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古代文獻計量分析的經典名方蘇葶丸關鍵信息考證Δ

2024-03-08 04:05葉玉雯章春曉貢磊磊3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24年2期
關鍵詞:紫蘇子名方葶藶子

王 薇,王 嵐,柯 蘋,葉玉雯,章春曉,陳 嵐#,貢磊磊3#

(1.空軍杭州特勤療養中心療養三區藥械科,杭州 310002; 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 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藥學部,北京 100026)

經典名方是歷代醫家在幾千年的臨床實踐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是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不斷推動著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完善與發展[1]。而關鍵信息的考證為古代經典名方的開發提供了依據。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2020年又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同制定并發布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和《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7首方劑)》,對經典名方關鍵信息的考證有指導和示范作用,2022年發布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25首方劑)》,這些都表明國家對中醫經典名方的重視,也明確了經典名方的研究方向。以此為依據,近年來各科研工作者對古代經典名方也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隨后,《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二批兒科部分)》發布,展現出對中醫藥治療兒科疾病的肯定。蘇葶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22年公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二批兒科部分)》中的經典名方之一,目錄詳細列出了方名、出處、處方、制法、用法和劑型6項內容,為蘇葶丸后續的研究開發提供了參考。但目前對蘇葶丸的研究多集中在臨床治療方面,對處方的歷史沿革等分析較少,缺乏關鍵信息的考證。為此,本研究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從處方來源、功能主治、藥味基原、藥物炮制、劑量和煎服法等方面對蘇葶丸的歷史沿革進行系統性梳理分析,以期為蘇葶丸復方制劑的后期開發研究及更好的臨床應用提供文獻證據支撐。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來源

基于現有中醫古籍數據庫及知識庫進行文獻檢索。如中華醫典數據庫(第5版)、國醫典藏數據庫、讀秀數據庫、中醫智庫以及其他網絡古籍庫等。以“蘇葶丸”為關鍵詞進行全文檢索,同時檢索蘇葶丸異名“蘇葶定喘丸”。必要時查閱古籍原版內容進行資料收集與內容審校,并結合其他相關古籍資料進行對比?,F代文獻檢索,通過中國知網搜索主題詞為“蘇葶丸”的文獻,檢索時間為1975—2023年。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1949年以前的中醫古籍;明確記載蘇葶丸的藥物組成、功能主治、劑量、炮制法和煎服法等內容;組成與蘇葶丸一致,或藥味差異不超過2味者;以經典古籍優先,同一出處者以較早古籍為準,不重復錄入,同一種古籍的不同版本,以較早版本為準。

1.2.2 排除標準:僅檢索到方名,而無組成、功用等其他可用信息者;與蘇葶丸、蘇葶定喘丸等方名相同,但組成、功效完全不同者;對蘇葶丸加減超過2味藥者。

1.3 數據規范

所納入的古籍以原文內容為準,原則上不進行轉換與修改。按照規范的設定格式錄入檢索到的蘇葶丸相關信息,所提取的知識字段包括方名、出處、成書年代、主治病癥、組成、用量、炮制方法和煎服法等。

2 結果

2.1 古籍記載

通過各類數據庫檢索,獲得詳細記載了蘇葶丸和蘇葶定喘丸主治、組成、炮制、用量和煎服法等內容的中醫古籍共5部,包括《醫宗金鑒》《彤園醫書(小兒科)》《幼科醫學指南》《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和《兒科萃精》,古籍的成書年代多為清代。代表性古籍文獻記載見表1。

表1 蘇葶丸的代表性古籍文獻記載

2.2 現代記載

在中國知網中共檢索到蘇葶丸相關文獻10條,排除同名異方,使用蘇葶丸的臨床應用研究6條,涉及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見表2。

表2 蘇葶丸現代臨床應用文獻記載

3 討論

3.1 處方歷史源流

蘇葶丸首見于《醫宗金鑒》(公元1742年),是清代吳謙主持編纂的一部漢醫叢書,分上、中、下三冊,90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和《刪補名醫方論》等部分。全書收集了春秋戰國時期至明清時期歷代醫書中的精華內容,自成書以來就一再被翻刻重印?!夺t宗金鑒》被《四庫全書》收入,《四庫全書總目》對《醫宗金鑒》有極高的評價,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中比較完善而又簡要的一種,兼具圖、說、方、論,并附有歌訣,方便誦習,具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流傳極為廣泛[2]。

蘇葶丸出自《醫宗金鑒·卷五十三·喘證》[3],原書記載,“小兒痰飲作喘者,因痰壅氣逆也。其音如潮響,聲如拽鋸者,須急攻痰壅,蘇葶滾痰丸主之。若停飲喘急不得臥者,又當瀉飲降逆,蘇葶丸主之”。方劑組成為南蘇子(炒)、苦葶藶子(微炒),各等分,制法服法為上為細末,蒸棗肉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湯下?!锻畧@醫書(小兒科)》[4]中也有對蘇葶丸的記載,“如水停胸,上攻肺,喘急不得臥者,用蘇葶丸瀉之,炒蘇子、炒葶藶子等分,研極細,煮紅棗取凈肉,搗膏糊藥為丸,綠豆大。姜湯每下五分”。清代周震的《幼科醫學指南》[5]喘證門中記載,“若停飲喘急,不得臥者,又當瀉飲降逆,用蘇葶丸治之”;水腫門中記載,“若水停上攻于肺,喘急不得臥,用蘇葶丸以定其喘,亦最相宜”“蘇葶丸(南蘇子、葶藶子,為末,蒸棗肉為丸,淡姜湯下)”,此方未注明南蘇子和葶藶子的炮制方法,但與原方組成、主治一致。蘇葶定喘丸方名首見于《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6],記載為“治飲停上焦,攻肺喘滿不得臥,面身水腫,小便不利者??噍闼炞?研泥)南蘇子(研泥)各等分,合均,用棗肉為小丸,陰干,磁罐盛之,恐滲去油性,減去藥力。每服三錢,于夜三更時白湯下,以利四、五次為度,利多則減服之,利少則加服之”,其主治、組方和制法與《醫宗金鑒·卷五十三·喘證》中記載的蘇葶丸一致,為異名同方。

3.2 藥物基原

3.2.1 紫蘇子:紫蘇子為紫蘇的果實,始載于魏晉《名醫別錄》[7],稱“蘇”,“味辛,溫。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白咸K子”作為本草正名最早記載于唐朝《藥性論》,《證類本草》[8]引用此書對紫蘇子的描述,“紫蘇子,無毒,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結氣。將子研汁煮粥良,長服令人肥白身香”。經過時代變遷,之后有多本醫藥著作中也將“蘇子”作為本草正名記錄此藥。但《醫宗金鑒》中記載的蘇葶丸組方為南蘇子,經查閱古籍原文,并對比文中其他含有南蘇子方劑的現代組成,證明文中南蘇子即為現在的紫蘇子?!侗静萁浖ⅰ穂9]中記載紫蘇“葉下紫色而氣甚香”,此描述與現在所用的紫蘇葉的形態性狀一致??茏趭]的《本草衍義》[10]中記載,“蘇,此紫蘇也,背面皆紫者佳,其味微辛、甘,能散,其氣香”。蘭茂在《滇南本草》[11]中記載,“蘇葉:性溫,味辛,入脾肺二經。發汗,定吼喘下氣,寬膨消脹,消痰定喘。蘇子:止咳嗽,降痰,定吼喘,下氣,消痰涎”。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對紫蘇葉及紫蘇子的功效描述與現在一致。因此,推薦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20年版)中規定的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實作為蘇葶丸中紫蘇子的基原。

3.2.2 葶藶子:葶藶子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歷代古籍也有許多對其原植物形態的記載,《蜀本草》[12]中記載,“苗似薺苨,春末生,高三、二尺,花黃,角生子黃細,五月熟,采子暴干”;《圖經本草》[13]中記載,“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根白色,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立夏后采食暴干”,兩者描述相似,與《證類本草》[8]和《植物名實圖考》[14]中葶藶附圖一致,又與現代所著《中國本草彩色圖鑒》[15]中記載的獨行菜、播娘蒿形態相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20年版)中所規定的葶藶正品來源一致,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sophia(L.)Webb. ex Prantl. 或獨行菜LepidiumapetalumWilld. 的干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南葶藶子”“甜葶藶”;后者習稱“北葶藶子”“苦葶藶”[16]?,F階段臨床應用過程中未對南北葶藶子進行嚴格的區分[17]。因此,蘇葶丸中苦葶藶子推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20年版)中葶藶子的來源為標準。

3.3 藥物炮制

3.3.1 葶藶子炮制:葶藶子炮制最早見于東漢時期張仲景的《金匱玉函經》[18],“葶藶,皆熬黃黑色”,張仲景時期的“熬”是單用火制,與現在炒制含義相同。唐代開始出現“隔紙炒”“紙上熬”,明清時期又出現了“酒炒”“醋制”“蒸法”和“制霜”等方法。而炒制在葶藶子炮制方法的歷史發展中占據主要的地位,對于炒制之后的作用,清代《本草問答》[19]中記載,“不炒則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葶藶子生品作用比較迅猛,炒后藥性緩和,免傷肺氣,多用于咳嗽喘逆,而且炒制之后外殼破裂藥效成分容易煎出,芥子苷含量顯著增加,增強了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建議蘇葶丸中葶藶子炮制方法應為清炒法。具體炮制方法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四部》(2020年版)中所收錄的葶藶子炮制方法[20]。

3.3.2 紫蘇子炮制:紫蘇子炮制最早見于唐代《外臺秘要》,炮制方法為“熬”,宋代開始有“微炒”“炒”和“炒香”等方法,紫蘇子生品潤腸作用比較強,多用于腸燥便秘或氣喘而兼便秘者;炒制之后去油性制其滑腸之弊,辛散之性緩和,多用于咳喘[21]。根據蘇葶丸功能主治,其主要功效為瀉肺平喘,建議方中紫蘇子采用炒紫蘇子。

3.4 處方制法及用法與用量

《醫宗金鑒》中記載蘇葶丸的制法為“南蘇子(炒)、苦葶藶子(微炒)各等分。右為細末,蒸棗肉為丸”。歷代古籍醫書中對此描述基本一致,即將清炒法炮制后的紫蘇子和葶藶子等量混合,打成細粉,過篩,得到細粉或者最細粉,將蒸制之后的大棗肉作為黏合劑加入藥粉中并混合均勻,揉搓成丸塊,再制成丸條,分粒,搓圓,制成丸劑。對于丸劑的重量大小,不同的古籍中記載不同,《醫宗金鑒》中記載丸劑“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湯下”,《彤園醫書(小兒科)》第二卷為“綠豆大”。歷代古籍中用細麻、大麻、胡豆、小豆、大豆和梧子等不同的量詞來代表丸劑的大小。古代醫家也進行了測量并對各量詞體積進行大小排列:細麻<大麻<胡豆<小豆<大豆<梧子,但并沒有實際的重量標準。由于丸劑的重量與處方中各藥物以及輔料的重量有關,故不同方劑的組成不同,丸劑的重量需要進行分別測量[22]。古籍中記載擬量單位麻子即中藥火麻仁的別稱[23],《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20年版)中記載火麻仁長4~5.5 mm,直徑2.5~4 mm;綠豆長2.5~4 mm,直徑2.5~3 mm,因此,建議制成直徑為3~4 mm的丸劑?!夺t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中對丸劑干燥方法描述為“陰干”,儲存方法為“磁罐盛之,恐滲去油性,減去藥力?!?/p>

對蘇葶丸的用法與用量進行古今考證,其劑量的考證以《方劑學》[24]、《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25]等為依據,通過研究可推測出整個清代度量衡都比較統一。一市兩為31.25 g,一兩=1.194市兩,一兩=十錢,因此,一錢為3.731 g。一錢=十分,故一分為0.37 g。蘇葶丸組成為炒紫蘇子和炒葶藶子各等分制丸,《彤園醫書(小兒科)》·卷之二·疝證門記載蘇葶丸用量為姜湯每下五分,則每味藥劑量兩分半,折合為0.93 g。另外,卷之三·喘吼門用于痰飲喘急,為姜湯每下一錢,小兒化服五分,服用一錢者,每味藥劑量五分,為1.85 g,服用五分者,每味藥劑量為0.93 g?!夺t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中記載蘇葶定喘丸為每服三錢,于夜三更時白湯下,每味藥劑量1.5錢,折合為5.6 g?!秲嚎戚途穂26]中記載,“以姜汁和棗肉為丸,放小兒口中,銜化徐徐咽下。若兒過小,改用炒紫蘇子二分,微炒葶藶一分,棗一枚,生姜一小片,煎服”。炒紫蘇子二分為0.75 g,炒葶藶子一分為0.37 g。綜上,蘇葶丸在服用時大多用姜湯或者白開水送服,如患兒不方便口服丸劑則為含化或煎湯服用。古籍中用量記載不同可能是因患兒年齡及體重差異而有所調整,這與《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0年版)中兒童用藥原則相似,兒童在使用中成藥時,根據患兒年齡不同藥物服用劑量不同,一般情況,>10歲患兒服用劑量接近成人量,<5~10歲患兒服用1/2成人量,3~5歲患兒服用1/3成人量,<3歲患兒服用1/4成人量[27]。因此,建議>10歲患兒服用劑量為炒紫蘇子和炒葶藶子各1.85 g,<5~10歲患兒服用劑量為炒紫蘇子和炒葶藶子各0.93 g,3~5歲患兒服用炒紫蘇子0.75 g、炒葶藶子0.37 g。若患兒兼有面身水腫、小便不利者,則參照《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中蘇葶定喘丸劑量,即炒紫蘇子和炒葶藶子各5.6 g。

3.5 臨床應用

3.5.1 傳統功能與主治:《醫宗金鑒》中記載蘇葶丸的功效為瀉飲降逆,主治小兒飲停上焦攻肺,喘急不得臥。其他古籍對其功能主治的記載也與《醫宗金鑒》基本一致。該方中,葶藶子味辛、苦,性寒,歸肺、膀胱經,功能為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不得平臥,胸腹水腫,小便不利;紫蘇子味辛,性溫,歸肺經,可降氣消痰,止咳平喘,用于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兩藥配伍,一寒一溫,可增強降氣化痰平喘之功。棗肉在本方中作為輔料起到扶正安中的功效,使邪去而不傷正。本方劑型為丸劑,丸者緩也,釋藥緩慢,可延長藥效,服用也更加方便[28]。

3.5.2 現代應用:現代臨床上常將蘇葶丸與其他方劑合用,治療心腦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疾病。祝志朋等[29]將蘇葶丸與平陳湯合用并進行加減化裁用于治療痰濕閉阻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可明顯改善患兒的肺功能情況,加快患兒的康復速度。趙偉安等[30]的研究發現,蘇葶丸聯合抗結核藥可以促進結核性胸膜炎胸腔積液的吸收,抑制胸膜增厚。王婷婷[31]的研究結果表明,麻杏石甘湯與蘇葶丸聯合應用可以提高小兒熱性哮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縮短平均病程,對于小兒熱性哮喘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劉泉等[32]在常規醫學治療基礎上將蘇葶丸與真武湯聯合應用,發現聯合用藥能保護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期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肺動脈和血管內皮細胞,降低心肺組織的損傷,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效果顯著。李櫻[33]的研究發現,真武湯聯合蘇葶丸能通過抑制炎癥因子對心肺組織的損傷來保護肺動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糾正高碳酸血癥以及缺氧癥狀,從而協同治療肺心病急性發作期合并左心衰竭。張瑞卿[34]經過實驗研究發現,蘇葶丸可以增強在體大鼠心臟的心肌收縮力,具有強心作用,且與真武湯聯合應用的療效更加顯著;另外,蘇葶丸還能增加大鼠的尿量,具有利尿的作用,真武湯與蘇葶丸合用后效果更佳。

3.6 總結及展望

本研究通過對經典名方蘇葶丸的相關古籍及文獻進行梳理并分析,對關鍵信息進行考證,明確了蘇葶丸出自清代《醫宗金鑒》,功效為“泄肺平喘”,主治小兒飲停上焦攻肺,喘急不得臥,是經典兒科用藥。其組成主要為紫蘇子與葶藶子,紫蘇子基原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實,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sophia(L.)Webb. ex Prantl. 或獨行菜LepidiumapetalumWilld. 的干燥成熟種子。處方中各藥比例為1∶1,炮制方式應選擇清炒法,打碎與棗泥混合制成3~4 mm的丸劑。服用劑量依照患兒年齡及癥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10歲患兒的劑量為炒紫蘇子和炒葶藶子各1.85 g,<5~10歲的劑量為炒紫蘇子和炒葶藶子各0.93 g,3~5歲的劑量為炒紫蘇子0.75 g、炒葶藶子0.37 g;若患兒兼有面身水腫,小便不利,則劑量為炒紫蘇子和炒葶藶子各5.6 g。用姜湯或者白開水送服,若患兒不便口服丸劑,則改為含化或煎湯服?,F代臨床上常將蘇葶丸與其他方劑合用治療心腦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疾病。

雖然記載蘇葶丸的古籍并不多,但其作為兒科經典名方流傳至今,從歷代醫書中的記載可知臨床效果較好,有比較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對蘇葶丸進行文獻考證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對其質量標準以及現代藥理學研究還比較少,今后還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更加成熟的理論體系對蘇葶丸進行傳承創新,為最終其復方制劑的開發以及更好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猜你喜歡
紫蘇子名方葶藶子
葶藶子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基于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技術探討黃芪-紫蘇子配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機制
經典名方溫膽湯的研究進展
逍遙散系列經典名方防治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進展
葶藶子的炮制歷史沿革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冷/熱榨紫蘇子油氧化穩定性及其α-亞麻酸氧化動力學探究
抗衰老名方“金匱腎氣丸”的妙用
瘟疫苦難中走出的名醫名方
不同基原紫蘇子及炮制品的化學成分差異性研究
三種紫蘇子的紅外光譜分析與鑒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