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2驅后水氣交替注入驅替特征及剩余油啟動機制

2024-02-27 08:00孫成巖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 2024年1期
關鍵詞:段塞氣水采收率

孫成巖

(中國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呼倫貝爾分公司,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0 引 言

CO2驅是目前低滲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1-7],但受儲層非均質性影響,CO2驅開發中后期易產生氣竄,導致注入氣波及體積增長受限,在儲層中形成大量剩余油,極大影響了CO2驅增油效果[8-11]。因此,對CO2驅過程中氣竄控制機理及方法的研究至關重要。水氣交替注入(WAG)目前被證實是控制氣竄的有效手段之一,且施工方便,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外各大油田。其主要機理為改善流度比及穩定驅替前緣,從而抑制氣竄并擴大波及體積[12-14]。有學者也指出WAG 能夠引起孔隙介質中油水飽和度的循環變化從而提高采收率[15]。目前WAG 驅所采用氣體類型主要為CO2、烴類氣體以及氮氣,相關研究側重于開發技術政策的優化設計,包括段塞尺寸、水氣注入比例、注入速度、注入周期及次數和井網等[16-17]。盡管WAG 驅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明顯的機理優勢,但目前現場應用效果參差不齊,主要原因是方案設計與油藏特征、驅替特征、剩余油分布和啟動機制的匹配程度不足,尤其是針對CO2連續氣驅后的油藏,在WAG驅替特征及微觀剩余油啟動機制還不明確。

設計適合特定油藏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WAG 驅方案,對提高現場應用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海拉爾油田貝14 區塊為研究對象,開展CO2驅后WAG 驅的相關實驗研究。首先通過Micro-CT 微觀實驗分析目標區塊巖心的孔徑分布特征,結合巖心在線驅替實驗分析了CO2驅后微觀剩余油分布特征及WAG 驅剩余油啟動機制。采用長巖心驅替實驗,研究CO2驅后水氣交替注入的驅替特征,同時針對WAG 驅的段塞尺寸、氣水比進行優化,以確定CO2驅后WAG 驅的重要注入參數,為油田現場施工提供支撐。

1 實驗設計

1.1 實驗材料及儀器

1.1.1 實驗材料

實驗用巖心取自海拉爾油田貝14 區塊,巖心基礎物性參數如表1 所示,其中,1 號為標準巖心,用于微觀剩余油分布及啟動機制研究,2―10號為長巖心,用于WAG 驅替特征及驅替參數研究。

表1 實驗用巖心的基礎物性參數Table 1 Basic property parameters of experiment cores

實驗用水取自目標區塊的地層水,其水型為NaHCO3,礦化度為1 970.72 mg/L;實驗用油為模擬油,室溫下黏度為11.95 mPa·s。

1.1.2 實驗儀器

Micro-CT 微觀實驗裝置為MicroXCT-400 型三維重構成像X 射線顯微鏡,美國Xradia 公司;長巖心WAG 驅替實驗采用了耐溫耐壓物理模擬裝置開展實驗,主要裝置包含恒溫箱、巖心夾持器、恒速恒壓泵、壓力傳感器、流量計、中間容器等(圖1)。

圖1 水氣交替注入驅替實驗裝置示意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WAG displacement experimental equipment

實驗在地層溫壓條件下進行(溫度為68 ℃,壓力為17.6 MPa)。

1.2 實驗方案

1.2.1 Micro-CT微觀實驗

(1)將1 號巖心洗凈、烘干后,利用Micro-CT掃描成像和圖像處理技術對干巖心進行3D 重建,得到巖心模型,對孔隙數量和孔隙體積進行統計。

(2)對巖心進行抽真空、飽和地層水和模擬油,靜置24 h 后對飽和油的數量和體積進行掃描,計算飽和油在孔隙體積中的比例。

(3)在地層溫度68 ℃條件下,利用巖心夾持器開展CO2連續氣驅至出口端不出油,取出巖心,利用實驗儀器掃描剩余油分布。

(4)再次利用巖心夾持器開展水-CO2交替注入實驗,段塞尺寸0.10 PV,氣水比1∶1,交替5個段塞后取出巖心,利用實驗儀器掃描剩余油分布。

1.2.2 長巖心WAG驅替實驗

(1)將2 號長巖心放入巖心夾持器中,置于68 ℃的恒溫箱中,飽和地層水,以0.1 mL/min 流速飽和模擬油,直至巖心夾持器出口端不出水,將飽和油后的巖心在恒溫箱中靜置老化24 h。

(2)以0.125 mL/min 的注入速度開展CO2連續氣驅,每間隔5 min 后記錄產油量、產氣量和驅替壓差,直至出口端生產氣油比大于5 000 m3/m3,計算CO2連續氣驅的采收率、含水率和生產氣油比。

(3)設定氣水比為1∶1,注入段塞為0.10 PV,開展水-CO2交替注入共10 個輪次,每間隔5 min后記錄產油量、產氣量和驅替壓差,實驗結束后計算采收率、含水率和生產氣油比,分析CO2驅后水氣交替注入的驅替特征。

(4)更換巖心分別為3―10 號長巖心,重復步驟(1)―(3)。固定段塞尺寸0.10 PV,改變氣水比分別為2∶1、1.5∶1、1∶1 和1∶2,開展4 組WAG 驅實驗;同樣固定水氣比為1∶1,改變段塞尺寸分別為0.05、0.10、0.15 和0.20 PV,開展4 組WAG 驅實驗。通過8 組實驗,分析氣水比和段塞尺寸對WAG 驅增油效果的影響。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1 CO2驅后WAG驅剩余油啟動機制

圖2 給出了Micro-CT 掃描后的巖心干樣、飽和油巖樣、CO2驅和后續WAG 驅的三維重建結果,巖心由孔隙、礦物和基質組成(圖2(a)、(b)),去除基質和礦物,干樣巖心的孔隙三維分布如圖2(c)所示,其孔隙數量和孔隙體積的分析結果如圖3 所示。干樣巖心中孔隙直徑分布范圍較廣,為(0,350]μm。從數量上看,(0,10]μm 孔徑和(10,30]μm 孔徑數量較多,比例分別為33.71%和33.58%,占總孔隙數量的2 3;然而,(180,350]和(100,180]μm 孔徑的孔隙體積比例接近86%,說明巖心孔隙體積主要由大孔道貢獻,這些大孔道也是CO2驅氣竄的潛在通道。

圖2 巖心Micro-CT三維重建圖像Fig. 2 Micro-CT 3D reconstructed core images

圖2(d)給出了巖樣飽和油的三維分布,其中綠色部分被束縛水占據,不同孔徑中巖心孔隙數量、體積及飽和油體積比例如圖3 所示。模擬油在大孔徑(180,350]μm 中的比例僅為32.89%,大部分被束縛水占據,說明巖心中的大孔喉呈現親水特性;(100,180]和(80,100]μm 孔徑區間內,模擬油比例分別為74.57%和84.04%,潤濕性逐漸向中性潤濕或油濕轉變;在(60,80]、(40,60]和(30,40]μm 孔徑內,模擬油比例達到了95%以上,其中(30,40]μm 孔徑內更是達到了99.01%,說明此范圍內的孔徑完全被模擬油占據,中孔徑偏油濕。在(10,30]和(0,10]μm 孔徑內,模擬油比例分別降至84.97%和79.39%,分析可能由于模擬油分子較大,難以進入此區間的孔徑內,部分小孔徑被水分子占據。綜合各區間孔徑內模擬油的潤濕性,先導試驗區儲層整體偏油濕。

圖2(d)―(f)分別給出了初始模擬油分布、CO2驅以及后續WAG 驅后的剩余油三維分布,隨著開發階段的進行,巖樣中含油飽和度逐漸降低。圖4 定量給出了CO2驅和WAG 驅后不同孔徑范圍內剩余油所占的體積。

圖4 CO2驅和WAG驅后剩余油體積分布jFig. 4 Volum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fter CO2 flooding and WAG flooding

CO2連續氣驅后,孔徑為(180,350]μm 內的模擬油全部被采出,孔徑為(100,180]μm 內的模擬油也被動用了63.54%,說明CO2驅主要動用了大孔隙中的模擬油??讖綖椋?0,100]、(60,80]、(40,60]和(30,40] μm 內的模擬油動用的比例分別為44.05%、45.45%、26.48%和12.14%,部分被動用;孔徑為(10,30]和(0,10] μm 內的模擬油體積反而增加,分析可能由于CO2的抽提作用,將模擬油中的輕質組分帶至小孔隙中。

WAG 驅階段,各孔徑區間內模擬油的體積進一步降低,其中,孔徑為(100,180]μm 內的模擬油體積僅為初始體積的21.95%,(80,100]、(60,80]、(40,60]μm 等中孔徑范圍內的模擬油分別為初始體積的40.89%、38.70 和57.00%,較CO2驅后剩余油大幅度降低。(10,30] 和(0,10]μm 內模擬油的體積也較CO2驅后剩余油體積有所降低,說明WAG 驅不僅進一步啟動了次級大孔隙(100~180 μm)中的剩余油,對中小孔隙中的剩余油也用不同程度的動用。

綜合實驗結果,認為WAG 驅對CO2驅后的剩余油啟動機制有2 個方面:一是改善不利的油氣流度比、穩定驅替前緣,即注入水延緩了CO2在大孔隙中的氣竄,迫使CO2進一步驅掃大孔隙中的油膜、盲端油和孤島油;二是注入水提高了大孔隙中流體的滲流阻力,對高滲帶起到一定的封堵作用,迫使后續CO2段塞更多地進入中小孔隙中啟動剩余油[18]。

2.2 CO2驅后WAG驅替特征

圖5 和圖6 給出2 號長巖心CO2驅和后續WAG驅的生產動態曲線。在CO2驅階段,初期采收率和驅替壓差隨著注入量的增加逐漸增大;當注入量達到0.33 PV 時,CO2氣體沿大孔道突破,氣油比逐漸增加,采收率增幅放緩,驅替壓差也逐漸下降;當氣油比升至5 000 m3/m3以上時,CO2驅采收率為47.95%,驅替壓差穩定在0.37 MPa。注入氣體沿大孔道的竄流導致CO2無效循環,且采收率較低。

圖5 采收率和驅替壓差隨注入量變化(氣液比1∶1,段塞尺寸0.10 PV)Fig. 5 Variation of recovery and displacement pressure difference with injection PV(gas-liquid ratio = 1∶1, plug size = 0.10 PV)

在WAG 驅第1、2 輪次,采收率增幅較緩,水段塞注入時壓力增加,氣段塞注入時壓力降低,生產氣油比仍維持在較高水平,此時注入的水段塞在大孔道內改善流度并逐漸封堵,為后續提高采收率作準備;第3 個輪次后,由于水段塞在大孔道內的流度改善和封堵作用起效,采收率增幅明顯加大,驅替壓差高于CO2連續氣驅壓差,生產氣油比也降低至較低水平;第4 至第10 輪次內,水-氣段塞的交替注入在大孔道中形成了穩定的液流轉向作用,驅替壓差始終高于CO2驅壓差,氣油比和含水率曲線呈周期性變化,采收率也逐漸增加。巖心最終采收率為66.63%,WAG 驅提高采收率18.68 百分點,增油效果顯著。

從上述實驗結果可知,在CO2驅后實施WAG驅,要至少經過2 個交替周期、總注入量0.4 PV 以后才能見到采收率的大幅度上升,第3、4 輪次是主要增產階段,第5 輪次后,隨著水-氣段塞在出口端的突破,單輪次內采收率增幅下降,直至第9輪次后趨于平穩。

2.3 CO2驅后WAG驅參數優化

圖7 和圖8 分別給出了WAG 驅不同氣水比和段塞尺寸條件下采收率隨注入量的變化,可知在CO2驅后,WAG 驅初期采收率增加不明顯,當注入量達到0.4 PV 左右時采收率才大幅增加,與驅替特征實驗結果一致。也再次說明CO2驅后WAG驅提高采收率效果的體現存在“過渡期”,不宜在初期未見效果時判斷措施無效而終止實施。

圖7 不同氣水比條件下采收率隨注入量的變化Fig. 7 Variation of recovery with injection PV under different gas-water ratios

圖8 不同段塞尺寸條件下采收率隨注入量的變化Fig. 8 Variation of recovery with injection PV under different plug sizes

此外,由圖7 可知,氣水比增大,最終采收率先增后減,即氣水比過大或過小均不利于WAG 驅增油效果的發揮,氣水比大時氣竄快,氣水比小時CO2對中-小孔隙剩余油的動用有限,且會導致后期水竄現象加重。由圖8 可知,WAG 驅也存在一個最優段塞尺寸,段塞尺寸過大,單周期內容易發生氣竄或水竄,段塞尺寸過小,流度控制及動態封堵作用較弱,且CO2無法形成有效的氣流通道[19]。

綜上認為,當氣水比為1∶1、段塞大小為0.10 PV 時,CO2驅后WAG 驅在目標區塊的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

3 結 論

(1)特低滲透油藏CO2驅主要動用大孔隙中的原油,中孔隙原油部分被動用;后續WAG 驅不僅可啟動次級大孔隙中的剩余油,對中小孔隙的剩余油也有不同程度的動用。

(2)WAG 驅剩余油啟動機制:一是改善流度比、穩定驅替前緣,迫使CO2驅掃大孔隙中的剩余油;二是注入水對高滲帶的封堵作用迫使CO2進入中小孔隙中啟動剩余油。

(3)WAG 驅過程中水-氣段塞需要交替注入一定量后采收率才能大幅增加,氣水比1∶1、交替段塞0.10 PV 的WAG 驅采收率增幅主要由第3、4輪次貢獻。

(4)WAG 驅的氣水比和段塞尺寸不宜過大或過小,對目標區塊優化的氣水比和段塞尺寸分別為1∶1 和0.10 PV,10 輪次WAG 驅可在CO2驅的基礎上提高采收率18.68 百分點。

猜你喜歡
段塞氣水采收率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征稿簡則
一種碳酸鹽巖斷溶體油藏油井堵水方法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征稿簡則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第六屆編委會
氣水脈沖法在自來水非開挖管道中的應用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征稿簡則
組合段塞工藝解除凝析氣井水鎖傷害實驗評價
海上油田二元復合驅末期段塞優化提效室內物理實驗*
長巖心注CO2氣水交替驅試驗模擬研究
子洲氣田氣水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