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引文分析法的學者論著被引特征研究

2024-03-04 06:02田雁冰谷青青黎星輝
中國茶葉 2024年2期
關鍵詞:茶文化

田雁冰 谷青青 黎星輝

基金項目: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項目(2021)、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2022)、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2023)

作者簡介:田雁冰,男,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史信息組織、科學計量學研究。*通信作者,E-mail:lxh@njau.edu.cn

摘要:以朱自振先生的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引文分析法對論文和論著被引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重視史料的收集和運用是朱自振先生治學的特點;古代茶書論文和古代茶學典籍匯編資料對中國史、科學技術史、茶文化學和中國語言文學等多學科具有較大影響,具備學科擴散度廣、跨學科多樣性的特征;先生的古代茶學典籍匯編資料在茶文化學科擁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關鍵詞:朱自振;茶史;茶文化;引文分析

中圖分類號:G353.1?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0-3150(2024)02-28-9

Research on the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cholars'

Works Based on the Citation Analysis

——Taking the Citation Mr. Zhu Zizhen's Academic Works as an Example

TIAN Yanbing1, GU Qingqing2, LI Xinghui3*

1. Institut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 Jiangsu Yanj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tong 226012, China;

3. Institute of Tea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took Mr. Zhu Zizhen's academic papers and writing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d the citation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ci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pers and writ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ection and u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r. Zhu Zizhen's academic management; the ancient tea book thesi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tea book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multiple disciplines such as Chinese history,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 culture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tc.,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disciplinary diffusion and cross-disciplinary diversity. Mr. Zhu's compilation of ancient tea books h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status in the discipline of tea culture.

Keywords: Zhu Zizhen, tea history, tea culture, citation analysis

朱自振(1934—2021),曾用筆名史念書、史正、史茶,江蘇武進人,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江蘇省茶文化學會創始人,我國著名茶史專家。朱自振先生于1953年3月參軍,任文化教員;1955年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1959年畢業后,在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工作;1947—1978年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農業科技》編輯;1979年,任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研究員,直至1995年退休[1]。在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工作期間,朱自振受到了農史學家萬國鼎先生的躬身指導,加上自身有良好的史學基礎,由此走上了茶史研究的學術道路。嗣后便開始考諸史乘,廣泛搜集整理散存各處、散見各書的茶史文獻,歷時數載,編述成帙,相繼出版《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續輯》《中國古代茶書集成》等文獻匯編資料,在整理古代茶書典籍方面獨樹一幟。在此基礎上,朱自振不斷探索茶史研究創新之路,提出了不少獨到見解,諸多茶學常識皆源于朱自振的研究與判斷,為學界同仁所稱道。其中,尤以推衍考證巴蜀為我國茗飲文化的起源之地最為彰明顯著,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是我國當代茶文化研究領域代表性學者之一。

2006年,朱自振接受南京農業大學茶學學科開創人黎星輝教授的返聘邀請,聯合指導茶葉歷史文化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繼續奉獻余熱。此外,朱自振常涉足茶鄉茶園,多次應邀參加茶文化研討會,在推動建設國內茶葉博物館事業方面不遺余力,為我國茶文化學科建設和發展竭力終生,此功績自當永垂不朽?;仡欀熳哉駥W術生涯,治學嚴謹,著述宏富,其論著已成為開展茶文化研究的經典文獻,并有著廣泛的學術影響。

期刊論文和著作作為學者研究成果的兩種重要載體形式,是衡量學者學術水平高低和學術影響大小的重要指標。而“引證作為科學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社會行為,其本身雖并不一定明確表明被引論著的質量和價值,但是卻表明了該論著對學界的影響”[2]。與發文量相比較,學者論著的被引情況更能反映出其學術影響,以及研究成果受關注的程度和對學科領域的影響程度。

目前,學界關于朱自振的生平及學術成果評價以定性描述居多[1,3-5],而深入開展定量評價的研究則尚付闕如,存在著單以期刊論文為考察材料,或囿于以著作為評價依據進行研究的問題,兩者兼顧作關聯評價研究則較為鮮見。故本文擬以朱自振的學術論文和著作為研究對象,汲取定性與定量兩種方法的優點,對其被引特征展開研究,從而達到對朱自振學術影響更為全面、客觀和深刻的認識。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評騭學者的學術影響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種方式展開[6]。本文主要采用科學計量學中引文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學者、期刊或文獻等計量單元的被引用程度,衡量其學術價值和學術影響,此法在相關研究中已得到了廣泛重視和應用[7]。因此,通過引文分析計量指標可實現對朱自振論文和著作被引特征的評價,形成可視化分析結果,從而直觀展現朱自振的學術影響。

1.2? 樣本數據采集與處理

為采集朱自振的論文、著作及相應的被引用數據,本文以CNKI數據庫、讀秀數據庫收錄的文獻為檢索源。在CNKI數據庫中通過作者途徑,以“朱自振”“史念書”“史正”“史茶”為檢索關鍵詞,共檢索到142篇論文,檢索時間為2023年3月11日。經過數據清洗,刪除其中66篇同名作者等不相關的論文,最終保留有效期刊論文76篇。按照上述檢索條件,在讀秀數據庫中檢索到共7部著作。在此基礎上,基于中國引文數據庫,獲取76篇論文和7部著作的施引文獻(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及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對施引文獻的作者、出版時間、機構單位、所屬學科、文獻類型等基本題錄信息進行提取,匯總并建立研究樣本數據庫,以便統計分析。數據采集時間為2023年3月12日。

2? 朱自振學術論文及其被引特征分析

2.1? 朱自振學術論文基本信息

2.1.1? 朱自振學術論文發表情況

朱自振學術論文發表年度分布如圖1所示,1978—2011年間朱自振共發表學術論文76篇,平均每年發表論文2篇。其中有2篇以會議論文形式發表,其余74篇論文的學術期刊分布及發文頻次如表1所示,其中《農業考古》《茶業通報》《中國茶葉》《中國農史》是刊載朱自振學術論文的主要陣地。

2.1.2? 朱自振學術論文研究主題分析

關鍵詞是直接反映和表達論文主題的詞或詞組,是論文中心內容的高度凝練,具有代表性、專指性和規范性的特點?,F今,應用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表現研究主題的特征,已成為科學分析研究主題演變的重要手段之一[8]。因此,本文對朱自振74篇論文的關鍵詞進行提取和分析,并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繪制了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以期更加直觀呈現朱自振論文的研究主題。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關鍵詞是理解論文的最小單元,因期刊載文標引關鍵詞的規范近十幾年才在國內學術期刊中廣泛實施,故在分析朱自振論文過程中發現,朱自振在較早時期發表的論文并無標引關鍵詞這一現象,而CNKI數據庫自動生成的論文主題詞并不準確,不能直接利用。為了獲得較為準確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在能夠反映文獻的研究主題原則下,從朱自振先生論文的標題、摘要和正文中人工提取關鍵詞。并在此基礎上,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校核,以保證數據準確性。

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中節點字體的大小代表關鍵詞的頻次程度,連線表示關鍵詞之間存在共現關系,連線顏色深淺則表示關鍵詞之間的共現強弱關系。由圖2可知,朱自振論文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為“茶史”“茶書”“《茶經》”“茶葉”,其他出現頻度比較高的關鍵詞則為“中國茶業”“宋代”“明代”“清代”“起源”“傳播”等,表明朱自振研究主題集中度較高、方向穩定、主題鮮明,總體側重于歷代茶書典籍的相關研究,《明清的茶書及其歷史價值》《<茶務僉載>和茶葉科技的近代化》《明清茶書補遺》《<煮茶夢記>不是茶書》等皆是此方面的代表之作。

2.1.3? 朱自振論文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在科學研究的合作研究領域,通過對不同學者之間的合作關系構建科研合作網絡進行分析,已經成為科研合作研究的一種普遍方法。本文首先對朱自振74篇論文的作者合作情況進行了統計,共有20位作者與朱自振合作發表過論文。其中,2人以上作者的合作論文有23篇,占發文總量的31%;其余51篇論文均由朱自振獨立完成。從時間維度來看,上世紀70—80年代期間,朱自振的論文多為獨作,研究成果相對獨立;90年代后,朱自振與合作者的合作頻次逐漸增多,學術合作關系也相對更加開放。

為直觀體現朱自振論文作者的合作關系特征,同樣采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繪制作者合作關系網絡知識圖譜。圖譜節點代表了作者數量,節點間的連線表示關聯作者曾與朱自振合著撰寫論文,顏色變化代表合作程度。如圖3所示,朱自振位于作者合作關系網絡的中心地位,與黎星輝、章傳政、馮衛英、劉馨秋、韓金科等諸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合作,已形成了以茶史研究為核心的學術群體。具體而言,朱自振的作者合作網絡,以直接或間接發生合作行為的師生關系為主,同事間的合作關系次之,其他單位作者亦有少量加入,逐步形成了以個體發展為導向,具有明顯學科傾向特征的學緣關系網絡。一方面,朱自振的知識結構、學術思想、學術素養等無形財富能夠通過共同合作得到有效傳播,學術薪火也可借此得以維系傳遞;另一方面,一批人才在朱自振的學術影響下承襲了學科傳統和思想方法,取得了茶文化領域的碩士、博士學位,并迅速成長為該學科的建設者,他們不斷拓寬茶文化學科研究領域,更深層次地挖掘茶文化精神內涵,為促進茶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傳播、提升茶文化學科層次做出了重要貢獻。時到如今,他們在茶學、茶文化研究領域已頗有建樹。

2.2? 朱自振學術論文的被引特征分析

2.2.1? 朱自振學術論文被引年度與文獻類型分布

在CNKI數據庫中分別檢索朱自振的76篇學術論文,共獲得261篇施引文獻。其中,期刊論文139篇,占53%;碩士學位論文86篇,占33%;博士學位論文34篇,占13%;會議論文(2篇)因CNKI數據庫收錄較少,故占比最低。根據CNKI數據庫朱自振學術論文被引文獻年度分布(圖4),1988—2022年間每年引用朱自振學術論文的文獻數量隨時間波折變化,平均每年有7篇施引文獻。其中,2007年、2011年、2017年和2020年出現4個峰值,分別為25、23、22、23篇,顯示出朱自振的學術論文具有時效性較強的學術生命力。

2.2.2? 朱自振論文被引頻次分析

由表2可知,《明清的茶書及其歷史價值》一文被引頻次最多。茶書堪稱茶葉歷史文化研究的“芯片”,是研究我國茶文化珍貴的文獻資料?!睹髑宓牟钑捌錃v史價值》一文系統整理了明清時期的茶書,尤其是羅列了明清時期的茶書名目,對其歷史價值皆有詳細論述[9],可資參考的價值較高,繼而成為施引者頻頻借鑒的論點?!?茶務僉載>和茶葉科技的近代化》和《清末民初我國各地茶業振興紀實》兩篇論文的被引次數并列第二?!恫鑴諆L載》為首部亦是目前僅見的一部純技術性茶書。朱自振最早發現和關注該茶書,并專門撰文介紹《茶務僉載》與近代茶葉發展的關系,文章指出《茶務僉載》是清代最具學術價值和最為實用的一部中國傳統茶書,開創了我國傳統茶學向近代方向發展的先河,繼而引申出“沒有中國的古代茶業和科學,也就不可能有世界近代和現代的茶葉科學技術”的堅定結論[10],文章發表后《茶務僉載》一書便廣為國內學者所知,在茶文化領域引起了轟動?!肚迥┟癯跷覈鞯夭铇I振興紀實》一文則針對近代茶業史研究薄弱乃至認識有誤的問題進行詳細梳理與闡釋,并呼吁要重視近代茶業史的研究[11],引發學界對近代茶業史研究的審視和思考。

2.2.3? 施引文獻學科分布

為分析朱自振學術論文在不同學科間的學術影響特征,本研究依據教育部一級學科大類將施引文獻(期刊論文、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所屬學科及被引頻次進行了數據統計(表3、表4)。施引期刊論文共有17個學科,施引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共有28個學科。這些學科既包括傳統學科,也涵蓋了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領域。綜合而言,中國史、科學技術史、園藝學和中國語言文學是朱自振學術影響程度較高的學科,考古學、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學科亦有不少引用。從學科知識流動角度而言,朱自振的學術影響具有學科擴散度廣、跨學科多樣性的特征。換言之,一方面,從茶文化學科譜系出發,“茶文化學本身兼有鮮明的跨學科屬性”[12],茶文化學科知識的生產不論與人文社會科學,亦或與自然科學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其交叉性、中介性更為突出;另一方面,通過學科間引證關系測度,反映出朱自振的學術成果被多個學科所認可,表明了其學術價值在學術界處于發酵和擴散之中,亦從某種程度上彰顯了朱自振的學術成果對跨學科的知識輻射,以及對茶文化學科知識反哺效應將愈發顯著。

3? 朱自振學術著作及其被引特征分析

3.1? 朱自振學術著作基本信息

如表5所示,除了撰寫有力度的論文外,朱自振還編撰了為數不少的著作。著作形式多樣且不失學術性,既有獨創性較高的“著”“編著”,亦有演繹作品性質的“編”和“主編”。著作的合作者也多是茶文化學界的專家學者。前文已表明,重視史料的收集與運用是朱自振研究茶史的顯著特點。我國古代茶書遺產非常豐富,但系統的論著不多,散見于浩瀚的典籍之中,翻檢起來,費時費日,利用極為不便。1959年,萬國鼎先生將珍藏的茶史著作以及所撰寫的茶學論文贈與朱自振,對朱自振開展茶史的深入研究給予了深切厚望[1]。其后,萬國鼎先生分配給朱自振與茶史專家陳祖椝共同合作整理和編撰《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的任務,為日后朱自振系統搜集、整理和輯錄茶書文獻匯編奠定了根基。

《中國茶葉歷史資料續輯(方志茶葉資料匯編)》悉數收錄了1 000余種歷代方志或方志類書籍中有關茶葉的資料,是研究地方茶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因免去翻檢之苦,已成為茶史研究者的案頭必備,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文獻基礎?!恫枋烦跆健吩趦热萆匣竞w了中國茶史的主要方面,系朱自振研究茶史的論文匯集,也是其茶史研究體系的深化之作?!吨袊鴼v代茶書匯編(校注本)》一書為鄭培凱教授和朱自振合作主編,內容以公認善本或年代最早的足本為底本,參考其他本子比勘校對,重新加以標點,并附加上簡明題記、注釋和校記,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吨袊糯钑伞肥窃谒鸭撕韧庹浔?、善本和孤本的茶書資料基礎上,增加了新近發現的茶書史料,加以補充發行出版,農史專家游修齡作序云此書是“迄今為止對中國茶書遺產所作的最完備的清查、鑒別、收錄和校注”[13]?!吨袊钑芬粫凇吨袊鴼v代茶書匯編校注本》增訂完善基礎上,采用繁體字出版,保持了古代茶書典籍內容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獨立性,尤便于研究者與底本進行對校。

概上可見,朱自振治學歷程中一直注重茶葉史料工作的態度,主要是受到前輩學者治學之風的影響及對于史料重要價值的認識。舉凡涉及茶葉的文獻史料,朱自振窮收博采,力爭最大限度地系統、綜合和全面整理輯錄,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茶文化研究者翻檢勞苦的困境。這既是出于對文獻古籍的保護拯救,亦是弘揚中國茶文化的價值追求,同時對豐富我國茶文化研究亦有較大的助益。

3.2? 朱自振學術著作被引特征分析

3.2.1? 朱自振著作被引文獻數量

為直觀展現朱自振著作的學術影響,筆者通過中國引文數據庫分別檢索朱自振的著作,經過數據清洗,除卻同姓名者、重復發表的論文,共獲得有效施引文獻816篇。其中,期刊論文518篇,碩士學位論文235篇,博士學位論文42篇,會議論文21篇。施引作者共有599位(兩位及以上的論文作者按第一作者計算)。

朱自振著作的被引情況如表6所示,《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以413篇施引文獻高居榜首,相較而言學術影響最大?!恫枋烦跆健贰吨袊糯钑伞贰吨袊枞~歷史資料續輯(方志茶葉資料匯編)》等經典著作亦有超過百篇的施引文獻?!吨袊糯钑伞啡脒x《中國高被引圖書各學科TOP3名單》,在2010—2014年輕工業(除紡織、食品)領域高被引圖書中排名第一。與朱自振論文被引文獻類型類似,期刊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依然是施引文獻類型的主流??傮w而言,朱自振的著作受學術界關注和認可的程度較高,其學術影響可見一斑。

3.2.2? 施引作者分布

本文對引用朱自振著作的論文作者及其機構、研究方向進行了統計(表7)。發表施引文獻數量在5篇及以上的有9位作者,他們共發表施引文獻128篇,占總施引文獻的16%。施引作者多來自國內高等院校,研究方向集中在茶史、茶文化領域,他們既有茶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前輩,亦有承前啟后的學術中堅。其中,陸軍工程大學陶德臣教授參考、吸收朱自振著作頻次最高,所發表的施引文獻數量遠多于其他作者,蔡定益、孫洪升、何崚等學者亦參考了為數不少的朱自振著作,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

科學社會學認為“引證本身是一種交流形式,它有助于追溯科學勞動成果的發展,使當前的科學工作具有繼承性和權威性,有利于科學繼承性的發展”[1]。隨著被引頻次的增加,可以看到“馬太效應”的積極作用逐漸顯現。當然,這一積極作用是以朱自振高質量的著作為基礎而得以產生的。朱自振的著作得到了諸多學者的頻繁引用,不僅充分表明了其著作的學術價值,亦從側面反映了朱自振在學術共同體內的學術認同度與學術影響。

3.2.3? 施引文獻來源分析

選取施引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來源作為分析對象。經統計,共有210種期刊和108所高校的學位論文引用了朱自振的著作。受篇幅所限,僅將施引文獻來源高于5篇及以上數量來源進行統計,如表8所示。在期刊論文來源方面,載文量主要以《農業考古》《福建茶葉》《古今農業》《茶業通報》《茶葉通訊》等刊發茶葉科技、茶文化研究領域的期刊為主。此外,CSSCI來源期刊方面,如《中國農史》《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近代中國》亦刊發了不少引用朱自振著作的論文。

在學位論文來源方面,安徽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浙江大學4所高校的學位論文受朱自振著作的影響較大,均在10篇以上,尤以碩士學位論文引用頻次較高。凡涉及茶文化或相近領域的碩博士學位論文,均以《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茶史初探》《中國古代茶書集成》等代表性著作為其重要的參考文獻,因此類著作資料詳實、內容豐富,故而日益受到眾多高校碩博士研究生的推崇。

4? 結論

朱自振一生專攻茶史,成果豐碩,治學經歷可總結為“三部曲”:搜集整理文獻,積小流而成江河;撰寫學術論文,厚積薄發見功底;編著文獻匯編,鉤沉輯佚探茶史。本文對朱自振的論文與著作基本概況進行了梳理和分析,認為朱自振的科研成果與學術見地層見疊出,處于持續、平穩、高質量輸出的學術狀態。朱自振的學術思想淵藪是建立在一種關切現實的學術視野和求真求實的學術精神之上,而以茶史典籍文獻為重的治學態度,則主要受到前輩學者治學之風的影響和源于對史料重要價值的充分認識。

本文基于引文分析法對朱自振論著被引特征進行了定量研究,有了更為微觀且多元的認識:朱自振的學術成果被廣泛引用于中國史、科學技術史、茶文化學和中國語言文學等學科,以學科擴散度廣、跨學科多樣性為主要特征,并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其中,朱自振關于古代茶書的研究論文和古代茶書典籍匯編資料對學界的影響甚巨。一批茶界學者和眾多高校碩博士研究生,以朱自振論著為基礎,產生了一大批學術成果。此外,就被引文獻類型而言,朱自振著作的學術影響勝于其論文,奠定了其在茶文化學科的里程碑地位。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學人對茶史的探索和對茶文化的認識永無止境。隨著我國茶文化研究的不斷縱深拓展,朱自振的學術影響必將永垂茶史,其論著亦將芳韻永存。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農學編 園藝卷3[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2] 徐紀敏, 王烈. 科學社會學[M]. 長沙: 湖南出版社, 1991.

[3] 陶德臣. 茶人情懷──朱自振先生印象記[J]. 農業考古, 1997(4): 271-272.

[4] 陶德臣. 朱自振:茶葉歷史文化研究權威[J]. 農業考古, 2008(5): 227-229.

[5] 錢時霖, 竺濟法. 中華茶人詩描[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5.

[6] 王華生. 從定性評價到定量評價:學術評價的再度異化及其對學術出版的影響[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29(6): 156-160, 181.

[7] 苑彬成, 方曙, 劉清, 等. 國內外引文分析研究進展綜述[J]. 情報科學, 2010, 28(1): 147-153.

[8] 姜鑫, 王德莊, 馬海群.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圖書情報學科的應用研究[M].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9.

[9] 章傳政, 朱自振, 黎星輝. 明清的茶書及其歷史價值[J]. 古今農業, 2006(3): 66-71.

[10] 朱自振.《茶務僉載》和茶葉科技的近代化[J]. 茶業通報, 1999(3): 47-48.

[11] 史念書. 清末民初我國各地茶業振興紀實[J]. 農業考古, 1991(2): 212-220, 210.

[12] 王俊暐. 論中國茶文化研究的跨學科趨勢[J]. 農業考古, 2012(5): 51-53.

[13] 朱自振, 沈冬梅, 增勤. 中國古代茶書集成[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歡
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中國茶文化中的“順天應時”思想
茶文化的“辦案經”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別具特色的俄羅斯茶文化
加快茶文化建設 助推茶產業發展——記貴州省茶文化研究會
試論鳳慶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0世紀上半葉現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
《紅樓夢》與中國清代茶文化
江蘇省茶文化旅游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