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泥好氧堆肥過程中親水性組分的光譜和電化學特征

2024-02-21 09:56常昊宇譚知涵孫曉杰邢美燕濱1席北斗
環境科學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胡敏羧基硅酸鹽

常昊宇,譚知涵,孫曉杰*,張 軍,邢美燕,董 濱1,,席北斗

1.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環境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廣西 桂林 541004

2. 桂林理工大學,巖溶地區水污染控制與用水安全保障協同創新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4

3.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4.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環境保護地下水污染模擬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12

堆肥化是市政污泥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重要途徑之一[1],在堆肥過程中,污泥中不穩定有機物可轉化為高活性的腐殖質[2]. 腐殖質是堆肥的核心產物,含有大量具有電子轉移能力的高活性位點官能團,能夠作為電子穿梭體參與微生物與污染物之間的電子傳遞過程,有利于加快土壤中高價有毒重金屬的還原和有機污染物的降解[3],從而減輕污染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

親水性組分(hydrophilic fraction,HyI)作為堆肥腐殖質的重要組分之一[4],其結構特征和電子轉移能力是影響其環境效應的重要因素[5]. Huang等[6]研究表明,在堆肥的早期階段HyI對水溶性有機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電子轉移能力(electron transfer capacities,ETC)貢獻最大,而在堆肥的后期HA逐漸主導腐殖質的ETC. He等[7]的研究表明,在堆肥初期,HyI的相對電子接受能力(electron accepting capacity,EAC)高于相對電子供給能力(electron donating capacity,EDC),HyI具有較高的親水性和較低的分子量,這可能影響其氧化還原性質. 崔東宇等[4]采用紫外-可見吸收光譜、三維熒光光譜和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一次發酵高溫期樣品和二次發酵結束后篩分所得成品的HyI結構對還原容量的影響. 分析以上文獻發現,整個堆肥過程中HyI的結構和組成及其與EDC、EAC和ETC的關系尚不清晰.

鑒于此,本研究采用光譜(包括紫外-可見吸收光譜、三維熒光光譜、二維相關光譜和紅外光譜)、電化學方法和統計學(相關性分析)方法,系統分析市政污泥堆肥過程中HyI的結構和組成及其與EDC、EAC和ETC的關系,以期為揭示HyI的演變特征及其在治理環境污染中的作用提供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堆肥原料與方法

以桂林市上窯污水廠板框壓濾污泥為堆肥原料、玉米秸稈為輔料進行好氧堆肥,反應器體積為60 L(直徑45 cm,高度52 cm),外壁包保溫棉(厚約5 cm).將12 kg污泥和6 kg玉米秸稈混勻,含水率控制在60%左右,連續強制曝氣,通風量為0.2 L/(kg·min)(以干物質計). 堆肥30 d,在第0、4、9、15、21、30天翻堆后各取300 g樣品. 按照文獻[8]的方法測定原料理化性質,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初始物料的理化性質Table 1 Initi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aw materials

1.2 HyI的提取

按照文獻[6]中分離和凈化的方法提取HyI. 將0.1 mol/L Na4P2O7·10H2O與0.1 mol/L NaOH混合制成萃取劑,稱取20 g冷凍干燥后的堆肥樣品,將樣品和萃取劑按照1 g:10 mL的比例混勻,振蕩24 h,10 000 r/min下離心20 min,收集上清液并通過0.45 μm濾膜. 濾液用6 mol/L的HCl溶液調pH至1~2,靜置12 h后,4 000 r/min下離心20 min,收集上清液. 將上清液通過20 g左右的XAD-8大孔吸附樹脂,隨后用超純水淋洗樹脂柱,洗出的部分為HyI,淋洗至pH為中性. 將部分HyI溶液冷凍干燥后得到膠狀的HyI固體,另一部分稀釋200倍,然后用總有機碳分析儀(Multi N/C 3 100,德國耶拿分析儀器股份公司)測定稀釋后HyI的碳濃度,并計算出原液濃度. 用超純水將HyI原液的濃度稀釋至DOC濃度為2 mg/L和20 mg/L.

1.3 熒光光譜分析

1.3.1 三維熒光光譜

使用熒光光度計(Aqualog,法國HORIBA公司)測定HyI濃度(以DOC計)為2 mg/L的樣品,三維熒光光譜掃描參數:λEx=200~450 nm,λEm=280~600 nm,狹縫寬帶5 nm,超純水做熒光測定空白[9]. 計算腐殖化指數(HIX)、熒光指數(FI)和自生源指數(BIX),計算方法參照文獻[10]. 其中,HIX的計算方法:λEx=254 nm時,λEm在435~480 nm與300~345 nm區域積分面積比. FI的計算方法:λEx=370 nm時,λEm在450和500 nm處的熒光強度比. BIX的計算方法:λEx=310 nm時,λEm在380與430 nm處的熒光強度比.

后來,高中生梅宏讀到了郭沫若《科學的春天》后,認為“簡直就是寫給我的”。之后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更如冬日的暖陽,熨燙著梅宏的身心,讓他堅定地確認了“我要當科學家”的理想。

1.3.2 同步熒光光譜

使用F98熒光光度計(F98,上海棱光技術有限公司)測定HyI濃度(以DOC計)為2 mg/L的樣品,以超純水作為空白對照. 同步熒光光譜掃描時,λEx-λEm=-30 nm,λEx=250~500 nm[11].

1.4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6100,上海元析儀器有限公司)測定HyI濃度(以DOC計)為20 mg/L的樣品,掃描波長范圍為200~800 nm,掃描間隔為1 nm,分別測定254和436 nm處的紫外吸光度,依次記為SUVA254和SUVA436;擬合275~295 nm及350~400 nm波長范圍內的曲線斜率分別記為S275-295和S350-400,S275-295與S350-400的比值記為SR. 253與203 nm處紫外吸光度的比值記為E253/E203[12].

1.5 紅外光譜

將冷凍干燥后的樣品與烘干后的KBr(光譜純)混合,在100 MPa下壓片,使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Is10, 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測定紅外光譜,掃描波長范圍為400~4 000 cm-1,分辨率為4 cm-1,掃描次數為32次[13].

1.6 二維相關光譜

以堆肥時間為外界擾動,波數為變量,對400~4 000 cm-1波長的紅外光譜和250~600 cm-1波長的同步熒光光譜進行二維相關分析,使用Origin 2022繪制二維相關光譜圖.

1.7 電化學測量

使用電化學工作站(CHI660D,上海辰華儀器有限公司),對HyI的ETC、EDC和EAC進行測定,按照Tang等[14]的三電極電解池系統,玻碳電極為工作電極,鉑柱電極為對電極,氯化銀電極為參比電極. 采用計時-電流法進行測定,向電解池中通入N2. 加入2.5 mL氯化鉀溶液(0.2 mol/L)和2.5 mL磷酸鹽緩沖溶液(0.2 mol/L)作為電解質. 工作電極電位為+0.61 V時,ABTS作為介導劑測EDC;工作電極電位為-0.49 V時,DQ作為介導劑測EAC. 加入1 mL樣品(DOC濃度為50 mg/L)后穩定運行1 000 s后得到電流-時間曲線,計算積分面積,用He等[15]的方法計算EDC和EAC值,ETC=EDC+EAC.

2 結果與討論

2.1 堆肥過程溫度和種子發芽指數的變化

溫度是評價堆肥腐熟度和無害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如圖1(a)所示,堆肥過程中環境溫度在30 ℃左右波動,較高的室溫有利于堆肥的進行. 堆體在第1天進入高溫期,在第2天達到最高溫度62.5 ℃,并在50 ℃以上持續了10 d,滿足《糞便無害化衛生要求》(GB 7959-2012)中對高溫堆肥的衛生要求(溫度≥50 ℃,時間≥10 d).

圖1 堆肥過程溫度和種子發芽指數(GI)的變化Fig.1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seed-germination index during composting

2.2 堆肥過程HyI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特征

HyI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決定于分子結構,因分子復雜度不同而不同. 從圖2可以看出,市政污泥堆肥過程樣品中HyI的紫外吸光度隨波長的增加呈遞減趨勢,在波長達到350 nm后吸收逐漸趨于0. 在250 nm附近出現一個吸收平臺,主要是木質素磺酸及其衍生物的光吸收[17],并隨著HyI不飽和共軛雙鍵結構和芳香族結構的增加,HyI的紫外吸光度不斷增強. 按照時間順序來看,隨著堆肥的進行,樣品中HyI的紫外吸光度先上升后下降,總體處于上升趨勢. 因此,HyI的紫外吸收曲線表明,隨著堆肥的進行,HyI的芳香度與不飽和度均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大,這與崔東宇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

圖2 堆肥過程中HyI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的變化Fig.2 Changes in UV-Vis spectra of HyI during composting

2.3 堆肥過程HyI紫外-可見光譜特征值的演變規律

2.3.1 堆肥過程HyI的SUVA254和SUVA436的變化

SUVA254被認為與有機物中的C-C鍵化合物有關,該值越大,代表HyI的芳香性越高[18]. 由圖3(a)可見,在堆肥進行的前15 d,SUVA254一直處在上升階段,隨后開始下降. 這可能是因為堆肥前期溶解性有機物多,微生物利用有機物聚合,聚合度高使有機物芳香性提高;堆肥后期由于HyI中部分具有芳香性的結構轉化為胡敏酸或者富里酸,導致HyI的芳香性降低. 由圖3(a)可見,SUVA436的變化趨勢與SUVA254一致,其變化原因也與SUVA254相同,醌基含量增加、芳香性增強都是HyI腐殖化的表現,醌基也是有機物電子轉移能力的主要貢獻基團[19].

圖3 堆肥過程中紫外-可見光譜參數的變化Fig.3 Changes in UV-Vis parameters during composting

2.3.2 堆肥過程HyI的E253/E203、SR、E280/E472的變化

E253/E203反映芳香環取代基種類,脂肪鏈多時該值較小,羰基、羧基、羥基、酯類等取代基多時該值較大[20]. 由圖3(b)可見,隨著堆肥的進行,E253/E203先上升后下降,這可能是堆肥前期芳香環取代基上的脂肪鏈逐漸被氧化為羰基、羧基、酯類等官能團,而堆肥后期部分含氧官能團(如羧基)轉化為CO2釋放到環境中,導致取代基含量降低[21].

S275-295與S350-400的比值記為SR,其與腐殖質的分子量呈負相關[22]. 由圖3(b)可見,隨著堆肥的進行,SR總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說明HyI的分子量在堆肥過程中逐漸減小,HyI從結構復雜的大分子物質逐步向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轉化,后期由于HyI發生芳香縮聚,產生了芳香環,導致其分子量增大. 這些結果表明,在整個堆肥過程中,HyI的分子量呈下降趨勢.

2.4 堆肥過程HyI的熒光光譜特征

2.4.1 堆肥過程HyI的熒光光譜指數

HIX可反映HyI的腐殖化程度[23]. 如圖4(a)所示,隨著堆肥的進行,HyI的HIX值總體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趨勢,說明堆肥前期HyI的腐殖化程度逐漸增強,中期HyI轉化為HA和FA導致其自身的腐殖化程度降低,而后期HyI自身又逐漸腐殖化. HIX值從第0天的0.45增至第30天的0.86,說明堆肥HyI的腐殖化程度增強.

圖4 堆肥過程中HyI的熒光指數的變化Fig.4 Changes in the fluorescence index of HyI during composting

FI表示芳香族和非芳香族化合物對腐殖質熒光強度的貢獻率,FI值越低,表示熒光物質的芳香性越強. 如圖4(b)所示,FI值在前15 d較高,而后15 d較低,這說明HyI在堆肥后期具有較高的芳香性. FI指數還可區分有機物的來源,一般而言,FI值小于1.4時,說明堆肥過程中的HyI主要來源于外生源,即堆料自身;FI值均大于1.4時,說明HyI主要來源于自生源,即由微生物分解堆料有機物產生[24],由圖4(b)可知,堆肥過程中HyI的FI值均大于1.4,因此HyI的來源主要來自于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料.

BIX反映了新產生的HyI在整體HyI中的占比,是評估微生物活性的重要依據. 從圖4(b)可以看出,在堆肥前期HyI呈現出較強的自生源特征,HyI更多地來自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隨著堆肥的進行,在堆肥中后期BIX指數一直呈現下降趨勢,但BIX指數仍然較高,這表明堆肥前期的HyI主要來源于微生物的活動,而后期微生物活動減弱,產生的HyI較少[24].

2.4.2 堆肥過程HyI的熒光組分分析

為了分析堆肥過程中HyI的熒光特性,采用三維熒光光譜對HyI進行了測定,并將三維熒光光譜分為5個區域,分別代表不同的熒光組分,其中Ⅰ代表酪氨酸類蛋白、Ⅱ代表色氨酸類蛋白、Ⅲ代表類富里酸、Ⅳ代表可溶性微生物副產物、Ⅴ代表類胡敏酸,將這5個區域熒光強度進行體積積分[25],每個區域對應的Pi,n值可反映其對應物質的相對含量(見表2).在堆肥初期,HyI中的PⅠ,n和PⅡ,n較高,說明酪氨酸類蛋白和色氨酸類蛋白在初期含量較高,堆肥第4天時PⅠ,n和PⅡ,n均達到堆肥周期的最大值,分別為23.12%和40.05%,第4天后,由于微生物降解或發生聚合作用,HyI中類蛋白物質含量逐漸減少. PⅠ,n下降明顯,從第1天的22.88%降至第30天的11.74%.堆肥第15天時,PⅠ,n已降至14.91%,說明酪氨酸類蛋白前期降解快,可能是因為含水率高,小分子易被微生物利用[26]. 相比之下,PⅢ,n的增幅不如PⅤ,n,究其原因,可能是堆肥過程中有機物碳骨架縮合,形成分子量大的類胡敏酸物質,這是主要物質結構轉化;同時也有類富里酸物質形成,但這不是主要有機組分變化過程.

表2 堆肥過程中HyI的三維熒光光譜區域百分比變化Table 2 Percentage change in HyI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regions during composting

2.5 堆肥過程HyI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

HyI的紅外光譜如圖5(a)所示. 3 220 cm-1處的寬吸收帶代表酰胺類物質[27];1 720 cm-1處的吸收峰代表羧基化合物的C=O伸縮[28];1 405 cm-1處的吸收峰代表酚類化合物的酚羥基C-O伸縮[29]. 987 cm-1處的強峰和1 150 cm-1處的弱峰都代表多糖物質C-O伸縮[30];500 cm-1處的吸收峰代表硅酸鹽的Si-O鍵[31]. 通常而言,腐殖質的分子結構以芳香環為骨架,然而HyI在1 600~1 650 cm-1處(芳香環C=C)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吸收峰,說明HyI不具有明顯的腐殖質結構. 計算各吸收峰面積得到HyI各官能團相對含量〔見圖5(b)〕,酰胺和多糖類物質在HyI中占據主導地位. 酰胺物質在0~4 d快速上升,而在第4天之后保持下降的趨勢,直至堆肥結束. 多糖類物質相對含量變化與酰胺物質相反,在0~4 d快速下降,而在4~30 d逐漸增加,這可能是由于在堆肥初期微生物將多糖類物質作為碳源降解,而在堆肥中期和后期主要降解蛋白質類物質,酰胺作為HyI的主要成分,能為多糖等小分子物質提供結合位點,使得多糖類物質的含量在第4天之后逐漸增加[28]. HyI中的羧基隨著堆肥的進行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可能是由于長鏈脂肪酸降解產生羧酸類中間產物. 酚類含量逐漸降低,可能是由于酚類在堆肥過程中被逐漸氧化為醌類物質. HyI中的硅酸鹽的相對含量在堆肥過程中幾乎保持不變,說明硅酸鹽可能來自提取過程中的無機雜質.

圖5 堆肥過程中HyI的紅外光譜及其官能團相對含量變化Fig.5 Changes in the infrared spectra of HyI and its relative content during composting

2.6 堆肥過程HyI的二維相關光譜分析

如圖6(a)所示,HyI二維紅外光譜同步映射結果中在(987,987)處的自動峰強度最大,說明HyI中多糖在堆肥過程中變化最明顯. 在(3 320,1 720)、(3 320,1 405)、(3 320,987)、(3 320,500)、(1 720,1 405)、(1 720,987)、(1 405,987)處出現的交叉峰均為正峰,這說明HyI各官能團在堆肥過程中呈正相關關系. 根據異步圖〔見圖6(b)〕中交叉峰的信號值(見表3)和Noda規則[32],可以判斷出紅外峰轉化次序為500、987、1 405、1 720、3 220 cm-1,故堆肥過程中HyI的官能團的轉化順序為硅酸鹽、多糖、酚類、羧基、酰胺.

圖6 堆肥過程HyI的二維紅外光譜、二維熒光光譜和二維紅外-熒光異質光譜Fig.6 Two-dimensional (2D) infrared spectrum, 2D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d 2D infrared-fluorescence heterogeneous spectrum of HyI during composting

表3 二維紅外光譜異步圖中交叉峰的信號值Table 3 Signal values of cross peaks in a 2D infrared spectral asynchronous diagram

如圖6(d)所示,HyI二維同步熒光光譜同步映射結果中在(325,325)處的自動峰強度最大,說明HyI中類富里酸在堆肥過程中變化最明顯. 在(275,385)和(385,275)附近出現的交叉峰均為正峰,在(275,325)和(325,275)附近出現的交叉峰均為負峰,這說明HyI中的類蛋白和類胡敏酸在堆肥過程中呈正相關關系,類蛋白和類富里酸在堆肥過程中呈負相關關系. 根據異步圖〔見圖6(e)〕中交叉峰的信號值和Noda規則,可以判斷出堆肥過程中HyI中熒光組分的轉化順序為類胡敏酸、類蛋白、類富里酸.

如圖6(c)所示,在(275,500/987/1 405/1 720/3 320)和(385,500/987/1 405/1 720/3 320)附近出現的交叉峰均為正峰,這說明HyI中的類蛋白和類胡敏酸與硅酸鹽、多糖、酚類、羧基和酰胺在堆肥過程中呈正相關關系,HyI中的硅酸鹽、多糖、酚類、羧基和酰胺是類蛋白和類胡敏酸的基本熒光單元. 在(325,500/987/1 405/1 720/3 320)附近出現的交叉峰均為負峰,說明類富里酸與HyI中硅酸鹽、多糖、酚類、羧基和酰胺在堆肥過程中呈負相關關系. 根據異步映射結果〔見圖6(f)〕,判斷出堆肥過程中硅酸鹽、多糖、酚類、羧基、酰胺是類富里酸的前體.

2.7 堆肥過程HyI的電子轉移能力變化

HyI由小分子量的物質組成,可以作為電子穿梭體促進微生物對重金屬的還原,在促進堆肥腐熟過程和污染物處理中發揮重要作用[4]. 污泥堆肥中HyI電子轉移能力變化過程如圖7所示. 從圖7(a)可看出,隨著堆肥的進行,HyI的EDC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EDC由第0天的140.77 μmol/g(以單位質量的有機碳轉移的電子數計)增至第30天的234.02 μmol/g;HyI的EAC呈現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EAC由405.28 μmol/g增至461.30 μmol/g,這可能是由于HyI在高溫期被微生物降解,導致其具有接受電子能力的官能團減少. 總體而言,在整個堆肥過程中,EAC基本都高于EDC,說明HyI的受電子基團在氧化還原反應中起主導作用,可能是污泥作為城市污水好氧處理的副產物,其中的HyI被高度氧化,更容易得到電子. 如圖7(b)所示,隨著堆肥的進行,HyI的ETC呈上升趨勢,ETC由第0天的546.05 μmol/g增至第30天的695.32 μmol/g,說明堆肥過程提高了HyI的氧化還原能力,該結果與He等[7]的研究結果類似.

圖7 HyI在堆肥過程中電子轉移能力的變化Fig.7 Changes in the electron transfer capacity of HyI during composting

對污泥堆肥中HyI的參數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SUVA254與SUVA436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說明這兩個參數主要受芳香族苯環結構或新的芳香物質的影響. SUVA436、羧基含量均與PI,n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說明酪氨酸類蛋白的降解能夠促進醌類物質和羧基物質的生成. PⅡ,n與PⅤ,n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說明色氨酸類蛋白的降解能促進類胡敏酸的生成. 酚類含量與SUVA254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說明酚類物質的降解能促進有機物的芳構化程度的提高. 另外還有一些參數雖未達到顯著水平,但相關系數相對較高. EDC與SR呈正相關,而與硅酸鹽和多糖含量呈負相關,說明HyI分子量的降低、硅酸鹽和多糖的減少能促進EDC的增加. EAC與PⅤ,n、PⅤ,n/PⅢ,n均呈正相關,說明HyI中類胡敏酸物質的增加和腐殖化程度的升高能促進EAC的增加. 各參數和電化學指標之間除硅酸鹽外沒有觀察到顯著的相關性,其原因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表4 污泥堆肥不同階段HyI組分參數之間的相關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yI component paramete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sludge composting

3 結論

a) 光譜分析顯示,隨著堆肥的進行,HyI中芳香族化合物增多,醌基含量增加,類蛋白物質含量降低,類胡敏酸物質和類富里酸物質含量增加,芳構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增強. 酰胺和多糖類物質在HyI中占據主導地位,HyI中羧基含量增加,而酚類含量降低.HyI不具有明顯的腐殖質結構. HyI的官能團在堆肥過程中的轉化順序為硅酸鹽、多糖、酚類、羧基、酰胺,HyI中熒光組分的轉化順序為類胡敏酸、類蛋白、類富里酸,硅酸鹽、多糖、酚類、羧基和酰胺是HyI中類蛋白和類胡敏酸的基本熒光單元.

b) 電化學分析顯示,在堆肥過程中,HyI的EDC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HyI的EAC呈現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HyI的EAC基本高于EDC. 總體上,ETC呈現上升的趨勢,表明在堆肥過程中,HyI的受電子基團在氧化還原反應中起主導作用,HyI的氧化還原能力提高,有助于HyI更好地修復土壤重金屬及其他污染物.

c) 相關性分析顯示,HyI分子量越小、硅酸鹽和多糖越少,越利于HyI給出電子;而HyI中羧基含量越高、類胡敏酸物質越多、腐殖化程度越高、芳香性越強,越利于HyI得到電子.

猜你喜歡
胡敏羧基硅酸鹽
礦化劑對硅酸鹽水泥煅燒的促進作用
污泥預處理及其在硅酸鹽制品中的運用
納米材料改性硅酸鹽水泥研究進展
重視平面幾何知識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
四羧基酞菁鋅鍵合MCM=41的合成及其對Li/SOCl2電池催化活性的影響
廢塑料熱解聚乙烯蠟的羧基化改性和表征
32.5復合硅酸鹽水泥正式取消
羧基官能化己內酯的合成
鐵氧化物-胡敏酸復合物對磷的吸附
正畸矯治過程中齦溝液Ⅰ型膠原交聯羧基末端肽的改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