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滄州年俗

2024-03-05 17:23何菲
美食 2024年2期
關鍵詞:灶王爺滄州刺猬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所以,滄州的年俗是一進臘月就開始了。

臘八飯

小時候過年氛圍的第一標志就是吃臘八飯(關于臘八節,滄州和其他地方過法不太一樣,不是喝粥而是吃米飯,或是很稠的那種黏飯)。五谷雜糧燜米飯,豆腐白菜燉粉條。五谷不固定,“主流”是大米小米,紅棗是必備,因為那是一年的“找向”(滄州讀音里“棗”和“找”同音),其他的可以根據自己家傳統或實際情況酌情放(據傳說,當年佛祖吃的也是施主老太太家剩的糧食熬的粥),像玉米、黑米、花生米、麥子、黑豆、黃豆、紅豆、綠豆、爬豆……近幾年還有放鷹嘴豆、葡萄干、薏米等等的,主打一個豐富:感謝植物慷慨,感恩大地饋贈。滄州吃臘八飯還有一個講例,就是要早,天亮后,越早越好。開飯前,還要放鞭炮。印象里,小時候一進臘月,就有好多需放鞭炮的禮俗,老人們會聽著鞭炮聲笑著說:嗯,有響了,有點過年的意思了!空氣中除了食物的香味,還有鞭炮的火藥香,硫磺和硝石的氣味,攪動起新年的氣息,把人們的熱情和過年氛圍烘托起來。

過去老家沒有燃氣,燜臘八飯是柴灶鐵鍋。天不亮,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添水淘米,點火做飯,裊裊炊煙叫醒冬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的各種食材帶著美好寓意和期盼被一一放進鍋里,紅紅的火舌舔著厚實的鍋底,曾被水哺育成長的五谷,再次和水重逢,在溫度的加持下,慢慢膨脹舒展,由干硬變得溫潤軟糯,并散發出在風雨中經冬歷夏儲存珍藏的獨特芳香,在沸水中翻滾融合,最后成就一鍋香醇;而蒸騰的水汽,像個報信的使者,把誘人的飯香撒遍每一個充滿豐收喜悅和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家庭。豐衣足食的期盼,氤氳在裊裊的白色蒸氣里,有經驗的主婦,看看水汽就知道什么時候該住火了,利用鍋底灶灰的余溫,把米飯燜熟燜糯。第二項,準備燉菜。樸素的鍋,素樸的油,爆香了蔥花放入肉片,炒到發白加入醬油,誘人的醬色出來,放入白菜,略加翻炒,加水,然后把粉條鋪到白菜上,最后放豆腐,長年做飯的主婦一般都不會用菜板切豆腐,而是直接把整塊豆腐托在手上,手起刀落,利索地劃成小塊鋪到菜上,在滄州方言里這叫“打上幾塊豆腐”,最后,撒上鹽,蓋上鍋蓋。幾分鐘之后,粉條變軟,再用鍋鏟翻動一下,整鍋菜便紅得均勻誘人了。外邊鞭炮一響,屋里就可以放桌吃飯了。起鍋時,棗一般會浮到米飯的最上面,盛飯是有講究的,每個人碗里都要有棗——謂之 “有一年的找向”,也就是一年的奔頭、財源廣進的方向。一家人團團圍坐,各抱一碗,盛著五顏六色的米飯,就著有財(白菜)有福(豆腐)、順順利利長長久久(粉條)的大菜,溫暖、樸實而滿足。小時候,臘八飯要燜一大鍋,每天做飯時熥上一碗,吃到除夕,寓意:一年到頭,都有飯吃。這無疑是物質匱乏年代人們最迫切的美好期盼。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v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谥嫠庪S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毙膽n天下的杜甫,在臘日也不忘感恩、報效,而基于佛緣的臘八粥,也會被作為悲憫的載體,在寒冷冬日給予人溫暖——每逢臘八,一些寺廟常常會施粥,過去是救濟寒苦,現在則多了一層祝愿祈福的味道。

小時候,吃完臘八飯走出家門的孩子們,常常被大人們逗趣:臘八飯你們會吃嗎?吃完飯你得喇叭(滄州人說這兩個字都是四聲)著走!小孩子們有時上當、有時純粹為了好玩,就排成一溜兒,“喇叭”著腿表演一番,大人孩子笑成一團,濃濃的年味和笑聲,也驅散了一年生活中的愁緒和艱難。

作者介紹

何菲,副高級教師,滄州市作協會員。熱愛教育,喜歡文字,有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報刊雜志和網絡平臺。

掃塵

臘八節還有一項主婦們通常都會做的廚事——腌制臘八蒜,白白的蒜瓣泡進酸甜的醋罐,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在等蒜變綠醋變辣的這段日子里,便可以安排“掃塵”了。雖然民諺里說“二十五,掃房土”,但大家往往提前,找個好天氣,十六七、十八九的就干上了?,F在有家政保潔,掃房似乎變得很簡單,而過去,掃房是需要一家老小齊上陣的一件大事。里里外外,徹底清掃,一些一年都沒動的物件也要挪一挪,把底下的灰、里邊的土都打掃干凈,除去舊的臟的不好的,迎來新的凈的美好的。一些怕磕碰的東西要搬出來,大件的家具用布遮好,然后捂好口鼻、披好防塵布的大人們,拿著綁好的掃帚登場,從屋頂到墻角、地面,塵灰、蛛網統統掃下來。塵煙飛舞,灰土飛揚,無關人員都躲得遠遠的。然后就是等灰落下,一塊塊抹布登場,把各處都抹凈、擦亮,最后,把搬出去的東西一一查點——能用的留下擺好,需要淘汰的直接扔掉,于是家里立馬干凈明亮、整潔起來了。不過,現在農村里外道路幾本都硬化了,家家戶戶的窗戶、門也都嚴實,屋里已經不像過去會進那么多塵土了,擦擦玻璃,大致地擦擦掃掃也就很干凈了。很多人家掃房的日子往往會炸油條,忙碌一上午,吃一頓焦香的油條,然后把熟油倒出來(留著做素餡用),就著底油切幾刀白菜尾,打上幾刀豆腐條,撒上點蔥花咸鹽,清淡熱乎又解油膩,一天的疲勞也在腸胃的滿足中消解了。

辭灶

掃塵之后,很快便迎來了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毙r候的農村,很多人家灶臺后都有兩位老神仙,年初時穿紅著綠、面色明朗,到了臘月二十三,飽嘗了近一年的煙火氣,容顏難免有些滄桑、暗沉,但也更增加了神秘感。大人們叮囑了一年:當著神明,不要胡說八道、膽大妄言。今天,這兩位記錄了一家人一年言行的老神仙就要“上天言好事”了,為了他日“回宮降吉祥”,這送行的儀式是萬萬不能少的。我印象里關于辭灶的儀式和習俗并不是我們家的,而是聽長輩講和電視劇里看來的。媽媽其實也不太懂辭灶,她只記得小時候,舅舅辭灶會念一長串祝禱詞:“灶王爺,本姓張 ,騎著馬,挎著槍,捎著糖瓜作干糧……多說好,少說歹,大年三十再回來?!比缓?,燒畫像,送走。

電視劇《小井胡同》里有一段老北京辭灶的戲,有一位根本不信神佛的大叔,妻子讓他去送灶王爺上天——找個沒人的地方把灶王爺畫像燒了。他滿心不高興,對灶王爺根本就不屑——那時哪有什么好日子,一年年的,還得對它恭恭敬敬!于是躲到一個媳婦看不到的地方,用根木棍把灶王爺畫像往墻上一杵,先劈頭蓋臉地把灶王爺數落了一番!然后一把火點著,棍子一抬:走你!讓灶王爺隨風而去。當時看這一段,覺得特別有趣。還有侯寶林先生說相聲,老太太們忌諱多,辭灶之后,還得買新的灶王爺畫像,年輕人看著新鮮:“大娘,您這灶王爺多少錢買的?”老太太不高興:“年輕人不會說話,灶王爺能說買嗎?那對灶王爺不尊敬,那得說‘請’?!薄澳悄嗌馘X請的?”“嗨,別提了,就這么一個玩意兒,八毛!”詼諧幽默中,透著心酸和無奈。大人們的虔誠,帶來孩子們的福利——“二十三,糖瓜粘”,只不過那麥芽糖有時真的太黏牙,看著孩子們呲牙咧嘴地和糖瓜糾纏,大人們開心地打趣:這灶王爺的嘴一定是粘牢了……看著孩子們呲牙咧嘴地和糖瓜糾纏,大人們開心地打趣:這灶王爺的嘴一定是粘牢了……除了糖瓜,人們還用年糕來粘灶王爺的嘴——黃米或糯米的粉(北方早年多用黃米),和好、加棗,做成窩頭狀,墊上白菜葉(為了不粘在屜布上),上鍋蒸熟,香甜黏糯,除了“粘”之外,還寄寓著“年年高”的美好期盼。

除夕

二 十 四、二十五一般可以準備買豆腐、炸丸子,到二十七八,就準備殺雞宰羊,撂豬撂牛了,我們這邊有很多人把“殺”說成“撂”,尤其對塊頭比較大的牲畜。我猜也是避諱,畢竟打打殺殺不吉利。主婦們開始準備做面食,有廚藝的男人們準備“八大碗”(也叫“老席”,有丸子、紅白肉、卷煎等七葷一素,八碗菜),女人們也有會做的,但往往還是得大廚們指揮,因為有的工序還是比較復雜的,像紅肉白肉和卷煎等,都需調味上色,又炸又蒸。女人們主要負責蒸面食,饅頭、面花總要蒸上幾鍋,上供的饅頭還要放上紅棗,結結實實凍到南墻根下的陶缸里,過年期間無論自己吃還是來客人就都省事了。做面食,有講究:面要發得好、醒得足,柴要硬、蒸氣上得要足;開鍋后,所有的饅頭花卷包子面花都以白白胖胖、宣宣騰騰為好,這叫蒸蒸日上。新出鍋的饅頭面花最好吃,小孩子都能啥都不搭口地吃一個!三十早晨和中午的飯就按各家自己的講例了,有早晨吃餃子、中午吃米飯燉肉的,現在也有很多人家中午吃涮羊肉。

二十八九或三十,家家戶戶開始貼對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紅紅的對聯迎新年,人們往往會一邊貼對聯一邊感慨:轉眼又一年了。貼完對聯,男人們會再把庭院里里外外打掃干凈,水缸必須盛滿水,滄州人認為水代表財,水缸滿就是福運滿、財運旺。除夕守歲之前,人們會準備些花生瓜子,現在一般都是買,我們小時候,都是自己家炒。父母頭上臉上裹好毛巾,戴著帽子口罩,大鍋里倒上從地里挖來的沙土,先把土炒熱,然后一鍋一鍋,炒完瓜子炒花生,炒完花生炒玉米,其中瓜子也可以不放沙土直接炒。有些自己種了葫蘆卜的人家,還會把那些舍不得扔的小蘿卜干也炒一炒,酥脆香甜,也很好吃。炒后的干果,要過篩子,篩掉沙土。再一簸箕一簸箕地擺在院子里晾涼、晾脆。炒貨的鍋一般都不在正房里——炒起來揚塵太嗆,大多會在偏房或屋外的涼灶上。沙土炒的花生和爆米花特別香脆,雖然有時爆得不像現在專門爆花的玉米那么飽滿、徹底,但別有一種耐嚼的酥脆,還帶著點土香,更能勾起人的鄉土情結。

守歲前,家庭主婦都會把年夜吃的餃子包好,餡一般是素的(也有人家也有吃肉的),而且這個餡的咸淡不能用嘴嘗的,平時可以挑一筷子嘗嘗、試試,但年夜飯的咸淡全靠經驗,估計是因為年夜飯辭舊迎新、交合陰陽,眾神歆享,嘗了顯得對神明不夠尊敬吧。餡也有規矩:需放白菜、粉絲、豆干、豆皮、豆腐和姜,不能放蔥,因為蔥屬葷,不能敬神。不放蔥而放姜的白菜素餡,有一種獨特的味道,有些長年出門在外的老人,回家鄉就喜歡吃這個味道,現在滄州有點名氣的餃子館,一般都一種餡就叫“過年素”。除了素餡餃子,一般人家都還會包一個或幾個放錢或純豆腐的餃子,看誰運氣好,得好兆頭。說到敬神,在鄉村,一些人家過年、過節時會上供,年供是大供,一般是在三十中午前。堂屋正中,家族圖譜或“天地君親師”前,擺上五個碗,放上饅頭——一碗五個,焚上香,列祖列宗、各方神明,敬請享用。

三十晚上吃餃子,滄州叫“發子”,我猜是這兩個字,因為到“子”時,就是新一年的開始了,新的出發,但不知對不對,問老人們,他們也說不好。而且,除夕煮餃子也有一些講究,雖然大多數人家一年幾乎都是女主人做飯,但除夕晚上的餃子,卻需男主人煮,而且如果是燒柴,得選那種帶根的秸稈,寓意有“根”——有根才能長久,才能持續成長、壯大,人有根、福有根,人旺福旺財運旺,長長久久。柴要提前準備好,自己家沒有帶根的,可以拿柴去鄰居家換。除夕夜“發子”的時間也有不同,大多數人家是晚上12點左右,屋里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廚房里就開始點火煮餃子,餃子上桌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隆隆的鞭炮聲,如春雷滾滾,輝映著辭舊迎新的歌舞,讓這個夜晚變得與眾不同、充滿期盼。過去一年家里有人去世的人家,年夜飯一般要避開熱鬧的時間段,吃得要么一早——11點左右,要么一晚——清晨5點左右,謂之“吃服”。上供的人家,一般吃餃子前還有請神的環節,灶王爺的新畫像除夕一早就已經貼上了,再用簸箕盛幾張燒紙和寫著“全神之位”的紅紙,去院子里燒掉,然后餃子煮熟的時候,也要先上供,窗臺或家族供桌前,擺上碗,每個碗里盛幾個餃子,一般5個——上供要用單數,而鍋里也不能把餃子都撈出來,要留一兩個“壓鍋”,正月初的幾天,每天飯后,都要在鍋里放個饅頭包子之類的干糧,也叫“壓鍋”,主要寓意鍋里不空,期盼一年有飯吃。吃餃子的時候,也有些講究:一是不能吃蒜,蒜屬葷,但可以吃醋,于是臘八醋這時候就可以上場了;二是坐的方位,有的人家也講究,要沖著財神的方位吃,雖然大家并不一定真信,但圖個好兆頭,也是開心的。我們有一個特別相信這個事的朋友——汪大哥,每年除夕都會打電話,告訴我們吃餃子沖哪個方向,一堅持就是二十幾年,以至于現在每到除夕夜,等汪哥電話,已經成了我家一種溫暖的默契。

另外,吃餃子時,要盡量把孩子們叫起來,寓意都“起來了”。第二天拜年的時候,見面大家也都會問:“吃餃子的時候,孩子們都起來了嗎?”“起來了、起來了……”小時候不懂為什么大家見面都這一套,覺得很俗氣,現在明白,那“起來了”,其實是對孩子健康平安成長的祝福,也是對一年好景的祈愿……

拜年

大年初一,先放開門炮,然后拜大年。其實拜年從吃年夜飯就開始了。吃餃子前,自己家里人先拜年。我記得小時候,餃子盛上桌,一家人炕上坐好后,爸爸媽媽就會起身,在地上站好,說:“一年到頭了,給爸媽磕個頭!”奶奶爺爺會說:“算了算了,你們也不容易,‘年’跑了,不磕了!”但爸爸媽媽還是很認真地給二老磕頭,然后是我們幾個小輩,跳下炕,排成一溜兒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磕頭,爺爺奶奶開心得合不上嘴,然后開始一人一份地給我們發壓歲錢,爸爸媽媽也有份,并囑咐我們小孩子們要放到枕頭底下,叫“壓祟”。拜年時,地上會撒很多的高粱穰子,據說叫“踩穗”。村里初一拜年,是大排面——每個家族,男人一個團隊、女人一個團隊,浩浩蕩蕩,去給同村的老鄰舊居、家族姻親的長輩們拜年?!斑^年好過年好……”“年跑了、年跑了……”年是一種惡獸的傳說,在鄉村被傳承、記憶。滄州的習俗,過去一年家里有人去世的人家,是不能貼對聯和拜年的,不掛紅,以寄托哀思;不拜年,是不把自己的悲傷氣息帶給別人。過年圖的是喜氣、大吉大利,一進臘月,大人們往往就會囑咐孩子別說不吉利的話,過年后,更要多說“恭喜發財”之類的吉祥話。上午拜年之前或拜完年之后,男人們會去家族墓地給祖先上墳掃墓。天地遼闊,墓草枯黃,春寒料峭中,一群有著共同家族血脈基因的男人們,浩蕩蕩、齊刷刷跪在一代代先人面前,向他們匯報、請他們保佑……

初二是出嫁的姑娘帶著女婿孩子回家省親、拜年的日子,也有初三初四回娘家的。熱熱鬧鬧,大團圓,孩子們也可從姥姥姥爺舅舅妗子和姨們那里收獲壓歲錢。滄州這邊,大年夜的餃子不能都吃完,要給出嫁的姑娘們留一些,初二回娘家時,可以自己帶回去;初二不回娘家的,會等初三四娘家人去拜年的時候給帶去,這叫吃娘家的餃子。估計是古代,對那些一年不能隨便回娘家的女子的一種慰藉——又吃到娘家的飯了,那個熟悉的味道,那份溫暖的親情。

初三初四一般是外出拜年或家族聚會。外出拜年多是一些姻親,姑姑、姨、表兄弟等。由于忙碌,一年來沒怎么走動的老親,要去走動走動,看看老人孩子,和表兄弟姐妹們聊聊天,敘敘舊。過年后的吃食上也有講究——“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背ν砩系娘溩硬荒芏贾?,要留個餃子芯,而餃子芯的包法也不一樣,要把餃子的兩頭捏起來,叫做對合利。結婚后,婆婆家是每年初二早晨煮餃子芯,婆婆煮,讓我們吃,還開玩笑說:賺錢的任務就交給你們了!

元宵節

元宵節之前,初五是個大日子,“破五”吃餃子,又叫“捏小人嘴”。包餃子時,會包不會包的,每個人都要捏幾個,餡可以不大,皮一定捏緊,不能露餡——把小人的嘴捏牢了,讓自己新的一年多遇貴人、逢好事。過了初五一般就要上班了,再過節就是元宵了。元宵節又稱燈節,滄州這邊全程是三天,十四是鬼燈、十五是神燈、十六是人燈,放煙花、觀燈、吃元宵。北方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習俗,滄州人民遛百病更是聲勢浩蕩,每年都是一場盛景。家家戶戶,全城出動,大街上人流如織、摩肩接踵,碰到熟人就一邊遛百病,一邊聊天敘舊。年輕人們也三五相伴,甚至有些還能在遛百病的過程中結識有緣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F在各地元宵節活動也多,一些廣場、老街都有燈展,高蹺、秧歌(滄州叫落子)和耍獅子、龍燈等娛樂節目也精彩紛呈。鑼鼓喧天,粉墨登場,衣袂飛舞、彩繡輝煌,那份“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熱鬧、浪漫和美好,歷經歲月,延續為今朝盛世的華燈璀璨、民生安樂。當然,這份祥和美好也是有保障的,每年這一晚,滄州警察都是全員在崗,用全城警力為百姓過節護航。

十五的晚上,在農村老家,還有一項活動習俗叫“烤高廳”——用帶根的秫秸稈燃一堆篝火,一家族的男丁們圍在火堆旁烤火祈福(手腳腰腿都烤烤,祈求一年平安健康),聊天交流。那些出門在外趕回來的和雖然相隔不遠但也都忙忙碌碌一年沒見面的家族成員們,一邊暖洋洋地烤著火,一邊聽老人們講家族故事,交流一年來的見聞感受和新年打算……這個禮俗應該是一種旨在凝聚家族力量、傳承家族精神的活動?!昂嵐淖冯S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倍@幾天,那些高蹺、秧歌等民間“社火”,也紛紛上演,每天村里村外鑼鼓喧天、穿紅戴綠地演出、競比,將迎春的氛圍烘托到極致。滄州這邊還有個習俗,就是正月十四到十六這幾天晚上,燈要亮個通宵,不知是不是“點萬盞燈,為乾坤壯色”的意思。還有,滄州這邊出嫁的姑娘十六可以回娘家來看燈,一般是下午,因為要等中午娘家這邊把供撤了,據說出嫁的姑娘不能看到娘家的“供”,不然,娘家會受窮。這些當然都是迷信,但推究起來,這種規定很可能是告誡那些出嫁的女兒們,在婆家要安心,踏踏實實過節、過日子,等把家里事情安頓好了,再回娘家來玩。滄州這邊元宵節期間,各村各戶一定是正月十六,姑奶奶們回娘家這天晚上的燈和煙花最盛,這應該是娘家人對出嫁女兒們一份特別的疼惜和寵愛吧。

填倉和龍抬頭

元宵節過完是填倉節——正月二十五,而填倉節吃的刺猬、麥垛,是元宵節前蒸的。正月十三四,家庭主婦們發面蒸面刺猬。面皮要厚,好捏形狀和剪刺,薄了容易剪破;每只小刺猬肚子里只有極少的餡,而且餡必須是素的:豆腐干、豆腐皮、豆腐、粉條,還有一種黃色的團粉,滄州這邊叫“嘎巴”,但不能放蔥蒜。案板刀剪也都要洗刷干凈。面刺猬會因自己家女主人的手藝而呈現千姿百態:有的俊俏伶俐,有的憨態可掬;有的精致小巧,有的膀大腰圓;有的溫婉,有的豪放……但不論哪種風格,小刺猬背上都會馱一個小元寶——意味往家里馱財,除了刺猬還有倉鼠,背上馱個長口袋——往家里馱糧食。刺猬蒸好后,要托在幾頁燒紙上,放到窗臺、大門等一些能來回進出的地方。早晨刺猬頭沖外,是謂出去尋財;中午轉一下,頭沖里,是謂往家里馱財;下午到晚上再如此循環一遍——小刺猬一天兩班,牢記主人囑托,兢兢業業地往家里馱財馱福。而且,正月十四到十六期間,按照老禮還不能動針線,說別扎了刺猬的眼。這當然是迷信,不過,也可能是給女人們放假——過去針線活兒多,女人們一年忙到頭,年前更是得給一家老小趕制新衣服、新鞋子,過年了,給個理由歇幾天。

和刺猬一起蒸的還有麥垛,用一個帶棗的饅頭作芯,包上厚面皮,安放到同樣用面做好的蓮花底座上,搓兩條面繩十字花捆扎到饅頭上,剪些粗刺代表麥稈,再插上面穗、小刺猬、聚寶盆、護佑豐收果實的靈蛇等等,滿滿一個大麥垛,上鍋蒸熟,放到正月二十五。填倉這天早晨是不允許動刀的,所以二十五早晨不管吃什么菜,食材必須前一天晚上都準備好,麥垛也要提前切了。

填倉那天,有一些老莊稼人會“打囤”。清晨,天剛亮、日出前,家中男主人會從灶膛里掏一大簸箕草木灰端到院子里,再用鐵锨從簸箕中鏟出一大锨草木灰(或者就用簸箕),以人站立點為圓心,手持鐵锨,邊敲打鐵锨(簸箕)邊撒草木灰,在院子中間撒畫出一個大大圓圓的糧囤形狀。有的還在“囤”旁邊畫個小梯子,表示日子步步登高,財源滾滾來等。圓圈的中間撒一些小麥、玉米、谷子、高粱、豆子等五谷雜糧,用磚塊或瓦片蓋好。嘴里還會不停地念叨 “灰囤灰囤要打好,打的糧食盛不了”等。大囤打好后,燃放鞭炮以示慶賀。待旭日東升、艷陽高照,揭開磚瓦,露出“囤”中的糧食,讓自家養的雞、鴨等家禽將糧食啄食干凈,以示吉(雞)祥(享)?,F在,幾乎沒有年輕人會弄這些了,一是沒人信也沒人會了;二是即使有人想給孩子們展示一下,現在都燒燃氣,草木灰也不好找;三是現在有了眾多農業保障,即使不打囤,每年也都糧滿倉。

另外,過年期間,老人們還會根據天氣情況揣測年景,道是:“初一芝麻初二麻,初三高粱初四花,初五初六黑黃豆,七谷八麥九果十菜?!睆某跻坏匠跏?,天氣好就意味豐收,欠佳就意味該類作物可能歉收。這當然也沒有什么科學依據,而且,滄州這邊早就不種麻了。

在滄州,雖然正月初六、初八大多數人就已經上班,買賣鋪戶也都開始開門營業,但真正過完年的掃尾節日是二月二,俗稱“龍抬頭”。這一天,早晨最好吃湯圓,寓為龍眼;中午吃餃子或面條,是龍耳朵、龍須子,總之得吃和龍身上部位形狀有關的食物。這年才算過完了,然后,洗澡理發(正月不理發,好像是南北各地都有的習俗),以全新面貌,清清爽爽開啟新年新征程。

滄州有句老話:二月二都過了,該干嘛干嘛去吧!

猜你喜歡
灶王爺滄州刺猬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滄州分行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滄州分行
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滄州鴻發包裝技術研究所
灶王爺的“臉譜”
敬灶王爺的傳說
灶王爺的禮物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滄州分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