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推動中國生態文化建設

2024-03-15 13:47劉衍峰陳靜漩
環境 2024年1期
關鍵詞:生態文化

劉衍峰?陳靜漩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生態理念,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在現實生活中違法排污、違規建筑、亂砍濫伐、亂掘亂挖、亂捕亂殺等無視生態規律的行為還時有發生,究其深層原因是我們還缺乏深厚的生態文化。因此,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使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需要我們長期不懈地努力?!彼?,要不斷推動生態文化教育的補位、生態文化宣傳的到位、生態文化示范的進位,有效地凝聚觀念認同、增強價值共識、促進公眾參與,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

一、加強生態文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②。加強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繁榮生態文化的物質保障,諸如能夠弘揚生態文化理念、對公眾進行生態文化教育的各類國有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森林公園等。這些基礎設施關系到社會大眾的福利且投資巨大,私營部門無力承擔也不愿意承擔。這需要政府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把完善生態文化公共服務網絡、主要生態文化公共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生態文化活動經費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保障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生態文化公共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和生態文化服務的需求。

1.加強生態文化科普場所建設。在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已經有一批自然博物館、海洋館、標本館、科技館、文化館等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對于這些地區,要以國際標準進一步加強硬件和軟件建設,豐富生態文化內涵,如提高場館科技水平和互動參與程度,將與自然生態有關的社會政治、經濟、音樂、詩歌、繪畫、舞蹈、宗教等元素有機地串合起來,講好生態環境背后的中國故事;設置與場館主題相關的生態環境知識問答多媒體觸摸屏,觀眾點擊屏幕即可得知是否正確,讓觀眾在娛樂中接受生態文化教育;對場館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利用植物、山川、巖石等生態系統的特色配置將生態文化從單一的視覺展示中解放出來,向周邊環境延伸,形成可觀、可觸、可感的新體驗,以吸引更多國內和國際參觀者,向全社會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生態科學知識,以及中國的生態環境形勢、大政方針、建設成就、未來建設規劃展望等,逐步提高我國生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2.加強生態文化休閑園地建設。根據各地自然保護規劃,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森林、濕地與荒漠綠洲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尤其要規劃建設一批小規模的富有地域特色和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森林、鳥類、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在非核心保護區適當擴大對公眾開放的范圍。在靠近城市及周邊的適宜地區,結合大中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科學保護好古樹名木。同時規劃新建一批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草原公園、海洋公園、湖泊公園、地質公園等生態文化休閑游憩園地,確??h級以上大中城市至少擁有1個自然生態公園,并增設生態文化教育館,完善公園解說體系,培訓提升導游業務素質,爭取做到全部免費對公眾開放,讓全社會共享改革開放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二、促進生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目前,我國生態文化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小、散、弱”問題比較突出,多數生態文化企業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資源不集中、同質化現象嚴重。面對企業既不大也不強的尷尬局面,積極推動產業集團化和品牌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擴大經濟規模,打造能與國際同行競爭的生態文化品牌,是做大做強我國生態文化產業的必由之路。

1.重視生態文化產業的品牌建設。文化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名人、名企、名牌”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比其他產業更突出。生態文化企業在創立之初就應將品牌建設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牢固樹立品牌培育意識。首先,要高標準要求生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并將這種高標準進行量化細化和普遍推廣。質量是品牌的靈魂,反映產品的耐久性、可靠性、精確度等價值屬性。其次,在質量標準化的基礎上開展差異化的特色服務。標準化體現的是質量方面的水準和要求,并不意味著產品內容的復制和雷同,否則不能使公眾形成認知和感受上的差異,吸引不了回頭客,影響企業的持續發展。最后,提升生態文化品牌的市場營銷戰略。企業品牌被公眾知曉和認可,需要市場推廣營銷,傳統“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在市場經濟時代已經很難迅速占領市場,尤其是作為發展歷史較短的新興業態,生態文化產業要盡快做強做大必須要用高超的市場營銷戰略以傳遞生態文化服務的核心價值,影響社會公眾的生態文化消費心理和動機,使客戶形成對生態文化服務的感知價值和品牌忠誠度,從而增強和保持生態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

2.豐富生態文化產業的內容創意。文化產業內容創意的過程就是編織故事的過程,即文化產品的具體結構、劇情、人物設計、音樂、場景等的獨特構思。如果生態文化產品沒有故事情節,只是自然風光的直接展示,不會給人留下長久的深刻印象;相反,如果故事情節別具一格,劇情洞察人心、感人肺腑,作品自然廣為流傳,產業必然蓬勃發展。創意作為一種文化創新活動,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既是一個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也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生態文化創意要廣泛收集國內外一切有關利用、改造大自然的歷史故事和神話故事,講述和編寫人類以及其他動植物在地球上繁衍發展的獨特習性和風土人情,從生生不息、代代流傳的生態智慧中獲得啟迪。

三、推動生態文化教育宣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化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社會的每個角落,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生態公民。

1.創新學校生態文化教育。首先,開展生態文化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學校生態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中僅有個別省份在中小學開設了生態文化教育課程,且所使用的教材均為各省自行編制的科普型讀物。針對這一狀況,需要國家根據各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接受能力編寫一套統一的生態文化教育教材,教材在內容上應該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專業,體現層次性,然后再配以課外讀物,使整個生態文化教育內容形成完整的體系。這樣才可以把生態文化知識單獨列出來,以必修課的方式在小學、中學直至大學進行普及。對于高等院校學生來說,主要是開設環境倫理、環境哲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公眾參與等專業課程,讓學生形成深入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方式,主動積極參與社會中與環境相關的公共決策、環保公益活動等。其次,開展課外教學實踐。環境保護具有明顯的實踐性特征,生態文化教育不只限于教育對象對知識的掌握與否,還應該看到他們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技能,是否把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個人的實際行動。課外實踐可以鞏固和檢驗學生在課堂所學生態文化知識的牢靠程度,更可加深他們在知、情、意、行等環節上的切身的生態情感體驗,從而內化為個人自覺踐行的價值理念。

2.開展生態文化的社會宣傳。社會宣傳教育主要是綜合運用媒體宣傳、活動宣傳和文藝演出等多種方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公眾傳播生態文化知識、灌輸生態文明理念。如:利用互聯網、手機、報紙、電視、廣播等大眾媒介的社會宣傳功能,開設生態文化教育專欄,定期為人們進行環境、資源、生態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在報紙、期刊上設置生態文化教育板塊,征集刊登與生態文化相關的優秀作品、攝影作品;可以拍攝生態文化專題宣傳片、微電影、公益廣告,并將其投放到網絡以及各大電視臺,包括出租車、公交車中的移動電視節目中,增強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的傳播力度;利用展覽館、文化館、美術館等科普場所,開展生態文化主題教育,如“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科普展覽、生態文明科普大講堂;在公共場所通過圖片、宣傳欄及戶外LED宣傳屏等普及宣傳日常生活中與居民密切相關的生態環保知識;開展“生態文化下鄉”活動,以貼近農民的語言方式向農民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在政府、企業、學校、鄉鎮等網站、微信和微博等平臺增設生態文化宣傳專欄,并增設網民意見反饋窗口,發揮新興媒體高速高效和共享共用的優勢,構建以報刊與數字新媒體相融合的全方位、立體化、多樣化的宣傳報道格局。值得一提的是,生態文化教育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個體公民由于知識水平、年齡特征、經濟狀況與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自身生態文明素質與實踐能力差距較大,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從年齡階段看,中小學生、大學生、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生態文化教育內容具有差異性;從地域角度來看,老少邊窮地區、一般發展地區和相對發達地區公民的生態文化素質有所不同;從身份職業來看,領導干部、企業高管、工人、農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等也不盡相同。因此,開展生態文化社會宣傳教育的方式方法的選擇和應用不能搞“一刀切”,必須針對各個群體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期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作者均系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生態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誰遠誰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