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路徑研究

2024-03-15 01:58許麗萍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科技 2024年2期
關鍵詞:合肥市量子中心

文/汪 士 許麗萍(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35 年,全球科創新樞紐和科創名城基本建成,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近年來,合肥市“押寶”京東方、千億注資長鑫存儲、“接盤”蔚來汽車、申請籌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接德國大眾集團建立合肥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研發中心、規劃開建大科學裝置園區,在建設科學中心、打造創新高地、優化創新生態等方面具備良好的基礎。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中,合肥市以63.30 分居中國內地城市(都市圈)第8 位,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16 位,躋身科學基礎設施全球前十城市,排名第9 位。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合肥市居全球“科技集群”第55 位,近三年上升了35 位。

一、合肥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

1.快速崛起的經濟實力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底氣

合肥市曾經是國內“最沒存在感”的省會城市,近幾年卻以“最牛風投城市”爆紅出圈。2020 年,合肥市進入城市GDP“萬億俱樂部”。2023 年上半年,合肥市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841.8 億元,同比增長6.1%,總量居全國第19 位。日益壯大的經濟實力可以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2018—2022 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額依次為256.65 億元、291.76 億元、353.5 億元、394.6 億元、469.5 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依次為3.24%、3.1%、3.52%、3.46%、3.91%,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反映了政府的戰略方向和決心。與此同時,合肥市的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快速蓄積。合肥市專利授權量由2016 年的1.5 萬件上升至2022 年的5.9 萬件。2022 年,以集成電路和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78%。在經濟實力日益雄厚的基礎上,科技創新真正成了合肥市經濟發展和產業變革的內生動能。

2.不斷完善的科技創新布局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

近年來,合肥市主動強化科技創新重大方向的前瞻部署,并建立“揭榜掛帥”機制,集中科研優勢力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原創性科技創新成果,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逐步提升。以量子科技為例,作為量子科技的發展高地,近年來,合肥市在量子產業領域提前布局,持續發力,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為核心,在量子科技領域聚集和輸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科技創新成果,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領域的科創領先優勢和產業布局優勢逐步顯現。2016 年,依托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籌劃建立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2017 年,合肥市成為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的中繼站點之一;2018 年,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保密視頻通話;2022 年8 月,合肥量子城域網正式開通,合肥市成為我國量子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量子計算領域的原始科技創新成果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契機,走出實驗室,快速實現科研創新成果到產業化的轉化,涌現出國盾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一批量子科技企業,全市共集聚量子核心企業19 家、上下游配套企業28 家,培育上市企業1 家、獨角獸企業2家。此外,合肥市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科學領域加快布局,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多路并進,逐步具備全領域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這是合肥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優勢所在。

3.逐步健全的科技創新—產業鏈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亮點

合肥市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經濟發展能夠不退反進,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關鍵在于抓住了產業發展這個重點。近年來,合肥市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科技創新—產業鏈逐步建立健全。從傳統產業來看,合肥市在家電、汽車制造、機械工業等領域具備良好的基礎,通過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模式深度融合,傳統產業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制造”變為“智造”。2021 年,全市家電主營收入突破千億元,家電產業規模占全國近十分之一。海爾、美的、格力、TCL、長虹、京東方等世界500 強家電企業均在合肥市設立生產基地。2023 年,合肥海爾卡奧斯智控互聯工廠入選“燈塔工廠”名單,成為國內智能控制器行業首座“燈塔”。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風生水起”,國軒高科動力電池、納思達等一批重大項目加速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的躍遷式發展,“芯屏汽合”“急終生智”成為現象級產業地標。2022 年,全市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3%,拉動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7.7 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6.2%,創歷史同期新高。

4.逐漸優化的創新生態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保障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要素。近年來,合肥市在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孵化創新創業企業、出臺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等方面都做得可圈可點。完善科研激勵機制,制定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給予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落實科技型企業財政稅收激勵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打造雙創型企業孵化跟蹤服務工作機制。深度參與“大院大所”聯合共建,探索新型研發機構加速科創產出的新模式,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的“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研發中心+孵化企業”模式、合肥創新院的“技術孵化、技術轉化、企業孵化、創業投資”四位一體模式。在織密織細科技創新服務網絡方面開拓思路、創新方法。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專班,“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為科創產業“育苗栽樹”,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路演,2022 年對接捕捉高校院所可轉化科技成果超過800 項,成立知識產權入股企業超過200 家。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動態調節天使投資基金和種子基金風險容忍度,增強風險資本投資科技創新企業的信心。2022 年,安徽省政府啟動建設“科大硅谷”,合肥市及時出臺《支持“科大硅谷”建設若干政策》《支持“科大硅谷”建設若干政策實施細則》等配套政策,結合“科大硅谷”建設需要,設計全新政策體系,形成“普惠政策+專項政策”的政策組合體系,打造政策特區,促進要素集聚。日益優化的創新生態為合肥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二、合肥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路徑

近年來,合肥市在科技創新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平臺聯動不足、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不夠健全、科技金融融合不足、科技人才培育引進機制不夠完善、政產研學用結合不夠緊密等。下一步,合肥市要進一步鞏固擴大既有優勢,加大創新力度,補齊短板和缺口。

1.進一步提升合肥市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1)集中力量抓好硬件建設?,F代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離不開精密科學裝置的加持。過去10 年,合肥市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已獲得立項和籌建的大科學裝置有12 個,其中合肥同步輻射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EAST)、強磁場實驗裝置已經建成投入運營。未來提升合肥市科技創新體系效能的硬件建設重點就是進一步集中力量建好大科學裝置等研究基礎設施。要依托在濱湖科學城規劃建設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集中布局一批大科學裝置集群和交叉前沿科研裝備,與國家實驗室核心區以及研發轉化的“大院大所”等共同構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規劃的集中區域,將合肥市已有的科教資源優勢進一步精準匹配到合肥市高水平科研機構,組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特種部隊”,爭取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原創性成果,在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鞏固擴大提升合肥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硬核能力。

(2)著力提升軟件建設水平。提升合肥市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軟件建設重點就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科技創新服務網絡,打通合肥市科技創新從知識、專利形態向產品、服務轉化的通道。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科技創新成果市場交易平臺,國際化技術轉移平臺,創新成果產業化對接平臺,科技成果信息查詢平臺,重要科學設備儀器使用管理平臺,雙創項目申請、評估、孵化、跟蹤工作平臺等,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需求深度融合和精準對接。

2.進一步完善合肥市科技創新—產業鏈條的發展體系

(1)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企業在健全和完善包括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品革新、技術工藝集成以及產業化等內容為一體的科技創新—產業鏈中具有技術需求洞察優勢,在主動謀劃科技創新—產業鏈條上下游環節補差補缺方面也更加精準。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力度,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圍繞芯片、量子科技、生物醫藥、能源科技、環??萍?、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等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風口,鼓勵企業直接面對市場和技術革新需求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要注重主動預見、超前籌劃,促進科技創新端和產業發展端齊頭并進。

(2)前瞻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合肥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前瞻布局,打造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未來合肥市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優勢,尋找和捕捉新的產業發展風口,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和規模優勢企業。目前,人工智能、高精度智能裝備制造、聚變能源、綠色科技、6G 網絡、深空探測等領域都已出現產業應用發展曙光,合肥市可以在科學論證后,做好迎接戰略性新興產業新風口的前瞻部署,下好“先手棋”。

3.進一步優化合肥市創新生態

(1)優化高端科創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按照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需求,有重點、有計劃地遴選科技頂尖人才落戶合肥市,重點培養和扶持利用核心技術或自主知識產權創業的優秀人才,完善歸國留學生的就業創業政策。由于現代科學研究領域和方向高度分化,科技人才政策制定應考慮到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范式,提高頂尖科技人才引進培育政策的針對性。給予科研啟動經費支持,建設高能級實驗室和試驗裝備,吸引頂尖科技人才來肥。比如前幾年“哈佛八劍客”能夠齊聚合肥科學島,從事穩態強磁場和生物制藥的交叉研究,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時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已經被批準立項并開建,且在建設過程中就可以部分開放使用。該裝置為功能材料和醫療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穩態強磁場實驗平臺,是生物醫藥領域科研人夢寐以求的科研基礎設施。

(2)優化科技創新布局和主體網絡。優化科技創新布局,推動“政產研學用”一體化發展。加強高新區、產業園區等創新載體建設,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合肥市已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還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高校院所,有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深空探測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實驗室,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等多個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強勁。未來,合肥市要進一步發揮各類創新主體優勢,依托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在空間上優化科技創新布局,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系統合成優勢。

猜你喜歡
合肥市量子中心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量子糾纏到量子通信
剪掉和中心無關的
醒獅
在打造“兩個中心”中彰顯統戰擔當作為
送你一盆小多肉
決定未來的量子計算
合肥市朝霞小學
新量子通信線路保障網絡安全
別讓托養中心成“死亡中心”
一種簡便的超聲分散法制備碳量子點及表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