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繪畫藝術:知覺信息的視覺再現
——對“照片式”畫面的反思

2024-03-02 08:01□徐
藝術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物體意象事物

□徐 治

我們常說“眼見為實”,然而圖像的復制能否與美學意義上的“真”畫上等號?“看見”一詞的含義究竟是什么?我們人類所謂的“看見”僅僅是光子輻射透過晶狀體折射到視網膜上的過程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得更加全面地探析視覺的知覺過程,再來探討意象世界的“真”。

一、視知覺意象的產生

“意象”是指在心智中通過感覺或感知來創建的生動、具體的心理圖像。中國傳統美學認為意象是內心情感和眼前景象于“心境”中的和合交融。

視知覺意象是由大腦對視覺信息進行處理和解釋而產生的。這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個步驟:感光細胞在眼睛中捕捉到外界的光線,并將這些光線轉化為電信號。這些電信號傳遞到大腦的視覺皮層;在初級視覺皮層中,大腦對基本的視覺特征進行初步處理;大腦的視覺通路的后續階段,會進一步處理這些特征,識別出更復雜的模式。這些特征和模式的信息會被集成在一起,形成我們所看到的圖像。這個過程涉及不同腦區之間的協同工作,大腦會將當前的視覺信息與之前的經驗和記憶相結合,識別和理解物體與情境的關系。個體的情感和精神狀態最終會影響視知覺意象的產生,不同的情感和關注點可以導致對同一視覺信息的不同解釋和體驗。

(一)觀看

“觀看”是通過眼睛來獲取關于某物在特定空間位置上的基本認知活動。通過觀看,我們可以獲得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以及它們在環境中的相對位置等信息。然而,人的視覺系統遠遠超越了消極的對外物的機械性(照相機)復制。人眼和大腦共同參與了復雜的感知和認知過程,將外部世界的信息轉化為意義深遠的經驗,形成更為綜合的認知體驗。這種復雜性使人類視覺感知成為一種高度交互的主體間過程,也就是說,人們對某事物有濃厚的興趣或需求時,才更傾向于去“觀看”。

視覺作為觸覺的進化產物,依然保留著觸覺的基本特質,它與觸覺都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世界的活動。觀看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活動,它包括捕捉視覺信息,掃描和解釋事物的表面特征,尋找事物的邊界以及探究它們的質地。這一系列過程涉及眼睛的感知、大腦的處理以及視覺系統的協同工作。這些過程協同合作,使我們能夠識別和理解周圍世界中的對象和場景,為我們的存在提供了決策性信息。

視覺的捕捉不是通過理性辨識細節完成的,更多的是無意識地通過對象最基本的顯著特征快速建立對知覺對象的認識,并能夠補足創造出一個完整的樣式,這種對顯著特征的強調和模式的形成有助于簡化和加速視覺感知過程。因此,可以說視覺一開始先抓住事物的粗略結構性特征,然后將這些特征形成一種大腦中的圖式,代替原始刺激物,從而形成所謂的“看見”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圖式形成有助于快速識別和認知物體,而不必一直集中于細節。故而,視知覺層面所謂的“看見”,就是形成“知覺概念”的過程。

(二)感知

所謂“感知”在這里是指視知覺在心理層面構建的認知概念,是感知信息整合、解釋和構建認知模型的過程。這一認知模型是以“形狀”為表征的,形狀是被認識的某一事物的最基本特征。

人在體會一個三維的物體時,視覺所接收的圖像實際上是二維的,這就造成一個問題:我們的視覺如何感知到擁有三個維度的事物的全貌呢?其實,我們洞見一個物體的全貌,靠的不僅是投射于視網膜的二維圖形。例如,一個正方體是擁有六個面的,我們卻最多只能看見這個正方體的三個面,然而我們卻能感知到它是一個完整的正方體。這是因為在感知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將不完整的信息填充,以構建出一個連貫的感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能夠感知到物體隱藏部分的形狀,盡管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它們的背面,這種現象被稱為“啟發性填充”或“知覺填充”。這一視覺感知能力,不僅能夠“填充”物體的背面,也可對物體內部的元素進行填充性識別。由此我們可以說,視覺感知到的物體的內容,并不一定與該物體的實際邊界線所框定的形狀等同。根據少量的主要特征所指代的性狀“主趨勢”,我們便能補足其全貌(盡管補足在一定條件下是錯誤反映,“視錯覺”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這種依靠“主趨勢”以補足全貌的能力是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常常使用的一種簡化和抽象的方式。這種方式有助于我們有效地處理視覺輸入,而不必考慮每個細節。它是視覺系統對物體進行的抽象和簡化,使得我們快速識別和理解物體,這種抽象和簡化過程允許我們在面對復雜的視覺場景時更迅速地做出決策和感知,并在多屬性的環境中做出快速而準確的反應判斷機制。

視覺感知的簡化是為了快速且節約地辨識事物,我們注意到物體時,實際上是將這個物體從周圍背景中分割出來,而這種分割與“簡化”整合傾向并不沖突。我們的感知方式與外部事物(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是一致的。進化心理學認為,我們的感知和認知系統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發展,以適應我們的生存需求和環境,我們的感知系統在處理外部世界的信息時,傾向于關注那些與人類生存和適應相關的重要特征和簡化形狀。而自然的存續方式當然是遵循簡化規律的,所以說,由分割所帶來的辨識,依然是簡化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說的“簡化”是自然界的節省律在視知覺領域的投射,所簡化的是圖像的結構性細節信息,而非它所指代的心理意象的信息量。這就造成一個圖示盡管它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簡單,卻蘊含著極大的信息量。例如,一個奶瓶的圖示會給人以“母親原型”的指向暗示,而“母親”這一元感知所投射的具象信息又繁多到接近無限的程度。

(三)“意象”的生成

藝術領域中的意象是視覺經驗經過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視覺經驗是由視神經接收刺激物所感知的形狀圖式“抵達”心理層面形成的,并與過去曾知覺到的各種形狀的情節痕跡相聯系,甚至是與集體無意識的共同的“基因”記憶相聯系,從而形成新的融合的經驗。審美意象通常是將視覺經驗和情感結合在一起而創造出的獨特意象。藝術家通常會借助這些積累的經驗,以及與情感和記憶的聯系,包括將個人經歷、文化、歷史和集體無意識的因素融合而形成“審美意象”,再通過掌握的知識與技術等形態學內容,將審美意象通過物理手段創作為藝術作品。

至此,我們清楚了,視覺活動(視覺意象生成的全過程)是創造性地結合多項感知的綜合活動,并且是在深層知覺意識層面上獲得“全面理解”的認知活動。形成視覺意象的活動主要有以下特性:

視覺系統的創造性:通過將感知信息組織成有意義的圖式來表現出創造性。從視覺輸入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將其整合成可理解的形象。

理解和知覺的交互作用:知覺和理解不是孤立的過程,它們在視覺系統中相互交織。我們的大腦在感知外部世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理解和解釋,以幫助我們理解所看到的事物。

天然的解悟能力:視覺系統天然具備解悟能力,這使得我們能夠從錯綜復雜的視覺輸入中提取出知覺信息。

總之,視覺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復雜且高度個體化的系統,它不僅僅是一種感知工具,還涉及了理解、解釋和創造層面。這個領域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藝術和美學,還有助于深入探討感知、認知和創造性思維的本質。

二、藝術活動中的視覺信息

藝術再現的是審美意象,而非現實本身。在繪畫領域所謂的“真”在于是否忠實且適宜地表達了審美意象。是否再現審美意象是藝術與非藝術的標志。

(一)視覺與相機的機能性差異

對人類感知來說,每秒12 幀的連續圖像能讓人看到正常的運動畫面,而人的視覺神經反應時間平均為0.3 秒(經過訓練的人反應時間更短,這里只討論一般性),也就是說人看到的圖像是約4 幀的連續圖像的整合。而相機的標準快門速值是1/800秒或1/1000 秒抓取的單獨圖像。所以隨意抓拍的相片圖像不符合人類的觀察方式,故而照片的視覺傳達與人類的圖像感知是存在根本性的區別的。

(二)相機的局限性

有些觀點認為,相機可以完全取代藝術家(畫家)的勞作,在對原物的準確復制方面,甚至完全優勝于藝術家,這個觀點是極其片面的。盡管相機可以精確捕捉現實世界的圖像,但那只是事物的表象,藝術家(畫家)的工作絕非僅僅局限于簡單的復制這些表象,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包含了更深層次的創意、情感和思想,這些要素遠遠超越了表面圖像的再現。這里所說的照片不能等同于攝影藝術,攝影藝術與繪畫藝術同屬于廣義的藝術范疇,其目的都在于傳達創造、情感和思考,而不僅僅是圖像的簡單再現。

(三)藝術的傳達

一幅出色的繪畫(攝影作品)不僅需要精心剔除不必要的細節,還必須由感知因素來確保最關鍵的信息能夠傳達給觀眾。這些任務在藝術創作中通常是由藝術家敏銳的感知和知覺能力來完成的。

要準確傳達一個物體的主要視覺特征,必須確保形象與知覺因素相符。這些知覺要素在視覺藝術中體現為簡化的形狀、有序的組合、清晰的重疊、圖形與背景合宜的構成,以及具有韻律的光影和空間深度。藝術家通過這些手法來確保觀眾能夠準確把握作品的主要特征,使其具有視覺張力和心理吸引力。

總之,在視覺藝術領域,想要將事物成功地“復制”下來,藝術家就要為其審美意象發掘出一系列完善的視知覺式樣,并極其有條理地組織復雜的知覺式樣使其精準地顯現。

例如,這幅凡·高的《農鞋》(如圖1)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可不單單是一雙鞋的表象。我們看看海德格爾對這幅作品的鑒賞,海德格爾說:“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里,聚積著那雙寒風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鞋皮上粘著濕潤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徑上踽踽獨行。在這鞋具里,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耀著大地對成熟的谷物的寧靜的饋贈,表征著大地在冬閑的荒蕪田野是朦朧的冬冥。這雙器具浸透著對面包的穩靠性的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戰栗?!?/p>

圖1

凡·高的這幅作品所傳達的知覺特征,是極其準確的,作品傳遞的是務農者一生的情感表征。只有當所有知覺要素組成的意象準確地被線條、色彩、團塊等表達時,畫作才能有效傳遞所需的信息。

至此,我們可以說,繪畫藝術是諸多知覺信息整合之后的視覺化再現,即審美意象以觀者的視覺所能接收的形式所傳達出來的物質形態。

機械的“照片化”復制,實際上是造成了意象傳達的遏制,是對美的消解?!罢妗笔求w悟的真實,是調動各個感官對事物的綜合體驗,而美學意義上的“真”,是指這一綜合體悟下生成的審美意象是否在作品中有忠實的傳達。

“美”是藝術的核心,是藝術的本體,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就在于是否生成了審美意象,是否傳遞了“美”本身。

猜你喜歡
物體意象事物
撫遠意象等
美好的事物
深刻理解物體的平衡
我們是怎樣看到物體的
奇妙事物用心看
為什么同一物體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樣?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玉人”意象蠡測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