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批評

2024-03-12 06:32李靜
南方文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當代文學文學批評文學

李靜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院派文學批評崛起,取得豐碩成果。我自己正是在學院建制與培養方案的規定下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與方法,初步了解何為批評與批評何為的。但身處“學術”與“思想”分野的漫長余波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批評實踐中的撕裂感,亦即“經典的”與“社會的”、“知識的”與“生活的”之間存在明顯的區隔。這種隔膜同樣橫亙于文學史研究與文學批評實踐之間。

與此同時,當代文學與文化正在經歷巨變,稱之為“數碼文明轉型”并非妄語。時代新變總會引起切己困惑,激發年輕學人的求知欲與表達欲。有志于當代文學研究的諸君,許多正是被這樣的“當代性”吸引著,我也不例外。在學院知識生產與時代思想命題之間,我的批評修習之路漸漸指向明晰。與更多關注經典作家作品與生產機制的文學史研究不同,也與及時介入當代文學生產現場的批評寫作不同,我的批評實踐更多關注那些對中國社會與中國人產生較大影響并引起觀念紛爭的作品。也就是說,相比起“生產”,“接受”與“影響”更能刺激我的好奇心。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布、發酵、再生產與再詮釋,往往交織出萬花筒般的觀念圖景,折射出多層次的現實狀況。這一視角,也使得我在讀到王汎森論“察勢觀風”與葛兆光論“一般思想”時,不能不心有戚戚,難以忘懷。往復交互的“風”對于實證化、線性化的歷史觀發出挑戰,而“一般思想”則指向精英與經典之外的實際生活世界的知識、思想與信仰。生活世界里的察勢觀風者,正是我理想中的批評家形象。

這里不妨引入我關注的“療愈”話題,這源于自己感受到的強烈的時代風潮,在系統性的倦怠與失落之下,文藝的療愈功能被凸顯與消費。各類文藝作品與大眾文化產品都及時調整定位,迎合“時代精神”的需求。在儒家修養、革命信仰、人道理想之后,另一種“身心靈”主體論述正在蔓延開來,影響著無數當代國人的價值觀念。為了探討這樣的話題,我必須選擇當下的對象作為抓手,相關的網絡漫畫、影視作品自然也就進入視野。這些對象當然談不上經典,但它們聯動著經典、普遍而又真實的問題。

我始終倍加珍視自己的“感受力”,不斷培植沉入其中的感知力。于我而言,這是再多的知識與理論都無法取代的。至于具體的批評過程,則涉及歷史與現實、知識與思想、理論與經驗、沉入與超脫的多重關系,其中的分寸與奧妙,不能不假以時日慢慢摸索。學院訓練固然重要,大眾聲音也不必盲目追隨,自我好惡更需時時反?。涸诙嘀亓α靠椌偷拇缶W里,我始終猶疑,始終漂泊,不迷信任何一個確定的錨點。

如果說,以往我更偏向于借思想文化直抵中國社會狀況,糾纏輾轉于政治經濟決定論,那么隨著閱歷的增長,我現在更好奇的是文學如何借助自身力量抵達普通人。文學已然敞開為一個極為豐富且能動的領域。比如在已經完稿的專著《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中,我有意并置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與2016年以降兩個時段,運用史論結合的方式,建立文學研究者具有的文藝與科技交互的人文學視角,正面思考來自文學的創造。在艱辛的人文探索中,文學批評始終是我抵達他人與社會的途徑,也是努力真實地活在此時此刻,并嘗試擔負起某種倫理與道德責任的寶器。在此意義上,我對批評的理解是頗為古老的,它應當朝向普通人與日常生活,并竭力探察良善生活的契機。人生海海,大道多歧,批評是我們訴說愿望與守衛尊嚴的方式。

猜你喜歡
當代文學文學批評文學
文學批評新生代
廣東當代文學評論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我們需要文學
倡導一種生命理想——論謝有順的文學批評及其文學批評觀
從史料“再出發”的當代文學研究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
回族文學批評的審視與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學批評為例
當代文學授課經驗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