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江型濕地公園景觀環境特征對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復愈性的影響
——以上海后灘公園為例

2024-03-18 09:07唐藝源
中國園林 2024年1期
關鍵詞:漫步綠地受試者

干 靚 唐藝源 尹 杰

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在城市公園綠地中感受自然從而實現身心修復逐漸成為市民追求高品質健康生活的新時尚。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綠地可通過促進正面情緒產生[1]、減輕壓力、降低認知疲勞[2]、減少肥胖和心血管疾病[3]等路徑為使用者提供健康療愈作用。公園綠地空間的復愈性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人類作為景觀空間行為主體對景觀環境的主觀感知上。國外關于自然感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量化人類感知到的自然程度,并將其與偏好、復愈性和福祉進行相關分析,探索人群感知及感知產生的復愈效益。自然感知與感知復愈性的影響研究大多基于經典的注意力恢復理論(ART)[4]189-195和減壓理論(SRT)[5-6]。評價研究中對自然感知變量的量化方式多通過實驗參與者的自我評價,如對感知生物多樣性[7-8]、感知自然度[9]、感知綠度[10]及感知水體質量[11-14]進行自主評分來呈現人群感知到的自然程度,其中不少研究發現對自然的感知程度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壓力和情緒,但少有研究挖掘實際景觀環境要素對自然感知產生的影響。也有研究探索了自然感知產生復愈效益的機制,其中感知復愈性(perceived restorativeness),即基于個人情緒感覺,在與環境互動時對人的精神的恢復程度,在研究中被證明能起到中介作用[15-16]。在感知復愈性影響因素研究中,探索具體景觀環境要素對感知復愈性影響的研究較少[17-18]。國內在自然感知領域的研究大多關注自然偏好[19]、審美和視覺舒適度[20]等方向,較少涉及人群的自然感知與感知復愈性。在有限的城市公園綠地中,如何通過優化景觀環境要素強化其對人群的自然感知及感知復愈性是提升公園綠地環境品質的重要研究方向。

城市濱江公園綠地是具有生態敏感性、資源共享性、審美性與歷史文化性等特征的復合公共開放空間[21]。其中,上海黃浦江、佛山高明西江、遂寧涪江等濱江沿岸地區均存在沿江型的濱江濕地公園,即在濱江公園綠地中有一條明顯的、綿延的濕地景觀。這類線性水體與岸邊植被景觀組合而成的空間,相比于一般城市開放空間具有更優越的自然屬性,可以給游人帶來更加豐富的感知體驗。

豐富的自然體驗與感知有利于公園綠地發揮健康效益。雖然已有大量研究從城市綠地的物理特征、感知和使用[22]等方面驗證了城市公園綠地空間對使用者具有復愈性,但針對沿江型濕地公園這一極具自然感知潛力的城市濱江公園綠地類型的復愈性研究仍較缺乏。在濱江空間規劃設計提升方面,以往研究多基于濱江空間形態量化[23]、濱江綠地更新內涵[24]、濱江生境質量分析[25]、濱江生態空間規劃管控[26],以及濱江空間資源分配模式[27]等視角,缺少從感知視角出發的探究;而在現有的濱江公園綠地感官感知研究方面,則更多從濱江建筑形態[20]、建筑色彩等人工要素角度關注視覺感知舒適度,而針對景觀要素的主觀感知及自然復愈性的探索較少。綜上,如何設計這些沿江型濕地公園的景觀環境要素以最大化提升使用者的感知自然度和感知復愈性還需進一步探索[28]。

鑒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后灘公園作為研究對象,基于志愿受試者的自然感知漫步實驗,分析實際的景觀環境特征與人群自然感知和感知復愈性之間的關系,并基于實證提出設計優化建議,以期為提升城市公園綠地的人群感知質量提供參考。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位于上海黃浦江東岸的后灘公園為研究對象(圖1)。黃浦江沿岸綠地是市民日常休閑活動的重要空間[29]。后灘公園是黃浦江東岸一處以濕地水體為基底的城市濕地公園,原為鋼鐵廠和船舶修理廠的廢棄工業棕地,其濕地生態修復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項目[30]。該項目的實施有效改善了區域內的土質、水質等問題[31],使其成為上海中心城區黃浦江沿岸自然要素最豐富的岸段。后灘公園內植物種類較為豐富,植被結構層次分明,與濕地水系、棧道小徑、工業風小品等共同構成濱水綠地景觀,具有典型的沿江型濕地公園特征,可為游人提供豐富的自然感知體驗。

圖1 后灘公園區位圖與現狀實景照片(照片由漫步實驗的受試者拍攝)

1.2 研究數據與實驗流程

采用游客受雇傭拍攝法(Visitor Employed Photography,VEP)獲得受試人群的自然感知和感知復愈性數據,即招募受試者在自然漫步實驗中用照片記錄人與環境的互動,收集人群對環境的感知數據;再通過Likert結構量表問卷和結構化訪談的方法,將物理景觀屬性與空間感知相結合,多方位地呈現出游客的現場體驗[32]。研究團隊借助“浦江東岸”公眾號平臺面向上海市民公開進行受試者招募。選擇上海全年最適合在濱江地區開展戶外自然體驗活動的秋季進行實驗,具體實驗日為2022年10月23、26、30日。根據現場溫濕度、噪聲和風速監測記錄,這3天的天氣狀況相似,避免了因不同實驗日的氣候條件不同所帶來的現場體驗感知差異[17,33]。

以后灘公園內的望江驛13號作為漫步起點,至公園2號門后折返回起點(圖2),該區段包含綿延約1.4km、寬窄不一的人工內河濕地系統,漫步途中可見內河凈化濕地、濱江蘆荻、原生濕地等景觀。實驗過程中,受試者可以選擇公園內的不同路線進行漫步,各路線長度基本一致。既定路線將實驗時長控制在40~60min,在確保受試者有充足的時間漫步感受自然景觀的同時,對自然劑量(nature dose,即與自然接觸的時間)[1,8,34]起到上限控制作用,避免受試者因攝入自然劑量差異過大而造成的感知復愈性差異。實驗要求如下。1)受試者須獨自出發以規避漫步中可能出現的同伴互動干擾[35]。2)實驗開始時,受試者打開可拍攝照片、可記錄拍攝地點和漫步軌跡的“兩步路”App,按照自己的節奏漫步并觀察周圍的環境,在漫步過程中根據自身在后灘公園中感知到的自然程度和療愈程度拍攝場景照片;所有照片采用橫向構圖,拍攝高度與雙眼持平,拍攝鏡頭角度垂直于拍攝場景,且不對場景進行縮放。3)受試者在拍攝照片的同時對場景的自然程度和療愈程度進行分值為1~5分的評分,若認為該場景的自然原真性越高、越野生,則感知自然程度的評分越高;若認為該場景越能讓自己心情舒暢且減緩壓力,則感知療愈程度的評分越高。感知復愈性在本研究中通過人群自我評價的復愈程度即療愈得分進行量化。4)每位受試者在結束漫步時須提供至少10張場景照片,盡量保證每種分值至少有2張照片,同時提供“兩步路”記錄的路線軌跡數據。具體實驗流程如圖3所示。

圖2 自然感知漫步實驗開展路段及起終點(望江驛13號)與折返點(后灘公園2號門)

圖3 自然感知漫步實驗流程

1.3 景觀環境變量選取與量化

參考相關研究文獻[8,16,19,29,34-37],結合實驗場地的預調研情況,將沿江型濕地公園中影響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復愈性的景觀環境變量分為水體、植被、場地、動物和建構筑物五大類。從實驗受試者提供的409張拍攝照片中,篩選出每張照片中均出現的22項景觀環境要素(表1)。

表1 景觀環境變量選擇

1.4 定量模型構建

1.4.1 人群自然感知的影響因素回歸模型

采用有序回歸模型分析景觀環境要素對人群自然感知影響的顯著性?;貧w模型如下:

式中,Y為感知自然程度;Xi為景觀環境要素;βi為待估計的回歸系數;β0為常數項;ε為誤差項。

首先利用卡方檢驗和斯皮爾曼檢驗對影響自然程度評分的景觀環境變量進行檢驗,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是進行回歸分析的前提;再將通過相關性檢驗的景觀環境要素與人群的感知自然程度評分進行回歸分析。

1.4.2 人群感知復愈性的影響因素回歸模型

采用有序回歸模型探討景觀環境要素對人群感知復愈性的影響?;貧w模型如下:

式中,Y為感知復愈程度評分;Xi為景觀環境變量;βi為待估計的回歸系數;β0為常數項;ε為誤差項。

先將感知復愈程度評分與所有22項景觀環境要素進行相關性檢驗(N=409),再將通過相關性檢驗的景觀環境要素與人群的感知復愈程度評分進行回歸分析。

2 結果分析與討論

數據清洗后,得到有效受試者63位,其中女性占比67%,男性占比33%;年齡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年齡段(94%),兒童與老年人較少;93%為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2.1 人群自然感知的空間偏好特征

63位受試者拍攝照片的選擇點位及行走路徑(圖4)顯示:多數受試者在出發后偏好于沿著靠江路段的濕地進行漫步和拍攝;而在有咖啡店、零售小亭的濱江路段,選擇臨江漫步的人數有所減少。由此可見,在有多條路線可選擇時,大部分受試者偏好沿濕地的路線漫步。返程時僅有個別受試者選擇與去程相同的路線,體現出受試者更傾向于獲得不同的體驗。

圖4 受試者漫步路線及主要拍攝點位圖

2.2 人群感知程度

在自然感知場景中,受試者認為32.8%的自然程度達到“非常自然”的程度,37.9%達到“非常療愈”的程度,即大部分受試者認為后灘公園的綠地空間能讓人較好地感知到自然并獲得一定的復愈感受。

分別采用均值和標準差2個統計量描述與分析解釋變量的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圖5,N=409),結果顯示:感知自然程度與感知療愈程度評分多集中在3.6~4.0分;評分的離散程度較小。

圖5 受試者感知自然程度和感知療愈程度評分的描述性分析

2.3 人群自然感知的影響因素

整體看來,與人群感知自然程度有顯著相關性的景觀環境要素包括場景內是否有水體、植被物種豐富度、視覺主體植被健康程度、場地的整潔程度、道路空間類型、植被人工修剪程度,以及動物出現情況(附表1、2①)。

將通過相關性檢驗的變量逐步回歸得到最優模型。通過有序回歸結果,得出人群感知自然程度的預測回歸模型如下(回歸模型結果通過平行線檢驗,詳見附表3①):

式中,Y表示人群的感知自然程度;X1表示場景內有水體;X2表示植被物種豐富度;X3表示視覺主體植被健康程度;X4表示場地的整潔程度;X5表示面狀開闊場地(道路空間類型);X6表示植被人工修剪程度;X7表示有動物出現。其中,有動物出現的估算系數最大,表明該特征對人群的感知自然程度影響最大;道路空間類型對人群自然感知程度的影響次之。

結果表明,有水體的公園綠地空間讓人群感知到的自然程度更高。后灘公園內有連續的濕地水面,自然岸線比例高,或細長,或寬闊的靜水水面配合多樣植物,形成林、灘、淺水濕地、深水濕地等豐富多樣的水景,為人群提供了豐富的親水體驗。水面可見度會影響人的景觀偏好與自然感知舒適程度[20],水景要素更能使人群感知到自然之美。

公園綠地空間中的植被物種越豐富、視覺主體植被越枝葉飽滿和葉色正常,人群感知的自然程度越高。后灘公園西側濱水空間多采用濕生喬木構成綠色的背景主色調[38],如水杉林、柳杉林等。路段中部岸邊和水面多種植蘆葦、菖蒲等挺水植物,使水面富有動感。東側濱水空間設置了親水平臺與親水棧橋,植物配置以叢植的挺水植物為主,如蘆葦、香蒲、鳶尾等,輔以少量浮水植物,如浮萍、睡蓮等,柔化親水平臺的邊界。植被色彩已被證明是感知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線索,從而影響人群的自然感知[8],但由于本研究的實驗時段尚未到深秋,后灘公園內色葉植物還未完全顯現,故在本次實驗結果中,植被指標中的植被健康程度及植被物種豐富度對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影響更大。

從場地管理上看,場地的整潔程度越好,如水體干凈、草地整潔且無枯死木時,人群的感知自然程度越高。整潔的場地通常暗示著環境衛生和安全,這類環境通常較少存在受傷或感染的風險。例如,一處水體清澈的場地代表水質良好,人們可以更好地通過親水活動來感受自然而不用擔心受到水體污染的影響;草地整潔、無枯死木的場地能讓人們在其中更好地活動和放松,從而更深入地感受自然。綠色空間質量感知(perception of green space qualities),如寬敞和安全感、清潔和維護,以及設施等是公園綠地中影響人群自然感知體驗的重要景觀環境要素[37]。但也有研究發現,公園綠地的整潔度過高并不利于人群的自然感知[35],結合本研究結果,可知應在適度人工干預以提升整潔度的同時,保留公園綠地空間的野生感,取得二者的平衡。

從場景中的人工路徑來看,當場景中沒有硬質鋪裝道路時,人群的感知自然程度更好;而當場景中有硬質鋪裝道路時,線性延伸路徑比面狀場地更能帶給人自然的感受,這可能與濱江綠地線性延伸的特性有關。后灘公園以濕地水體為基底,線性延伸道路通常沿濕地水岸設置,道路兩旁不乏層次豐富的植被;面狀場地則為大面積硬質鋪地輔以少量規則種植的喬木作為綠化,為市民提供搭帳篷、野餐等親自然活動的空間,但自然感知程度不如線性延伸路徑。

此外,場景內如有動物出現,人群感知到的自然程度更高;是否有動物出現對人群自然感知的影響相比于其他公園綠地景觀環境要素權重更大。公園綠地空間中動物的出現能在瞬間吸引人群的注意,可作為場景中的非節律性感官刺激(Non-Rhythmic Sensory Stimuli)[39]28-29要素。已有研究驗證,動物物種的多樣性對幸福感的產生具有積極作用[40]。

與預想結果不同,是否可視江景并未對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產生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因為實地研究中更多地將黃浦江作為視覺背景,而未將其納入漫步范圍,一定程度上導致實驗拍攝到黃浦江江面的照片較少。

2.4 人群感知復愈性的影響因素

與人群感知復愈性有顯著相關性的景觀環境要素包括是否有水體、植被物種豐富度、視覺主體植被健康程度、場地的整潔程度、道路空間類型和土地裸露度(附表4、5①)。

基于有序回歸結果,得出感知復愈性的預測回歸模型如下(已通過平行線檢驗,附表6①):

式中,Y表示公園綠地空間給人群帶來的感知復愈程度;X1表示場景內有水體;X2表示植被物種豐富度;X3表示視覺主體植被健康程度;X4表示場地的整潔程度;X5表示面狀開闊場地(道路空間類型);X6表示土地裸露度。其中,土地裸露度的估算系數最大,表明該特征對人群感知復愈程度影響最大;道路空間類型對復愈程度的影響次之。

結果表明,有水體的公園綠地對人群感知復愈性更好,即公園綠地中的水景要素能為受試者帶來更好的復愈感受。該發現與前人研究結論一致,如Ulrich等認為,若環境中包含足夠的水體等自然元素,就可能具備良好的復愈能力[6]。此外,公園綠地中植被物種越豐富、視覺主體植被越枝葉飽滿和葉色正常,人群的感知復愈性越高。已有研究指出,在可近距離接觸水體的公園綠地中,水體干凈且場景內有更多的樹木種類及色彩鮮艷的花卉可提高場地的復愈水平[41]。

從場地管理上看,場地的整潔程度越好,人群的感知復愈性越高。已有研究指出,在同等植被密度(vegetation density)條件下,人工管理及養護的森林(tended urban forests)較自生林更具有調節人群心情的作用[42]。公園綠地中的土地裸露度越高,場景的復愈效果越弱,越容易給人帶來荒涼、衰敗之感,對人群的心理恢復產生負面影響。

從場景中的人工路徑來看,當場景中沒有硬質鋪裝道路時,人群的感知復愈性相對更高;當場景中有硬質鋪裝道路時,線性延伸路徑比面狀場地更能帶給人自然復愈的感受。線性道路的縱深感會增強前方未知空間的神秘性(mystery)[39]48-49;線性道路兩旁的高大喬木林會帶來庇護性(refuge)[43],增強場地的自然性(nature)等綠地感知屬性。而神秘性、庇護性和自然性等均為復愈性環境的典型特征[4]65-66。

3 研究結論與設計優化建議

3.1 研究結論

結果表明,場景內植被物種豐富度、視覺主體植被健康程度、場地的整潔程度同時正向影響人群的自然感知及其在自然中的復愈程度;場景內存在水體、場景內無硬質鋪地道路或道路類型為線性延伸路徑,對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及在自然中的復愈感受都更有利。

場景內有動物出現、人工修剪痕跡更少對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有正向影響,而對復愈感受無顯著影響;場景內的土地裸露度對人群在自然中的復愈感受有負向影響,而對自然感知程度無顯著影響(表2)。

表2 公園綠地景觀環境要素對人群自然感知及復愈程度的相關性結果一覽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未從個體特征對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復愈性影響的角度進行討論。已有研究發現,感知自然程度與受教育水平和性別之間存在顯著的關系,其中女性的自然感知水平比男性高[36]。其次,本研究的樣本量有限。根據對受試者個人特質的分析,本研究結論主要適用于中青年年齡段,老年人及兒童的自然感知及感知復愈性研究需要進一步探討,其中兒童的自我報告評分機制可能需要進行專門的研究設計。

3.2 設計優化建議

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的《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和《黃浦江沿岸地區建設規劃(2018—2035)》,黃浦江沿岸地區應在“十四五”期末前“基本建成具有區域輻射效應的濱水生態走廊”,并不斷“加強多維度生態格局培育……提升濱江綠化系統性和多樣性”,體現出政府對全面提升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景觀品質的愿景。強化自然感知及感知復愈性是提升濱江公園綠地景觀品質的應有之義。本研究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對以沿江型濕地公園為代表的濱江公園綠地提出以下設計優化建議。

1)因地制宜設計水體要素。水體可以豐富人們的親水體驗。將擁有河流、灘地、淺水區濕地、深水區濕地等豐富多樣水體景觀的濱江綠地與富有變化的線性延伸路徑相結合,可以增加人群對沿江景色與公園綠地內部水體風光的可視度,帶來更好的自然感受,有助于提升人們的感知自然度和復愈度。

2)提高公園綠地空間的植被物種豐富度。植被物種更多樣、層次更豐富的場景可以帶來更好的自然感知和感知復愈性,因此在設計公園景觀時需要重視喬灌草及水生植物的搭配,提供多種空間體驗。

3)對場地進行適度管理,提高場景整潔度,降低土地裸露度,同時避免對植被的過度修剪。場地中的整潔程度越好,如水體干凈、草地整潔且無枯死木,人群對自然及復愈的感知程度越高(圖6、7);土地裸露度越高,則場景給人群帶來的復愈效果越弱。因此,建議定期對濱江綠地環境進行監測,及時清理水面垃圾、枯死樹木,并在裸露土地上種植植物。研究發現,人工修剪痕跡越明顯,人群的感知自然程度越低。因此,在場地管理過程中需避免對植被的過度修剪,但考慮到人群對帶有少量人工管理痕跡的自然亦有更高的接受度與認可度,也需要在整潔性和自然性中取得平衡。

圖6 適度管理的后灘濱水綠地空間

圖7 缺乏管理的后灘濱水綠地空間(受試者拍攝于2022年10月)

4)營造公園綠地的豐富生境,提高野生動物多樣性及其可觀測性。場景內是否有動物出現對人群自然感知的影響系數最高。公園綠地中動物的出現能吸引人群的注意,帶來非節律性的感官刺激。野生動物的觀測性較低,不利于人群的自然感知和感知復愈性,也不利于野生動物科普活動的展開。因此,建議有條件的公園在局部劃定一定面積的原生自然保護小區,在保護小區內提供適合野生動物,如鳥類、魚類生活的生境,游客可在保護小區邊緣以較隱蔽的方式開展觀察活動,既可以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生態棲息地,也可以提高人們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關注,還可通過樹立動物科普牌、舉辦觀鳥活動和動物攝影活動等方式,引導市民與野生動物科學互動。

注: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繪制或拍攝。

致謝:感謝東岸集團浦江事務部副主任鮑伶俐女士和大自然保護協會上海城市保護項目經理俞霖琳女士對本研究的支持和幫助,感謝所有參與后灘公園自然漫步實驗的受試者,感謝TNC的工作人員及Bio-CPU Lab的同學們在漫步實驗現場的服務工作!

注釋:

①文中相關附表詳見百度云盤鏈接:https://pan.baidu.com/s/1EZCMPLTQXXrjfYh8f3hdSw。提取碼:0000。

猜你喜歡
漫步綠地受試者
海邊漫步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應遵循的倫理原則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應遵循的倫理原則
可進入式綠地的養護與管理的研究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應遵循的倫理原則
老城區綠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區綠地提升為例
漫步春天
月下漫步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應遵循的倫理原則
憶中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