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T三維重建容積再現技術對肩關節前脫位復發因素的臨床分析

2024-03-16 10:01陳檬檬沈進穩
浙江臨床醫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骨性肱骨肩關節

陳檬檬 沈進穩*

肩關節前脫位時,受暴力強度的影響,肩胛骨關節盂前緣與肱骨頭后上方發生撞擊,從而造成肱骨頭創傷性嵌塞性骨折,即Hill-sachs 損傷,常和骨性bankart損傷合并出現。有研究表明關節盂損傷和Hill-sachs 損傷是肩關節出現反復脫位的主要影響因素,年齡、性別、治療方式的選擇也可能造成肩關節脫位的復發[1]。目前,臨床上對肩關節病變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眾多,如傳統的X 線、CT、MRI 及造影,其中CT 三維重建容積再現技術(Volume reproduction technology,VRT)作為評估關節盂與肱骨頭骨缺損的一種有效手段,對其損傷大小的測量較為準確。本文的目的是回顧性分析本科收治的肩關節前脫位患者資料,利用VRT 分析復發肩關節脫位的影響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浙江省中醫院2019 年1 月至2021年1 月收治的124 例肩關節前脫位患者,男64 例,女60 例;年齡20~59 歲,平均(34.6±8.7)歲;左肩關節56 例,右肩關節68 例。

1.2 測量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本院行64 排螺旋CT 掃描,進行VRT 成像,測量水平面肱骨頭后外側缺損寬度及深度,GE 工作站處理肩關節三維成像,去除肱骨頭及胸椎等部位,完整暴露關節盂,所有圖像均由一名專業的放射科醫師和一名骨科醫師進行數據測量。(1)2D-CT 測量:選取水平面中最大的肱骨頭層面,繪制最佳虛擬圓形,測量Hill-sachs 損傷的兩端在虛擬圓中的距離即寬度,損傷最深點與圓圈的垂直距離即為深度,見圖1。(2)3D-CT 測量:重建肩關節三維CT,完整顯露關節盂,在肩胛盂下方近2/3 處模擬最佳匹配圓,將圓的直徑視為正常的關節盂橫徑,肩胛盂前緣至圓圈的距離為缺損寬度,計算其占橫徑的百分比,即為關節盂缺損的比值,見圖2。

圖1 Hill-sachs測量方法

圖2 骨性bankart損傷測量方法

1.3 觀察指標 回顧患者既往病歷資料,根據是否復發脫位分為兩組,分別為復發組和非復發組,評估患者CT 平掃及三維重建等影像學資料。根據KRALINGER等[2]對Hill-sachs 損傷進行分級,以1.5 cm2和2.5 cm2為界,分為I、II、III 度損傷。根據關節盂缺損寬度比值將骨性bankart 損傷分為三類,<12.5%為輕度損傷,12.5%~25.0%為中度損傷,>25.0%為重度損傷[3]。對發生肩關節再次脫位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包括年齡、性別、受傷側別、骨性bankart 損傷程度、Hill-sachs 損傷面積的大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符合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n或%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然后將收集的所有影響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進一步明確影響肩關節復發脫位的獨立影響因素,結果以校正后的優勢比(OR 值)和95%置信區間(CI 值)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描述性分析 患者骨性bankart 損傷寬度比值1.72%~31.11%,平均(17.75±6.30)%。Hill-sachs 面積0.30~4.87cm2,平均(1.74±0.81)cm2。肩關節損傷的影像學分析:Hill-sachs 損傷分級:I 度47 例,II 度58 例,III 度19 例。骨性bankart 損傷分級:輕度27 例,中度80 例,重度17 例。

2.2 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與統計學結果見表1。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損傷側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復發組骨性bankart 損傷寬度比值、Hill-sachs 損傷面積明顯高于非復發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骨性bankart 損傷寬度比值和Hill-sachs 損傷面積是發生肩關節反復脫位的危險因素。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與統計學結果

2.3 邏輯回歸分析 以復發脫位和非復發脫位二項分布變量為因變量,其他因素為自變量的邏輯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梢姽切詁ankart 損傷寬度比值對肩關節復發脫位具有統計學意義(OR=1.16,95%CI:1.07~1.27,P<0.001);Hill-sachs 損傷面積對肩關節復發脫位具有統計學意義(OR=7.95,95%CI:3.64~17.36,P<0.001)。而年齡、側別、性別不是發生肩關節復發脫位的危險因素(P>0.05)。

表2 肩關節復發脫位的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

3 討論

肩關節脫位在臨床中較為多見,其中前脫位最為常見,約占90%[4],多發于青壯年男性。當肩關節發生前脫位時,由于肌肉收縮,使得肩胛盂與肱骨頭后上方發生撞擊,造成肱骨頭溝槽狀骨性缺損,同時可能出現肩胛盂前緣壓縮性骨折或骨缺損,當兩種骨性損傷同時存在時,可對盂肱關節的動靜態穩定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出現反復脫位的可能[5]。有文獻報道指出,骨性bankart 損傷在肩關節前脫位時發生率可高達70%[6],而Hill-Sachs 病變在首次肩關節脫位病例中高達93%[7]。目前有學者將153 例肩關節前脫位患者納入研究,通過多因素邏輯回歸發現,骨性bankatr 損傷并不是引起Hill-sachs 病變的危險因素,二者并不是同時發生,但同時存在兩種損傷的發生率可高達56.2%。

肩關節脫位常見的病理變化包括關節盂骨損傷、Hill-sachs 損傷、韌帶及關節囊松弛。骨性bankert 損傷常見于肩胛盂前緣,多伴隨盂唇的損傷,使肱骨頭與盂唇接觸的負關節內壓難以有效維持,造成肩關節的反復脫位[8],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15%~20%的關節盂骨質流失是一個臨界極限,因為其增加了反復不穩定發作和肩部功能受損的風險。而隨著對生物力學的不斷探索和認識,對于存在骨性bankart 損傷患者的臨界值正在不斷降低,有學者將72 例肩關節前脫位的軍人患者納入研究,采取bankart 修復術,并進行跟蹤隨訪,發現關節盂骨缺損>13.5%的患者術后肩關節不穩指數大幅度提高[9]。研究證明Hill-sachs 病變的大小和位置會影響功能水平,增加疼痛和復發性脫位的風險。而經保守治療后有70%的患者仍出現肩關節的反復脫位,說明骨性結構的缺失會影響肩關節的穩定性。當合并有Hillsachs 損傷時,關節盂缺損>2 mm,可能會出現肩關節再脫位的情況[10]。因此,要綜合考慮骨性bankart 損傷及Hill-sachs 損傷的這兩個因素,做到精準測量及評估,從而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有效降低肩關節復發的風險。

目前對于肩關節不穩的檢查手段眾多,X 線檢查僅能判斷肩關節的對位情況以及大致的骨缺損情況。CT平掃能清楚顯示關節盂和肱骨頭的缺損情況,但僅能大致測量Hill-sachs 損傷的寬度及深度,對于關節盂缺損的具體數值無法準確評估。MRI 對軟組織損傷具有較高的分辨率,且不具有電離輻射,但對骨性結構的顯示欠佳[11]。而CT 三維重建技術,能較準確直觀的觀察關節盂骨質結構[12],利用VRT 技術進行數據處理,能精確測量關節盂骨缺損比例。有研究表明,3D-CT 可作為目前檢查關節盂骨缺損的金標準[13],2D-CT 對于Hillsachs 損傷面積的評估可靠,水平面的計算結果較冠狀面及矢狀面更精準[14]。但關節盂重建模型的正面若與觀察者存在一定角度,可能對其測量結果造成影響[15]。盡管如此,目前大多數學者仍認可三維CT 重建可作為評估關節盂與肱骨頭缺損的有效測量手段。

本研究通過臨床對照回顧性研究分析發現肩關節脫位的復發與骨性bankart 損傷的大小、Hill-sachs 損傷的大小有關,復發肩關節脫位的患者骨性bankart 損傷寬度的比值及Hill-sachs損傷的面積均明顯高于無復發脫位的患者。因此,作者認為復發肩關節脫位可能與骨性bankart 損傷及Hill-sachs 損傷的程度有關。既往有研究也發現Hill-sachs損傷的嚴重程度與脫位的次數存在正向相關性,損傷面積越大,脫位次數越頻繁,III 度損傷的復發率相較于I、II 度損傷明顯提高,可達66.7%[16]。

本研究由于是回顧性研究,并未對患者受傷時的姿勢、暴力程度、骨密度等進行分析,也未在關節鏡下測量并與影像資料對比,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2D-CT 及三維模型的構建中,由于骨損傷的形狀大多不規則,可能無法完全反應真實的生物力學效應。同時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對結果產生一定影響。

猜你喜歡
骨性肱骨肩關節
肩關節鏡術后進行肩關節置換術感染風險高
人工肱骨頭置換治療老年肱骨近端復雜性骨折的效果
肩盂骨性Bankart損傷骨缺損測量研究進展
老年復雜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選擇:保守治療,切開復位還是肱骨頭置換?系統評價及Meta分析
中藥治療踝關節骨性關節炎
重新認識肩關節骨折脫位
克氏針張力牽引固定法治療骨性錘狀指
肩關節生物力學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進展
辨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45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