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地雙循環耦合視閾下地方高校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研究

2024-03-07 08:08梁宏中
職業技術 2024年3期
關鍵詞:校地雙循環耦合

梁宏中

(廣東財經大學,廣州 510320)

0 引言

培養契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區域特色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地方高校從社會獲取辦學資源和發展支持,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源泉。當前,不少地方高校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發展資源有限,發展空間較狹窄,競爭優勢不足,究其根源是因為是人才培養不能很好地適應區域特色,與區域發展契合度不高,服務發展能力不強。區域特色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小循環、內循環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大循環、外循環耦合共生、良性互動、共贏發展的結果和條件。盡管三螺旋理論也概括了政府、高校、社會三者之間的協同共生關系,但其側重點在科技創新領域,較少涉及人才培養問題。文章將以校地雙循環耦合共生為基礎,剖析區域特色人才的內涵和特點,并詮釋它們對地方高校的重要價值意蘊,揭示雙循環下區域特色人才的培養模式、現實境遇和優化路徑,為促進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協同互動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參考。

1 區域特色人才的內涵和特色源泉

1.1 區域特色人才的內涵

許多學者都認同人才培養要適應區域特點和發展要求的應然理念、原則和導向,但都沒有從人才培養目標、規格、類型和方式上提出區域特色人才的概念。因此,區域特色人才的概念內涵只能從相近概念中探尋和綜合歸納。

潘懋元較早就從高校與地方的互動關系視角提出了“高等教育區域化”的概念。它包括兩層涵義:一是高等教育要適應地方發展,服務地方;二是高等教育管理權屬于地方,以地方財政資金作為主要資金來源[1]。邱毅指出,區域化是地方高校要適應區域發展,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服務,其首要前提是高校要為區域發展培養各類人才[2]。王惠芳認為,學校是否具有區域特色的衡量標準是服務重點是否面向區域,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3]。這些近似概念揭示了區域特色人才具有兩個鮮明特性:一是地方適應性,即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高度契合、有效對接;二是獨特性,即其他類型的人才不能完全替代,需要投入一定的學習成本才能有效適應區域發展,同時特定區域的特色人才對于其他區域而言,也不能完全有效滿足要求。

綜上所述,區域特色人才是充分掌握、適應特定區域所具有的特殊條件、狀態和特性,并以此為基礎形成某種知識素質能力的特質,能夠在區域內有效就業創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

1.2 區域特色人才的特色源泉

1.2.1 區域精神文化

區域精神文化是區域特有的價值信念、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的有機總和。它是特定區域的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與環境相統一的產物。人們總是在一定的物質環境中進行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人們既改變了客觀環境,同時也改變了自身。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薄皞€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盵4]人們在特定區域的長期物質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交往關系、社會關系。這種交往關系、社會關系在體現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本特征的同時,也因區域差異而在表現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區域特點。在長期的歷史積累中,這些特殊的交往關系、社會關系中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部分逐漸演變為潛隱性、穩定性、基礎性和一定系統性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文化觀念,也即區域精神文化。區域精神文化是區域特色人才的內在根基和精神底蘊,它作為一種非正式約束,塑造特定區域居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形成特定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結構,并對區域發展產生影響[5]。具有悠久歷史并對當代區域經濟發展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等,正是區域精神文化的生動體現。

1.2.2 區域經濟發展

不同區域經濟發展階段、水平和特色均存在一定差異,對人才需求也不盡相同,形成了區域特色人才特色的重要來源。首先,區域產業結構的現狀和動態調整趨向決定人才培養的專業類別。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現代服務業占比較大,區域高校就應當著力培養金融、會計、貿易等服務業人才;工業城市工業比重較高,必然要求屬地高校加強相關理工科人才培養力度。高校要圍繞服務面向區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發展狀況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課程,使人才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相匹配。其次,產業生產經營狀況對人才培養內涵具有重要影響。即使是相同的產業,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重點和所處的產業鏈、價值鏈位置也可能有所不同,人才需求的知識能力素質內涵構成也應當相應調整。如果一個區域的特定制造業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偏重生產加工,則當前人才規格需求的重點將集中于生產技能操作上,而處于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的區域,則更加需要具有較強研發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產業結構和生產經營狀況差異成為區域特色人才的特色來源的重要途徑。

1.2.3 區域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決定國家和區域法律制度、社會管理制度的根本基礎和元制度。政治制度不同,社會運行和公共管理方式會有明顯差異。但是,一般而言,同一國別內部政治體制基本相同,異質性較小,難以構成不同區域人才的特色來源。但現實中,也存在區域間政治制度存在充足的異質性,以至具備通曉特定區域政治、法律制度的知識和能力成為人才的區域特色來源的特殊情形。如我國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香港、澳門地區實行“一國兩制”,由于特殊的歷史、政治原因,港澳地區政治、法律、社會管理制度與大灣區的廣東省內區域存在顯著差異,培養熟悉三地制度和規則差異的特色人才是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重要課題?;浉郯娜卣?、法律和社會管理制度成為大灣區人才特色的重要來源。

2 區域特色人才的校地雙循環耦合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契合、有效銜接是區域特色人才的本質要求。換言之,高校人才培養的內循環、小循環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外循環、大循環在質態、性質、特點、規模、方向等方面互相適應、支撐和耦合,區域特色人才培養要嵌入校地雙循環體系中,既要在雙循環的支撐下完成,也要成為推動雙循環高質高效運轉的積極力量。校地雙循環涉及高校、企業、政府三方關系,三螺旋理論也就三方關系進行了分析;但是它主要來自發達國家創新實踐的抽象概括[6],詮釋研究型大學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新使命和新方向[7],不能有效揭示以應用型高校占大多數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的高校、政府、企業三方關系。因此,借鑒馬克思主義系統觀和教育生態學理論,以雙循環互動關系為視閾,才能有效詮釋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模式和路徑。

2.1 校地雙循環的運轉機理

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發展雙循環由兩個子循環、兩條要素流動通道、一個中介樞紐和一個耦合基礎共同構成。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使校地雙循環正常運轉,如圖1所示。

圖1 校地雙循環運行圖

高校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發展兩個子循環的自我運動是雙循環的動力源泉。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循環由招生—培養—區域特色人才三個環節組成,代表的是高校將新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的區域特色人才,獲取發展資源,并將這些資源投入區域特色人才再生產的周而復始循環過程。地方經濟循環由資源投入—生產過程—產出三個環節組成,代表的是區域內企業將人財物資源投入生產過程,生產出產品和提供服務,實現價值增值,并將新產品投入再生產的循環過程。它們的運動具有自組織性,均以自身擴大再生產為目標,在各自系統的目標引領、激勵下有序運動。對地方經濟發展而言,追求的是物質產品、服務的增長及價值增值,而對高校而言則是以再生產出規模更大、質量更高的區域特色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雙向要素流動是雙循環連接的紐帶。高校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發展兩個子循環要實現擴大再生產,需要從外部環境輸入物質、能量、信息等要素。知識流、資源流、人才流作為地方經濟循環的結果從企業向高校流動,成為人才培養循環的投入要素;知識流、人才流作為人才培養循環的結果從高校向企業流動,成為企業生產的投入要素。要素雙向流動是連接兩個循環的紐帶。每個循環都分別以另一循環的輸出結果作為輸入要素,互為自我循環有效運轉的外部促進力量。

區域特色是校地雙循環耦合的根本基礎。它產生于地方經濟循環過程,深度融入、深刻影響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循環過程,并通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強化區域特色,推動地方經濟循環,使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耦合,雙向賦能,互融互促。兩個子循環依靠區域特色的再生產,在質態、屬性、特點上互相銜接耦合,確保正常運行和良性發展。

政府是調節雙循環的中介樞紐,能有效保障循環方向正確和良性發展。由于目標、制度、信息等差異,兩個子循環可能存在失序、脫耦,最終導致系統功能失調和紊亂,使循環無法有效運轉。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可通過調控戰略方向、要素流動、資源供給,改變循環方向、疏通循環堵點,增強循環動力,使雙循環重新有序耦合,實現共贏發展。

2.2 區域特色人才的校地雙循環耦合培養模式

培養高質量區域特色人才,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使高校人才培養循環與地方經濟發展循環耦合,以地方經濟循環引導、帶動、支撐區域特色人才培養,以高水平區域特色人才培養提升高校人才培養循環的功能和質量,使人才適應和滿足地方經濟循環要求。

2.2.1 本質要求:區域特色元素全程全域融入人才培養過程

高校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重點方向、產業結構、精神文化特質、制度等情況,結合自身學科專業特點和辦學定位,確定作為重點教育內容的具體區域特色元素,并將它融入學生入學教育到畢業教育的全過程,以及辦學思想、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第二課堂、實習實踐、校園文化等各種學校管理和育人活動中。區域特色元素成為確立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對學生考核評價的重要原則,使學生能夠結合學科內容掌握、理解區域特色元素,并形成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問題的能力。

2.2.2 目標指向:對接促進地方經濟循環

區域特色形成于地方經濟循環,同時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目的就在于適應、推動地方經濟循環。因此,地方經濟循環是決定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基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循環既要遵循學科邏輯,也要堅持需求導向,根據經濟循環狀態和要求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布局、人才培養標準和內涵,科學合理確定教學內容。

2.2.3 支撐保障:社會資源集聚植入

作為地方經濟循環結果的知識流、資源流、人才流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循環的外部支撐和保障,也是區域特色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條件和依賴。首先,區域特色元素以企業生產技術、文化、經營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資金等為物質載體、精神載體和人格化代表,它們通過知識流、資源流和人才流注入高校人才培養循環,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成為人才培養的要素。其次,多樣化社會資源投入有助于拓展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資源空間。目前,公辦高校主要依賴財政投入,民辦高校則依靠學費收入,投入來源單一,社會資源尤其是產業行業資源投入嚴重不足。社會資源廣泛集聚,可有效解決地方高校生存瓶頸,使人才培養循環可持續運行。再次,社會資源集聚也是人才培養循環效果反饋和自我調節的途徑。作為人才培養循環效果——畢業生適應社會需要,則可進一步吸收社會資源,促進人才培養良性發展。高??梢愿鶕鐣Y源獲取的豐裕程度,判斷人才培養與經濟循環的契合度,并自動優化培養循環。

2.2.4 主體力量:產學研用多元協同

區域特色元素相關知識存在主體分散性、默會性特點。區域特色知識產生于地方經濟循環,高校不是知識創造、儲存、傳播的唯一主體,處于地方經濟循環系統中的政府部門、企業、行業組織、社會組織、科研院所等主體成為更加具有優勢和重要性的知識創造、儲存和傳播主體。這種分散性特點使他們應當積極、深度參與和融入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循環,成為區域特色人才的培養主體,彌補高校區域特色知識傳授的不足。默會性特點是指不少區域特色知識需要學習者親身實踐才能提升學習效果。這種默會性特點要求為學生創造充足的實踐機會到校外單位學習。校外單位融入人才培養循環是雙向的:一方面,他們通過人才流、知識流、資源流從地方經濟循環向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循環流動,參與區域特色人才培養;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學生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循環,以掛職、交流、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形式到用人單位的真實工作場景中學習,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掌握區域特色知識。

2.2.5 外部驅動:政府調控和監督

盡管地方經濟循環和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循環均具有自組織功能,且可通過資源流動自我調節,但是由于兩個循環涉及主體、環節、要素眾多,且各主體間都是平等獨立關系,行為動機主要受自我利益驅動,相互間只能通過利益調節引導、影響對方行為。因此,在循環功能受阻、區域特色人才培養效果不彰的狀態下,單純依靠循環的自發力量無法快速高效實現校地雙循環的正常運轉。作為社會共同利益代表的政府,是調控雙循環運行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力量。政府通過項目、獎勵、資金投入等政策手段引導、激勵高校提升區域特色人才培養質量,以稅費優惠、行政指令等方式推動企事業單位深度參與區域特色人才培養,強化校企雙方互動合作。同時,政府搭建信息溝通交流平臺,促進人才供需信息在兩個循環中有效流動,使高校按照社會需要培養人才,社會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有效支撐。

3 校地雙循環耦合視閾下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3.1 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特色和地方經濟循環的契合度不足

由于受傳統辦學體制和模式影響,當前一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因循研究型大學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開放辦學、將區域特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對接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仍未完全確立。在教學過程中機械灌輸理論知識,理論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不能有機融合的問題依然比較明顯。教師實踐教學指導能力不足,學生缺乏系統化的實踐機會、就業創業和社會適應性比較薄弱。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循環區域特色不足,不能有效適應和支撐地方經濟循環。從制度層面而言,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和教師的評價與發展機制與人才培養質量、社會貢獻相關性不高。高校發展主要依賴財政投入和學費的局面尚未扭轉,從行業企業匯聚發展資源的意識和能力不強。教師個人的職業發展主要依賴科研論文和項目數量,對人才培養效果的考查缺乏剛性約束。

3.2 地方經濟循環對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支撐度不足

區域特色人才培養需要經濟循環提供的知識流、人才流、資源流作為支撐條件。但目前企業參與地方高校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動力和意愿不足,校企合作呈現“校熱企冷”現象。部分校企合作關系的建立主要依靠雙方領導之間的私人關系,且容易隨領導變更而受影響甚至終止,缺乏穩定有效的制度保障。高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不足,同社會對高校人才支撐度不足互為不利的因果循環。

3.3 政府部門推動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政策力度不足

政府部門作為外部調控者,本應發揮積極調節作用,推動區域特色人才培養和校地雙循環有效耦合。但是,盡管近年來政府部門出臺了不少政策文件推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但是效果仍有待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社會貢獻能力和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支撐能力均不能滿足要求。校企雙方合作的具體可操作制度不健全,利益、權責等問題缺乏清晰的法律規定。同時,雙方缺乏有效的交流合作平臺,不能使合作需求有效匹配。

4 校地雙循環耦合視閾下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優化進路

4.1 縱深推進校地雙循環利益耦合,強化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驅動力量

發展利益驅動是校地雙循環耦合共促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先導。從系統整體的宏觀層面而言,地方經濟循環和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循環的根本利益是內在一致的。但對作為系統構成部分的微觀個體而言,高校與企業在校企合作共育區域特色人才方面利益分布是不對稱的。高校通過校企合作能夠提升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性,充分享有合作紅利。然而,由于企業對作為培養對象的大學生缺乏人力資本的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學生在獲得學習成果后可以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流動,企業的合作收益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嚴重影響了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高校和企業之間可以構建定向培養機制,面向特定企業輸送專門人才。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完成培養過程,學生優先在特定企業就業。但是,這種模式只適合人力資本專用性較強的企業。對人力資本專用性較低的企業而言,還需要政府發揮校地雙循環調控者功能,利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調節利益分配關系,使校地雙循環有機耦合。一是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措施,對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企業給予政策優惠,補償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成本,調動企業積極性。二是建設社會性、公共性實習實訓中心和教學工廠,由政府、高校和企業在真實市場環境中運營管理,有規模、有計劃組織學生開展實習,政府對參與企業在學生指導和管理、原材料等方面的投入按照購買服務方式給予補償。

4.2 縱深推進校地雙循環過程耦合,強化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根本基礎

區域特色產生于地方經濟循環過程,通過人才培養循環過程傳承、強化和創新發展,形成螺旋上升的不竭循環。校地雙循環的結構、功能、特性耦合是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基礎。一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循環的結構與經濟循環的結構要緊密銜接。高校人才培養的學科、專業、課程結構要與區域產業結構及其動態調整相適應,不同學科、專業招生規模要和產業的規模比重及其轉型升級趨勢相吻合。要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戰略發展要求,動態調整學科方向、專業和專業方向。二是要將經濟社會發展特色轉變為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通過專門課程、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案例分析、專題作業、調研實習主題、學科競賽和畢業論文選題、第二課堂活動主題、校園文化培育等多樣化形式,將區域特色元素全面融入培養過程,使區域特色元素成為人才培養的特質和優勢。三是校企雙方全方位、多層次開放融合。企業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人員以及生產服務知識、社會精神文化要成為高校教育教學主體和內容,高校教師、學生要深入生產服務第一線,在社會運行和生產經營真實場景中錘煉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實現雙循環時空場域對接。

4.3 縱深推進校地雙循環人才耦合,強化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主體力量

高校教師在系統化的理論知識方面具有優勢,校外人員則擁有豐富的社會和產業前沿知識、實踐經驗與技能,兩者優勢疊加和耦合才能構成區域特色知識的完整鏈條,共同作為育人主體,完成人才培養循環。校外人員以兼職教師、指導教師、實踐導師等身份在高?;蛩趩挝粎⑴c人才培養活動,打破教學空間限制。高校教師也要走出校門,在生產服務單位指導學生實踐活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掛職,增強區域特色知識的教學能力。政府部門也要通過政策手段暢通校內外人員流動渠道,促進雙方交流合作。

4.4 縱深推進校地雙循環制度耦合,強化區域特色人才培養的保障力量

兩個循環的微觀主體在價值觀念、利益追求、制度規則和行為方式上均存在明顯差異,合作關系缺乏穩定持續的制度保障。高校主要追求社會效益,剛性制度約束較多,注重規范性、合法性和育人性。企業則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行為方式靈活,追求效率。政府部門應當構建具體可行、操作性強的制度,協調各方關系,減少分歧,鞏固合作基礎。一是完善產學研合作的產權制度。明確各方育人合作的成本分擔、風險責任和收益分配機制,清晰界定高校國有資產、財政資金在辦學合作中的使用規則。二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明確高校教師社會實踐的待遇、考核要求及其在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方面的作用,明晰校外人員參與人才培養活動的薪酬、聘任條件和管理方式。三是完善教學管理制度。適應不同期限、形式多樣、空間各異的合作育人活動,構建具有彈性的教學管理制度,明確高校、企業、學生三方在校內外人才培養合作中的責權利關系。

5 結語

區域特色人才培養是地方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更好完成職責使命的必然要求,提升育人能力的必然選擇,獲取發展資源、拓展發展空間的現實需要。地方高校要扎根區域,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循環,深化利益、過程、人才、制度耦合,提升區域特色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人才培養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融相促、互利共贏。

猜你喜歡
校地雙循環耦合
校地協同推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伊犁師范大學與和田市人民政府舉行校地合作簽約授牌儀式
非Lipschitz條件下超前帶跳倒向耦合隨機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校地結合政產學研互動服務地方經濟——四川工商學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基于“殼-固”耦合方法模擬焊接裝配
求解奇異攝動Volterra積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