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建構向度”:作為中國現代性建構方案的新詮釋

2024-03-16 16:44李尚宸
學術探索 2024年1期
關鍵詞:全人類現代性共同體

李尚宸

(華東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620)

全人類共同價值自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伊始就熔鑄于中國現代性的建構歷程之中,它作為中國現代性建構的重要價值方案能夠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理念發展為實踐,為破除西方霸權主義治理格局、重構全球治理新體系提供中國智慧。這種建構性特質不僅對于中國自身發展是前所未有的、創生性的,而且對于整個世界及全人類的共同發展也是變革性、飛躍性的。主要體現為建構的歷史向度、建構的實踐向度、建構的價值向度與建構的文明向度,有效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改變現實世界”的道德實踐,重構了全球治理邏輯,不斷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方向前進,體現了全球“善治”模式的正向價值需要。

一、建構的歷史向度: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體的解放效度

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中國現代性建構的重要價值方案有其建構的歷史向度,主要體現為深化共同體主體的總體解放效度,在此之中有兩點需要闡釋清楚。一方面,“共同體主體”指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體,也指向“真正共同體”即自由人聯合體總體,只不過人類命運共同體還只是實現與達到自由人聯合體的階段性目標,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體”也指的是人類社會中“現實的人”全體。這種“全體”的主體存在著結構交叉性、層次多樣性與歷史迭代性的復雜融合,這是因為現實的人不僅是個體的人,而且是民族的人、階級的人、國家的人和人類的人等。也就是說,“具體的現實的人擁有將不同層次主體統一于一身的綜合立體結構?!?1)倪娜.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3.另一方面,“共同體主體的總體解放”指涉的是不同主體形態的統一在所有社會生活領域的實質解放,其中既包含了社會公共領域的解放,也包含了個人或集體生活領域的解放。這與西方價值話語中所謂的“共同體”主體理念具有本質不同,英國著名學社會家馬丁·阿爾布勞對此進行了明確的區分,他指出在西方價值話語形態中,“共同體理念帶有的強烈弦外之音是排他性:成員國聯合起來,將其他國家排除在外”。(2)馬丁·阿布勞什.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走向全球領導力理論[M].嚴忠志,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20:124-125.因此,西方單子式共同體和依附型共同體格外重視個人主體和民族國家主體;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表達出一種關于共同經歷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基礎,這樣的經歷可以延伸到世界其他地區”。(3)馬丁·阿布勞什.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走向全球領導力理論[M].嚴忠志,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20:124-125.阿爾布勞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沒有局外人,世界各國人民都是劇中人,不具排他性,可以延伸到世界各地,具有凝聚性、集體性、共和性。那么就其邏輯結構而言,我們尋求的是個人主體、民族國家主體和人類主體三種主體形態的統一解放。質言之,是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后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全人類共同價值能夠推動共同體主體獲得總體解放的理論基礎在于厚植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思想,承認文化與價值的多樣性,對異質文明有極大的包容性,公平平等地對待,不搞文化霸權主義,致力于聯合、團結、凝聚全人類智慧力量,達成人類公共性生存與發展理想的價值共識,從而在世界范圍內打下國際認同的共識性認知基礎與必備的物質基礎,提升中國現代性建構方案的世界影響力、號召力與現實可行性。

在共同體主體解放的物質奠基,全人類共同價值重構著西方“普世價值”引領下的全球經濟發展、國際分工與世界秩序結構等全球性重大問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建構“本土化”現代性模式與推進現代化進程提供更加公平正義、開放包容的國際環境,有利于全球生產力的共同提升。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人類社會意識的具象化存在為能夠“改造現實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提供有效的價值指引,守住共性價值與個性價值統一的價值基線,防止公共權力治理實踐中的價值移接與價值漂移等問題,并將自身的創造性與價值引領效應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物質生產活動的生產效能。譬如,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引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打破了西方“殖民主義現代性”的割據狀態,倡導國家間要和平、友好相處與合作共贏,積聚力量共擔全球性問題的責任,共建全球治理、國際合作新秩序,共享國際分工成果,這從整體上推動了全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與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

對于共同體主體解放國際認同的共識性認知,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代性建構表現為遵循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思想和以一種集體主義價值觀念超越西方現代性的個人主義價值趨向。一方面,從廣義來說,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的終極目標,也是最高的價值追求,每個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價值原則與價值標準都是厚植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就是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相契合,并通過不斷的生產與交往實踐呈現出來。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指導地位,并順應當今世界一體化整體趨勢,在這個命運與共的時代對人類社會發展現狀與人類未來命運走向作出了創造性回答與展望,其中內蘊著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命運與共的目標任務,并在指導物質實踐活動中有效發揮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營造和平公正國際環境、保障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權利、維護各國共同利益等積極、正面的作用,因而秉承了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思想中的自我解放目標,是建立先進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實現人個性解放和全面發展價值理想的真實映呈。在馬克思看來,“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這說明,“聯合”與“自由”是人類的應然追求,也是人類實然的終極目標,是人類普遍的、共同的價值共識,是人類的共同價值趨向。另一方面,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中國在汲取人類文明思想結晶、遵循人類社會發展共識基礎上提出的,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飽含著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擔當、展現了中國現代性建構獨特的“善治”價值觀,彰顯著一種集體主義的價值傾向,因而是站在人類道義制高點上科學性、正義性價值理念,是人類整體性的公共性價值。同時,它能夠憑借自身規范合理的倫理特質、客觀現實的現代性認知糾偏等有效解構與超越價值相對主義的道德危機、價值同質化的普世主義霸權以及資本現代性內蘊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現代性困境,助益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認同及其厚植的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思想的當代堅守與弘揚,進而在全球范圍內深化共同體主體的總體解放效度與普遍性價值共識。

二、 建構的實踐向度:構筑多元現代性語境下的美好交往實踐

“多元現代性”概念是由以色列社會學家愛森斯塔特所倡導的,主講的是現代性不等于西化,即現代性的西方模式(西方現代性)并非唯一的真正現代性,雖然西方現代性已占主導地位,但西方現代性只是其他現代性模式的基本參照點,現代性并非只有單一的一種,而應是多元的、不同的,這些多元的制度與意識形態模式的發展,諸如北美、加拿大、拉丁美洲從一開始就以各自獨特的方式發展,獨特形式的現代性就會出現。事實上,這種多元現代性的觀點不僅是現代性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現實態勢,更是現代性在全球化擴張過程中與本土化碰撞的必然結果?!霸诂F代性的全球化進程中出現了全球性(globality)和地方性(locality)?!?5)多明尼克·薩赫森邁爾,任斯·理德爾,S.N.愛森斯塔德.多元現代性的反思:歐洲、中國及其他的闡釋[M].郭少棠,王為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92.引用羅蘭·羅伯遜“全球地方化”的觀點,就是說現代性自身在全球化運動中會在不同國家、民族等具體的地方化過程中呈現出“本土化”的樣式,這些“本土化”樣式主要表現為非西方民族、國家正日益有意識地追求它們自身的文化認同與追求現代化的方式?,F代性的同質性或單一性在全球化進程中正遭到與地方性發生互動關系,表現為現代性的“具體的普遍性”。(6)張曙光.現代性論域及其中國話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5.總之,多元現代性就是強調,世界各國都有追求符合自身通往現代性、發展現代化道路與模式的權利,維持與發展它們自身的文化特色與制度結構,而不僅是西方現代性的機械化復刻,雖然在追求現代化進程的初始階段難免會帶有西方化色彩或被其牽引,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是以各自的不同方式構建屬于自我的現代性。多元現代性的發展沖擊了西方對現代性的壟斷,現代性可以是多重詮釋,也可以是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因此,我們在全面深刻地審視現代性時要認識到當今世界現代性已不是單一的、被壟斷的,而是多元、自主的。但在此之中需要辨析兩個相關概念:一是多元現代性指的是現代性的多樣性(varieties of modernity),即現代性的多樣化模式,它與多個現代性(multiple modernity)是完全不同的。二是一些學者模糊了多元現代性與現代化的不同發展階段?,F代化的發展具有階段性,不同發展階段呈現的現代性特征與樣態也并不相同,也就是說,現代化發展具有進程的不統一性與不同步性,一些所謂的現代性的多樣性并不是現代性的多樣化模式,而可能是同一現代性在階段性發展中所呈現出的差異性和不同樣態特征。因而,要弄清這兩種論調的實質,避免造成對多元現代性的誤讀。

在多元現代性語境下,全球普遍交往與世界歷史發展與之“交相輝映”,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形塑,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在此情境下,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價值基礎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出場具有客觀必然性,“蘊含其主體形而上學霸權思維的主體間性邏輯”。(7)韓升.全人類共同價值證成的主體間性邏輯[J].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2022,(2).這種主體間性邏輯的立論基礎就是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理性”,當“交往理性”付諸行為實踐,就轉化為交往實踐。馬克思主義認為:“交往實踐成為世界歷史和全球化的核心、基礎和動力,全球化是交往實踐的宏觀拓展的結果?!?8)任平.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J].中國社會科學,1999,(1).那么,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中國現代性的建構方案,其建構的實踐向度指向構筑多元現代性語境下的世界美好交往實踐,在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基礎上推動世界普惠發展,與全人類攜手共建美好世界,讓人類達成美好生活狀態。這種世界美好交往實踐與美好生活狀態不僅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思考,而且符合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思想,意味著人的異化狀態的消解以及人與社會、自然矛盾的消除與和諧共處。

首先,在相互尊重與互商互鑒中推動多元交往主體和平共存、交流發展。一方面,基于主體間性邏輯,相互尊重是實踐交往主體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是全人類和平共存的前提條件。世界各國、各民族代表著多元主體,他們相互交往的背景是具有不同政治制度、歷史文化、意識形態與發展水平等,因此,要消除戰爭,實現人類和平就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友好往來,尊重不同國家的主體地位與發展模式,支持不同國家維護自身正當發展的合法權益。西方現代性后果之一就是表現出來的殖民主義與霸權主義,據《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顯示,美國經常對國際法規法則采取雙重標準,以私利至上,頻繁單方面毀約退群,將國內法規凌駕于國際公共法規之上,同時還不停拉幫結派,大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文化,強迫地區國家必須站隊否則實施制裁,不斷制造地區分裂恐慌與對抗性矛盾,破壞世界和平等,致使“民主變質、自由變形、人權變味”。(9)新華社中國民主自由人權觀課題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與探索 民主自由人權的中國實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56.究其原因就是西方發達國家在極端利益驅使下不講義、只講利,沒有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不給予其他相對弱勢國家充分尊重,強行剝奪他國建構自身現代性模式的合法權力,并將自身的現代性模式與價值觀作為唯一標準套用于所有國家,造成他國主體性與國家發展的雙重泯滅。另一方面,實踐交往主體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以互商互鑒的交往方式促進世界各國人民交流發展、相親相愛,在情感共鳴中弘揚與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ド袒ヨb也是相互尊重的一種體現,多元實踐主體在交往過程中互商互鑒可以推動各國文化、精神層面的深度交流,增強文明交流互鑒的相知性與體驗感?;ド袒ヨb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全球性沖突與矛盾,有利于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使全人類在共同應對問題與挑戰中增強情感共鳴與靈魂共振,整體性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團結與合作事業的前進。

其次,在開放包容與合作共贏中共建世界美好生活圖景。多元交往主體在相互尊重、互商互鑒中秉承開放包容的原則實現合作共贏,并最終達到共建世界美好生活圖景的目標訴求是主體實踐交往的結果,也是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宣傳、擴大中國現代性方案主要內容與國際影響力的現實過程。一方面,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世界合作共贏。20世紀以來,以美國為主導建構起來的“中心—邊緣”現代性格局已然凸顯出不公平、非正義、不民主、非自由的國際秩序特征,導致恐怖主義、武裝沖突此起彼伏,嚴重影響了人類渴望構建和平的生存環境與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球治理體系,事關全世界美好生活理想,顯然不適應21世紀人類命運與共的歷史發展潮流與現實價值需求。在世界一體化不斷加深的歷史進程中,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世界各國高質量發展、合作共贏,促進高水平的世界普遍交往才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中國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實踐,借助“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平臺助推世界開放發展,積極打造新時代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推動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建設,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決反對搞“圈子”文化,著力實現國際關系更加民主化、法治化,在與眾多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形成團結合作、開放包容的發展格局。

另一方面,以合作共贏推動世界更加普惠發展。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成果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建成果的應然狀態應是促進世界更加美好普惠發展。世界普惠發展應體現在世界經濟的平衡性發展,縮小貧富差距,以“強勢”幫扶“弱勢”使得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97.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為推動改善經濟全球化做出了重大貢獻,譬如開展G20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世界經濟論壇等倡導推動經濟全球化新樣態;建設“亞投行”、創建自由貿易區、規范與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倡議“一帶一路”并成為國際公共品,極大地塑造了經濟全球化開放、包容、普惠、共贏的新時代特點,讓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在普惠共享中實現自身現代性發展,讓世界各國人民真正體驗到美好生活。同時,中國還致力于在合作共贏中推進世界健康、可持續發展。世界健康,這意味著民族、國家、地區的共贏發展,也意味著人類后代延續的共贏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在團結合作中不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共同建設美麗清潔、共同繁榮的世界。

三、建構的價值向度:彰顯符合全球正向價值的“善治”之舉

建構21世紀人類社會的公共性正向價值就是使特殊性的道德價值(道德的民族差異性)成為“真正”的道德價值,以達到價值普遍性與具體性的有機統一,因而匯聚全球正向性價值共識是為特殊性道德價值的普遍化轉換奠定合法性基礎??v觀人類社會發展史,社會道德價值好與壞、善與惡等的辨識、評價和認可是一個歷史性與階級性相統一的過程,“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道德價值觀念是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特色反映,也是社會運行的具體產物,帶有鮮明的階級屬性。因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虛假性與狹隘性使得其統治下所形成的自由、享樂、利己等道德觀念成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特定產物,脫離了社會生產方式與具體倫理結構;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下所形成的自由、平等、“天下為公”、正義等道德價值是根植于物質生產方式,并不斷在社會倫理實踐中產生的科學性、正義性價值理念。因而,雖然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理念具有一定的共性,即表現為對民主、自由、平等諸多價值的追求,但其二者對這些價值原則的內在邏輯闡釋與實際踐行具有本質性區別。

全人類共同價值體現了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個性解放與全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道德理想,馬克思認為:“人把自身當做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這里所講的“普遍的”“自由的”指的就是人們共同追求的內在價值趨向,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命脈。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物,是中國現代性建構的價值方案,是對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世界發展面臨的現代性危機與全球治理現狀、困境的理論回應與戰略舉措。它倡導開放包容、和諧共處、交流互鑒、共商共建共享的價值觀,在批判性反思普世價值與超越性建構人類共同價值時突出強調生存論視域下的人類未來發展與共同價值間的相互聯系,深刻回擊了西方“普世價值”的意識形態滲透現象,呈現出馬克思主義道德價值觀念的“批判”與“建構”的雙重維度,生動彰顯了符合全球正向價值建構的創生性“善治”之舉,是對人類生存發展需要、國際社會交往關系以及世界政治秩序重建的善德之思。

首先,全人類共同價值體現了“和平”“發展”的人類生存與生命活動持續性發展的正向需要。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是順應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時代主題,它關乎人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性要求,是世界各國對時代認知的價值共識。這就更加要求世界各國要團結協作、加強對話與交流,堅決與一切戰爭、恐怖襲擊作斗爭,在新時代下秉持全新的發展理念推動世界各國實現高質量、可持續性發展,不斷為人類生存性價值訴求與生命活動發展持續性價值需要提供堅強后盾,有利于人類社會共同應對“變”之挑戰。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促進全人類和平共處、和諧共生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不變的美好夙愿,也是中國共產黨提倡“善治”之舉的前提性條件。而這種美好夙愿也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根溯源,“禮之用,和為貴”“國雖大,好戰必亡”等經典語錄強調了和平的重要性,深切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的憧憬與向往。然而,資本主義國家由于自現代性發軔以來始終奉行“資本至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道德原則,在進行資本積累與資本不斷擴張的基礎上損害與犧牲他國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只注重維護本國特殊利益,使得不同國家、地區在多領域發生對抗與沖突,對人類可持續性生存與從事生命活動造成了巨大威脅。因此,唯有遵循“和平”“發展”的價值,各國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相處,才能有效解決國家間存在的分歧與爭端。

其次,全人類共同價值契合了“公平”“正義”的國際社會關系建立的正向需要。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永恒的價值取向,柏拉圖就強調公平即和諧,正義是個人和國家的“善德”。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劇,公平與正義價值在國際社會中也逐步凸顯出其道德規范與倫理規約的核心所在,這對建立平等、友好、互助的國際社會關系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資本主義國家認為的“公平正義”就是通過零和博弈、霸權主義思維抹殺國際社會中的一切異質聲音,以自身規定的“公平正義”原則建構維護自身利益的道德價值規范,把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都釘死在自己制定的框架結構之中,給人們描繪出一幅美好生活圖景,但并不能真正解決貧富分化、階級對立等社會問題。對此,皮凱蒂在深入考察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收入分配狀況的數據后予以實證,他認為“資本主義不自覺地產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續的社會不平等”。(13)托馬斯·皮凱蒂.21 世紀資本論[M].巴曙松,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某種程度上來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正是資本主義現代性后果的現實表征。而我們提倡的公平正義是符合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虛假的“公平正義”的廓清與批判,是以人的本源性生存與發展問題出發,以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為落腳點的價值。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中國現代性建構的價值方案主張建立更加公平、平等的國際社會交往機制,它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為公”“良善”秉性,以善與正義的敘事形式強調所有國家主權一律平等,堅持科學的“義利觀”,堅決反對各國相互交往間以“大”欺“小”,要切實關切發展中國家的正當、合理利益需要,共建新型的公平正義國際社會關系,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最后,全人類共同價值蘊含了“民主”“自由”的世界政治秩序重建的正向需要。當今世界政治秩序建構的主動權仍由西方發達國家長期掌握,世界政治秩序的建立朝向、制定權與解釋權也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他們打著“民主”“自由”旗號在世界范圍內大肆干涉他國內政,阻礙其他國家的民主制度建立與自由自覺發展,正如鄧小平講道:“他們那一套人權、自由、民主,是維護恃強凌弱的強國、富國的利益,維護霸權主義者、強權主義者利益的?!?1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5.全人類共同價值中的“民主”不僅提倡世界各國要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維護與尊重人民的合法權益與要求,提升人民福祉、完善權力制約與監督;而且積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決反對單邊主義與強權政治,以此保障國際關系公平正義及世界和平、共同發展。而“自由”指向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通性自由,而非為所欲為的自由,這種自由是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抽離出的社會性實踐自由,為人類擺脫剝削壓迫、消除階級對立等一切不公現象提供制度化保障與規范。事實上,世界各國之所以能打破各種差異與隔閡限制而進行普遍交往與廣泛聯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自身民主進程高度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多元交往主體能夠尊重彼此,實現合作共贏,在共同尋找人類進步發展過程中畫出同心圓,達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不妨礙他國自由發展。中國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徹底拋棄了資本主義抽象人性論與實踐二元對立的理論桎梏,并在具體的外交實踐中將其廣泛傳播到全方位、多領域的國際交往中,提倡“和而不同”,強調聯合、交流、進步,真正符合全球正向價值規約與全球“善治”之需。

四、建構的文明向度:打造文明平等互鑒基礎上的文明新形態

全人類共同價值體現了“以人民為本、關懷現實的精神”,(15)韓驍.文明視野下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及其哲學意蘊[J].哲學研究,2021,(8).體現了對多元文化差異及不同價值實踐路向的彼此尊重、開放包容、交流融合與平等互鑒態度,是世界普遍交往下推動人類文明交融碰撞、和諧共生的生存共識。習近平總書記講道:“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之源?!?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75.文明與文化是民族之魂、國家之根,是融于民族血脈與整體性、延續性發展圖景的歷史積淀,尊重文化差異,堅持平等交流,秉承友好往來是人道的內在本質。全人類共同價值集天地萬物為一體,遵循視域融合原則,對于多樣化文明,堅持彼此關照、貫徹相互承認、強調普遍在場,包容不同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價值視差,同時尊重一定程度內合理價值分歧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有效釋義,充分彰顯出人的“類”存在本質以及主體間的交互性。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引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活積極順應了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客觀趨勢,倡導不同文明形態之間互相尊重、互聯互通、平等互鑒,并在此基礎上著力打造文明新形態,從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現代性文明邏輯,生動展現出中國新現代性建構的文明向度,為世界文明的未來走向描繪了中國愿景與中國暢想。

首先,與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潮流趨勢同向同行。西方現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發展,實現了主體自我解放與理性高揚的同時又將其本身遁入了彼此相互孤立、相互隔絕的消極生存語境,這使得資本文明歷史充斥著讓人孤立性的反身性后果,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更是無稽之談。然而,需要明晰的是,世界文明進步的應然狀態應是人類現代化生活中的一切現實生存關系處于和諧美滿、圓融互恰的情境,這意味著主體性解放與社會共同體美好生活的雙重展現。一方面,“現實的人”的整體性社會關系的形成應在“類本位”價值視域內完成與整合,并在保持其內部張力性結構關系基礎上以普遍性的價值共識原則包容異質價值形態與價值內容,從而實現人的個性自由與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應向人類社會公共領域復歸,在“自由聯合體”中獲得真正自由,實現多元文明主體的和諧共生。因而,在此意義上,人類“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并非科學、正向的現代性文明,其所始終遵循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造成了與向真正共同體生活復歸價值目標相悖的價值困局且無法在資本主義虛假共同體中消解。因而,資本主義現代性價值觀必然面臨著價值結構與價值理論范式的內在性變革。

全人類共同價值立足于人的類本質,解構了資本主義現代性價值觀中抽象的、形式化的價值構象與理論范式,蘊含著在全人類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建構一種以“人類”為中心、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倡導文明交流互鑒的美好生活圖景的理性期待。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潮流趨勢同向同行,尊重和承認文明相互交流的異質精神,做文明交集的“最大公約數”,并積極吸納中華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底蘊,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現實載體,生動體現了應對全球現代性危機、構建世界文明融通與價值共享的現代性主體文明體系的高度自覺。然而,囿于現代國家間的利益糾紛、歷史文化沖突與意識形態斗爭嚴峻,都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活的構建造成了重重阻礙,亟須一種超越“民族國家”界限,能夠從文明高度與全人類共同生存與發展高度的普遍性價值共識來打破各種意識形態偏見。全人類共同價值擁有胸懷天下、實現“大我”的治理格局,蘊含開放包容、和諧共生的時代精神,以平等互鑒的價值關懷引領多元文明對話,深刻反映出黨中央領導人民對世界文明如何“自處”與“相處”及其未來走向的規律性認知,對人類未來美好生活理想的總體謀劃,創造了文明新形態。

其次,解構西方文明論調格局,打造文明新形態。當今世界,各國因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不斷引起糾紛,而西方幾種典型的文明論調仍持攻勢態勢,不斷攪局,這只會人為地更加激化矛盾,放大對立,譬如“西方中心主義論”“文明沖突論”與“歷史終結論”等。西方中心主義也是西方“自我中心論”,即強調西方文明絕對優越,“一元”統治,不承認文明多樣性、不尊重其他文明的個性差異,抹殺一切“相對價值”,在世界范圍內實行“普世價值”同質化,建構“文化帝國主義”王國。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不同文明呈現出屬于自身獨特的精神氣質,因而文明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無法避免的。然而,異質文明差異與沖突的客觀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類文明不斷賡續發展。其實,“文明沖突論”也蘊含著“自我中心主義”邏輯,認為西方文明是世界所有文明中最具有重大的、壓倒性影響的文明,西方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普遍形式,即普世主義文明,(17)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20:161.其所遵循的思想觀念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信仰方向與實踐體制等,主張以西方文明取代世界其他文明。至于“歷史終結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否定壓制與邊緣化其他文明的存在,鼓吹文明與國家同質化,認為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不存在嚴重缺陷與基本矛盾,且沒有真正的對手,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18)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M].陳高華,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9.體現了西方根深蒂固的二元對立思維??傊?這幾種主要的西方文明論調的共性就是以形而上的抽象同一性來衡量人類文明豐富多彩的多樣性,以自身特殊利益標尺來遮蔽人類現代化的普適性價值追尋,“實乃單向線性的話語霸權擴張”。(19)韓升,王朋朋.世界文明進步視域內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闡揚理路[J].中州學刊,2022,(8).

與西方文明論調的單向線性殖民、霸權邏輯相比,全人類共同價值基于一種考量“現實的人”及其感性生活的全新世界觀,承認與尊重了不同國家發展模式的內在價值遵循,對人類交往合作與世界現代化發展呈現出應有的包容普惠姿態,是一種通向人類美好生活理想的張力性價值話語形態,它還使得不同價值主體從自身所處的特定社會歷史條件出發,自主地感受與把握現代性文明生活的涵義。全人類共同價值內蘊的文明開放包容、平等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特性有效解構了西方文明論調格局,打破了西方文明“一元”式價值霸權,倡導不同文明形式都要普遍在場、共同發聲,實現了自我文明與他者文明有機融通、互學互鑒而彼此協調、綻放異彩,自我文明可通過與他者文明平等交往而豐富充實自身,他者文明也可通過自我文明的充分欣賞與開放接納得到合理性確證,二者是一個相互交互、相互證成的過程。同時,全人類共同價值建構了世界文明相互關懷、互通有無、共生共榮的新形態,以共識性價值觀念、風俗文化、精神信仰等消除了西方文明論調帶來的誤解、誤讀、隔閡與戰亂沖突,從而將繁復的人類價值理念有序地串聯協調,凝聚起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的磅礴偉力。

猜你喜歡
全人類現代性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關于獻血
瘋狂的重量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淺空間的現代性
由現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