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地關系視角下傳統村落景觀特征識別和保護
——以鄂西南為例

2024-03-02 15:14李子健吳雪飛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鄂西村落景觀

李子健,趙 駿,吳雪飛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武漢 430070)

0 引言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長期農耕文化影響下的寶貴遺產[1],也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過程中的空間記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歷史文化傳承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自十六大以后,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與地之間的矛盾也愈發凸顯,主要表現在經濟結構的改變和城鎮邊界的無序擴張,傳統社會生活被不斷打破,本土文化逐漸喪失[2];同時,村落空巢化和過度旅游等問題越發嚴重[3],促使聚落景觀美感下降,喪失了景觀多樣性,鄉村景觀日趨同質化[4],從而形成我國鄉村發展和建設“千村一面”的格局[5]。針對這些問題,亟需站在人地關系的角度出發,加強傳統村落景觀保護。

近年來,我國關于傳統村落景觀保護的相關研究持續升溫,目前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劉沛林等通過借鑒基因學理論,開創性地提出了“文化景觀基因”的概念,開展了比較系統的傳統村落景觀基因研究[6-8];鄭文武等人[9]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傳統村落景觀群系基因識別,完成傳統村落景觀分類及區劃,為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提供研究基礎;肖大威等學者從建筑學視角出發,通過分析傳統村落的民居建筑特征和人文歷史特征,進行傳統聚落文化分區,進而探討其景觀特征,指導傳統村落景觀規劃與設計[10-13];張斌等人借鑒歐洲景觀特征評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14-18],結合我國基本國情,進行了一系列傳統村落景觀特征評估的本土化實踐[19-22],同時融入遺產保護中的“文化線路”等理論,構建傳統村落景觀廊道,為傳統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參考[23]。

從研究尺度看來,我國傳統村落景觀研究多以單個傳統村落作為樣本進行,全國尺度、區域尺度的研究相對較少;就研究內容而言,更側重于傳統村落建筑或者遺產遺跡的保護,對傳統村落整體環境保護的考慮比較欠缺;目前也尚未形成一套系統的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方法。因此,本研究從人地關系的視角出發,堅持整體性保護原則,綜合考慮景觀的自然和人文屬性,借鑒《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國家標準草案,構建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框架,進行景觀特征類型識別,并運用景觀群系劃分、核密度工具以及景觀脆弱性分析等方法,得到相應的傳統村落景觀保護分類、分區、分級圖,從而提出科學合理的保護策略,促進傳統村落景觀可持續發展。

1 人地和諧目標下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框架重構

1.1 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新思路

基于人地矛盾日益加劇的現實狀況,在傳統村落景觀保護過程中,亟需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出發,深入了解人地關系演進對傳統村落景觀的作用,重視人類活動對景觀的影響,為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提供新思路?!段魈列浴钒l表以來,馮驥才、阮儀三、向云駒等眾學者陸續開展了傳統村落保護實踐工作[3],在十五年的保護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由過去注重“片面保護”到現如今重視傳統村落的整體性保護,慢慢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土的保護方法。整體性保護不僅僅是對村落有形外觀進行保護,更需要關注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結構性環境,包括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環境[24],因此在保護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地”的作用,也要重視“人”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傳統村落景觀保護工作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探索,出現了大量成功的經典案例,為保護工作提供了參考和方向。早在2015 年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提出了《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的項目制定計劃,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2017 年完成了《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國家標準草案,提出了分類、分區、分級的系統性保護框架,目前仍在不斷優化和完善中;該保護方案主要參考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提出,在保護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在分類保護中,傳統村落分類以建筑為主,過于片面,未考慮村落的復雜性;在分級保護中,保護級別的判定過于主觀,難以推廣等?;诖?,本文從人地關系視角出發,結合研究所需,綜合考慮傳統村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對原有保護框架進行優化,構建傳統村落景觀分類、分區、分級的保護框架。

傳統村落景觀保護主要由景觀特征識別和景觀分類、分區、分級兩大部分內容組成。景觀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使景觀別具一格并營造出特定空間感受的因素,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能夠使一個地區與其他地區得以區分識別[25]。由此可知,直觀、理性地認識一個地區的基底環境,通過景觀特征識別了解保護的重點,是景觀保護的前提。本研究主要借鑒人地系統、景觀基因和歐洲景觀特征評估等理論,分別進行景觀特征識別和傳統村落景觀分類、分區、分級,最后把兩者相結合提出具有針對性的保護策略,促進傳統村落人地和諧(圖1)。

圖1 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框架

1.2 區域尺度景觀特征類型識別方法

人地關系作為地理學長期研究的核心內容,是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一對關系[26]。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為了滿足生存需求,不斷改造和利用自然地理環境,增強地理環境適應能力;相應地,地理環境也限制著人類活動,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導致景觀分異的根本原因,從而使景觀能夠被人直觀地識別和區分。在自然地理學中,自然地理區劃是表達地形現象和特征分布規律的一種方法[27],其基本原理是人地關系中的地域分異規律,也是景觀識別和區劃研究的重要依據之一。人文地理區劃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分異性為基礎,依據民族、文化、景觀等人文要素,充分考慮人文要素的地域分異性和相似一致性,將空間劃分出具有人文特色的地理單元[28],對景觀特征識別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地域分異規律是指景觀在地球表層按一定的層次發生分化,并按一定的方向規律分布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自然與文化景觀的結構、功能和動態三個方面[29]。從歐洲景觀特征評估體系可知,景觀特征主要包括自然、人文和感知三個類型,在景觀要素尺度化(downscaling)的過程中,具有從自然系統到文化系統過度的特點[30]。因此,進行區域尺度景觀特征類型識別時主要考慮自然特征,分別從結構和功能兩方面篩選景觀特征因子。

景觀特征識別主要參考歐洲景觀特征評估體系進行,包括前期資料收集、案頭工作、實地調研和特征描述等四部分工作內容。首先需要確定研究區范圍,整理相關文獻資料,收集各特征因子數據,建立數據庫;然后在ArcGIS、平臺中進行數據預處理,利用SPSS 軟件使用二階聚類得到景觀特征類型;在ArcGIS 中實現數據空間化,得到景觀特征類型分布情況,根據所得結果開展田野調查并及時修正;最后對每一個景觀特征類型進行描述,完成景觀特征識別工作。

1.3 傳統村落景觀分類、分區、分級保護解析

分類的主要作用是能夠極大地提高人們的認知能力,讓事物變得更加有序,便于分析。在文化地理學、建筑學等學科研究中,傳統村落通常根據方言、民俗、民族、建筑、空間形態或產業等要素中的某一方面進行村落的分類和區劃,然而傳統村落是人地互動的結果,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村落生態、生產、生活三個方面,若所選要素較少,得到的分類結果也比較片面。借鑒景觀基因學中的景觀群系劃分研究,把景觀特征、屬性相似的傳統村落歸劃分為同一群系,能夠綜合考慮各景觀要素,兼顧村落的自然和文化屬性,選取多個特征因子進行分析,相對而言其研究結果會更合理。最后根據得到的傳統村落景觀群及其所在范圍內的景觀特征類型,可提出傳統村落景觀分類保護策略。

傳統村落景觀分區保護是根據每一個景觀群的傳統村落聚集程度進行空間分區,能夠更合理地分配和管理景觀資源,聚集程度越高的地區,景觀特征越明顯,景觀資源越豐富,傳統村落數量多且集中,可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加強保護;聚集程度越低的地區,景觀特征越具有代表性,景觀資源相對較少,傳統村落零星分布,可以通過展示和宣傳的方式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促進村落景觀保護。因此,聚集程度不一的空間分區,應該根據各分區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景觀管護模式。聚集程度的計算可利用ArcGIS 平臺進行核密度分析得到,劃分出景觀核心區、景觀過渡區、景觀邊緣區等3 個分區,根據各區域自身所有的景觀特征類型及資源,提出針對性的傳統村落景觀分區保護策略。

傳統村落景觀是脆弱的[31],任何的人為活動都可能對景觀產生負面影響。傳統村落景觀因地理環境各異,所在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水平不一,面臨的自然災害和人為威脅也各不相同,在保護時需要評估各村落的景觀脆弱性,確定緩急輕重,劃分等級進行保護。因此,本文借鑒人地系統脆弱性研究,構建景觀脆弱性評價框架,以此評估各村落景觀的脆弱程度,把村落分為一級保護村落、二級保護村落、三級保護村落,結合村落的景觀特征,提出相應的景觀分級保護策略(圖2)。

圖2 傳統村落保護流程圖

2 鄂西南傳統村落景觀特征類型識別

2.1 研究區概況

鄂西南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雨充沛,水熱同期;地勢高低懸殊,總體上呈西高東低,階梯狀次第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類型;地形錯綜復雜,主要包括巫山山脈、武陵山脈、齊岳山脈等三大主要山脈,大河小溪交織成網,有長江、清江、酉水等水系,有利于水路交通發展,成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紐帶。鄂西南歷史悠久,是巴楚文化的發祥地,擁有著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等28 個少數民族,其中土家族和苗族為人口最多的兩個少數民族??傮w而言,鄂西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以其作為本文的研究區域具有代表意義。

2.2 景觀特征因子篩選

在景觀生態學、自然地理學等學科研究中,關于自然、生態、地理等區劃研究主要依據自然地域分異規律進行指標選擇,一般包括氣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地覆蓋、土壤母質等特征要素。景觀特征識別研究需要由多個要素共同表達,但是大量的要素堆積會使識別體系過于復雜,要素之間相互干擾,難以得到識別結果。因此,在不同的研究尺度下所選景觀特征具有一定差異性,指標數量以精簡為原則[32]。在區域尺度研究可發現,地形地貌是自然景觀形成的基本空間結構,是個體單元獨立分異的主要標志[29],可通過高程和起伏兩個特征因子進行表達;土地覆蓋是自然營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蓋的地表諸多要素的綜合體,側重于土地的自然屬性,能夠反映出自然景觀內部的整體功能。這三個指標均能夠直接地反映出區域尺度的景觀“意向”,是相對理想的景觀特征因子(見表1)。

表1 鄂西南地區景觀特征因子

2.3 景觀特征類型識別過程及結果

鄂西南地區景觀特征中的高程、起伏度數據可以通過30 m 分辨率的DEM 數據分析而來。通過交集制表工具,把高程、海拔和土地覆蓋3 個特征因子以面積大小、比重等形式記錄到每個網格中,獲得46 351 個研究樣本。借助SPSS 統計分析軟件對研究樣本進行二階聚類分析,得到聚類結果,共有10 個景觀特征類型(見表2)。把聚類結果導入ArcGIS 實現數據可視化,得到初步景觀特征類型分布圖(圖3),進一步利用消除工具進行降噪,結合衛星影像調整邊界,最后得到鄂西南地區景觀特征類型分布圖(圖4)。

表2 鄂西南地區景觀特征類型

圖4 鄂西南景觀特征類型分布圖

3 鄂西南傳統村落景觀分類、分區、分級保護策略

3.1 傳統村落景觀分類保護

本文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利用地域文化分異規律,考慮到文化景觀特征因子的直觀性、原真性以及數據的可獲取性,最后選擇建筑、村落布局以及環境等三個要素進行景觀群系劃分。建筑景觀是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建筑形制、朝向等特征能夠體現出村民為了適應環境,通過人為活動克服地理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形成特色居住方式的過程,如土家族吊腳樓;環境主要是指村落周邊環境,能夠體現出村民適應環境的能力,如梯田;布局是村落營造時,村民規劃設計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巧妙利用地理環境的具體表達。同時,鄂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在本次研究中需要著重考慮地域民族特征。因此,從聚落、建筑、周邊環境和民族屬性等要素中考慮,最終確定村落地形、村落布局、村落組團、建筑朝向、建筑空間形態、農田形態、民族等7 個景觀特征因子(見表3),構建傳統村落景觀特征數據庫,采用二階聚類分析法對其進行相似性分析,結合文化景觀的空間鄰近性,通過景觀特征把鄂西南傳統村落景觀分為4 個景觀群。在ArcGIS中利用泰森多邊形工具,結合水系分布圖、衛星影像等優化區劃邊界,最終得到鄂西南傳統村落景觀群區劃圖(圖5)。由于各類型村落蘊含著大量的特性信息,在命名時需要綜合考慮,因此本文選擇最有概括性的地理特征進行命名,分別為清江河上游傳統村落景觀群、鄂西南武陵山- 巫山傳統村落景觀群、鄂西南西部山區傳統村落景觀群和鄂西南平原傳統村落景觀群。

表3 鄂西南傳統聚落景觀特征分類指標

根據傳統村落景觀群系劃分結果,結合每個景觀群內的景觀特征類型,提出針對性的景觀保護策略。例如,清江河上游傳統村落景觀群側重于保護村落所在地區的河流、峽谷等自然景觀,嚴禁破壞山水格局的建設性活動;鄂西南武陵山- 巫山傳統村落景觀群需要重視其區域內水網系統的利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注重文化多樣性;鄂西南西部山區傳統村落景觀群所在區域景觀資源豐富,必須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提高生物多樣性,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生態旅游;鄂西南平原傳統村落景觀群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帶,適宜發展特色農業,保留農田景觀,打造農業品牌,禁止破壞村落風貌。

3.2 傳統村落景觀分區保護

在傳統村落景觀群分布范圍內,景觀特征最明顯的地方,通常叫做景觀核心區。其次景觀特征相對前者較弱的地方,一般被稱為景觀過渡區。在景觀核心區和過渡區以外的區域為協調發展區。三者之間的聯系能夠理解為景觀特征以景觀核心區作為中心往外圍擴散,直到最終不存在。本文主要把傳統村落坐標作為樣本進行核密度分析,獲得鄂西南各景觀群的傳統村落核密度分布圖(圖6),最后使用重分類工具通過自然斷點法劃分出各個傳統村落景觀群的景觀核心區、景觀過渡區和協調發展區(圖7)。

圖6 鄂西南各景觀群傳統村落核密度分析

圖7 鄂西南各傳統村落景觀群分區保護圖

景觀核心區是各景觀群內傳統村落最集聚的地區,景觀特征顯著,區域內各個村落之間距離較近,可嘗試進行集中連片式保護,根據自身條件發展新業態,進行生態、文化、產業等多領域聯動發展。保證區域自然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體現人文歷史的真實性,延續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確保傳統村落風貌的完整性,對建筑、環境、習俗等要素進行專項保護,堅持“修舊如舊”的保護原則。

景觀過渡區于景觀核心區的外圍,村落分布相對松散,適宜借助遺產廊道、生態廊道、景觀廊道等進行保護,如鄂西南內的茶馬古道、清江畫廊,也可以通過峽谷、道路、河流等資源搭建景觀廊道[33]。通過廊道把周邊傳統村落串聯一起,形成兼具生態、文化、休閑、教育等多功能的線型景觀。

景觀邊緣區分布范圍最廣泛,境內傳統村落零星散布且數量較少,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具有代表性,可以建設生態博物館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主要強調村落的原地保護,具有保護和展示的作用,注重生態環境,保留原有的山水格局;展示傳統民風習俗,延續原有生活方式;鼓勵公眾參與,宣傳村落文化。

3.3 傳統村落景觀分級保護

傳統村落的生存與發展容易受到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F如今,人地關系日益緊張,自然災害、經濟發展、人口壓力、生境質量等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直接或間接地對傳統村落產生危害。因此,在管理和保護傳統村落前需要進行相應的評估工作,提出合理的管護策略。參考人地系統脆弱性研究,確定使用“敏感性- 恢復力- 壓力度”的SRP 模型,選擇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覆蓋度、土地覆蓋類型、年平均降雨量、積溫、凈第一性生產力、人口密度、GDP 密度等10 個評價因子,并采用AHP 層次分析法進行賦權,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見表4),進行鄂西南地區景觀脆弱性評價。根據景觀脆弱性劃分傳統村落的保護級別,脆弱性越高的區域,則保護級別越高,最終劃分出一級、二級、三級保護村落。

表4 鄂西南景觀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

在ArcGIS 平臺中使用加權總和工具對標準化處理后的10 個評價因子進行疊加分析,最終獲得綜合景觀脆弱性分析圖,采用自然斷點法進行重分類分成五個等級,分別為微度脆弱、輕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極度脆弱(圖8)。根據傳統村落所在區域的景觀脆弱等級劃分出一、二、三級保護村落,其中位于重度、極度脆弱地區的傳統村落為一級保護村落;位于中度脆弱地區的傳統村落為二級保護村落;位于微度、輕度脆弱性地區的傳統村落為三級保護村落。

圖8 景觀脆弱性分析圖

一級保護村落面臨的自然和人為威脅較大,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破壞,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進行搶救性保護。修復傳統村落所在地的生態環境,修繕村落內建筑,加強對遺產遺跡、古樹名木的保護,維持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保留村落民風習俗,保護文化多樣性。

二級保護村落對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主要采用預防性保護。在保證村落風貌完好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研的形式對村落景觀特征進行風險評估,加強村落日常維護,定期檢查,排查安全隱患;增強群眾保護意識,增設防火防蟲防潮等保護措施,通過村民參與等形式加大監測和管理力度。

三級保護村落生態環境較好,具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和恢復力??蛇M行延續性保護,在不破環村落格局和建筑風貌的情況下,進行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延續傳統村落的有形外觀的基礎上,還要延續村落經濟,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在此過程中必須把握經濟發展的“度”,堅持保護為主,不能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對傳統村落景觀造成破壞。

4 結論

本研究基于人地關系理論,在區域尺度進行景觀特征類型識別,應用其識別成果為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提供基礎資料。同時,借鑒《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草案,構建分類、分區、分級層層遞進的系統性保護框架,為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總體而言,景觀特征類型在區域尺度能夠幫助人類比較直觀地了解各個地區獨特的景觀資源,具有總體的景觀印象。利用景觀特征進行傳統村落景觀群系劃分,能夠充分考慮自然與人文特征,明確保護重點,提高保護效率;根據各景觀群內傳統村落的聚集程度進行分區,能夠科學選擇相應的保護模式,進行差異化保護;最后結合景觀脆弱性評估,劃分保護級別,確定保護力度和資金投入,進行科學保護。在整個保護過程中結合景觀特征類型分布圖,提出保護策略,最終促進傳統村落人地和諧保護目標的實現。

猜你喜歡
鄂西村落景觀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鄂西高速機電信息化管理系統
景觀別墅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滬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節能技術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