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節日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動向

2024-02-26 01:36張繼焦
人民論壇 2024年3期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遺產

【關鍵詞】傳統節日 文化遺產 文旅融合發展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2023年中秋國慶雙節旅游顯示我國經濟復蘇向好:國內旅游出游8.26億人次,同比增長71.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同比增長129.5%。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2024年元旦假期3天,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國內旅游出游1.35億人次,同比增長155.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97.3億元,同比增長200.7%。

近年來,各種跡象顯示,傳統節日正在借力文旅融合發展火起來,中秋、國慶、元旦、春節等各種重大節日的經濟表現,已成為觀察我國經濟發展動態的一個晴雨表?;趯鹘y節日與文旅融合發展關系的觀察和思考,本文認為,兩者的良性互動大致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媒體傳播型。例如,“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對河南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帶動,這屬于一種新的類型。河南廣播電視臺打造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重現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的繁華景象。2021年,“端午奇妙游”播出后,鄭州首次入圍端午熱門旅游前十目的地;“中秋奇妙游”播出后,河南成為國慶期間熱度提升最快的旅游目的地。據有關平臺數據統計,“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有效地帶動了河南全省文化旅游消費,尤其是掀起了開封清明上河園、洛陽應天門和老君山、焦作云臺山等地的旅游熱潮。

二是傳統復興型。以傳統節日帶動文旅融合發展的傳統復興型經典案例是,東北地區查干湖的冬捕節,冬捕節本來是一個當地人過的地方性節日,現在成為一個聞名于世、全國各地很多人不遠千里前去參加的節日。2023年春節前的冬捕節活動,從2022年12月14日開始到2023年1月15日結束,捕魚量300余萬斤,順利完成既定目標。查干湖冬捕節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去放松休閑,帶動了“冰雪消費”,推動“冷資源”變為“熱產業”。

三是街區景區嵌入型。這一類型指的是一些街區景區喜歡在傳統節日期間推出活動,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人流量和提高消費額。最為常見的是很多街區景區在元旦、春節、元宵、中秋等重大傳統節日期間,組織舉辦各種活動(如服裝秀、美食展銷、書展、非遺展示、雜技表演、放煙花等)。比如,在上海,城隍廟的燈會是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2023年國慶期間舉辦的燈會,展示了各種造型多樣、五光十色的花燈,節日氣氛濃郁;2024年元旦假期,上海城隍廟重新展出闊別多年的老上海上元燈會“天官鰲山燈”,其意涵為天官賜福、萬民欣樂。

河南廣播電視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推動傳統節日與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發揮了引導性的作用。媒體工作者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汲取營養,把傳統節日文化變成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的融媒產品,彰顯傳統節日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讓人們感知到中華節日文化不僅有厚重感、人情味兒、煙火氣,而且還有與時俱進的新風尚和新人氣。類似的情況是,2023年頗有影響力的文旅現象,比如,山東的淄博燒烤火了,貴州的“村超”“村BA”火爆,新媒體都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媒體傳播帶動了傳統節日與文旅融合發展的良性互動。這毫無疑問是對的。但是,這可能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需要探究的是,是否還存在著更深層次的原因?換言之,傳統節日之所以能火起來,既是因為新媒體的助推,也是因為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各種傳統節日,都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深厚的文化積淀、廣泛的群眾基礎。

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中華傳統節日賦予文旅融合發展以深厚底蘊。隨著社交媒介的普及和旅游直播的興起,不少地方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走紅、開啟文旅經濟的新模式,如山東淄博以燒烤出圈、陜西西安以大唐不夜城出圈、河南洛陽以牡丹花出圈,如何突破“流量為王”的簡單邏輯,將旅游目的地從“網紅”變為“長紅”①,構建起以地方文化為核心的文旅產業,是一個值得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旅游學等多個學科深入探討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敝腥A民族的五千多年文明綿延發展史,匯聚而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脈絡與文明底蘊,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輝煌和燦爛的文明形態。傳統節日最重要的兩大主題是感恩和祈福。傳統節日歷史久遠,歷經千百年的傳承,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文化創造,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節日。

中華傳統節日既是我國擁有久遠歷史的文化遺產,又是為當代國民人人享有的生活文化,正是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加入“現代性”的新元素②。近些年來,有些街區景區會特意地在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重點吸引年輕情侶、年輕小家庭作為目標客戶,有利于情人聚會、小家庭的親子活動,使得新生代有更多機會接觸、參與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2023年七夕節,央視直播福州的三坊七巷七夕夜游園,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羽衣華裳的少女,體驗最具福州特色的七夕習俗,行祭星乞巧禮,向織女星祈求,賦予自己心靈手巧的能力;在安泰河畔,還原福州古時“轉三橋”習俗,男女情侶一對一對地,去領取河燈,寫下心愿,讓愛與祝福隨河水漂流,體驗古代文人雅士的禮儀禮節。從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明特性及其發展規律來看,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與文旅融合發展同頻共振,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睆拿袼讓W、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的角度看,傳統節日是一種制度性文化遺產,即因為已經流傳了幾百年,所以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安排,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開展相對固定的活動或儀式。③表面上看,某個傳統節日在某個地方會出現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的景象。實質來說,某個傳統節日會帶來很高的人氣,可以賦能給某個地方的旅游經濟。④對不少地方而言,將傳統節日文化與旅游融合起來,發展節日經濟,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

傳統節日文化作為制度性文化遺產,既是具有內源性的資源,又是自帶能量的,可以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內驅動力。⑤傳統節日可以賦予文旅融合發展能量:刺激旅游和消費,通過節日經濟拉動內需、影響消費,從而可以繁榮市場、振興經濟,促進經濟的增長。

傳統節日賦予文旅融合發展能量的影響范圍和經濟規模有大有小。春節、端午、中秋等幾個重大傳統節日,是全國性的;其影響范圍也是全國性的,其節日經濟涉及海陸空各種交通、住宿、餐飲、零售等各行各業,經濟規模相當巨大。比如,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雙節全國發送旅客總量累計4.58億人次,日均發送5727.7萬人次。商務部重點監測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近兩成,重慶、杭州、武漢同比分別增長30.3%、19.3%和16.3%,團圓家宴、親朋聚餐、婚慶喜宴等成為餐飲消費熱點。各項數據顯示,2023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的節日經濟活躍、增長強勁,消費者旅游出行遍布全國,全國各地消費加速回暖,經濟內生動力不但快速恢復而且持續增強。有些傳統節日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其影響范圍以某個地方為主。2023年8月,北京的古北水鎮推出“愛在古北,相約長城”的七夕主題周活動,把市井生活體驗、傳統文化體驗、民間手工藝、文娛游園及服飾文化融于一體,讓千年古韻與新穎玩法碰撞,實現了旅游發展與夜經濟相融合。古北水鎮項目直接創造3000多個就業崗位,輻射帶動周邊村鎮超過6000人在上下游產業就業。對待傳統節日,一旦政府、商家和民眾有意組織,就有可能火起來,不但可能促進節日經濟發展,也可能會推動當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

傳統節日,無論全國性大節日,還是地方性的節日,都是帶動文旅融合持續發展的內源性動力。比如,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至今已舉辦了40屆,已經成為洛陽發展經濟的重要平臺。目前,洛陽市牡丹種植面積7.7萬畝,洛陽牡丹相關企業240多家,從業人員3.3萬人,觀賞、深加工、藥用、衍生品四大類型產品340多種,牡丹產業總產值13億元,牡丹節會總收入278億元。洛陽牡丹文化節以花靚城、以花興業、以花惠民,是洛陽的內源性文化遺產。借助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將國內外賓客的旅游觀光、賞花觀燈、經貿合作與交流融為一體,已成為洛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動力。唯有將傳統節日文化納入各個地方和各個城市發展的脈絡之內,使作為一種制度性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之變遷與各個地方和各個城市的“傳統—現代”轉型相協調,才能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現高質量的節日經濟發展之路,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道。

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要減少或避免傳統節日與文旅融合發展中的負能量。旅游既有可能為傳統節日文化提供新的發展路徑,也可能會對地方傳統文化形成沖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傳統節日有助于文旅融合發展。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在傳統節日與旅游發展關系中,也會出現一些不利影響。比如,傳統節日的過度商業化、“勞民傷財”卻未達預期等負作用。我國文化學者馮驥才曾提出尖銳批評:中國的傳統節日紛紛被商家包辦,淪為美食節、購物節、旅游節,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許多節日都被商業化了,成為一些商家眼中的“賣點”。⑥另一種不當現象是,一些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大操大辦節日活動,吸引人流,擴大消費,結果,花費一大筆錢,比如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卻沒有達到相應的經濟預期和文化建設目標。有學者認為,傳統節日“賦值”應堅守其固有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要與時俱進,就要被賦予現代的價值與意義。但“賦值”應建立在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之上,背離或扭曲節日文化內涵的“賦值”是沒有生命力的,也終究會被民眾所淘汰。⑦這些不當現象需要注意和避免。各地政府在舉辦傳統節日活動時,需要處理好節日文化建設與節日經濟建設之間的協調關系。

復興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加強節日文化建設,可以圍繞傳統節日文化的節日經濟,既搞好文旅經濟建設,也搞活節日文化建設。傳統節日文化與旅游發展的雙向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煥發傳統節日文化的生命力,共同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這是由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連續性、創新性、和平性、統一性等特性決定的。

近年來,在一些國人中出現了崇尚過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洋節的風氣。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和平性與包容性,過洋節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中國人過自己的傳統節日。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主張和平的民族。一方面,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有利于中華文明在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在與世界各國各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文明的積極成分,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中華民族不但具有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取向,而且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因此,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但沒有衰落,而且正在借力文旅融合發展火起來,推動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和平性與包容性發展。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以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連續性是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節日所具有的內在特性。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創造了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以中華民族獨特氣質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傳統節日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相關的文旅融合發展需要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承接古代中國、回應現代中國的道路,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連續性發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血脈,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多元一體”的傳統節日文化,形成了中華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既多元又融為一體的特點。統一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性,在傳統節日上體現為“多元一體”。一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發展史,既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也是各民族團結統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歷史。民族團結是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發展的力量所系。筑牢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發展團結基石,根本在于增強中華節日文化認同,同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為加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凝聚最大合力。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具有顯著的創新性。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歷史上的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一樣,要通過創新才能實現⑧。我們需要從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積淀中汲取人文精神、歷史智慧等精華養分,延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賦予中華傳統節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國家文旅部的相關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這些文化遺產既是中華文明的積淀、歷史的見證,也可以在傳統節日和文旅融合發展中越來越多地被活化利用起來,成為文化旅游活動內容或文創產品,以便惠澤人民、延綿后世。河南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突破了傳統的節日文化和旅游營銷形式,打開了一條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之路、一條中國文化世界化表達的新思路,實現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這一目標。

隨著新媒介的普及和旅游直播的興起,各種傳統節日正在借力文旅融合發展火起來,這既是文旅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傳統節日在文旅融合發展中得以傳承和創新的新動向。傳統節日與文旅融合發展之間良性雙向互動,推動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新性發展。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需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建設包括傳統節日現代轉型在內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國各個地方和各個城市都具有豐厚的傳統節日文化資源,若利用得當并加以創新,完全可以在實現創造轉化、創新發展的基礎上發揮獨特的競爭優勢,利用傳統節日文化的現代轉型之力,促進當地的內源性節日經濟發展。全國各地和各族人民通過傳統節日與文旅融合發展的雙向良性互動,共同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

【注: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項目和所重點創新工程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背景下民族學人類學學科體系改革與完善研究”(項目編號:2022MZSCX006)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孫九霞:《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動向與新趨勢》,《人民論壇》,2023年第9期。

②黃濤:《開拓傳統節日的現代性》,《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③⑤張繼焦:《換一個角度看文化遺產的“傳統-現代”轉型:新古典“結構-功能論”》,《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

④張繼焦、侯達:《民族傳統節日:結構遺產的“傳統-現代”轉型與文旅融合發展》,《貴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12期。

⑥馮驥才:《節日經濟太物化,感情內容被偷換》,《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2月14日。

⑦鄭土有:《傳統節日的現代“賦值”》,《人民論壇》,2019年第26期。

⑧何星亮:《創新性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思想戰線》,2023年第5期。

責編/李丹妮 美編/李祥峰

猜你喜歡
傳統節日文化遺產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活態文化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中國的傳統節日
文化遺產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