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更寬廣的境地中寫作

2024-02-28 01:30王江平
江南詩 2024年1期
關鍵詞:現實經驗想象

王江平

在詩人這個行當里,向來有“悔少作”的傳統。我卻少有悔意。單純的進步論似乎無法準確地衡量過往的寫作。相較以前,寫作疆域在逐步拓寬,但并不意味著,在之前的那個向度上,會寫得更好。我更愿意用拼圖的游戲來理解。每個階段都是一個部件,隨著部件的逐步聚攏,最終將拼成一個完整的寫作體系?;仡櫸覀€人寫作中的幾段歷程,大概經歷了單純的個人經驗階段,以及個人經驗與非個人經驗混雜的階段。

具體來談,個人經驗的啟動可能是每一個詩人最早也最容易入手的方式。它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可以是想象經驗。于我個人而言,早期偏重生活,抒情性比較重。工作以后,因為與原先朋友圈脫離,現實的枯燥無聊,毫無詩意。而真正讓人感到放松的,可能是坐在窗前,或閑逛途中,想入非非的時候,一個暫時脫離現實生活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想象,其實是出于某種逃避心理。詩歌便成為了溢出現實生活的那一部分。通過想象,可以讓平時辦不到的,或者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想象中發生,也可以讓任何不相干的事物在這時共處、碰撞,創造性地發生反應。我可以讓死去的東西活過來,可以和一條魚互換角色。這有點類似于莊周夢蝶的過程,物與物之間可以相互取消邊界,彼此變換。同時,也類似于超現實主義,比如雷頓和達利。

誠然,如果生活足夠有趣,何必再去想象中獲取自由呢。從這一層面上說,《桃花源記》中的世界有多美好,說明陶淵明的現實就有多不堪。就像賣火柴的小姑娘,她對蛋糕、雞腿的想象,是建立在她一無所有,且快要餓死的基礎上。表面上看溫情脈脈,實際上,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悲劇性色彩。我們的生活不夠悲劇嗎?我們的處境何其卑微而無助。我的《午夜蛙聲》也是這樣,從起初的安靜,受到蛙聲感染后,學起蛙聲,以至于陷入幻覺,自己變成一只青蛙,在無比的熱烈氛圍中,卻“不可能被任何一個人聽清”,其孤獨、落寞、枯索,乃至絕望,又豈是一兩句能說得清。

因為不需要對現實負責,純粹的想象會進展得較為順利,且暢快,就像李白那樣,可以凌空取詩,但想象的資源也會耗盡,想象也會重復著想象自身,艱難時,一個月寫一首,有時兩三個月一首。

似乎,單純的想象也不能讓人有意思地活著,或寫作,就像一只永遠不落地的小鳥,總會疲倦。我意識到,這是另一種極端。此前的想象,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之后?,F實與想象有了對比,才讓人體驗到想象的愉悅與狂歡。當現實的部分被剝離,長久的單純的想象,則成為一種負擔和壓力。同時,也割斷了作者與讀者之間共存的普遍性經驗,或者說打斷了相互共鳴的紐帶,從而陷入一種自說自道,一種絕對封閉的個人想象經驗中。因此,必須允許現實重新參與到詩歌當中,讓現實與想象兩者學會相處,相互對比、相互調和,相互修正。但要警惕對現實貼得太緊。緊了,想象的翅膀就飛不起來,就像只會奔跑的動物,用一種地面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見的事物,視野總是受限的。

因此,在處理這對關系中,必要時貼一貼現實,同時也要在現實中學會走神,進入到想象的領域中。能跑又能飛,跑得久了,飛一飛,就會感到有意思,飛得久了,下來歇一歇,也會很有意思?,F實多一點,還是想象多一點,都不成為糾結的問題。如何處理,就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動,讓它們自然發生,自然共處,寫完后便如其所是。這讓我又暫時獲得了某種解放,進入到一種新的寫作狀態中。

直到2019年,我的老師周東升提醒過我,個人經驗終究過于狹隘了,詩人的成長,最終都應走向非個人化。他也直接向我點明了歷史、文化、社會等更為廣大的經緯。

歷史確實是一個誘人的東西。艾略特說,過了25歲,歷史意識將是檢驗寫作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歷史作為一個已經發生的過去式,是固定的、熟悉的,而新詩的創作注重創新和陌生。這本身是一個悖論。陳超以為,歷史中那個“明晰的世界”“已成的本質”是對“求真”的遮蔽。我并不十分認同。我們個人的意識形態本身就被歷史所塑造,或者說,歷史是我們的思想認知、行為邏輯、身份認同的準繩之一,是“真”的源頭之一。拋開它,我們將與其他動物無異。認定了這一點,怎么撬開歷史這一寶庫,則是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我找來杜甫、艾略特、阿米亥、希尼、沃爾科特等,以及國內諸多詩人和作品,并嘗試著去觸摸歷史題材的切口。其中阿米亥的《阿門石》,以打碎的墓碑,隱喻了猶太民族曾經分裂的歷史。他沒有成為歷史的復讀機,而是將其消化后,呈現出一種新的深度體驗。杜甫的作品則告訴我,歷史也不再是單一的過去式,也包含了進行時。其三吏三別,與杜甫具有共時性。希尼、沃爾科特、保羅·策蘭也寫過一些關于二戰經驗的作品。近些年來的國際局勢、疫情,無不令人感到,我們無往不在歷史之中?;蛟S有人說,每個人的經歷都包含著歷史的共性,寫自己就是寫歷史,這樣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的個人經驗。細想想,可能一些特殊的視角會具備這些特質,而有些個人經驗只能是個人經驗,比如寫一首奶茶。如果放在一個戰爭的背景下來喝這杯奶茶,可能會出現某種歷史效果。張曙光的《1965年》便是這樣處理的,小孩的游戲不再是游戲本身,而變成了歷史的一部分。歷史之大與個體之小互為夾雜,互為整體。個人經驗的格局亦為之打開。此外,柏樺也有一種獨特的方法,他會找一些偏門史料來重新演繹。歷史之重在此被消解、被輕量化,從而發現一種新的審美和趣味。

文化稍稍不同于歷史(具有時間性),它可以是一種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彌漫在我們身上。比如拿筷子,本身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每個漢文化體系內的人每天都在使用。若個人經驗的角度來寫,也僅僅是當作一個動作來處理。再往深處一想,就會發現問題。拿筷子的姿勢為什么不是握拳頭,為什么不能臥手夾菜?因為不雅觀,不尊重他人,其背后包含了大量關于美學、倫理、禮教、文明等內容??梢哉f,沒有一個動作,或者行為是簡單的。如果把它們用詩的方式反映出來,可能也會讓作品變得更加厚重、寬博。

關于社會性因素,其屬性決定了這個世界除了我們自身,還有很多他者。它們不管是底層或非底層,都以各自的身份活著。怎么理解他們與個我的關系,怎么去體會各自的生存狀態與意識形態。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作為詩人,我們如何去安頓自己的身軀和良知。也是我們必將面臨的課題。

當然,除了以上所述,還有宗教等更多因素。它們將構成一個非常龐大的寫作疆域。理清這些因素,一方面,讓我們能更好地敞開自己,在寫作時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度,同時也讓我們對自身的認知會變得更加飽滿、厚重、豐富、立體。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有了這些意識,并不意味著能真正寫好一首詩。還需要深切的個我、歷史、文化、社會現實閱歷和體驗,同時,需要過硬的詩歌技藝去駕馭。有此基礎,才能更好地、自由地去寫作。我深知這其中的不易,但愿為之而努力。

猜你喜歡
現實經驗想象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快樂的想象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細觀察 多想象 善表達
經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為擁抱付費
那時我們如何想象未來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當你遇見了“零經驗”的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