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研究

2024-03-03 11:58
吉林教育(黨建與思政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困難資助紅色

王 麗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勵志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的紅色文化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傳承、凝聚和激勵等作用,高校資助育人要在協同視角下將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勵志教育,重塑他們的角色定位和發展潛能,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內驅力和效能感,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1]。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的重要意義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這為紅色教育融入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明確了方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構成要素,具有豐厚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底蘊,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紅色文化是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實施的重要教育資源,勵志教育是紅色文化轉換應用的重要載體,兩者的融合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明確價值導向、堅定“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和路徑[2]。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可以豐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研究視角,加強資助育人工作方法論研究,有助于提高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個人修養水平和人格完善。這樣做可以從理想信仰、目標指向、實踐品格、政治立場等多個層面,為新時代青年價值觀塑造提供道德滋養。高校教育過程中,要從“三全育人”的視角出發,將紅色文化融入全員、全過程和全方面。高校在將紅色文化融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全面掌握這類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現狀,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任務及效果檢測與評估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探討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的路徑,并將紅色精神融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時建立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形成有效的保障體系[3]。

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的難點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的現狀調查

1.對象與方法

在前期訪談和文獻查閱的基礎上,調研組編制了《高校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水平調查問卷》,旨在深入了解目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的狀況和被試對其的態度傾向,并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進行調研。調查問卷的最終問卷包括紅色認知、情感支持、價值認可和行為傾向4 個維度,共20 個項目,問卷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65,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SPSS17.0 進行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此次調查采取整群抽樣,抽取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年齡范圍在18~22 歲)為被試,其中調查學校包括南京工業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蘇州大學、徐州工程學院、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廊坊師范學院和洛陽理工學院等省內外共17 所高校,總共發放問卷600 份,有效回收585 份,有效回收率97.5%,其中男生278 名(47.5%),女生307 名(52.5%);農村生源407 名(69.6%),城市生源178 名(30.4%);管理類專業學生75 名(12.8%),理工類專業學生80 名(13.7%),藝術類專業學生107 名(18.3%),醫學類專業學生99 名(16.9%),農林類專業學生83 名(14.2%),語言類專業學生81 名(13.8%),其他類專業學生60 名(10.3%),平均年齡為20±2.08 歲。

2.結果分析

(1)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知度分析

調查問卷中設置了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貧困生教育的現狀探索題目,主要圍繞通過什么方式學習紅色文化、對紅色文化哪些方面了解和參加紅色文化教育的意義這三個方面展開。經過調研,調查結果如下:

從表1 可以看出,在紅色文化的獲取渠道、內容傾向和價值感知上都呈現多元化趨勢,尤其在價值感知上,被試對于紅色文化助推價值觀生成、素養提升等方面認同感較強。

表1 不同維度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知度

(2)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現狀分析

在設計的5 級記分量表2 中,分數越高,程度越高。調查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的總分及各維度上的平均分都處在3 分左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價值認可(=3.818)和情感支持(=3.654)這兩個維度上的得分最高,而內涵認知(=3.265)上的得分最低,這說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較清晰地認識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價值,且情感上給予一定支持和贊同,但對于紅色文化的內涵的認知還不到位、不全面;行為傾向(=3.437)的得分也相對較低,表明在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踐行上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表2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總體統計量描述

(3)被試紅色文化認同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研究中,筆者運用問卷數據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比較他們在性別、生源地、專業、政治面貌等方面的差異,如表3:

注:*p <0.05,** p <0.01,*** p <0.001

差異分析中,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說明女生在紅色文化認同水平上要高于男生。在政治面貌上,紅色認同的水平依次如下:黨員(x=79.58)>發展對象(x=74.43)>積極分子(x=74.11)>團員(x=69.82)>群眾(x=67.53),這表明,不同政治面貌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水平存在差異;在生源地和專業上,尚未探索出顯著性差異。

(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的難點剖析

1.紅色文化認知存在“碎片化”現象

從研究中我們得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紅色文化認同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價值認可(x=3.818)和情感支持(x=3.654)這兩個維度上的得分最高,而內涵認知(x=3.265)上的得分最低。大多數被試認識到學習和領悟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并通過對紅色資源的學習來寄托自己的愛國情懷,但對紅色文化的內涵卻沒有深入了解。當前部分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認知渠道狹窄、認知深度有限,對于紅色知識存在“碎片化”的現象,難以厘清紅色文化的內涵,且高校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上的協同亟待加強,使得這一維度的得分普遍偏低。

2.紅色文化網絡教育缺乏系統性和精準度

對基礎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不同維度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知度有以下特點:首先獲取紅色文化需求多元化。通過對獲取紅色文化的渠道的調查,被試最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74.2%)、團日活動(73.8%)和主題講座(79.3%)三種方式來獲取信息,其他渠道中,實踐參觀占27.7%、學習強國占9.3%,其他占了7.5%;從調查可見,網絡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滲透十分凸顯,網絡突破了時空限制,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進一步的訪談得知,目前網絡傳播資源不足、規模和效果欠佳,紅色網站的建設力度各高校也參差不齊,網絡雖然加速了紅色文化的傳播,但是網絡的沖擊與不確定性,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三、推動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的策略

(一)結合特色實踐服務,聚力“理論學習+體驗感悟”聯學

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與“暑期社會實踐”和“社會志愿服務”聯動,項目化推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系統參加紅色基地走訪、紅色人物訪談、紅色故事整理等項目,讓學生進社區、進企業,將學生教育各專題與社會實踐交互融入、協同推進,在紅色體驗中加強個人修養;其次,我們可以利用專業特色,廣泛開展“文化傳承人、民生筑夢師、美麗守望者”大調研。同時,還可以通過小規模、互動式、有特色、接地氣的學習交流,將發展型資助育人融入其中,在實踐感悟中堅定專業自信,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入腦、入心、入行。

(二)搭建新媒體平臺,奏響“研·創·展·宣”四重奏

紅色文化融入發展型資助育人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致力于研讀原文、深悟原理增強理論素養,通過自主原創將紅色素材生動專業地融入職業感知、志愿服務等紅色體驗,并聚焦打造“三微一端”網絡矩陣引領推送思想引領微黨課和紅色作品微展示,把微信公眾號變成開展線上思政課的大“講臺”,結合黨史學習競賽、情景式黨課、訪談式活動等形式,運用“云演講”“云讀書”“云展示”“云分享”和“云測驗”等創新學習方式,形成“研讀原文、原創作品、多元展示、立體宣傳”深化主題教育成效,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紅色文化修養。

(三)構建“三維一體”模式,助推資助型育人體系構建

經調查研究,筆者提出從紅色文化融入的視角探索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的“三維一體”體系,加深紅色文化的內涵教育,培養對于紅色文化的情感支持,增強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可和推動自覺踐行、傳播紅色文化的行為傾向,以構建“共建共享、協同育人”新格局[4]?!叭S一體”工作體系是指通過把握三大環節、貫通三大平臺、落實三大考核,最終落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叭蟓h節”指把住制度實施、陣地建設和學習共享三個環節,推動文件制定規范化與理論學習常態化;“三大平臺”指“實踐+”協同育人平臺、“導師+”協作共融平臺和“企業+”成果轉化對接平臺的深度融合;“三大考核”指一套完整的以“紅色素養、技能水平和抗壓能力”提升為標準的學生勵志水平提升的評價體系。通過此體系的構建,助推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的完善,縱深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資助育人新格局[5]。

猜你喜歡
困難資助紅色
困難中遇見團隊
困難我不怕
紅色是什么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紅色在哪里?
追憶紅色浪漫
選擇困難癥
美國防部資助研發能垂直起降的無人機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