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協調的時空耦合特征研究*

2024-02-23 09:49邵麗娜孫曉桐吳晶鎖忠花喬慧郎穎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供需供給耦合

邵麗娜 ,孫曉桐 ,吳晶 ,鎖忠花 ,喬慧,郎穎,2△

(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4;2.寧夏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所;3.寧夏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 )

衛生人力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區域范圍內存在于衛生行業內部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各類衛生工作者(勞動者)數量和質量的總和。衛生人力資源是衛生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是保障人民健康和促進社會生產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資源[1]。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不斷提升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和可及性[2]。2021年末我國衛生人員數中,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3.04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3.56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為3.08人。2021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84.7億,比上年增加7.3億人次(增長9.4%);入院人次24726萬,比上年增加1713萬人次(增加7.4%),衛生人力資源供給情況與醫療服務緊密相關,即與衛生人力資源需求緊密相關。目前我國衛生人力資源總量穩步增長、衛生人才素質能力持續提高,但衛生人才結構不夠合理和區域分布仍存在供給與需求不均衡等問題仍然存在。

我國衛生人力資源現有研究多集中在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現狀[3]、某地區或某個類別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與效率[4,5]、衛生人力資源需求預測[6]、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空間分布特征[7]等。通過梳理現有研究發現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分析局部地區的研究較多,全國整體的研究相對較少;二是衛生人力資源的研究大多是關于公平性的研究,結合空間與耦合協調模型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協調發展程度及其時空交互特征,不僅有利于優化配置衛生人力資源,促進區域衛生人力資源均衡發展,更能為供需雙方之間的平衡發展提供可能。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以我國衛生人力資源為研究對象,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的指標數據來源于2013~2022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數據無缺失值。

1.2 研究方法

1.2.1 熵值法。通過梳理政策及相關研究成果[8,9],綜合考量整體性、層次性、可獲取性,利用熵權法初步形成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指標體系構建過程如下:

表1 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能力指標評價體系

(1)鑒于指標的量綱和正負取向存在差異,本研究采用極差法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設有n個評價對象,m個評價指標,則指標值矩陣為X=(Xij)n×m,其中i=1,2,…,m;j=1,2,…,n。

(1)

(2)

(2)為消除指標賦權的主觀因素,采用熵值法計算其指標權重,公式為:

(3)

(3)基于數據標化和熵權,使用線性加權法綜合測量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的綜合發展水平指數,公式為:

(4)

1.2.2 耦合協調度模型。耦合度難以反映子系統間協同效應的高低,協調度側重系統間的靈性互動關系。因此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評判兩個子系統之間耦合的協調程度和協同效果,能有效避免低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與低衛生人力資源需求得出高耦合度的缺陷。公式為:

(5)

(6)

T=αUg+βUx

(7)

其中,C為耦合度,T為子系統的綜合協調指數,D為耦合協調度,Ug和Ux為子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α和β代表子系統的權重。從以往研究經驗來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與區域經濟兩者相互作用、同等重要,故均取0.5[10]。根據耦合協調度結果所在區間進行不同程度劃分,其參考標準見表2。

表2 協調發展程度等級和類型劃分

1.2.3 全局空間自相關。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是衡量某一指標在整個區域空間上的分布特征,通常采用全局莫蘭指數(Moran’s I)從整體上反映某個區域的所有空間單元之間的空間聚集特征及其顯著性[11],其計算公式為:

(8 )

上式中,n代表研究地區內空間單元的個數,Xi代表空間單元i的變量,則Wij表示i和j的空間權重系數,若空間單元i和j相鄰,則Wij= 1,否則Wij= 0。

1.2.4 冷熱點分析。冷熱點分析(Getis-Ord Gi*)是一種探索局部空間聚集分類特征的有效手段,可以將變量空間分布聚集程度通過冷點與熱點進行區分。在分析全局空間自相關的基礎上,冷熱點分析可以很好的反映變量在局部空間區域上的冷熱點分布,進一步解釋各類衛生資源在局部地區的具體分布特征,最終通過地圖可視化地呈現各個冷熱點地區。模型公式為:

(9)

以Z值得分和P值檢驗作為熱點區識別的依據,若Z得分大于0且越高P值小,目標對象屬性的高類聚值則愈緊密(形成熱點);Z得分小于0且越低,目標對象屬性的低類聚值則愈緊密(形成冷點)[12]。

2 結果

2.1 綜合水平分析

2012~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能力呈現增強趨勢,需求能力呈現減弱或不變趨勢。從衛生人力資源供給看,2012~2021年我國區域衛生人力資源供給綜合水平呈穩步增強趨勢,主要增強地區集中在華北地區(天津、河北),東北地區(吉林),華東地區(江蘇、安徽、山東),中南地區(河南、湖南、海南),西南地區(重慶、貴州),西北地區(陜西、甘肅、青海)。2012~2021年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能力最強和最弱的地區分別是北京和西藏,兩者相差0.58、0.52。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后我國衛生人力資源整體呈現增強趨勢,增強較為顯著的地區有天津、河北、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陜西、甘肅,西藏和新疆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能力保持不變,浙江出現減弱趨勢。說明2012年-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能力區域差距進一步縮小,但各地區間仍存在差異。(見表3)

表3 各地區2012年、2019~2021年衛生人力資源供給綜合評價指數情況

從衛生人力資源需求能力來看,2012~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需求能力呈減弱或不變趨勢,需求能力減弱地區表現為華北和東北地區,需求能力基本保持不變地區聚焦于華東、中南和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呈現出微弱增強之勢。2012年廣東衛生人力資源需求能力(0.70)較西藏高出0.70,2021年兩者差距為0.65。說明各地區衛生人力資源需求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之前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需求能力總體呈現增強趨勢,2019年之后出現減弱態勢,說明2019年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需求能力影響較大。(見表4)

表4 各地區2012年、2019~2021年衛生人力資源需求綜合評價指數情況

2.2 耦合協調度空間格局分析

總體來看,我國衛生人力資源協調區間由失調衰退區間轉向過渡調和區間,協調類型由供給滯后轉向需求滯后發展。耦合協調度等級相對較高的地區聚焦在華北、華東、中南地區,等級相對較低的地區集中在西部地區(西藏、青海、寧夏),耦合協調度上調較快的地區為華東、中南地區。具體來看,2012~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耦合區域逐漸擴張,江蘇、山東、廣東等地由勉強協調轉向中級協調;其中江蘇在2019年、2020年達到良好協調,其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水平達到全國最高水平。從時間演進趨勢來看,2012~2021年我國大部分地區耦合協調度水平呈現上升趨勢,但2019~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水平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說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衛生人力資源影響較大。

圖1 2012年、2019~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等級空間格局

2.3 耦合協調度時空交互特征分析

2.3.1 趨勢面分析。采用空間三維趨勢面分析2012~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的演變特征,其中Z軸表示耦合協調度,Y軸表示南北方向,X軸表示東西方向。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在空間上整體呈現出“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相較于2012年,2019~2021年空間趨勢面基本無明顯變化趨勢。從東西方向看,我國衛生人力供需耦合協調度呈現出東高西低的“倒U”型曲線,說明我國衛生人力資源東部耦合協調度高于西部。從南北方向看,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度呈現出北部略高于南部的“倒U”型曲線,說明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度呈現中部高于北部略高于南部。

圖2 2012年、2019~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趨勢面分析

2.3.2 全局自相關。2012~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度全局Moran’s I均大于0,且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存在顯著的正空間相關性??傮w來看,全局Moran’s I由2012年的0.1744上調至2021年的0.2261,表明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的空間集聚效應不斷增強。依據全局Moran’s I結果,將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分為兩個時段:2012~2019年為起伏變化時段,2020~2021年為穩定上升時段。(見表5)

表5 2012年-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度Moran’s I

2.3.3 冷熱點分析。從空間來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分布情況以華東地區及部分鄰近省份為熱點區域,其他地區呈現的空間局部聚集效應并不顯著。從時間來看,2012~2019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的熱點地區由北部向西擴充,且聚集效應逐漸增強,如湖北;在發展過程中發現部分華北地區的省份不在處于熱點地區。冷點地區變化相對不明顯,2012~2019年無冷點地區,2020~2021年西藏成為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的唯一冷點地區,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我國發展相對緩慢地區其衛生人力資源補齊能力及恢復力較弱。(見圖3)

圖3 2012年、2019年-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冷熱點分析注:本圖基于自然資源部標準地圖服務網址下載的審圖號為GS(2020)4619號的標準地圖繪制,地圖無修改

3 討論

3.1 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綜合評價水平呈上升趨勢

研究結果顯示,2012~2021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衛生人力資源供給綜合評價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19年達到歷史最高;衛生人力資源需求綜合評價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19年是拐點,2019年后出現下降態勢??赡芘c2019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關,事件發生后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給總量顯著增加,而衛生人力資源需求總量降低,說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衛生系統沖擊較大。以湖北省為例,2020年初武漢爆發新冠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3]。此次大考暴露出我國醫護人才總量、結構還不能適應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凸顯出公共衛生、重癥救治、護理等方面人才不足,以及在防控過程中出現衛生人力資源錯配問題。建議加快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深化醫學院校與疾控中心、傳染病醫院的醫教研合作[14];加快護理人員的培養步伐,調整衛生人員內部結構,培養復合型護理人才[15];構建持續更新、動態監測的衛生人力資源共享平臺,減緩因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所引發的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缺口[16]。

2012~2021年北京衛生人力資源供給綜合評價水平最高,北京作為我國醫療強市,其衛生資源配置歷史積累沉淀,衛生人力資源總量相對充足,且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但由于北京優質醫療資源聚集在核心城區,因此以高水平醫院建設分院的方式向外疏解[18]。廣東衛生人力資源需求綜合評價水平最高,廣東作為我國老牌大城市以及在健康灣區目標的引領下,其優質醫療資源密集,醫療服務水平位居全國首列[19]。但廣東衛生人力資源供給不足,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擁有量均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西藏是兩者最低的唯一地區,地理環境與經濟是影響西藏衛生資源和醫療服務水平的主要因素,雖然在國家的幫扶與政策傾斜下衛生資源總量激增,但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1]。說明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配置與醫療服務水平均在向好發展,但各地區分布依舊不均衡。建議各地區進行區域衛生規劃時,合理規劃衛生人力資源增量,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水平低的地區需綜合考慮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等因素,采取合理的人才引進政策,吸納其他地區相對冗余的衛生人力資源,如西藏;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水平高的地區著重調整衛生人才結構,加強衛生人力資源的精準投入,注意區域內衛生人力資源的合理布局,如北京;衛生人力資源需求水平高但供給水平低的地區,由于“虹吸效應”,衛生人力資源集中地區消耗了周邊地區的衛生人力資源,需引導衛生人力資源向低密度人口地區流動,如廣東。

3.2 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度各地區差異較大

從時間序列來看,2012~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關系向好發展,協調區間由失調衰退區間-過渡調和區間向失調衰退區間-協調發展區間發展;協調等級由失調-勉強協調轉向失調-中級失調,失調地區從13個減少至4個。說明這與國家發展和政策扶持密不可分,中央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印發“十四五”衛生健康人才發展規劃的通知》(國衛人發〔2022〕27號)等多項政策致力于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各類、各級衛生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從地理區位來看,我國各地區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關系差異較大,華北地區協調區間由失調衰退-過渡調和區間向過渡調和-協調發展區間發展,協調等級由失調-勉強協調轉向瀕臨失調-初級協調;東北地區仍處于過渡調和區間,協調等級由失調-瀕臨失調轉向瀕臨失調-勉強協調;華東地區協調區間由失調衰退-過渡調和區間向過渡調和-協調發展區間發展,協調類型由失調-勉強協調轉向勉強協調-中級協調;中南地區除海南外,各地區協調區間皆發展為協調發展區間,協調等級由瀕臨失調-勉強協調轉向初級協調-中級協調;西南地區除西藏變化不明顯,其余地區協調程度均向好發展;西北地區仍處于失調衰退-過渡調和區間,協調等級為失調-勉強失調,變化不大。說明地理環境、經濟條件是影響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關系的可能影響因素;除此之外,大城市虹吸效應顯著[22],六大地區優質資源均向中心省份靠攏,邊緣地區資源不足導致供需不平衡,如中南地區的海南以及西南地區的西藏仍舊處于失調狀況,西北地區的青海、寧夏與其他省份差距明顯。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時需考慮地區差異,注重區域內協同作用,向邊緣地區給與適當的資金與政策支持,推動區域內衛生人力資源統籌發展,逐步縮小各地區差異[23]。此外,邊緣地區需發揮自身所長,取長補短,如寧夏打造“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成五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顯著提升衛生健康服務效能和現代化治理水平,緩解衛生人力資源供需矛盾。

3.3 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度呈現明顯的空間集聚性

由空間三維趨勢面分析可以得出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度存在空間異質性,通過空間相關性分析發現其空間集聚性。根據全局空間自相關的結果,2012~2021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度存在明顯的空間集聚性,且集聚效應逐年增強。冷熱點分析的結果顯示,我國衛生人力資源的熱點地區集中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陜西等省份,冷點區域為西藏。該分布特點說明相鄰省份的衛生人力資源供需協調關系存在顯著的相互影響作用,即存在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說明北京、山東、江蘇等衛生人力資源相對豐富的省份對衛生人力資源鄰近的省份產生間接影響。建議在進行區域規劃或政策制定時,應考慮向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水平較低的西部以及邊緣地區給予更多關注和傾斜,加強區域中心省份對鄰近省份的合作交流,避免差距擴大化。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上海醫療資源豐富,浙江發展迅猛,江蘇潛力較大,安徽相對短缺。三省一市先后簽署了《長三角衛生健康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長江三角洲區域公共衛生合作協議》、《長三角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方案》等文件,加強資源共享和服務聯動,促進醫療服務均質發展,加強衛生應急領域深度合作。有研究發現長三角地區醫療資源配置差異逐漸縮?。?4]。

綜上所述,本文對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發展狀況進行時空分析,以空間可視化視角展現了我國衛生人力資源供需耦合協調發展的時間變化趨勢和空間分布情況,為優化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提供理論參考和相關依據。但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所納入的衛生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的指標不全面,如供給指標僅考慮了常用的醫師、護士、全科醫生等指標。在后續研究中,希望能夠多維度考量,深入研究,盡可能兼顧科學與全面,納入更多指標以完善研究。

猜你喜歡
供需供給耦合
非Lipschitz條件下超前帶跳倒向耦合隨機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供需緊張局勢拉動煤炭價格上漲
供需略微寬松 價格波動縮窄
油價上漲的供需驅動力能否持續
我國天然氣供需呈現緊平衡態勢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基于“殼-固”耦合方法模擬焊接裝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