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太原到北安

2024-03-11 22:51白山
輕兵器 2024年2期
關鍵詞:北安沖鋒槍兵工

白山

626廠的前身

沈陽五一兵工廠是中國老牌軍工企業,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10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創建的“奉天軍械廠”。1922年4月擴建后更名為“東三省兵工廠”,槍廠同時誕生。槍廠的名稱經多次更改,1932年稱“奉天造兵所”第一制造所(即槍所);1946年國民黨接管后稱“沈陽兵工廠”第一制造所(槍所)、“九十兵工廠”第一制造所(槍所);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后,先后稱“沈陽兵工總廠”第一制造所(槍所)、“沈陽第一廠” 第一制造所(槍所)、“五一工廠”第一制造所(槍所);1950年11月初改稱“五一工廠”槍廠。

五一廠徽

北安火車站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因遼寧沈陽有遭受空襲的危險,東北兵工局決定將相關工廠分散北遷,其中五一工廠槍廠遷往黑龍江北安縣。五一工廠于1950年11月起被分為三部分陸續轉移到黑龍江,槍廠轉移到黑龍江省北安縣,1950年12月定名“北安沖鋒槍廠”,1951年3月1日改稱“三二工廠”,1951年6月更名為“國營626廠”,1957年4月對外稱慶華工具廠。

1950年11月初,五一工廠槍廠1631名職工及部分家屬響應國家號召(其中包括筆者的父母),用時一個半月,從遼寧省沈陽市陸續來到黑龍江省北安縣,冒著冰雪嚴寒,將機器設備和原材料通過火車從沈陽轉運到北安,在幾乎一無所有的條件下,創建了北安沖鋒槍廠,開啟新中國軍工事業的新篇章。

1631名職工靠人力將機器設備和原材料等從北安火車站卸下,再運送到數公里之外的新廠址。1951年1月,大部分車間安裝完畢,開始試生產。6月,被毛澤東主席命名為50式沖鋒槍的第一批成品(共2628支),從626廠生產線直接裝運到開往前線的列車,送往朝鮮戰場??姑涝陂g,志愿軍所用的制式輕武器大部分出自626廠,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太原106廠仿制蘇式裝備

與此同時,其他工廠也緊鑼密鼓地進行槍械生產。1951年6月17日,四川重慶鵝公巖西南兵工局二十一分廠(原國民黨兵工署二十一廠鵝公巖制造處)被正式命名為中央兵工總局第296廠,負責步槍生產,同時將原二十一廠步槍所劃歸給296廠。同年,位于重慶原二十一廠的機槍生產部門被整合并命名為456廠,專門從事重機槍生產。此外,手槍生產由山西太原106廠負責,沖鋒槍生產由黑龍江北安626廠負責,輕機槍生產由云南昆明356廠負責。

TT30手槍右視圖

在626廠試制生產50式沖鋒槍的同時,太原106廠也在仿制蘇聯托卡列夫手槍(TT30/33)。托卡列夫手槍是蘇聯裝備的第一種半自動手槍,由蘇聯功勛槍械設計師費多爾·瓦西里耶維奇·托卡列夫(Fedor Vasilievich Tokarev)設計,圖拉兵工廠生產。取工廠和設計師的名字,簡稱為TT手槍(俄語:Тульский Токарева,意為:圖拉-托卡列夫)。

該槍配用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在毛瑟C96手槍使用的7.63×25mm毛瑟彈的基礎上改進而來。7.62×25mm彈藥威力大,初速高,彈道低伸。蘇軍審查小組對托卡列夫的手槍印象深刻,訂購了1000支進行小規模測試。

1931年2月13日,該槍定型為M1930手槍,也稱為托卡列夫TT30自動手槍。1931年7月設計定型,正式被蘇聯紅軍采用。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裝備的主要手槍之一,后來又對生產工藝等細節進行調整和局部改進,定型為TT33,成為蘇軍裝備的第一支自動裝填的軍用制式手槍。

蘇聯功勛槍械設計師費多爾·瓦西里耶維奇·托卡列夫

太原106廠前身是閻錫山“民族革命同志會晉興機械工業公司領導組第一廠”。該廠位于太原小北門,1948年改為造迫擊炮彈和手槍。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該廠被華北兵工局十五工廠接管,改為華北兵工局手槍廠(106廠)。

應朝鮮戰場的需要,根據兵工總局提供的圖紙,106廠以蘇聯托卡列夫手槍為原型進行仿制生產。手槍雖然明確標記了“五一式”,但因為時間緊迫,此槍未經過正常的試驗定型就開始批量生產,不過仍然被人們稱作51式手槍。由于受到當時生產技術與條件的制約,存在一定的質量問題。51式手槍批量生產裝備志愿軍后,在戰場上出現許多故障,志愿軍后勤部不斷地把手槍故障情況反饋給國內。

1951年5月,徐向前元帥率中國政府兵工代表團前往蘇聯,經過艱苦談判,終于與蘇聯簽訂了《關于中國工廠獲得制造蘇聯型式槍炮、彈藥特許權和交付蘇式槍炮、彈藥樣品、生產技術資料及必要時派遣蘇聯專家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協議中包括TT30/33 7.62×25mm手槍。1952年下半年蘇聯向中國交付圖紙之后,第二機械工業部安排由部屬山西106廠負責仿制并生產。

51式手槍的彈匣圖

51式手槍的擊發裝置

51式手槍左側視圖細節

51式手槍的仿制,主要是蘇聯方面提供全部圖紙和流水線的全部機床,在蘇聯專家與技術人員的幫助下,以蘇聯TT30/33手槍和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為藍本,進行測繪,有些51式手槍還利用了蘇聯制造的零部件,在制造過程中,我國同時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

期間,根據第二機械工業部二局(下文簡稱二機部二局)的安排,重慶456廠、北京546廠和北安626廠等廠也先后進行蘇聯TT30/33手槍的仿制工作,各家技術能力不同,反映在仿制品質量、性能等方面相應存在差異,總體稱為51式手槍。

626廠的生產和發展

1953年6月,626廠50式7.62mm沖鋒槍停產,該廠轉而進行蘇聯43式沖鋒槍的試制工作(后來定型為54式7.62mm沖鋒槍)。626廠在試制54式7.62mm沖鋒槍的同時,繼續仿制蘇聯TT30/33手槍。二機部二局要求實現“制式化”生產(即統一產品圖、統一技術資料、統一系列)。626廠克服了外文資料難譯、工裝制造量大、原材料品種龐雜等困難,在1953年3月積極進行資料、工裝、原材料等準備工作。626廠提出了“六試六定”(機器、夾具、刀具、量具、材料、操作規程)的方法,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車間,邊測繪、邊編工藝、邊改設備、邊制工裝,建成了從原材料進廠到成品出廠的一套完整的檢測體系。1954年8月,626廠開始小批量投料。從此,626廠同時擁有沖鋒槍和手槍兩條生產線。

1953年10月20日,第二機械工業部一、二局決定停止太原106廠蘇式7.62mm手槍的試制,轉由北安626廠生產,并形成決議: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7.62mm手槍全部由626廠生產。同時決定,從106廠抽調有關技術人員5名,技術工人50名到626廠,106廠為試制蘇式7.62mm手槍所自制及外托的工、夾具全部調入626廠。

456廠生產的51式手槍

原版蘇制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

二機部領導與主管局最終選擇626廠是因為其有這樣幾個其他工廠不具備的重要條件:

第一,626廠具有仿制手槍的技術條件。626廠的前身五一工廠槍所,早在沈陽就已著手仿制托卡列夫手槍。東北解放初期,共產黨借助《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掩護,在蘇軍管制區大連建立和領導了一個名為“大連建新公司”的地下兵工廠,生產武器、彈藥等。大連建新公司得到蘇聯專家暗中幫助仿制托卡列夫手槍,生產數量雖然不大,但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建新公司停止武器彈藥生產時,將手槍仿制的技術資料、相關人員和設備于1950年5月份一并劃歸五一工廠槍所管理,但626廠恢復生產時,由于50式沖鋒槍的生產,手槍的仿制被擱淺。

第二,626廠具有生產優質產品的能力。626廠生產的50式沖鋒槍與蘇聯援助的PPSh-41沖鋒槍只有彈匣和彈鼓的區別,其仿制的參照物就是一支PPSh-41沖鋒槍的實物。這種以實物反推圖紙指導生產,并且能夠加工出優越性能的產品,是產品設計與加工工藝技術能力的聚合。50式沖鋒槍在朝鮮戰場的合格表現說明遷至北安的626廠具備過硬質量控制能力。

54式手槍

第三,626廠具有足夠的技術人才。雖然626廠當時的生產任務排得較滿,但該廠已經較好地實現產能運行,這在當時國內的輕武器工廠中并不多見。1954年二機部撤銷太原106廠,合并到太原247廠,其主要造槍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圖紙劃轉給626廠。

1957年,國營247廠更名為“山西機床廠”。前身是閻錫山時期的太原兵工廠(后稱西北修造廠),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華北兵工局接管了西北修造廠,更名為“華北兵工局修造廠”。

247廠是我國重要的火炮制造企業,生產過54式122mm榴彈炮、63式152mm加農榴彈炮、130mm火箭炮、73/86式100mm滑膛反坦克炮、71式180mm火箭炮等中型火炮等武器,共為我國制造了六代迎賓禮炮。如今,該廠更名為山西北方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這就是本文開頭記述的共和國一段鮮為人知的軍工史的背景和由來。

(仿蘇聯PPSh-41沖鋒槍的)50式沖鋒槍

關于太原106廠調往北安有關技術人員5名、技術工人50名,因為106廠和626廠皆已不存在,有關人員檔案已經很難查詢。經過各方搜集回憶,記錄下來30余位。

這批太原遷北安人員1953年12月登上太原赴黑龍江的火車,輾轉抵達北安,參與創建626廠。

由于106廠為試制蘇式7.62mm手槍所自制及外托的工、夾具需要全部調入626廠。106廠組織相關部門,將配套的相關設備、工裝夾具等逐一裝上專列。這批軍工人和家屬在北安受到626廠領導和職工的熱情歡迎。很快,106廠的軍工人與626廠原有的蘇式手槍仿制人員共同投入到手槍的研制工作中。

建新公司歷史

1947年,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加速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在蘇軍軍事管制的旅大地區,以民辦公司的名義創立了大連建新公司,它是我黨歷史上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兵工聯合企業,解放戰爭期間,大連建新公司生產的彈藥有力支援了全國戰場。

1948年初,華東戰場局勢好轉,華東局決定于同年3月將建新公司交東北局領導,合并于東北軍工總部,建新公司被列為東北軍區軍工部第九辦事處,對外仍稱建新公司。1949年5月,建新公司領導的工廠有6家,分別是大連機械廠、大連制罐廠、大連煉鋼廠、大連化學工廠、裕華工廠、宏昌工廠,職工總計7500余人。1950年春,東北軍區軍工部奉命撤銷,改為東北工業部。建新公司改屬工業部領導,建新公司各廠分別接受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化工局、機械局、軍工局的業務指導。

大連建新公司原貌

《626創業史話》封面

1950年4月17日,為解決公安武器裝備不足,旅大公安總局局長周光、副局長郭欽在給旅大行政公署主席韓光的一份請示中寫道:“據了解,建新公司能制作蘇式大擼子,我們準備同他們定制900支,其費用若干,請予實報?!蓖?月10日,市公安總局向市行政公署提出了具體的購槍預算:“職局根據實際需要計短槍(蘇式1號擼子:蘇式大擼子、蘇式1號擼子等都是大連當地對蘇制TT30/33手槍的俗稱。)900支,每支31000元(舊幣),共計二千七百九十萬元整”。市行政公署批復同意,并撥付了專項經費。1950年底,這批手槍正式裝備旅大公安總局。

1950年5月,隨著國家軍工企業管理體制調整,大連建新公司負責槍支研制的技術人員隨之調往位于沈陽的東北軍工局五一工廠第一制造所,繼續進行蘇式手槍仿制工作。旅大公安總局定制的這批900支仿蘇式手槍,實際上是由沈陽五一工廠槍所最終完成的。

1950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決定,撤銷建新公司行政組織,將所屬各廠劃歸東北工業部所屬的專業局直接領導。

1951年3月,中央重工業部決定,將建新公司的最后200余名干部調往沈陽。5月,中共旅大市委撤銷建新公司黨委的組織建制,建新公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626廠試制54式手槍

1953年12月,106廠招聘了太原當地的青年一起前往黑龍江北安,當地最低氣溫達零下40多度,許多人沒能抵抗住極寒的天氣啟程返回太原,僅有一部分在北安堅持下來。在這樣艱苦惡劣的條件下,626廠的職工依舊加班加點,幾乎滿負荷地忘我工作,在趕制50式沖鋒槍的同時,研制仿蘇手槍。

626廠根據1954年度生產計劃及廠長聯席會議精神,決定試制500支7.62mm手槍,分三批進行。1954年3月,626廠在全面研究試制工作后,為保證工期,自制夾具224套,量具672件,刀具533把(包括轉來的半成品)。但原定年初到廠的機器設備,分成4批先后到廠,最后一批(58臺電動機)于1954年3月27日運進工廠,對試制進度產生一定影響。

26老廠長孫云龍

626廠主任工程師趙瑞之

“54式手槍管拉模法”發明人杜華齡

從1954年始,國家投資80億元(舊幣)進行手槍生產的基本建設。加工該產品所缺少的機器設備,除了由太原106廠調撥外,由二機部二局負責在半年內再增加12億元(舊幣)??钣枰越鉀Q。

1954年4月,626廠正式試制蘇式7.62mm手槍。根據工藝和設備情況,626廠充分利用作業面積,將手槍生產線劃分給4個車間,其中2個車間與其他產品混同生產,并成立專門試制工段。

在試制初期,還專門成立試制、生產的主要車間——七車間,擔負28種主要部件的切削加工任務。1954年8月,小批量投料,生產人員增加到890余人。為便于管理,又成立八車間,分擔25種零件的生產。并將槍管轉由三車間生產,鍛造、熱處理、表面處理等仍由工藝相同車間承擔。

為保證試制進度,626廠于1954年4月5日正式開始投料趟試制,6月底完成首批(100支)試制任務。4個月后,全部完成500支試制任務。經過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終于達到國家規定的技術標準,圓滿完成試制任務。

1954年年末,626廠試生產仿蘇式7.62mm手槍成品470支。

54式手槍正式定型和運用

626廠在老軍工出身的廠長孫云龍等人的領導下,主任工程師趙瑞之主持牽頭設計工作,涌現出“54式手槍槍管拉模法”發明人杜華齡,“槍管大王”孫鳳信,槍管深孔鉆技術能手張寶山,54式手槍生產能手、兵工勞模程金龍等先進模范人物。在全體技術、生產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根據前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修改,還根據國人身體手型適當調整手槍握把,并且根據國情予以創新。1954年10月,第二機械工業部一局和訂購局以(54)技字第397號文件正式批準生產定型,命名該槍為54式7.62mm手槍。

1954年,626廠仿制蘇式手槍正式定型大量生產,并裝備部隊。該槍是新中國成立后正式裝備部隊的第一款制式武器。54式手槍裝備部隊以后,參加了中印邊界戰爭和中越邊界戰爭??傮w來說,54式手槍能夠滿足惡劣環境下的作戰需要,其射程、,穿透力強、威力大,在50m內的距離能夠適應戰斗中自衛武器的需要,屬于大威力軍用手槍。

能夠滿足軍事實戰需要,是54式能夠在軍方使用長達半個世紀經久不衰的最大原因。價格低廉和結構簡單、容易制造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54式手槍的結構簡單,能適應各種惡劣環境,不容易因為一兩次磕碰而損壞。雖然不容易損壞,但是實戰中54式存在相當數量的卡殼現象。54式仿制的蘇聯托卡列夫手槍早在幾十年前就被蘇聯軍方淘汰,該槍并非一款一流手槍。中印戰爭后,解放軍反映54式手槍除可靠性、侵徹力好,其他性能都不及勃朗寧手槍,在經歷數次軍事科技的重大變革后,54式手槍的淘汰是必然的。

54式7.62mm手槍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手槍。截止1957年,626廠共生產463585支(不含試制數量)。1987年54式手槍出廠時的號碼已高達35000000,足可見其在中國的盛行。

1957年,20余位太原106廠遷北安626廠的軍工前輩又攜帶家屬,從黑龍江北安轉到陜西西安,參與創建847廠,繼續為我國軍工事業的發展做貢獻。這些前輩為祖國軍工事業默默無聞地貢獻了一生,在軍工事業突飛猛進,自行研制高精尖武器層出不窮的今天,我們不能忘記為共和國軍工事業篳路藍縷、鞠躬盡瘁的這些前輩們。

編輯/胡萌

猜你喜歡
北安沖鋒槍兵工
叢林沖鋒槍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當手槍遇上沖鋒槍
沖鋒槍創世篇
沖鋒槍當自強
紀念人民兵工創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圖書出版發行座談會召開
黑龍江墾區北安管理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
省農墾總局北安分局長水河農場學校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兵器工業的關懷與囑托
吉黑高速公路北安至黑河段工程項目概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