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策略研究
——以無錫錢鍾書故居為例

2024-03-06 04:06蔣心怡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錢鍾書故居名人

蔣心怡

(無錫市文物保護中心,江蘇無錫 214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1],文物保護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期積累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2],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 中國歷史悠久,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人物,這些人物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對國家、社會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值得每一個人銘記。 對這些標志性人物和事件的紀念不但可以喚起民族記憶,激發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也是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3]。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名人的痕跡被歷史塵埃掩蓋,幸有銘文、碑刻、拓片、書籍、古跡遺址等文字記載和文化遺存,才使原有的模糊逐漸變得清晰,名人故居就是這些遺存中最重要、最物化的組成部分。

1 無錫名人故居保護利用情況

隨著文博游熱度持續攀升,“故居游”逐漸成為搶占文旅市場的新場景新業態, 人們出于對滿足高層次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主動接近歷史名人的種種遺產,以求獲得知識、審美等方面的體驗[4]。 因此,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存, 名人故居在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建筑無法替代的。 何謂名人故居?參照《文物保護利用規范 名人故居》,“名人故居”定義為社會公認的某領域已故著名人物出生、辭世或確曾居住過的,能夠突出見證、反映該人物業績、貢獻的居所[5],不僅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名人精神的繼承與發揚,記錄和保留著與這些人物的點滴。

無錫名人輩出,孕育了明代“游圣”徐霞客、“兩彈一星”元勛姚桐斌、文學大師錢鍾書等名人志士,留下了豐富的名人故居資源。 這些名人故居以不同形式被活化利用,并面向社會公眾開放,迎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受地理位置、建筑類型及產權等因素影響,名人故居開放利用方式存在差異,可分成以下三種情況。

1.1 歸屬于市區文旅部門直接管轄的單位

這些名人故居通常具有穩定的資金保障和人員支持,設有專門機構對故居進行維護管理。結合名人身份和故居條件,常態化舉辦文化惠民活動,豐富群眾文化活動供給。例如:龍砂醫派代表性人物曹穎甫的故居被打造成中醫為民服務點; 在顧毓琇故居原址上建立顧毓琇紀念館,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向觀眾講述“文理大師”顧毓琇先生的傳奇故事和杰出成就;以徐霞客故居為載體,舉辦“霞映東方游圣雅集”活動,創新運用傳統戲曲、聲光電等多種方式,讓市民沉浸式體驗徐霞客的萬里行程;錢穆、錢偉長故居煥新開放,與無錫市戲劇家協會、女書書院等機構合作,開展情境教學、研修研學等活動。

1.2 企業或國有單位管理的單位

這些名人故居將名人文化作為吸引人氣、 聚集人流的核心資源, 通過引進一些不會對文物造成再次破壞且富有文化、社會意義的項目[6],將名人故居打造成區域文化交流活動平臺, 充分發揮名人的文化效應。 如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對榮德生舊居進行保護修繕,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全面提升展陳水平, 使之成為展示無錫民族工商業發展歷程的文化會客廳; 將民族實業家張卓仁的舊居建成統戰活動陣地;將《唐詩三百首》編撰者孫洙和世界語學者孫國璋的故居打造成樊登書店, 開展讀書會及系列講座,為廣大市民提供“文化+生活”體驗。

1.3 私有產權的單位

這些名人故居仍延續其居住屬性, 保持著原有的院落和格局, 并未開辟供市民游覽參觀的公共空間。 如位于無錫縣前西街的陸定一故居是陸定一青少年時期生活和讀書的地方, 目前大部分文物建筑用于居民自住,不適宜開放參觀。

文物是歷史信息重要的和基礎的載體, 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重要的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及相應的科學價值[7]。它們不能只陳列在廣闊大地上或者記錄在圖書館厚厚的書籍里, 而應該以一種大眾喜聞樂見、樂于傳播的方式被展現出來,使其更加生動,更有溫度,更具生命力,起到景仰先賢、啟示后來的積極作用。 在處理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時,要突破的難點是如何立足保護優先,分類施策, 發揮文物更大的、 更重要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無錫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深入挖掘以名人故居為要素的文化遺產資源, 精心開發和培育文化遺產消費、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產業活化中的核心價值亮點,讓名人故居“活起來”并可持續地“活下去”。

2 錢鍾書故居活化利用實例

錢鍾書是我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壇泰斗,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和研究,著有《圍城》《管錐編》《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人·獸·鬼》等,對中國和西方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詣,飲譽海內外。 “兩棵大樹高粉墻,一條小河映花窗。 ”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8]一書中提到了鍾書當年在無錫七尺場的家,目前位于無錫新街巷30 號-1、32 號的錢鍾書故居,是錢鍾書少年時讀書、成長之處,由錢鍾書的祖父錢福烔籌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 年)。

錢鍾書故居坐北朝南,一路四進,屬于典型的江南民居宅第。第一進面寬七間,綜合不同功能劃分為門廳、起居、臥室等,東西兩側以“錢繩武堂”的石刻為界石,進深十架,加兩廡,東設內備弄,后有石庫門與第三、四進相通。第二進是故居的正廳,即“錢繩武堂”, 前檐軒廊上設磚細門洞與東西各二書房相通,并獨立成院,院墻上開有琉璃漏窗,可透院中之景。第三進為兩層樓廳,西側設有備弄進出,東側留有一方長方形院落, 其后抱廈連接第四進。 第四進為后廳,北側為后院,院落中有多處輔房建筑,邊間通過院墻進出,墻門頭處刻有“梅花書屋”磚細字碑。故居整體典雅別致,結構緊湊,特色明顯,特別是七間二進主體建筑,整體呈平行四邊形,營造方式在江南民宅中獨樹一幟(見圖1)。2002 年,錢鍾書故居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圖1 錢鍾書故居平面圖(源于四有檔案)

錢鍾書故居建筑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孕育出錢基博、 錢鍾書等成就卓著、 貢獻突出的優秀人物,是無錫老城內極為重要的名人宅第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紀念價值。為推動本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物“活”起來,錢鍾書故居結合自身的功能特點和發展空間, 為每棟文物建筑植入與其歷史調性、 文化內涵相適應的新業態,通過展陳提升、空間優化、活動打造、科技賦能等特色改造內容,引入了文化創意項目,融合了數字化體驗, 向市民游客展現了錢鍾書先生從出生、求學、成家,到著述、年表的一生,成為可游、可憩、可觀的新型文化空間。 活化利用過程中,嚴格遵循《文物建筑開放導則》要求,堅持最小干預原則,不影響文物建筑原有的形式、格局和風貌,不改變結構體系,不損毀文物建筑、影響文物價值[9],確保在挖掘文化內涵的同時,文物得到有效保護。

2.1 再現名人生活場景

結合現有文物建筑格局及風格, 錢鍾書故居第一、二進復原了繩武堂原貌,內景陳設古樸素凈,運用數字化展陳和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錢鍾書、楊絳、錢瑗三人過去的生活場景,蘊含著濃郁的書香門第文化氣息。故居第三、四進采用民國復古的設計風格打造成鍾書客廳, 入口處采用現代拼貼畫的形式,以“錢鍾書”字樣為元素,組成錢鍾書先生肖像畫,帶給市民游客獨特的視覺沖擊。為拉近與參觀者的距離,故居將錢鍾書創作《圍城》期間使用的書桌陳列出來,并利用全息投影技術生動再現了《圍城》的創作過程以及錢鍾書、楊絳先生的愛情故事,增加參觀的真實感和震撼力。

2.2 挖掘故居文化內涵

依托錢鍾書故居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錢鍾書先生學貫中西的學術影響力, 工作人員提煉了 “鍾書”“鍾情”“鍾意”“鍾心”4 個關鍵詞,邀請市民走進錢鍾書先生的家,一起領略“文化昆侖”的豐贍境界:“鍾書”即圍繞“文學、成長、分享”主題舉辦“鍾情于書” 詩歌朗誦會、“我們仨” 親子課程分享等讀書活動,與錢鍾書先生展開一場心靈對話;“鍾情”對象定位為年輕群體,緊密結合“生活、愛情、夢想”主題,開展“三餐四季”主題活動、“槐聚詩存”無錫城市青年活動、“圍城之下”劇本演繹等,緊跟時代潮流趨勢,滿足年輕人精神需求;“鍾意”則側重感悟、體驗、趣味,通過“宅貓匠心”親子手作、“一字情書”情侶主題互動體驗、“在人生邊上” 露天主題沙龍等活動的開展,增進人際溝通和互動;“鍾心”是以沉浸、獨特、內心為要素開展“談藝錄”沉浸式畫展、“聆聽石語”定格陳列展等活動,讓游客從“看展”到“入展”,解鎖沉浸式文旅新體驗。

2.3 優化故居空間布局

以舊建筑嵌入新元素的設計方法,對故居第三、四進的功能布局進行創意性改造,增加展覽空間,拓展服務功能, 提升空間合理性, 增設多媒體交互裝置,提高沉浸體驗感,達到空間活化利用的效果。 透過洞口看歷史,巧用“拱門”“橋梁”等元素裝配展架,展示錢鍾書先生著作及經典文學作品, 寓為連接現在與過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添設留聲朗讀等多媒體交互裝置,讓游客在體驗傳統閱讀的同時,可以親自朗讀書籍,提高沉浸式觀展體驗?!耙蛔智闀笨臻g主題的多媒體互動裝置有效契合當下年輕群體的情感表達,成為不少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點。戶外沙龍空間靈活機動,既可作為獨立活動空間,亦可舉辦大型聯動活動,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

2.4 疊加文商旅多元功能

將公眾需求與文化創意結合, 打造錢鍾書故居特色文創品牌店,圍繞錢鍾書經典文句、人物形象等主題,設計研發文化衍生品,展示和售賣潮趣文創產品,有貼近日常的生活好物“遇見鍾書”系列,也有富有書香之氣的“鍾書寶典”系列,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與知名度。對錢鍾書及其文學作品進行再發現、再闡釋,創新推出蘊含著濃厚文化內涵的特色美食,包含錢鍾書為楊絳做的“五分鐘蛋”、《圍城》等著名文學作品中提到的餐飲等, 讓游客體驗不一樣的歷史風味。延伸服務觸角,在錢鍾書故居旁建成并運營城市閱讀新空間“鐘書房”,為周邊居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2.5 打造地域旅游產品

以名人的誕生地或居住地為主線, 制作并展示周邊名人故居分布圖,將錢鍾書故居、薛福成故居、張聞天故居、顧毓琇故居、秦邦憲舊居等故居景點串聯起來,推出一系列“打卡蓋章”新玩法,有效調動市民游客的參與熱情, 組成名人故居的專項地域旅游產品[10],達到聯動宣傳、共同發展的目的。 以研學研修的方式開發利用名人文化資源,依托學校、家庭、團體等社會資源,開展體驗式教育和探究性學習,邀請市民游客走進故居, 感知歷史名人所處的時代變遷,體會歷史鏡頭下名人的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3 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策略建議

每一處文物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全國各地在守好文物看好家的同時, 積極探索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新思路,如:北京西城區向社會公開發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 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家把關、市場化運作”文物活化利用的“西城模式”;上海推出“建筑可閱讀”行動,通過全民評、全民講、全民拍、全民游等活動的開展,引導社會參與、全民互動。 國外城市十分注重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除了建立健全保護制度外,強調社會公眾參與屬性, 如英國設有專門保護歷史遺跡和名人故居的藍牌制,意大利發行文化遺跡彩票,提取有一部分資金用于文物保護, 美國通過廣泛宣傳名人的影響力,向公眾灌輸愛國思想,培育公民意識, 從而引導市民通過公益捐款等方式參與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這些有益經驗做法對于名人故居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3.1 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路徑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學習借鑒國外以及北京市西城區、上海等地區的經驗做法,向社會公開招募有創意設計力量和運營服務能力的團隊參與, 提高社會力量投身活化利用工程的能力。堅持保用結合、以用促保, 根據文物建筑屬性和特點, 可以開設博物館、陳列館、藝術館、鄉土文化館和主題文化活動等公共文化場館,或者開辦民宿、客棧、茶社、咖啡館等休閑服務場所[11],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讓“沉睡”的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充分調動文物領域社會參與的積極性。

3.2 深化文化遺產研究闡釋

立足文物資源稟賦, 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在地文化價值,注重文物本體和歷史信息保護,與文物特點、文化價值相結合,從文化意蘊中提取出具體的符號標志,打造核心價值亮點,避免“抄作業”帶來的同質化現象。全面總結和推廣經驗成果,借由錢鍾書故居等文物活化利用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將無錫本地各類文化遺產資源予以整合、相互嵌入,激活文化潛能,提升服務供給。 拓寬宣傳渠道,借助新媒體力量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 讓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熱度持續升溫,讓市民游客在“日用而不覺”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3.3 推動文物保護多元融合發展

一是深化“文物+公共文化服務”融合,做優沉浸式文旅體驗,聚焦城市公共藝術事件,結合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微音樂會、時尚市集、藝術周等節日慶典、潮流文化活動,帶活文化場所,使每一次的活動經歷轉化為市民的參與記憶[12],進而形成新的情感共鳴,讓名人故居成為有所居、有所游、有所樂、有所憶的重要生活、文化、精神場所空間;二是深化“文物+旅游”融合,摸清市場需求,營造不同類型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空間, 積極響應國家文物局力推的主題游徑建設工作,在各個文物點保護開發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文旅資源,將星羅棋布的文物建筑串珠成線,培育以各級各類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為支撐的系列研學旅游路線,擴大城市品牌影響力;三是深化“文物+科技” 融合, 通過現代科技推動不可移動文物“活”起來,從宅院、展館到云平臺讓文化遺產“熱”起來。 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將文物建筑“復制”到線上,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探索場館,感受名人的文化風韻。

4 結束語

對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遠不止保護修繕,更要充分認識名人故居在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基于文化遺產價值的挖掘和闡釋,因地制宜;通過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推動“文物+”多元融合等方式,可持續地利用遺產資源,讓名人文化遺產在保護修繕中“煥新”、在風貌恢復中“煥彩”、在活化利用中“煥生”。

猜你喜歡
錢鍾書故居名人
錢鍾書的幽默
衛立煌故居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錢鍾書還是錢鐘書?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魂兮歸來返故居
名師學案·錢鍾書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