合、張弛有度,這些都無不體現出中國畫的博大精深,使人被中國畫展現出意境美和深刻的內涵所震撼。而在當前高校中國畫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傳授技法上,未能培養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畫想要更好地傳承,讓學生成為中國畫的創作者,學生就應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洪流中保持創作的初心,深刻感悟中華文化精髓,以提升繪畫創作質量;第三,教學資源的缺失,也使中國畫教學無法在課堂上順利開展,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針對性教導和引導性實踐教導不足

目前,高校中國畫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示范教學模式,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解相關理論基礎知識、講義、閱讀經典等,系統地講授中國畫的繪畫技法,學生在觀看教師示范后,在課堂上訓練繪畫基本功,其中臨摹作為開展示范性教學的主要方法,可以強化學生的繪畫基本功,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作品,在不斷進行創新思考的前提下,形成新的創作風格。無論是進行山水畫、花鳥畫,還是人物畫的臨摹教學,都借鑒了畫作的創作技法、顏色使用等,這樣能夠快速提升學生的基本功。但是一味地臨摹,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并沒有發揮較大作用,因此,高校中國畫教學應開展針對性教導和引導性實踐教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教學實踐提高學習質量。

高校中國畫教學的優化和創新

1.做好中國畫課程優化設置,構建高效課程機制

設置中國畫教學課程時,需要平衡基礎課程和延伸課程,教師在開展理論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邊思考邊實踐,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練習和思考過程中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增強中國畫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果。

(1)做好基礎課程的優化設置

在設置中國畫基礎課程時,應按照中國畫藝術特征,增強學生的創作能力和臨摹能力。除了日常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還需要增加中國古典詩詞、中外美術史、藝術解剖學、繪畫透視學、美術概論等課程,培養學生文化內涵。教師應將傳統經典融入到臨摹之中,對作品渲染的意境、創作理念和作品風格等進行梳理和講解,幫助學生提升感悟能力,促進學生對中國畫作品的理解。在中國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調整選修課的類別,將詩詞歌賦、印章文化等融入課堂教學;請國學名家進入課堂進行講學;開展現場觀摩課或者考察課,全方位提升學生繪畫素養。同時,在設置課程時,還應結合學生的繪畫能力和感知能力以構建全面的創作體系,教師結合傳統繪畫技法開展有效的訓練和指導,能夠進一步延伸學生的學習基礎,實現相關技法與不同形式的有效融合,學生在反復練習和感知下充分掌握繪畫技法。教師在講解“中國畫結構”這一內容時,可以在課堂上展現能夠體現結構學方面知識的作品,如《赤壁賦詩意圖》,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對這一作品的合理布局有了充分認知,進而對這幅作品有了充分的理解,剖析作品想要表達的深刻內涵,為提升繪畫創作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2)做好延續性課程的優化設置

高校中國畫專業人才的培養,最終就是要這些學生能夠走向社會,幫助學生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擁有較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因此,優化當前的高校中國畫課程設置尤為重要。第一,圍繞畫展競賽、畫廊運營的狀況增設專題訓練課程,這些課程開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的作品走向市場,實現作品與市場的連接。高??梢越Y合畫展、競賽,增設導師訓練課程,導師可以結合自己研究的方向和繪畫的市場需求,以分派課題的形式帶領學生開展繪畫創作,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下,逐步形成自身的繪畫創作特色。此外,中國畫教學還可以結合模擬畫廊運營管理、作品模擬拍賣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當前中國畫的發展趨勢,并靠著自己的努力,將作品推向市場。第二,開展創業路演課程,引導學生結合“新媒體+繪畫”的形式,探索大眾需求,安排學生進行創作,然后進行線上線下銷售,賦予自己的作品更多商業價值。

高校中國畫專業課程體系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高校應對專業課程進行優化創新,結合藝術前沿和社會發展趨勢適時進行調整,以實現高校中國畫專業教學的改革,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中國畫創作人才。

2.做好教學模式優化創新,提升教學質量

中國畫教學優化和創新需要對當前使用的教學方法進行調整,以此促進教學改革。

(1)傳統示范性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應用

示范性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和一些經典作品開展系統性講解,講授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使用的工具、作品的創作技法等告知學生,還要引導學生對作品中存在的精神內涵進行探索和剖析。例如,在講解關于《牡丹花》的畫法時,教師并沒有急于讓學生進行臨摹,而是在課堂上講解了一些名家作品,逐步引導學生對名家創作的牡丹進行觀察、分析,然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小組之間對這些名家作品中牡丹的不同畫法、不同理解進行探討和記錄,并對每一幅作品中的優缺點進行總結。教師鼓勵學生們大膽發言,鼓勵他們在借鑒這些優秀經驗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想法,創造性地完成“牡丹作品”。因此,這種示范性教學模式的創新,并不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仿制,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和創作,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和優化中國畫教學模式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為中國畫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同時,一些重要資源結合大數據的處理,為滿足用戶的需求將圖像、視頻或者聲音等整合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習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助于學生儲備更多知識,革新當前的學習模式。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中國政府、相關機構、網絡平臺、高校圖書館致力于收集和制作教育資源,“云課堂”“雅昌圖書”“網易公開課”“中國教育在線開放教育”等都加入了中國畫教學視頻,學生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手機、電腦和學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學習相關繪畫技法。從這一調研結果來看,網絡時代的到來,使用電子資源開展日常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同時,高校在線教學平臺,如“騰訊課堂”“雨課堂”“慕課”“專屬在線平臺”“微教學”等融入日常教學中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觀看視頻中教師講解相關繪畫技法時,利用“雨課堂”,在課前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山河社稷圖”這一法寶剪輯出來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電影中的中國畫藝術。電影《大護法》中也呈現了中國畫技法,整部電影都充斥著水墨等一系列中國畫元素,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有助于提高對知識的消化吸收。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他們在鑒賞的過程中領悟中國畫的博大精深。

另外,新媒體本身具有較強的共享性。傳統教學模式主要采用示范講解、閱讀書籍等方式,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繪畫技法、繪畫形式。新媒體平臺中海量的教學資源和強大的共享性,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夠創新當前的教學模式,以全方面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在講述枯燥的繪畫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線上音頻、視頻資料等進行教學,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采用網絡公開課的方式對繪畫技巧開展反復教學;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展知識討論,為構建全新的鑒賞環境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畫教學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有效互動,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枯燥乏味,使傳統中國畫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做好課程資源整合優化創新,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中國畫的表現形式較為豐富,且呈現了多樣化發展趨勢。在中國畫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通過融入更多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避免學生開展機械性臨摹的創新資源,讓學生慢慢喜歡上中國畫,對中畫面創作產生深刻的情感。

(1)傳統文化的融入

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日常教學能夠起到加深學生對中國畫創作理解,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因此,中國畫教學在創新和優化的過程中,應著重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確保學生創作出的中國畫作品透露著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提升創作質量。首先,教師可以在組織教學活動時,以自己創作的中國畫為例,引導學生展開有效鑒賞,以教師作品《秋陽在山》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對該作品進行討論,即探討這一作品的意境、傳統文化思想、藝術表現形式等,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提升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2)紅色文化的融入

傳統中國畫與紅色文化的有效融合,能夠引導學生創作出更多富有創造力,具有時代精神的紅色文化作品,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貴州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的發源地,如果將貴州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畫創作的靈感,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借助紅色文化紀念館或者遺址,探索出畫面造型之中的創新繪畫語言,掌握畫面形式、線條組合、色彩搭配等繪畫語言,這些語言會對整個畫面進行反復組織,使創作出的作品富有紅色文化氣息。

其二,將貴州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進行融合,創作出“紅色山水畫”,體現中國畫的美學價值與社會價值。眾所周知,真正的藝術創新不僅接續民族文化血脈,還植根于實踐沃土,創作的畫面需與時代息息相關?!凹t色山水”開啟了新的范式,照見審美走向,在弘揚紅色文化和創新中國畫表現內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萬山紅遍》這一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了解該作品剛勁雄偉、壯美闊達的畫面美的基礎上蘊含的革命情懷。

其三,引導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進行構思。例如,高校中國畫教學以“偉人足跡”為創作思路,即搜集革命時期出現的馬燈、椅子、景物、桌子等,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將物品散發的“滄桑感”和攜帶的“革命印記”充分表現出來,一定程度上創新了當前的高校中國畫教學形式。

4.做好教學實踐優化創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為了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養,中國畫教學不僅要優化創新理念和創新技巧,還應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文化藝術的熏陶,創造良好的藝術環境,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藝術魅力。

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將學生從課堂帶入生活中,以達到解放學生天性的目的,進一步拓展訓練的內容并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例如,組織和鼓勵學生觀看藝術會展、畫展等,引導學生體會展館中每一件作品運用的藝術手法,傳達的藝術情感,與藝術表達相互交融,進而用心創作自己的作品,學生在積累更多的中國畫知識后,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在社會和自然中開展寫生活動,幫助學生借助豐富多彩的社會元素和自然元素了解傳統文化,掌握自然景觀中色彩、水墨技法、造型的運用,學生在掌握深厚傳統文化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日?;顒又?,學生還可以對旅途之中接觸到的美景進行描繪,在真實的場景之中不僅能激發創作靈感,還能產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參與畫廊、博物館、藝術機構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組織群眾對學生繪畫內容進行點評,選擇出最佳原創作品,啟發學生發現自身不足并積極改正。

另一方面,組織開展中國山水畫訓練工作,結合實踐課程,在課外組織開展實踐訓練,通過一對一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構圖的基本步驟和技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中西方藝術的不同后,以搶答的方式分析中西方繪畫在空間層次、形體塑造上的區別,進而在有限的實踐中提升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全面培養學生的繪畫理解能力,為之后開展藝術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些實踐活動的創新和開展,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拓展藝術眼界,并在創作中國畫時,發揮出更高的水平。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和虛擬模擬技術,為學生開展創作提供良好的環境,學生們在新興技術的支撐下,能夠對用色、造型和用筆、印章等進行全面了解,培養了文化底蘊,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在《藝術學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中國畫所使用的繪畫材料(毛筆和水墨)、構圖方法、造型手段等,結合圖畫案例,引入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使用VR 技術模擬中國畫的繪畫過程,以充分感知毛筆將水墨暈染在宣紙之上的效果,感知中國畫的博大精深。同時,為了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運用VR技術深刻感知散點透視法如何彰顯中圖畫的玄妙,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畫的“氣韻”,確保學生創作出的作品充滿意境,在造型上更富神韻。

猜你喜歡
中國畫繪畫創作
中國畫
中國畫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
《遠方》中國畫
《一墻之隔》創作談
《歲有長又長》(中國畫)
創作隨筆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創作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