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一流”背景下醫學院校交叉學科建設的路徑探析*

2024-03-14 11:10胡中英朱小平劉毅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24年2期
關鍵詞:交叉學科雙一流醫學院校

胡中英,朱小平,劉毅

(1.西南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3.西南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

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促進了交叉學科的發展。為順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趨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于2020年增設了交叉學科門類和一級交叉學科,并正式列入了我國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這為交叉學科的建設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交叉學科作為解決復雜性、綜合性重大問題的知識生產源地,能夠形成有別于傳統學科的特色鮮明的交叉學科方向、研究平臺和研究成果,建立復合型學科團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這對于促進“雙一流”建設,構建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提升學科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結合“雙一流”建設的內在要求,探討醫學院校的交叉學科建設,以期為醫學院校交叉學科建設提供價值參考。

1 交叉學科對“雙一流”建設的價值意蘊

交叉學科作為兩門及其以上的學科交叉、滲透和融合所形成的新型學科形態,自誕生之日就具有強大的發展價值。如圖1所示,交叉學科為我國“雙一流”建設提供強大動能,具有動力價值、本體價值和特色價值。

圖1 交叉學科對“雙一流”建設的價值意蘊

1.1 動力價值:服務國家戰略之需,為“雙一流”創新驅動發展注入活力

建設交叉學科是落實國家政策,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訴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建設創新性國家的戰略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盵1]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加強交叉學科建設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交叉學科以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為手段,通過匯聚高水平跨學科人才隊伍,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形成問題解決的交叉研究成果,助力解決現實世界中的重大復雜性問題,成為了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難題的有效路徑。這契合“雙一流”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產出一流科技成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要求,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的需要,為“雙一流”建設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1.2 本體價值:服務經濟社會所需,為“雙一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開辟路徑

建設交叉學科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必然路徑。新醫科建設明確要求,要大力培育能夠運用交叉學科知識解決未來醫學領域前沿問題的復合型創新醫學人才[2],這種復合型創新醫學人才正是醫學院?!半p一流”建設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交叉學科能夠融合多學科研究范式,形成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拓寬人才的知識結構,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提升人才的綜合能力,是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的肥沃土壤。世界一流大學及我國成功開展“雙一流”建設的高校經驗已經證明,經由學科交叉融合和孵化培育所形成的交叉學科已成為培養“雙一流”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1.3 特色價值:遵循學科發展之勢,為“雙一流”特色優勢發展積蓄動能

建設交叉學科是遵循學科分化融合發展趨勢,積蓄學科特色的重要渠道。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深刻影響著科技發展和學科形態,全球科技創新日趨密集活躍,學科之間不斷交叉融合[3]。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單一線性的學科知識已滿足不了解決復雜性問題的需求,尖端前沿科學研究需要突破單一學科的限制,呼喚復雜性、綜合性學科知識的生產。醫學發展歷史證明,交叉學科研究最容易產生新的學科生長點,是孕育原創性成果的有效途徑[4]。交叉學科不僅能展現高校辦學特色,更加符合“雙一流”建設扎根中國大地,堅持特色一流,深化內涵發展,彰顯特色優勢的目標指向。交叉學科建設成為了“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支撐,為“雙一流”特色優勢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2 “雙一流”背景下醫學院校交叉學科建設的現狀分析

2.1 “雙一流”背景下醫學院校交叉學科建設的主要成績

2015年,我國正式啟動“雙一流”建設工作,提出了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等方面的建設任務。醫學院校主動適應“雙一流”建設要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需要,積極探索“雙一流”背景下的交叉學科建設路徑,在交叉學科設置、學科方向與平臺建設、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學科范式建構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

2.1.1 自主設置了一定數量交叉學科

醫學院校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與戰略重點布局交叉學科建設,設置了醫藥類交叉學科122個。根據教育部2023年6月30日公布的學位授予單位(不含軍隊單位)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名單統計分析,全國共有231所高校自主設置交叉學科860個,其中35所綜合型院校的醫學院(部)設置醫藥類交叉學科66個,23所獨立建制的醫學院校(以下簡稱獨立醫科大學)設置醫藥類交叉學科56個。就獨立醫科大學來看,設置交叉學科的平均數量是2.43個。數量最多學校是中國醫科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均設置交叉學科6個,最少的是1個,其余在2~5個之間。獨立醫科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北京協和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5所,分別設置交叉學科數為5個、6個、4個、2個與2個。從設置交叉學科的支撐學科數量來看,支撐交叉學科最多的學科數為5個,大部分是3~4個學科。

2.1.2 形成了交叉融合的特色研究領域

醫學院校瞄準世界一流,著力學科內涵發展,積極探索以本校特色優勢學科為基礎的融合創新,采用“強強聯合”或“以強帶弱”的方式,形成了一些特色研究領域。以溫州醫科大學為例,據學校官網數據顯示,溫州醫科大學的智能醫藥工程是基于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藥學等支撐學科所形成的交叉學科。在智能醫藥工程所涉及的三個一級支撐學科中,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優勢:生物醫學工程建有國家眼視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省智慧醫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省臨床功能材料與診療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臨床醫學(眼科學)建有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眼視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藥學建有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劑工程基地、教育部省部共建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支撐著智能醫藥工程這一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2.1.3 搭建了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平臺

醫學院校的學科交叉研究在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相關各領域之間蓬勃發展,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醫學院校中“雙一流”建設高校積極推動交叉學科平臺建設,早在2006年,北京大學成立的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在醫學領域就搭建了生物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腦科學和類腦科學研究中心等多個交叉研究平臺。近年來,醫學院校的學科交叉研究活動日益活躍,每年全國醫學“雙一流”建設論壇開展學科交叉研討。全國性的交叉學科雜志,如《大學與學科》《醫學與法學》《醫學與哲學》等成為探討交叉學科建設的重要載體。而在設置交叉學科的23所獨立醫科大學中,北京協和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院校建立了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院(所),中國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新疆醫科大學等院校搭建了多學科交叉學術論壇或研討會,南方醫科大學通過創辦IMed期刊致力于報道以多學科交叉為研究手段的醫學創新科技成果,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等院校與其他高?;蜓芯吭汉炗喠硕鄬W科交叉戰略合作協議。

2.1.4 培養了跨學科復合型創新人才

自主設置交叉學科的醫學院校主要通過跨學科平臺以多學科聯合培養跨學科優秀青年教師,聯合培養博士(后)、“本—碩—博”長學制人才培養等方式,為社會培養輸送了一批復合型、創新性學科交叉優秀人才。以北京大學的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為例,該院除了開展8年制本碩博復合型人才培養外,還通過設立博士后流動站等方式培養跨學科優秀人才。其中,82.8%博士后出站后繼續在高校院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部分博士后已在國際知名高校取得教職并嶄露頭角[5]。此外,醫學院校還在整合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公共健康管理、再生醫學、人文醫學等諸多交叉學科領域培養了大批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2.1.5 構建了基于問題驅動的研究范式

傳統的醫學研究范式主要是基于知識驅動型研究范式,側重于學科體系內的探索與創新,在這種研究范式下,醫學被分割為多個獨立的知識體系,產生了學科壁壘。隨著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人體生理機能和病變日趨復雜化,知識驅動型研究范式難以解決日益復雜的醫學問題。交叉學科以研究解決當前醫學領域的重大、復雜性問題為現實驅動,通過學科之間研究方向的交叉融合、學術團隊的跨界合作、學科制度和文化的互融共生等,形成了醫學與醫學、工學、理學、文學等學科交叉融合構建“醫學+X”或“X+醫學”學科交叉模式,積極觀照“大健康”“大醫學”“大生命”問題,構建了問題驅動型醫學研究范式。

2.2 “雙一流”背景下醫學院校交叉學科建設的主要問題

雖然,醫學院校在交叉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但是在“雙一流”建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提升學科治理能力、管理評價機制,著力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和平臺、造就一流自立自強人才方陣、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等背景下,囿于學科門類限制和學科專業數量不多等因素,醫學院校的交叉學科在學科交叉融合度、團隊平臺建設、資源配置及其管理機制創新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尚待解決的問題。

2.2.1 學科交叉融合度有待提升

醫學學科以培養醫學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使醫學學科在其單一性的學科圈層內獲得了縱深發展的機會,實現了深層次的創新與發展。但是,專業界限成為跨學科包容性發展的壁壘[6],學科縱深發展割裂了多學科的合作創新,容易使學科陷入單向度發展局面,以至于學科的拓展延伸多限于醫學或近醫學范疇,與其他門類的學科交叉融合度較低,融合范圍有限。從23所獨立醫科大學設置的56個交叉學科的支撐學科來看,多為醫學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如臨床醫學學科要求具有本領域深厚且系統的臨床醫學專業知識,以臨床醫學為支撐學科所形成的“臨床醫學+X”醫文、醫理、醫工等交叉融合學科較少。這說明醫學院校交叉學科的多學科參與度整體還不高,不同門類的學科之間的融合度不足。同時,醫學院校自主設置的交叉學科中,由一流學科組成的僅有19個學科(詳見表1)??梢?醫學院校交叉學科與一流學科建設的關聯度還不大,交叉學科對一流學科建設的貢獻和支撐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表1 醫學院校涵蓋一流學科的交叉學科統計表

2.2.2 交叉學科團隊建設亟待加強

一流師資隊伍建設是“雙一流”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交叉學科建設的關鍵性要素。醫學院校作為專業性較強的高等院校,學術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多局限于醫學學科類縱向發展,橫向融合發展的力度不夠,導致“專家多、大家少”和尖端復合型人才稀缺的困境[7]。醫學院校中擁有醫學背景的多學科人才偏少,教師進行學科交叉的意愿也不夠強烈。長期以來,醫學院校形成了以院系、學科專業為主進行考核評價的慣習,教師進行交叉學科研究需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進行學習轉型與能力提升,許多教師無力參與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建設工作。即使教師涉足交叉學科領域,也有可能是出于申報課題等政策要求,少有深入地去思考如何開展“醫學+X”“X+醫學”等新興學科建設問題,教師缺少學科交叉研究的外源動力,這極大地限制了交叉團隊的形成和交叉學科的孵化培育。

2.2.3 交叉學科平臺建設比較缺乏

高水平研究平臺是建設交叉學科的重要載體。優質平臺具有“虹吸效應”,可以整合科技力量,吸引聚集人才穩定地產出成果,推動學科發展[8]。當前交叉學科建設呈現“理工化”傾向[9],工科類交叉學科平臺建設已取得較多成果。例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雖是一所地方性院校,但學科交叉平臺建設成果突出,其微電子研究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生物三維打印與醫療機械研究院、“一帶一路”信息技術研究院、磁性材料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學科交叉平臺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信息技術高地。與此同時,多個創新團隊脫穎而出,該校70%的科技創新成果出自學科交叉平臺和團隊。與之相較,雖然《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在全國層面試點建設一批學科交叉中心,但就目前設置交叉學科的23所獨立醫科大學來看,僅7所建立了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院所,其平臺及其團隊建設都還有待進一步推進與深化。

2.2.4 交叉學科資源配置尚有不足

高校建設交叉學科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支撐。在我國目前的辦學體制下,高校能得到的資源多寡與高校級別有直接關系。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能得到中央財政專項支持,在獲取地方政府支持與社會合作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有充足的資源支撐。而在設置交叉學科的獨立醫科大學中,除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五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外,其余醫學院校均不是“雙一流”建設高校且多數為省屬高校。他們受規模體量小、高端平臺少的影響,學科建設資源獲取能力比較有限。在資源相對固定的情況下,醫學院校的交叉學科由于處于探索階段,往往缺乏實力,難以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資源。與此同時,醫學院校內部各個學院、學科之間的學術資源和權力爭奪也會導致資源分散[10]。因此,交叉學科面臨校外資源缺乏、校內資源投入不足的雙重窘境。

2.2.5 交叉學科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我國醫學院校的學科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學?!獙W院(系)—教研室(科室)”的科層式管理結構,學科建設亦是按照這個層級關系進行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加劇了不同學科之間的身份固化和條塊分割,難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雖然近年來醫學院校從“雙一流”建設要求和自身研究特色優勢出發,積極與工科、理科、文科等學科進行融合發展,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但從具體實施和運行的情況看,交叉學科建設的成效并不理想。在23所設置交叉學科的獨立醫科大學中,僅7所高校具備交叉學科建設的實體機構與組織制度,且多數處于建設發展初期。而且盡管有的高校建立了交叉學科研究平臺,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使交叉學科師資大部分處于離散狀態,實際運行中存在不少問題。同時,大學交叉學科制度建設的不足,使交叉學科組織機構的運轉常常流于形式。

3 “雙一流”背景下醫學院校交叉學科建設的路徑探析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教研〔2022〕1號 )》依據新發展階段“雙一流”建設的新定位和新任務,進一步指出了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建設交叉學科的重要性。交叉學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時代背景下,醫學院校要以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目標導向,進一步更新交叉學科建設理念,注重彰顯學科的特色優勢,強化團隊平臺建設,促進管理機制創新,促進多主體參與、多維度保障、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交叉學科高質量發展,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提供關鍵支撐。醫學院校交叉建設的行動路徑如圖2所示。

圖2 醫學院校交叉學科建設的行動路徑

3.1 凝聚共識:更新交叉學科建設理念

理念的創新是引領時代發展的先導[11]。無論是一流學科抑或交叉學科建設,均需凝聚共識,理念先行。一是樹立一流學科和交叉學科并重的理念,找準一流學科與交叉學科的結合點,促進多學科深度融合。建設一流學科、交叉學科是建設一流大學的基礎。醫學院校要充分認識到交叉學科在“雙一流”建設、服務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切實制定和實施好符合本校特色和實際,利于復合型創新醫學人才培養的政策舉措,營造學科交叉、爭創一流的氛圍。二是樹立新醫科建設的理念,秉持“大健康”“大醫學”“大生命”觀念,整體規劃好“醫學+X”或“X+醫學”交叉學科布局,明確學科交叉的主攻方向,強化醫學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工程、醫學技術、精準醫學、智能醫學、轉化醫學等相關學科領域,打造學科交叉創新高地。三是引導教師轉變學科建設觀念,認識學科交叉的重要性,統一思想認識,提升教師群體對交叉學科建設的認同度與接受度,主動走出原有的獨立學科舒適圈,增強合作意識與創新理念,變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為合作共建、團結共贏。

3.2 發展特色:彰顯交叉學科特色優勢

特色發展是彰顯高校辦學實力的核心關鍵,學科交叉是創建學科特色的新興增長點。醫學院校要準確把握與科學應對當前知識生產模式變革與知識融合創新的現實需求,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實際情況,以學科交叉為突破點,建設具有一定交叉基礎和發展潛力的交叉學科,做大做強醫學院校學科特色。學科的特色優勢體現在學科方向及其科學研究、平臺建設、學科文化等方方面面。醫學院校要遵循社會需求邏輯,以解決復雜性醫學問題與前沿問題為靶向開展科學研究,依托醫學院校內部或者醫學院校與其他院校之間的學科交流合作平臺進行知識融合創新和范式轉換,在某些方向上面開展特色研究、匯聚高水平團隊和平臺,不斷形成優勢特色方向,進而形成學科的特色優勢。另外,遵循“醫學+”邏輯,增強學科交叉的文化底蘊至關重要,能夠助力交叉學科發展。交叉學科的內在規律性與本質性要求有其既和而不同又兼容并包的文化風尚。這就需打破單一醫學學科的文化圈層,弘揚醫學科學家精神,在尊重、包容、互鑒基礎上構建和美交融、合作共生的“和合”文化生態。各醫學院校要結合自身文化內涵特色,把“大醫精誠”“仁心仁術”等醫學精神有機融入,在傳承優秀醫學文化的基礎上創新交叉學科特色文化生態。

3.3 跨界協同:強化交叉學科團隊建設

建設“雙一流”,人才是第一資源[8]。學術團隊是核心力量,是交叉學科建設中最活躍的主體性因素[12]。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和學科團隊是“雙一流”和交叉學科建設的共同任務。在“雙一流”建設和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醫學院校更要注重夯實學科交叉基礎,強化學術團隊建設。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注重頂層引導,驅動共享愿景和共同目標。圍繞服務“四個面向”,聚焦關鍵核心問題,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有計劃地組建學科交叉團隊,遴選好團隊負責人和團隊成員,形成合理的梯隊。二是健全人才聘用的政策機制,著力推進人才隊伍的交叉。打破傳統體制下“學校-院系-人才”聘用模式,靈活調整職稱評審、崗位聘任和收入分配等人事制度,鼓勵引導廣大青年開展跨學科研究,攻讀跨學科學位,打造一支水平高、能力優、向心力強、特色鮮明的交叉學科隊伍,為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積蓄力量。例如,南京醫科大學在2020年時就已凝練了生物醫學材料與技術、醫療器械與裝備、生物信息學和醫學信息學四個重點發展方向,積極引進優秀教師和科研團隊,涵蓋工學、生物學、數學、信息學、計算機和物理學等專業背景,同時還有附屬醫院、大型企業的互聘教授和產業教授數十名。

3.4 共建共享:搭建交叉學科組織平臺

交叉學科建設需要高水平的開放平臺作為舞臺。一是建立矩陣式交叉學科組織結構。醫學院??筛鶕W科交叉團隊的研究類型和發展階段,分類搭建組織平臺。堅持虛實結合、縱橫交錯,打破原來的以學院(系)、學科為主的建制組織,創建立體化、矩陣式虛實結合的跨學科組織聯盟[10],如設立“交叉研究院”或“協同創新中心”,搭建跨專業、多學科教研平臺,形成以醫學特色優勢學科框架為矩、以學科交叉機構為陣的矩陣式組織架構,推進不同院系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二是以交叉學科為依托向外延伸,拓展外生發展動力。醫學院校擁有先進的醫學資源和醫學技術,尤其是各附屬醫院,對所在省市、地方的醫療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醫學院校要抓住這一發展優勢,通過省部共建,校校、校地和校企共建等形式整合資源建設跨學科研究平臺,打造特色研究室或實驗室。例如,南京醫科大學依托“南京醫科大學-東南大學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江蘇省轉化醫學研究院”兩大平臺,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強強聯合實現了工科資源與醫科資源的互補。

3.5 重塑機制:促進交叉學科機制創新

機制創新和資源配置是增強交叉學科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13]。在我國高校,交叉學科建設受制于資源和利益分配機制的約束,學科壁壘依然存在,甚至“堅不可摧”[14]。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刻不容緩。一是成立交叉學科組織管理機構。包括成立交叉學科建設領導小組、交叉學科部或交叉學科管理委員會等管理部門,對交叉學科建設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協調和處理,提升對交叉學科建設的領導力和組織力。二是優化考核評價機制。改革完善教師發展、成果歸屬、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合理設置交叉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積極探索“柔性聘任”“團隊考核”新模式,實現“人才雙聘、成果共享”的雙贏效果。三是優化管理運行機制。包括優化放管結合的設置機制,賦予交叉學科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空間;完善試點與退出機制,妥善處理交叉學科退出后教師的歸屬、學生的培養渠道和學位授予等問題。四是強化資源配置機制。通過設立交叉學科建設基金,專項用于人員配置、平臺建設、項目申報、人才培養等方面,以充足的資金解決交叉學科建設的后顧之憂。同時,通過校地、校企合作與省部共建等方式,積極爭取外部資源的注入,保障交叉建設的順利進行。

4 結語

交叉學科是破解“雙一流”建設精準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提升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彰顯高校辦學特色和優勢的關鍵支撐。未來,醫學院校的交叉學科建設仍需學界以“雙一流”建設為目標導向,將目光聚焦于學科方向、學術團隊、創新平臺、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在充分認識交叉學科的重要性之上建立科學、合理、完善的體制機制與多方參與、和諧開放、強強聯合的優勢團隊平臺,建設醫學院校交叉學科發展的第一方陣,助力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和“雙一流”戰略的順利推進。

猜你喜歡
交叉學科雙一流醫學院校
《中醫文學雜志》交叉學科征稿函
作為交叉學科的法治文化專業教學改革初探
關于醫學院校醫用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
《中醫文獻雜志》交叉學科征稿函
高?!半p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雙一流”需 從去行政化做起
“慕課”(MOOCs)發展對高等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啟示
醫學院校中小組教學模式的建立和實踐
促進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成長的探索與實踐
交叉學科面臨的挑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