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鏈”協同下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研究
——以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為例

2024-03-03 11:58張依倫
吉林教育(黨建與思政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服裝

譚 淳 張依倫

(湖南工商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設計處于產業鏈最前端,是面向生產的服務性產業。設計教育亟須從側重于培養“形態結構創新”“靈感創意”“繪圖技能”型人才,轉向培養與供應鏈和創新鏈協同的高端綜合性創新設計人才。圍繞設計供應鏈構建設計創新鏈,圍繞設計創新鏈構建設計教育鏈,這是設計產業轉型在人才需求層面的內在要求[1]。新時代的到來為我國高校思政課改革賦予了新契機和新使命。

一、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服裝行業與快時尚緊密相關,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快時尚通過不斷制造新的流行趨勢來鼓勵消費者頻繁購買新商品。全球時裝行業目前的特點是資本過度追求短期利益、人為加速更新周期,導致環境污染嚴重,以及缺乏對需求的關注。該行業的商業本質無形中滲透至其教育領域,服裝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形成了一些現象:對時尚潮流元素的機械復制,缺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疏忽了對服飾穿著者實際需求的研究,同時也忽視了綠色生態理念的自我強化和創新。

國內藝術類專業的院校大多還處于課程思政建設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探索階段[2]。通過服裝設計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育主觀能動性和辯證思維,堅守“設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底線;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堅定“設計為民”“以人為本”的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國家的戰略發展需求及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指導,堅持“設計為國,設計興邦”的信仰。

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并融合到專業教學中,實現“三全育人”,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即對“三鏈”協同進行全流程、全環節、全員的理念滲透和設計實踐的思路進行探討。

二、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三鏈”轉型

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應以市場供應鏈中的設計和原材料采購環節為切入點,尋求創新鏈的設計新機遇和新動力,通過思政教育的引導,對教育鏈各環節進行自我革新,將教學中心理論轉向注重可循環利用“綠色低碳”的供應鏈、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的創新鏈、拒絕復制“重拾理念”的教育鏈。

(一)從“率”到“綠”的供應鏈

供應鏈是指生產、分銷和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所涉及的組織、資源、活動和技術網絡,涵蓋了從原材料采購到制造、物流和零售的方方面面。供應鏈與消費者需求和市場動態緊密相連??蛻羝?、市場趨勢或技術進步的變化可以為創新產品和服務創造機會。

美國經濟學家曾提出,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3]。許多企業已致力于重新規劃設計過程,實施“為了環境的設計”。有些企業成立“產品設計組”,討論在新產品設計中的環境問題。設計組主要采用生命周期分析,即研究所有投入和產出的材料,產出副產品的過程,以及一旦到了生命周期終點,其潛在使用的可能性和方法[4]。低碳經濟模式是紡織服裝產品由量向質的轉變的一個新的發展模式。有些國際知名服裝品牌,通過選擇低碳面料和低碳運輸工具,減少碳排放量,積極引導消費者進行可持續性消費,提倡穿著低碳環保服裝。正是由于對設計規劃中環保問題足夠重視,這些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并贏得了較高的聲譽,最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4]。

綠色供應鏈的運作模型要求供應鏈設計人員在設計一開始就充分考慮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從概念形成到產品報廢處理的所有因素,包括質量、成本、進度計劃、用戶需求、資源的優化利用、廢棄物的產生及回收等情況。從追逐“效率”到“綠色低碳”的供應鏈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服裝設計師應該主動直面的必然功課。

(二)從“物”到“人”的創新鏈

創新鏈代表了開發和實施新思想、新產品、新流程或新商業模式的過程,涉及創新的研究、開發、測試和商業化。創新是由市場需求和客戶需求驅動的。要了解供應鏈動態,如生產限制、分銷挑戰或客戶期望,使公司能夠解決這些痛點或利用新興趨勢的創新機會。

當下被資本所追捧的時裝秀或社會上的時裝主角由華而不實的風格占主導,這些設計通常具有夸張的成分、非常規的材料和復雜的細節,將視覺沖擊置于實用之上,雖然這種設計方法可以被視為一種藝術表達和創造性探索,但批評者認為,它可能會導致資源的浪費,特別是當服裝主要用作展示品而不具有功能性時。此外,小尺寸和畸形的時尚審美標準,不僅讓愛美人士產生了身材焦慮和心理痼疾,而且在追求“成人幼裝”的情況下生產的服裝可能會因為消費者穿不進而賣不出或被丟棄。在時尚加持下的服裝設計不能真正服務于人。

因此,服裝創新設計應該從追求博人眼球的刺激轉向滿足以人為本的真實需求,可圍繞人們的精神情感和實際穿著需求發散。在滿足人的精神情感方面,創造舒適的設計風格或者流行款式,使體形顯得更加優美,避免不切實際的畸形標準存在。通過開放包容的尺碼選擇和自適應設計,讓個人真正擁抱自己的身材特點,對自己的膚色和身材充滿信心。在滿足服裝穿著方面,應當優先考慮為特定目的設計,并提升穿著者的幸福感;也可跨學科多團隊合作,利用先進技術來增強服裝的功能性和可持續性。

(三)從“形”到“理”的教育鏈

教育鏈是由多層次、多維度的相互依存與制約的鏈式教育要素和環節組成的。教育系統須不斷結合國家戰略需求,持續更新匹配創新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與市場上的實際供需和創新生態系統的要求保持高度協同。

國際服飾文化的傳播路徑自上而下,以縮短研發成本的形態模仿或拷貝,導致了服裝設計行業抄襲成風的現象,已經無形中將“形式模仿優先于理念創新”的商業思維滲透到服裝專業設計教學中,資本逐利觀念對大學生的滲透和腐蝕,恰恰反映出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為了匡正和培養大學生對設計理念創新的堅定立場,應當強化思政的引領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愿景。設計專業課程的設置應當融入家國情懷、人民至上、系統觀念、綠色生態等關鍵課程思政元素,以系統觀念結合國家戰略需求、以人為本、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立場進行創新,著重強調設計原創理念的重要性。同時,專業課程的設置應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創造性探索和實驗的機會,杜絕閉門造車,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知識涉獵,實時更新對新趨勢和新技術的學習能力,對社會熱點和行業現象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鍛煉原創性和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跳出固有框架思考、突破界限,積極參與行業賽事和企業實踐項目,從而在實踐中推導出符合市場需求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理念。

強調教育鏈從“形”到“理”的轉變,是新時代下供應鏈、創新鏈、教育鏈協同下的新要求,也是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結果。

三、“三鏈”協同下“三融”思政建設實踐探索

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于2018 年建立,立足于國家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求,遵循跨學科深度融合的辦學理念,加強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和基礎學科教育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根據學院發展特色,結合“三鏈”協同要求,采取三維有機融合的思路,重新對課程進行設置與規劃(見圖1),明確各門課程的核心思政建設目標,使得上下游教學無縫對接,實現核心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鏈條覆蓋、全環節協同、全員參與的狀態。

圖1 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及課程規劃

(一)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

深化產教合作,培養匹配綠色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型設計能力。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需要加強校地、校企合作,進行校內理論和校外實踐雙師聯合指導,強化學生服裝與服飾設計和策劃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培養,在設計實踐、實習實訓、學年設計、畢業綜合設計等環節充分考慮服裝與服飾設計產業供應鏈的真實需求。與此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大設計觀”,在實踐中時刻關注國家戰略發展需求,關注本國產業發展,支持國內供應商和制造商,優先考慮采用國內的原材料、技術和人才資源,助力孵化國內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同時,在管理學通論、經濟學通論、低碳創新與管理等課程中掌握相關企業管理及市場營銷的基本規律和運作方式,將低碳創新理念根植于設計管理與具體產品設計之中,促進供應鏈從追求“利潤效率”到“綠色低碳”的轉型。

(二)創新與創業有機融合

主動擁抱先進科技,以科創助力以人為本的創新創業。加大現代信息技術相關內容在課程教學中的滲透,增加智能服裝CAD 技術與應用、數字交互技術、數字化服裝設計等全新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先進的設計軟件和可視化工具,以及以穿戴者的身心需求為出發點的數字化服裝與服飾設計技能。同時,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創新創業必修課,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與服務,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課程的緊密對接。例如通過對平臺運營的學習,引導學生利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建立強大的IP形象,分享數字化虛擬服裝設計,實時接收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將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作為接觸潛在客戶并產生銷售的平臺,以最低的前期成本開展業務,真正實現創新與創業的有機融合,并促進創新鏈從“時尚物質引領”到“以服裝消費者身心需求”的轉型。

(三)傳承與創新有機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5]。學院以傳承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為研究方向和特色,旨在培育學生的中國式創新設計理念。學生在教師的集中帶領下,到具有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的地區或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及商業經濟較發達城市的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考察,深入了解考察地區的服飾文化、風土人情、民風民俗及其產生的原因等,為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和積累,并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裝創新設計、手工藝傳承創新設計、民族文化時尚創意設計等教學環節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與創新設計手法有機融合,實踐中國式的造物觀念與設計理念。最后,結合校地、校企合作進行當代服裝服飾設計產品轉化,建設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當代服裝服飾品牌,促進教育鏈從“機械形式復制”向“中國式理念”的創新轉型。

四、思政建設教學實踐成效

“三鏈”協同下“三融”思政建設教學實施成效評價的首要標準是人才培養效果,本研究的成效表現在師生的思政水平、創新能力、設計理念及綜合能力等幾個方面。第一,通過全流程、全環節、全員潤物細無聲的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本專業師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設計站位均有了極大的提升。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樹立“頂層設計”思維,背靠國家戰略發展需求,主動承擔“設計強國”的責任。對服裝設計師的身份進行了重新的認識,是設計管理者,更是宣傳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教育者。第二,在2022年畢業設計選題上,學生們表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極大熱情。選題主要集中在中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運用,以畢業設計作品《經天緯地》為例,此選題立意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山東玉米苞葉為材料,發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草編在現代服裝上的創新應用,并將玉米葉循環利用這一特性融入設計中,榮獲米蘭設計周高校設計大賽一等獎。第三,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學科競賽中,本專業以中國式設計創新理念為源,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成績斐然。2022—2023 年度,連續兩屆在米蘭設計周高校設計大賽中取得一等獎2個、二等獎3 個、三等獎5 個;連續兩屆在省級學科競賽“湖南省大學生服裝設計大賽”中獲獎,累計7 個一等獎、12 個二等獎、19 個三等獎。

五、結束語

以供應鏈—創新鏈—教育鏈的協同耦合為抓手,以人才需求趨勢為邏輯起點,構建了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要求的創新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與時俱進、專業化、特色化的研究方向?!叭湣眳f同下的“三融”教學實踐,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帶領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能源短缺、非遺消失等。這種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對設計的使命感和探究興趣,使他們能夠創新中國式設計理念,堅定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自信,設計成果有助于社會和企業的發展。從理想信念到價值取向,從設計依據到職業趨勢,將專業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代表了新時代培養設計師的必然路徑,同時,具體的教學實踐需要持續演化和變革。

猜你喜歡
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服裝
幾何思維在服裝設計上的應用
讓人心碎的服裝
當代綠色生態服裝設計的反思探索
電大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討——以福建電大為例
現在可以入手的mina風高性價比服裝
基于服裝設計工作室的實踐教學改革
中美綜合大學在音樂專業課程上的比較與啟示
服裝設計
中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思考
服裝家紡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