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源幻滅與失落的人生

2024-02-21 21:20趙楠
今傳媒 2024年2期
關鍵詞:世外桃源陶淵明悲劇

趙楠

摘 要:“世外桃源”這個美好的文學意象從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人們探索構建理想社會的代名詞,前承先秦的“大同社會”,后啟唐宋的“大辟天下寒士”,三種社會模式都反映了紛亂時代背景下人民對安定和諧社會的向往。但“桃花源”與“大同社會”“大辟天下寒士”這兩種社會理想有著本質的差別:一是構建三種社會理想的哲學思想不同,“大同社會”“大辟天下寒士”都是儒家思想的產物,而“世外桃源”是道家思想的產物;二是存在著“公”與“私”的不同,“大同社會”“大辟天下寒士”都以“公天下”為目標,積極入世,而“世外桃源”離群避世,將目光聚集于百姓,為研究紛亂時代下個體為求生存而掙扎的悲劇命運提供了全新視角。本文結合陶淵明的家庭出身、人生變故、宦海浮沉等歷程,分析了隱喻在“桃花源”背后美好人生理想走向幻滅的命運悲劇,旨在運用對比沖突的手法探究悲劇形成背后的社會歷史成因,凸顯個人生命意識的覺醒。

關鍵詞:世外桃源;陶淵明;隱喻;悲劇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2-0153-04

一、緒 論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之一,從魏晉到明清時期的文論批評家和學者對他的評價不外乎“隱逸之宗”“田園詩人”和“靖節典范”。觀其詩文,“出則田家語”“入則率真平淡”,出入間盡顯“樸實自然之態”[1]。其好友顏延之稱他為“南岳之幽居者”,更在《陶徵士誄》中譽其為“靖節先生”。歷代關于陶淵明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頗豐,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陶淵明的詩文特點

歷代文人對陶淵明的詩文評價頗高,南朝鐘嶸在《詩品》中評云:“豈直為田家語焉!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绷捍捊y在《陶淵明集序》中寫道:“淵明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敝祆湓凇吨熳诱Z類》中評價道:“淵明之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來得不覺耳?!苯鸫脝杽t在《論詩絕句》中直接宣稱:“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泵鞔祈樦凇洞鹈┞归T知縣》中曾說:“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辩娦试凇豆旁姎w》卷九評曰:“淵明言語之妙,往往累言說不出處,數字回翔略盡。有一種清和婉約之氣在筆墨外,使人心平累消?!鼻迦松袑嵶C、重考據,言必溯源、理必振本,因而多有異聲,卻頗敬淵明,沈德潛在《說詩蒣語》中云:“晉人多放達,獨淵明有憂勤語,有自托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安天命語,有物我同得語?!?/p>

近現代學者在古人的基礎上對陶淵明及其詩文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魯迅先生反對舊時“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研究方法和使用“田園”“隱逸”之類的帽子概括陶淵明及其詩文特點的做法,他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指出,“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謂‘田園詩人’‘山林詩人’,是沒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間世的,也是沒有的?!敝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初期,學界致力于對陶淵明的生平考據、文獻整理、詩文校讎和譯注等工作,以及運用馬克思哲學與文藝學理論,力求還原被類型化了的陶淵明及其詩歌,代表學者有鐘優民和唐皀章等。改革開放后,關于陶淵明的研究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切入點和立足點也屢有創新。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文學接受論”的影響下,關于陶淵明及其詩文的研究年年有新篇,時至今日,相關研究已成范式。一方面說明陶淵明在當今時代仍然備受推崇,另一方面也說明其為人及詩文研究又回到了過去類型化的模式,這對后世讀者立體化了解陶淵明及其詩文是頗為不利的。

(二)《桃花源記》背后隱喻的失落人生

《桃花源記》是深入認識陶淵明的重要研究材料,桃花源里的世界更像是摒棄名利場爭斗的世外仙境,關于桃花源是否有原型可考、桃源是否真實存在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陳寅恪的《桃花源記旁證》和唐長孺的《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陳寅恪認為,“桃花源”是有原型可考的,真實的桃花源在北方弘農或上洛,是北方塢保組織,桃源人最早是為了躲避苻秦戰亂入山的[2];唐長孺則認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傳說,陶淵明也是根據聽說加以理想化描寫的[3]。

《桃花源記》中漁人為了進入桃花源,需要舍棄賴以生存的漁船,這似乎也象征著桃花源與外在世界的徹底割裂,只有完全舍棄俗世的一切,才能走進世外桃源,這是桃花源與尋常世界無法互通的鴻溝。陶淵明特意將桃花源與尋常世界割裂,將桃源人與武陵漁人的生存狀態割裂。桃源世界無疑是理想社會的寫照,只有對殘酷的現實世界具有足夠清晰的認知,才能描寫出這樣與眾不同、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割裂本身除了是世外桃源與尋常世界在空間感上的疏離,還反映了陶淵明對桃源生活的無限憧憬,桃源有多美好,現實就有多殘酷。本文結合陶淵明的生平資料,分別從桃花源的生活場景與陶淵明的現實命運、桃源人的生存狀態與陶淵明落敗的家庭遭遇、桃源人的熱情好客與陶淵明友情的疏離陌路、桃花源的再次尋而不得與陶淵明的理想追求破滅四個方面,對《桃花源記》背后隱喻的陶淵明的悲劇命運進行了分析,旨在探究悲劇形成背后的社會歷史成因。

二、桃花源的生活場景與陶淵明的現實命運

《桃花源記》作為陶淵明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深入研究陶淵明現實命運的重要途徑。觀其文知其人,以陶淵明的視角進入桃花源,觀察桃花源里的生活場景,對研究陶淵明理想世界的失落具有重要意義。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桃花源中生活場景的描寫,桃花源的建立是為了“避秦時亂”。身處深山之中卻能有這樣一片樂土,沒有苛捐雜稅,沒有戰火涂炭,人們自給自足、安居樂業,與陶淵明所處世界的生活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觀陶淵明所處的現實世界———他出生于東晉末年,當時的社會環境動蕩,門閥氏族觀念頗深,其曾祖父為東晉開國元勛,也曾戰功顯赫,《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字士行,本鄱陽人,后徒家廬江之潯陽。侃出身孤貧,以戎馬軍功而達顯貴,官至八州都督,封長沙郡公?!碧諟Y明在《命子》中寫道:“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钡翘召┧篮?,家道中落,子嗣或相殘而歿,或罪或誅,陶淵明的祖父與父親的情況不見于史傳,唯有《宋書·隱逸傳》存句“祖茂,武昌太守”,家境早已不復當年。且陶淵明非嫡嗣子孫一脈,與宗族門閥關系早已疏遠,在以“九品中正制”為綱、氏族大家把持朝政的時代,喪失宗族的蔭庇,為陶淵明的悲劇命運埋下禍根?!短一ㄔ从洝芬匀巳似降?、相親相愛、共享天倫之樂的生活圖景反襯出當時社會等級森嚴、門第差別、家庭不幸的現實,陶淵明正是遭遇這樣的現實打擊后,將理想生活和殘酷現實的深度思考呈現在讀者面前。

三、桃源人的生存狀態與陶淵明的家庭遭遇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是桃花源人倫之樂的寫照,這里的人倫之樂對陶淵明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得的。陶淵明幼年喪父,母親改嫁,原生家庭破碎,生計舉步維艱,生活的陰影未曾來得及消散,又遭喪妻之痛。他的愛情可分三段:第一段他與亡妻之間,屬于天人永隔型?!赌鲜贰る[逸傳》中記載,陶淵明第一任妻子早喪,遺有一子。傳云:陶淵明與妻“志趣亦同,能安苦節,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庇纱丝梢酝茢?,他與亡妻情投意合、百般恩愛,這段感情也讓陶淵明最為依戀,但妻子的不幸早亡,從此天人永隔,冷暖兩不知。第二段是他與第二任妻子之間,由于記載甚少,如今只知其為翟氏,生有四子,實難品評。第三段是他與一位富家女之間,可望而不可及,當屬單相思型。陶淵明在《閑情賦》中以極盡夸張之態描寫了美人的容貌與品行,是他作為文人對理想愛情追求的寫照,但是由于門第之禁、富貴差距、貧賤懸殊,最終只能作暗戀之思,擬痛訴之辭。他本想獲取佳人芳心,以解與亡妻之間天人永隔的愁苦,卻迫于現實條件,以至于陷入“新愁壓舊愁,無計可消愁”的雙重悲痛境地。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愛情終究陷入了不下黃泉不可見、生在世間不可得的意難平處境,也徹底摧毀了他對愛情的美好向往。

除此之外,陶淵明還有喪弟之痛,他沒有同胞兄弟,只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和兩個叔伯兄弟,仲德與敬遠。而仲德與敬遠先后早亡,淵明皆作有悲文,如《悲從弟仲德》《祭從弟敬遠文》。陶淵明三十五歲時,其生母病逝,這對他而言猶如當頭棒喝、晴天霹靂,他不得不辭退桓玄幕僚,回家奔喪,為母守孝,直到四十歲才重新出仕。喪父、喪母、喪妻、喪弟,眼睜睜地看著身邊至親至愛之人相繼離世,陶淵明內心的悲苦自是痛徹心扉。

四、桃源人的熱情好客與陶淵明疏離陌路的友情

桃源人民風淳樸,得知武陵漁人來自外世,“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陶淵明的詩文里也曾有描繪他與三五朋友歡聚一堂品酒賞樂、杜撰新詞的場景,比如“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以及“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便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但是,自他辭彭澤縣令歸來后便開始深居簡出,與之前官場上的朋友也少有接觸,大多時候是迫不得已的應酬,《陶徵士誄》(并序)記載:“解體世紛,結志區外。定跡深棲,于是遠乎?!薄稌x書·隱逸傳》有載:“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后自造焉。潛稱疾不見,繼而語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志慕聲,豈敢以王工紆軫為榮邪!夫謬以不賢,此劉公干所以招謗君子,其罪不細也?!碧諟Y明壯志未酬,面對昔日顯達舊友,難免會產生“卿當日盛貴,吾獨向黃泉”的自卑心理。舊友相交,情非昔日,多做口體之奉,豈不痛哉?再看陶淵明與慧遠的關系,前期二人相游廬山曾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廬山記》云:“遠法師居廬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過虎溪,虎輒鳴號。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傳三笑圖?!比欢?,前人已有的考證認為慧遠與陸修靜年齡差距頗大,慧遠亡時陸修靜才十三歲左右,無法與其作同日之游,但是陶淵明與慧遠相交是可以確定的。后期陶淵明與慧遠的哲學觀念發生了分歧,陶淵明作了《形贈影》《影答形》以及《神釋》等篇章向宗教神學發起反擊,在并序中稱:“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盵4]慧遠捍衛的佛教神學遭此攻擊,昔日友誼也漸行漸遠。

由于身份地位、價值觀念以及心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陶淵明也遭遇了友情背叛疏離的痛苦,其心境已不復當初,友情的疏離與桃源人的真誠淳樸形成了鮮明對比,愈發凸顯了桃源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矛盾沖突。

五、桃源的再次尋而不得與陶淵明理想追求的破滅

漁人無意闖入世外桃源,后又違反了對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的承諾而轉告世人,但無論是太守還是隱士皆尋而不可得,最終“后遂無問津者”?!疤一ㄔ础弊鳛橐粋€理想世界般的存在,與現實社會的動蕩不安、百姓的水深火熱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這種現實環境下,如果沒有棲居田園的詩心,就無法寫出精神超越現實的理想的田園場景[5]。而桃源失而不得,在一定意義上也象征著理想世界的幻滅,抱負無處施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氏族大家把持著社會政治權力,寒門士子的出路主要依靠舉孝廉等方式。陶淵明受士族身份和儒家“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也渴望通過仕途實現人生抱負,但屢屢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皆是“世與我而相違”(《歸去來兮辭》),對現實秩序的厭倦和治世期待的幻滅,最終導致其政治理想的粉碎[6]。

陶淵明的一生宦海浮沉,四十一歲是其人生的分水嶺。三十歲才入官場,后州郡又征召其出任主管文書簿籍一職,推遲不就;三十五歲時重返仕途,在荊、江二州刺史桓玄手下任職,但是上任沒多久,因生母病逝,陶淵明得以辭退,后再征召,他以守孝拒絕。據前人考證,魏晉時期的官職分為清官和濁官,清官位高權重且待遇良好,事務不多,主要被氏族大家把持,而濁官職位低下、事務繁多,“爵同下士,祿等上農”(《陶徵士誄》)。直到四十歲時,陶淵明再次出仕,作有《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記錄了他當時的心情:“時來茍冥會,婉轡憩通衢;投策命晨司,暫與田園疏?!笨梢钥闯?,他是頗為興奮的,但不久便“返班生廬”。第二年,又出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作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將軍使都經錢溪》,不久后便被劉敬宣命“自表解職”。這兩次出任的心路歷程在《雜詩》中有所體現:“閑居執蕩志,時駛不可稽。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虧?!敝?,他又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還是發出“我且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的感嘆(《陶淵明傳》),解綬去職,徹底放棄仕途抱負,自賦《歸去來兮詞》,決定終老于田園。

但是他的人生悲劇并沒有到此截止,身體疾病徹底打碎了他田園理想的最后期望。陶淵明“少而貧病”(《陶徵士誄》),健康向來不佳,中年后又患上“腳疾”,晚年更是“抱病多年”“復老病又繼之”,最終死于“瘧疾”。這樣的身體怎能全力參加繁重的耕作勞動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是陶淵明的消憂之詞罷了,而其真實的處境則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再加上天災,陶淵明年邁時已經需要靠舊友饋贈和“乞討”生活,可參見其《乞食》《詠貧士》等詩,誠如“負疴頹檐下,終日無一欣?!北M管“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但他最終還是在《自祭文》中發出了“人生實難,死如之何”的痛苦吶喊。

綜上所述,陶淵明的“真”與“自然”并非脫離世俗、與世無爭,相反是在遭受門第、家庭、愛情、友誼、理想破滅的殘酷現實打擊后的被迫選擇,這類“隱世”文學正是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關照,鐘優民先生在其《陶淵明論集·陶淵明的思想》一文中,深刻透徹地總結了這一觀點,他說“隱士都是不滿和逃避現實的,‘不滿’和‘逃避’現實本身,不正是表示他們對現實的關心嗎?”陶淵明和其詩文更為“曠真”和“自然”的地方在于,他在詩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極端化筆法”來揭露其人生、仕途、命運的悲劇真相?!疤一ㄔ础敝猿蔀榍Ч乓詠砦娜四偷南蛲?,離不開作者敘事描寫的精妙筆法,全文虛實結合,用極端化的落差凸顯了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陶淵明筆下的桃源生活越美滿幸福,越能看出現實生活的破落、民不聊生[7],感官體驗與情感體驗被同時調動起來,從而使得敘事內容更加生動充實。

六、結 語

作為一個在空間、時間上均與現實世界割裂的“異境”,“桃源”自給自足、井然有序、其樂融融的圖景,皆是“漁人”“隱士”所渴望的理想社會模式??梢哉f,“漁人”是陶淵明生命的前期意識,“隱士”是他生命的后期意識。在陶淵明的生命前期,他為自己理想的“世外桃源”努力奮斗,但是在經歷幼年喪父、家道中落、仕途失意、愛人早逝、友情疏離、疾病纏身的多重打擊之后,陶淵明郁郁不得志,不禁感嘆“世與我而相違”,于是,在這種人生際遇后他產生了“歸隱”的生命后期意識?!疤以础比缤R花水月,無處可尋,盡管陶淵明描繪出了怡然自得的理想的桃源世界,卻也不得不痛苦承認“后遂無問津者”的事實,親手揭下了桃源幻境的面紗,宣告紛亂社會下“小人物”悲劇命運的慘淡收場。

參考文獻:

[1] 陶潛.陶淵明集校箋[M].龔斌,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188-200.

[3] 唐長孺.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M].北京:中華書局,2011:185-198.

[4] 姚云帆.逃/“桃”重讀《桃花源記(421-2008)》[J].新美術,2020(10):79-85.

[5] 方立娟.希望之延續與自然之呈現:陶淵明的田園與田園里的陶淵明[J].海峽人文學刊,2021,1(4):145-150+156.

[6] 伍海欣.“桃源”失落的隱喻———《桃花源記》敘事新探[J].名作欣賞,2021(36):50-53.

[7] 范宇佳.《桃花源記》的理想與現實[J].文學教育(上),2022(10):91-93.

[責任編輯:李婷]

猜你喜歡
世外桃源陶淵明悲劇
偉大的悲劇
你好,陶淵明
泄洪的悲劇不能一再上演
我想尋一個世外桃源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 飲酒》
歸納演繹,尋覓文化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
貓的悲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