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院院士”的日課夜課(非虛構)

2024-03-19 09:02蘇晨
作品 2024年3期

前些時候才故去的嶺南名士王貴忱鄉兄,他的公子大文鄉侄,介紹了一位他的朋友加入我們的互聯網“朋友圈”。這位新朋友原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灣畔一個軍分區的政治部主任,一位參加過對越反擊自衛戰的“打過仗的老兵”,轉業到廣州看樣子也是一位局一級什么官兒。但是我覺得這位“軍轉民”的知識學問頗可觀,文字也好,在網上的微信中彼此交流蠻談得來。天曉得有一天,他在微信中突然冒出一句:“蘇老啊,蘇老,您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進了養老院!”我因為覺得對這件事不宜簡單化臧否,就當作沒注意放過去,沒問他為什么這么說,他也就沒說他所談何指。

不過也有朋友認為,我一個“遼東老兵,嶺南客子”,解放戰爭的戰火中飄過來,老境入住養老院,老有所歸,老有所依,不為失策。如他從網上先后給我發來微信,前一帖是:“如果您有興趣,寫寫養老院的日常生活,應該會很特別,屬于稀缺題材,而且極有意義?,F在偶有作家寫,也是他者的視角。向您約這方面的非虛構稿!長點兒不怕?!焙笠惶牵骸熬褪钦鎸嵉赜涗涴B老院的日常生活,相信會特別特別有意思?!彼B寫了兩個“特別”,不知道是為了加重語氣,還是不小心寫重復了?

他是一個老資格著名雜志的主編。我答應:“可以試試?!币驗槲液沃故恰捌呃习耸闭ジ闪擞退摹跋履_料”,還是“90后”燃著最后一截蠟燭頭的“老不死”,略有自知之明,不知道寫出來有用沒有用?所以我也沒提人家的名字。等我寫了,沒有用,是我本事退化,與人家熱情約稿的無關,就當沒有那么一回事;萬一有用,讀者看了也就明白這人是指哪一位。所以沒提他的高名大姓,仍不失于“非虛構”。

前些日子的一個下午,養老院剛剛給我們十月和十一月生日的長者,舉辦“生日會”慶生;每年都是這樣,月份相同的合辦生日會,能開大會隆重地開大會,“新冠病毒”這個大惡肆虐的三年,不準開大會,各樓分別開小會。說到“長者”,養老院行文或廣播,開會,通稱我們這些“養老院士”為“長者”,年輕的工作人員、醫務人員、護理人員等,當面還是親切地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這一次生日會在養老院1號樓4層“多功能廳”舉行。養老院的“第一期”建筑主體由5座14層房組成,1號樓成“片”,2、3、5、6號樓成“條”。1號樓首層有一家相當大的中西藥房。先是南方醫院養老院分院,后來直接歸了養老院的一座頗具規模的醫院,在1號樓,占一側的6層。電影院,咖啡廳,麻將廳,一個大飯堂,圖書館,閱覽室,練書法的房間,做手工藝的房間,教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房間,舞蹈廳……都在1號樓。長者已經不能自理,要一對一護理的,在1號樓。養老院的醫務部門和設施也在1號樓。1號樓4層還有一座“空中花園”,臨“空中花園”的“多功能廳”,是開大會或看文藝演出的地方。

那天應邀到會的壽星長者,看來可能有一百幾十位,生日會的工作小姐給每位長者戴上一頂特制的金光閃閃的“生日帽”,讓手拿寫著“祝你生日快樂”的牌拍照,一位接一位發在主席臺大屏幕上,借以互道“生日快樂”。壽星長者分坐兩邊,椅邊桌上水果點心礦泉水等吃喝有備。進行式是祝壽俗套少少,節目多多,用有趣的互動節目“擊鼓傳花”把壽星長者普遍調動起來,是生日會開得成功的種子。兩個劇團的歌舞節目也活潑有看頭。最后一個節目,是請一位一百零四歲坐輪椅出席的老奶奶,和我這個過了這個生日就九十四歲還行動自如的也算老的老頭子,共同操刀給眾壽星長者象征性開切一個三層生日大蛋糕……

盡興散會,壽星長者們大部分是或扶杖,或借力助行器,或坐輪椅由護理員推著,陸續散去,各回各的住處。我的住處在2號樓6層,一個兩房一廳的小套間。對門是一個大的單人房。好像2號樓主要都是雙人房。我們老兩口住的這種小套間,需要一次過交八十八萬元,買下二十六年使用權。我和老伴是連駕鶴西去的“門票”每張八萬元,共十六萬元也提前買下,已可謂是養老院的“釘子戶”。連接的3號樓,全是單人房。對面的5號樓是VIP房。開始可以入住的時候,熱鬧過一陣子,可以過去參觀,我和老伴沒去,安于做普通“養老院院士”。不過5號樓首層大飯堂,5號樓后面的“后花園”,是大家通用。那天生日聚會散會返回住處的半路,我有找個地方坐下來吹吹風,涼快涼快。一時心想我答應試寫的這篇作品,標題可不可以叫《“養老院院士”的日課夜課》?可不可以就從這次生日聚會“開筆大吉”?而我國民諺有“一日之計在于晨”,那么,“日課”“夜課”可不可以就從我們這些“養老院院士”每天早起第一件事——迎著晨曦燦爛晨運開筆?想來想去想不出更好的道眼,就這樣定了下來。

遠去的畫眉

在養老院,參加晨運不參加晨運,沒有死規定,任由長者自由選擇。我在養老院第一天晨運,扶杖起步前,長嘆一口氣,無來由地自言自語冒出了一句:“??!自由,人性(也許是“人道”,我記不準了)?!痹跊]遭“新冠大惡”殘害以致“封院”三年還沒“解封”以前,我每天的晨運,是繞著頗大的養老院大院走三圈。養老院大院的一角,原來有一片以鳳凰木為主的小樹林,我每走一圈,都會在這處小樹林前歇歇腳。一天我在這片小樹林前歇腳的時候,忽然想到,鳳凰木這位非洲的遠來客,似乎和我還有點兒“緣”。1954年4月,我從軍中轉業,落籍廣州為民,投奔國家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落腳存身的住處,在小北登法政轉瀛路直上那座小山上,是一座前看3層后看4層的小樓。這兒廣州解放前是國民黨政府的“鹽務處”,此刻住著幾位中共廣州市委有家屬的處級干部。前看第3層其實只有一溜3間住房的“門面”,大部分是樓頂,住著2女3男5位單身科級干部。值得一提的是,住在我隔壁的住客之一,是朱森林,后來的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小山下面統名“湛家巷”的4條巷子,是明代嘉靖年間南京國子監祭酒,吏、禮、兵部尚書,還是奏敕參贊機務,更以“王湛理學”(王指王陽明)名揚國內外的大理學家湛若水告老還鄉后,從增城故里移居于此,建“湛家花園”住家,建“天關精舍”講學的地方?!疤礻P四皓”的故事好不感人!簡老一百零二歲還跑來拜師求學好不激勵人也……那些都是“過去式”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現時具象,是我住3樓左手邊把頭一間,推窗伸手可及,便是從小山下長上來的七八棵高高的鳳凰木?;ㄩ_爛漫,紅燦燦一片,逐漸傾斜而下,像一處花的瀑布,美不勝收!而養老院大院想來該是我活著時候在廣東的最后一處居所吧?而美麗的鳳凰木,自始至終在我的住居處可見,這是不是它和我真的有點兒什么“緣”?可是后來小樹林縮小,一些鳳凰木被移走,騰出地方蓋了房子,那么“緣”呢?隨鳳而逝了!

在養老院,過去一早醒來,我總是最先聽到這片小樹林里“好鳥枝頭亦朋友”的畫眉聲聲。小樹林縮小了,畫眉也遠去了,我一時還難免不多多少少有一點兒失落感。畫眉啼聲悅耳,形象美好,性格也招人喜愛,被廣州市民投票公選為廣州市“市鳥”。依我看不只是廣州人,好像廣東人普遍都對畫眉有好感。如明末清初的廣東大聞人屈大均,在他的名著《廣東新語》卷二十《禽語》中,就特別稱道畫眉:

兩眉特白,其眉長而不亂者善鳴,胸毛短者善斗……

喜山棲,自調其聲,與巖石相應以自娛……

尤善轉聲,轉轉不窮,如百舌焉……

翁源有畫眉村,以多畫眉鳥故名,亦貴之也。自化州至石城,一路森林邃谷,畫眉尤多,予曾過之,有詩曰:“野花含笑滿,山鳥畫眉多……”

為節省篇幅而擇引,故多“……”號。這天我早醒,見天亮還得過一些時候,又瞇了一會兒。半醒半睡蒙蒙眬眬間,一時無來由地想到“睡眠”這回事。有道人白天工作是支出,晚上睡眠是補充。人為了維系生命的延續,一生有很長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無病無災的人,困了就會想到要睡覺,睡夠了就會自然醒來。只是年輕人大都睡得較沉,老年人大都睡得較輕。特別是我們這些“90后”的“養老院院士”老老頭子、老老太太,覺睡得尤其輕。在我,本來是每天由前面說的那片小樹林里的畫眉聲聲喚醒,畫眉聲聲不再了,一時真還有點兒不大習慣。

關于睡眠這事兒,我記得有一個比較科學的定義是:“睡眠是高等脊椎動物周期出現的一種自發的、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在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蔽疫@人的思維慣性,按我故鄉遼東方言叫“野性”,特不安分,這不,正在想著在正常情況下人每天不可少的睡眠,忽而又不知所由地想到了好像人的意識形態也會進入某種不清醒的“睡眠狀態”。這是因為我注意到,我們住在養老院里被通稱為“長者”的老頭子、老老頭子、老太太、老老太太,從表相上看,不一定是歲數大的就一定比歲數小的“蒼老”,還常??梢娤喾?,特別是在精神狀態或氣質上。年輕時候我做過光明日報記者,有點兒小“技巧”,在和長者們有意探索的搭訕中,施展“套話”的本領,結果確是讓我更加相信:意識形態的清醒不清醒,在人的“自然年輪”上真的有著一定的反映。

世界知名的日本大作家村上春樹也說:

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人的變老不是從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發開始,而是從“放棄自我”那一刻開始的,只有對自己不放棄的人,才能活得不會老,老去的只是年齡,不老的是氣質……

事有湊巧,家住北京,一輩子先在地方后在軍中辦報過來的解放軍報前總編室主任、離休老戰友宋群,從電腦上給我轉發來一篇不知道他從哪兒得到的以色列寓言故事:《去世以后才知道兇手是誰》。我看這個故事也可以說明,村上春樹說的“放棄自我”,何止只是會使人變“老”!

這是一個有文、有圖、有鼻子有眼兒的故事,可惜較長,不便照錄,也不應該照錄。反正我是為說事舉例,就“撈干的”,扼要,扼要,再扼要,簡述之那是:

有一位年輕的以色列仁兄,開始只是覺得左耳朵有一陣癢癢。他妻子看看,有一個小紅點兒,讓他去看醫生。

他趕快去看了醫生。醫生說:“你服六粒青霉素片就會好?!彼辙k,兩天后就好了。

可是腹部起了紅斑,更加癢得難忍。他又去看醫生。醫生說:“有些人不適合服青霉素,會過敏。你服十二粒金霉素藥丸,幾天后就會好?!彼辙k,幾天后紅斑消失了。

這一回是膝蓋浮腫,還發高燒。他慌忙再去看醫生。醫生說:“這種現象往往與金霉素的療效相關?!贬t生給他開了三十二粒土霉素讓他服。他服后高燒退了,膝蓋消腫了,可是腎臟疼起來。

他住進醫院。醫生對他說:“這是服用土霉素的結果。腎臟是要害器官,不可不重視?!?于是讓護士給他注射了六十四針金霉素,說是要把他體內的細菌統統消滅。

此后他雖然體內的細菌消滅光了,麻煩的是肌肉和神經束也同時遭了殃!醫生又說:“這只有服用大劑量氯霉素,才能挽救生命?!?/p>

他服用了大量氯霉素。他的小命可還是沒能得到挽救!

舉行他的葬禮,猶太教法師在悼詞中用感人的語言,頌揚了他與疾病進行的“頑強斗爭”。只是到了陰間他才知道,他當初左耳癢癢不過是給一只蚊子叮了一口……

這是說,極而言之,要了他小命的真正兇手,竟是任憑“權威”擺布,沒有自我意識;或安于意識形態的“睡眠狀態”,即村上春樹所說的“放棄自我”!

這時候我的思維慣性的“野性”,再一次發作,這回是又一下子跳到,認為我們這些燃燒著生命最后一截蠟燭頭的風燭殘年,在最后的日子里,在養老院里,最基本的存在,好像也得是要防著點兒不自覺的“放棄自我”。

一時想到桑塔亞納在《監牢對話》中說:

歲月盜走了我們的青春,人的年齡無法更改。但是何須對自然在我們生命中劃出的必然階段多戚戚!

又一時想到蒙田在《隨想錄》中還說:

老年是人生的頂峰,正如一部戲劇的高潮。

也一時想到阿密埃爾在《日記》中說:

懂得怎樣的老年成熟,是睿智的杰作,是生活技巧中最難的章節。

這些話,似乎都是在說,我們這些風燭殘年的蠟燭頭,在七老八十“90后”,都一定不能“放棄自我”,依然要放眼于養老院大門外的大千世界,因為森羅萬象的社會,激動人心的世事,洶涌澎湃奔騰不息的社會思潮,只有用積極的思維主動去連接它們,才能讓我們不會感到游離、寂寞、孤獨,意識形態才不致陷于“睡眠狀態”,精神才不致失于對世間大事的感奮,即實現“老去的是年齡,不老的是氣質”。

一時我更記起哲人們說:

所謂人生是精神的生殖作用。

精神是靈魂的空氣。

靈魂靠精神賦予自己以意義。

看起來我們這些“養老院院士”,燃燒生命最后一截蠟燭頭,走在人生盡頭的一段路上,在意識形態上還千真萬確少不得認真把持好“不失去自我”這個生命哲學的重要課題。

我在電腦上看到九十六歲的大翻譯家許淵沖出鏡,他是2014年獲得世界翻譯界最高獎“北極光文學翻譯獎”的亞洲第一人。主持小姐把他介紹給大家,許淵沖掏出一張名片給主持小姐。主持小姐向大家揚了揚那張名片,讀出印在名片上的:“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第一人”。這兒我想插一句:該是“書銷中外百余種”吧?“書銷中外百余本”的人太多了!他翻譯為英文法文的,還是難譯的中國古詩古曲?!霸娮g英法第一人”便是指他六十多年前的1958年,最先把難譯的中國古詩翻譯成英文、法文。他在電腦上出鏡那天,最使我動情的是他九十六歲了,還在頑強地和死神搶時間,每天工作到下半夜兩三點鐘才睡,他發誓要把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翻譯出來。這使我想到記不得在那兒讀過的一段話:“人越感到生命短促,時間無多,就反而更會有較多時間?!蹦鞘侵福喝烁械綍r間緊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便會哪怕把時間抓出水來,也要專心致志于緊迫的、必須的事情,這便往往會更沉著、機智、果斷,以便更有效地獲得時間,于是這便在客觀上成了“效率的產床”。

我信這話。我過九十歲這個人生大坎兒的時候,便是在養老院里“聊發少年狂”,也試來“搏一搏”:由女兒小艾幫忙在電腦上互聯網的“訂閱號”平臺,取禪家哲學的“不風流處也風流”,開了一個“也風流齋”公眾號,一口氣每天經送審通過發表一篇一千八百字左右的短文,一天也沒間斷地發了《一條小路》六十篇、《一條小河》六十篇、《一條小舟》六十篇。這一百八十篇短文,便大多是每天在晨運中打腹稿,“日課”中把它們寫出來,從電腦上發給女兒小艾,由她做“主編”,配插圖等完成,最后辦理一切申請播出手續播出。后來她堅決不同意老爸這么一天一篇沒完沒了,改為一周發表三篇長一些的文章。又堅持了不短時間,后者所成有北京的新華出版社在我九十歲生日前夕,給我出版的《遐荒集——我與文壇大家》二十萬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與我簽下出版合同,在下一年5月1日前,給我出版《海嵎集——我與文壇大家 二》三十萬字??上Ш笳咭驗樯厦嬉獙彶槠襁€拖在哪兒!

又一天,還是在這片小樹林前歇腳的時候,我有面對想象中又飛回小樹林里歡快地歌唱著的畫眉們,在想象中無聲地問了一句:各位畫眉小朋友,你們看我這個“養老院院士”在意識形態上如此這般“不放棄自我”,還說得過嗎?畫眉們也不回答,相約飛了起來在小樹林上空唱著一只小曲飛舞一圈,又遠去了!

板栗鄉思

我在養老院的晨運,若是一早就風雨交加,我會放棄。因為養老院時刻與我們相與的護理員,見我有什么活動,總是千叮嚀,萬囑咐:“慢點兒!慢點兒!”我的兩個女兒姐姐小虹、妹妹小艾,在養老院沒實行“不進不出”前,每周來養老院看望老爸老媽,請老爸老媽到養老院外面的小館子共進午餐,臨別也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小心跌倒!小心跌倒!”對我是因為我高血壓嚴重,醫院的出院文件上寫的是“高危級”。我床頭的“長者牌牌”上“風險防范”項第一條,就是在一個黃色三角形里有一個人跌倒的圖案,在一個綠色長方形里寫著“防跌倒”三個字,一黃一綠兩個顯眼色塊,倒過來構成一個顯眼的“!”號??墒菑V東天氣“娃娃臉”,有時候風雨交加一陣子,很快又轉而晴空萬里??纯磿r間還早,我的晨運,就會不是放棄,只是推遲。時間推遲后,隔一段長長的可為多輛電動汽車同時充電的成套設備地段,面向建設大馬路的養老院6號樓首層和3號樓拐角首層,一些主要為養老院服務的店鋪大都開門營業。有一間叫百果園的連鎖店,主要經營新鮮水果,兼及一些與水果搭邊的口果,如新疆吐魯番葡萄干、云南紙皮核桃、京東板栗、廣東叫白果北方叫銀杏的堅果等。這間水果店不但開門營業早,服務也殷勤。如女兒交一筆錢給辦一張該連鎖店的充值卡,就成為該店的會員,拿這張卡用來買水果還有折扣。店員還可以把買下的水果,分別給送到養老院長者所住幾號樓樓下大廳保安員值班處。水果店門前也擺了兩套供顧客休息的藤桌、藤椅,所以這兒就成了我的又一個晨運歇腳處。

一天遇到百果園有一小袋一小袋炒熟了的京東板栗上市,我就買了兩小袋。店員要送貨,我說也不重,自己帶上就行。小姑娘還笑笑地向我輕輕點頭施個禮。晨運結束,回到住處,我對老伴說,我從小就喜歡板栗。在我故鄉遼東,到了冬天,街邊多有賣糖炒栗子的。那是當街支起一個用大半截廢舊大鐵筒制成的活動火爐,爐上架一口大鐵鍋,鍋里一半是已經炒得滾熱的比栗子色還深的小小卵石,一半是埋在小小卵石中的栗子,用這些小卵石在翻炒中把栗子煨熟,熟到炒前用小刀淺淺在栗子上割了一刀的部位裂開,已經方便剝食,就可以開售。不過我也沒見翻炒的時候往鍋里放糖,不知道為什么小販總是扯著嗓門兒喊:“賣糖炒栗子嘞,賣大個的糖炒栗子!”

老伴呂子玲退休前是一位有高級工程師職稱的一間工廠總工程師,開心的時候說話也挺逗的,她問:“你看準人家沒放糖了?”我說那當然。怎么沒看準,我常是站在火爐前假裝烤火取暖,其實是想聞聞糖炒栗子的味兒解饞,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可是兜里沒有錢,可憐!她又問:“你不怕丑?”(粵語“你不害羞”為“你不怕丑”)我說“小屁孩”時候,哪知道什么怕丑不怕丑?!笆锊煌L”,在我故鄉,“小屁孩”時候的男孩子,夏天可以光屁股一絲不掛,一群一伙赤條條風風火火跑來跑去,跑到太子河上日本旅行社“玉乃井”的“汲水塔”附近,從高處一個接一個一只手護著“小雀子”一只手捏著鼻子跳下河,那才真像“下餃子”。

她還問:“你老家也是‘板栗之鄉?”我說本溪還不敢掠美,在遼東只有寬甸縣1973年就在《人民日報》上正式被稱為“板栗之鄉”。我倒是早就知道古老《詩經》上就有對“樹之榛栗”的吟詠。讀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就見到“燕薊千樹栗,勝似萬戶侯”的記載。漢代皇帝陛下的大漢之下,還有王國、侯國。諸侯王國是皇子們的封國,侯國是非皇族外姓功高大臣得封為列侯的封國。受封為“萬戶侯”的侯國,在古代規模相當大了,可是在大史學家司馬遷眼中,卻是在河北燕薊之地,家有“千樹栗”,勝似“萬戶侯”。又可見遠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河北就已經有“千樹栗”的大種植園主,我不知道這是否也可以是吉尼斯的“世界之最”?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是已經摸清楚“栗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而且我國古代遇上荒年,板栗產地又向有“栗棗半年糧”之說。不過我卻是很后才知道,板栗在明代才一路從京東,過山海關,沿著明末的“柳條邊”,傳到我故鄉遼東,一路從膠東浮海傳到我故鄉遼東。

老伴談到她看過一則材料,上面說日本也很看重京東板栗。我說那是真的。日本人把我國燕薊一帶盛產的京東板栗,視為“吉利食品”,視為饋贈親友的“上等禮物”。我還看到一則材料上說,在東京圈內有近萬家經營京東板栗的店鋪,從業人員近十萬……

我們老兩口飲著新沏的龍井,吃著在電熱板上加熱了的栗子,閑聊著。一時我卻想到,故鄉遼東的得有“板栗之鄉”寬甸,不能忘了劉瀾波!

這位光榮的遼東老鄉,是鳳城縣雞冠山鄉茨林子村人。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麗”的“大本營”,就設在鳳城縣的鳳凰山半山腰,鳳城縣這個縣名便是李世民“御賜”的。李世民還留下一些在鳳凰山大本營寫的遼東戰地詩,如學前我姐姐蘇昶教過我一首他的《遼東山區秋夜》:

煙生遙岸隱,月落半崖明。

連山驚鳥亂,隔岫斷猿吟。

李世民的這首詩,便寫成于他的鳳凰山“大本營”。這兒,現在已經開辟為遼東的一個旅游景點。那年我和老同學、國家冶金部遼寧地質勘探局局長兼總工程師也是中共局黨委書記的趙旭東同車路過,我們還特地上鳳凰山看過。劉瀾波的老家茨林子村,我們也去看過。不過他生前不許對他故居有任何打點,他說他不配。我們也只是站在流過茨林子村的草河上的一道小橋上(這道小橋是劉瀾波為兩岸小朋友上村里小學方便給建起的),看著汩汩流去的草河水,想到這位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老革命。他是中共打入東北張大帥、張少帥父子張家軍閥的東北軍開展工作的第一人。1936年成立中共東北軍委員會他是書記?!拔靼彩伦儭彼灿猩瓶申?,可是三句兩句說不清不如不說。他身經八年抗戰,1945年“八一五”東北光復,從延安領命趕回故鄉,任中共安東省委書記(偽滿東北九省有安東?。?、省政府主席。1948年因為解放戰爭的關系,在東北把東三省時期的遼寧省地盤“一分為三”,成立遼東、遼西、遼北三省,他任中共遼東省委書記、遼東省政府主席。1948年冬天,“掛鋤”(東北的農事時節稱號)后農事稍閑,他召開遼東省勞動模范大會,各縣縣長列席。大會開得朝氣蓬勃。解放戰爭東北戰場我軍發起反攻的節節勝利,對發展生產也形成鼓舞。會議期間有一天晩上,他請了幾位縣長圍爐閑話,他還自掏腰包買了些生花生、生栗子,大家一邊在火爐上烤花生、烤栗子吃,一邊交談在遼東山區發展農業生產的問題。你一言,我一語,“東一耙子”,“西一掃帚”,交談間劉瀾波談到,他1946年回過一趟茨林子村老家,見到他小時候種的一棵栗子樹,已經長得很粗、很高,每年都能收不少板栗。后來他又在大東溝見到,一些栗子樹已經生長兩三百年。因而他相信,在遼東山區推廣種植板栗,可能大有出息……

他開了這個頭,引得小會場一下子像“開了鍋”,縣長們爭先恐后發言的那個熱乎勁兒,就不必如廣東民諺說的“畫公仔無須畫出腸”了!一來二去被鼓動起來的幾位縣長,一位比一位勁頭大,恨不能馬上回縣里大顯身手。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忙走過去拿起暖壺,給縣長們的小茶杯一一續滿,然后讓大家都站起來,高舉一下茶杯,然后一口氣把杯里的茶喝干,就算是以茶代酒“圍爐盟誓”了,一定要長記不忘今夜。他請大家回縣里準備充分,明年開春就干起來!這時他才把發展板栗生產的詳細方案拿出來,講完,又特別強調:“人間事,事怕有心人!”這時候他自己也相當的心潮洶涌。他鐵了心思自己也一定要深入加強領導。內心深處的一個“小九九”是,身為一個遼東大地的兒子,把推動遼東發展板栗生業的事業做出成績來,也是一種“添磚加瓦”,而“小數怕長計”……

可是后來呢,后來的把“以糧為綱”做成“以糧為網”,什么都“一網打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山打點野果,挖點草藥,下河摸個魚,也躲不過“割資本主義尾巴”……這些說來讓人傷心,不說為上……

共和國成立次年,1950年,劉瀾波奉調中央,先后主持國家燃料工業部、水利電力部,他依然沒忘繼續推動故鄉遼東的發展板栗生產。1973年“文革”他被投入監牢。他在獄中看到《人民日報》已經正式稱寬甸為“板栗之鄉”,興奮不已,深深后悔當年在遼東沒有同時布置發展核桃生產?!拔母铩笔諗們?,他1979年1月出獄恢復工作,任水利電力部部長,中共部黨組書記。2月,水、電分開,他任電力部部長、中共部黨組書記。當年當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這年中共丹東市委書記劉仲文(他也是我的老同學),是他在錦江山上1963年“中朝談判處”門前,告訴我的為什么從前漢武帝劉徹時代薛仁貴掛帥安東都護府起,叫了兩千多年的安東,硬要改叫丹東!安東的頭號名勝鎮江山,硬要改叫錦江山!以及平了蓋蘇文侵略軍之地蓋平縣,硬要改叫蓋縣!緝安縣也硬要改叫集安縣……至于他陪我游鴨綠江近海段(其也段我徙步走過),我問左手邊那個巨大的島是中國的還是朝鮮的?女船工大聲搶答:“1963年以前還是中國的,被……”(劉仲文在我耳邊補充了一句:“不關領銜談判者姬鵬飛的事……”)1979年劉仲文去北京公干,得機會順便去看望已經因病住進醫院的劉瀾波,他躺在病榻上還有氣無力地不忘囑咐:“仲文,你一定要在丹東地區好好發展板栗和柞蠶生產(他又提出了在遼東發展柞蠶生產)?!彼寗⒅傥囊欢ㄒ綄挼榕芤惶?,傳他的希望,希望出了名的“板栗之鄉”寬甸,再多種一些板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他老家中共鳳城縣委副書記呂需是候補中央委員,他也約了呂需相見,也是希望鳳城縣也進一步擴大種植板栗。

他的根據是:

在遼東,丹東市的寬甸、鳳城、東溝縣,本溪市的桓仁縣,山嶺逶迤,溝壑縱橫,屬長白山余脈,地被棕色森林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確實很適合栗樹生長。而栗子可食,栗木也是優質木材,推廣種植板栗,肯定能給遼東故鄉人民帶來好處……

我一字不差地錄下這段當年劉瀾波有關講話中的文字,是為了表明劉瀾波的在遼東組織領導發展板栗生產,一輩子念念不忘推動故里遼東發展板栗生產,決不是出于他1946年回茨林子村老家,見到他小時候種的那棵板栗樹已經多么風光無限,于是就拍一下腦袋瓜決定的,而是他確實有他的調查研究和科學依據。

我長時間默默地想著,不言不語。老伴自信我必是有自己想辦的事要辦,提議我們還是各回各屋辦這自己要辦的事。我回到我的屋里,坐在電腦前,也許是胡思亂想,想到了許多。如我曾想到,我們那些受命掌管一方國土,類乎古代“封疆大吏”的高級領導人,提出什么必行的號召,下達什么必行的決定,是不是只有真真正正出于為人民,并有一定的調查研究和科學根據,才可能有巨大的生命力,歷經磨難而不枯,終可成事?

我想到這么多劉瀾波之與遼東板栗,只為像美國作家懷特在《美國的自我探索》中所說:“應該為歷史上那些未為人知的‘殿后者撰寫具有吸引力的大事記,——當然這比撰寫照例受到歡呼的‘率先者往往要難得多……”至于對一個國家說來是否也是這樣,可能還難得我這類或被某些當紅權勢或他們的“執筆”,視為“思想老掉毛”,“跟不上形勢的下腳料”,也可以置喙。

我老實交代,我還有想到過,我在讀偽滿學制“國民學?!奔闯跣〉臅r候,半通不通讀一本日文長篇小說《靜靜的群山》。這書在扉頁外,另設了一個專頁,選印的一句話是:“人們愛他的袓國,從愛他的故鄉開始……”我是既覺得這話說得有一定的道理,如放在劉瀾波身上說,又看到,拐彎抹角加以“有效利用”,用來販“私貨”的,也大有人在。我一時還沒想好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科學地理解與界定,才與真理靠得更近。

銀杏的遐想

我和老伴都出了點兒“狀況”。在我遼東老家,方言對這種“狀況”叫“上火”,我當時的主要表現是咳嗽,在廣東,叫“熱氣”。我老伴當時的主要表現是有點兒厭食,沒干什么力氣活也感到渾身乏力。從前我問過做醫生的妻妹呂子瑜,這種“狀況”通稱什么?她也說不上來,她說在他們醫生眼里是“缺水”。

我覺得我這老老頭子多咳嗽幾聲不算病,晨運依舊。臨出門,老伴囑咐,讓我過百果園買點白果回來,她做冰糖白果糖水,說是我們飲這東西有好處。過百果園我進去看看,見有真空袋裝江蘇徐州的邳州特產銀杏,有真空袋裝廣西的桂林特產銀杏,我問店員哪一種好,她說都好,我就一樣買了一袋,也是自己隨手帶走。晨運完回到住處,向老伴交差。她接下來后用帶點兒表揚的口氣說:“銀杏主要是中國南方的產物吧?你這位‘遼東老兵說不定是到了我們南方才嘗過吧?還知道冰糖白果糖水去‘熱氣有效,不簡單啊,真的越來越像個合格的‘新客家了?!蔽覔]一下手說,錯!你可別“門縫兒里看人”,白果也好,銀杏也好,南方有,東北也有,我還是孩提時代,就知道有這東西。她說:“真的?說說看!”我告訴她那是我七歲那年,一天一位媒婆帶到我家一位漂亮大姑娘,說是要說給我做二嫂的。后來聽說她是害一種病,治療需要銀杏,二哥很上心給他這位沒過門的媳婦供應銀杏。其實她家大人是想借辦喜事給女兒沖一沖喜去病消災??墒沁€沒待辦喜事沖一沖,我這位準二嫂就去了那一個世界!所以銀杏在我孩提時代就給我留下不一般的印象。

老伴又問我怎么知道的冰糖白果糖水去“熱氣”?我說那是我在海南島知道的。我原來是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戰士生活》雜志的編輯組長,1950年尾1951年頭奉派去朝鮮戰爭前線采訪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第四次戰役?;貒跐h口第63陸軍醫院“半坐臥位”,吃“半流食”,被一瓶一瓶從肚皮里抽去惡血,還兩度抽了脊髓,一度掛了“病?!迸谱?,在醫院住了五個月零七天,才得出院。出院文件上建議我離開一段時間腦力勞動過重的工作。這時候正趕上臺灣島上的蔣介石妄想趁我軍難得兩顧,要把海南島奪回去。我就要求去海南島參加打這一仗,得到批準。我要求下基層分隊,我1947年尾就做過連政治指導員,對部隊基層生活不陌生,得到同意。因為這時候我已經是營級干部,就下了營;連是最低基層分隊,營是最高基層分隊,都是戰斗中上第一線的,我很高興??墒沁^些時候聽說,美國總統杜魯門怕蔣介石又是拿一些生力軍“白送禮”,不肯開軍艦給蔣介石運兵,這一仗打不成了。上頭這就又調我去做海南軍區兼第四十三軍政治部海南前線報副總編輯。我心里不痛快,但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郁郁間“上火”嘴唇起泡。有一位參軍前在湛江醫院里做過護士的女編輯,幾次帶我去過海碼頭附近一家涼茶店吃五百元(今五分錢)一碗的冰糖白果糖水,所以我知道這東西。

此后老伴在廳里一角做冰糖白果糖水。我回我屋里,把這天晨運時回憶到的我與銀杏的故事,先草草記下來。最先記的是1949年2月2日,我們東北野戰軍進關打完平津戰役,奉命“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6月17日,解放武漢三鎮,我在編《戰士生活》半月刊雜志,一次下部隊采訪,在湖南地界旁聽一個班的班務會。他們在座談剛收到一期《戰士生活》的“開頭文”《人生一世為什么》,也談到上一期《戰士生活》的“開頭文”《永勝的三把鑰匙》?!度松皇罏槭裁础氛劦健叭松粸槌院痛?,誰肯起早貪五更”“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前人種樹,后人吃果”這三種人生觀。戰士們討論熱烈,我對幾位東北老兵的發言印象殊深。一位從“千年銀杏”的“爺爺種樹,孫子吃果”因而也叫“公孫樹”,談到革命戰士的人生觀為什么應該也是這樣,不然哪配稱“革命戰士”。一位認為堅持“前人種樹,后人吃果”人生觀,離不開“永勝的三把鑰匙”:“看小更看大”,“看近更看遠”,“在發展中看問題”。他舉的例子是如沒進關的時候,里有人哼小調:“好同志,頂呱呱,不想媳婦不想家,今天反動派打出去呀么哈,那個時候才回家呀么哈……”后來遭到禁止,便是指如果解放了東北就撂挑子,回家“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不“把革命進行到底”,既得的革命果實能保得???一位認為銀杏在百載千年的成長中,經歷種種磨難,頑強長成為全身都是對人民有益的參天大樹,連葉子都能提煉醫藥“銀杏葉滴丸”,那就是抱“前人種樹,后人吃果”人生觀生活的好榜樣……

可是談到南下吃菜長時間“冬瓜、蠶豆、辣椒‘老三樣”,吃飯“發霉的小米子永不掉隊”,又有了爭論。最好笑的是一位戰士忽然站起來立正,給我敬個禮報告道:“報告記者同志:我代表我們全班求你一件事,等你完成任務回野政,千萬別忘了替我們向野戰軍首長給霉小米子請功!”有的戰士聽了也跟著喊:“對,對!”“應該,應該!”我明白裝不明白地問:請功條件呢?有的說:“我看到記者也享受過了,那還用問?!庇械恼f:“南下有不少好小伙子掉隊,霉小米子永不掉隊!”其實我不吃辣椒,還只有“老兩樣”。我看到南下路上日曬、雨淋、汗漬,山地作戰的樹木柯枝掛扯,不少戰士的軍裝受到了“破壞性折磨”。夜里蚊子成陣,連睡覺也睡不好,已見“打擺子”肆虐!可是我能怎樣?我只能保證有機會一定會向領導反映,也勸大家一時還是得活學活用《永勝的三把鑰匙》,咬咬牙,先扛住。

戰士們的討論讓我很感動,銀杏或白果這東西,以一種三句兩句說不清的原因,讓人上心不忘。想不到回到漢口還真的碰上了四野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政同志要聽匯報,要匯報的名單中竟然也有我。那天輪到我匯報,我就匯報了戰士們讓我替他們向首長“給霉小米子請功”和“老三樣”等等。我見他聽了站起來在地堂踱步有思,有點不安。見他停下來打電話給后勤部長,下令:“以后不許再給戰士吃霉小米子,留來喂馬!”說不出的高興。他又踱了幾步,自言自語道:“再發一套軍裝?不行,趕制出來也到了換季時間??梢钥紤]給戰士每人發兩尺布?!睂τ诜牢?,他說:“總不能一人發一頂蚊帳給戰士背吧?”轉問我:“戰士們有沒有想到別的解決辦法?”我說有戰士提到可以發兩塊蚊帳布,把夾被支成方筒,兩頭加蚊帳布。他笑笑說:“想瘋了!是不是你聽我說兩尺布瞎編的?”我趕快立正說:“絕對不是?!彼屛野涯翘斓陌鄤諘舱f說。聽后他對人生觀“三境界”和“永勝的三把鑰匙”頗感興趣。

這以后我便更加注意銀杏這東西。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新觀察》雜志上看到一篇寫銀杏的美文,說是銀杏的木材十分高貴,兩毫米厚的銀杏木薄板,煮過,干了也不會變形。說四川有一處公銀杏林、一處母銀杏林,它們能借風的幫忙,相距百里一處授粉、一處受粉,銀杏照樣豐收……這以后我就很想看看銀杏的真容。

“文革”我被打成“穆記王朝的末代黑總管”,上街的一個字一米見方大標語“蘇晨”二字倒寫打紅“×”。在光明日報被造反派“群眾專政”七年,我迄今不知道這位第一批中共中央文革領導小組成員光明日報總編輯穆欣為什么被捉起來關進監牢,也不知道為什么他出獄還能得到平反,并且即刻出任中央廣播學院黨委書記,還是高官。中共黨史出版社當年給他公開出版了《辦光明日報十年》一書,寫到“文革”中的《光明日報》,還寫到北京“紅衛兵”“天派”大頭目韓愛晶,受報社“造反派”之托半夜三更帶一伙人到報社捉我沒捉到……我是因為按穆欣的要求參加辦報,有兩篇我是作者之一的社論發表時有“揪軍內一小撮”字樣,遭了大殃(其實原稿沒有,是送審被按《紅旗》第12期“對口”加上的。林彪出事后也就不再提)。我苦中作樂又覺得軟禁七年有機會靜心看了七年書很難得。

我被限住在報社記者宿舍不準回家,我家在廣州。星期天上街一整天在外不歸可也沒人問。我知道北京民諺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建于晉代的潭柘寺里有一棵千年銀杏,我很想去看看,估計露了餡會引來一場批斗,又覺得劃不來。我知道中南海萬善殿有一處絕美的銀杏樹林,從前是開放的北京一景,估計不會有“還民”之日了!知道天目山上有一棵南朝一位皇帝老倌加封的“銀杏王”,“遠水”不可圖!可是不久后我還是得到了機會。

報社“造反派”的強項是“造反有理”和“奪權”,但是長于辦報者寥寥。一次姚文元讓光明日報派人去揚州師范學院采訪兒歌寫得好的女學生楊本紅,一篇人物特寫,一篇評論,共占一個版?!霸旆磁伞庇幸晃挥斜臼峦瓿蛇@任務的同志走不開,于是打起了我的主意,反正有人“一起”,“文革”中也只能署“本報記者”,讀者也不會知道是張三李四。我準時完成任務,回報社后繼續接受“群眾專政”。這一次是共和國建國二十五周年報道,沒說是上頭哪一位,對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有指定報道內容。下達給光明日報的任務,一項是報道鞍山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電力工程師鄭代雨,一項是報道營口鄉下的松樹小學,也有規定每篇報道一個版。哪想到又打了我的主意,反正一切如上次的揚州之行。

在鞍山,真是天助我也,鞍山市革命委員會主任張峰是老熟人,剛發表他新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副司令員,他還沒辦交接,還是第三十九軍軍長。解放戰爭時他還是團長,我就在河南新鄭采訪過他。1950年頭在朝鮮戰爭第四次戰役的衡城以北阻擊戰前線,我們還見過面,當時他是第一一六師副師長,著裝像個戰士,身后還帶著很多美軍俘虜。這是第四次戰役我軍的唯一一場勝仗,此后就全軍退到“三八線”上??上г诤獬且员弊钃魬鹬形腋S張峰當過團長的第三四六團,在第二營指揮所,半個小時前我還和幾位連長有說有笑,半個小時后他們就一位又一位相繼犧牲了!他們那一次送給我的紀念物我還留著,如美軍的一些袖標……

不談這些,只談我準時完成這次的報道任務,不但本報發表,日文《人民中國》雜志也翻譯成日文發表。只說就要離開鞍山回北京前夕,我向張峰同志提出了一項請求。那是鞍山的旅游勝地千山,是東北的一等一景點。我知道千山頂上有一座古廟無量觀,山門前有一片銀杏林,我很想上山去看看,可是前一天發現有敵人空投特務,封山了。我請求如果可以的話放我一馬,我很想看看這片銀杏林。張峰同志說:“那好辦,我讓李主任帶上警衛員,送你去無量觀。我有事走不開,不能奉陪,就請老朋友原諒了!”他有告訴我李主任是該軍哪一個師的政治部副主任,也在鞍山市革委會辦公。李主任帶汽車帶警衛員來接,送我們到山頂無量觀山門外,這時候才知道道士們全部按統一布置被集中去“清理階級隊伍”了,這是“文革”的一個普遍階段。好在我是來看那片銀杏小樹林的,不能進無量觀參觀一下是損失,但主要目的達到了。我和報社派來的“一起”,和李主任在小樹林里聊這聊那。我見地上密密麻麻一層熟落的銀杏沒有人收獲,覺得平白爛掉可惜,可是也不敢有所表示,因為我究竟還是被“群眾專政”之身(這身份我也沒向張峰同志隱瞞,他說他不理,他明白,他按介紹信接待)。但是不管怎么說我還得隨時十二萬分注意,千才別留下可以被“上綱”的“話把”,如果被寫成“傾向于拿生產壓革命”,就是大罪!我問李主任:銀杏樹的樹葉,為什么春來碧綠,入秋嬌黃?他說他也是“臨陣磨槍”,或叫“現發先賣”,他見十九世紀英國博物學家湯姆孫的一本書上說,銀杏葉在脫落之前,會把葉子里的醣分、葉綠素等都退還給樹干,以供成熟更多銀杏果實之需,或留給明年新生的樹葉。有說這和柿子樹的葉子在柿子成熟前哪怕落盡自己,也要保大紅柿子成熟,是同一類性質的事。聽了李主任的解釋,我對“千年銀杏”又多了一分敬意。我俯身拾起兩片鵝掌狀的顏色嬌黃的,很是可愛的銀杏葉,夾在采訪本子里,以紀念我平生第一次見到“千年銀杏”的真容。

廣東的古代出版

我和老伴都認為,“新冠大惡”這狗東西行兇作惡三年多,乃至養老院的“封院”迄今還沒“解封”,這期間電腦和特快專遞,是還能給我們這些可憐的“疫囚”帶來一些歡樂的兩大功臣。女兒通過特快專遞,替我們在生活上何止只是“補缺”。而說起電腦來,有時候會是兩端新朋老友,遠隔何止百里千里,甚至國外,也可以或短談,或分次長聊。我還初步發現,通過互聯網微信的你來我往,說起來也還是我們這些“養老院院士”解悶兒甚至長知識的門路。

如不久前才駕鶴西去的家住解放軍報干休所的軍中老友老作家尚弓,我們共和國開國前后在《戰士生活》雜志同事,那時候他還用他的常恒強本名。他臨“走”前夕出版的詩文集《拜月望霖集》上下兩冊,長序《三個歡樂的印象》是他約我所作。書中收有他的長文《加塞兒蘇晨對話〈白楊樹的眼睛〉》,《白楊樹的眼睛》是我軍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王建楚將軍的遺著詩文集,長征出版社出版,其序《老兵長此去》是他夫人、老八路吳胦年大姐約我寫的。王建楚是當年《戰士生活》雜志社社長?!秾υ挕窗讞顦涞难劬Α怠肥俏业囊槐緯?,升發王建楚將軍寫給我的多封信寫成。尚弓河南南陽人,大我兩歲,抗日戰爭后期1944年十六歲參加過青年遠征軍,1946年復員。1948年參加我軍。在軍中辦雜志辦報幾十年,離休于解放軍報。離休后還曾任原我軍總政治部老干部大學分院院長,受聘為《當代中國》雜志副總編輯、《中華魂》雜志編委。一天他從電腦上給我發來微信,談到他有一位朋友,想寫一篇關于中國古代出版的大作,缺少廣東古代出版情況的材料,通過他希望我幫幫忙。我開始也是從電腦上發微信,告訴他養老院還在“封院”,我進養老院沒帶進這方面的參考材料,“封院”期間“不進不出”,也不能回原住處查,愛莫能助。他又說能提供一些簡單材料也好(當然都是通過微信,下面也不例外)。

推辭不掉,我就只能憑記憶或尚可在我過去作品中查找到的,提供了一個簡而又簡的也算“材料”,不外是:廣東古代的刻版出書,也是同樣按我國古代國家出版總的傳統體制,大分為官刻,私刻兩種。規模特大,需要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系統出版物,舉例如北宋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包括私人著作如王應麟的《玉?!?,章如愚的《山堂考索》之類,都納入官刻,由朝廷的國子監或崇文閣秘書監之類負責。一般圖書才統歸私刻,即或坊刻,或家刻,也有家族祠堂刻。而廣東出版在古代也不賴,記載始見于北宋,南宋“已頗精善”,元代出現停滯,明代重又繁榮,清代進入鼎盛……

他的朋友又讓他代問廣東有哪些出版名家,他也再代問,看來他們關系不平常,我就又復以:廣東能與北方和江南名家相伯仲的,有清代廣州的“海山仙館”主人潘仕誠、“粵雅堂”主人伍崇曜。這二位都是做生意發了大財,斥資加入刻版出書行列。他們二位都出版過大批嶺南佳刻,名聲遠播海內外……可是老友又有微信:“仍請稍詳告之”。我又不是研究者,只是離休前后做過幾年出版工作,哪知道那么多!可是一時忽然想到,離休一段時間后的1996年,我應聘為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學土》學術集刊主編,因為讀一通堪稱書法小件的寫在木板水印不同顏色花卉箋紙上的三頁信札,一時心血來潮在該刊第一期上發表過一篇《發財刻書甚可嘉——讀趙光復潘仕誠的一通信札》,行文中略提到趙光,字退庵,云南昆明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及第,官至刑部尚書。他詩文兩工,書法自趙孟頫、董其昌出,與許乃普、鄭雋藻、陳孚思并稱當代四書家……而我本意是為引申談到古往今來廣東富商多多,何以潘仕誠能其名流芳?這自然也就對潘仕誠多說了幾句,寫到他字德畬,又字彥輔、海珊,號四農,祖籍福建,世居廣州,后入籍番禺,業鹽至大富……乃及他道光十二年(1832)考中順天鄉試舉人,先后出為甘肅、廣西、浙江諸地的司、道官員。道光二十七年(1847)補兩廣鹽運使,他辭而不就,自行經商,以至于時人認為他“富有財而慷慨有大志”,即賺了個盆滿缽滿,有了充足資本,又“志存高遠”,投身刻版出書這個適于發揮能量、學識、創造性,永遠鮮活迷人的事業中,以期再崢嶸卓越一番。后來成就可觀,又兼“紙壽千年”或“書壽千年”,他也就光鮮地永遠活在了廣東的出版史上……

我還以為往大處看,他也不失為一位有抱負之士,心里裝著國家和人民。如京師饑荒,他散財救濟。廣東想建貢院而政府無錢,他出資成其事。廣州從小北上白云山那條路,也是他掏腰包開出來的。鴉片戰爭起,他毅然捐八萬兩白銀補充軍費。還出錢造火炮、水雷,“捐辦兵船屢有義舉”,“乃經有識之士舉薦”,由清廷給他“布政使銜”。不過他最鐘情的還是刻書流布這個關系國家人民更廣泛深遠的事業。他在廣州西關荔枝灣半畝塘建了一座“荔香園”,又名“海山仙館”。百多畝田園不以亭臺樓閣爭勝,卻是在園中的百步游廊曲榭壁上盡嵌晉唐以降各位著名書家的書跡石刻、當代名流的書跡石刻,以濃濃的書卷氣奪人。這也是他平時以文會友的地方,相邀同好,齊集園中,從彼此交流欣賞各自收藏的金石書畫文玩古董起,引向集思廣益幫助他尋找刻版出書的更上一層樓途徑……我把這些內容略添枝加葉成微信。再給老友尚弓補發過去,他那邊卻又來了微信!我懷疑是尚弓老友也閑來無事有了興趣。他再問:“可否告知一下海山仙館都刊行流布了一些什么書?”這時候因為我也有些感到,在朋友的問詢下,為回答問題之需,被迫把腦袋瓜子里的一些“零碎知識”作些條理,會不會也是一種所謂向形成“學問”長進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而我也不知不覺中似乎有些不嫌“麻煩”了,這便又答:說不全,僅知者有:

《海山仙館叢書》,66種,492卷;

《佩文韻府》,140卷;

《韻府拾遺》,20卷;

《海山仙館叢帖》,66卷;

《尺牘遺芬》,4卷;

《蘭亭集帖》,10卷;

《經驗良方》,10卷;

《鬼趣圖題詠》,4卷;

《水雷圖說》等,多卷。

兼有談到我看《海山仙館叢書》的馳名,可能與它突破以往這類叢書多是只刊刻傳統國學著作,而《海山仙館叢書》卻是擴大到算術、地理、天文、醫藥、工程、制造等范圍,還兼及西方著作譯本等的明顯出新,也有一定的關系。

老友尚弓和他的朋友見我有問有答,越來越“放開”,更要求:“得閑敬請對粵雅堂主人伍崇曜也貢獻幾句?!蔽掖稹胺遣粸橐?,實不能也,幾句辦不到,或可一句半句?”尚弓老友又讓:“加權平均,三句五句?!蔽艺f的其實又是老實話,我只知道伍崇曜是我們養老院所在地從前廣東南??h、現在佛山市南海區人士,生當嘉慶十五年(1810)至同治二年(1863)。他字紫垣,也是經商發了財,搜書,藏書,刻書,世人說他“不讓潘仕誠”,可能是指他的粵雅堂也出版了不少書,我所知道的有:

《嶺南遺書》,59種,342卷;

《粵十三家集》,13種,182卷;

《梵庭耆舊遺詩》,3集,74卷;

《粵雅堂叢書》,3編,20集,185種,1347卷;

《輿地紀勝》,200卷;

《金文最》,120卷;

總計刻書260種,2266卷。

我還知道伍崇曜的得享“紙壽千年”“書壽千年”與潘仕誠同在廣東出版史上名聲為伴,也是因為他不想經商發財后做守財奴,尋求投身于刻版出書,也是為追求創造更多的人生樂趣……我把這些也整理成微信發過去,至此以為這件事總算過去了。沒想到幾天后尚弓老友的微信又到,這一次是說他那位朋友還想知道,宋、元、明、清廣東出版界還有什么知名人士,只要提供個名字就可以。其實我也真的要說也只能提供個名字,乃復:

北宋,被譽為“海濱鄒魯”的潮州,有林賢良,曲江有鄧開、譚粹。

南宋,有郁靖、歐陽懋、司馬儼,我說不上來他們是廣東哪兒人。

元代,有李春叟,我也說不上來他是廣東哪兒人。

明代,番禺有李德孚;香山(今中山)有黃佐和他兒子黃再索、黃再宏;潮州有陳一松、李炤;博羅有張萱,他的“清真館”也刻版出書不少。

順告:清代順德溫汝能的“聽松閣”,刻版出書《粵東文?!?6卷,《粵東詩?!?00卷,補遺6卷,而順德不在潮州,我還不知道他專門出版粵東書出于何故。新會陳焯的“柞古館”,又為什么會有興趣不怕斥巨資刻版出書《二十四史》850冊3243卷,不過他還有出版其他書3317卷……

我還在網上請教過王大文介紹的新朋友曹其文,大文說他在文物出版社工作過。他補充了:“潮州‘精白紙200余種”;“順德馬岡明代翻版古書三分之一”;“順德伍氏翻版二十四史即毛澤東所讀者”;又“南海年畫自明迄今”。他網上復,沒詳說。

我再以為這件事到此總該了結了吧?然而又錯!依然沒有那么便易放過我。第二天在電腦的微信里又見尚弓老友有新帖發來,這一次是他那位朋友再希望得到一點兒有故事性的東西。我想了想,不知有用沒有用,就同治元年(1862)出版的《粵雅堂叢書》第23種《益齋集》,說了幾句發過去。不外:益齋,朝鮮半島高麗時代的鶴林府院君,朝鮮半島古代“四大詩人”或“四大漢詩人”之一李齊賢的號。我沒讀過他的《益齋集》,讀過他的《櫟翁稗說》。這人不客氣地批評過白居易的名詩《長恨歌》,認為詩句中“黃塵散漫風蕭蕭,云??M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行人,旌旗無光夜色薄”可能是因為作者沒去過四川而失于“想當然”,事實上峨眉并不在劍閣與成都之間??墒沁@位益齋,也有以自己的實地所見,力辯杜甫的“地偏江動蜀,天遠樹浮秦”,不但不該被詬“發解”,更應視之極能“為秦蜀傳神,而妙在阿睹中也”。這一次答老友,我是引當年高麗忠宣王“為質”于元大都,起“萬卷樓”留住多年。忠宣王有一位美麗多才的漢人情婦,他將離開大都回高麗,這位多情的小女子要跟他去。他折了一朵蓮花給她,答應考慮。幾天后忠宣王讓奉派跟隨他的李齊賢替他再去看看那小女子。這小女子連日吃不好,睡不好,已見憔悴。她題了一首詩:“贈送蓮花片,初來的的紅。辭枝今幾日,憔悴與人同?!本凑垇砜此睦铨R賢帶給忠宣王。李齊賢沒有幫她帶給忠宣王,還對忠宣王謊說他沒見到人,那小女子陪別人上酒樓去了。忠宣王這才打消帶這位小女子回高麗的念頭?;氐礁啕?,過了些時候,忠宣王要為李齊賢加官晉級,他才跪地叩頭請罪力辭,坦白了當時的真情。人們對李齊賢的這種情況,是忠,還是不忠,歷來有兩說??墒恰痘浹盘脜矔反蠖?,出版不受影響……

我“貢獻”了這一段以后,就相告我確實都掏光了,懇請尚弓老友再也別幫人問下去。只是后來我也認真想過,這種多少帶有一些“發煩情緒”的思想狀態得根除。不如耐心回答老友的提問,或老友代他友人的提問,事實上這也真能引出一種“往事不如煙”,而把它作為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無遮無掩地看到,自己以往的對某些事錯誤理解“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安于一知半解和零零碎碎,這必是不堪實用。而回首前塵,或被逼回首前塵,快樂的答問對話,也本該是享受人生存樂趣的一種方式。有道哪怕是蕓蕓眾生,如果發現或觀察到自己內在深處,也有一絲微弱的光亮,也能為檢驗自己的為人提供一種機會。

哲人奧古斯丁說:

人的內心是善之泉,你如果不斷地開掘,善會不斷地涌出。

哲人叔本華說:

有優美豐饒心靈的人,在靈思來臨的一剎那間所得到的啟示,其樂趣決非世俗所能比擬。

好像也真的近于這樣,就在稍后又一天的晨運,我在百果園門前把手杖倚在藤桌上坐在藤椅上歇腳,見到養老院那位與尚弓老友大同鄉的河南籍營養師(我沒請問過他高姓大名),坐在那兒翻看《魯迅印譜》。我笑著告訴他,這《印譜》還是1979年我在廣東人民出版社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主管文藝編輯室兼管學術編輯室、美術編輯室“提高部分”(省出版界高級領導楊奇同志原話)的一線業務,由我從組稿到簽發。另有三百部宣紙手拓線裝本,早已經成為文物。這引起我們一輪關于篆刻的談話,他也是篆刻愛好者,有時候還自己動動手。人的思維確實一時在某種契機下,會產生一種連續性,這時因為想到和錢君匋的一些難忘的交往和《廣東的古代出版》的一段故事,便是順而想到了新版《廣東省志·出版志》,漏了1938年全面抗日戰爭之初,上海淪陷后,巴金和茅盾、錢君匋、靳以他們先遷武漢,又遷廣州,在西門口附近的鹽運西,租房子繼續辦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文叢》月刊、《烽火》周刊。雖然時間只有三個月,但我覺得這一件名人名事,也該入出版社志,因為文化生活出版社到底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出版社,巴金、茅盾、錢君匋、靳以這些著作家也是我國頂級的著名編輯,一些別的意義不比其重要者都入了志,漏掉文化生活出版社遷廣州事不應該。于是這天的養老院“日課”,我就整理了一篇《廣州三月為書賈》;這是錢君匋一方大印的印文。值得一提的是,我帶進養老院這部1985年2月由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李一氓大字兩行題書名幾乎占社滿封面,內有茅盾題書名專頁,豐子愷、黃賓虹墨書作序的《錢君匋刻長跋巨印選》,不知為什么是錢君匋1986年旅美的時候,從美國寄贈我這個“蘇晨我兄”(其實我年齡比他小十二歲)?!稄V州三月為書賈》一印的小篆邊款是: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一日抵廣州。所經冰雪載道,奇寒切膚。至此花葉彌望,嬌暖侵衣。居鹽運西,與巴金、茅盾開書鋪,出雜志,宣傳抗日,滬上文人云集。六月十四日,敵機投彈寓外,未發,得免于難。是夕即與巴金、靳以諸人別廣州,赴九龍,計為書賈,適當三月……

那是1938年10月11日,日寇華南派遣軍第21集團軍,分由五百艘艦船海上支援,兩百架飛機空中支援,輕易在廣東大亞灣登陸。廣州遭受日軍飛機轟炸,巴金、錢君匋、靳以倉皇離穗去九龍,茅盾他去。八天后日軍進至廣州市郊。10月21日廣東省主席吳鐵城發表《告同胞書》,下令炸毀種種,進入“焦土抗戰”……

還有,錢君匋的《雪行三省到珠江》一印也可證,那印的邊款是:

一九三八年三月九日大雪,余于瓊瑤萬里,玉屑黏天中,自漢扺穗(蘇按:應是“抵”為“赴”,或“穗”為“粵”之誤)。車過坪石,雪始絕跡。

這印的印邊附詩是:

延安大纛足興邦,奴骨獨夫向敵降。

為著文章張正義,雪行三省到珠江。

從這首詩也足見錢君匋當時的政治態度。他在廣州曾為《烽火》周刊大寫散文,這些散文收于巴金主編的《上??箲饡r期文學叢書》第二集,書名《戰地行腳》。我留下一紙他日可能有用的專項資料,不亦樂乎!

臨安陳家書籍鋪

我想也想不到,那一次和老友尚弓在電腦上“微信交流”過后,還引出過這么一出。那是他那位朋友的一位下屬,出差到深圳公干,回程在廣州逗留,只為代他上司來訪問我“討教”(老友尚弓介紹便箋中語)。小伙子有留下他的名片,此刻我再找他的名片或介紹便箋,卻找來找去找不到,多半是事后處理掉了,因為我也是講究“斷舍離”的,一段時間以后便要清理一次不必長久保留的東西,包括看過的書報雜志之類,養老院沒有那么多地方存放,允許我花兩千四百元增加兩個不失原裝修水平的書架已經是特別開恩。此刻我努力在記憶中搜索,只還記得起那小伙兒姓黎,于看名片和介紹便箋當時腦袋瓜里閃過一下1948年臨時借為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編寫展出材料,另一組除西野、高虹,還有一位黎陽。而這位小伙兒的兩個字大名,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他是代他上司上門來向我“討教”南宋臨安陳家書籍鋪的細節,估計他上司可能看過我發表在2014年7月號上?!稌恰冯s志上的題為《臨安陳家書籍鋪》的文章。我不知道這位小黎同志怎么有本事說通養老院的有關負責部門,在養老院“封院”中仍能答應他在1號樓咖啡廳的一個小屋里和我會面交談。接待他的同志派人來通知我的時候,把他要和我談什么告訴了我,所以我還隨身帶了刊載《臨安陳家書籍鋪》那一期《書城》雜志去,以備必要的時候翻看提醒什么。

見面客套一氣,閑話一番,我是從我南下在北宋首都、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住了一個月說起。當時四野政治部駐地在近郊鐵塔附近的河南大學農學院,我是奉命帶幾位野政印刷廠的工人,在市內的新豫印刷所借他們的設備印制厚厚的《新解區政策匯編》。因為要到開封日報社吃飯,走來走去熟悉了開封。開封淪陷,宋朝首都遷來杭州灣畔的臨安,即今日的浙江省會杭州。進入正題,談到我從日常翻看中知道,臨安成為南宋都城以后,陸續建起皇宮、朝廷、官府、種種衙門,一些高官豪富紛紛遷來,自然也少不了新起的豪宅處處。從皇宮里緩緩流出來一道清流,老百姓叫它官河,官河上建有一道“棚橋”,“棚橋”以南叫“棚南大街”,以北叫“棚北大街”。熱鬧的棚北大街有一條盡頭在官河邊的寧靜橫街叫“睦親坊”,坊內有一家“鬧中取靜”的書鋪,便是他要了解“細節”的“陳家書籍鋪”……

我平平常常地說著,這位讓我叫他小黎就是的,拿出一個本子來,邊聽邊記,并叮囑我:“蘇老,您講,您講,越細越好,不厭其煩。我估計宋代的出版,肯定會比現在的出版自由得多,平頭老百姓要辦一個出版社,也可以說辦就辦吧,不必逐級報送審批……”我忙笑著制止他:“我可沒有這么說。簡單地說古代的出版比現在的出版自由要慎重,還是要看到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各自所處的國際國內現狀不同,不宜簡單類比。放開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上有出版自由一條……咱們談古,只談事實,不簡單類比?!彼@然明白了我的意思,立即向我保證:“對,對!不可簡單類比,不可簡單類比!”

這以后我才談到,南宋好像卻也真的不見有逐級出版局之類的設置。據我的估計,那時候辦一個像陳家書籍鋪這樣規模不大,編、印、發“一腳踢”的民間書籍鋪,也有可能是只要有興趣,有能力,或獨資,或合資,聚起一定的資金,就地辦一道不會很麻煩的手續,就可以辦一家書籍鋪。據實,宋代的出版制度,似乎也不是朝廷從上到下“一手抓,抓到底”,可確知的是分官刻、私刻兩種,一般的圖書盡可由坊刻、家刻、祠堂刻等運作或經營,似也不見要報送選題由上方審批,自然也就不需要事先向什么官方報送選題計劃經各級出版管理衙門批準得到“書號”才行。不過政府也有權依法事后審查,直至依法對違法者進行懲處,政府并不是放任不理不問。

后來我只多說了像陳起、陳解元兩父子經營的這種集編輯、出版、發行“一腳踢”的私刻范疇自由經營的坊刻書籍鋪。盡管沒有層層上級衙門的嚴格管理,也能干出名堂來,主要還是要看在怎樣的負責人主持下。這相當地關乎出版物的質量高低、書籍鋪的經營藝術高低。像小小的陳家書籍鋪,還不是直到現在,依然是“揚名聲于后世”!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出版詞典》第232頁《書棚本》條目就是明白記錄著:

南宋陳起(陳解元)父子在棚北大街睦親坊開陳家書籍鋪,刊行各書頗為精工,遂被稱為“書棚本”。后其他書坊,如尹家書籍鋪等,刊印的書與之式樣相仿,也稱“書棚本”。(蘇按:《出版詞典》所說不確,陳起和陳解元不是同一個人,解元不是陳起的功名,陳起和陳解元是兩父子。)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國出版大辭典》第436頁《書棚本》條目有稍為詳細一些的介紹,也不再把陳起、陳解元說成是同一個人……不引了,可以自己查看。兩部《詞典》都是說,小小陳家書籍鋪出版的圖書,在我國出版史古代高峰期的“宋版書”中“獨樹一幟”,被尊稱為“書棚本”?!皶锉尽敝阅茉诮袢站幾氤霭娴摹冻霭嬖~典》《中國出版大辭典》中都得為它特別為之專立一個條目,可見“書棚本”的不朽,必是大有可研究之處。

說到這兒,我停下來,喝了幾口他帶來的礦泉水。遠來的這位朋友又問:“蘇老,不知道當年像陳起、陳解元,這些編輯、出版、發行‘一腳踢的人,他們的靈魂,大概是怎樣的?”年輕人新詞兒多,我明白他想問的“靈魂”指的是什么,也還是有向他求證:“你說的‘靈魂,是不是指的‘追求?”他忙解釋:“對不起,蘇老,我說的靈魂,就是指的追求?!币驗槭穷^一次見面的“生人”之間,我的回答首先加了“保險系數”,我鄭重申明:“這我可能說不準,只可以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

我說的是我以為,陳起、陳解元父子作為一個私營文化企業主,他們的追求,當然首先是賺錢發財,站住腳,想繼續發展,也才能有充足的資本補充。只是也不能不看到,陳家書籍鋪事實上,至少在客觀上,究竟也是在精心為國家和人民從事文化積累,以及精心在為讀者和作者服務,而這若是不賺錢,怎么維持陳家書籍鋪的繼續存在和發展?這時候我就特別強調了,陳家書籍鋪經營的雕版印刷線裝書,始終堅持雕版必定用硬木,高薪聘請雕版技術高超的雕工雕版,投入印制也非常講求版式力求工整秀麗,用上好的紙、上好的墨,精心印制,精心裝訂。(我絕對不是又來“為資本家樹碑立傳”。早年我還在廣州市工業部門工作的時候,一次被借調為廣州市輕工業局、化學工業局、紡織工業局、手工業局傳統產品名牌產品檢查鑒定委員會的辦公室主任,還有撰寫《廣州工業十年》一書的任務。當時曾由中共廣州市委第四副書記兼工業部部長曾志同志當面指示,讓我把一些傳統名牌產品寫成獨立小文章在報上發表。我哪敢不遵命,便臨時取兩個陌生的筆名,寫了如《王老吉和王老吉涼茶》等一批短文,陸續在《羊城晚報·晚會》副刊上發表。結果“文革”開鑼伊始,就被搜集起來鉛印成《蘇晨毒草集》,定為“為資本家樹碑立傳”,打成“三反分子”!雖然很快得到書面正式平反,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也稍加解釋了陳家書籍鋪“書棚本”的版式特點,用“行話”說,那是:“白口”,指“象鼻”部位的“上魚尾”和“上邊欄”與“下魚尾”和“下邊欄”之間空白無黑線。左右“雙邊”,半頁十行,每行十八字。這外行可能不太好懂。應該說,這不但區別于別的書鋪“獨樹一幟”,看上去也真的很是醒目、美觀。這在實物面前只要真的實事求是,也是一眼可證的事兒。

小黎同志向我豎了豎大拇指。我擺了擺手,述說起古代出版同行的了不起,我有心,但是沒有多少適當又不會惹禍的詞兒,不敢多談。小小陳家書籍鋪,出版圖書的精美,且不去細說,只說一個“獨樹一幟”的“書棚本”,美名傳天下,傳古今,也就得見其影響之廣、之深。而這顯然不可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可能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必是具體人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創造出來的……

古往今來,書店、出版社辦得好賴,與其負責人的道德品質如何關系至大。一個對不管怎樣的領導只知道唯唯諾諾,對作者、讀者眼睛長在天靈蓋上的編輯、出版、發行人,或是只知道“腦袋瓜子削個尖兒往錢眼兒里鉆”的編輯、出版、發行人,與更多想著為民族的文化積累、為人民的真正需要苦干的編輯、出版、發行人,行事和結果必然大不相同。

只是小黎提出希望我詳細介紹陳起、陳解元父子,這我也只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只盡我有限之知,實事求是。

先說陳家書籍鋪的前任老板陳起。他有秀才功名,是一位有較好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型老板,是南宋文化政策“右文尊儒”的團結對象。他字宗之,又字彥才,別署蕓居,不知道是僅為謙稱自己的居亭為“蕓蕓眾生之居”,還是寓意“為蕓蕓眾生編輯、出版、發行圖書之居”?反正是不管哪一界人士,只要真正想著,顧著,奮斗著,心甘情愿為蕓蕓眾生有所貢獻的人,都值得尊敬。陳起有時候也署“陳道人”,不知道是否寓意他編輯、出版、經營書籍鋪,為的是向蕓蕓眾生陳述人生之大道?陳起在南宋都城臨安開辦陳家書籍鋪,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很多,臨安畢竟是南宋都城,非同在一般地方。他能在臨安把陳家書籍鋪辦得出類拔萃,應該說很不容易。至于陳家書籍鋪是陳起祖上的遺業,還是陳起白手起家創辦起來的產業,不見于記載。那時候也不像現在,有主管單位、主辦單位,既沒有“臨安府新聞出版局”“臨安出版集團公司”,也沒有“兩浙西路新聞出版局”“大宋新聞出版總署”之類,到哪兒去查?不像現在,也許網上一查便知,我估計,多半是他的創業。

南宋國勢不振,但是文風還行,出版是文化的一部分,南宋的文化政策很講究“右文尊儒”,重視文化事業的建設,尊重知識分子,圖書出版仍然是國家很重視的項目。為什么在國勢衰弱中還會這樣?這也許是今日頗有研究價值的話題。我只知道,唐代本來藏書很多,可是經過安史之亂、藩鎮之亂、黃巢之亂,戰亂不息,圖書的損失十分慘重。不知道比不比得上“文革”的“除四舊”損失得厲害?而宋代,正是在自上而下,官民協力,搜救流失圖書,花大力氣整理重印,這與造就了宋代這個古代圖書出版的高峰,必當有一定的關系。那么陳起起碼是在偏安的南宋,也努力參與了這個對我們民族文化的救失和傳承,有重大作用的國家行動,而且做了出色的貢獻。南宋以后,又經過多次戰亂毀壞,加上漫長時光的自然流失,流傳到現在,還可見到的陳家書籍鋪的“書棚本”圖書,已經成為價值驚人的善本書,成為少數大圖書館里還有收藏的驕傲!聽說在上海圖書館,還可以見陳家書籍鋪“書棚本”的唐代詩人《周賀詩集》,《王建安詩集》《朱慶余詩集》《唐女郎魚玄機詩集》,還有南唐李建勛的《李丞相詩集》……“書棚本”啊“書棚本”,我想到你,不能不想到那些造就了你的人!不過珍藏在大圖書館的這些善本書,已經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得到機會翻動原書,想要一睹這些“書棚本”的風采,得有特殊需要,辦理特別手續。

這時候我盯著小黎說,據說真的得以一睹陳起、陳解元兩父子陳家書籍鋪編輯出版的“書棚本”圖書,卻也真的會讓人眼前豁然一亮。由此也可見,一個出色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者終老以后,作為他們的人體這個物質存在形式,已經化為一撮灰燼、一縷青煙,可是作為他們經手編輯、出版、發行的圖書這種物質存在形式,卻還能長久地留傳在天地間,上千年繼續存在于后人的追憶和崇敬之中,真可說這倒也是一種不朽。

小黎說:“蘇老啊,我看應該有人給陳起、陳解元父子出一本書?!蔽议_玩笑逗他:“你不怕‘背靠背無情揭友‘面對面無情斗爭的‘發燒友把你打成‘為資本家樹碑立傳?”他說:“我不怕,但是我沒有那本事!”我接著談到從陳家書籍鋪出版發行的圖書來看,這家書籍鋪是一家經營文學藝術圖書的文藝書籍鋪。這對陳起說來,或許與他本身也是一位詩人有關,他的詩集流傳迄今的有《蕓居甲乙稿》。又或許是他已經注意到,作為編輯出版人員最好不是能只會動嘴,不能動筆,那樣和作者交談起來,可能難得有恰如其分的討論,因而會對出版、編輯、發行工作不利?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有人在《讀書》雜志上發表文章,主張編輯旳“學者化”,結果不了了之。后來又搞過一陣子建立“策劃編輯”,各出版社奉命忙活一陣子,好像也很快又不了了之。不知道是不是培養不出將軍,或強扶起來的將軍耍不開大刀,就放棄了?這我都不知道……

我們談起陳起的兒子陳解元,他字續蕓;看起來他是以他的“蕓居”老父為榮而欲“續蕓”,寓意志在賡續“蕓居”“陳道人”即老父之傳大道于人間的事業??刹?,“有志者,事竟成”。他接手經營陳家書籍鋪以后,最可貴的便是繼續擦亮“陳家書籍鋪”這面金字招牌。

我以為《中國讀書大辭典》的《書棚本》條目編者,以為陳起的兒子真的“名不詳”,這或許是出于一種誤會,誤以為陳解元之“解元”,是因為他有“解元”功名,被恭稱之為“陳解元”,才加了個“名不詳”放在陳起之后。其實陳起的功名是“秀才”,不是“解元”,陳解元是陳起兒子的本名。其實南宋也沒有“解元”這個功名。明、清兩代,才開始有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宋代哪兒有“解元”這種功名?從這兒也可見知識多的寶貴,而不是可怕的相反。陳家書籍鋪刊行的圖書,在陳解元手上經營的時候,圖書后面的版權頁印是“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經籍鋪刊行”牌記,與陳起時代不同。又據《書城》雜志處理我稿件的一位女編輯告訴我:陳氏父子牌記有多種款式,這可以詳見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二宋陳氏父字刻書之不同一文。這種經手責任分明,似乎也說明兒子陳解元并不打算簡單靠反射老子陳起的往日輝煌發光。

小黎還不滿足,還想多知道一些陳起、陳解元父子的具體經營情況。我真的被他總是刨根問底問得有些怕,我哪兒知道那么多!我只還知道陳起經營陳家書籍鋪的時候,刊行過多種唐代詩人精短詩作的詩集、十二種宋代詩人的詩選。他的極其注意“精短”“精選”“當代”,可能是因為有見于當時南宋軍隊在前方與金兵作戰屢屢失利,后方的南宋人民日子也過得很不安寧,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對一般圖書的要求,會是更傾向于前人作品的“精短”“精選”,更關心于當時詩人對當前局勢的心聲。這種從實際需要出發,會不會被那種“大批判發燒友”加個什么罪名我不知道。陳起還開辟選題新領域,刊行了《圣宋高僧詩選》《圣宋高僧詩選續集》,他是意在為惶惶不安的南宋老百姓,再提供一些佛家的特別精神安慰。在古代,我說的是在古代,這是不是也可以認為陳起倒是真的“以人為本”,“以讀者為上”,還是“宣傳迷信”,“誤導人生”?我是只把問題提出來,有興趣者自己去想吧……

說到陳起的關心國家大事,不回避現實政治,或許也可以為廣大編輯出版工作者參考。我也是只簡單一提,這陳起編輯出版的圖書,竟有膽敢涉嫌議論朝政、諷刺朝廷權貴的《江湖集》《江湖后集》,他不顧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關于《江湖集》《江湖后集》事件,可以查閱《出版辭典》的《歷史上的事件》部分,《江湖集案》條目。大抵是:陳起在南宋理宗趙昀寶慶年間,即1226年、1227年兩年,他不怕獲罪下牢,編輯、出版和發行了輯錄劉克莊、敖器之等正直詩人詩作的《江湖集》,編輯并付梓了《江湖后集》……

這種情況能得以成為可能,當代著名作家狄馬在《南方都市報》上發表文章《明清時節查禁書籍至少還有兩個優點》,談到“文字獄”最厲害的明、清時代,編輯出版發行也還在:一是允許“書坊私有”,二是實行“事后審查”。他舉例如高鶚的續寫《紅樓夢》后四十回,就是由現在可以稱為書商的程偉元出版?!啊碳妆尽桃冶镜摹都t樓夢》都沒有看見‘條形碼以及‘清禮部核字第×××號字樣……”這是狄馬的話,報上白紙黑字可查,他說他的,他的賬。我“膽小如鼠”,接著說我的??蓱z的是,出版《江湖集》倒是遇到了麻煩,還沒等《江湖后集》裝訂成書,投入發行,陳起就被逮捕起來,打入大牢。

那是因為《江湖集》中有這樣一類詩句,如:“九十日春晴日少,一千年事亂事多?!薄拔幢刂烊馨响?,只緣鄭五缺經綸?!碑敵挠邑┫嗍窂涍h,看了這類詩句不禁大怒,硬說是誹謗他的,于是下令毀了《江湖集》和《江湖后集》的書版,把陳起捉起來,下了大牢,還準備處死……

小黎立刻抓住,希望我也詳細講講“江湖集案”。我不想詳細,怕惹麻煩,只對他簡要說過,這是出于高官史彌遠的失道多疑,陷入歇斯底里。話得從韓侂胄說起,韓氏因為擁戴立趙擴為寧宗皇帝得勢,大權在握以后搞了“慶元黨案”,陷害了大學者朱熹等一大批名士,朝野上下對他議論紛紛。為了“建功自固”,開禧二年(1206),他發動對金國的戰爭。結果屢戰屢敗,后來又偷偷派人去金國求和。而金國提出的媾和條件是要“縛送首議用兵之臣”。時任禮部侍郎的史彌遠,便趁機與楊皇后密謀,給寧宗趙擴出主意,下令殺了韓侂胄,割下人頭給金國送去,金國這才暫時罷兵。史彌遠因為這一次的“媾和有功”,升任太師左丞相兼樞密使。待到寧宗趙擴駕崩,史彌遠又由于擁戴趙昀成為理宗皇帝,功高不可一世。他在高高的位置上,任人唯親,弄得一派小人當道。朝野上下,對他也議論紛紛。他便“疑心生暗鬼”,與《江湖集》《江湖后集》里的那些詩句“對號入座”,獸性大發。

不過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陳起因為得到參知政事鄭清之的仗義辯護,還是免去了死罪,改判流放。流放不太久,也就“因病赦還”。

西班牙大畫家畢加索說:

藝術誕生于悲苦。

美國著名演說家和散文家愛默生說:

藝術家必須為藝術而犧牲自己。就像蜜蜂把生命系在自己的針上那樣,藝術家也必須是這樣。

愛默生是極而言之吧,或許是從事圖書編輯出版經營者能像畢加索說的不忌“誕生于悲苦”也就夠了。陳起病故,陳解元接掌陳家書籍鋪。朝廷高官對陳起的無情鎮壓,并沒有把陳解元嚇住。他還是重刻《江湖后集》新版,加意印制,上市發行。南宋當時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者,還不乏這樣的高風亮節的陳氏父子,令人佩服……

我想結束了。小黎又說:“蘇老,我是受上司所托大老遠專程來就教的,看在您老友尚弓老的面上,再給我講些吧,我是大老遠專程來的?!蔽蚁肓讼?,又給他講了講陳起和陳解元兩父子之與作者的友好。這也許與那時候的圖書出版業還未實行絕對專營制度有關,在書坊,作者還沒失所謂“衣食父母”的地位,所以陳起和陳解元兩父子也都很注意主動和一些詩人文士交朋友??赡苁撬麄兌?,在這方面下足功夫,既有利于提高自己,更有利于提高陳家書籍鋪的知名度,也有利于帶動廣大讀者購買陳家書籍鋪圖書的熱情。我舉了幾位名人稱頌陳起、陳解元的詩為例……

如南宋著名詩人劉克莊的一首《贈陳起》:

陳侯生長繁榮地,卻以蕓居自沫薰。

煉句豈非林處士,鬻書莫是穆參軍。

雨檐兀坐忘春去,雪屋清談至夜分。

何日我閑君閉肆,扁舟同泛北山云。

劉克莊,字潛夫,號后村,江湖派代表詩人,曾任秘書少監兼中書舍人,官至龍圖閣大學士,著有《后村居士前集》《后村居士后集》《后村居士續集》《后村居士新集》,行于世。他曾經因為詠落梅的詩,被右丞相史彌遠“對號入座”認定是諷刺他的而獲罪。也是經參政知事鄭清之的辯護,才得幸免于刑獄。不過劉克莊卻因此而名震朝野。后來他又不懼權貴,冒死揭發右丞相兼樞密使永國公史嵩之的罪行,更加名震朝野。而陳家書籍鋪老板陳起能得到這樣一位高官大詩人的詠詩稱贊,歷述他們“雨檐兀坐忘春去,雪屋清談至夜分”,約他“何日我閑君閉肆,扁舟同泛北山云”,用現在的話說,這樣不就等于是為陳起和陳家書籍鋪作了超級大明星現身說法的長效廣告!

再看趙師秀的《贈賣書陳秀才》:

四圍皆古今,永日坐中心。

門對官河水,檐依柳樹蔭。

每與名士飲,屢索老夫吟。

最感春燒盡,時容借撿尋。

趙師秀,字紫云,號靈秀,南宋光宗趙惇紹熙年間(1190—1194年)進士,著有《清苑齋集》《眾妙集》,行于世。他的文名雖然不及劉克莊,但是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正牌八世孫。他以皇族老人的口吻,把陳家書籍鋪的清幽雅潔,以書會友,不買書也可以去檢尋資料等種種人情味濃郁的經營模式,作了活生生的推介。那么,誰又會不愿意得閑到陳家書籍鋪轉轉,有看中的書就買上一本兩本?……

我還介紹了葉紹翁的詩《贈陳宗之》,里面似乎又透露了另外一種消息。詩云:

官河深水綠悠悠,門外梧桐數葉秋。

中有武林陳學士,吟詩消遣一生愁。

十載京塵染布衣,西湖煙雨與心違。

隨車尚有書千卷,擬向君家賣卻歸。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著有《四朝聞見錄》,記宋代南渡后四朝野史,足以補正史的不足。從葉紹翁詩中可見,陳家書籍鋪也收購或寄售舊書。不是嘛,“西湖煙雨與心違”,葉紹翁不想在臨安住下去,可是“隨車尚有書千卷”,他打算賣給陳起,一身輕快地走人,“擬向君家賣卻歸”……

陳起的兒子陳解元也一如他父親陳起,同樣喜歡和作者交朋友。他經手刊行的圖書,如今能夠查到書名的有十六種,可以見到實物的只有《王建詩集》等很少幾種。

危稹有一首題為《贈書肆陳解元》的詩:

巽齋幸自少人知,飯飽官閑睡轉宜。

剛被旁人去饒舌,刺桐花客又求詩。

兀坐書林自切錯,閱人應似閱書多。

未知買得君書去,不負君書人幾何!

危稹也是常到陳家書籍鋪轉悠的名人,他從另一個角度評價了陳解元刊行圖書的質量:“未知買得君書去,不負君書人幾何!”那便是談到了對圖書質量的稱道。這位危稹,字巽齋,是南宋孝宗趙昚淳熙十四年(1187)進士,原名???,趙昚給他改名為危稹。在古代,由皇帝老倌“賜名”,是很不簡單的事。詩人洪邁、楊萬里都很賞識危稹。倪思甚至說:“吾得此一士可以報國矣!”遂推薦他做了諸王的宮廷教授。危稹為官后做過朝廷的秘書郎、著作郎。因為直言得罪宰相,外放做過廣東的潮州知州、福建的漳州知州。著作有《巽齋集》、一些經典的《講義》和《集解》;還編輯過一些魏、晉和唐代的詩文。他的詩,可以證明陳解元確實也是他父親陳起圖書經營思想、藝術的繼承者、堅守者。

世間的事物,在一般的情況下,總是別人的贊許,特別是相關行家的折服和稱道,更勝過“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書店、出版社在經營中一時的遭受曲折,可能莫可奈何,但是,歷史的贊許,難道不更值得追求?陳家書籍鋪及其先后主持者陳起、陳解元兩父子,在惡劣的權勢面前不屈不撓,樂于和勇于堅持從讀者的真正需要出發,不懼艱危地去編輯、出版和發行圖書,我以為很值得后來人真誠地投以尊敬的目光。

養老院快開飯了,小黎提出明天再來養老院和我談。我以我真沒再有什么可談,又兼明天已經有別的事兒約定在先,推辭了。告別的時候,我有特別強調,我所談只能僅供參考,特別是千萬不可拿古代出版簡單與當代我國出版生硬地簡單對比。時代不同,國度不同,政策不同,現代出版學是一種新興科學,古代出版和現代出版的聯系思考,需要經過現代出版學的科學研究,我國切入現代出版學研究時間還短,我更已經離開出版界幾十年,所談也許未必足據。

老兩口談“笑”

說實在的,《“養老院院士”的日課夜課》,若寫寫多少沒有?不過還得適可而止,沒完沒了會討人嫌?;蛘咴僬f一說我晚上和老伴在廳里聊天的“夜課”就結束,而且不妨也說一次例外?那是一天晚上,我們老兩口照例無拘無束地無邊暢聊。開始還好,因為我早已經是“90后”,她也快進入“90后”,老老頭子和老老太太難免都已經稍見重聽,我們的閑聊由于她聽歪了,不意間弄出來笑料,她笑得前仰后合,我也笑了好一陣子。安靜下來,我踅回我的房間,拿出早年的筆記來,真的和她談起了“笑”。

我問她,已故的香港著名堪輿學家也是作家的李國柱訪法歸來,路過廣州(他有一位弟弟住廣州),過咱們家和我閑聊,他說他在巴黎圖書館見有兩百多種專門研究“笑”的專著,懂法語的人還有人說法語中“笑”的同義詞詞匯最多。她說一個“笑”字出了兩百多種書?有些可能是瞎胡扯。特別是“笑”的同義詞詞匯,哪個民族的語言不是把“笑”字拿個形容詞一修飾,就變化無窮。如我是學工的,我也能張口就來:大笑,狂笑,甜笑,苦笑,強笑,陰笑,淫笑,賤笑,淺笑,微笑,訕笑,嘲笑,恥笑,冷笑,奸笑,媚笑,浪笑,諂笑,獰笑,傻笑,呆笑,癡笑,蠢笑,慘笑,偷笑,竊笑,頑笑,暴笑,哈哈大笑,眉開眼笑,強顏歡笑,笑逐顏開,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眼淚未干的笑,轉悲為喜的笑,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花兒一般的笑臉,志士們的仰天長笑,開懷暢笑,佞者的皮笑肉不笑,開個玩笑,當面扯笑,開懷暢笶,笑得直不起腰來,笑得喘不過氣來,笑背了氣,笑破了肚皮,笑得要死……你還想要多少?再提醒你一句,別忘了我還是學工的!我頂了她一句說,但是,你可知道古代、近現代、當代,大科學家、大學者都是怎樣研究“笑”的?她說:“那我可不知道,你說說看,我敬受教!”

我一邊查著筆記一邊告訴她,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從生理上研究“笑是什么”的古代西方大學者。他得出兩條結論:一條是“為什么人的腋窩和腳心最怕癢?難道不是因為那兒的皮膚最嬌嫰?凡是平時最少碰到的部位最怕癢”。另一條是“為什么哭的聲音最尖銳,而笑的聲音最低沉?難道不是因為后一種情況下我們渾身松軟,引起空氣震動較小,而在前一種情況下,我們用力震動空氣?”我老伴說:“亞里斯士德時代的希臘肯定還沒有相聲,所以他不知道不靠撓腳心或胳肢腋窩,說相聲逗哏也能讓人大笑特笑?!?/p>

我就接她的話頭談起古羅馬演說家西塞羅,是第一位研究逗笑技巧的古代西方學者。他逝世后直到18世紀,普安斯納·德西夫里才在他的《論笑的精神與生理原因》一書中披露一次在法國進行關于“笑”的學術爭論的大致情況。那是劇作家德圖什用“對立推理法”推論出:“既然笑與哭是相對立的表情,而悲哀是哭泣的原因,那么,喜悅必是笑的原因?!痹娙隧f特納反駁說:“如果笑是喜悅的必然結果,同樣用德圖什的對立推理法推論,笑聲就應該和喜悅同時發生,而會心的微笑并沒有笑聲?!彼枷爰颐系滤锅F則認為“笑來自驕傲”,援引的例子是:“宙斯的妻子之一托勒,見到女兒蒂阿娜美貌出眾,自豪地現出笑容……”哲人伏爾泰沒參加爭論,事后給孟德斯鳩寫信指出:“自豪本身并不令人發笑,一個孩子真誠地笑了,但是他并沒有完全沉湎于快樂,因為他使自己凌駕于逗人發笑的事物之上?!?/p>

這時我老伴可笑了,他笑古代西方那些大家研究“笑”的水平真夠“可憐”。我讓她別煩,聽我繼續給她介紹。

法國哲學家和科學家笛卡兒在古人中最早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笑”的生理,他經過實驗證明,“笑”與脾、血管和血液的關系是:“有時候,它們變得稀薄,纖細,引起快樂的情緒?!κ沁@樣發生的:血液從右心室經過動脈血管流出,造成肺部突然膨脹,反復多次地迫使血液中的空氣猛烈從肺部呼出,因而產生一種響亮而含混不清的嗓音;同時,肺一邊排出空氣,一邊運動橫膈膜、胸部和喉部的全體肌肉,并由此使之與相關臉部肌肉發生運動,構成人們所說的‘笑?!?/p>

荷蘭大哲學家斯賓諾莎用“定理和編碼方法”給“笑”下的定義是:“笑不過是因為人們突然發現他所聯想到的實際事物與某一概念之間缺乏一致性而導致的現象,笑恰恰是這種鮮明對比的表現?!?/p>

英國大哲學家斯賓塞給“笑”下的定義是:“‘笑是神經系統通過一種新途徑突然表現出來的消遣。它是一種分流渠道?!?/p>

達爾文在《人與動物的情緒表達》里給“笑”下的定義是:“‘笑是精神上的意外的呵癢作用引起的胸部肌肉與橫膈膜的短促收縮與痙攣性顫動?!?/p>

醫學家瓦爾德·恰克給“笑”下的定義是:“‘笑,與噴嚏相似……是一種呼吸現象?!?/p>

哲學家迪加斯給“笑”下的定義是:“‘笑,有時是一種神經和肌肉的現象,有時是一種情感和感情和精神的現象?!?/p>

哲學家柏格森給“笑”下的定義是:“‘笑是活在人身上的機械性動作?!?/p>

法國學者保爾·瓦桌里給“笑”下的定義是:“‘笑就是拒絕思考,就是頭腦對某種事物感到無從或難以思考,需要擺脫它,即如胃擺脫它不愿承擔責任的東西一樣,兩者都采取同一方式:大幅度的痙攣?!?/p>

波徳萊爾給“笑”下的定義是:“人的‘笑,是一種軟弱的征兆,作為軟弱的跡象,還有什么比神經質的痙攣或者與噴嚏似的不自由的抽搐更為明顯的標致……”

庫爾達給“笑”下的定義是:“孩子比成年人笑得更爽快、更厲害,笨人比聰明人愛笑,老百姓比達官貴人愛笑,天真純樸的人比矯揉造作的人愛笑,善良的人比記仇、嫉妒的人愛笑,說明‘笑與人們的本質、年齡、生理狀況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p>

這時候我又想起迪加斯的《笑的心理學》、帕尼奧爾的《論笑》這兩書中的妙論,還有柏格森的“公眾的笑”“社會的笑”,特別是《參考消息》介紹的《笑,使人成為高級動物的潤滑劑》和《笑能喚醒幸?;颉愤@兩項研究“笑”的當代最新成果。我老伴卻做了個籃球賽暫停的手勢說:“停!你再講我就要睡著了?!?/p>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向老伴講這些東西干嗎?是不是在養老院做“疾囚”真的閑得發瘋了?一時也感到有點兒不大好意思。

她看著我發窘的樣子,可也有本事很自然地把話頭引向談起我們兩個女兒幼兒園時代的笑料。談過不少以后,她建議我如果感到閑得太無聊難受,可以寫寫兩個女兒兒時的笑料,寫來一家看了自樂。我想了想說,那些東西時下已經又是寫不得了!時代背景是“反右派”“大躍進”時期……不過這倒是個好主意,她們長大以后也有東西可寫,她們媽媽也有東西可寫,她們娘兒仨也都會寫,怎么不可以考慮辦個“家庭電腦報”?于是第二天的“日課”我就寫了《女兒的手信》這篇短文。

前半篇“一只風鈴”,寫到妹妹小艾,行文是:

我是遼東老兵,嶺南客子,大軍南下,落地生根,歸為“新客家”。兩個女兒都是廣東籍媽媽,生于廣州,可是戶口本上籍貫還得跟爸爸填遼寧本溪。她們在廣東長大,完全廣東化,廣東孩子去外地歸來,講究給長輩帶“手信”小禮物。小女兒小艾是春節小長假去韓國旅游,回來送給爸爸的手信是一只風鈴。

這只風鈴的懸掛部分,由兩只交叉的我國北方也通用的柳條笊籬構成,交叉處有一個鏤空的“?!弊?,上面有一個掛環?!案!弊窒滦鄙斐鲆恢в懈〉窕y的曲鉤,吊著一個小圓盤,等分三處各掛一只锃亮的小銅鈴。中間有一條細銅練,在相當于銅鈴處有一個小玉球,風來吹動銅練下端掛著的那片浮雕楓葉,帶動小玉球撞擊銅鈴,奏響悅耳的“風鈴音樂”。

一時記起我在偽滿做小“亡國奴”讀小學的時候,學校辦在藥王廟里,廟里的鐘樓、鼓樓,高高的上頭掛著多種造型美麗的鐵合金大風鈴。一次課間大風吹得風鈴響聲大作,蕭明珍老師(她和我姐姐蘇昶在師范同學,我四歲喪母上學不到規定年齡,姐姐便是把我托附給她)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那風鈴的聲音說的是什么嗎?”誰也答不上來。她就說:那風鈴的“叮玲玲當,叮玲玲當”,是在警醒同學們:“好兒郎,努力向上,好兒郞,努力向上……”接著便有“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之類故事,從她那有幾分悲憫的話語中流出來,聽得我們眼淚汪汪……

長大知道風鈴本來叫“畫角”,是一種軍中樂器,取其聲音高亢、響亮,足以鼓舞士氣。至于什么時候被掛上城門檐角用來警醒守門軍士,其說不一。再后被掛上許多崇樓高閣的檐頭,我估計一為建筑裝飾,一方驅逐鳥雀,使之不在檐下作窩。清人錢琦在《語測》里說,畫角之掛上譙樓檐頭,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之命令,并且欽定了那鈴聲為:

為君難,為臣又難,難也難。

創業難,守成又難,難也難。

保家難,保身又難,難也難。

這是這位皇帝老倌在警省自己和臣民:別忘了塞外的元代殘余勢力蒙古貴族還賊心不死,他號召全國人民“高筑墻,廣積糧”(毛澤東是“深挖洞,廣積糧”)?!案咧Α睘榉烂晒膨T兵,“深挖洞”為防蘇聯原子彈。不說這些。我看錢琦之說,很可能還是出于“想當然”,因為我見唐詩中杜甫早有詩句:

壤歌唯海甸,畫角自山樓。

這是說至晚在唐代,杜甫就在清夜到海甸的壤歌、山樓的畫角,引起了詩情。

如今在中國大陸已經難得買到風鈴或畫角了!中韓建交,我應韓國外交部交流財團有津貼的相邀訪韓三個月,見在韓國住家和旅館住房還裝風鈴?;貒拔一ㄈf元韓幣買了一座精致的迷你新羅女王名鐘,還買了一些別的銅文物帶回國,也曾想帶回一具風鈴,帶不動那么多。

后半篇“石頭爺爺”,寫到姐姐小虹,行文是:

女兒小艾訪韓帶給我的手信濟州島風鈴,裝在“濟州島代表性旅游紀念品”“石頭爺爺”盒子里帶回。我惋惜小艾沒帶回一對“石頭爺爺”給我,被她姐姐小虹聽見,她去韓國旅游帶回給我的手信便是一對“石頭爺爺”。其實“石頭爺爺”是朝鮮半島的一種普遍神祇,聰明的濟州島旅游界于1971年8月25日搶先注冊為商標,成了濟州島的“版權所有”。1990年元旦,韓國最高學府首爾大學人文大學中文系主任李炳漢博士,寄給我一個世界最大女子大學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校出版的二十開精美周歷拜年。那周歷隔頁加插一幀彩色精印選自全國各地的不同式樣這種神祇的實物照片,共幾十幀。它們或用一人多高一人多粗的石條雕成,或用粗粗的原木雕成。中韓建交我應邀訪韓,從中國的嶺南廣州去的,不能不去韓國的嶺南廣州看看。李炳漢兄那天有會,派他的博士研究生李鐘南送我去。汽車馳離首爾,一路美極,車過“廣東橋”,便是廣州郡地界。在韓國廣州的武甲里,我最先見到有一處兀立著三尊用粗粗原木雕成的“南方赤帝將軍”,面上涂了丹紅,尊神的徽號淺刻上墨。在庵尾里一處石巖下,又見到“天上大將軍”和“地上女將軍”,也是用粗粗的原木雕成,造型稍有別,并立在一起。此前我在香港鳳凰電視臺女主持人田侗主持的《長白山下》節目中,見我國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也有這種“天上大將軍”“地上女將軍”。從“梨花大”的周歷上看,還有:“東方青帝大將軍”“西方白帝大將軍”“北方黑帝大將軍”,有的在“大將軍”前加“逐鬼”二字。還有“上元唐將軍”“下元唐將軍”“上元周將軍”“下元周將軍”。我問李鐘南尊奉這些神祇的用意是什么?他答不上來,要帶我找人問。我怕拖時間太多天黑前趕不回首爾,制止了。這些龐然大物,不管是木雕的,還是石雕的,雕工都極粗獷,全是草草不多刀雕出神態、氣勢,或戴帽,或光頭,或有須,或無須,石雕多大頭,五官夸張,但求傳神。它們間或雜處在城鄉建筑的一角,使城市別具一種風貌。

回來在首爾,我從一種旅游傳品上的有關資料,就行文中夾帶的漢字,估摸這是一種立在村頭驅逐厲鬼游魂保一方安寧的神祇。朝鮮半島兩國和我國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間的“迎鼓祭”“同盟祭”,都在它們尊前舉行,儀式中它們是禮拜對象。又有說它們兼代起“里程碑”的作用,我還不知道這該怎么理解。

最有意思的是稍后我參觀首爾成均館大學校,見到這種“石頭爺爺”也被大學生們用來進行識形態見解不同的爭拗。成均館大學校是“李氏朝鮮五百年”的最高學府,這兒的“明倫堂”是國家供奉孔子,舉行“春丁祀孔”“秋丁祀孔”的地方。學府正門外有國王圣旨“大小人員在此下馬”的石碑和碑亭,也有規定國王下輦的地方。我去參觀的時候,“明倫堂”大匾額還是“大明萬歷丙午孟夏之吉”,由“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欽差正使金陵朱之善”署名所題?!懊鱾愄谩迸赃叺摹梆B賢齋”是古代進京趕考舉子的住處,現在也還用于某種考試。當今韓國儒道總會本部和《儒學報》報社都在這兒。

在“養賢齋”附近我就見到路邊赫然高高聳立著兩尊充氣的塑料薄膜“大將軍”,一尊是“民族統一大將軍”,一尊是“民眾解放女將軍”。成均館大學校的大學生政見分成兩派,為這兩尊“大將軍”的廢立爭得白熱化。附近有長長的中國“文革”式“大字報”欄,貼滿大字報,夾雜的漢字太少,我估計不出大概說些什么……

寫完這篇《女兒的手信》,從我的電腦發到老伴的電腦。老伴看后過我房間說,給自己家人看,能看明白就可以,不必太講究。我說好嘞,那我就再寫寫你,成篇后如果全家看了說行,就可以考慮定下來,一家四口每人每月寫一篇活著的或已經去世的家人的短稿自我自造快樂。隨后我就又寫了一篇《她媽媽的故事》,行文是:

我剛從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住院一個月出院回到養老院,我老伴當天樂極生悲,摔倒在地,把鎖骨摔斷,入了養老院大院里的南方醫院養老院分院(那時候還沒歸給養老院)。新冠病毒疫期醫院不給家屬探望。醫院因為牽涉花錢的事兒找小虹商定治療方案,她得機會探望媽媽一次。小艾也想探望媽媽,怎么說也不行。她想硬闖,以苦情說動醫院。姐姐說她試過了,沒有用,不關醫院的事,是上頭的嚴令。而她們媽媽也是即將進入“90后”隊列的人,她們姐妹非常放心不下。

小艾很想念媽媽,一天通過電腦發來微信,要求我:“好爸爸,上次我請您寫寫我沒見過的奶奶,您寫了,我‘獎給您一套日本銅茶具喲!您再寫寫我媽媽吧,我還給您發‘獎,保證你喜歡,暫不公布?!蔽抑浪齻儍山忝门率裁?,我心想這得寫些快樂的,所以《她媽媽的故事》第一大段“人怕傷臉”,行文是:

我入住的這個“醫養結合”泰成逸園養老院,1號樓大樓上大字寫著的是“國家民政部試點單位”,此刻也有三個外省民政學校畢業班學生在養老院實習。一個江西小女孩早晨來拖地,會天真無邪地特別注意我在電腦上寫什么。按常情這不大禮貌,可是我受小艾她媽媽昔日的影響,沒當一回事。

當年我們一家四口都還在工作,小艾離異后帶著兒子曉峰和我們住在一起,請了一位湖南來廣東打工的小工人阿云幫忙料理家務。

外孫曉峰有哮喘病,小艾聽她朋友說煲鱷魚肉連湯吃治哮喘,就托朋友高價從泰國買來一些鱷魚肉,煲了給曉峰吃治病。

阿云沒有什么大毛病,就是有點兒嘴饞,連這東西也偷吃偷喝。曉峰外婆給外孫買來他愛吃的牛肉干,沒待小外孫吃多少就光了。冰箱里的水果也有的會不翼而飛。雞蛋的成菜率偏低。炒菜放肉上桌肉已見少。煮湯打進咸蛋上桌不見了蛋黃。

小艾主張和阿云挑明了談。她媽媽卻堅持“人怕傷臉,樹怕扒皮”,不讓輕易傷了阿云的臉面,先選適當機會點醒她一下看,讓小艾“要相信人家心里那束一時迷離的細胞會亮起來”。小艾不敢逆媽媽。

這天小艾見到給兒子煲的鱷魚肉又生變故,就故意當著阿云念叨:“這東西托人從泰國買來,又貴又難得,全是為的給孩子治病,再貴再難得也得想辦法??墒钦f來也怪,有哮喘病的人吃了治病,沒有哮喘病的吃了皮膚會粗糙得嚇人?!?/p>

這最后半句話是小艾編造的,可真見效。小艾悄聲告訴媽媽,她媽媽不贊賞,制止小艾:“不能說謊嚇人,阿云還小?!毙“瑩u搖頭,當然又是不敢逆媽媽。

過了幾天,裝牛肉干的罐子又見老情況,小艾裝模作樣大聲嚷:

“媽媽,你不管管爸爸,自己牙口不濟,還不聽醫囑大嚼牛肉干,剛買來的牛肉干才幾天,又所剩無幾了!”

我忙申辯:

“別冤枉好人!”

小艾對我眨眨眼,我才明白。家務事,不用我插嘴。

其后又有一次,小艾出差深圳,回程在“直通快車”上買回來一盒皮蛋,第二天就少了兩只。她清理垃圾桶,發現有一個塑料袋里裝著兩個皮蛋的外殼和蛋皮。她拿給阿云看,問這是怎么回事?阿云說她不知道那是什么。

小艾正言正色道:

“你家鄉盛產皮蛋,你卻不認識皮蛋?其實你在廣州已經做過兩家,我也知道,你還說你到我們家是頭一次來廣州……”

她媽媽聽見忙走過去幫阿云下臺階說:

“阿云,是你不小心掉地上,摔壞兩個,才剝來吃的,是不是?你忘記了告訴一聲,是不是?”

阿云面紅耳赤,有些慌亂,點點頭,回了她的屋里。

這時小艾媽媽拉起小艾的手,輕輕拍了拍,似責怪,也似疼愛,用阿云聽不懂的粵語,又說那一句老話:“處理人際關系永遠要切記‘人怕傷臉,樹怕扒皮。我們不能為區區小事,傷了阿云的臉,她還小?!?/p>

入晚,阿云沒出廳來和我們一起看電視。小艾媽媽揮手讓小艾去請阿云。阿云說有點不舒服,早早上床了,不過很晚才關燈,誰知道她在床上翻來覆去想了些什么。第二天早晨她早早起床,不聲不響,工作勤快了許多。

打那以后,阿云的偷吃習慣也在變。小艾媽媽擇時悄悄對小艾說:

“怎么樣,是不是已經在變?人和人之間相處,一定要充分尊重人,一時不奏效,可以多等等,一定要記住,不可輕易撕破人家的臉皮!”

《她媽媽的故事》中間一段“睦鄰之道”,行文是:

寫過“人怕傷臉”,想起她媽媽對我的又一影響。1963年,《光明日報》和《北京大公報》雙雙給中共廣州市委發來商調函商調我。我為“躲災”去了《光明日報》,做駐廣東記者,詳情不便細說。因為工作上的需要,我去找老領導中共廣州市委書記梁湘同志,求他給我調一個交通方便可裝電話的住處。他說“你事兒你去找鄺輝軍就行了!”鄺輝軍是他夫人,房管局局長,我也認識,1954年我是廣東苧麻紡織廠代廠長,她是中共廣東紡織廠總支書記,兩廠相鄰??墒俏艺伊合嫱揪筒荒芩阕吆箝T了!鄺輝軍給我調到海珠橋河南橋腳(在廣州珠江南岸叫河南,橋頭偏叫橋腳)的一座臨街新建小樓的4層,樓下是店鋪,2層3層要用僑匯買,4層是照顧高級知識分子的,我也有個“高資”頭銜,也可以不算走后門。

對門男主人是南海艦隊從香港請來的一位非軍籍船舶工程師,女主人是一位醫生,有兩個小學生男孩,女醫生的母親和兩個弟弟也借住他們家。我們兩對門同一個電表、同一個水表,按月輪流交電費、水費。

我女兒二年級小學生小艾,是學校體操隊隊員,這天訓練摔傷,同班小姐姐小虹扶她回家,正趕上這天是她們媽媽呂子玲所在工廠的輪休日(供電不足,大工廠輪休星期天),她媽媽一見背起女兒就去紅十字醫院,急中忘了帶鑰匙?;丶仪瞄T,小虹熟睡不醒。是對門大舅黃榮虎(一位新就業的中學老師)從陽臺爬過我家,叫醒小虹,才把門打開。榮虎有對她們媽媽說:

“玲姐,我真佩服你們,不知道你們有什么睦鄰訣竅,創造驚人奇跡!我姐夫一家,住在哪兒都和左鄰右舍吵得不可開交。你們吃著大虧,卻和他們相安無事。就如你們兩家是七比五分攤水電費,其實他們安裝電燈的瓦數何止是你們家兩倍,還經常通宵打麻將,開電鋸電刨做家具不止,用電量可能有你家兩三倍,用水也差不多情況?!?/p>

這位呂姐笑而不答,去廚房生蜂窩煤爐。榮虎就對小虹小艾說:

“你們媽媽太好欺負,等你們爸爸回來,告訴爸爸,不能這樣任人欺負?!?/p>

我到外地采訪回來,兩小姐妹真的按榮虎所囑告訴了我。我問那位“玲姐”,她說晚上再和我商量。她卻先去兩小姐妹房間,坐在床邊,一手摟著小虹,一手摟著小艾,在她們額頭各吻過,像講故事似的對她們說:

“沒關系,不就是咱家多出了幾個錢嗎?日本鬼占領香港,你們外公外婆領著我們一家九口逃難離開香港,在中山黃閣經人介紹好不容易才暫時落腳,由你們外公教家館賺錢供全家糊口,又教兒女不致失學,生活很艱難??墒且才龅搅祟愃魄闆r,原來是按戶頭分攤苛捐雜稅,人家見我們家人口多,非要改按人頭分攤苛捐雜稅。你們外婆不滿,要找他們說理。你們外公卻堅持吃點虧就吃點虧吧,只要還能撐得住,在左鄰右舍面前吃點虧不算什么。退一步說,看似吃了點兒虧,不是也可以讓我們在一時感到不平靜的心境中,能更深刻一些懂得‘家貧未是貪,道貧愁煞人,做‘身貧而心富的人,不做‘身富而心貧的人。你們說外公的話有沒有道理?”

兩小姐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媽媽答應吃過飯,沖過涼,晚上上天臺納涼,再給她們詳細解釋。兩小姐妹像在課堂上回答老師,齊聲答:“好!”

我因為要趕稿子,沒和她們一起上天臺。她們后來怎么談的,我不知道。臨睡,這位“玲姐”想和我談,我說:“你和孩子的談話我聽到了,夠了,睡吧?!?/p>

《她媽媽的故事》最后一段《選擇性聾》,行文是:

我是遼東老兵,妻子是廣東女,女兒是廣東娃,我家是一北對三南。開初的語言交流常出笑料,如女兒在托兒所長托,講粵語,一周才回家一次。時當起碼“吃不飽”的時期,爸爸媽媽忍著餓,也得給她們小姐妹增加一餐米糊吃。我用半咸不淡的廣東白話讓她們吃糊,因為廣東白話“糊”“虎”發音相近,我分不太清,她們就故意“整蠱”(粵語)我,問我:“爸爸,吃什么虎???吃大老虎,吃小老虎?”

我家一男三女,表面上“陰盛陽衰”,實際上還是“爸爸掛帥”。一個星期天,媽媽要和已經是小學高年班的女兒上街買東西,我正登著短梯在書柜高層整理藏書,就對妻子半開玩笑地說:“這位玲姐,麻煩你順便給我捎一副立書的書立來,北京路新華書店附近一家文具店有賣,要紅色的?!?/p>

這可麻煩大了!她們回到家門口才記起忘了給爸爸買!媽媽讓小虹再跑回去買。小虹找不到打電話回家問媽媽是不是爸爸記錯了地方?媽媽說不會,爸爸記性很好。你再找一找,注意書立上的字是隸書體。小虹自然還是找不到!

我問明情況才知道,問題出在“書立”這個可能是日本的詞兒上,我在偽滿做過十四年“亡國奴”。她們把“書立”誤為“書笠”(一種藤編小書箱)了,“立書的”誤為“隸書的”字體了!我畫了圖告訴她們,我說的“書立”是怎樣的。小虹說:“那叫書架!”我又畫了圖告訴她們,這才是書架。問題是我“大聲夾惡”(粵語詞兒),態度不好,還諷刺她們媽媽“滿腦子齒輪、羅拉,別的都是一張白紙”。她們媽媽全當耳邊風。小虹就小聲對媽媽說:“媽媽,你別老是讓著爸爸,他不講理,就要反對!”

媽媽收羅家底做了一餐“豐盛”的晚餐請我們。一家人團團圍坐吃得快快樂樂,“書立事件”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飯后又是一家團團圍坐看電視。也許是“命里該著”,這天的粵語新聞先后出現了“軍艦”“糾察”這兩個詞兒。小虹和小艾“幸災樂禍”,抓住機會一遞一句“報復”爸爸。

小艾搶著說:

“怎么樣,東北老兵爸爸?剛才聽見了吧,軍艦的‘艦字,粵語就讀‘覽音,糾察的‘糾字,粵語就讀‘斗音……”

小虹又搶著說:

“還有殘酷的‘酷字,粵語讀‘浩音,擴大的‘擴字,粵語讀‘礦音,爸爸廣東話‘半桶水,還以為媽媽念別字。人家媽媽是‘宰相肚子里撐開船,實行‘選擇性耳聾就是了,爸爸別驕傲!”

白天“書立事件”鬧出的笑話,我知道我胡亂發火不對,向她們媽媽道了歉,她們兩個小家伙還拐彎抹角抓住我不放,她們媽媽便替我“解圍”說:

“白天的事兒,爸爸已向媽媽道了歉,你們別得理不讓人,別和爸爸鬧了!”

小艾忽然問:

“媽媽,爸爸臭脾氣,怎么不見你鬧起大矛盾?”

小虹說:

“媽媽原則性不強,斗爭性差,不但有‘選擇性耳聾的病,又講‘家和萬事興,就什么都變成雞毛蒜皮的事了?!?/p>

她媽摸摸她的頭,帶些糾正的口吻說:

“媽媽也有不少缺點,爸爸也有不少優點。他說人有‘明眼人,有‘惡眼人?!餮廴丝慈?,先看人家優點,起相吸的作用?!異貉廴丝慈?,先看人家的缺點,起相斥的作用。你說媽有‘選擇性耳聾,不然媽也火藥脾氣一點就炸,好嗎?”

小虹委屈地說:

“媽媽,我們批評一下爸爸,也是愛爸爸?!?/p>

我和她媽媽看著她認真的“文革小大人”樣子,都笑了。

寫好《她媽媽的故事》,我從電腦發給老伴。她看完在電腦上回復:“好的,我們在界老覽自造歡樂!”

2023年10月27日,于佛山南海大瀝泌沖村廣東泰成逸園養老院。再過幾天,我就94歲初度了!

責編:李京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