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城市中的公園到公園中的城市
——北京溫榆河公園規劃實踐

2024-02-26 02:38尹慧君呂海虹
風景園林 2024年2期
關鍵詞:生境公園規劃

尹慧君 呂海虹

北京溫榆河公園位于中心城區東北邊緣,朝陽、昌平、順義三區交界,溫榆河、清河兩河交匯處,是北京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與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的重要通道和節點,也是全市生態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利防洪格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公園規劃范圍約30 km2,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批復后首個規劃實施的大尺度綠色空間,全面建成后將是北京六環內面積最大的“生態綠肺”。

2018—2019年,由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作為技術總牽頭單位,多家單位參與,以工作營的形式開展了從“周邊區域概念性規劃研究”到“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再到“示范區詳細設計”的規劃實踐,形成《溫榆河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簡稱本規劃),從“宏觀—中觀—微觀”3個層級逐層深入,保障規劃理念和方案高效傳導并落實。本規劃站在“實踐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總體規劃”的戰略高度,以公園建設為契機,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修復和系統治理,探索非建設空間規劃編制技術方法為目標,將國土空間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與生態規劃、園林景觀設計相融合,將城市設計思維貫穿國土空間規劃全過程,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思考和探索創新。

圖1 公園鳥瞰效果圖Aerial rendering of the park

圖2 系統構建“宏觀—中觀—微觀”規劃層級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macro - meso - micro”planning levels

圖3 公園內保留的大樹與近自然的景觀融于一體The large trees preserved in the park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near-natural landscape

圖4 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治理Integrated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water, forest,farmland, lake and grassland

1 從設計公園到全域統籌——以綠為底,系統構建兩河交界處的“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公園,溫榆河公園是城市級的結構性綠色空間,是由若干各具特色的綠色空間組成的公園群。本規劃首次提出“生態、生活、生機”的“三生”理念統領全域規劃設計,跨行政區進行空間統籌,跨專業進行技術統籌,跨部門進行統籌實施。在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基礎上,運用城市設計手法和生態修復技術,以生態為底、以路為骨、以水為脈、以人定需,全面把控生態、文化、交通、水利、休閑游憩、安全韌性等各方面的要求,統籌生態涵養、生境修復、生物多樣性及蓄滯洪功能,構建了“一心、兩帶、十片、多點”的整體空間格局。

本規劃倡導生態空間多要素協同與功能復合利用,形成精野結合、碧水相連、文化鑲嵌的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尺度藍綠空間。落實“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思想,發揮規劃引領的作用,將非建設空間和城鄉建設空間有機融合,使原本三區交界處背水發展的消極邊緣地帶,成為深受市民歡迎的綠色生態網紅打卡地,促進生態價值轉化,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2 從關注建設到修復生態——探索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的實施路徑

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通過生態留白、生境塑園、精野結合3種方式,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的最佳方案。

圖5 朝陽示范區內的本杰士堆Benjeshecken in Chaoyang Demonstration Zone

圖6 精野結合的景觀營造Landscape shaping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xquisiteness and wildness

圖7 成長型公園體現:公園內觀鳥設施蔦屋周邊植被2020年(7-1)—2022年(7-2)變化Partial embodiment of a growing park: Changes in the vegetation around NiaoWu, a bird-watching facility in the park from 2020 (7-1) to 2022 (7-2)

1)生態留白,創新生態修復模式。規劃以生態適宜性評價為前提,從保護角度出發首次劃定“生態留野區”,對綠色空間進行生態留白。區域內禁止任何建設,通過自然保育和封閉管理完整保留自然生境,最大限度降低甚至消除人為建設活動對自然的擾動。劃定大面積“自然郊野地塊”,通過自然演替為主、人工播撒和栽植為輔的手法進行生態修復,探索了自然繁衍的“荒野式”生態修復路徑。

2)生境塑園,提升生物多樣性。將生物多樣性作為第一考量,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系統修復混交、復層、異齡、長壽、蜜源、食源的近自然生態林,依托公園內地形地貌營造密林、疏林、農田、水域等8種生境,形成物種多樣、自然演替的近自然生境系統。對現狀林地、草灘進行修復提升,保護如小弄蝶、鼴鼠、草兔等本土生物生存的棲息地。在公園內部設置本杰士堆、鳥島、昆蟲旅館、巢箱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設施,增加棲息地連通性,豐富微觀生境,為小動物們構建安全友好、自然生態的生存環境。

3)精野結合,建設全生命要素和諧共生的“成長型公園”。探索面向非建設空間的大地景觀設計方法,以“精野結合,大面是野,重點是精”為原則,細化具有北方特色的大尺度藍綠空間設計。在建設過程中尊重自然動態變化和成長過程,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涵養生態,采用自然演替的方式形成林中有園、林田相間、林水相依、湖草相映、自然質樸的近自然景觀風貌,為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質的生態產品。

圖8 景路一體的道路設計以及道路下方預留的生物通廊Road design featuring the integration of road and landscape and biological corridor reserved under the road

圖9 隱于自然的配套服務設施Supporting service facility integrating into nature

圖10 公園內農田風光Farmland scenery in the park

圖11 城市中不一樣的風景Different scenery in the city

3 從工程思維到精細提質——市政、交通工程與生態景觀有機統一

以水為脈,保障水安全,修復水生態,提升水景觀。構建“兩水”“五環”“十濕田”的再生水和雨洪水利用格局,形成以水體自凈為核心的水生態網絡。結合不同情景下洪水淹沒范圍,精準配置不同類別植被,在淹沒區域內種植抗逆性強、凈化力強的濱水植物;淹沒區以外的區域以節水耐旱、低維護的鄉土植物為主。沿溫榆河打造10.2 km長自然濱水廊道,沿清河修復6.6 km長水生態自然凈化示范岸線,沿老河灣形成4.3 km長充滿野趣的生態體驗型濱水空間,并將水文化和關隘、館驛文脈記憶融入景觀節點設計,營造生境豐富、景面文心、底蘊深厚的濱水活力空間。

以路為骨,構建“外暢內幽、快慢交融、景路一體”的交通系統。以公園容量和交通承載力模型分析為基礎,在保證區域交通功能基礎上,塑造宜曲不宜直、宜慢不宜快、宜窄不宜寬的道路網絡,生態化處理道路斷面,塑造具有公園特色的市政車行林蔭路系統,為行車人帶來車移景異、浸入綠色生境的特色體驗。通過建設生物廊道,弱化城市道路對公園生態連通性的影響。精心策劃25 km馬拉松跑步路線,滿足市民對高質量綠色空間環境的需求和期待。

4 從單一功能到復合利用——巧借自然地勢,低擾動建設蓄滯洪區

將蓄滯洪區的安全韌性功能融入公園景觀設計,促進非建設用地復合利用落地實施。建立北運河流域降雨產匯流模型,運用聯合水動力模型進行調洪演算,精確模擬20~100年洪水自然淹沒區分布。采取降堤為堰、巧借地勢、自然淹沒的方式低擾動劃定蓄滯洪區,保障“都”與“城”的百年防洪要求。同時,綜合考慮生態修復、安全韌性和景觀風貌等因素細化景觀設計,形成無水則綠、小水成澤、大水成湖的自然景觀風貌。

5 從研究指標到供給服務——以人為本,精細化配置必要服務設施

通過人群分析、相關規范標準計算以及同類型公園對比分析,反復驗證必要的配套設施容量。按照“宜小不宜大、功能復合、消隱于自然”的原則,靈活布局3級驛站體系,細化管理、服務和游憩景觀設施的功能配置,滿足大尺度公園的分級管理需求。

6 從貫徹理念到研究辦法——探索非建設用地控規編制方法

強化規劃的空間引領作用,理順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空間的“圖底”關系,統籌整合多規用地,協調處理水、林、田等矛盾圖斑,實現非建設用地全域全要素管控“一張圖”。以“邊界管控+用途管控+指標管控+規則管控”的方法,構建非建設用地控規編制體系,分10個組團編制規劃圖則,細化13類管控內容和12項生態指標,將生態管控要素和“剛彈”結合的引導要求精準傳遞到下一階段公園建設管理之中,形成全域、全要素覆蓋的國土空間規劃傳導體系。

7 結語

2020年溫榆河公園朝陽示范區建成開園;2021—2022年,昌平、順義、朝陽三區范圍內的公園一期部分也陸續開園,目前正在推進二期建設。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對各區分組團、分期實施的控制引導要求已在詳細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全面落地。截至2022年底,在溫榆河公園區域內已經觀測并記錄動植物614種(包括動物474種、植物14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和北京市保護物種47種,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個城市的預期就是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園一樣”。相信不久的將來,在首都“城市公園環”和“郊野公園環”這兩條“綠色項鏈”上還會閃耀更多璀璨的綠色“寶石”,我們的城市終將成為綠色環抱的“公園中的城市”。

猜你喜歡
生境公園規劃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棗樹適應干旱生境研究進展
在公園里玩
規劃引領把握未來
快遞業十三五規劃發布
多管齊下落實規劃
金秀瑤族長鼓舞傳承的文化生境
迎接“十三五”規劃
一見如故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蓮子草與本地種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