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內在機制及其當代啟示

2024-03-16 16:44董方圳
學術探索 2024年1期
關鍵詞:生產力馬克思資本

董方圳

(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1)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典范,它從現實的物質生產活動出發,以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為切入點,不僅揭示了資本全球化的世界歷史世界圖景產生的深層根源,更科學說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未來走向。世界歷史的生成與發展在馬克思的視野中表現為一個包含多維機制層級的理論,這包括關于世界歷史的生成機制、演進機制、動力機制和目標機制,這四重機制結構在唯物史觀的總體結構層級中依次遞進與躍遷,并直接指向人類歷史的發展客觀進程,為我們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當前,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仍需要從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中吸取思想資源,通過科技創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充分認識資本的歷史二重性,以辯證的眼光正確駕馭資本;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對世界的示范意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光明的前景。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內在機制

(一) 世界歷史的生成機制——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首次對“世界歷史”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他將世界歷史納入到思辨哲學的體系之內,用抽象的概念推演來代替現實的歷史發展進程,將“世界歷史”看作是“自由意識”的發展歷程。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不過是“精神”在時間中的發展,人類歷史是“絕對精神”借以實現自身的場所?!笆澜鐨v史是專門從事于表現‘精神’怎樣逐漸達到自覺和‘真理’的欲望;它本身中的黎明來了,它開始發現要點,最后它達到了完全的意識?!?1)黑格爾.歷史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56:94.在黑格爾看來,世界歷史本質上是時代精神或民族精神的辯證法,它是一條朝著特定方向奔流不息的長河,而各個民族歷史、國家歷史是作為許許多多的支流匯入到世界歷史這條長河之中的??傮w而言,黑格爾將精神作為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以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歷程來解釋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由分散向整體的發展趨勢,忽略了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黑格爾的世界歷史觀也具有濃厚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他將世界上的民族分為世界歷史性民族與非世界歷史性民族,并將非世界歷史性民族排斥在世界歷史的范圍以外,認為日耳曼民族是高等的世界歷史性民族,而東方某些民族則是低等的非世界歷史性民族,從而割裂了作為整體的世界歷史與各個民族、國家的歷史之間的關系。這就使他尚未真正科學揭示歷史運動的本質規律,使得他的歷史觀與辯證法一樣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沼。在批判地繼承黑格爾世界歷史思想的基礎之上,馬克思形成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科學的世界歷史理論,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對世界歷史這一概念做出了深入的考察,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的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也就是說,世界歷史不是絕對精神漫游的歷程,而是在現實的物質生產活動中,隨著生產力、分工、交往高度的發展,各個國家、民族擺脫孤立狹隘的封閉狀態,開始相互依存、緊密聯系,進而使世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世界歷史得以形成的基礎,世界歷史則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都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尚未形成真正的世界歷史,只有到了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才真正拉開了世紀歷史的帷幕?!懊乐薜陌l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往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的航線的發現,交往擴大了,工場手工業和整個生產運動有了巨大的發展。從那里輸入了新的產品,特別是進入流通的大量金銀,完全改變了階級之間的關系,并且沉重打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勞動者:冒險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0.由此可見,在馬克思那里,世界歷史是資本主義大工業和世界市場形成的結果,這兩者將“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系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都為文明和進步做好了準備,使各文明國家里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余各國”。(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34.新興資產階級是開創世界歷史的主導力量,世界市場則是世界歷史形成的基本載體,新大陸的發現和新航路使得新興資產階級的腳步踏遍全球各地,資產階級通過原始積累對美洲、亞洲、非洲等地進行殖民掠奪,用強制性的手段建立起了世界市場體系,而世界市場的建立則使得世界各地的聯系開始日益緊密,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經濟交往日益頻繁,推動人類經濟活動的范圍開始不斷擴大,打破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自然形成的封閉孤立狀態,從而使得整個世界開始成為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歷史也就從封閉性、地方性的民族歷史轉化為開放性、普遍性的世界歷史。

(二)世界歷史的演進機制——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

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將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作為世界歷史演進的根本原因,世界歷史是在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推動下不斷演進的過程,只有當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突破國家、民族的界限而拓展到世界范圍,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才開始形成。因此,生產力與交往的辯證運動構成了世界歷史的演進機制,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生產力的普遍發展是世界歷史形成的物質前提。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由于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個人的生產能力只能在狹小的范圍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聚集,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0.人與自然的這種狹隘關系使得整個生產生活被封閉在一個個分散孤立的社會經濟單位之內,同時使得人們的交往也被局限在狹隘地域的范圍之內,導致各個民族和國家并未突破血緣、地域的桎梏,處在一種自給自足、閉關自守的狀態,所以這一階段的歷史只能囿于某一國家、某一民族范圍之內。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別是大工業的確立,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生產力的普遍發展推進了生產方式的進一步完善,消除了各民族之間自然形成的勞動分工,開辟了世界市場,從而為世界歷史的演進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

其次,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是世界歷史演進的關鍵樞紐。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的本質就是各個民族通過普遍交往而形成的世界一體化進程,這一進程不僅涉及經濟領域,還涉及政治、文化、精神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動下生產力普遍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生動描繪了資產階級打造全球性交往網絡的景象(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改變了前資本主義時代人類社會交往的偶然性、片面性、狹隘性,它使得人類交往的空間范圍不斷擴大,交往關系日益縝密,從各個孤立的點、走向民族國家乃至世界,同時豐富了人類交往的層次和內涵,形成了一個以資本全球化為物質內容,包括生產、消費、精神、文化等因素在內的多元化交往共同體,從縱向和橫向雙重維度推進了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

最后,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辯證運動是歷史向世界歷史演進的推動力量?!案髅褡逯g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都取決于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5.馬克思在這里指出了生產力與交往之間的辯證關系,認為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促進了交往范圍的擴大,而交往的擴大則能夠保存已經創造出來的生產力,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只有當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世界歷史的實現形式就是交往的世界化與生產力的世界化,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在生產力與交往形式辯證運動推動下的客觀的、自然的過程。

(三)世界歷史的動力機制——資本的逐利本性

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剩余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1.因此,資本的逐利本性是資產階級開創世界歷史的直接驅動力。作為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的本性就是不短的擴張、無限的增值,只要能實現利潤最大化,資本就會義無反顧的去追求,“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趕踐踏一切人間的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由于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貪婪,資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就是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實踐縮減到最低限度”。(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而當某一有限區域或國家的市場、原料不能滿足資本獲利的需要之時,資本就會突破狹隘的地域、民族乃至國家的界限,向更加廣闊的空間去尋找獲利的機會,從而使整個世界開始成為一個以資本為紐帶的整體。

在深入分析資產階級開拓世界歷史的過程當中,馬克思也強調了了資本開拓世界歷史所帶來的進步意義,“資產階級由于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他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了一個世界”。(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中,馬克思指出:“所有這些同時影響著中國的財政、社會、風尚、工業和政治結構破壞性因素,到1840年在英國大炮的轟擊之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題的過程?!?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693.“中國革命將把火星跑到現今工業體系這個火藥裝的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引爆,這個普遍危機一擴展到國外,緊接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雖然資本從一出生起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但馬克思認為資本在用血與火開拓世界歷史的同時卻不自覺的成為了推動歷史發展的工具,資本主義憑借著廣泛的交往,把各個處于封閉孤立狀態的落后民族強制性的拖入到了世界市場體系,并通過先進的生產力,瓦解了落后國家和民族的自然經濟,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社會結構以及價值觀念發生了質的改變,成為落后民族實現社會轉型的重要推動力。

(四)世界歷史的目標機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資本主義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是世界歷史的起點,它為世界歷史奠定了最初的物質基礎,所以在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資產階級成為了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因而,這一階段上的世界歷史也表現為按照資本機制運行的資本主義全球化,資本將一切都納入到市場體系和交換價值當中,構建了一個以貨幣為軸心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網絡。但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不過是發展生產力并創造與這種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世界歷史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資本全球化只是世界歷史的一種暫時形態,隨著資本在全球范圍的擴展,特別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資本的內在矛盾即社會化的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劇,資本主義狹隘的所有制關系已經無法容納它本身所創造的財富了,它必然要被高的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所代替,那時,資本主義世界歷史階段便告一段落,世界歷史迎來了它的高級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而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一運動是以建立在生產力普遍發展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基礎上的世界歷史為前提的,“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不這樣的話“就只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共產主義就只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存在處于一種地方的、籠罩著迷信氣氛的‘狀態’”,“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因此,“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與此同時,馬克思將世界歷史的前途與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認為世界歷史的發展是與生活在其中的個人發展息息相關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演進最終還是依靠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現實的人,因為“每個單個人的解放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這就意味著歷史越是朝著世界歷史方向演變,個人也就獲得了更大程度上的解放。在前資本主義時期,雖然個人的發展表現為一種整體性,但這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狹隘的關系基礎之上的,個人的自由被淹沒在了共同體當中,表現為一種混沌未開的原始性;到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開創的世界歷史時代,以物的依存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瓦解了前資本主義時代人的依附關系,造就了“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個人的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這卻是以“物役性”為代價的片面的自由,個人的發展深受一種異己的力量所支配,資本主義狹隘的分工阻斷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生產表現為人的目的,而財富則表現為生產的目的”,(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人成為了自己經濟活動和創造物的奴隸。只有世界歷史發展到了共產主義階段,“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可見,在馬克思眼中,個人的自由與世界歷史的發展是一種同步、同態演化的關系,在世界歷史浪潮的推動下,個人依次擺脫了前資本主義時期的狹隘封閉性,資本主義時期物的依賴性,最終在共產主義階段個人的自由得到了充分具體的實現,成為了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啟示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跨越式發展

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視野中,生產力因素始終是處于核心地位的,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及其世界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擺脫封閉自守、落后愚昧狀態的根本要求,同時也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物質前提。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更加需要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中不斷吸取養分,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只有不斷推進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過渡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創造強大的物質基礎。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人民生活水平都邁上了一個大的臺階,國家和民族的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但是面對這些新的變化,我們依然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通過改革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應該看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是脫胎于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工業化程度較高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脫胎于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然后再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工業化、市場化和生產的社會化。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經歷一個初級階段的發展歷程,通過漸進改革逐步發展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還存在著各種矛盾,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升級,民主法治還需進一步健全,社會治理仍需進一步創新,特別是隨著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轉化,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已成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要在堅持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做到質量與效率兼顧,在不斷擴大優質增量的基礎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持續進步。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同時也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它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的革命力量。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深刻論述了資產階級對生產工具、交通工具進行革命性變革的重要意義,公正而客觀的指出了資產階級在歷史上起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展,空間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海洋技術、新能源技術方興未艾??茖W技術迅猛發展的趨勢,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加快科技研發和應用的步伐。近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宮、蛟龍、墨子、悟空、大飛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部分高科技產業如高速鐵路、5G通訊、北斗導航、電動汽車等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創新總體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在科技發展領域依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頂尖科技人才相對匱乏,科技投入相對不足,科學研究質量不高,科技體制機制不夠成熟等。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國的科學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只有通過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多向協同,整體推進的科技創新新格局,才能實現我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因此,要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我國發展的重點戰略,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自主創新作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動力,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拓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網絡,對小微型創新企業予以政策優惠或資金補貼,加強對知識產權以及專利技術的研發、保護、和運用的力度,充分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弘揚創新文化,培養一大批具有尖端技術、國際視野以及奉獻精神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實現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由跟跑,向更多領域并跑乃至領跑轉變。

(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認為,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如果說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為世界歷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前提,那么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則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關鍵紐帶,二者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推進了世界歷史進程滾滾向前。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深入分析了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通過普遍交往,從而將整個世界連成一個整體的生動場景。資產階級通過經濟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等交往實踐活動,開創了世界市場、世界民族、乃至世界文學,導致落后民族和國家的原始封閉狀態被打破,彼此之間的依存度不斷加強。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交往的擴大,而交往的擴大則為保存已經創造出來的生產力創造了條件,因此,交往的擴大程度也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一樣,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準。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對落后國家的統治,形成以資本主導的中心——邊緣格局,除了生產力方面的優勢外,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程度、開放程度遠遠高于以農耕文明為主的落后國家??梢?落后民族、國家要想成功實現社會轉型,實現后來者居上,就必須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歷史潮流,在交往實踐的基礎上展開與多元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從國際形勢上看,這是順應全球化發展的必然之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生產社會化、國際分工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交通和通訊行業蓬勃發展,超音速飛機、高速列車、衛星通訊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打破了人類交往的時空界限,日新月異的交往方式不斷加速著全球化進程,跨區域之間的各種交往活動例如經貿、科技、文化乃至戰爭使得世界高度一體化,將整個世界聯合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這已成為當代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模式。這說明,在當今時代,任何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的發展都必須要與世界攜手合作,“魯賓遜”式的孤立發展早已成為過去,開放與交流已成為歷史的必然,這就要求我們要擴大對外開放的程度。從國內形勢看,對外開放也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難得的契機,通過對外開放引進世界先進技術、資金、人才以及科學的管理經驗,有助于我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為我國的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

當前,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總體而言,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發展都是有利的,但由于當前的全球化進程是由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因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要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的關系,在政治獨立和經濟自主的前提下開展國際經濟交流,堅決反對任何有損我國主權和國家安全的貿易政策,不斷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的的能力,通過發展對外經貿合作進一步提高我國自主發展經濟的能力。同時,獨立自主并不意味著閉關自守或者縮小對外開放的程度,獨立自主與自力更生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近年來,一股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開始抬頭,但經濟全球化依然是無法阻擋的大趨勢,問題的爭論不在于全球化是“陷阱”還是“餡兒餅”,而是在于如何對經濟全球化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世界各國都能從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因此我國積極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于世界各國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始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以及區域經濟合作,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伙伴關系,營造一個開放、包容、和諧、共贏的國際交流環境。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在放寬市場準入、優化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出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同時,以“一帶一路”為標志的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體系已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和積極響應。以“一帶一路”為依托,我國與周邊國家共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深化雙向投資合作和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國際大通道建設,不斷提高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為探索全球經濟治理新模式、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2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發展,我國同相關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層面的務實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已基本形成,為我國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增添了新的發展動力。

(三)充分認識資本的歷史二重性,以辯證的眼光正確駕馭資本

對資本全球化進程進行歷史而辯證的分析,這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超越各種形形色色唯心主義歷史哲學的關鍵所在。馬克思從唯物主義歷史觀出發,將以資本全球化為內容的世界歷史視為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對資本主義開創世界歷史、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馬克思始終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之上,批判了資本主義在開拓世界歷史進程中對落后國家和民族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并以人類社會發展的宏觀視野指出了資本主義被共產主義取代的必然性,從而對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予以了科學公正的評價?!稗q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5)馬克思.資本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從暫時合理性、必然性層面肯定資本主義在推動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而從歷史性、超越性層面否定了資本全球化并指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最終歸宿,這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閃耀的辯證法光芒,這種深刻的辯證視野對我們當今正確認識資本的二重性依然具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一方面,在一個歷史階段,資本依然具有推動社會歷史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資本的演化史同時也是一部資本的創新史,資本創新的內在動力來源于資本趨利避害的本性。資本為了擺脫危機,獲取更多剩余價值,就要不斷發明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模式以及新的產業鏈,從而使得資本的形態和功能發生了新的改變。從歷史上看,正是這種資本創新推動資本由馬克思時代占主要地位大工業資本經過銀行資本的滲透、融合,進而在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資本,金融資本作為虛擬資本,進一步將社會生活的各個要素都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由此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新型資本形態:知識資本、文化資本、符號資本、人力資本、生態資本等。只要創新能夠使資本擺脫自身矛盾運動所導致的危機,資本就會不斷的去追求,只要創新能夠給資本帶來高額的利潤,資本就會拼命的實現,如果沒有創新,資本必然會滅亡,正是在這種周期性的危機和創新中資本才能在歷史舞臺不斷出場。資本形態持續交替演變表明,資本在其發展的特定階段,其外在形態會因其自身內在矛盾運動而發生改變,舊的形態的退場并不意味著資本本身的滅亡,相反,它意味著新的資本形態的出場,因而依然具有推動歷史發展的進步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資本的形式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微觀主體所采用的,這是因為資本的歷史進步作用尚未完結,特別是新形式的資本依然具有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規約下釋放資本的活力,有利于加快形成現代市場體系,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使各種生產要素在不同地區、部門、企業按最合理達方式自由流動,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本所帶來的競爭機制能夠有效激發各種市場主體的生產積極性,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型產業,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高各行業、部門、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我國自主引進的境外資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國建設資金、技術等方面的不足,保障一批重點項目的順利開展,通過外資建立“三資”企業能夠有效增加就業,培養一批先進的管理人才??梢?在當前的歷史階段,資本對于我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在尚未完全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之前就強調徹底消滅資本,不僅有悖于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同時也是一種“左”的錯誤,不利于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資本始終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人類歷史上不可能永世長存,資本內在的固有矛盾最終會導致其被歷史所淘汰。因此,在充分發揮資本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忘記資本消極作用以及存在的暫時性。就我國現實發展而言,資本的活躍雖然極大的推動了經濟的繁榮和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其負面影響也在進一步增強。虛擬資本的過度投機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泡沫,使得我國實體經濟萎靡不振,影響著我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同時還產生了貧富兩極分化,勞資矛盾加劇,公平正義缺失、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伴隨著資本而來的各種西方思潮也在扭曲著人們的價值觀、是非觀、道德觀,和諧穩定的社會風氣遭到破壞。新自由主義、憲政民主論、普世價值觀等西方意識形態更是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脅,嚴重影響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資本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要不斷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對資本予以宏觀引導和政策限制,要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處理好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不斷完善市場秩序和法規,加強市場監管,保障公平競爭。要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模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傊?只有正確的利用資本、控制資本、駕馭資本,我們才能使資本始終沿著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運行,從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

(四)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與世界秩序的結構轉化是一種對應性演化的關系,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時也是各個國家、民族、階級關系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整合,從而形成不同的世界性交往規范,每一時期占據主導地位的交往規范主宰著整個世界秩序,規約著生活在其中的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不斷推動著世界歷史的向前發展,從而也推動世界性交往規范的不斷變革。與世界歷史發展的階段相適應,世界秩序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分散的無序狀態—資本為主導的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共產主義的和諧統一。在世界歷史尚未形成的前資本主義時期,各個國家、民族處在一種相互隔絕、閉關自守的狀態,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落后的生產力制約著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層次與交往規模,因而使得這一時期的世界表現為一種分散無序的狀態,主宰全球的普遍性交往規范尚未形成。在資本主義世界歷史階段,資產階級憑借著先進的生產力和廣泛的交往開始將世界連為一個整體,將原處于封閉狀態的國家、民族置于以資本為核心的世界交往網絡之中,形成了以資本為主導的世界秩序。在資本的統治下,先前的那種分散無序狀態被打破了,各個民族、國家之間有了共同的交往規范,全球范圍內的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秩序開始形成,但是,這種統一的世界秩序究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體現資本擴張本性的不公正的世界格局,在自由競爭時期,它表現為殖民主義,在壟斷時期,則表現為帝國主義,而在當代,又以后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等形態出現。西方發達國家始終處于全球的中心極,發展中國家處于全球的邊緣極,鞏固剝削和奴役是這一世界秩序的根本目標,這種秩序既造成了統一,又造成了國家、民族、階級、個人之間的分裂和對立。在共產主義世界歷史階段,以共產主義為主導的新型世界秩序揚棄了以資本為主導的世界舊秩序,原先在資本統治下分裂對立的世界重新統一,個人在資本壓迫下所喪失的本質力量重新復歸,全球性生產的無序狀態也被共產主義生產的有組織性、計劃性所代替,生產力的高度發達促使全球的經濟、文化,科技事業打破狹隘的界限旺盛發展??梢?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中,共產主義與和諧穩定的國際秩序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作為“總體性”的世界歷史是共產主義形成的基本前提,而共產主義的實現則是對以資本主導的霸權主義世界秩序的否定。

時至今日,以資本為主導的舊的國際秩序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障礙,引發了一系列全球性問題:南北發展失衡,人口暴漲,資源危機,環境污染等。為了順應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就成當今時代全人類共同的期盼。正是在這一關鍵歷史節點,習近平同志以宏大的歷史視野和長遠的戰略眼光,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作為時代新秩序的代表,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舊的霸權主義世界秩序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經濟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基礎不是建立在壟斷資本對別國的經濟掠奪之上,而是通過世界各國人民同舟共濟,在平等互利的經濟往來中共同打造的。中國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者,始終堅持互惠互利,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堅決反對霸權主義性質的國際產業鏈和金融鏈,以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為核心,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紐帶,積極促進資本、勞動力、技術、能源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流動,以中國的優勢產業造福世界,尊重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平等地位,“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2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2-63.第二,在政治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它與歷史上存在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有著根本區別,后者是少數大國通過建立軍事聯盟、政治集團,政治附庸等手段稱霸世界的威權政治體系,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世界各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協商、包容互鑒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它不僅全面發展與世界各國在政治上的友好往來,尊重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權益,同時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協商化解分歧,堅決反對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反對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積極應對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貢獻中國力量。第三,在文化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西方中心論”的翻版,也不是“文明沖突論”的再版,而是推進世界文明大繁榮、大發展的優秀模板,它尊重世界各國文明的多元性,文化發展道路的差異化,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積極吸取各國文明的養分,以求同存異的態度推動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第四,在生態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那種通過產業轉移掠奪他國資源、污染他國環境的邪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它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倡導世界各國用科學、負責的態度加強全球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把生態治理置于全球治理的關鍵地位,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全球性問題。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在當代的最新出場形態,它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科學內涵,同時也將這一理論轉化為實踐,將其上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成為中國引領時代發展進步、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偉大旗幟,為世界歷史向共產主義階段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百余年的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已經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世界理論的深刻性與前瞻性。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過時,相反,它在新的歷史語境下依然彰顯著旺盛的生命力與活力,成為我們及時解答時代問題,不斷拓寬時代視野,總體把握時代方向的正確指引。

猜你喜歡
生產力馬克思資本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資本策局變
第一資本觀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VR 資本之路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零資本”下的資本維持原則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